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心理效应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启示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自己人效应是指人们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会产生好感和信任的心理现象。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共同点,强化自己与学生的相似之处,从而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这样能够更好地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促进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避免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1、避免负面效应,防止师生之间的冲突负面效应是指人们对负面信息的反应,常常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避免使用负面信息,避免批评和指责学生,避免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从而避免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沟通方式,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以此来增强班级管理的效果。
2、避免群体效应,保持班级的稳定群体效应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受到群体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心理状态。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避免发生群体效应,避免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干扰,从而保持班级的稳定。
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思考,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以此来避免群体效应的发生。
三、结语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策略,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心理学知识,积极运用心理效应,创新班级管理的思路和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研究体验。
在面对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请求时,人们更容易接受并执行。
这就是过门坎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来确立和实现班级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制定出一个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学生们容易接受并执行。
当学生们完成了这个小目标后,教师再制定一个稍微难一些的目标,让学生们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这样一来,学生们会觉得自己在不断进步,同时也会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指导。
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们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心理效应与班级管理
02
添加标题
03
添加标题
04
添加标题
05
添加标题
06
添加标题
调查显示,学生认为“阳光教师”应具备如下特点:
做一个“五官端正”的教师:
“嘴不骂”——在和学生的交流中多一点人性味,少一点火药味; “眼不斜”——平等地、端端正正地看学生,不给白眼; “耳不堵”——善于倾听学生的想法,然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用学生的眼光和心理去理解。 “手不打,脚不踢”——不体罚学生。
八、鲶鱼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竞争氛围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直到船长去世,才揭开了这个秘密: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这使沙丁鱼感到威胁而紧张起来,它们左冲右突,四处躲避,加速游动。这样一来,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港口。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启示:
班主任和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 班级管理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泰戈尔:“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
批评要人性化:
夹心面包批评法。就是将批评夹杂在肯定和赞扬之中,像夹心面包一样。 陶行知的“四块糖” 雪球式批评法。一种因势利导的渐进式批评法,适合那些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但不准备承认错误的学生进行批评和劝导。 延时批评法。在一定的场合,不争论,不批评,甚至保持沉默,就是一种延时的含蓄的批评艺术。 间接地指出过错。
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一·首因效应:心理学家曾经做了这样的实验:让学生评价一个人,把学生分成两组,第一组先看介绍这个人内向的材料,然后再看介绍这个人外向的材料;第二组恰恰相反。
结果是第一组大部分评价他为内向,第二组评价的多为外向,这象被称为首因效应,又称第一印象。
它是指第一次接触陌生人或事物形成的印象,起到了先入为主的作用。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1、班主任在刚接班后要全面了解学生,尽量避免受第一印象的影响对学生产生偏见,影响到以后的班级管理。
2、在与学生初次接触时,力争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
这样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得到学生的信任,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以后实施有效的教育奠定基础。
二·近因效应:由于最近了解的东西掩盖了对某人一贯了解的心理现象叫做近因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对陌生人的知觉,第一印象有更大的作用;而对于熟悉的人,对他们的新异表现容易产生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在学生交往中也是常见的,例如两个学生本来相处得很好,甲对乙堪称关怀备至,可是却因最近一次“得罪”了乙,就遭到乙的痛恨,这就属于近因效应的作用。
同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不可能始终给人留下很好的第一印象,这就要求班主任一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二是要不断鼓励学生进步,让学生能以新的姿态展现在外人面前,不断激励学生进步。
三·鱿鱼效应:。
沙丁鱼捕捞后如果没有刺激和活动就会很快地死去,挪威渔民每次从海上归来,为了不让鱼在途中死去,在鱼舱室放几条鲶鱼,以挑起它们和沙丁鱼之间的摩擦和争端,使大量的沙丁鱼在紧张中不断地游动。
其结果不但避免了沙丁鱼因窒息而死亡,而且还能保证它们活蹦乱跳地抵达港口。
这种现象后来被人们称之为“鲶鱼效应”。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1、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
因此,班主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适应。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过度的紧张应该避免,以防止对学生身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级管理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心理学效应是一种能够影响人们行为和思维的心理现象,它在班级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震慑效应震慑效应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让学生感到惊讶和害怕,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张贴一些惩罚规定和惩罚措施,让学生知道违反规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可以有效地遏制学生的不良行为。
二、自我实现预言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指人们的信念和期望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和结果。
例如,老师可以在学生中间传递一种“你们都是优秀的学生”的信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人们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力量,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四、情境效应情境效应是指人们的行为和思维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五、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是指人们会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树立一个权威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权威和威信,从而增强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六、奖励效应奖励效应是指通过给予奖励来激励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些奖励机制,让学生知道努力学习和表现优秀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以上是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当然,这只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心理学效应可以应用到班级管理中。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管理好班级,让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班级管理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在听过讲座中提到的各种心理效应后我又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对于各种心理效应进行了细致的揣摩将其运用到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我发现只要心理效应运用得当对班级管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暗示效应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采取间接的、含蓄的、抽象的方法,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致使人按照某种暗示去行动或接受某种观点和思想。
我们在学校每天与学生交往频繁,在对其教育的同时,更应不失时机地利用好暗示效应,比如:我们在表扬学生和批评某种错误现象时,就要通过合理的表达方式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能得到一种鼓励,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期望效应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和雅布森在1968年做了如下的实验:他们在一所小学做了一次一般性的智力测验,然后随意抽取其中部分学生,暗示他们是最有发展潜力的。
8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竟然比其他未经暗示的学生的成绩提高许多。
于是,心理学者便把这种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期望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我根据一些学生的优点及发展趋势,故意给他们“戴高帽子”,即给一些荣誉称号,或封给某一“官职”,(尽管他离这些称号、职务仍有一段距离)但这一举措却给学生以激励,使其自觉不自觉地朝着称号、职务的最佳境界努力,并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班干部。
(我还在班级中开展评比活动,让那些在班级中没有当上班干部的同学同样有获得荣誉的机会,每月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最守纪律同学、最乐于助人的同学等等,就用这些“高帽子”来约束学生,效果也是不错的。
只要学习有进步,就及时给予充分肯定。
学生在心理上就会得到满足,从而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三、成功效应获取成功和产生成就感,是人们心理的一种要求,这种心理可以称之为“成功心理效应”。
比如:对善于表达的学生安排他们主持班会;对肯动脑子、点子多的学生安排做值日班长;对有书画特长学生任黑板报美术设计;对热爱文体活动的学生就在活动中放手让他们表现。
心理效应对当代学校管理的启示
心理效应对当代学校管理的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学校教育管理日益重要。
面对当代学校管理形势,心理效应不可忽视。
当代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了解心理效应及其应用,建立良好的管理机制,来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一、心理效应的概念和种类心理效应是指人在情境或环境刺激作用下对事物的评价、反应和感受等心理现象,这种影响可以是外在刺激,也可以是内在情绪,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主观的想象。
常见的心理效应包括塑形效应、先入为主效应、反应误差效应等。
1. 塑形效应:让我们对自己的印象和对别人的印象可以通过自己的过错或意外事件而形成,这种情况称为塑形效应,即事件或行动能对自己和别人产生长久的影响。
2. 先入为主效应:人们在对一个新信息进行评价时,他们的第一印象和体验很容易影响他们对该信息的评价,这种情况称为代表性启发式,即人们在决策时首先考虑的信息往往会使事情变得更加显著,并且对个人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3. 反应误差效应:人类的大脑有时候会产生错误判断或错误记忆,这种经常出现的现象称为反应误差效应,这种情况会影响人们的评价和决策。
二、心理效应在当代学校管理中的应用1. 塑形效应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校管理者应该意识到,一次不好的决策,一个错误的选择或一个意外的事件,都会对学生和教师的心理产生影响。
因此,学校管理者要积极碰到这些问题,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从而提高学生和教师的心理素质。
2. 先入为主效应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校的形象和文化是学生和教师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一个学生首次进入一个学校,他会轻易受到学校的环境、老师、同学和课程的影响。
因此,学校管理者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形象和文化,以确保学生和教师的心理感受。
3. 反应误差效应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学校管理者应该牢记,有时候大脑可能会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记忆。
一个错误的判断和记忆可能导致人们做出错误决策。
因此,学校管理者应该建立一个偏向客观的管理机制,从而避免出现不恰当的错误判断和决策。
三种心理效应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
三种心理效应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在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效应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教师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1、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
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
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
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
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
2、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
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
因此,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
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教师讨价还价的习惯。
3、链状效应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
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
心理效应与班级管理心得体会
心理效应与班级管理心得体会在教育工作中,班级管理一直是教师们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除了常规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外,心理效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合理应用心理效应,可以更好地处理班级管理中的各种情况,让教学工作更加顺利和高效。
首先,积极弘扬正向心理效应是非常重要的。
正向心理效应是指以积极的信念和态度面对问题,促使人们更加乐观和自信。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树立积极的榜样和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
同时,正向心理效应也能够提升班级凝聚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有效化解潜在的冲突和问题。
其次,情绪传播效应也是班级管理中需要关注的方面。
教师的情绪和态度对学生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教师能够保持冷静、稳重的情绪,并且能够积极传递正能量给学生,那么整个班级的气氛会更加和谐,学生成绩和表现也会更好。
因此,教师在处理班级管理问题时,需要注重情绪的调控,避免过度情绪化对班级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社会认知心理效应也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在群体中会受到社会认知心理效应的影响,往往会随着周围同学的行为和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激励,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观念,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这样一来,学生在班级中就会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能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建设中。
最后,反馈心理效应也是班级管理中需要认真对待的方面。
不同的反馈方式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需要善于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反馈。
正面的、建设性的反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而消极的、打击性的反馈则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和退缩情绪。
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需要善于运用积极的反馈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
总的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心理学效应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
一、心理学效应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作用(一)转变管理理念从瓦拉赫效应、门槛效应到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每一个心理学效应都可以浓缩为一个管理理念。
了解、学习了大量心理学效应后,中职班主任将在管理理念上发生较大变化。
心理学效应是经过心理学实验、社会生活验证的,具有普适性。
所以,心理学效应对转变中职班主任的管理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完善管理体系心理学发展到哪里,心理学效应就能发展到哪里。
从传统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到如今的发展心理学,基本上每一种心理学流派都充斥着众多的心理学效应。
单纯地学习每一种心理学流派,对中职班主任来说是不现实的。
因为中职班主任除了班级管理之外,还肩负着大量的日常教育教学任务。
而用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代替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对激活中职班主任的管理思维、完善中职院校的班级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提高管理效率只有经过反复验证的心理学规律才能成为心理学效应。
一旦成为某种心理学效应,那就意味着这种心理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所以,一旦中职生出现某种行为时,中职班主任不仅可以利用现有的心理学效应对其加以管理,还可以利用其他心理学效应预知中职生即将出现的其他不良行为。
由此看来,心理学效应对提高中职班主任管理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二、心理学效应在中职班主任管理中的应用(一)心理学效应与社会生活相结合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心理过程的学科。
心理效应包含了众多心理现象与心理过程,例如感觉、知觉、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
所以,心理学效应对中职班主任、学生认知发展表现出重要的作用。
第一,中职班主任认知能力对班级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传统的管理认知结构不利于激活中职生的积极性与热情,也不利于中职教育改革的深入。
另一方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认知阶段,心理学效应应有尽有,这为丰富中职班主任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将心理学效应与中职生的生活结合起来。
虽然心理学效应具有很高的普适性,但毕竟心理学效应源于心理学,对心理学基础薄弱的中职生而言仍然有相当大的难度。
心理效应对当代班级管理的启示
他 们有 了 显著 进步 。 期待 效应启 示我们 , 任何 真诚 的期待 ,
都 会结 预期 的果 实。
因此 ,我们 要教 育学 牛学 会 他人 友好相 处 , 让学 卜 获得
更 多 的关 注 和赞赏 ,从而 获得更 大 的成绩 和进步
心理效应对当代班级管理的启
种 积极进取 、努力追求 的 1 人 J 骆力, 这 就是空 白效 应 空 白效应 肩 示我 们 ,妍 上任要 善于 蹦 下 r j
时 ,留给学生反思 和感悟 的 旋余地 。 7 . 霍桑 效应 。 义称宣 泄 效应 ,荚 人悔 舆 霍 桑 工 厂 发 现 的实验 效应 : 公剐 员T 将 小满 发 泄
以 A己 的人格 魅 ,感染 学 的人格 魅 力 ,容忍学
定 良好 基础 。 此 班主 任 一 定要 与 学生 见好 第一 次
生 的 不 足 ,善 待学 , 1 的缺 点 ,尽 J 避 免讽 刺挖 * 、
打 击嘲 弄等心 罚措施 。
面 ,上 好第 一堂 课 ,批 改好 第一 次 作业 ,开 展好 第
F 确 引 导学 牛倾 诉 和宵 泄 ,及 时 步 很快 ,这 就是 著名 的罗森 塔 尔效 应。 实验 中 ,尽 管名 单 耐 心与 学生 沟通 和交 流 , I
对 学生 是保 密 的 ,但 老师们 的深情还 是通 过他 们 的眼神 、 乍 了 自尊 自爱 、 自信 自强 的心 理 ,正是这 种心 理 的推动 ,
让 那些 在学 习 和牛活 r r I 迷
彷徨 的学 牛J t / l V Z  ̄ l l 走 闲惑 干 ¨
让他们 心情舒 畅 , 信 心倍 增 。霍 桑效 应还启 示我 仃 J , 语 气等 方面 表现 出来 。在这 种 深情 的滋润 下 ,这些 学生 产 迷 津 ,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特别紧要,可以促进同学学习、改善同学行为,提高班级凝集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五种心理效应的运用:一、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是指某种条件刺激引发一种本身无关的自然反应的现象。
例如,敲门声是一个条件刺激,当敲门声响起时,同学就会反应地停止活动、安静下来。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来引导同学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例如,在讨论中使用敲打手势,引起同学的注意,让他们自然停止活动,安静下来,为讨论制造一个安静、秩序良好的环境。
二、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会受到以前的阅历或信息的影响,从而在做决策时显现偏差。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锚定效应来改善同学的行为。
例如,在班级开始时,老师可以让同学观看一段积极的视频或播放一首舒缓的音乐,这样可以帮忙同学锚定一个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喜好和投入度。
另外,在同学心情低落、显现情绪问题时,老师可以使用正面锚定来改善同学的情绪状态。
三、珂学效应珂学效应是指通过予以积极的嘉奖和惩罚,调整个体的行为。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用珂学效应捆绑同学的行为和嘉奖,从而达到激发同学动力,改善同学行为的目的。
例如,老师可以按时予以班级最优秀的同学声音认可嘉奖,让他们充分动力,发扬传统团结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激发班内同学的学习喜好和工作热诚,提高班内凝集力。
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是受四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可以利用社会认知理论来制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例如,老师可以激励同学在课堂上相互帮忙,激励同学组队学习,提高同学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老师还可以激励同学换位思考,提高同学的情商和人际交往本领。
五、信息加工信息加工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一种多而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决策等。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可以利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方法来提高同学的学习本领。
例如,老师可以在讲解某个概念时,把学问重点在黑板上分段呈现,这样可以让同学更简单理解学问点。
教学实践中曾运用哪些心理效应的方法管理班级,效果如何
教学实践中曾运用哪些心理效应的方法管理班级,效果如何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心理效应在中职学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
OCCUPATION2011 1116心理效应在中职学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文/王有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思想素质等相对较低,给学校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困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具体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如何在中职学校的课堂上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摆在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中最关键的要素是抓好提升中职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决定中等职业学校课堂教学好与差的重要因素,是提高中职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办好中职学校的首要条件。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和提升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能力呢?笔者认为,可根据中职教师的职业和心理特点,通过运用不同的心理效应,对中职学校的教师实行有效的科学化管理,来实现教师自身的提升和发展。
一、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活教师的激情和潜能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是为许多人所熟悉的一个教育现象,它被教师广泛应用于学生教育与培养的实践活动中。
其实这一现象同样可应用于中职教师管理中。
因为人的智商和能力是可以通过外力“激活”的,他们一旦认为自身的价值被别人重视了,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进而又会形成强大持久的内驱力,促使他们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从而在各方面得到异乎寻常的进步。
中职学校教师的基础素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是细微的,关键在于学校领导在教师管理中能否慧眼识俊才,用活机制,“激活”教师的潜能,使教师的表现欲、创造欲得到释放,能被人欣赏,产生成就感。
而信任和期望是“激活”人们智商和能力的基本要素。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信任和期望心理的共鸣现象。
在教师管理中,中职学校领导应对教师投入更多的信任和期望,领导与教师间就会产生“信任共鸣”,教师就能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最佳的工作成绩。
许多高明的学校领导在给教师安排任务时,总是信任地放手让教师按照自己的意图干,结果教师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超常发挥,工作都完成得十分出色;有的学校领导布置工作时总是担心教师干不好,反复叮咛,再三嘱咐,结果教师思想包袱很重,工作缩手缩脚,事情办得往往不太理想,个人的才干也遭到压抑。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学生:从众 归属感 模仿与顺从
启示: 注重班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
的班级舆论。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勇于创新。
三、门槛效应与拆屋效应
(一)门槛效应
------得寸进尺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 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 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 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 的现场实验:
注意对学生的平时观察,不要因为 一时一事评价人 。
避免因首因和近因的影响而对学生 产生偏见 。
二、破窗效应与群体极化效应
(一)破窗效应 ------防微杜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门 曾做过一项实验:
开始,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停放 在两个环境不同的地方,一辆停在杂乱的 社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 杂乱社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 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 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都 安然无恙。后来,他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 一个大洞,结果,仅仅几小时,这辆车就 被偷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 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又叫下门槛效应。
浅谈心理效应在中职学生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浅谈心理效应在中职学生教育中的有效应用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职学生开始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包括学习、就业、家庭等方面的压力。
因此,在中职教育中,了解心理效应并有效应用,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些压力和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效应是指人在接收外界刺激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是积极的、负面的,或者是无意识的。
以下是心理效应在中职生教育中的有效应用:1. 知觉效应:这种效应指的是我们对新信息的判断会受到已有的经验和信仰的影响。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某些知识点或者职业方向可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这可能会阻碍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采用有趣的方式或者案例来帮助学生打破负面的知觉效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自我实现预言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指人的信念和期望会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产生影响。
比如一个学生觉得自己不擅长某个科目,则他有可能在这个领域表现得更糟糕了。
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帮助学生强化积极、自信的信念和期望,以更好地发挥学习潜力。
3. 群体效应:群体效应是指人在群体中的思维和行为会受到群体因素的影响。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暴力、欺凌等不良行为往往源于群体效应。
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鼓励学生发挥个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倡导积极、健康的群体形象。
4. 环境效应:环境效应是指人的情绪和行为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学校和家庭的环境会对他们产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创造积极、稳定的教育环境,给予学生足够的支持和关爱。
5. 前瞻性效应:前瞻性效应是指人的预期未来会对当前行为产生影响。
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他们的职业规划和未来发展会对当前的学习和行为带来影响。
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和坚定的人生方向,让他们的当前行为更加明确和有意义。
总之,有效应用心理效应可以帮助中职学生更好地应对学习、就业和生活等压力和困境,发挥个人的学习潜力和发展潜力。
教育工作者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心理效应,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和健康成长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班级管理是教师们必须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领域之一,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心理学效应作为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重要理论,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以下将结合十大心理学效应,探讨其在班级管理理论中的应用和价值。
1. 李普曼效应:李普曼效应指人们倾向于记住对他们有意义的信息。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知识。
2.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笼统的描述适用于自己,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正面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3. 多米诺效应:多米诺效应描述的是一件事情的发生会引发一系列相关事件,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积极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4. 拟恒等效应:当人们感觉某一行为或者物品超出其期望值时,会赋予其更高的价值。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紧凑而有趣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5. 雄鸡效应:雄鸡效应指人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决策更有信心,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6. 命名效应:命名效应说明了对于已知名称的事物更容易被认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此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7. 斯普勒效应:斯普勒效应指人们倾向于从已有信息中进行推断,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或引导性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8. 装饰效应:人们往往更喜欢外表精美、包装精良的事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板书和图表,美观的教室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9. 比较效应:比较效应指人们在不同选择项中进行比较时会更倾向于选择相对优势的一方。
巧用心理效应 让班级管理更轻松
巧用心理效应让班级管理更轻松◆徐翠岳伟(山东省邹城市城前镇尚河中学)班级管理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一个师生交流的过程。
作为班级管理首要责任人的班主任,如果能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进行班级管理,班级工作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班级管理心理效应南风效应一、“南风效应”:班级管理中要“以柔克刚”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
北风疯狂扫荡,行人为抵御寒冷,便把大衣裹得更紧。
南风施以微风轻拂,晴空丽日,让行人感觉很温暖,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
这就是“南风效应”。
这告诉我们:开展班级工作时,要注意消解学生的防范心理。
学生一旦明白你找他谈话是为了教育他,他的心灵就会封闭起来。
学生犯错误时,越严厉地批评,越会产生抵触心理,教师的语言很难深入其心灵。
此时,如果采用“南风式”的教育方法,则能消除学生的对立情绪,让他们敞开心扉,达到教育目的。
学生李某因抄作业被抓,批评他时还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让老师更生气,老师的语言越严厉,他越反叛,气氛一度尴尬起来。
我揣测李某正处于心理逆反期,老师公开严厉的批评让他感觉很没面子,于是执拗起来,不论怎么说就不认错。
于是我把李某单独叫到办公室外,先从他的优点切入谈话,我说:“李ˑ,平时看你性格挺活泼的,我就喜欢你这一点。
抄作业不就失掉了一次检验自己的机会吗?那么聪明的小伙子怎么也一时糊涂了?”说道这,我看李某情绪有所缓和,我缓了缓,就从“南京冠生园集团用陈馅做月饼,被曝光后据不认错,结果失去顾客信任,一个88年历史的著名品牌宣告破产。
”说到“海尔董事长张瑞敏勇于承认错误,砸掉劣质冰箱,并带头扣自己当月工资,警戒员工不再犯错误,最终成为响当当的世界品牌。
”我问李某佩服谁?他说佩服张瑞敏。
我随着跟了一句:“我相信你会很漂亮的解决这件事情!”李某犹豫了一下,就去跟老师道了歉,此事圆满解决。
二、“霍布森选择效应”:班级管理中给予学生选择权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供顾客挑选,但附加一个条件即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
“心理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迪
“心理效应”对班级管理的启迪树立和落实教育“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整个教育活动的宗旨和目标定位在“以人为本”上。
因此班主任不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因素。
实践证明,班主任善于利用“心理学效应”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一种有效的激励和帮助。
一、“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做过一个著名的心理试验。
他们对一所小学1-6年级学生进行了一次“发展预测”,而后把一份“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
名单中有些学生在老师意料之中,有些则不是,甚至有些水平较差。
罗森塔尔解释:“请记住,我讲的是发展,而不是现在。
”8个月后,他们又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复试。
结果发现列入名单中的那些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强,与教师关系融洽。
其实,名单中提到的学生,都是当时随机抽取的。
这令人赞叹的实验昭示了期望的威力,心理学家将此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推移至班级管理,班主任应该真诚地赏识每一个学生,对学生要投入感情、希望和特别的引导,使学生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我相信你能做好。
”“我想早点和你分享成功的喜悦。
”如此,学生就会沐浴在一片阳光中。
班主任对学生的热切期望会滋润学生的心田,给他们带来动力,让他们变得自信自尊自强。
所以,班主任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就不要太过“吝啬”,不妨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
诚然,过犹不及、高期望和高标准往往会带给学生巨大的压力。
有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的少年儿童因学习压力大而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
这说明,过高的期望也是一种束缚,甚至造成永久的伤害。
“爱”亦有度,因此班主任要全面关心理解学生,善于多方面把握学生的理想特点和实际能力状况,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提出恰如其分的期望,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使学生健康地发展。
二、“二八效应”有人发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事物皆依照大约80∶20的比例存在着。
班集体建设中的12个心理学效应-中职班主任经验交流
班集体建设中的12个心理学效应1.首因效应:抓住第一印象的机会“首因效应”是指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接触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也被称为“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后被人们总结为:人与人第一次交往时留下的印象会在对方的脑海中占据主导地位,比以后接触中得到的信息更强,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2.皮格马利翁效应:有梦想谁都了不起“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期望定律”,这是人类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旨在告诉人们:只要对某件事情怀着非常强烈的期望,所期望的事情就会激发人的潜能,所要做的事情就会更容易成功。
3.破窗效应:已经破损的东西更容易遭到破坏“破窗效应”是由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和犯罪学家乔治·凯林提出的,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的实验进一步证实,心理学家最终将其归纳为: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诱使人们仿效,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4.三明治效应:让批评变得更可口在批评心理学中,人们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之中从而使受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的现象,称之为三明治效应。
这种现象就如三明治,第一层总是认同、赏识、肯定、关爱对方的优点或积极面,中间这一层夹着建议、批评或不同观点,第三层总是鼓励、希望、信任、支持和帮助,使之后味无穷。
这种批评法,不仅不会挫伤受批评者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且还会积极地接受批评,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
5.互悦机制:你喜欢他,他就喜欢你“互悦机制”也称为“对等吸引率”,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两情相悦”,在人际交往中,这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规律,后被人们归纳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想受到人们的欢迎,或者支持同意你的观点、行为,仅仅提出良好的建议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人们喜欢你。
6.投射效应:不要总以自己的喜好去衡量别人“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的心理现象,它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感情投入,即认为别人的好恶与自己相同,进而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试图影响他人;二是认知缺乏客观性,主要表现为过度地赞扬自己喜欢的人,或者贬低自己不喜欢的人。
刍议心理效应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刍议心理效应在高职学生管理中的积极作用摘要: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较高,政治思想状况总体上健康向上,但是,部分学生的思想及价值观却令人担忧,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本文针对高职生的思想道德表现,从心理学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充分运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使班主任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同时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素质;班主任;心理效应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7-137-002五年制(3+2)高职班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基本上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平,没有考取高中,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择了高职。
在高职学生的家长当中,有一部分家长能比较理智的看待职业技术教育,清楚子女的学习能力,不去挤高考的“独木桥”,选择高职对他们而言是比较适合的;也有部分学生平时成绩不错,家长对他们曾经满怀期望,但由于临阵发挥失常或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选择高职是他们的无奈之举;还有少部分家长对职业教育并不认同,甚至存在偏见,只希望孩子在高职班混张大专文凭。
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个心理波动的“惊涛骇浪”期,家长的思想不可避免影响到子女对学业的看法及学习的态度,这就增加了学校教育与管理的难度,给我们班主任在学生思想工作方面带来了挑战。
一、高职学生的思想素质现状当前高职生的主流是好的,政治思想状况总体上健康向上,能够以积极进取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和社会。
笔者曾随机抽取了本校200名高职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2.8%的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81.2%的学生尊敬师长,90.3%的学生遵守校规校纪,87.7%的学生助人为乐,91.3%的学生孝敬父母,78.7%的学生爱护公物,75.4%的学生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94.5%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应该保持纯洁的友谊,不能陷入“早恋”的泥潭。
但是不可否认,高职生对自己所受教育的特点与目的普遍模糊,思想呈多元化的状态,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价值观等正在形成,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差、学习的主动性不够,与当今的学习型社会格格不入;更有甚者,消极厌学,公然违纪,屡教不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种心理效应对高职院校班级管理的启示摘要:在管理班级的工作中巧用心理学知识可以使班主任工作事半功倍。
本文介绍了责任分散效应、从众效应、篮球架效应三种心理效应对学生管理的启示: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进行合理评价学生;明确学生职责任务。
关键词:责任分散效应;从众效应;篮球架效应;学生管理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16-02心理效应是指由于社会心理现象、心理规律的作用,使人在社会认识过程中,对人或事物持有的一些特殊的反应效果。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若能正确认识心理效应,并恰当利用,它们可以在班级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阐述了三种心理效应在高职院校班级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一、防止责任分散效应,制度化管理责任到人责任分散效应(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避免责任分散效应。
经常看见如下现象:班主任工作态度很积极,经常出早操,看学生打扫卫生,查看班级晚自习,但是班级管理效果却不一定特别好,班主任不在的时候,班级经常出问题。
比如每周五的卫生大扫除,如果不查人,不责任到人,个别同学就会不来值日,来值日的同学中也有一部分同学敷衍了事。
学生管理,不能光靠班主任看着学生。
要实现制度化的管理、科学化管理,责任到人,避免责任分散效应。
对此,班主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责任到人。
对班级卫生值日、自习纪律维护、教室锁门等常规性的工作,一定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责任到人。
避免出现完全靠个人觉悟,干好干坏都一样,无监管、无评价的吃大锅饭现象。
2.制度化管理。
对班级实行制度化管理,是班级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班级管理中,要严格落实学校的规章制度。
还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班级的规章制度。
制定班级制度时要注意民主原则、量化原则、特色原则。
(1)民主原则。
制定班级制度时,不能班主任一个人说了算,也不能只由几个班干部说了算,必须得到全班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
可由班级全体同学民主投票决定。
只有大部分同学都认可的制度,才能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有效。
一旦某项班级制度通过,那么班级每一个人都要认真遵守。
(2)量化原则。
制度必须是可以量化的且易于操作的,在实际操作中应该简单有效。
量化管理大体是每个学生在开学初都有量化管理基本分60分,按奖励加分,惩罚扣分计分,并在学期结束奖优惩差,计分结果与奖助学金评选、入党、评优等挂钩。
(3)特色原则。
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班级同学的实际情况,以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最高准则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制度。
3.监管评价。
制定好的规章制度,责任到人只是班级管理的第一步,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落实、监管、评价机制,否则再好的规章制度不落实也是空谈。
在安排好责任到人、权责明确的任务后,可以让班干部按岗位或按任务包干监管,及时发现问题、整改问题、反馈问题。
例如:对于晚自习纪律,每天安排一个执勤班长,维护班级纪律。
对于最终的落实结果,每个同学的具体表现,班主任和班干部要及时客观地评价,表扬先进,惩戒落后。
例如每周在班级公布班级同学加减分,进行点评[1]。
二、利用从众效应,班级管理抓两头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地与群体中的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随大流”,表现为个体的意见与行为和群体中的多数人相符合。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从众的因素主要有:(1)群体因素,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等,个人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2)情境因素: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从众行为就会减少,反之,如果情境模糊,个体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受知识和阅历的限制,思想还不够成熟,很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具体行为表现则有好有差。
如:学习从众、违规违纪从众、消费从众,等等。
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可能会发现这些现象,如班级不毕业的同学常常集中在一两个宿舍。
而且很多时候这些宿舍的学习风气并不好,宿舍之间大家不是比学习、比进步,而是一起比谁游戏玩得最好。
另一个常见现象就是一个班如果班风好,那么班级同学的自我约束能力、集体荣誉感、责任心、毕业率等都相对较高。
在学生管理中,我们要正确利用从众效应。
1.造良好的班级和宿舍氛围。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的影响很大。
班级和宿舍风气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成长成才。
“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孟母三迁”就是自觉运用从众效应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范例。
在班级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例如召开各种表彰大会,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表彰会,还可以是社团活动积极分子表彰会,最受同学欢迎的人表彰会。
在表彰会上,给同学发奖状、拍照,把相片贴到班级德育文化园地或者传到班级QQ群里。
宿舍内,至少培养一两名学习态度积极的同学。
通过个别谈话等让这些带头领队的同学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奋斗方向。
进而影响宿舍同学,带动整个宿舍。
定期给宿舍长开会,引导宿舍长如何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风气。
2.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
良好班级体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离不开班级正确的舆论导向。
如果班级舆论导向积极向上,那么一小部分想堕落、想偏离正轨的同学就会受到压力。
班主任可以充分利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审美观的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公私管、荣辱观、恋爱观、劳动观、幸福观、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政治方向,明确价值观念。
如果情境很明确,判断事物的客观标准很清晰,不良从众行为就会减少[2]。
3.班级管理抓两头。
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好前面一部分同学的思想工作,让这些学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而且要把大目标分解成具体可实施的阶段性目标。
让这些先觉悟、表现积极的同学,带动班级其他同学。
因为班级大部分同学是能够明辨是非的,他们在前面同学的带领下会真从众,行为和思想上都会向真正优秀领头的学生学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压力是从众的一个决定因素。
在班级管理中要注意的是,要避免一部分问题学生结成小团体。
因为在一个团体内,大家都在做,如果不参与,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他(她)就会招致“背叛”的嫌疑,会被其他成员孤立,那么迫于压力,他就会从众。
这种不良的从众现象,在学生中还是比较多的,而且后果比较严重。
一定要让这些团体内有积极向上的同学,可以让几个班干部定点帮扶,或是班级同学结成互助帮助的对子。
这样可以让那些边缘同学减轻压力,不至于因压力而从众,与小团体内的问题学生一起堕落。
三、运用篮球架效应,适度要求逐步提高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那么几乎没有谁能把球投进篮圈;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差不多高,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大家也会觉得没意思。
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引得无数的爱好者乐此不疲。
篮球架效应对德育的启示是,我们给学生制定目标时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目标要合理,让学生力所能及,不能超出他们的承受能力,不能使之丧失自信;二是目标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追求的兴趣。
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这样的目标才能激励学生以高度的热情追求。
具体地说,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在日常的德育工作中,要全面分析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注意教育目标的可行性、合理性。
提出的目标要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处于同一层次,要以人为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我们要注意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个性、兴趣、爱好、能力各异的个体,德育也要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对待班级中的佼佼者与学习被动、思想消极的学生,切不可执行统一的“高标准、严要求”,班主任必须分析不同层次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的目标,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从而增强前进的动力。
3.我们应该给学生确立呈梯级状的行为目标和规范,切忌操之过急,急于求成,同时要帮助学生细分目标。
无论是什么目标,如果目标越小、越集中,就越容易接近目标;相反,如果目标越大、越宽泛,就越容易偏离。
我们在德育教育中常犯的错误就是空洞说教。
我们不但要给学生指引前进的方向,更应该做学生每一步前进的垫脚石。
要把宏观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只有通过不断实现一个一个的小目标,才能实现最终的大目标。
这就要求我们要注重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养成教育,给学生制定的小目标要具体、可执行、可量化、可评估。
例如引导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大学生,可以给学生提出很多具体的要求。
要求学生要认真值日,如果不认真值日每次扣2分,每做一件好人好事思想品德分加2分,宿舍内务好,年终被评为五星宿舍,加5分,最终将思想品德分与评优、入党、奖学金评选等挂钩。
正是通过引导学生做这样一件一件具体的小事,培养学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3]。
心中有花,灵魂自香;心中有灯,执着前行。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实践证明,把“心理效应”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班级管理之中,将帮助我们走进学生的心灵,得心应手地开展德育工作。
教育学生不同于加工其他产品,只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按照生产要求来,就能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是有情感的,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爱。
只有对学生怀着深切的关爱,才能真正让教育滋润心灵,影响行动。
罗曼・罗兰说过:“唯有健康快乐的生灵才是真正的生灵。
”愿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下,在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1]吴度平.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班级制度化管理[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67-68.[2]邵敏.班级管理巧用“从众心理”[J].科教导刊,2012年11月(上):202.[3]吴继斌.篮球架效应对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启示[J].科学教育参考,2008,(10):55.作者简介:田明秀(1979-),女,辽宁葫芦岛人,硕士,就职于青岛滨海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