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的德育侧重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思维和情感,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在情绪调适、人际交往、应付挫折、职业选择、不良习惯的消除等方面达到健康标准,能自我解决学习生活中存在的许多心理障碍,有利于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虽不相同,但在塑造一个完整的人这一总目标上是一致的。

一、心理健康教育赋予了德育以新的时代内涵

德育这一概念是个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动态概念。它会随着时代的要求而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旧体制的转轨,德育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使得新问题、新矛盾接踵而来。而过去学校德育对于教会学生认识自己,学会正确的生活这些方面却关注不够,对于如何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如何处理同异性的关系,如何对待得与失的问题,如何调整情绪状态,如何革除不良习惯等重要人生课题均较少过问。从内容上看,这些涉及到“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等方面的学习内容与德育密切相关。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丰富德育的内涵,使德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型个性的发展。新的《中学德育大纲》对德育的内涵也作了新的界定:“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在新形势下赋予了德育以新的内涵,成为德育结构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

德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德育工作者实施了怎么样的教育内容,还取决于学生是否接受这些教育内容。也就是说,学生的态度是影响德育成效的关键因素,而态度又取决于其自身的心理状况。如一个有逆反心理或其他心理障碍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接受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我们有些教师常常抱怨:“德育难搞”。究其原因,是没有走进学生的心理,没有打开学生的“心锁”。因此,掌握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把“心灵之钥”,有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基础,就能为德育创造和谐、稳定的心理环境,从而实现德育的最佳效果。目前,许多学校都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开通了心理咨询热线,帮助学生打开“心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

三、心理健康教育更新了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调动情绪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以情感化学生。面对遭遇成长中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教育者要始终在接纳、理解的基础上关心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在这种信任、平等的气氛中,学生才会获得自由的心灵空间,真正开始独立思考,承担责任,去尝试为追求新的目标而努力,才有可能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深受学生欢迎而取得成功的奥妙所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这一特点,无疑冲击了旧有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模式。过去教师和家长总认为学生不懂事,应板起脸孔训育,否则难以成人。而且一出问题就上纲上线,就是品德问题、思想问题,从不从心理角度去理解,去分析,去解决。因而在平时的德育工作中常常不顾学生的心理感受,居高临下的说教多,平起平坐的交流少;批评多,表扬少;禁堵多,疏导少。这种以

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使学生心理压抑,不但不利其个性的发展,而且德育效果很差。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应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更新德育模式。如今我国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已构建了一些新的德育模式,如体验教育模式、角色教育模式、讨论式教育模式。这些模式就是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来进行政治、道德教育,通过充满人情味的教育方式,启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努力、自我激励、自我实现,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德育中的主体作用,使德育活动在新的模式中运作,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德育实效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德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遵循心理规律将有助于德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德育实效。首先,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常常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通过心理咨询,德育工作者不仅可以了解到学生的一般身心特点和思想状况,而且可以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学生的情绪、情感乃至气质、性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形,从而对症下药,加强德育的针对性,最终实现化解矛盾、消除障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目标。其次,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使得德育被看成是软任务,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又大喊大叫。”要改变德育这种状况,必须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手段和方法,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出发,虚功实做,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德育的出发点。在学生心理悦纳的情况下,加强对他们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使德育的整体效应放大,真正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和渗透作用。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心理学的各种理论和心理辅导技术,改进学校德育。

1、运用角色互换进行德育。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常常会发现,犯错误的学生之所以不能及时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错误,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缺乏是非观念,而在于他们碰到冲突与矛盾时只从自己本身来考虑问题,只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所以才使矛盾激化。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不应单纯地进行道理灌输、事理的分析,而应注重运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通过体验角色心理来反映其内心的情感,形成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在参与中进行角色学习,塑造自我。

2、利用积极的“标签”效应进行德育。受教育者被标定为什么样的人,他就有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多称赞、多表扬,而不是把自己的注意力仅仅集中在教育对象的缺点和错误上,特别是对少数后进生,更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增加他们向上的信心和力量。一个经常逃课、捣蛋,与教师对抗的孩子只因新来的班主任对他说了句“你不是坏孩子”,使他心灵得到极大震撼,于是重新认识了自己,思想和行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赞许的力量,期望的力量。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学生需要称赞、表扬,是因为称赞能满足他的自尊。学生有一种尊重需要,喜欢以肯定的态度对待自己。因此,使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能让学生树立信心,增强生活的勇气。

3、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进行德育。根据社会心理学中“心理对抗理论”,对学生直截了当地批评可能引起心理对抗或“逆反”。而心理暗示法不付诸任何压力,不要求他人非接受不可,用含蓄的语言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