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

合集下载

班级管理要提防十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提防十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提防十种心理效应一、提防“近因效应”所谓“ 近因”,是指最近的印象。

新近的信息材料往往会对人的印象的形成产生一种覆盖作用,改变旧的印象,代之以新的印象。

为了提防“ 近因效应”,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或者看待学生的功过时应注意如下原则:第一,在批评学生时,注意怒责之后别忘安慰,以使谈话产生一种良好的近因效应。

”第二,不要因为学生最近犯了次错误,就抹杀了他以前的成绩。

同样,也不能因为某个学生最近一次好成绩,就可以无视其平时的不良表现。

二、提防“投射效应”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

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

”佛印和尚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

”苏东坡觉得很是得意,回家后就向妹妹提起这件事。

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

佛家说… 佛心自见‟,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推及别人身上。

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说谎;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心理学家称这种心理现象为“ 投射效应”。

为了提防“ 投射效应”,班主任在推断学生心理与行为时应注意如下原则:第一,深入学生实际,调查研究,反对想当然、主观臆断。

第二,信任自己的学生。

经常提醒自己:看待学生时,是不是“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三、提防“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 年在《无声的中国》一文中写道“: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

为了提防“ 拆屋效应”,班主任在教育学生或者对待学生提出的要求时应注意如下原则:第一,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要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

第二,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巧用心理效应 让班级管理更轻松

巧用心理效应 让班级管理更轻松

巧用心理效应让班级管理更轻松◆徐翠岳伟(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尚河中学)班级管理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

作为班级管理首要责任人的班主任,如果能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班级管理,班级工作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班级管理心理效应南风效应一、“南风效应”:班级管理中要“以柔克刚”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疯狂扫荡,行人为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更紧。

南风施以微风轻拂,晴空丽日,让行人感觉很温暖,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

这告诉我们:开展班级工作时,要注意消解学生的防范心理。

学生一旦明白你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就会封闭起来。

学生犯错误时,越严厉地批评,越会产生抵触心理,教师的语言很难深入其心灵。

此时,如果采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则能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让他们敞开心扉,达到教育目的。

学生李某因抄作业被抓,批评他时还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让老师更生气,老师的语言越严厉,他越反叛,气氛一度尴尬起来。

我揣测李某正处于心理逆反期,老师公开严厉的批评让他感觉很没面子,于是执拗起来,不论怎么说就不认错。

于是我把李某单独叫到办公室外,先从他的优点切入谈话,我说:“李ˑ,平时看你性格挺活泼的,我就喜欢你这一点。

抄作业不就失掉了一次检验自己的机会吗?那么聪明的小伙子怎么也一时糊涂了?”说道这,我看李某情绪有所缓和,我缓了缓,就从“南京冠生园集团用陈馅做月饼,被曝光后据不认错,结果失去顾客信任,一个88年历史的著名品牌宣告破产。

”说到“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勇于承认错误,砸掉劣质冰箱,并带头扣自己当月工资,警戒员工不再犯错误,最终成为响当当的世界品牌。

”我问李某佩服谁?他说佩服张瑞敏。

我随着跟了一句:“我相信你会很漂亮的解决这件事情!”李某犹豫了一下,就去跟老师道了歉,此事圆满解决。

二、“霍布森选择效应”:班级管理中给予学生选择权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班级管理必须重视的十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必须重视的十种心理效应

第二实验中学微型课题研究领域指南教育类:“家校共育”中的问题“大班额”环境下学生差异性发展的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中的问题特异心理学生教育中的问题学习焦虑心理研究中的问题学生迷恋电脑游戏的问题新课程理念下新型师生关系研究中的问题学生交往指导中的问题学生自信心下降的成因与对策青春期教育中的问题班集体建设中的问题班会课研究、实施和管理中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学困生转化问题课程教学类:优质教学资源开发中的问题基于新课程理念的教材二度开发中的问题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及对策优质教学资源与日常教学整合中的问题班级授课环境下优质教学资源集中应用中的问题家庭个别学习环境下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中的问题课堂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中的问题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中的问题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中的问题先学后教、促进学生有效预习中的问题新课程标准应用中的问题“档案袋”评价研究中的问题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培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倾听”的有效策略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中的问题课堂教学情境有效创设中的问题课堂中关键教学细节的捕捉及优化引导学生积极举手、大方表达的研究学生学习分化研究中的问题影响学生有效探究的因素及解决策略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创新中的问题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中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中的问题各类考试、质量评估中的问题探究作业设计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有效记忆的方法、策略研究课堂教学有效设疑研究中的问题提升复习活动有效性的各类问题试卷讲评、订正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策略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的问题体验作文教学研究中的问题阅读与积累对学生习作水平影响的研究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中的问题作文评价中的问题学生课外阅读中的问题学生问题意识培养中的问题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问题教学中错题集的管理及应用中的问题实验教学中教师的指导策略研究有效扩展学生英语词汇量中的问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培养中的问题语教学中学生良好听说习惯培养的问题地方传统体育项目开发与利用中的问题人生的三种境界:忍界、持界、悟界分享喜欢评论忍界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是指在教育环境中,特定的心理学原理和机制对学生行为和学习产生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
权威效应(Authority Effect):当教师展现出明确的权威和领导力时,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遵守规则,表现出更好的纪律和合作意愿。

群体效应(Group Effect):学生在集体环境中受到同伴的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态度可能受到群体规范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自我实现预期(Self-Fulfilling Prophecy):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可以影响学生的表现。

当教师对学生有积极的期望并给予支持时,学生更有可能实现这些期望。

正向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通过奖励和赞扬来加强学生积极的行为,这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动机和积极参与。

自主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和动机,让他们感到学习有趣和有意义,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投入和成就。

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班级中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对学生的学习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当学生感到被接纳和被认同时,他们更愿意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和学习。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教室环境、座位安排、教具和教学资源的布置等因素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和学习产生影响。

理解和应用这些心理学效应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成就和社会发展。

通过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供有效的激励和支持,教师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心理学效应来促进班级管理和学生发展。

班级管理要提防十种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要提防十种心理效应
A 己 喜 欢 说 谎 , 就 认 为 别 人 也 说 谎 : 自 己 自我 感 觉 良 好 , 认 为 别 人 也 都 认 为 自 己很 出 色 … …心 理 学 家 称 这 就 种 心 理 现 象 为“ 射 效 应 ” 投 。 为 了提 防“ 射 效 应 ” 班 主任 在 推 断 学 生 心 理 与 行 投 , 为 时应注 意如下 原则 : 一 , 入学 生实 际 , 查 研究 , 第 深 调 反 对 想 当然 、 观 臆 断 。 二 , 任 自 己的 学 生 。 常 提 主 第 信 经 醒 自 己 : 看 待 学 生 时 , 是 不 是 “以 小 人 之 心 度 君 子 之
二、 防“ 射效 应” 提 投
“ 果 ” 词 来源 于 《 经 》 它 讲 的 是 夏 娃 偷 吃 了 智 禁 一 圣 ,
慧树上 的禁 果而被 贬 到人 间,这种 禁 果所 引起 的逆 反 心理现 象 , 人们 称之 为“ 果效应 ” 禁 。在古 希腊神 话 中, 有 个名 叫潘 多拉 的姑 娘从 宙斯那里 得 到 了一个 神秘 的
些学生 的早恋现象 。 为 了 提 防 “ 果 效 应 ”班 主 任 在 制 定 班 级 纪 律 时 应 禁 , 注意 如 卜 则 : 一 , 要把 不好 的 东西 当成 禁 果 , 原 第 不 人 为 地 增 加 对 学 生 的 吸 引 力 。 第 二 ,分 析 学 生 的 年 龄 特 征 , 解其 心理需求 , 时强制不如疏 导。 了 有
四、 防“ 果效应 ” 提 禁
所 谓 “ 因 ” 是 指 最 近 的 印 象 。新 近 的 信 息 材 料 往 近 , 往 会 对 人 的 印 象 的 形 成 产 生 一 种 覆 盖 作 用 , 改 变 旧 的 印 象 , 之 以 新 的 印象 。 代 为 了提 防“ 囚 效 应 ” 班 主 任 在 批 评 学 生 或 者 看 待 近 , 学 牛 的 功 过 时 应 注 意 如 下 原 则 : 一 , 主 任 在 批 评 学 第 班 生 时 , 注 意 语 句 的 先 后 顺 序 , 别 是 注 意 怒 责 之 后 别 应 特 忘 安 慰 , 使 谈 话 产 生 一 种 良好 的近 因 效 应 。在 批 评 过 以

班主任不可不知的20种效应

班主任不可不知的20种效应

养浩然正气靠骨气挺直脊梁靠正气树立形象靠勇气增添力量靠才气书写华章靠志气实现理想靠人气兴旺事业靠和气团结四方为人处事准则节制食不可饱饮不可醉少言言必有益避免闲聊秩序物归其所事定期限决心当做则做持之以恒节俭当花则花不可浪费勤勉珍惜光阴做有益事坦诚真诚待人言行一致公正勿做害事多为好事中庸不走极端容忍为上整洁衣着整洁居室干净镇定临危不乱处变不惊节欲爱惜身体延年益智谦逊谦逊研修厚积薄发作为班主任,不可不知道的心理效应(一)作为班主任,不可不知道的心理效应(一)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的。

1.角色效应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是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上的,由于很多班主任普遍存在着对学生社会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学生出了角色概念的偏差,一些学生常以“我的爸爸是经理”、“我的爷爷是高干”等为炫耀,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关系,到使这类学生养成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形心态。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确定学生的角色,通过采取角色扮演、角色创造等形式实现学生的角色行为。

2.暗示效应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符合。

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

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十种心理效应

十种心理效应

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

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

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了解这十种心理影响后,课堂管理变得更加容易首先,自我的影响 - 进入灵魂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记住,教育 - 首先,关怀,体贴,小心触动年轻人的心灵. '医学教育是一个触动灵魂,触动心灵的教育过程.自我效应可以有效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蹲下,提高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进入学生的情感世界,体验学生的感受,真正把学生视为自己,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杜绝居高临下的讲道,充分利用并行性.语言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自己,评估自己,并建立合理和适当的自我认同.我们将通过灵魂感受灵魂,用感受赢得感受,让学生认识他们的老师并相信他们的方式,最终达到'教师成为亲密朋友,学校成为成长天堂的最高教育领域' ”.第二,瓦拉赫效应 - 发现亮点Otto Wallach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当他上高中时,他的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之路.出乎意料的是,一个学期,老师给他写了这样一个评论:'瓦拉他很勤奋,但他太刻板了.即使这样一个人具有完美的道德品质,他也永远无法在文学中发挥出来.在这个时候,父母不得不尊重他们儿子的意见,让他换成油画. Kwarach既不擅长构图也不擅长修饰,他对艺术的理解也不强.他的成绩是班上最好的.学校的评论更令人无法接受:'你不是绘画艺术.才华.'面对这些“笨拙”的学生,大多数老师认为他没有希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很细致.他具有在化学实验中做得很好的特点.他被推荐尝试化学.家长们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这一次,点击了Wallach智慧的火花.文学艺术的“无法创造才能”突然成为未来公认的高知名学生.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弱点和优势.如果我们打破了另类学生的心态,那么死木不能被雕刻,就像化学老师一样,找到学生的光辉点.为了给学生提供展示他们的专业和个性的地方,他们将获得“铁树花”的显着成果.因此,在德育过程中,要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各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人的亮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力和专业知识搭建舞台.例如,根据本班和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讲座,主持主题课和其他形式的活动.通过各种活动,学生将能够展示自己的专业和个性,并可以写作和写作.可以画的画可以动手实践.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光辉点,并在全班同学交流.让每个学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聪明的“最佳点”,为每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者提供建立自信和多样性的机会.反过来,鼓励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尊,并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的新目标和理想.没有草不开花,没有人不完美.每个人都是充满个性的生活画卷.这张照片并不缺乏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是欣赏.我希望我们的老师将面对生活的景象,而不是挑剔,抱怨和责备.相反,我们必须发现更多,欣赏和欣赏学生生活中最大的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每一个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己,让更多的孩子沉迷于成功的喜悦,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健全的个性和自信的生活.第三,亨利效应 - 暗示期望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一位名叫亨利的年轻移民发呆.这是他30岁生日,但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勇气生活.因为亨利在一个福利院长大,他很矮,而且不是很漂亮,他的演讲伴随着强烈的当地口音.他一直都是劣等人,即使是最常见的工作也不是申请,没有工作,也没有家.正如亨利在生与死之间,他的好朋友约翰兴冲过去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听到收音机发来消息称拿破仑失去了一个孙子.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没有什么不同! ''真?我原来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突然感觉到了一种伟大的精神,他认为爷爷用一个小人物吩咐了一千匹马,并用法语发出了一个带有粘土气味的威严指挥.当他说话时,他觉得他的小凶猛同样强大.法国口音也带有一些高贵和雄伟.通过这种方式,30年后,由于他是拿破仑孙子的“美丽谎言”,他成为了一个讨价还价公司的总裁.后来,他要求某人核实他不是拿破仑的孙子,但这已不再重要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相:没有揭示的期望具有无限的教育力量.这是一种隐含的期望,一种信仰的点燃,以及一种“自我归纳”.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线索.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灌输社会中现有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学生成为“美德”的集合,而是激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良知,使学生可以建立道德理想.领悟生命的真谛. “鼓励”和“醒来”的方法意味着期望.教师采用隐性和抽象的间接方法来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能够有效地诱导学生以某种方式行事或接受某些观点,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教师的预期目标. '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如果有些老师赞扬集体场合的良好行为,对其他学生有很好的暗示作用;一些教师经常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和相当于学生方面的文学作品来解决学生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查看论点,或告诉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等,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一位哲学家说,当我们觉得世界是美丽的时候,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内心世界的美丽;当我们觉得世界是丑陋的时候,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我们的心.那黑暗.我相信道德教育中的“亨利效应”肯定会产生更多的惊喜!第四,美国效果好 - 出问题,正确评价对于一个英俊而美丽的人来说,人们很容易误以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非常好.这是美国美容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提出的着名美女,效果很好.它告诉我们,一旦印象是基于情感,这种印象往往偏离事实.这种现象经常可以在学校看到.老师经常向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展示他们最喜欢的面孔,他们更重要,更青睐他们.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往往会歧视并表现出烦人的情绪.这是教育中美丽和良好效果的具体体现.实践证明,这种片面的“看树而不看森林”的观点使得一些优秀的学生产生了心理幻想,无法正确对待自己;而其他学生很长一段时间都会被老师的照顾所遗忘,因为分数不高.在角落里,这种人为造成的心理环境会使他们情绪极端,他们的行为会被触发和冲动.这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异常发展,引起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失去积极的欲望.失去自信,产生反叛的心理.“美是好的效果”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小而短”.每个学生都有专业和不足.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并以发展,辩证和全面的视角对待学生.每个学生都必须全面了解.不能让结果'一个帅盖丑',只了解优生学的优点而忽略了优生学的缺点;不能让结果'一票否决',只能了解贫困学生的缺点,忽视贫困学生的优势.要努力尊重每一个学生,保持所有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平等,避免一些学生的优越感,并形成一种自卑感,让学生健康成长.五,'温水效果'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这个实验:在用冷水填充锅后,将青蛙放入其中并慢慢加热.水开始冷却,温度非常慢,青蛙感觉更舒适,更舒适,不想跳跃.随着水温逐渐升高,危险的青蛙决定试图跳出火锅,但为时已晚.最后,活泼的青蛙被烧死了.相比之下,青蛙被扔进沸水锅里,刺激的青蛙努力挽救他的生命.温水效应对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学生所表现出的微小缺点和错误是不能容忍的.在教育过程中,大多数教师由于缺乏理解和心态而表现良好.通常听话的学生总是有一种偏袒.这些学生在课堂上总是要刮风下雨.下雨了.学校领导称赞他,班主任爱他,班主任甚至把他当作他手中的苹果.三个好学生是他,优秀的成员是他,优秀的学生干部仍然是他.即使这些学生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犯错误,教师也总是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并且闭上眼睛让学生模棱两可;即使他们批评,他们也是轻描淡写.有些老师甚至看不到这些学生的问题,他们对这些学生的缺点也很慢.这造成了教育的盲点,这使得“过剩”的爱情自动贬值.负面影响是使这部分变得优秀.生产错觉,他们麻木不堪,并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他们无法正确评价自己,他人和周围的事物,导致他们的心理异化,对逆境失去耐心和自己的挫折感,使他们非常容易受到成长,缺乏持续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差.当一些优秀学生自杀或犯罪时,我们只会意识到我们的温水将锅中的“青蛙”煮沸,但后悔却为时已晚.因此,有效的道德教育就是从每一个细节入手,防止微观持续时间,消除萌芽中的错误.六,保龄球效果 - 不止一些两名保龄球教练训练各自的球员.他们的团队成员用一个球击倒了7瓶.教练A对他的团队成员说:'非常好!命中7.“他的团队成员对教练的称赞感到非常鼓舞.我想下次我必须更努力地工作并击倒剩下的三个.教练B对他的团队成员说:'怎么做!还有3人没有被击倒.“球员听了教练的指责,他们非常不相信.我想,你看不出那七个我已经撞倒了.结果,教练A训练队的表现持续上升,而教练B训练队的表现时间较短.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有多少差异被赞赏和批评其有效性.事实上,每个人的正常心理需求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欣赏.面对指责,不自觉地为自己辩护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防御机制.美国钢铁之王安祖卡内基的第一任总统查尔斯斯科伯说,“只不过老板的批评可以抹去一个人的野心.我赞成鼓励其他人工作.所以我渴望赞美,并且讨厌挑错.如果我喜欢什么,我会受到诚挚的赞扬和称赞. “这是史考特的做法.心理学家已经证明,积极和消极的鼓励之间存在着不对称.受到惩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态,而是学习如何逃避惩罚.因此,道德教育工作者应该善于运用欣赏技巧,把注意力集中在“七个被球击倒的瓶子”上,而不是忘记“三个没有击倒”.例如,一些学生做错事并向教师承认自己的错误.教师不再需要惩罚学生的错误.相反,他们应该看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听取教师的意见,纠正错误的一面.此举受到赞赏;当一个学生在第一天迟到30分钟.第二天,28分钟后,老师肯定了他的进步,因为他比昨天晚了2分钟.我相信无足轻重的2分钟肯定会促进学生的转型.第三天,他不会让老师失望.只是改变角度,我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真诚的赞美,比赞美更广泛”,道德教育将获得神奇的效果.七,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 改为阻挡对爱的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现是确认当存在干扰两方爱情关系的外力时,爱的双方的情感将得到加强,爱的关系将更加强烈.心理学,以莎士比亚的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名义,将这种现象称为“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生活中:如果人们的选择是自愿的,人们倾向于增加他们对所选对象的偏好.当强制选择时,人们会降低所选对象的善意.因此,当人们被迫作出某些选择时,人们会对这种选择产生高度的心理抵抗,这种心态会促使人们做出相反的选择,实际上增加了对自己选择对象的偏好.例如,一个孩子把手放在一张照片上,他的母亲大声喊道:不要撕掉照片!结果,母亲的声音刚刚下降,这幅画听起来很糟糕.罗密欧与朱丽叶对道德教育影响的启示是,它可以防止学生发展反叛心理,并获得两倍努力获得两倍结果的教育效果.好又容易通过,可以指导安全.克服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影响,当孩子把手放在画上时,他微笑着对他说:'嘿,宝宝可以帮妈妈贴画. “结果,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可以按照你的意愿将照片贴在墙上.八,'篮球效应' - 适度要求如果篮球圈高达两层,那么几乎没有人想把球扔进篮筐对着两层篮球架.没有人会变得愚蠢;如果篮球圈与人的高度大致相同,那么没有太多努力的人可以“一百零一”,每个人都会感觉不到任何东西.正是由于这种跳跃,高度足以使篮球成为一项全球性的体育项目,吸引了无数运动员奋斗,并让很多球迷喜欢它.篮球架的高度激发了我们,“跳跃,获得足够”的目标是最具吸引力的.为了这个目标,人们将以高度的热情追求.篮球框架对道德教育的启发是,我们为学生设定的目标是让学生尽其所能;二是要不断完善.换句话说,有必要让学生有机会体验成功的喜悦,不要对无法实现的“果实”感到失望,也不要让学生轻松地轻松挑选“果实”.只有不断设定一个与“篮球架”一样高的目标,这样每个人都可以“跳跃,获得足够的”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必须完成以下两点:首先,要全面分析学生的各个方面,注重教育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设定目标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拟议的子目标应与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水平,以便学生通过努力实现,让学生跳跃,挑选苹果.其次,要注意教育目标的水平和特殊性.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的.道德教育还应该按照自己的能力实施教学的原则.有必要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的当前发展水平,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层次和具体目标.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进步的信心.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不应该对他们提出过高的要求.相反,他们应该首先提出一个比过去更好的小请求.当学生满足这一要求时,他们会通过鼓励他们逐渐提高要求.学生往往更有可能接受并努力实现.九,米格25效果 - 整体优化前苏联开发的米格-25型喷气式战斗机的许多部件都落后于美国,但由于设计师考虑了整体性能,因此在升力,速度方面,它能够成为世界级的,和紧急响应.米格-25效应解释了所谓的最佳整体,这是个人的最佳组合.一位老师了解到,对健康日的劳动有一种厌恶和抵抗的感觉.有些学生甚至缺勤并提早离开.与此同时,教师也收到了学生群体对这种不良行为的不满和批评的反馈.因此,通过班级会议,教师将与学生一起澄清日本劳动的职责和意义,引导学生在课堂海报中对“劳动概念与集体主义”的概念进行专题讨论.班级,从人格和道德价值的角度来对待它.日工劳动价值观的意义,使“劳动光荣”的心理追求成为阶级教育活动的主流心理状态;群体舆论倾向于拒绝和抵制不良行为,逃避日间劳动价值的学生感到厌恶和矛盾.劳动的情绪受到了集团的批评和限制.在教师积极导向和群体意识的压力下,这些学生已经及时纠正了他们的故意行为.他们改变了以前的懒惰风格,积极主动地做好了当天的工作,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个人不良行为和不恰当的情绪发泄,完全依靠教师简单的“金色眩光”式警示和惩罚,效果非常有限,很容易浮出水面,失去教育.意义.即使由于处理不当,也会造成师生之间的分离和摩擦.如果教师能够从心理理解的角度把握教育的“火”,充分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那么教育效果就会更大.心理学理论认为,在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不愿意被孤立,而是会尽力使自己融入群体.集体共同目标和集体荣誉对个人起着限制性和规范性作用.学生小组提出的生活取向和学习目标将激发个人对集体荣誉和集体行为所有权的渴望.它在群体中个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中起着微妙的作用,形成了对个别学生的心理激励.个体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情感宣泄也将受到群体行为模式的影响和吸收.个别学生的交流和模仿可以激发他们自己的积极思想和振动,从而促使个别学生有意识地监督和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建设优秀班级,开展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对于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米格-25效应的启示.X.责任分散效应 - 唤醒自我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发现: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责任意识导致了不同的行为.当一个人面对任务时,他会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并承担责任,如果有很多人面对责任,责任将由每个人分担,导致责任分散,导致一种“我不喜欢”做,由别人做.去做“心态”或“看别人是否会这样做”是一种观望态度.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有主动权,人们在客观世界的转型中不断变换自己.长期以来,我们的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社会出发,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出发.因此,作为接受教育的对象,学生实际上处于被动和受过教育的地位,而不是被视为生活和血肉之躯.因此,没有自我,没有主体意识,没有完整的精神.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所有教育活动的前提是学生必须进入和存在于教育世界,让教育世界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生活世界”.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应该改变用抽象的,无生命的规则和教条教育学生的方式,这样主观参与者就可以从正式参与转变为实质性参与,这样他们就可以“获得”,“反思”和“设计”.不断克己和自我生成,运用自己的能力来区分善恶,自我选择的价值和行为;学习生活中的自我修养,不断规范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和创新思想道德,增强人格.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避免一切事情要做,而要大胆分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学生在自我一致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激励和自我调节.自我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自我教育的主人.例如,打破干部任期制,采用班干部轮换制,聘请为期一天的班长和为期一天的班主任,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机会,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避免'责任分散效应. “这样做的后果,每个人都有事可做,一切都在管理,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有风险.或者在开展小组活动时,采用一人制,多人协调的特殊任务承包制度,实现分工,责任和风险分担.。

班主任应掌握的十种心理效应

班主任应掌握的十种心理效应

心理探秘:班主任应掌握的十种心理效应班主任应掌握的十种心理效应721400陕西省凤翔师范学校孙鸿斌一、名字效应名字,是一个人与他人在社会交往时的“全权代表”。

人们之间的熟悉了解和情感沟通,首先是在名字与面容之间建立联系开始的。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名字,对他来说,是任何语言中最甜美、最富有感情的声音。

记住学生的名字,喊响学生的名字,在教育工作中具有十分微妙的作用。

记住学生的名字,而且能很轻易地叫出学生的名字,有利于唤起学生良好的情绪反应,缩短师生交往的心理距离;记住学生的名字,并能响亮地叫出来,能够激发学生的信服心理,有利于教师威信的建立。

一些调皮淘气的学生,在老师未能记住他的名字时,往往会“混水摸鱼”,甚至糊弄老师。

但若老师能叫出他的名字时,他的反应会是:“嗬,想不到这么厉害,竟然知道我的名字!”他的调皮淘气因受到老师的“威慑”而自觉地加以控制。

所以,不管你是班主任还是科任教师,在当你刚刚与新一批学生相接触时,要想尽快得到学生对你的好感,一个简单易行而又有着神奇作用的方法,就是记住并顺利喊响学生的名字。

二、“四块糖”效应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

有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男生王友欲用泥块砸同学,就将其制止,并责令他放学以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以后,陶行知去校长室时,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

可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

”王友惊喜地接过糖果。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这一块也是奖给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住手了,说明很尊重我。

”王友眼睛睁得大大的,将信将疑地接过了糖果。

这时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我调查过了,你打的那位男生欺负女同学,说明你有正义感。

”王友感动啦,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

同学再不对,也不能用砖头砸啊!”陶校长满意地笑了,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你能正确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说完,两人一起走出了校长室。

班主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11个心理效应

班主任工作中极其重要的11个心理效应

22
3. 要客观地看待学生
• 不要因为学生的出身、相貌、年龄、 性别、是否干部等因素而定出好坏, 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评价每位学 生。
23
(四)“晕轮效应”
• “晕轮”指的是月光通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 使月亮周围笼罩着朦胧的大圆环。 • 在社会心理学中,由于对人的某种品质或 特点有清晰的知觉,印象深刻、突出,从 而掩盖了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特点的印 象,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 亮形成的“晕轮”一样,向周围弥漫、扩 散,所以形象地称它为“晕轮效应”,也 叫做光环效应。
24
• “晕轮效应”自觉不自觉地在班主任工作中 有所表现。如由于优等生学习认真,成绩 优良,思维敏捷,发言踊跃,班主任便对 他们产生好的印象,甚至认为他们一俊百 俊,一好百好;由于中等生成绩平平,老 实本分,默默无闻,班主任便置他们于 “被爱遗忘的角落”,使其成为所谓不令 人关注的“灰色群体”;由于某些学生成 绩较差,自由散漫“,惹事生非”“,桀 骜不驯”,班主任便对他们产生坏的印象, 甚至认为他们一丑百丑,一坏百坏。
30
(五)“暗示效应”
• 一位女性找到据说是相术奇准的算命先生, 经过简单的几句对话后,算命先生问她: “这个礼拜以来,可有什么让你感到印象 最深刻的事?” • 在她回答了几项之后,算命先生就断定了 她选择的结婚对象及其职业,还有她的父 母对这件婚事坚决反对,因而令她大为烦 心。
31
• 算命先生是一位多么称职的心理学家! 仅仅 只用几句抽象的暗示诱导语,就使对方在 毫无察觉之下,自行将内心的苦闷和盘托 出。说来并不奇怪,算命先生只是应用了 心理学上的一种心理策略——暗示而已。 • 心理学把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 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 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 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 暗示者企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 示效应”。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班级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是必须要知道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并探讨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践。

一、自我履行心理效应自我履行心理效应是指在无意识中或有意识地持有某种信念、期望或态度,从而导致预期发生并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往往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期望和信念,这些期望和信念将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表现和能力。

如果教师具有高期望值,学生就可能表现得更好;反之,如果教师具有低期望值,学生就可能表现得不好。

教师可以应用自我履行心理效应来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将高期望值传达给学生来提高他们的表现。

例如,在学生进行听写考试前,教师可以通过正面的言语和鼓励来传达“你们都是优秀的学生,我相信你们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期望,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并提高他们的表现。

二、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是指人们相信他们所属的团体有能力达成共同目标的信念。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们的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决定了他们对班级的集体认同感和以及对班级中集体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鼓励、激励和奖励学生,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

例如,在班级进行集体项目时,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组织方式,鼓励学生切实参与,并及时表扬优秀的表现。

通过这样做,学生会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并且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三、权威性心理效应权威性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对权威人士、行业领袖或具有影响力的人士的言论和行为给予高度重视和信任的现象。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拥有一定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可以通过权威性心理效应来传递和加强。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行为、言语、着装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

例如,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着装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以增强自己的形象和表现。

巧用心理效应提升班级管理能力

巧用心理效应提升班级管理能力

巧用心理效应提升班级管理能力◎胡启胜心理效应,即某种人或事物的行为或作用引起其他人或事物产生相应变化的因果反应或连锁反应。

班主任正确认识、了解、掌握并利用一些心理效应,可以有效提升班级管理能力。

一、防止破窗效应,建立良好班风如果一个房子的一个窗户破了没得到修补,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打破,这就是破窗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也是如此,学生迟到、不交作业、课堂纪律不好、卫生打扫不及时等现象出现后,班主任如果不及时制止,就可能引起破窗效应。

一个班级的班风、学风不好,往往就是这些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累积出大问题。

班主任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使“破窗”止于萌芽。

当不好的苗头出现时,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并通过完善班级管理制度和加强学生思想工作来及时制止。

二是及时修补“破窗”。

班级一旦出现了破窗效应,班主任要及时解决,不要放之任之。

当然,每个学生都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因此一旦出现破窗效应,班主任要善于寻找教育的契机,本着欣赏、教育的心态去引导学生,给学生一个改正的机会。

二、警惕习得性无助效应,关怀边缘学生群体习得性无助效应指由于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人们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陷入一种无助的心理状态。

在班级中,这样的习得性无助效应常常会在后进生群体中发生。

班主任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鼓励、关怀和肯定,让他们树立信心。

更重要的是,班主任要为这些学生架设阶梯,让他们能够得着成功的“果子”,即班主任要降低标准,减少难度,使他们体验到快乐。

比如某位学生平时很用功,但考试总是倒数,让他及格或达到平均分难度比较大,这时班主任不如给他设定50分的目标,并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努力,这样,他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提升。

等他达到这个目标后,就可以再引导他制定更高的目标,慢慢促使他进步。

三、借助鳗鱼效应,激发班级活力被捕捞后的沙丁鱼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死去。

因此,挪威渔民会在装满沙丁鱼的鱼舱里放几条鲸鱼,使大量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以保证沙丁鱼的存活率,这种现象被称为鲸鱼效应。

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效应,做一个走心的班主任

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效应,做一个走心的班主任

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效应,做一个走心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巧妙运用一些心理效应,以便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做一个真正走心的班主任。

以下是一些建议:一、巧用霍桑效应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源于工业心理学领域的一项研究,指当人们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时,会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表达方式。

在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可以运用霍桑效应来更好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如何运用呢?首先,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

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

通过积极的倾听,班主任可以发现学生在情感和需求方面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和支持。

其次,班主任要运用霍桑效应,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理解。

当学生知道自己成为班主任的观察对象时,会感到受到重视和关注,从而更愿意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困惑和烦恼。

班主任可以通过积极的倾听、鼓励和肯定来回应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最后,班主任要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互信关系非常重要。

通过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起互信关系。

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注和支持,会更加信任班主任,愿意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的互信关系有助于班级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一位班主任发现班上一位学生最近情绪低落,成绩下滑。

通过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主动找该学生谈话,倾听他的困惑和烦恼。

原来,这位学生最近家庭出现了问题,导致他分心。

班主任了解情况后,给予了关心和支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渐渐地,这位学生的情绪恢复了稳定,成绩也逐渐提高。

这个案例说明,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建立起互信的关系,促进班级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倾听学生的声音是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与学生建立起互信关系。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1,蘑菇效应(蘑菇是把双刃剑,有好也有坏)蘑菇效应,指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

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蘑菇效应”。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或公司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

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但如果不注意,不给予及时和应有关怀引导,也会产生弊病,比如蘑菇可能由于得不到阳光和肥料,一直长不大。

2,旁观者效应(不报警真的只是因为人性冷漠?)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由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于1970年发现,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旁观者效应的6个原因:1)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结果,即人的从众心理。

3)多数人忽略。

4)责任扩散、分摊。

5)情境的不明确性。

6)评价恐惧(害怕别人说自己)。

3,搭便车效应(占尽便宜却一毛不拔,对他人自私,对自己慷慨)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搭便车效应使群体内的责任扩散,鼓励了个体的懒散。

当群体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单独个体时,个人的投入与整体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不明确。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

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1,蘑菇效应(蘑菇是把双刃剑,有好也有坏)蘑菇效应,指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

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蘑菇效应”。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或公司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

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但如果不注意,不给予及时和应有关怀引导,也会产生弊病,比如蘑菇可能由于得不到阳光和肥料,一直长不大。

2,旁观者效应(不报警真的只是因为人性冷漠?)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由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于1970年发现,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旁观者效应的6个原因:1)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结果,即人的从众心理。

3)多数人忽略。

4)责任扩散、分摊。

5)情境的不明确性。

6)评价恐惧(害怕别人说自己)。

3,搭便车效应(占尽便宜却一毛不拔,对他人自私,对自己慷慨)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搭便车效应使群体内的责任扩散,鼓励了个体的懒散。

当群体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单独个体时,个人的投入与整体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不明确。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

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

10个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心理学效应是指人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的一种规律性现象。

以下是 10 个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及其在教育上的应用:1.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信任能够对学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鼓励他们发挥潜力。

2. 门槛效应:指的是当个体接受了一个较小的要求后,更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教师可以利用门槛效应,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要求,以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3. 破窗效应:指的是一个不良行为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和处理,就会引发更多的不良行为。

教师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以避免破窗效应的发生。

4. 首因效应:指的是第一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重视第一印象的重要性,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以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5. 近因效应:指的是最近的印象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一贯的良好形象,以避免近因效应的影响。

6. 晕轮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某个优点或缺点会影响人们对他的整体评价。

教师应该避免晕轮效应的影响,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表现,避免因为某个缺点而忽视学生的其他优点。

7.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个群体的固定看法和偏见。

教师应该避免刻板印象的影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避免对学生进行歧视和偏见。

8. 从众效应:指的是人们在群体中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行为和意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避免从众效应的影响。

9. 反馈效应:指的是及时的反馈能够促进学习和改进。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

10. 情感效应:指的是情绪和情感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状态,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心理学效应在教育上的应用非常广泛,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效应来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班级管理是教师们必须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领域之一,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心理学效应作为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重要理论,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以下将结合十大心理学效应,探讨其在班级管理理论中的应用和价值。

1. 李普曼效应:李普曼效应指人们倾向于记住对他们有意义的信息。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知识。

2.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笼统的描述适用于自己,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正面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3. 多米诺效应:多米诺效应描述的是一件事情的发生会引发一系列相关事件,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积极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4. 拟恒等效应:当人们感觉某一行为或者物品超出其期望值时,会赋予其更高的价值。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紧凑而有趣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5. 雄鸡效应:雄鸡效应指人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决策更有信心,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6. 命名效应:命名效应说明了对于已知名称的事物更容易被认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此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7. 斯普勒效应:斯普勒效应指人们倾向于从已有信息中进行推断,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或引导性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8. 装饰效应:人们往往更喜欢外表精美、包装精良的事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板书和图表,美观的教室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9. 比较效应:比较效应指人们在不同选择项中进行比较时会更倾向于选择相对优势的一方。

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老师往往苦口婆心,和学生斗智斗勇,却管理不好班级,究竟问题出现在哪里呢?以下整理的一些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心理效应或许能帮你拨开乌云,真正找到管理班级的策略。

一、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角色置换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在师生沟通中,教师不仅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老师有意引导,学生耳濡目染,学生也逐渐学会理解他人,学会宽容和分享,对终生成长和发展产生长远效益。

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1、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很理解你。

2、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

3、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

4、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二、“废话”有多重要?——调味品效应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打破学生筑起的心理防线,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使后续的谈话更容易进行。

调味品效应在师生对话、家校沟通中既能缓解紧张气氛,打破谈话僵局,又可以由此及彼巧妙地实现迁移,最终让学生明白教师的弦外之音,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引入设定的教育情境。

调味品效应也广泛应用于与家长的沟通中:一把椅子,体现尊重;一杯热水,表达关心;一句寒暄,传递温暖。

人的情绪和精神是可以互相感染的,我们教学生懂礼,自己要先懂礼。

这不是大道理,而是待人接物的一般常识。

三、“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

第一种情况,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可以增强说服力;第二种情况:自己(第一人)不出面,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第二人的看法,或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可能在师生间有敏感问题或处理矛盾时发挥作用。

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种心理效应

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种心理效应

班主任需要了解的10种心理效应!——摘自《中小学教师之家》当前,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

对班主任来说,如果您能正确地认识、了解一些与教育相关的心理效应,并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您的教育教学工作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门槛效应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这就是著名的门槛效应。

这一效应的基本内容就是由低要求开始,逐渐提出更高的要求。

查尔迪尼分析认为,对人们提出一个很简单的要求时,人们很难拒绝,否则怕别人认为自己不通人情;当人们接受了简单的要求后,再提出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保持认识上的统一和给外界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要求。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2、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人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

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

因此,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

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班主任讨价还价的习惯。

3、链状效应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

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知道这十种心理效应,班级管理变轻松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

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比如:就本班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辩论、演讲、主持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和个性提供场所,能讲的讲,能写的写,能画的的画,能动手的动手......鼓励每个学生勇敢地亮出自己的闪光点,全班交流。

使每个学生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找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为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提供建立自信和多元发展的机会。

进而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克服自卑,帮学生在自信中树立新的目标和理想。

没有一种草儿不开花,没有一个孩子不完美。

每一个人都是一张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少值得欣赏的东西,真正缺少的倒是欣赏的目光。

但愿我们的老师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不是一味地去挑剔、埋怨、责备,而是要更多地去发现,去欣赏,以欣赏的心态体会学生生命的最大丰富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每一点进步,帮助学生发现自己、肯定自己,使更多的孩子陶醉在成功的喜悦中,让更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

三、亨利效应--暗示期望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个叫亨利的青年移民,站在河边发呆。

这天是他30岁生日,可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勇气。

因为亨利从小在福利院长大,身材矮小,长相也不漂亮,讲话又带着浓重的乡土口音,所以一直自卑,连最普通的工作都不敢去应聘,没有工作也没有家。

就在亨利徘徊于生死之间的时候,他的好友约翰兴冲冲地跑过来对他说:"亨利,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刚从收音机里听到一则消息,拿破仑曾经丢失了一个孙子。

播音员描述的特征,与你毫不相差!""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亨利一下子精神大振,联想到爷爷曾经以矮小的身材指挥着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感自己矮小的凶狠才同样充满力量,讲话时的法国口音也带着几高贵和威严。

就这样,凭着他是拿破仑的孙子这一"美丽的谎言",30年后,他竟然成了议价大公司的总裁。

后来,他请人查证了自己并非拿破仑的孙子,但这早已不重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含而不露的期望具有无穷的教育力量。

它是一种含蓄的期待,是一种信念的点燃,是一种"自我诱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具有暗示性,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

真正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使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

而"启发"和"唤醒"的方法就是暗示期待。

教师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能够有效诱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教师期望的目标相符合,这正是"亨利效应"的神奇之处。

如有的老师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良好的暗示作用;有的老师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等等,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有位哲人说过,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世界的美好;当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它便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内心的阴暗。

相信德育中的"亨利效应"一定能产生更多的惊奇!四、美即好效应--走出错觉,正确评价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错。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麦克尼尔曾提出着名的美即好效应。

它告诉我们: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

在学校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老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神色,并器重和青睐他们。

而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却往往歧视,并表现出讨厌的情绪。

这就是美即好效应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实践证明,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看法使部分优秀学生产生心理错觉,无法正确对待自己;而另外一些学生仅仅因为分数不高,就会长期处在被老师的关爱遗忘的角落,这种人为造成的恶劣的心理环境,将会使他们情绪偏激、行为带有触发性和冲动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引发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丧失积极向上的愿望,失去自信,产生逆反心理。

"美即好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尺短寸长",每个学生身上都有特长,也有不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要全面了解。

不能让成绩"一俊遮百丑",只了解优生的优点而忽视优生的缺点;也不能让成绩"一票否决",只了解差生缺点的一面,忽视了差生优点的一面。

应努力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保持在教育过程中一切学生的平等,避免部分学生滋生优越感,另一部分学生形成自卑感,让学生健康成长。

五、"温水效应"--防微杜渐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锅里加满冷水后,把一只青蛙放进去,然后慢慢加热。

水开始是凉的,变温的速度很慢,青蛙觉得比较适应和舒服,并不想跳。

随着水温逐渐升高,感受到危险的青蛙决心努力跳出热锅,但为时晚矣。

最后,活蹦乱跳的青蛙被烫死。

与此相对照,把青蛙扔进一口沸水锅里,受到强烈刺激的青蛙奋力一跳,成功地保住了性命。

温水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小缺点和错误,都不可姑息。

在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老师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护犊心态,对成绩较好,平时比较守纪的学生总有一种偏袒心理,这些学生在班里学生总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学校领导称赞他,任课老师宠爱他,班主任更是把他捧为掌上明珠。

三好学生是他,优秀团员是他,优秀学生干部还是他。

即使这些学生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也总是以宽容的心理对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学生含糊过关;即使是批评,也是轻描淡写,点到为止。

有的老师甚至是看不到这类学生存在的问题,对这些学生的不足表现得非常迟钝,这样便筑构了教育的盲点,使"过剩"爱自动贬值,其负效应是使得这部分优秀生产生错觉,他们对表扬麻木不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

因而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导致其心理异化,失去对逆境的承受力和自身的受挫力,使他们在成长中变得非常脆弱,缺乏持续发展的后劲,社会适应力极差。

当有些尖子生自杀或犯罪时,我们方才醒悟是自己的温水煮死了锅里的"青蛙",只是悔时已晚。

所以,有效的德育是从每一个细节抓起,防微杜渐,把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六、保龄球效应--多褒少贬两名保龄球教练分别训练各自的队员。

他们的队员都是一球打倒了7只瓶。

教练甲对自己的队员说:"很好!打到了7只。

"他的队员听了教练的赞扬很受鼓舞,心里想,下次一定再加把劲,把剩下的3只也打倒。

教练乙则对他的队员说:"怎么搞的!还有3只没打倒。

"队员听了教练的指责,心里很不服气,暗想,你咋就看不见我已经打倒的那7只。

结果,教练甲训练的队员成绩不断上升,教练乙训练的队员打得一次不如一次。

保龄球效应告诉我们,赞赏和批评其收效有多么大的差异。

其实,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赞赏,是每一个人的正常心理需要。

而面对指责时,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也是正常的心理防卫机制。

美国钢铁大王安祖·卡耐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再也没有比上司的批评更能抹杀一个人的雄心。

......我赞成鼓励别人工作。

因此我急于称赞,而讨厌挑错。

如果我喜欢什么的话,就是我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这就是史考伯做法。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积极鼓励和消极鼓励之间具有不对称性。

受过处罚的人不会简单地减少做坏事的心思,充其量,不过是学会了如何逃避处罚而已。

所以,德育工作者要善于运用好赞赏的技巧,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被球击倒的那7只瓶"上,而不是忘不了"没击倒的那3只"。

比如,有的学生做错了事,向教师坦白承认错误,教师不必再为学生的错误而责罚学生;而应看到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愿意听取教师意见来改正错误的一面,对学生的举动表示赞赏;当一个学生第一天迟到30分钟。

第二天,又迟到了28分钟时,老师如果因为他的迟到比昨天少2分钟而肯定他的进步,相信微不足道的2分钟一定会促进学生的转变,第三天他必然不会让老师失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