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中可利用的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自己人效应是指人们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会产生好感和信任的心理现象。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共同点,强化自己与学生的相似之处,从而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这样能够更好地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促进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避免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1、避免负面效应,防止师生之间的冲突负面效应是指人们对负面信息的反应,常常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避免使用负面信息,避免批评和指责学生,避免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从而避免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沟通方式,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以此来增强班级管理的效果。
2、避免群体效应,保持班级的稳定群体效应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受到群体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心理状态。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避免发生群体效应,避免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干扰,从而保持班级的稳定。
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思考,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以此来避免群体效应的发生。
三、结语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策略,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心理学知识,积极运用心理效应,创新班级管理的思路和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研究体验。
在面对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请求时,人们更容易接受并执行。
这就是过门坎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来确立和实现班级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制定出一个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学生们容易接受并执行。
当学生们完成了这个小目标后,教师再制定一个稍微难一些的目标,让学生们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这样一来,学生们会觉得自己在不断进步,同时也会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指导。
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们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浅谈德育工作中的若干心理效应
奥 托 ・ 拉 赫 是 诺 贝 尔 化 学 奖 瓦
同一 性 。做 到 以心 灵 感 受 心 灵 , 以感 获 得 者 , 他 开 始 读 中学 时 , 母 为 在 父
是 学 校 落 实智 育 、 育 等 的 保证 。在 情 赢 得 感 情 , 学 生 “ 其 师 , 其 他 选 择 的 是 一 条 文学 之 路 ,不 料 一 美 使 亲 信
德育工作 中, 分把握 学生心 理 , 充 运 道 ” 从 而 最 终 达 到 “ 生 成 为 亲 密 个 学 期 下来 ,老 师 为 他 写 下 了这 样 , 师 用 心 理 策 略 ,往 往 会取 得 事 半 功倍 的效 果 。
一
的朋 友 , 校 成 为 成 长 的 乐 园 ” 最 的评 语 :瓦 拉 赫 很 用 功 ,但 过 分 拘 学 的 “
高 教 育 境 界 。如 : 位 教 师 为 矫 正 班 泥 , 样 的人 即 使 有 着 完 善 的 品德 , 有 这
中学 生 早 恋倾 向 ,对 学 生 说 了 这 样 也 决 不 可 能 在 文 学上 发 挥 出来 。” 此
一
、
自 己人 效 应— — 走 进 心 灵
所 谓 “自 己人 ” 是 指 对 方 把 你 ,
“ 丽 的谎 言 ”3 美 ,O年 后 , 竟 然 成 了 他 父 母 接受 了化 学 老 师 的建 议 。这下 , 子 陶 醉 在 成 功 的喜 悦 中 ,让 更 多 的
瓦 拉 赫 智 慧 的 火 花 一 下 被 点 着 了 。 学 生 拥 有 健 康 的心 态 、健 全 的 人 格 文 学 艺 术 的“ 可造 就 之 才 ” 下 子 和 自信 的人 生 。 不 一 就 变 成 了公 认 的化 学 方 面 的 “ 前程 远 大 的 高 材生 ” 。 三 、 和 效 应— — 暗 示期 望 亨 J
高校德育工作中心理效应探析
、
公 平 效 应
社会 心理学 研 究表 明 : 个人 都有 公 平 的心 理 每 需要 , 这种 需要 的满 足是 其 积 极性 的动 因。需 要 的 满足在很 大程 度上取 决 于给予 的方式和 给予所形 成
7 8
继 续 教 育 研 究
2 2 第1 0 年 期 0
森塔尔认 为 : 学校里教 师对 学生 的期待 , 过其 有意 通 无意地言语 或非 言语 手 段 , 学 生 意识 到 自己充 当 使 重要角 色 , 师对 自己寄予 深切 期望 , 而增 强其成 教 从 就动机 , 最终会 在 品德 、 学习等方 面显著 提高 。德育 工作 中运 用期望 效 应 , 学 生真 正 感受 到 教 师 的期 让 望, 社会 赋予 他们 的重任 , 体会 到 自己在 教师 心 中和 在社 会发展 中的重要 性 , 会改 变师生抵 触 的状 况 , 增 强 学生 的 自信和责任 感 , 培养 自立 、 自强 意识 。但教 育者不 可忽视 的是 学生 不 良品德 与 不 良成绩 , 往 往 也是 教师期 待未 曾光 顾 到他们 身上 , 即悲观 、 淡漠期 待 的间接结 果 。这启 示 我们 思政工作一 定 要调动 全
团体 中 的权威 来 驾御 团 体 。 当团 体 风 气 阻 碍 工 作 时 , 采取 瓦解 、 可 转变 团体 的办 法 , 争取 和教育个 人 。 高校 中重 要 的是 形成 良好 的风 气 , 让 “ 书无 用 勿 读 论” 等腐朽 思想腐蚀 校 园 。
德育中的十种心理效应及启示
德育中的十种心理效应及启示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著成效。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到达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保龄球效应多褒少贬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
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
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
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
教练乙那么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
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
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
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
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
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
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
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这就是史考伯做法。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之间具有不对称性。
受过处分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分而已。
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好赞赏的技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而不是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
教学管理中的心理效应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很高兴坐在这来与大家分享教学管理中一些心理效应。
这一周我在给七年级同学上《恰同学少年忧愁时》这一课时,我发现同学们对学校课堂以及作业方面有许多的抱怨,所以也正好应教研主任的要求讲一堂有关教学管理中的学生的心理反应,我们只有了解了学生认知心理发展规律,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才能在我们的教学管理中省心省时,达到好的教育效果。
下面我就从几段视频来引出我们的会议主题。
一、视频对话:引出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老师们,我采访的这些同学是七八九年级的同学,学习有优中差,虽然有这些差异,但是我发现这些学生们统一道出了一个问题就是课堂作业需在课间完成。
那什么是课堂作业呢?在讲解课堂作业之前我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学生大脑机能的规律。
百度定义:课堂作业中往往是对这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一般不超过8分钟。
那我们的老师再来看看同学们课间在做什么。
我们看的照片整体呈现了课堂作业的“课后化”和“整堂化”倾向。
国家教委明确规定:小学一年级不留家庭作业。
二三年级每日作业量不超过30分钟。
初中各年级不超过1小时半。
引出我们心理上的超限效应。
如果作业量布置过多,学生们写的过久就会引起心理学上的一种叫作超限效应的心理反应。
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
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而这种由于剌激过多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拖堂就是时间上过度的超限效应。
此外,还有内容过量、同一重复的作业也是超限效应。
这些效应的结果都使学生的神经细胞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同样,超限效应在教师的批评过程中也将出现。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本学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__区心理辅导室创建为契机,以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常规工作为主,贯彻省教育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以学校“发展每一位学生”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学工作,营造学校良好心理氛围。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教改的重要内涵,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已明确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一、创建新的“心理辅导室”本学期初,我们就根据__区教育局有关心理辅导室检查的文件精神,异地重新设置了小学部的“心理辅导室”。
我们在新的“心理辅导室”中,添置了必要的座椅、沙发,配备了电脑,便于存放相关心理辅导的档案。
相关的制度规范也贴到墙上,让心理咨询师能有一个舒心的工作环境,也让接受心理疏导的学生有一个舒心的环境。
以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根据需要进一步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和环境。
二、加强“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本学期,我们继续加强“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
一支强大有力的师资队伍是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
本学期,我们队学校的两名年轻的心理咨询师李佳斌和邱依晴进行了专门的会议培训,希望他们利用所学的专长,为我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力。
会议上,吴__副校长对他们提出了要求,一是要为每个心理有偏差的孩子做好档案记录;二是要坚持不懈做好心理辅导的工作,发现情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三是做好照片记录和辅导记录,要在规范上下功夫。
接下来学校要继续依托__区教师发展中心,进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工作。
争取心理辅导师达到6人以上,为每个年级的学生配备心理辅导师。
三、落实既定工作目标1.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的理论和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育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罗森塔尔效应的德育原则
罗森塔尔效应的德育原则教育是一项传承文化、改善民生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职能,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助推社会进步,也可以对抗社会变革。
罗森塔尔效应的德育原则,是基于现代社会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教育原则,旨在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类以当时民众的需求为基础的协调性教育。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介绍罗森塔尔效应的德育原则,包括它的基本理念、态度、行动等。
罗森塔尔效应的德育原则源于德国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理查德罗森塔尔(Richard Rorty)。
他认为,德育的目标不是强加某些“正确”的价值观,而是基于当前民众的需求和变迁,由学校机构展开的一系列的伦理及情感课程,以培养民众的善良、社会责任和自我效能感。
在罗森塔尔的理论体系中,德育不仅要求学习者有责任、有感情和有礼貌,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思维、严谨技能及协调能力。
通过这些原则,可以促进学习者周到地生活,清楚地了解自身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义务。
罗森塔尔认为,社会贡献主张“只要有可能,就尽力去帮助他人,不去做会伤害他人利益的事情”,这反映了他的社会正义观。
此外,罗森塔尔认为,努力掌握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使学生具有辨别真伪的能力,把握未来发展的方向,以及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罗森塔尔对德育的强调并不是为了强制学习者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引导他们灵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同时学习者也可以以主见的态度判断和行动,以满足社会伦理基本要求。
另外,罗森塔尔还指出,学生要具备自我主张能力,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环境和未来,而不受他人影响。
罗森塔尔认为,德育只有达成一种“共同利益达成平衡”的结果,才是真正的德育成功。
罗森塔尔的德育原则将教育的内容融入社会的变迁当中,由学校机构不断完善课程,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这就确保生具有掌握社会发展趋势、判断真伪及发挥潜能的能力,从而把握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同时更好地服从社会伦理规范。
综上所述,罗森塔尔效应的德育原则是迎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协调性教育原则,重视“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引导学生道德而有效地发展,把握自身未来发展的方向,实现社会的共赢。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三则
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常常被强调了解学生 , 但却
很少被要求 了解 自己 , 这其实是一个误 区。 了解学生 固然重要 , 了解 自己也 不容轻视 , 因为只有 既了解学 生也 了解 自己, 才 能
在请求别人 帮助时 , 如果你一开始就提 出较大要求 , 很 容 易被拒绝 , 但如果先 提出较小要求 , 别人 同意后再 增加要求 分 量, 则更容易达到 目标 , 这种现象被称为“ 登 门槛效应 ” 。 这是由于人们在不断满足小要求 的过程 中已经逐渐适应 ,
“ 爱” !
苏东坡有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 “ 不识 庐山真 面 目, 只缘身在
此山中。 ” 鲁迅有一句人们都认可的名言: “ 人贵有 自 知之明” 。 两位名人的话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人们对“ 自我” 往往难 以
正确认 识。从某 种意义上讲 , 要认识“ 自我 ” 比认识客观现实 更
◆文化 教 育 ◆S A N NB A j J I A
教 育 中的心理效应三则
党 梅 昱
河 北省石家庄 市第三 中学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 展与进步 ,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 中的应 用越来越普及 , 心理活动课 、 心理 咨询 、 心理讲 座等 形式 正铺天 盖地般在中小学中蔓延 。但事实上 , 心理教育不只是体 现在这
古时有则笑话: 一位解差押解一位和尚去府城。夜晚投宿
住店 时, 和尚将 解差灌醉后 , 剃光了他的头发逃走 随后一摸光头转惊为喜 : “ 幸而
和 尚还在 。” 可随之又 困惑不解 : “ 我在哪里 呢} ” 这则笑话 也在
一
定程度上说明了认 识“ 自我 ” 更 困难一些。
更好的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才能找到更适宜 的教育教学方
试论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长 更 是 具 有 积 极 的 促 进 作 用
关 键 词 :班 主任 班级 管理 心 理 效 应 积 极 作 用
苏 霍 姆 林 斯 基 说 : 教 育 是 人 和 人 心 灵 中最 微 妙 的 相互 接 “ 触 ” 育 是 触 及 灵 魂 、 人 心 魄 的 教 育 过 程 , 主 任 工 作 更 是 德 动 班 门心 灵 的 艺 术 。 着 对 学 生 心 理 的关 注 , 来 越 多 的 心 理 知 随 越 识 被 应 用 到 班 级 管 理 中 。 理 效 应 作 为 一种 特殊 而奇 妙 、 规 心 有 律 可 循 的心 理 现 象 . 我 们 的德 育 工 作 具 有 非 凡 的 意 义 , 若 对 倘 班 主任 能 够 了解 并 充 分 运 用 其 积 极 作 用 , 免 消 极 效 应 , 只 避 不 能使 班 级 管 理 工 作 取 得 事 半 功 倍 之 效 ,对 学 生身 心 的 健康 成 长 更 是 具 有 显 著 的 促 进 作用 。 罗 森塔 尔效 应 : 赞 美 、 任 和 期 待 去创 造 “ 迹 ” 用 信 奇 “ 森 塔 尔效 应 ” 自美 国心 理 学 家 罗 森 塔 尔 和雅 各 布 森 罗 源 的一 项 心 理 试 验 。 们 随 机 抽 取 部 分 学 生 , 他 向教 师 谎 称 所 选 学 生是 学 习能 力 优 秀 者 。8 月 后 , 究 者 发 现 入选 的 学 生 成 绩 个 研 都 优 于 未 入 选 的学 生 . 且 这 些 学 生 情 感 、 格 更 为 开 朗 , 而 性 求 知 欲望 强 , 教 师关 系特 别 融 洽 。 研 究 表 明 , 师 的 期 望 对 学 与 教 生发 展 过 程 和 发 展 水 平 有 着 直接 而深 远 的影 响 。 教 育 家 陶 行知 告 诫 我们 :你 的教 鞭下 有 瓦 特 , 的冷 眼 里 “ 你 有 牛 顿 , 的讥 笑 中有 爱 迪 生 。” 而得 法 , 石 也能 成 金 。“ 你 教 顽 罗 森塔尔效应” 留给我 们 这 样 的 启 示 : 美 、 任 和期 待 具 有 一 种 赞 信 能量 , 它能 改 变 人 的 心态 与 行 为 ; 当一 个人 获得 信 任 赞 美 时 , 便 会 产 生 一 种 努 力改 变 自我 、 极 完善 自我 的动 力 , 得 自信 、 积 变 自 尊、 自强 , 而 创造 “ 迹 ” 美 国心 理学 家 威 廉 ・ 从 奇 。 詹姆 斯 认 为 , 没 有 受过 激 励 的人 仅 能 发 挥 其 能 力 的 3 % , 受 到 激 励 后 , 能 0 而 其 力 可 以发 挥 到9 %。没 有 一 个 学 生 不 想 得 到 老 师 的 信 任 、 美 O 赞 和期 待 。 班 主任 应 该 树 立人 人 成 才 、 人 成 功 的 教 育观 和人 才 人 观 , 一 颗 赞 赏 的 心 去 找 寻 学 生 的 每 一 处 闪 光 的地 方 , 信 学 用 坚 生 的可 塑 性 , 给他 们 积极 的期 望 和 暗 示 , 他 们树 立 自信 心 和 使 自豪 感 . 立 “ 生 我 才 必有 用 ” 确 天 的坚 定 信 念 。 自信 的火 炬 一 旦 被 点 燃 , 生 带 着 积极 的情 感 去 学 习 时 , 习动 机 就 会 增 强 , 学 学 思 维 、 忆 等认 知 功 能 就会 活 跃起 来 , 记 就能 进 发 出无 穷 的 潜力 。 二 、 猬 法 则 : 离 产 生 美 丽 刺 距 如 何 正 确 把 握 和 学 生 的距 离 ,是 许 多青 年 教 师 面 对 的难 题 。有 的青 年 教 师 听 从 老 教 师 的建 议 , 学 生 很 严 格 , 乎 没 对 几 有 笑 脸 。一 开 始 , 样 的 方 法 确 实 有 效 , 是 学 生 会 逐 渐 产 生 这 但 逆 反 心 理 , 故 意 和 教师 作 对 。无 奈 之 下 , 师 只 好 转 变 方 法 会 教 态 度 . 学 生 温 和 了 很 多 , 没 有 起 到 预 期 作 用 , 生 把 这 看 对 可 学 成是教师的无能和妥协。 也 有些 青 年教 师 以为 , 只要 和学 生 的关 系处 好 了 , 班级 管 理 就 没有 问题 。 们在 年龄 上与 学生 相差 不大 , 他 师生 间容 易沟通 , 共 同的话题 多 , 容易 和学 生打 成一 片 。 很 学生们 把他 们 当作 “ 哥们 ” 、 “ 姐们 ” 。可是 . 师毕 竟不 是 “ 们 ” 姐们 ” 学 生难 免 会犯 错 , 教 哥 “ , 犯 错 了怎 么办 ?要 真是 “ 们 ” “ 们 ” 抬抬 手 就过 去 了 , 是作 为 哥 、姐 , 但 教 师 . 必 须讲 原 则 . 你 你就 得批 评 教 育 , 督促 他 们 改 正 , 助他 们 帮 成长 。 时候 麻烦 就来 了 . 理轻 了 , 生不 当 回事 , 理重 了 , 这 处 学 处 他
班主任巧用“心理效应”改变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
6 2 1 1 0 0 ) ’
【 关键词】 心理效应;态度
学 生 的 学 习 态 度有 积 极 的 、 也 有 消 极 的 。积 极 的 学 习态 度 能 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 人生观 、 道德观 以及取得优秀 的学 习成绩。而具 有消极 的学习态度 的学生 , 容易产 生厌学 、 逃 学、 对 抗教师管理等逆反心理 。如 何影 响 改变 学生 对学 习 的消极 态度 呢?通过多年的班 主任工作经验 , 针对学 生的心理特点 , 巧妙合理 运用“ 心理效应 ” , 可 以使一部分具有消极学 习态度 的学 生有所转 变 。从而在学习中取得 事半 功倍 的效果 。 运用“ 首因效应” 建 立 正 确 的 学 习态 度 “ 首 因效应 ” , 即先 人为 主的第一 印象 , 是指 当人 们第 一次与 他人 、 他 物、 他事相接触时会 留下深刻 印象 。这种印象将在较长 时 间内影响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第一 印象 良好 , 容易使人 对他人 、 他 物、 他事抱有好感 和较 高的信赖度 。反之 , 则容易产生拒绝心理 和 厌恶感 。 学生 刚入学普遍 具有 “ 首 因效应 ” 心理 。班 主任 老师 应充分 利用第一次与学生接触 的机会 ( 即第一 次班会课 ) , 第 一次班会课 是学生 了解学校 了解班主任老师的开始。第一次班会课要精 心设 计, 班会的主体要来 自学生心灵 的需要 。高 职学生经 过高考受 到 了挫折 、 情绪和心境都不高 。职业教育是 以就业为导向 , 学生 选择 高职学校是 面对现实 的一种选择 。第一次班会 课的主体就确 定为 “ 明天我如何就业”符合学生的心理需 求 。班会 课采 用多媒体 课 件, 第一幅画面就是人山人海的求职场面 。面对 “ 毕业 就失业 ” 的 残酷 现实 。尽管不 同行业 、 不同单位对人才需求 的专业性不 同 , 但 用人单位 有一个共 同的标准 : 就 是“ 做人 、 做事认 真 的态度 ” 。能 否被录用在某种意义上取决 于学生积极 向上的人生态度。 引入案例“ 砌墙 ” 三个 工人 在砌一 面墙 。有 一个好 管 闲事 的 人过来问 : 你们在干什么?第一个工人爱理不 理地说 : “ 没看见吗? 我在砌墙 。 ” 第 二个 工人抬头看 了一 眼好管 闲事 的人 , 说: “ 我们在 盖一幢楼房 。 ” 第三个工人 真诚 而又 自信 地说 : “ 我们 在建一 座城 市。 ” 十年后 , 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上砌墙 ; 第二个人坐在办公 室 中画 图纸 , 他 成 了工 程 师 ; 第 三个 人 呢 , 成 了 一 家 房 地 产 公 司 的 总 裁, 是前两个人 的老板 。是什 么原 因导致这 三个 人 的命运 发生 了 截然不 同的变化呢?是态度 !态度决定高度 。一个人有什么样 的 心态 , 就会 有什 么样 的追求和 目标 。 留下第一个 良好 的印象 十分重要 , 如果第 一次 的班会 课能求 得学生 的认 同, 能启迪 和鼓励学生 , 端正学 习态度 。它将会使 学生 对 以后 的学 习认知产生积极 的影响作用。 二、 运用“ 门槛效应” 帮助 学生确立学 习目标 “ 门槛效应” 是指通过先让人们接受较小 的要求 , 然后促 使其 逐渐接受 较高的要求 。“ 9 0后 ” 高职学 生思想 主流是 积极 向上的 他们 乐观 自信 、 追求 自我 , 期待发展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 学生存在 着发展 目标不明确 , 自主学 习能力 、 , 心 里承受能力 和团 队协 作能 力欠缺等现象。针对这 这部分学生要给予一定 的时间让其逐渐适 应学校严格的规章制度。班 主任在班级管理 中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过程 中切忌操之过急 , 要 注意增强 思想教育 的针对性 、 时效性 , 不 能无限量地要求有 问题 的学生 立刻改 变。从 旷课 1 0节 到旷课 5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
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为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德修养,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常常采用心理学效应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行为。
以下是德育教育中常用的八种心理学效应。
1. 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是指个体对于权威的认同和尊重,因为权威的存在,个体更容易接受和遵循权威的言行。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充当权威的角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2. 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个体在群体中为了适应社会规范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精神,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道德行为,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和信念。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和适当的赞扬,提高学生对自己道德行为的自信心,增强他们积极参与道德实践的意愿和能力。
4. 惩罚效应惩罚效应是指个体在受到负面后果后,对于产生该后果的行为反应产生避免行为的倾向。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采用适当的惩罚方式,让学生认识到错误行为的后果,引导他们改正错误,避免将错误行为再次发生。
5. 反向效应反向效应是指个体在通过禁止或限制某种行为后,反而对这种行为产生了更大的兴趣和需求。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需要避免过度限制学生的行为,以免引发逆反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适当的引导和启发可以更好地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6. 充实感充实感是指个体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后,对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充满满足感和成就感。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目标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追求和热情。
7. 共情效应共情效应是指个体对他人情感状态的感同身受和理解。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他人的处境,培养他们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文关怀。
8. 归因效应归因效应是指个体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的解释和评估。
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道德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深入思考和评估,使他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道德行为的重要性和价值。
心理效应在德育管理中的妙用
心理效应在德育管理中的妙用作者:李醒彬来源:《成才之路》 2020年第16期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广州市李悦新名校长工作室科研成果,文章编号:2020-07作者简介:李醒彬(1977-),男,广东从化人,高级教师,从事学校管理、数学教学与研究。
李醒彬(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良口镇第二小学,广东广州510960)摘要:教育者如果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能洞悉学生心理,巧妙运用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要谨防“破窗效应”,转变不良习惯;肯定“羊群效应”,树立模范作用;应用“热炉效应”,强化规章制度;运用“罗森塔尔效应”,激发学生潜能;重视“霍桑效应”,关注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效应;德育管理;思想道德教育;健康成长中图分类号:G621;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16-0016-02心理效应是指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所产生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
学校的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综合、复杂的过程,教育者如果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能洞悉学生心理,巧妙运用心理效应,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德育管理的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而教育艺术的全部复杂性,是要善于感觉到一个人身上那种纯属个性的东西。
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好心理效应,把不同的心理导向变成激发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的方法。
一、谨防“破窗效应”,转变不良习惯加强学校的德育管理,首先要从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开始,防止在学生群体中形成“破窗效应”。
所谓“破窗效应”,是指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破窗效应”给学校德育管理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是提高教育的关注度,二是注重教育的及时性,三是注重环境育人。
(1)提高教育的关注度。
教育应更注重德育工作
教育应更注重德育工作形势的变化非常快。
教师这一职业从没人要当到有人当,接下去说教师多了还要下岗。
教师这一职业还从好当到现在的难当,现在的学校校长难当,老师更难当,担任班主任的老师尤其难当。
老师难当的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面对自己天天教育的学生教育难。
现在不是提出了新的口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吗?可你一天从早到晚,忙死忙累了,你的学生还不买你的帐呢!有一个学校的学生,在学校读书读厌了,在离校出走前给他们的老师留下了一封信:“可敬的老师,请原谅我们不辞而别。
我们知道你爱我们爱得喊深,可是,我们都恨你。
你为我们付出了多么惨重的代价……但如果让我们选择学习和牺牲,我们宁可不读书。
”一位老师一心扑在教学上,从早到晚,起早摸黑,抛开家庭,抛开子女,围绕我们的学生转,完全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可为什么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呢?这就需要我们从事教育的老师们反省和深思了。
一、德育工作一定要体现学生是人这个原则。
人不仅仅是简单地体现在他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更重要的还是体现在他是具有思维和意识的高级动物,因此,他要讲人格,讲人性,讲人的发展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能体现出人的这种人格、人性、人的发展变化。
谁把握了这一点,谁的教育就会成功,谁不能把握,谁的教育就有可能失败。
著名的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他成名后,仍担任校长、书记,兼两个班的班主任和两个班的语文课。
尽管一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时间在外面作报告,开讲座,但他回校以后根本不补课,教学成绩始终处在遥遥领先的地位。
他就是把学生当作一个人,而不是像大多数的老师一样把学生当作一个任老师灌输的容器。
(1)时刻关心着学生。
除了关心他们的学习,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关心学生的各方面生活,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以及优良的品质。
这是他们一生中的财富。
(2)了解学生,经常分析学生的变化。
特别是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
不能只关心了解他们的学习,近期是上升了,还是下降了。
几种心理效应 对教育教
三、南风效应: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善意与关爱。
法国作家拉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的比威力的故事。北风不加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它带给我 们的教育教学启示是:
五、马太效应:教师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公平公正。
在《圣经》中有这么一名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默顿用这句话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默顿将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有人出重奖征题目答案: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许多名画价值连城,但只能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是抢最昂贵的名画,还是什么?法国作家贝尔纳的回答是: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贝尔纳因此得奖。
由此可见,无论是德育工作还是在教学工作上,都不要贪大求全,可以从学生身边的那些力所能及的最容易做但又很难坚持的小事做起,从培养点滴的思想品德和习惯做起。如果中学注重从师生见面必须打招呼问好这件小事抓起。再如,我们可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每天“几个一”:即提倡学生要给自己一个好心情;每天要整理一次自己的书桌;每天要与父母谈一次有关学校和自己学习生活方面的话题;每天要有一次简短的体育锻炼;每天要写一段日记做学习小节,等等。
心理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
由此,可以得知,任何一种不良现象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因此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防范机制。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声称自己是占星术家,能够遥测每个不相识者的性格。广而告之后,信件纷至沓来。这位心理学家根据读者来信寄出了数百份遥测评语。有二百多人回信感谢,称赞他的遥测准确、十分灵验。谁料心理学家寄出的竟是内容完全相同的标准答案:“您这个人非常需要得到别人的好评,希望被人喜欢和赞赏,不过并非每个人都如此对您;您的想象力丰富,有上蕴藏的潜力无穷,相比之下,已经发挥出的却不多;在某种情况下,您会产生烦恼,甚至犹豫动摇,但到关键时刻,您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研究表明: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能起到主导作用和促进作用,但需要确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成人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主要是就智力而言的,其实在学生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最近发展区”。教师应该围绕“最近发展区”大做文章,通过联系簿、周记、作业本、期末鉴定、书信等载体给学生写评语,让学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明确努力的目标,获得前进的动力,一步一步地发展自己,一点一滴地完善自己。
打印本页
加强德育管理,遏止“破窗效应”
加强德育管理,遏止“破窗效应”“攀比”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状态。
在任何的时代,学生之间都存在攀比现象,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他们“比不比”,而是在于“比什么”。
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偏离价值本位的“攀比”引向积极向上的正确轨道之上。
关键词:攀比心理从众性外因内因正文:“攀比”深深地渗透于学生的生活过程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学业和行为。
透视校园攀比现象,对引导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为此,为了更深入了解情况,笔者针对“学生在校的攀比炫富现象”,作了一番细心的调查,并让学生亲自参与整个调查活动(包括问卷调查设计、访问及数据的分类、整理、汇总等),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接下来的思想品德教育:一、直面学生的攀比现象:本次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610份,回收有效问卷602份(98.7%)。
被调查者的各项比例为:男性51.8%,女性48.2%;本地55.6%,外地44.4%;一、二年级26.1%,三、四年级33.7%,五年级15.9%,六年级24.3%。
其中:(一)在校攀比的项目:从数据中发现,许多学生已悄悄将攀比心思从“学习”转移到“物质”上。
由于玩具、染发、头发配饰等,在外观上容易被老师发现,所以只有一小部分同学敢去拉个直发、配戴一个小发饰、藏个小型玩具等,而绝大部分同学则会在鞋类和文具类上下功夫。
为此,笔者特意对鞋类和文具类再作进一步的分析调查。
(二)鞋类的调查:总体来看,学生穿鞋的首选仍是名牌鞋。
1.从性别看,在运动鞋方面,男生比女生更看重“名牌”。
2.从生源看,本地生和外地生对名牌鞋的热衷程度不存在较大的差异。
3.从年龄看,高年级学生比中、低年级学生更爱追求名牌。
此外,学生在买鞋时挑选名牌的程度:对名牌“十分关注”的学生有15%,“一般关注”的有43%,“不太关注”的占26%,“不关注”的占16%.从数据中看出现今学生的名牌意识十分的强。
当问及要购买名牌鞋的原因,学生中认为穿着显得气派的占65.6%,认为品牌鞋质量比普通鞋好的占10.3%,只有8.1%的学生回答是因为家中有钱消费得起,还有6%的说不清原因。
班主任心理效应
承诺在先,实施在后
☆面向个体学生的心理效应☆
4、多方激励
老师,请告诉我做得怎么样——反馈效应
割草工人的故事
4、反馈效应
启示:
1、宽泛的表扬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表扬,而只是一 种应付。我们想要听到真实的声音…… 2、别让学生在你的“表扬”下变得“麻木”。 3、对“翻旧帐”说NO。
4、反馈效应
语文学科学生评价卡
“小红,你怎么那么馋呢,早 “老师看得出你为了不迟到连早饭都没 自习还在偷吃东西!一个女生 吃,但老师希望你在课前吃好早餐,课 上吃东西不仅对身体不好,还会影响其 狼吞虎咽像个什么样子!” 他同学。” “玲玲背课文背到一半卡壳了,“前面你背得不错,老师再给你一点提 我找个同学来帮她。” 示,你肯定能完整的背出来!” “你们到底有没有听老师讲话,“可能是老师没有说清楚,我再来一次 还要我说几遍?!” 准行。”
框架效应
启示:
1、做一个“好”话会“好”说的班主任。
2、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价值会相应的提升,也传递了老师对学生的充 分信任与期望。
3、“幽默”祝你一臂之力。
☆面向全班学生的心理效应☆
3、建班立规
小题大做,防微杜渐——破窗效应
3、破窗效应
196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辛巴杜 “破窗效应”实 验
3、破窗效应
环境
传递
暗示和诱导
环境中 不良现象
容忍和忽视 拒绝和重视
无限放大与扩展 缩小及消除
案例:你身边有这样的现象吗?
◆一个学生迟到; 一个学生不上间操; 一个学生上课玩手机; 一个学生上课吃零食; 一个学生看课外书……
破窗效应
启示:
1、错误的认知——“小题大做”
小学老师几种心理效应在德育工作中作用
小学老师几种心理效应在德育工作中作用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小学老师浅谈几种心理效应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何为心理效应,心理效应就是社会生活当中较常见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是某种人物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物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
同任何事一样,它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意义。
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及其迅速也及易受外部影响的阶段,我们教师对学生心理上的暗示甚至影响尤为关键。
因此,正确地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心理效应,在在小学德育工作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一、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两个效应,也是大多教师判断学生成绩、品德优劣的准则。
首因效应是指教师或学生会根据最初获得的对对方的印象不易改变,会左右对后来他们的表现的评价。
我们的班主任在接新班级时,要注意利用首因效应克服消极影响,对学生要做到全面地看待和评价,并注意选择和培养好学生干部。
对自己,则要注意三个“第一次”时的形象塑造。
力求做到:第一,见好第一次面。
事先做好准备,力求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并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第二,讲好第一次课。
力求给学生留下工作认真、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生动等良好印象;第三,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
要求反应快捷,处理问题果断。
当然,利用第一次效应的积极因素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不仅仅是方法、策略问题,更不是假惺惺的伪装,而是长期在工作中磨炼形成的良好工作作风、思想品德、知识才干、教育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这样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
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时给人留下的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一般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
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价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的心理效应教育能给予学生的除了知识上的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做事,对待生活的乐观健康的心态引导。
不可否认,德育教育的好坏,关系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和思想品德的重要教育。
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使命,对学生未来良好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所以应德育教育中可利把道德教育放在所有教育工作的首要核心地位。
如何做好德育教育?就让我们从“心”开始,掌握一些德育教育中可利用的心理效应。
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比如: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演讲、主持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画的的画,能动手的动手……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流。
使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
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帮学生在自信中树立新的目标和理想。
没有一种草儿不开花,没有一个孩子不完美。
每一个人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
但愿我们的老师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要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以欣赏的心态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三.亨利效应——暗示期望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
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
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
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
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
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
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
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
如有的老师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暗示作用;有的老师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等等,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有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
相信德育中的“亨利效应”一定能产生更多的惊奇!四.美即好效应——走出错觉,正确评价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提出着名的美即好效应。
它告诉我们: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
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
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歧视,并表现出讨厌的情绪。
这就是美即好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实践证明,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看法使部分优秀学生产生心理错觉,无法正确对待自己;而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老师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丧失积极向上的愿望,失去自信,产生逆反心理。
“美即好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尺短寸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全面了解。
不能让成绩“一俊遮百丑”,只了解优生的优点而忽视优生的缺点;也不能让成绩“一票否决”,只了解差生缺点的一面,忽视了差生优点的一面。
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持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学生的平等,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让学生健康成长。
五.“温水效应”——防微杜渐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然后慢慢加热。
水开始是凉的,变温的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
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晚矣。
最后,活蹦乱跳的青蛙被烫死。
与此相对照,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受到强烈刺激的青蛙奋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温水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小缺点和错误,都不可姑息。
在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护犊心态,对成绩较好,平时比较守纪的学生总有一种偏袒心理,这些学生在班里学生总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学校领导称赞他,任课老师宠爱他,班主任更是把他捧为掌上明珠。
三好学生是他,优秀团员是他,优秀学生干部还是他。
即使这些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也总是以宽容的心理对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生含糊过关;即使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
有的老师甚至是看不到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不足表现得非常迟钝,这样便筑构了教育的盲点,使“过剩”爱自动贬值,其负效应是使得这部分优秀生产生错觉,他们对表扬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因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导致其心理异化,失去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自身的受挫力,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社会适应力极差。
当有些尖子生自杀或犯罪时,我们方才醒悟是自己的温水煮死了锅里的“青蛙”,只是悔时已晚。
所以,有效的德育是从每一个细节抓起,防微杜渐,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六.保龄球效应——多褒少贬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
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
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
”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
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
”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
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
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
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
……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
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
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这就是史考伯做法。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之间具有不对称性。
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
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好赞赏的技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而不是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
比如,有的学生做错了事,向教师坦白承认错误,教师不必再为学生的错误而责罚学生;而应看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愿意听取教师意见来改正错误的一面,对学生的举动表示赞赏;当一个学生第一天迟到30分钟。
第二天,又迟到了28分钟时,老师如果因为他的迟到比昨天少2分钟而肯定他的进步,相信微不足道的2分钟一定会促进学生的转变,第三天他必然不会让老师失望。
只要换一个角度,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诚于嘉许,宽于称道”,德育就会收到神奇的效力。
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变堵为疏对爱情展开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确认了当出现干扰恋爱双方爱情关系的外在力量时,恋爱的双方的情感反而会加强,恋爱关系也因此更加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