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
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覆灭都存在这么一个定律
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覆灭都存在这么一个定律中国五千年的封建王朝,每个朝代覆灭都存在这么一个定律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现仅存的文明古国,连续性五千年的文化传播,在亚洲东方形成了中国文明为代表的文化圈,这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
在这五千多年中,辽阔的中华大地上王朝更替、各路英雄上演着各自的角色,有贵族豪强的乘机起兵反叛,有不堪迫害的农民的起义,总之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的,成为这片土地的新主人。
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中国开始了王朝统治,夏朝到夏桀时期,被商部落取代,建立商朝,商朝帝辛(纣王)时期,被周所取代,他们之间的取代都是以新贵族(新统治阶层)取代旧贵族(旧统治阶层)的形式进行,他们的统治方式并没有很大的改变,只是新统治阶层开始往往比旧统治阶层在统治的手段温柔,已取得诸侯们的支持。
到了西周厉王时期,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国人暴动,可这次暴动只是周朝镐京的一次小范围的暴动,没有改变西周的统治的模式。
到了周幽王时期,周朝在诸侯中已没有往日的权威,其统治疆域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中等诸侯国,平王东迁之后,周朝更只是一具空壳子,各诸侯开始相互攻伐,谁都想取代周而成为天下之主,由于实力原因,在春秋战国的五百年间都没有成功,只有秦国最后将其毁灭。
秦国于公元前221年大败其他对手统一中国,然而在秦始皇死后才两年就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失败之后,刘邦和项羽开始紧跟脚步,其中刘邦最初的起义模式是农民起义,但他后来归并于楚怀王的领导下,虽然说是名义性的领导,也是说明他是以楚国旧皇族的名义进行的对秦作战,刘邦失去了农民起义的根本目的,变成了新兴的贵族集团,秦国的覆灭可以说是东方六国新旧贵族集团不满秦国的统治,对秦国展开的毁灭战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至于之后的楚汉战争,只是两人对帝国的统治权,所展开的一个新旧贵族的较量,之后刘邦以新贵族战胜旧贵族而告终。
汉朝建立之后经历四百多年,在次期间经历过王莽、赤眉、绿林农民起义,他们只是沉重打击了帝国的统治,当并未打断王朝的延续,在已刘秀、刘寅、刘玄为代表的贵族代表给平息。
[总结范文]秦朝灭亡的原因
[总结范文]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灭亡的原因阅读精选(1):秦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秦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
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
但是大雨就应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
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
2,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前能够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全面开花。
能够从陈胜吴广的戍边来看。
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
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
到汉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允许百姓以钱代戍(费300文钱请人代为戍边者称为“过更”,自我戍边称为“践更”)3,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
秦国是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
统一之后原本就应早日结束的军事管制制度被无限期延长了。
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灭韩的将领叫内史腾,之后即为秦守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执法素质,手段往往粗暴。
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
也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经证明态度要依从起义转而伐秦(如吴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谅他们。
4,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但是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从陈胜吴广以扶苏和项燕为号召来看(而根本不顾后者的国家正是被前者的父亲所伐灭),显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对秦室并无特殊的恶感。
6,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
秦晋崤之战的道理
秦晋崤之战的道理秦晋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军事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56年。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军事等多个角度分析秦晋崤之战的道理。
一、历史背景秦晋崤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大陆被分裂成七个国家,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秦国是一个充满野心的国家,它向周边邻国扩张,以此确立自己的霸权地位。
崤山是晋国的一个著名的山脉,作为晋国和秦国的边界线,曾经发生过多次战争。
二、政治原因秦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它的统治者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国内的政权,同时也在外交上采取了一些具有挑衅性的态度。
这种姿态让晋国感到不安,晋国对秦国采取了强硬的反制政策,加强了自身的防御。
三、军事原因在战争的准备阶段,晋国的将领士蒍采取了一些明智的措施。
他派遣一位谋士前往秦国,故意让秦国的情报人员得知了晋国的军队规模,从而欺骗秦国的统治者。
这样一来,秦国的统治者就把晋国的军队视为不足为惧,没有采取足够的谨慎措施,结果导致了惨败。
四、道理1.明辨是非在战争中,明辨是非对于双方都非常重要。
首先,需要正确评估对手的实力和意图,以便采取相应的对策。
其次,需要分清正义和邪恶的界限,避免把自己变成罪人。
在秦晋崤之战中,秦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没有正确评估晋国的实力,同时自以为是,结果吃了大亏。
2.了解对手在战争中,了解对手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可以从对手的行为和言论中了解他的意图和计划,那么就可以采取更好的对策。
在秦晋崤之战中,晋国的士蒍派遣了一位谋士前往秦国,让对方对晋国的军力情况产生了错误的估计。
3.实力比较在战争中,实力比较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战争中难免有一些巧合和意外,但是通常实力更强的一方获胜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因此,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尽可能地增强自己的实力,以便在军事冲突中取得胜利。
在秦晋崤之战中,由于晋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因此即使实力不如秦国,依然取得了胜利。
4.胜利后的处理在战争胜利后,如何处理战果也是非常关键的。
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如此强大的秦国在短短15年就轰然倒塌了,是什么原因呢?1.在帝国的北疆,由大将军蒙恬率领的30万精锐秦军在打败了晓勇善战的匈奴骑兵以后并没有南撤,而是镇守在长城沿线。
当都城告急的时候,这支秦军开始南下。
但是,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的行动为什么异常缓慢。
虽然长城沿线离都城较远,但利用当时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几天之内就可到达咸阳城(这也是秦始皇修建秦直道的主要原因)。
他们绝对有足够的时间回师勤皇。
虽然此时大将军蒙恬已被赵高逼害之死,军心不稳,将士也不会真心为赵高把持的朝廷卖命。
但军队中中层以上将领的眷属应该都在都城咸阳,他们不可能不知道一旦城破将意味着什么后果,他们一定会拼命率领士兵赶回咸阳。
奇怪的是他们根本没有南下参与战斗。
如果有的话战局一定会改写,想想连晓勇善战、行踪不定的匈奴骑兵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农民起义军更不在话下。
2.在帝国的南方,秦统一以后,秦始皇通过修建灵渠打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确保了粮食运输的畅通无阻后,派遣50万秦军南下与南越土著人作战,并最终取得胜利,统一了岭南。
当起义突然爆发的时候,这部分秦军正在戍守刚刚平定的南部疆土。
在帝国存亡的关头,他们选择了沉默。
司马迁记载,当地的最高长官下令,堵塞南北之间所有的通道,军队严禁北上作战。
南部秦军就这样彻底抛弃了自己亲手创建的大帝国。
当地的最高长官这样做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戍守南方,离都城几千公里,又没有可以奔驰的秦直道,要想在短时间之内跨过千山万水赶回起勤皇根本不可能。
当时秦军的最高长官有两种选择,一是割据一方自立为国,一是拥立幼主伺机北伐。
对于刚刚平定南疆的他们战斗力不容置疑,唯一需要解决的是粮草问题。
无论选择那种方案都会导致其后的汉军无法在短期内统一中国。
但奇怪的是他们两种方案都无选择,似乎是就地解散了。
伟大的秦帝国就这样在无正规主力部队参战的情况下被农民起义军推翻了。
他的灭亡与以往及以后的历朝历代都不同,历朝历代的腐败乃至灭亡都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绝不会一蹴而就,到最后都是因为军队战斗力低下而被农民起义军推翻或被外敌入侵。
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秦朝的灭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以下将详细讨论秦国灭亡的真正原因。
首先,秦朝对于百姓的残酷统治是导致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秦始皇采取了严苛的法家政策,在统一天下后,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并加强对境内各地的控制。
同时,秦朝实行了一系列苛刻的法律制度,如以法治国、重刑峻法以及大规模的劳动力投入,使得百姓生活极为艰难。
这样的统治方式引起了人民的不满,社会治安恶化,民间反抗情绪逐渐上升。
其次,秦朝的统治造成了国家财政的困难。
秦始皇实行了徭役制度,将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到国家建设中,如修建长城、兵器制造等,花费巨大。
同时,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度,增加了地方财政开支,造成国家财政紧张。
而秦朝的对外扩张政策,积极进攻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使得军事费用大量增加。
这些因素导致秦朝财政破产,百姓负担加重,社会经济陷入混乱。
第三,秦朝的政治腐败也是导致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秦朝实行了世袭制,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而且皇帝的权威凌驾于一切之上。
这种权力过于集中的政治制度,使得朝政不透明,缺乏监督和制约,导致了权力滥用和腐败的问题。
高官们追求权力和财富,谋取私利,而忽视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这种腐败现象不仅严重损害了国家的形象和社会的公平正义,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和反抗。
最后,秦朝内外交困也是灭亡的原因之一、在对外战争方面,秦朝数次进攻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造成巨大的军事消耗。
同时,秦朝还与赵、楚等强大的诸侯国发生冲突,激化了矛盾。
在内部方面,由于权臣李斯等人的专断行为,引发了一系列军师之争,使得秦朝内部陷入混乱。
这些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秦朝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困境,最终导致了灭亡。
综上所述,秦朝的灭亡是由于残酷统治、财政困难、政治腐败以及内外交困等多重因素所引起的。
秦朝在短短几十年内建立了庞大的帝国,但由于种种原因的积聚和冲突,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灭亡的结局。
然而,秦朝的建立和灭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
秦国实力这么强始终为什么还是被别人瞧不起 揭秘其被排斥的理由
秦国实力这么强始终为什么还是被别人瞧不起揭秘其被排斥的理由本文导读:战国时期,当年占据主导地位的七个王国打了几百年的乱战,最终由最破落秦国收拾一片金瓯,在我们的印象中,秦国这么厉害,自然是七国里面最为强势的一个。
但在历史实际情况里,秦国虽然实力强大,却始终被别人瞧不起,很长时间内被当做乡巴佬对待。
很多人读到这里就难以理解了,是谁给了六国君主的勇气呢?其实六国君主之所以会这么做还是有缘由的,这涉及到秦国一生的痛,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传统的延续自商周时代以来,中国文化特别讲究一个正统性,血缘关系的亲疏网络,决定了一个国家甚至君主的地位尊贵与否。
像战国七雄里面其他六个国家都是曾经封侯封伯,甚至封为公爵的存在,那地位可是高了去了。
都是周天子的直系亲属,地位和血缘都是最纯洁的。
所以理论上来说,战国七雄另外六大国家基本上都是一家人,虽然相互之间打来打去,但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有一股家庭伦常在牵制着。
但是秦国却不是这样,它是一个半路出家的国家,当年秦国的老祖宗,只不过是给周天子喂马的角色,这就相当于玉皇大帝看弼马温一般,实在差得老远,所以战国的几大君主都瞧不起秦国,毕竟他的出身太低了,没有和他们平起平坐的血统。
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秦国没有和他们的联姻关系,其他几大君主都是表情或者是兄弟姐妹,以前扯到秦国,那就变得非常冷漠,什么关系都没有,那自然是几个熟人联手去打一个陌生人,这是一种习惯。
秦国的屈辱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秦国太强了,他的战斗力让其他国家都有点害怕,正因为害怕所以更加瞧不起他,他们不能容忍一个乡巴佬突然成为了暴发户,来和这些传统贵族们争夺权势。
再加上秦国对外扩张手段太过于残暴,经常性的采用野蛮的做法,所以六国从身心到骨子里都看不起秦国。
在战国策里面有过一段案例,当时周天子分封天下诸侯进行腊大典,结果连宋国和鲁国都得到了腊肉,只有一个秦国却被排斥在外,他不仅没有当做一个文明国家被接纳,甚至连一个国家的概念都不被中原的各大国认可,秦国的耻辱到了一个极点,被历代国君铭记在心。
最新 从行政和法制看秦朝统治短暂的缘由-精品
从行政和法制看秦朝统治短暂的缘由真正对秦朝政权形成致命一击的,正是以项氏家族为首的六国旧贵族。
那么,从行政和法制看,秦朝统治短暂是为什么呢?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统一的强大帝国,但也是第一个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就迅速灭亡的帝国。
对此,历代有识之士不断思索,著文论说,特别是西汉贾谊的《过秦论》、唐代柳宗元的《封建论》,更是流传千古的好文章,对于后人思考秦朝灭亡的原因,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当代,专家学者的专门研究自不必说,社会其他方面的人士也时有惊人之论。
比如说,毛泽东同志曾在1973年8月写下了他最后一首七律诗,名叫《读〈封建论〉,呈郭老》,诗中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
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
百代多行秦,《十批》不是好文章。
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其中的“郭老”是指郭沫若“,《十批》”是指郭沫若的论文集《十批判书》,《十批判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先秦政治思想的研讨。
从这首诗来看,毛泽东同志并不同意《十批判书》中有关秦始皇的观点,所以才直接给郭沫若写了这首诗。
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代社会中,对于先秦政治和秦王朝兴亡的讨论之所以会持久不衰,主要是这个时代及其相关话题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从政权结构上看,秦王朝之前的夏商周“三代”实质上是各地诸侯组成的联盟国家,中央政府对于各诸侯国的控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程度不同地都受到了制约。
在东周时期,秦国是后起发展的国家,在政治体制、和发展诸方面,起初都被东部相对发达的诸侯国所瞧不起。
但是,随着战国中后期“山东六国”的政治腐败、发展放缓,秦国开始崛起。
在秦国崛起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借鉴山东各国政治体制和行政管理上的得与失,发展出一套适合秦国国情的政治体制、法律制度和行政管理体系。
特别是以“商鞅变法”为标志的政治改革活动,使秦国的国力不断强盛,政治体制具有创新性,法律制度日臻完备,行政管理高效运行,非常适合于战争时期的动员和运作。
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秦末时期,统治者专制残酷统治、大兴土木,导致劳财伤民,国力渐退,人民徭役沉重引起农民起义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末统治黑暗时期,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在暴秦的统治之下,人们反秦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爆发了浩秦末时期,统治者专制残酷统治、大兴土木,导致劳财伤民,国力渐退,人民徭役沉重引起农民起义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秦末统治黑暗时期,人民生活非常贫困,在暴秦的统治之下,人们反秦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爆发了浩荡的反秦起义。
秦朝亡于浩浩荡荡的秦末农民起义当中。
直接原因1、社会矛盾产生:秦统一后,百姓渴望社会安宁。
秦朝统治者却忘乎所以,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
丁男缺乏,就征发女子承当转输的苦役。
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
秦朝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远远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限度。
2、社会矛盾激化:秦朝统治者是大一统的成功者,在长期群雄角逐中积累起来的经历,并不完全合适统一后社会开展的需要。
秦朝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利、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沸腾的场面。
3、统治阶级内部:秦始皇死后,少子胡亥受亲信赵高的唆使,伙同城乡里斯,篡改遗诏,夺取妄为,是为秦二世。
秦二世继位后,各地的对抗起义已风起云涌,然而统治者仍忙于宫廷争斗,大肆诛杀宗室朝臣,加速了秦朝的覆灭。
秦帝国骤然灭亡的两个最重大原因
秦帝国骤然灭亡的两个最重大原因公元前207年秦亡。
秦帝国的骤然灭亡,是中国文明史上最大的黑洞。
秦以排山倒海之势一统天下,以变法图强之志大规模重建华夏文明;使当时的中国,一举整合了春秋战国500余年剧烈大争所酝酿出的全部文明成果,以最大的规模,以最快的速度,巍巍然创建了人类在铁器时代最为伟大的国家形式,最为进步的社会文明。
依照历史的法则,具有伟大创造力的权力主体,其权力生命至少应当延续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
然则,秦帝国却只有效存在了12年(其后三年为崩溃期)。
随着始皇帝的骤然撒手而去,建成这一伟大文明体系的权力主体,也轰然溃灭了。
秦帝国突然灭亡的原因,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一个巨大谜团。
揭示这个谜团,对于全面认知中国原生文明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两千余年来对秦亡原因的探究,一直与对秦政的总体评判紧密联系在一起,与“暴秦”说互为论证,形成了一个主流定式:暴政亡秦。
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已经呈现出一个基本结论:秦政是一个伟大的文明体系,秦政并无暴虐特质。
以中国历史作纵向对比,从项羽复辟集团毁灭帝国文明的暴政暴行开始,秦末之乱的大劫难屡屡发生。
与复辟势力的残暴相比,秦政文明水准远远高于其上。
这一文明水准,主要指两个基本特征:一则是大规模的文明创新性,二则是大规模的建设性。
这两个基本点,其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
是故,秦政绝不是中国历史上的暴政时期。
以人类文明史作横向对比,秦政则是同时代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准。
大体同时代的西方罗马帝国的残酷暴烈,与秦帝国的法治文明比较,根本不可同日而语。
举凡人类在自然经济时代的野蛮标志,都是罗马帝国及西方中世纪的专属物:斗兽场、奴隶角斗士、初夜权、贞操带、奴隶买卖制、领主私刑制、以掠夺为实质的宗教战争等等等等。
其触目惊心,其阴暗恐怖,尽出西方落后文明。
这是历史的事实,不能因为西方社会今日的相对发达的文明,而否定其历史的野蛮性。
客观地说,相比于西方罗马帝国,秦帝国的文明水准至少超过其半个时代,或者说高出其半个社会形态。
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
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前221年至前207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帝国,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下面是有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欢迎参阅。
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从观念上说,中国政治的中枢神经是道德人心,所谓得道多助。
秦国却因为割断了这根神经而获得成功,有意思的是,它的迅速灭亡好像也正是出于同一原因。
为什么会这样?民心向背真的是决定一个王朝命运的根本力量?秦国的成和败可能得按历史任务分成两段来说,“成”的阶段是残酷竞争的阶段,而“败”的阶段则是系统维护和控制的阶段。
也就是打天下和守天下。
打天下需要的是勇猛凶狠,守天下则需要安抚和善待,贾谊著名的《过秦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说法几乎是分析秦亡原因定论。
但是,秦国如果采取汉初的那种柔性政策就能免予灭亡呢?这个可能不能简单地按照道德命定论来解释。
对于汉以后历朝历代的王朝覆灭来说,道德命定论基本上无需怀疑,因为排除异族入侵因素,各个朝代的灭亡原因基本上都是由于朝政腐败、民不聊生。
可是秦国似乎有所不同。
导致秦国迅速灭亡的标志性事件是陈胜吴广的发难,官方历史把这场事件定性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伟大的农民起义”,但是陈胜吴广并非由于苛捐杂税和土司兼并导致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被逼无奈起而抗争的饥民。
据《史记》记载,陈胜虽然曾经“与人佣耕”,是个雇农,但举事的时候,“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也就是说是一支政府组织的支边队伍的头目,大小是个“国家基层干部”,而他们“起义”的原因是“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也就是说违反了国家政令,为了逃避惩罚而举事。
再从心理原来来看,陈胜当雇农时的理想也不是“一亩三分地、老婆孩子热炕头”之类小农理想,而是“苟富贵”的燕雀焉知的“鸿鹄之志“,举事时他们所喊的口号也不是“打土豪、分田地”,而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用今天的话来说,陈胜吴广其实是“对社会存在严重不满,无视法律尊严,为满足求一己之私,不惜聚众暴乱……”。
秦朝灭亡的原因
秦朝灭亡的原因阅读精选(1):秦王朝灭亡的真实原因秦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
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
但是大雨就应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
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
2,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前能够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全面开花。
能够从陈胜吴广的戍边来看。
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
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
到汉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允许百姓以钱代戍(费300文钱请人代为戍边者称为“过更”,自我戍边称为“践更”)3,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
秦国是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
统一之后原本就应早日结束的军事管制制度被无限期延长了。
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灭韩的将领叫内史腾,之后即为秦守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执法素质,手段往往粗暴。
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
也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经证明态度要依从起义转而伐秦(如吴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谅他们。
4,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但是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
”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
5,从陈胜吴广以扶苏和项燕为号召来看(而根本不顾后者的国家正是被前者的父亲所伐灭),显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对秦室并无特殊的恶感。
6,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
稍微一观察,我们发现,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
论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论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有很多,包括政治、经济、诸侯反抗和民生困顿等方面的因素。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秦朝灭亡的历史原因。
首先,政治上的原因。
秦朝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了强力集权的政治制度,封禁儒家文化,实行法家的“焚书坑儒”政策,压制异见声音,严厉打击异己,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导致社会上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同时,秦朝实行严苛的法律制度,对于民众的刑罚重,税收高,暴政盛行,使得民众非常痛苦。
这些政治手段让人民对秦朝的统治感到厌倦,从而导致了秦朝最终的崩溃。
其次,经济上的原因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建国初期,秦朝秉持着“发财国家”的理念,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使得国内农业经济繁荣,但在商业方面限制过于严格,导致商业经济发展缓慢,影响了经济的整体发展。
此外,秦朝频繁的征战和修筑大型工程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资源,加上过度征收赋税,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压力,使得秦朝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再者,诸侯反抗也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秦朝统一六国后,诸侯国变成了秦朝的郡县,君主们失去了以往的封地和土地,不再拥有独立统治的权力。
这让原本强大的诸侯国感到不满,许多诸侯开始策划反抗。
其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他们借助秦末的混乱局势,谋取反秦独立的机会,反对秦朝统治。
这次农民起义在秦朝灭亡后进一步演变为楚汉战争,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最后,民生困顿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秦朝的统治政策给普通民众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和苦难。
不仅税收重,赋役繁重,而且秦朝的修筑工程和征战导致大量男丁被征召,农民失去劳动力,生活困苦。
此外,由于秦朝采取了焚书坑儒的政策,导致了儒家文化的衰落,学术界的空虚,进一步加重了民众的痛苦和不满情绪。
这些问题累积到一定程度后,使得民众的抵触情绪到达顶点,成为秦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的来说,秦朝灭亡有诸多原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诸侯反抗和民生困顿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秦朝的崩溃。
秦朝的衰落与灭亡原因
秦朝的衰落与灭亡原因秦朝,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一个朝代。
其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但却在短短的十五年间迅速衰落并最终灭亡。
那么,秦朝的衰落与灭亡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将从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方面来分析秦朝衰落的原因。
政治因素是秦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秦朝实行了残酷的法家统治,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百姓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同时,秦始皇实行了严苛的法律制度,使得人民极度不满。
这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民怨的积累。
另外,秦朝统治的短暂也是因为政治上的不稳定。
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继位,但由于年幼无能,政治上的权力斗争激化,使秦朝进一步陷入混乱。
军事因素也是秦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虽然秦朝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其大规模的征战和长时间的战争消耗了朝廷的财力和人力。
此外,秦朝的军事手段残忍无情,在征服其他六国时,采取了诸多残暴手段,使得被征服的人民极度憎恨秦朝的统治。
这种军事政策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使秦朝不可避免地陷入内忧外患的局面。
经济方面也是秦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朝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政策,对于国家的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出现了物价上涨、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
此外,大规模修筑长城和大型水利工程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严重削弱了朝廷的经济实力。
由于财政压力过大,秦朝不得不加重赋税,使得百姓的生活负担沉重,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社会问题也是秦朝衰落的原因之一。
秦朝通过焚书坑儒、强制迁徙等政策,破坏了文化传统和地方习俗,使得人们对秦朝的统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同时,社会地位的不公也是导致社会矛盾积累的原因。
由于实行了中央集权的统治,大量人力物力流入中央,导致地方贫困,而中央官僚则享受着特权和财富。
这种不公平的现象使得社会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
综上所述,秦朝的衰落与灭亡原因主要包括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方面的问题。
其中,政治上的残酷统治、权力斗争的激化,军事上的过度扩张和残暴手段,经济上的巨大压力和资源分配不当,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公平和文化传统的破坏,都是导致秦朝衰落的重要原因。
晋国与秦国的兴衰两个中原霸主的较量
晋国与秦国的兴衰两个中原霸主的较量晋国与秦国的兴衰:两个中原霸主的较量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而有影响力的国家,晋国和秦国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们的兴衰历程可以被视作两个中原霸主的较量,这篇文章将探讨晋国与秦国的兴衰之路,并分析造成其兴盛或衰败的因素。
一、晋国的兴盛晋国作为中原地区一支强大的国家,在战国时期迅速崛起。
其兴盛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1. 强大的君主统治:晋国的兴盛与其统治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早期,晋国的君主晋文公积极推行改革,注重发展农业、加强军事力量,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国家发展的政策,使晋国逐渐兴盛起来。
2. 强大的军事实力:晋国在战国时期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尤其是在骁勇善战的齐国军队的协助下,晋国在中原地区取得了重要的胜利,并逐渐成为中原地区的霸主。
3. 精英文化的扶持:晋国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在晋文公时期,他努力扶持文化人才,提倡礼乐文化,使晋国的文化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二、秦国的崛起秦国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强大的国家,其崛起与晋国的衰败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秦国的兴起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强大的统一思想:秦国的统治者以强大的统一思想为核心,致力于实现中原的统一。
秦国的君主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设立郡县制度、修筑万里长城、统一货币等,为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先进的军事制度:秦国军队的强大是秦国崛起的重要保障。
秦国君主大力发展军事力量,实行军功爵制,以鼓励士兵的战斗积极性,形成了一支强大而严密的军队。
3. 高效的行政管理:秦国实行的集权制度使其在行政管理方面非常高效。
秦始皇大力推行中央集权,任命官员,推行统一的法律和文字,使秦国的行政管理体系得以完善,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三、晋国与秦国的较量晋国与秦国的兴衰过程中,两个国家的发展道路交织并影响彼此。
其中,晋国的衰败与秦国的兴盛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
秦制两千年:走不出的历史循环秦朝之后,历朝历代的新兴王朝都无一例外要先鞭笞秦始皇,批评其暴政之无道令天下众生得苦,以此彰显自身仁慈。
但事实上,自从商鞅和韩非子的统治术让秦国一统天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一种诡异的循环:所有王朝都在鄙视秦朝,但是所有君王又都在效法秦始皇,于是所有王朝最后也无法避免秦朝的下场。
▌中国历史上永不消逝的帝王论史书对历代帝王的负面评价之最,少有帝王能够超过秦始皇。
◎政论家批评秦始皇:暴虐无道秦亡汉兴后,贾谊在《过秦论》中用“不施仁政”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原因,随后司马迁又对秦始皇盖棺定论道:“秦王怀念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自此,秦始皇不仁不义、崇尚武力和刑罚的暴君形象深入人心,后世史书也基本延续了司马迁对秦始皇全盘否定式的评价。
◎诗人批评秦始皇:穷奢极欲不只是官修史书,文化圈也同样对秦始皇持严厉的批评态度,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所述:“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批评秦始皇穷奢极欲。
有关“逃秦”、“避秦”的传说也不绝于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写的就是一群“不知有汉,何论魏晋”的逃秦者,这一避竟避了五百年。
◎民间批评秦始皇:不顾百姓死活在批判秦始皇的民间故事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孟姜女哭长城》。
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孟姜女的故事,原本和长城以及秦始皇没关系,在隋唐期间,这个故事逐渐被扣在了秦始皇的头上。
故事中,秦始皇被塑造成了大兴徭役,不顾百姓死活的暴君,孟姜女哭倒长城,就是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与反抗。
可以说,秦后两千多年,历朝历代都在严厉批判秦始皇。
从贾谊的《过秦论》,到杜牧的《阿房宫赋》,再到苏洵的《六国论》,秦国的暴行和秦制的暴虐,被后人一遍又一遍地控诉,都成了历朝历代的“政治正确”。
然而,在这些高举“正义”旗帜讨伐秦朝的声音背后,所有的王朝却又全都心照不宣的悄悄承袭了“秦制”。
我们不知道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国,有两次战争差点导致灭亡
我们不知道的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国,有两次战争差点导致灭亡我们知道,从西周灭亡到全国统一,秦国成为了赢家,建立了大一统王朝。
我们认为,作为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秦国在统一路上一帆风顺,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秦国有两次差点亡国,第一次是麻遂之战,第二次是阴晋之战,秦国损失惨重,差点灭亡。
秦国在秦穆公的治理下,成为了春秋五霸之一,这是教科书上说的,我们就会产生错觉,秦国在春秋时期是强大的国家,然而,春秋时期的秦国很快就被晋国拉下了马。
晋国是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晋国通过城濮之战,鄢陵之战将楚国压制在南方,楚国无法向中原扩张领土,晋国又通过鞍之战消灭了齐国的主力20万,齐国衰退。
晋厉公为了尽快解决西部问题,率领中原各国围殴秦国,在麻遂,诸侯联军12万军队同秦国6万军队交战,最终,秦国战败,损失惨重,都城烧毁。
秦国遭到了毁灭的打击,数世都抬不起头。
从此,秦国成为了晋国的附庸国,晋国将曾经的春秋五霸变成了小弟,对于秦国来说可真是耻辱。
而对于秦国来说,更惨的战役是阴晋之战,秦国的对手是军事家吴起。
吴起是非常毒辣而又狡猾的人,他早年求官,结果一事无成,同乡人耻笑他,最终他将同乡全部杀死。
他到了鲁国后,齐国入侵,可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吴起因此不被重用,吴起杀了他的妻子,最终得到鲁国的信任,带兵击败了齐国,然而,他因此不被鲁国大臣看得起,吴起只好离开鲁国,跑到魏国,魏国的国王是魏文侯,魏文侯重用吴起,吴起建立了魏武卒。
吴起治军非常严格,有一次打仗,他的部下不听军令,多杀了六个敌人,最终被吴起斩首,而秦国应对的就是吴起狼一样的部队。
同这样的军队打仗,是秦国的不幸,阴晋之战,秦国被吴起以少胜多打败了,吴起牢牢的控制了魏国的河西,秦国差点灭亡,幸亏秦国进行商鞅变法,否则秦国就会被吞没。
秦国最终成为强大的国家,一步一步统一了中国。
虽然秦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秦国最终结束了中国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天下。
有人认为:秦灭六国,楚最无罪,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
有人认为:秦灭六国,楚最无罪,为何会有这种说法呢展开全文自春秋进入战国时代,秦国一家独强,东方六国面对如此窘境,开始了抱团取暖。
历史大势终归是分久必合,秦国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六合,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就此诞生。
在被灭的六个诸侯国中,楚国似乎最难打,楚人也觉得最“冤枉”,因此遂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秦并六国十几年后,随着秦始皇的驾崩,原六国贵族开始躁动起来,轰轰烈烈的反秦活动成燎原之势,六国复辟成为潮流。
这样的背景下,楚国更是充当了天下诸侯盟主的角色,项梁刚起兵时,自感怀才不遇的范增,虽已年逾七十,但还是有一颗躁动的心,找到项梁后,对他说: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
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范增为何会说这句话呢?其实他有三个目的。
1、现实依据范增提到的“秦灭六国,楚最无罪”,并非空穴来风,其实是有根据的。
单说秦昭襄王一朝,在楚人看来,秦国做了相当多的“伤天害理”之事。
战国期间合纵连横经常上演,诸侯国之间一言不合就开打,简直就如同小孩过家家。
秦楚两国发生于公元前313~公元前312年之间的丹阳、蓝田之战就是这样背景下的一次战争。
秦、韩、魏对阵楚、齐。
秦国为了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高的利益,派出张仪,提出割让六百里秦地给楚国,条件是楚、齐断交。
楚怀王乐呵呵的同意了,结果是非但土地没有得到,还换来了秦国的一顿暴揍。
秦昭襄王见他傻得可爱,以秦楚两国会盟为由,劫持了楚怀王,秦国想以此为砝码,兵不血刃换取楚国的土地。
楚怀王倒也是个硬汉,落到这步田地了,也就不再退让了。
秦国没得到什么好处,三年后,将楚怀王还给了楚国,只不过,还回去的是他的尸体。
楚怀王被扣押期间,楚国另立新君,是为楚顷襄王。
楚国迫于无奈,对秦国非常殷勤,两国还有婚约。
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几年后,楚顷襄王抓住机会,又搞起了合纵。
秦国亦是摩拳擦掌,以此为借口,南下伐楚。
《史记·白起传》:“秦昭王二十八年,攻楚,拔鄢、邓五城,明年,拔郢,烧夷陵。
秦朝为何只存在十五年就灭亡了呢 真的是暴政吗
秦朝为何只存在十五年就灭亡了呢真的是暴政吗
本文导读: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他用十年的时间统一了全国,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
但遗憾的是,这个国家只延续了十五年就灭亡了,这又是为何呢?说到秦朝短命的原因,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暴行、徭役,焚书坑儒等等一系列的暴行,后来爆发了起义,全国相应,这才让秦朝陷入了灭亡。
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在秦朝的故地并没有发生农民起义。
都是一样的暴行,为何故地就没有起义?首先,秦朝在灭六国的时候,只是在武力上做到了统一,并没有做到心灵上的统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
其次,秦朝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就采取了郡县制来代替分封制。
正是这个决定直接导致了秦朝在六国故地的力量非常薄弱,秦朝的文化也没有渗透到六国当中,所以六国大都不认可秦国的法律。
最后就是秦朝好像是忽略了原本六国的门阀士族,没有顾及六国原本旧臣的利益,从未给过他们和平民不一样的待遇,直接就剥夺了贵族的特权。
这些人大都数都有号召力的,从高高在上的贵族忽然成
为了平民,他们自然是不会甘心的,因此,一直都在等着复国的时机。
就是这三点让秦朝十五年就灭亡了。
左丘明《蹇叔哭师》原文译文赏析
左丘明《蹇叔哭师》原文|译文|赏析《蹇叔哭师》记叙了秦国老臣蹇叔在大军出征郑国之前劝阻的一篇哭谏。
秦穆公不听蹇叔的一再劝阻,被晋军在崤山打败。
出征前,蹇叔哭送秦军,并阐述了他对当时战争形势的彻底分析,也表现了他对秦军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之心。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蹇叔哭师》原文先秦:左丘明冬,晋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
出绛,柩有声如牛。
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穆公访诸蹇叔。
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译文及注释译文冬天,晋文公去世了。
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
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
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
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
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
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
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国被晋国压制几百年,原因就两个字秦武公去世后,秦国接下来度过一个平稳期,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三任国君,稳健地驾驭秦国这辆战车行驶了十九年。
这十九年间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情,就是迁都雍都。
雍都早在秦武公时期就开始建设,秦国将都城设在这里,是综合多方面的考虑。
从地理位置上看,雍都位于今陕西宝鸡附近,在关中西部,并不是关中的地缘中心。
后世秦朝、汉朝、唐朝,都是在关中中部的咸阳和长安建都,作为关中地缘中心,交通中心,自然也更容易成为经济和政治中心。
秦国不在关中中部建都,原因还是从战略方面考虑,首先实力还不是非常强,若东部诸侯联手来攻,威胁较大。
西周镐京被犬戎和申国攻破的惨剧,影响了秦人的决策。
雍都就不同了,其位置在关中西部,即使东方诸侯来攻,到达关中西部以后物资补给线太长,战斗力也就是强弩之末了。
后来晋国多次入侵秦国,大多时候攻到关中中部的泾水,就无力再向西推进。
春秋战国时代,雍都从来没有遭到东方诸侯兵临城下,与地缘密切相关。
同时雍都靠近秦人的发祥地秦邑,与龙升的祖居地相隔不远,这也为后来秦穆公反攻西部霸西戎创造了地理条件。
公元前659年,有志青年秦任好即位,是为秦穆公。
秦国在春秋时期,最著名的国君当属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霸西戎,为后世文人墨客所传诵。
秦穆公即位之前,他的伯父秦武公统一了关中,父亲秦德公、两个兄长秦宣和、秦成公又稳步发展了十九年,秦国国力进一步增强,而且已经迁都到雍都,秦穆公接手的秦国,情况似乎很不错。
然而这个十九年是秦国消化关中新兼并领土时期,期间远在南方四川盆地的蜀国还入侵了一次关中,一直打到雍都附近(后面的章节中再细述)。
秦国这十九年韬光养晦,对外扩张止步,是有内外部原因的。
秦穆公即位的时候,秦国东面突然出现一个已经崛起的晋国,而十九年前秦武公去世之时,晋国还只是河东的一个地区性诸侯。
从秦武公去世的公元前678年,到秦穆公即位的公元前659年,这十九年时间,晋国到底是如何崛起于河东的呢?看秦穆公即位时秦国疆域与晋国西部对比地图,与十九年前相比,晋国的迅速扩张是显而易见的。
秦穆公即位之时,秦国的领土明显呈现西重东轻的态势,越往西部经营越久,越往东部越是新兼并的领土。
秦国东部领土直抵洛水,洛水对岸就是河西,那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秦晋和秦魏将在河西进行几百年生死争夺。
秦晋之间有两条大河,黄河和洛水,看似是两个坚固的天然屏障。
可是到了隆冬季节,河水结冰,关中平原与河东平原对接,秦晋之间也没有什么障碍可言,这也就是为什么秦晋之间虽有两条大河,日后战争却非常频繁的原因之一。
秦穆公初即位,秦国早已不是一个西部边陲小国,也不是关中的一个普通邦国,而是统治整个关中,在陇山以西也有自留地的特大诸侯。
而在河东地区,一个大晋国也强势崛起,此时河东就只剩下另两个诸侯:虢国和虞国。
不难推测,假以时日,晋国也将灭掉这两国。
秦穆公已经意识到,秦国将来东进的主要对手,就是晋国。
那么秦国如何来对付晋国呢?秦国能够击败晋国这个对手吗?不忙着回答,其实看看秦国的现状,就知道答案了。
秦国的困难,要从周平王东迁说起。
西周时期,关中是块绝无仅有的宝地,是周朝的核心地带,周人在这里经营了数百年,地广人众,宗室扎堆,人才辈出,文明程度极高。
但是随着周平王的东迁,带走了大量人口,关中人丁一夜之间灾难性的剧减。
周平王东迁,所造成的关中人口稀少,主要分为三部分。
首先,在周平王迁都之前,有些先知先觉的人就开始迁移了。
虢国、郑国,这些姬姓诸侯,看清了关中诸侯扎堆无法扩张土地的现实,为了自身发展进行了迁都。
这些诸侯倒不是因为西周要灭亡才迁走,他们在周宣王的盛世时期就开始了迁都,他们无法预料周幽王会失国亡身。
这些诸侯迁都之后要在中原站住脚跟,势必需要大量的军队和人口,这是关中人口减少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周平王迁都,不仅迁走周朝宗室和军队,连带强制移民不计其数。
周平王东迁,自然不可能是周平王一个光杆司令,除了宗室、大臣、军队、奴隶,普通百姓也进行了大迁移,周朝可不想留给犬戎多少人口和财富。
周平王东迁之后,东周的国土,被黄河一分为二,南岸的是洛阳盆地,北岸是河内郡。
洛阳盆地堪称一个小关中,那里有洛水和伊水流淌,土地肥沃,是农耕的好地方。
而河内郡北依是太行山,南靠黄河,依山傍水,也是绝佳的农耕之地。
周朝安置迁移过来的百姓,不存在没有地可耕种的问题,于是周王室就竭尽全力,尽最大可能带走关中的人口和财富。
第三,周平王东迁,众多其他诸侯也跟随一并东迁。
关中本来是姬姓诸侯扎堆的地方,但是周平王东迁之时,其他诸侯也认为自己不可能抵挡犬戎人的入侵,不得已而东迁。
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其先祖本来是关中的毕国,周平王东迁之时,毕国也东迁宣告失国。
在秦国统一关中的过程中,除了虢国和郑国留在关中的一小撮宗室,再也没有碰到其他周朝的诸侯,说明周朝的姬姓诸侯一夜之间竟然全部拎包拖家带口迁走了。
周平王东迁,是关中人口凋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犬戎各部落的入侵和陆续盘踞关中,是关中人口稀少的另一个原因。
周平王东迁之后,犬戎瓦解成了若干个部落,山上的犬戎部落有义渠、邽戎、冀戎等,他们不定期下山入侵关中,掠夺女人、粮食。
有一些犬戎部落更为夸张,他们走下高原就不回去了,大荔戎、亳戎、荡社戎、彭衙戎,这些戎人竟然想将关中变成自己的巢穴。
于是农田变牧场,农民变奴隶,关中的人口再次大减少。
秦穆公所面临的的最大一个问题就是,关中少人口,也少军队,他何尝不想渡过洛水和黄河,在晋国还没有统一河东之前灭掉河东大大小小十几个诸侯。
可是人口稀少,军队数量不足,关中比河东要大,但是河东经营了数百年,周平王东迁之后,河东甚至迎来一次人口爆发增长(很多诸侯都从关中迁移到了河东),东渡黄河去打晋国,秦国的军队数量将会处于劣势。
秦穆公即位之前的几个秦国国君,错失了将晋国扼杀在少年时代的机会,等到晋献公晚期,晋国不仅统一了河东,还跨越太行山占领了卫国和东周大片领土,此时秦国对晋国的人口劣势就非常明显了。
面对人口稀少的现状,秦穆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力发展农业,农业是人口增长的根本,秦穆公看到了这个关键点,他推行了一系列重农的措施。
秦国农业在秦穆公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后来晋国两次要向秦国借粮,秦国慷慨解囊,《史记》说“船漕车转,自雍相望于绛”,意思是当时秦国借粮给晋国,从秦国都城雍都到晋国都城绛都,一路上运粮的船队和车队络绎不绝。
秦穆公即位之后,承秦德公、秦宣公、秦成公的战略,继续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壮大人口。
但是晋献公不会等秦穆公,晋国扩张速度迅猛,秦穆公必须拿出对策。
秦穆公是谁,春秋一霸,这位雄才伟略的国君从来就不缺办法。
公元前658年,秦穆公即位第二年,他派人到晋国,向晋献公求婚。
秦穆公与别的国君不同,以他的年龄即位之前早就可以立正妻,可是他一直不立正妻,他在等待一个门当户对的正妻。
以秦国的国土面积而言,能够与秦穆公门当户对的,就只有楚国、齐国、晋国这三大国了,卫国、郑国、宋国只能说勉强凑合。
只要秦穆公写一卷联姻竹简,相信以上三国都不会拒绝,亲家宜结冤家不宜结,肯定都会送公主前来与秦国结盟。
秦穆公选择了晋国公主,因为秦穆公意识到,晋国是秦国发展的关键因素,他采用了一种结盟的形式来稳定与晋国的关系。
这一年,秦穆公娶了穆姬为妻,这件事情当时不怎么起眼,后来秦国控制晋惠公和晋文公即位,这穆姬都是幕后主角。
日后秦穆公不仅自己娶妻是晋国公主,他还将女儿怀赢嫁给晋文公,与晋国亲上加亲,怀赢在秦晋关系中也起过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时秦穆公是即位第二年,那边晋献公可是已经即位有十八年了,如果说秦穆公是只雏鹰,那晋献公绝对是只老狐狸。
这时晋国的国土又有扩张,晋献公派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到吕梁山上修筑城池,将以前无人占领的山脉全部占据。
秦晋表面结盟,晋国却强势介入到双方的缓冲地带河西,晋献公结好河西的梁国和芮国。
梁国和芮国与秦国关系本来非常密切,公元前677年,早在秦穆公的父亲秦德公即位第一年,这两国的国君就一起到秦国雍都,向秦德公称臣进贡。
公元前663年,秦穆公之兄秦成公即位第一年,梁国和芮国的国君又相约来到秦国雍都朝贡。
但是到了此时,梁国和芮国很明显偏向河东的晋国,不再与秦国来往。
此前河西北部的翟国,也将公主嫁给晋献公,晋国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都有翟国血统。
在河西的争夺中,晋国后来居上反超秦国。
如果河西形势照这样发展下去,秦国领土的扩张会遭遇到瓶颈。
而晋国将灭掉虢国和虞国,占据“1崤函通道”,控制河西,进一步压制秦国。
一旦晋国占据“1据崤函通道”,秦国东进的道路就被堵死了,雏鹰秦穆公不得已发动了第一次秦晋战争。
公元前655年,秦穆公与晋国军队在河曲小战了一场。
河曲,也就是黄河拐弯的地方,黄河之水的流向本来由北向南,在这里改道为由西向东。
秦晋双方的意图都是试探对方军力,并不是要拼命,这是一场伤亡可以忽略的小战。
这场战争双方都有收获,都试探出了对方的大致军力。
秦穆公得出的结论是:晋军阵容齐整,武器精良,兵车勇悍,战术先进。
晋献公得出的结论是:秦军勇气过人,训练不足,装备低劣,不懂阵法。
河曲小战之后,秦军刚收兵,晋军却立即来了个假虞伐虢,攻灭了虢国和虞国。
(这是第二次假虞伐虢)虢国和虞国虽然实力不济,但这两国可是周朝早期四个公爵国中的两个,此前公爵国之一州国已经灭亡,公爵国到这时就只剩下宋国一个了(卫国是后来加封公爵,是第五个公爵国,但此时也已经被赤狄灭国)。
因此晋国灭虢国和虞国,震惊天下,是当时的爆炸新闻。
秦晋之间的疆域,又有所变化,秦国不变,晋国则越来越大,双方的领土不相上下了!晋献公不愧是老狐狸级别的,河曲那一战就像晋国的一道开胃菜,兵锋一转立刻就攻灭虢国和虞国。
任你秦国着急,晋献公按照他的战略在行事,丝毫没有把与秦国的河曲之战放在眼里。
到这个时候,秦穆公已经即位四年,当国君也有个熟练的过程,秦穆公逐渐进入状态。
(老狐狸晋献公早年表现也很一般)秦穆公深切体会到,秦晋之间的差距,主要在人口和人才,人口可以通过农业生产逐渐来恢复,人才方面就必须要引进了。
关中人口不多,人才更是稀少,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秦穆公后来霸西戎,历史上一直为人诟病,很多文人认为秦穆公跨不过晋国这道坎,被迫将兵锋转向西面,其实秦穆公也有他的苦衷,那就是关中人口稀少,人才凋零。
秦国本土也有人才,不过秦国自己的人才,多是秦人或其他被秦人兼并的戎人,他们熟悉游牧民族的特性,他们擅长养马、骑射,但是他们却不懂农耕文化,更不了解东方军队的作战方式。
秦国占领关中以后,势必要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需要懂得如何治理农业的人才,需要了解与东方军队作战方式的人才。
人才通常产生于知识分子当中,指点江山的人才,绝不可能是大字不识的农夫。
秦国人才稀少,首要原因就是多数贵族都是秦人的宗室或者戎人的后代,这些人都是从高原上下来的,对中原文化还不能融会贯通,自然很难成为秦国急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