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预防医学是指针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主动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和传播的一门学科。

其目的是通过个体和群体的干预措施,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

预防医学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是指采取广泛的干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主要包括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疫苗接种等。

健康教育以提高人们对健康知识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生活方式为主要目标。

健康促进是通过改善环境和创造健康条件,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和自我保健能力。

疫苗接种是通过接种疫苗,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二级预防是指及早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的早期症状,以便减少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发展。

主要包括早期筛查、健康检查和早期治疗等。

早期筛查是通过特定的检查方法,对特定人群进行筛查,以便及早发现潜在的疾病风险并进行干预。

健康检查是指定期进行身体各项指标的检查,以评估个体的健康状况并及早发现异常情况。

早期治疗是在疾病早期即刻采取治疗措施,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疾病的进展。

三级预防是指针对已经存在的疾病,通过各种干预措施和治疗手段,减少疾病的残疾程度和后遗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主要包括康复治疗、辅助治疗和后续管理等。

康复治疗是指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以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辅助治疗是指通过药物、物理疗法等辅助手段,减轻症状、控制疾病的进展。

后续管理是指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和管理,以确保疾病得到有效治疗和控制。

总结起来,预防医学是通过一系列的干预措施,采取分级预防的方法,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进行干预,以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减少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人民健康、防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自然与社会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等目标的一门学科。

2.公共卫生:是以预防医学的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而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这些社会性实践可称为公共卫生措施。

3.医学模式:是关于医学的总体看法或概括认识,即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保持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1990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各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

5.健康-疾病连续带(HDC):即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各种健康决定因素影响,有一系列渐进相连的机体状态或健康标志呈现。

6.三级预防:即三级预防策略,是根据健康决定因素、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自然史、全程生命健康观,结合医疗卫生工作实际,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目的,把预防策略及措施相对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根本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是在疾病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之前所开展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

第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

中医三级预防理念: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形神统一,奉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等辩证观,认为与天地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人的健康或疾病变化与外界环境自然消长规律密切相关,畅导致胃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及中医三级预防理念,开创了临床预防实践之先河。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预防医学名词解释:1、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2、次生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和转化以及能量、信息的传递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的环境。

3、社会环境: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等。

4、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内,物质、能量和信息三者的输入、输出和转化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5、生物放大作用:重金属毒物和某些难降解的毒物,随着食物链的延长,使处于高位级的生物体内的浓度比处于低位级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多加大,这种情况成为生物放大作用。

6、生物蓄积作用:一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摄入量大于其排出量,随着生物生命过程的延长,该生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逐渐增加,成为生物蓄积作用。

7、生物浓缩作用:某种生物摄取环境中的某些物质或化学元素后,在生物体内的某个部位或器官逐步浓缩起来,使其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原有的浓度。

8、环境污染物:进入环境并能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

9、一次污染物: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映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0、二次污染物:有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由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的、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状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11、机能代偿:进入人体内的污染物的吉良超过了人体正常调节技能时,则会引起某些胜利功能的改变,但这种改变尚未形成病理变化及出现症状的程度。

12、剂量-效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进入机体的计量与某个集体所呈现出的生物效应强度间的关系。

13、剂量-反映关系:它是指随着化学物质计量增加,产生某种特定生物学小樱的个体数增加,通常以出现特定生物学效应的个体占总测试个体的百分数来表示,如发生率、反应率等。

14、公害:凡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共的健康、安全、生命及公共财产等造成的危害。

15、敏感人群:易接受环境有害因素损伤的人群。

全国高等自学考试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全国高等自学考试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订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

医学模式: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

生物医学模式:是一种依赖于生物学基础的医学思维方式,认为每种疾病的发生都是在生物机体器官、细胞或分子上发现生理变化、组织病理学或遗传学等生物特征的改变,并可确定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特点病因,应能找到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扩展完善的、同时考虑生物因素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对健康影响的一种思维方式。

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道德:指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做人应有的品德与精神,道德健康的最高标准是无私奉献,最低标准是不损害他人。

人类环境: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

环境: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力、化学、生物及社会的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产生现时的或远期的作用。

自然环境:又称为物质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各种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前者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后者有大气、阳光、;水体、土壤等,这些因素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

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人为因素污染的自然环境。

次生环境:指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如环境地貌、结构特征、性质等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

生活环境:指人类居住生活的环境,如住宅环境等。

*劳动环境:是指人类从事生产劳动与工作的环境,如办公场所、车间、矿山等。

物理因素:指自然环境中存在的阳光、声波、电离辐射、电磁辐射以气温、气湿、气压、气流等气象条件。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是指通过研究环境中物理、化学、社会、和心理行为诸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规律,应用卫生实验技术,医学统计方法和流行病学原理,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的科学称为预防医学。

健康新概念-1984年4月召开第一届世界卫生大会,在世界卫生组织会员国共同认可的《世界卫生组织法》中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而且应该是身心健全完满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医学模式-观察和解决医学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称为医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关于医学问题的观念形式。

三级预防-也称综合预防,是卫生工作贯彻预防为主方针的重要体现和具体措施,即以人群为对象,针对健康发展变化过程的不同时期,全方位地搞好预防,治疗和康复等保健服务。

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即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力量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所必需的各种条件的综合体。

人类的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指围绕人类的空间中可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总和,如空气、水、土壤、动植物、太阳辐射等。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改造了自然物质条件并在生产、生活和社交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如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文化教育、卫生医疗服务等。

生物圈-地球表面是由大气、水、土壤、岩石构成的,适合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范围称生物圈。

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生活环境的综合体。

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等四部分,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食物链-是指共存于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多种生物,其中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为环节的链锁关系。

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关系往往错综复杂,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彼此连接成网状结构。

生物富集-许多化学物质,在生物体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将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之间传递,导致生物体内的浓度逐渐增高超过了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

预防医学的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的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的名词解释预防医学(preventive medicine)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和早逝。

其工作模式是“环境 - 人群 - 健康”,强调环境与人群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并以人群健康为目的。

1. 健康(health)-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概念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

这一概念突破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对健康的狭义理解,将健康的内涵扩展到了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

2. 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表现出相应的症状、体征和行为异常。

疾病概念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病因作用于机体、机体自稳调节紊乱、出现异常生命活动、有相应的临床表现等。

3. 第一级预防(primary prevention)- 又称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或伤害)尚未发生时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措施,降低有害暴露的水平,增强个体对抗有害暴露的能力,预防疾病(或伤害)的发生,或至少推迟疾病的发生。

例如,通过健康教育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传染病等。

4. 第二级预防(secondary prevention)- 又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是在疾病的早期,症状体征尚未表现出来或难以觉察,通过早期发现并诊断疾病,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以达到控制疾病发展和恶化,防止疾病的复发或转为慢性等目的。

例如,通过筛检、定期健康检查、设立专科门诊等手段早期发现疾病。

5. 第三级预防(tertiary prevention)- 又称临床预防或疾病管理。

是在疾病的临床期(发病期)为了减少疾病的危害而采取的措施,主要目的是防止伤残和促进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

例如,对已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康复治疗,防止病情恶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等。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以“环境-人群-健康”作为工作模式,运用自然与社会的科学理论与方法,探索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其规律,制定其预防策略和措施,消除和控制危险因素,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命质量和延年益寿等目标的一门学科。

2.公共卫生:是以预防医学的观念、理论和技能为基础,针对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而采取的社会性实践的总称,这些社会性实践可称为公共卫生措施。

3.医学模式:是关于医学的总体看法或概括认识,即解释和处理健康与疾病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及行为方式。

(医学模式的转化经历了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自然哲学医学模式、机械论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社会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4.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

(健康决定因素:人类生物学、生活方式<最主要>、环境及卫生服务)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保持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1990年: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的各个方面都健康,才算是完全健康。

5.健康-疾病连续带(HDC):即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各种健康决定因素影响,有一系列渐进相连的机体状态或健康标志呈现。

6.三级预防:即三级预防策略,是根据健康决定因素、健康—疾病连续带、疾病自然史、全程生命健康观,结合医疗卫生工作实际,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达到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目的,把预防策略及措施相对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或根本性预防。

第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是在疾病出现临床症状和体征之前所开展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

第三级预防:即临床预防。

中医三级预防理念: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形神统一,奉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等辩证观,认为与天地相应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人的健康或疾病变化与外界环境自然消长规律密切相关,畅导致胃病,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以及中医三级预防理念,开创了临床预防实践之先河。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

2.预防医学:是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实施相应的公共卫生措施,到达防制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的学科群。

3.生物圈(biosphere):指有正常生命存在的地球部分,具体为海平面以下约12km到海平面以上约10km的范围。

(由空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组成生存着动物、植物、微生物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4.生态系统(ecosystem):是指人类或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与能量循环共同组成的生物与环境的结合体。

它是发挥功能的基本单元。

5.食物链(food chain):生物间以食物的形式进行的物质转移的关系,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的连锁关系叫食物链。

6.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出和输入,生物性种群和数量以及各种群之间的比例,始终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7.公害:指因受到废水、废气、废渣的严重污染,或者其他一些原因,使自然环境发生了变化,以致影响人的生活,妨害人的健康,破坏工农业生产,甚至威胁人民生命安全,对社会造成公共危害。

8生物转化作用:污染物进入到生物体在相应酶系统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9生物富集作用:某种污染物进入到生物体内逐渐积累并通过食物链逐级转移,使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逐级提高的作用。

10.急性毒性作用:指机体一次性大剂量接触或短时间内多次接触环境化学毒物引起的快速而强烈的中毒反应,多为突发事件。

11.慢性毒性作用:指环境化学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人和动物生命周期的大部分时间,甚至终生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损害作用。

12.水体富营养化:指大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氮、磷含量增高,藻类等浮游生物获得营养而大量繁殖、生长、死亡,以致造成水质恶化,生物种群组成发生改变,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甚至危害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群健康的现象。

预防学名词解释

预防学名词解释

预防名词解释1.预防医学:以人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的理论,阐明白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揭示环境因素影响健康的规律,提出改善和控制环境因素的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以达到防治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的一. 门学科。

2.医学模式:即医学观,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维方式,也是人们研究和处理健康或疾病问题的观点、方法。

3.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适应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是身体不虚弱。

4. 三级预防:是以全民为对象,以健康为目的,以预防疾病为中心的预防保健原则,将预防工作贯穿于疾病发生前后的全过程,融预防、保健和治疗为一体。

5. 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或人为活动影响较少的自然环境。

2. 环境污染:是指由于各种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改变,扰乱和破了生态平衡,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的、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

6.一次环境: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二次环境:进入环境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或生物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应,形成理化性状与次污染物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7.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使空气的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超过了大气本身的自净能力,对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卫生条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损害。

8.温室效应:C02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红外线等长波辐射,地表大气温度逐渐增加,使地球如同温室一般。

9.余氯:氯化消毒是,在达到消毒效果后,水中还剩余些有效氯。

10.介水传染病:是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疾病。

11.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各种化学元素分布不均,从而使不同地区地地化学成分的含量不同(必需无过多或过少,非必需元素过多)超出人体适应范围导致的疾病,又称化学性地方病。

12.地方性氟中毒:又称地方性氟病,是由于特定地区的地质环境中氟元素过多,导当地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量氟所引起的以氟斑牙和氟骨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全性疾病。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1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虚弱,而且包括在躯体、精神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好状态。

2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3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手或少受人为影响的环境。

4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它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是组成生物圈的基本单位。

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四部分。

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联系三种基本功能。

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包括生物种类的组成、各个种群的数量比例以及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等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6生物富集: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7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逐级增大的现象。

8环境污染:主要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破坏生态平衡,影响人体健康,造成资源破坏和经济损失的现象。

9人群健康效应谱: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下,产生的人群健康效应,由人体负荷增加到患病、死亡,呈金字塔形分布的这种模式。

10剂量效应关系:指暴露剂量与个体表现出来的效应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11剂量反应关系:表示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例,或引起某一生物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2逆温:温度随着距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13温室效应:大气环境中CO2气体浓度增高时,地球发出较长波长的辐射如红外线可被大气中CO2等气体吸收,不能全部散发到太空中去,造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增高的现象。

14酸雨:指PH值小于5.6的酸性降水。

15光化学烟雾:由于汽车尾气在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下,经过转化,生成的具有剧烈刺激作用的强氧化型烟雾。

16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是由于严重的创伤、休克、感染、中毒、烧伤等疾病继发的,以急性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为特征的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

17职业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所直接引起的疾病。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毒物:指较小剂量即可造成机体急性或慢性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生产性毒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或使用的毒物。

职业中毒:由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称职业中毒。

单纯性窒息性气体如氮气、甲烷、二氧化碳等,本身毒性很低或是惰性气体,如果空气中浓度很高,使空气中氧分压降低,导致肺内氧分压降低,随之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引起机体缺氧窒息。

化学性窒息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化氢等,进入机体后,使血液的运氧能力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发生障碍,导致组织缺氧,引起“细胞内窒息”。

生产性粉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并能较长时间漂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尘肺:在生产过程中长期吸入粉尘而发生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疾病。

矽肺:由于在生产环境中长期吸入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较高的粉尘达一定量后所引起的以肺组织纤维化为主的全身性疾病。

高温作业:工作地点具有生产性热源,以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气温高于室外温度2℃或2℃以上的作业。

局部振动病:长期使用振动工具而引起的末梢循环障碍为主的疾病,亦可累及肢体神经及运动功能。

营养:人体摄取,笑话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胜利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合理营养:指全面而平衡的营养,即每天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相互间比例恰当。

营养素:食物中具有营养功能的物质称为营养。

即通过食物获取并能在人体内被利用,具有供给能量,构成组织及调节生理功能的物质。

环境:指一切客观存在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自然以及各种社会条件和因素。

自然环境: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由各种物质因素所组成。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或设备装置,即污染因素的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

流行过程:是传染病在群体中发生和蔓延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体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体内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传播的过程。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噪声:感到厌烦或不需要的声音2、人工自动免疫:通过人工免疫的方法使宿主对相应传染病产生特异免疫抵抗力的方法3、人工被动免疫将含有抗体的血清或制剂直接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抵抗某种传染病的方法4、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检测和人群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5、疫源地:是指传染源排出的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也即易感者可能收到感染的范围6、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7、感染过程:指病原体进入机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8、感染力:指病原体引起易感者发生感染的能力9、致病力: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力10、毒力: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疾病严重程度的能力11、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够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着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12、健康行为:与促进维护和恢复健康相关的个体生理,情感状态,和外显的行为模式13、体力活动;由骨骼肌运动引起的能消耗能量的任何体力活动14、静坐:在工作,家务,交通行程期间或在休息时间内,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或仅有非常少的体力活动15、临床预防服务:是指由医务人员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措施来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16、健康管理:对服务对象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和针对性的评估并对整个生命全程进行干预,减少健康危险因素的威胁,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疾病,对所患的疾病进行有效地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避免早亡,和提高生活质量17、并联实验:平行实验,同时运用多种实验时期中只要有一项为阳性即为阳性18、串联实验:系列实验,一次应用多项试验,当所有实验均为阳性时,才判定为阳性19、金标准:标准诊断,是把目前被公认为的最可靠,最权威的,可以反映有病或无病的实际情况的诊断方法20、筛检实验:筛检所用的各种手段和方法,它可以使实验室检查,体检和调查问卷等21、诊断试验:用于诊断的各种检查及调查的方法22、筛检:是运用快速,简便的检查,检验或其他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能有病或有缺陷的人23、临床试验:是将临床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予临床干预措施,对照组不给临床干预措施,通过比较各组效应的差别,判断临床干预措施的效果的一种前瞻性研究24、实验流行病学:将来自同一总体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给与实验因素,对照组不给与实验因素,然后前瞻性的随访各组的结局,并比较其差别的程度,从而判断实验因素的效果25、偏倚:是指研究或推论过程中所获得结果系统的偏离真实值26、选择性偏倚:由于研究对象的确定诊断,选择方法等的不正确,使被选入的研究对象与目标人群的重要特征具有系统的差异,使得从样本中得到的结果推及总体时出现了系统的偏离。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2、【健康危险因素】是指能使疾病和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使健康不良后果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素。

3、【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以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4、【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其家庭、社区和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能力的活动。

5、【营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

6、【营养素供给量】是指为满足机体营养需要,每日必须由膳食供给的各种营养素的数量。

7、【必需氨基酸】是指在人体内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求,必须由食物供给的氨基酸(包括8种,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8、【膳食纤维】是指食物中不能被人体消化酶所消化的,且不被人体吸收利用的非淀粉多糖和木质素。

9、【维生素】是维持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一类微量的低分子有机化合物,以本体形式或可被人体利用的前体形式存在于天然食物中。

10、【合理营养】是指通过膳食及其加工烹调,向机体提供足够数量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并保持各种营养素之间的数量平衡。

11、【平衡膳食】是指由多种食物合理搭配并能全面达到营养需求的膳食,即膳食中各种营养素的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

12、【环境】指环绕于地球上的人类空间以及其中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物质因素及社会因素的总体。

13、【环境卫生】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预防医学名词解释

1、预防医‎学:是一门‎医学应用学‎科,从预防‎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群‎健康疾病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公‎共卫生的策‎略和措施,‎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对象是群体‎和个体,手‎段是三级预‎防策略,目‎的是维护和‎促进人民的‎健康,推进‎社会文明发‎展。

2、‎健康危险因‎素评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是指‎从个体或群‎体健康信息‎咨询或调查‎、体检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各种与健康‎的相关危险‎因素信息,‎为进一步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3、健康‎促进: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着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和环‎境支持的综‎合体。

‎‎‎‎‎‎‎‎‎‎‎‎‎‎‎‎‎‎‎‎‎‎‎‎‎‎‎‎‎‎‎‎‎‎‎‎‎‎‎‎‎‎‎‎‎‎‎‎‎‎‎‎‎‎‎‎‎‎‎‎‎‎‎‎‎‎‎‎‎‎‎‎‎‎‎‎‎‎‎‎‎‎‎‎‎‎‎‎‎‎‎‎‎‎‎‎4、医源‎性感染:病‎人在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因‎为医疗卫生‎服务场所的‎环境和医疗‎用品受到生‎物污染而感‎染疾病的现‎象称为医源‎性感染。

‎5、职业病‎: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体的‎强度与时间‎超过一定限‎度时,造成‎不能代偿的‎机体损害,‎从而导致一‎系列的功能‎性和(或)‎器质性的病‎理变化,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响劳‎动能力,这‎类疾病统称‎为职业病。

‎6、职业‎性有害因素‎:指生产劳‎动过程及其‎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条件的总称‎。

7、蛋‎白质的互补‎作用:将几‎种具有不同‎氨基酸组成‎特点的蛋白‎质食物混合‎食用,互相‎取长补短,‎提高蛋白质‎的生物利用‎率。

8、‎初级卫生保‎健:是一种‎基本的卫生‎保健,它依‎靠切实可行‎、学术上可‎靠又为社会‎所接受的方‎式和技术。

‎是社区的个‎人与家庭通‎过积极参与‎普遍能够享‎受的,费用‎也是社区或‎国家在发展‎的各个时期‎本着自力更‎生及自决精‎神能够负担‎得起的,它‎既是国家卫‎生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区‎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健康决定因素:
●生物遗传性因素
●生活行为方式
●环境因素
●医疗卫生水平
平均需要量(EAR):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推荐摄入量(RNI):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需要量的摄入水平。

适宜摄入量(AI): 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平均每日摄入营养素的最高限量。

营养(nutrition):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生物学过程
临床预防服务:在临床场所对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实施个体化的预防干预措施,进行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

膳食指南核心内容:
●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多吃蔬果、奶类、大豆
●适量吃鱼禽蛋肉类
●少盐少油,控糖限酒
●杜绝浪费,兴新食尚
职业性有害因素:
生产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可能危害职业人群健康和影响劳动能力的不良因素
工伤:职业性外伤,生产活动过程中外部因素直接作用引起的机体组织突发性意外损伤。

职业病: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于人的时间和强度超过一定限度,使人体无法代偿,出现相应功能性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临床症状,影响劳动能力。

职业禁忌证:劳动者职业时或接触职业危险因素时比一般职业者更容易受到职业
病危害或罹患职业病的病理生理状态
铅线:慢性铅中毒的口腔卫生不好者齿龈与牙齿边缘交界处出现的暗蓝色线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性脑病: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恢复后经过2-60天假愈期,又出
现神经精神和意识障碍症状的疾病
矽肺:吸入游离二氧化硅浓度过高的粉尘,使肺纤维化,并伴有矽结节形成的疾病
环境:环境是指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这些因素可能对生命机体或人类活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现时或远期作用。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戒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致使大气质量恶化,对居民健康和生活条件造成了危害,对动植物产生了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

水资源:是指全球水量中对人类生存、发展可用的水量,主要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主要包括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水体污染: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种群及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甚至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

公害病:环境污染引起,由政府认定的地区性环境污染性疾病,具有医学和法律的双重含义。

介水传染病( water-borne communicable disease) 是指通过饮用或接触受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这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又称水性传染病
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是含有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进入湖泊、河流、海湾等更新期长的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和水体变色的现象。

土壤污染: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并直接或间接危害到人类健康的现象
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不均匀,使某些地区的水、土壤及植物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又称为地方病。

地方性氟病:由于一定地区的环境中氟含量过多,而致生活在该环境中的居民经饮水、食物和空气等途径长期摄入过梁氟所引起的以氟骨症(skeletal fluorosis)和氟斑牙(dental fluorosis)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又称地方性氟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