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自己人效应是指人们对与自己相似的人会产生好感和信任的心理现象。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建立共同点,强化自己与学生的相似之处,从而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比如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故事,这样能够更好地获得学生的信任和支持,促进班级管理的顺利进行。

二)、避免心理效应的消极作用1、避免负面效应,防止师生之间的冲突负面效应是指人们对负面信息的反应,常常会引起消极的情绪和行为。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避免使用负面信息,避免批评和指责学生,避免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从而避免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沟通方式,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以此来增强班级管理的效果。

2、避免群体效应,保持班级的稳定群体效应是指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和情绪受到群体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心理状态。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避免发生群体效应,避免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干扰,从而保持班级的稳定。

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如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和思考,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以此来避免群体效应的发生。

三、结语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策略,它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班级,提高班级管理的效果。

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心理学知识,积极运用心理效应,创新班级管理的思路和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研究体验。

在面对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请求时,人们更容易接受并执行。

这就是过门坎效应。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效应来确立和实现班级目标。

首先,教师应该制定出一个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学生们容易接受并执行。

当学生们完成了这个小目标后,教师再制定一个稍微难一些的目标,让学生们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信心。

这样一来,学生们会觉得自己在不断进步,同时也会更加愿意接受教师的管理和指导。

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们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就和价值,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

巧用心理效应 加强班级管理

巧用心理效应 加强班级管理

巧用心理效应加强班级管理所谓心理效应指的是在人、物、境诸因素相互作用下人们心理所产生的反应。

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如果能在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心理效应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在学校开放式、个性化的办学理念影响下,人性化管理已让每位身在附小的教师深刻感受到了作教师的幸福之感。

不仅学校管理追求人性化,班级管理如果也追求人性化,同样会提高教育的质量。

班级管理人性化的核心是管理者目中有生,要对学生充分地尊重,真诚地信任。

但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人性化管理”的内涵,对学生采取放任、放纵的散养式管理,缺乏制度的建设和依靠,使班级一度陷入缺乏秩序,“军心涣散”的状况,十分苦恼。

我在近期一直尝试着巧用一些心理效应,积极地发挥其正面作用,促进了班级的人性化管理,收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这里我简单谈谈我是如何利用心理效应中的自己人效应、期望效应和共生效应在班级管理上取得的良好教育效果的。

一、强化自己人效应,让学生感到你尊重他所谓自己人效应,就是指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的关系,即把自己与对方视为一体。

管理心理学强调:“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作为班主任,必须把学生看成是自己人,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教师、学生、班集体融为一体,学生真正把老师当成知心朋友,并乐于接受老师的各种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

在班级管理中,强化自己人效应的关键是平等。

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要营造师生平等、生生平等的氛围,这样能让学生感到你尊重他。

在班级开展活动的很多时候,如果老师能够经常对学生说“我想先听听你们的意见”这样的话,一定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被信任、被重视的感受,学生有了话语权,久而久之主人翁意识被激发,对班级的热情也激增。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应用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应用

班级管理中的心理学效应应用把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从古代的亲师信道,到现代的各种教育心理学研究理论,都在探求如何把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以期使教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也时常有意识地思考和总结,事实上,要利用心理学的理论来服务于教育,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做到的,但适当地利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效应来促进班级管理,却不是太难,下面我就几个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异性”效应是指异性同学之间相互吸引,相互促进的一种心理效应,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积极的心理效应。

在学生中,不难发现,同学们为了使异性产生好感,总希望自己在异性面前表现好一点,希望给异性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当与异性在一起时,会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因而出现女孩的好打扮,男孩在女孩面前的“英雄行为”等现象。

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以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分别进行谈话,在了解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透露别的女生或男生对他或她在学习上、道德上或者纪律上的赞赏和期望,会给学生一种更加注重自己的促进力,让其在学习、道德、纪律上有明显的提高。

因为来自异性的关注会给人带来更大的鼓舞和力量。

常见的做法是,“我发现,有好些男(女)同学在关注你的表现,我想你是否能做得再好一点”“好几个男(女)生都在看着你呢,你不会让他(她)们失望吧”“近来你好像挺有人气的,几个男(女)生都说起过你”,等等。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觉得好像不是班主任而是其他异性同学在关注自己,自然就会更加注重自己的表现而更加进步了。

二、“角色”效应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各种角色,而且会通过对角色规范的理解,力求使自己的行为合乎角色的规范,这就是角色效应。

人的角色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角色的期待上的。

由于很多班主任存在着对学生角色期望的偏差,比如好学生的标准就是学习好,而学习好的标准就是成绩好,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角色发展都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浅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裹住身 上的大衣 。南风则缓 缓吹动 ,微风 和煦 ,灿 烂的 阳光 洒满行 人全身 ,行人觉得 有点热 ,就把大衣脱 掉了 ,所 以南 风获得 了胜利 。分析南风 成功的原 因,应该是 它温暖 的怀抱
从前 , 有 一个 叫狄德 罗的人收到了一件非常漂亮 的睡袍 。
狄德 罗很 喜欢 ,就在他 穿着睡袍在家 四处走的时候 ,发现 地
管 理对 学生是 十分重要 的。班级 管理有 助于实 现教学 目标 , 提 高学 习效率 ,同时有 助于维 持班级 秩序 ,锻炼 学生 能力 , 使 学生学会 白知 自理 ,从而激发学 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促 进 人格成长 。在社会 飞速发展 、人类 不断进步 、教育逐 步改
神祈祷让少女 复活 ,诸神被他 的诚 意感动 ,复 活了少女。后 来他娶 了少女做 他的妻子 ,两人 度过 了幸福 的一 生。从皮格

“ 说 你行 ,你就行 ; 说 你不行 ,你就不 行 , ”这 是对 “ 期 望效应 ”最形 象的解释 。教 师希望学生变得优 秀 ,那么就让 他感受到你对 他的尊重 和肯定 ,学生就会 向着期 望的方 向发 展 。有 的时候 一个眼神 、一句表 扬 ,就能使学 生感受到你对 他 的关注 和期望 ,所 以教师 要构建合理 的期 待 目标 ,并让学 生感受这一信念 ,激发学生 的潜能 ,从而达到 自我 实现 。
毯变 得很粗糙 ,跟他 的睡袍一点也不搭 配 ,而且家具 的颜 色 十分 难看 。为 了衬托 睡袍 ,他把家里所有 的旧物品都更换 成 了新 的。后来人们把 这种拥有 了新物 品后不断添加与 之搭 配 的东 西以达到心理平衡 的现象 ,叫作 “ 狄德罗效应” 。
“ 狄 德罗效 应” 给教育 者的启示 是 : 给 学 生 一 件 有 价 值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级管理是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心理学效应是一种能够影响人们行为和思维的心理现象,它在班级管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震慑效应震慑效应是指通过一定的手段让学生感到惊讶和害怕,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张贴一些惩罚规定和惩罚措施,让学生知道违反规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可以有效地遏制学生的不良行为。

二、自我实现预言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效应是指人们的信念和期望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和结果。

例如,老师可以在学生中间传递一种“你们都是优秀的学生”的信念,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社会认同效应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人们会受到周围人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力量,从而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四、情境效应情境效应是指人们的行为和思维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五、权威效应权威效应是指人们会受到权威人士的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树立一个权威形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权威和威信,从而增强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六、奖励效应奖励效应是指通过给予奖励来激励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例如,老师可以在班级里设置一些奖励机制,让学生知道努力学习和表现优秀会得到相应的奖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以上是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当然,这只是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效应,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的心理学效应可以应用到班级管理中。

总之,班级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更好地管理好班级,让学生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高中阶段是学生一生中人格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但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的种种压力,往往存在很多心理健康问题,如:自卑、自负、自弃、又自我封闭。

如果不采取适当的方法进行调适,轻者对生活无信心、抑郁、孤僻;重者离家出走、自残、自杀、杀害老师(父母)等,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

心理效应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是人们习惯的行为,下意识的举动在日常生活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种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深入学生内心,运用心理效应知识管理班级,这样既能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又能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本文主要对以下三种心理效应进行分析。

一、奖惩效应事例1:我班女生共20人住三间宿舍,杨华是宿舍管理者兼宿舍舍长。

她们大多来自农村,勤快、踏实、憨厚。

开学初,卫生、纪律等考核成绩优异。

为获得“文明班级”做了很大的贡献。

我利用班会,晨会等场合对女生表扬,在班级量化考核中,给获得“文明宿舍”称号的女生加分,舍长加双倍分,并且给每人发张假条作为奖励,并号召其他学生向杨华及全体女生学习。

女生宿舍在杨华的带领下,发展良好,每周至少两个文明宿舍。

事例2:马嵬是班级的插班生,基础差,考试成绩一直倒数,一学期下来,老师同学们都对他另眼相待,任课老师常在班组会上诉苦,说该同学严重影响了班级考试均分和年级排名。

受其他老师和班级环境的影响,我也不由自主的以批评、训斥他为主。

分析: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进而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这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叫奖惩效应。

表扬是对学生行为的认可;惩罚是对其行为的不认同。

心理学表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我利用这一心理学知识,对杨华等女生在宿舍方面取得的成绩多次肯定、表扬,让女生觉得她们在全班同学面前有面子,她们感到很自豪。

这种表扬肯定了成绩,鼓励了信心,强化了行为,让她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相信自己,一次比一次做的好。

三种心理效应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

三种心理效应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

三种心理效应在教师管理中的运用在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效应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教师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

1、奖惩效应奖励和惩罚是对学生行为的外部强化或弱化的手段,它通过影响学生的自身评价,能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由奖惩所带来的行为的强化或弱化就叫做奖惩效应。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但奖励学生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学”、“为班主任而学’的心态。

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开化。

当然“没有惩罚就没有教育”,必要的惩罚是控制学生行为的有效信号。

惩罚时用语要得体、适度,就事论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受罚和怎样改过。

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奖惩的频率,从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看,当奖惩的比例为5:1时往往效果最好。

2、拆屋效应鲁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无声的中国》文中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

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来,接着提出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拆屋效应”。

虽然这一效应在成人生活中多见,但也有不少学生学会了这些。

犯了错误相当于“开天窗”,用的就是拆屋效应。

因此,教师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育方法一定恰当,能被学生所接受,同时对学生的不合理要求或不良的行为绝不能迁就。

特别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养成与教师讨价还价的习惯。

3、链状效应有一句俗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这种效应在年龄低的学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学生的链状效应看不是单方面的,既表现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互相感染,也在个性、情绪、兴趣、能力等方面发生综合影响。

利用学生的链状效应,让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一起可以取长补短。

班级管理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心理效应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利用第一次效应,塑造良好教师形象第一次效应也称最初效应,是指初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对一个人的印象,即“第一印象”。

人与人第一次接触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

给学生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任。

因此,教师应十分注重与学生初交时的形象塑造。

比如见好第一次面,准备好第一次讲话,上好第一次课,组织好第一次集体活动,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等等。

总之,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应是亲切、务实、负责、可敬的,这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的基础。

1、利用自己人效应,缩小师生心理距离人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一般总是与熟悉的人、亲近的人谈得来。

这就是自己人效应现象。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观点、态度与对方比较一致,那么对方就容易接受你。

正如管理心理学中所说:“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要善于制造“自己人”,如与学生一起参加体育运动,一起探讨难题,一起谈笑风生等等。

当学生把教师看成了“自己人”,也就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便于交流沟通。

而且,有的学生如把教师看成知心朋友,还会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心理,为了这位教师,其动力十足。

相反,如果师生间是敌对关系,问题就很难解决。

2、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激发学生的信心与动力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曾做过一个实验,对小学各年级的学生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他随机抽取样品,然后告诉老师说:这几十名学生将来有发展前途。

八个月以后再来调查,结果发现,这几十名学生的成绩明显提高。

事实上,这几十名学生当初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他们获得了这样的信息:我是有前途的,我是与众不同的,所以更加自信,也更加用功。

这说明,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只要对他倾注心血,唤醒他内在的信心和动力,每个人都会有显著的进步。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

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班级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而在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在班级管理中,心理效应是必须要知道和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班级管理中必知的心理效应,并探讨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实践。

一、自我履行心理效应自我履行心理效应是指在无意识中或有意识地持有某种信念、期望或态度,从而导致预期发生并自我实现的过程。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往往会对学生有一定的期望和信念,这些期望和信念将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学生的表现和能力。

如果教师具有高期望值,学生就可能表现得更好;反之,如果教师具有低期望值,学生就可能表现得不好。

教师可以应用自我履行心理效应来提高班级管理成效。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将高期望值传达给学生来提高他们的表现。

例如,在学生进行听写考试前,教师可以通过正面的言语和鼓励来传达“你们都是优秀的学生,我相信你们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期望,这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信,并提高他们的表现。

二、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是指人们相信他们所属的团体有能力达成共同目标的信念。

在班级管理中,学生们的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决定了他们对班级的集体认同感和以及对班级中集体学习的信心和能力。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不断鼓励、激励和奖励学生,来增强学生的集体自我效能心理效应。

例如,在班级进行集体项目时,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组织方式,鼓励学生切实参与,并及时表扬优秀的表现。

通过这样做,学生会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并且更有信心和动力去实现共同的目标。

三、权威性心理效应权威性心理效应是指人们对权威人士、行业领袖或具有影响力的人士的言论和行为给予高度重视和信任的现象。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拥有一定的权威性,这种权威性可以通过权威性心理效应来传递和加强。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行为、言语、着装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

例如,教师可以对自己的言行举止、着装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以增强自己的形象和表现。

心理效应与班级管理心得体会

心理效应与班级管理心得体会

心理效应与班级管理心得体会在教育工作中,班级管理一直是教师们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而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除了常规的规章制度和条例外,心理效应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通过合理应用心理效应,可以更好地处理班级管理中的各种情况,让教学工作更加顺利和高效。

首先,积极弘扬正向心理效应是非常重要的。

正向心理效应是指以积极的信念和态度面对问题,促使人们更加乐观和自信。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树立积极的榜样和态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学习动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学习态度。

同时,正向心理效应也能够提升班级凝聚力,增进师生之间的信任和合作,有效化解潜在的冲突和问题。

其次,情绪传播效应也是班级管理中需要关注的方面。

教师的情绪和态度对学生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如果教师能够保持冷静、稳重的情绪,并且能够积极传递正能量给学生,那么整个班级的气氛会更加和谐,学生成绩和表现也会更好。

因此,教师在处理班级管理问题时,需要注重情绪的调控,避免过度情绪化对班级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社会认知心理效应也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在群体中会受到社会认知心理效应的影响,往往会随着周围同学的行为和态度而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和激励,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观念,提升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这样一来,学生在班级中就会更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同时也能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和建设中。

最后,反馈心理效应也是班级管理中需要认真对待的方面。

不同的反馈方式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教师需要善于抓住时机,恰到好处地给予学生反馈。

正面的、建设性的反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价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而消极的、打击性的反馈则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和退缩情绪。

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时,需要善于运用积极的反馈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成长。

总的来说,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

心理效应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得运用

心理效应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得运用

心理效应在初中班级管理中得运用摘要:在初中班级管理实践中,针对不同时期的班级群体发展,采用灵活的心理效果和优化班级管理。

能够有效地改善班级管理,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文章下面结合初中生的个人特点分析心理效应在初中班级管理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主任,班级管理作为初中年级的班主任,正确认识和运用心理作用,能有效地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并能促进班级的管理。

本文从学生的职业技能特征出发,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进行了探讨,并提高初中班级教学实际成效。

(一)克服“光环效应”对优等生的影响光环效应又叫“点概面效应”,是指人们根据个人的某些特点,从总体上得到一个总体的印象,从而推断出一个人的其它方面的特点。

光环效应会影响到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导致班主任对学生的偏袒,让学生觉得优秀的学生各方面都很好,把重点放在了学生的身上。

班主任对优等生的偏袒,会造成他们的骄傲自满,也会让班级中的同学对他们的班主任、优秀的同学产生反感,进而影响同学们的凝聚力、友情,进而降低同学们的同龄人接受程度。

所以,在班级管理中,要做到一视同仁,特别是要防止优等生,与同学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利用“蝴蝶效应”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蝴蝶效应”是因为,即使是最微小的初始条件偏差,也会导致很大的不同。

巴西的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就是造成美国德克萨斯州龙卷风的原因。

在班上,学生的一些小举动也会破坏班级的管理秩序。

比如,班上有些同学总爱给自己的同学取“绰号”,作者一开始还以为是同学们闹着玩的,并没有太当回事,但后来,同学们为了取“绰号”的事吵得不可开交,导致了班里的团结。

可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行为和情绪,并掌握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比如心态的改变,思想的改变。

另外,老师要有先见之明,把隐患扼杀在摇篮里。

这里说的是“蝴蝶”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它也有它的正面效果。

例如,班主任可以采取“1+1”的“手拉手”,即安排一位优秀学生和一位学习困难学生“结对子”,通过学好学生的引导和引导,从点到面,促进学生的进步,促进班风、学风的形成。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特别紧要,可以促进同学学习、改善同学行为,提高班级凝集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五种心理效应的运用:一、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是指某种条件刺激引发一种本身无关的自然反应的现象。

例如,敲门声是一个条件刺激,当敲门声响起时,同学就会反应地停止活动、安静下来。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来引导同学积极参加课堂讨论。

例如,在讨论中使用敲打手势,引起同学的注意,让他们自然停止活动,安静下来,为讨论制造一个安静、秩序良好的环境。

二、锚定效应锚定效应是指人们会受到以前的阅历或信息的影响,从而在做决策时显现偏差。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利用锚定效应来改善同学的行为。

例如,在班级开始时,老师可以让同学观看一段积极的视频或播放一首舒缓的音乐,这样可以帮忙同学锚定一个积极的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喜好和投入度。

另外,在同学心情低落、显现情绪问题时,老师可以使用正面锚定来改善同学的情绪状态。

三、珂学效应珂学效应是指通过予以积极的嘉奖和惩罚,调整个体的行为。

在班级管理中可以用珂学效应捆绑同学的行为和嘉奖,从而达到激发同学动力,改善同学行为的目的。

例如,老师可以按时予以班级最优秀的同学声音认可嘉奖,让他们充分动力,发扬传统团结合作精神,同时也能激发班内同学的学习喜好和工作热诚,提高班内凝集力。

四、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是受四周环境和人际关系的影响。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可以利用社会认知理论来制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例如,老师可以激励同学在课堂上相互帮忙,激励同学组队学习,提高同学的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老师还可以激励同学换位思考,提高同学的情商和人际交往本领。

五、信息加工信息加工认为,人类的思维是一种多而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考和决策等。

在班级管理中,老师可以利用信息加工的理论方法来提高同学的学习本领。

例如,老师可以在讲解某个概念时,把学问重点在黑板上分段呈现,这样可以让同学更简单理解学问点。

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效应,做一个走心的班主任

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效应,做一个走心的班主任

班级管理中巧用心理效应,做一个走心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光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巧妙运用一些心理效应,以便更好地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做一个真正走心的班主任。

以下是一些建议:一、巧用霍桑效应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源于工业心理学领域的一项研究,指当人们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时,会刻意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表达方式。

在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可以运用霍桑效应来更好地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情感和需求,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如何运用呢?首先,班主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

在日常管理中,班主任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和心理状态。

通过积极的倾听,班主任可以发现学生在情感和需求方面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和支持。

其次,班主任要运用霍桑效应,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理解。

当学生知道自己成为班主任的观察对象时,会感到受到重视和关注,从而更愿意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困惑和烦恼。

班主任可以通过积极的倾听、鼓励和肯定来回应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

最后,班主任要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在班级管理中,互信关系非常重要。

通过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起互信关系。

学生感受到班主任的关注和支持,会更加信任班主任,愿意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这样的互信关系有助于班级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一位班主任发现班上一位学生最近情绪低落,成绩下滑。

通过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主动找该学生谈话,倾听他的困惑和烦恼。

原来,这位学生最近家庭出现了问题,导致他分心。

班主任了解情况后,给予了关心和支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渐渐地,这位学生的情绪恢复了稳定,成绩也逐渐提高。

这个案例说明,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建立起互信的关系,促进班级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倾听学生的声音是班级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运用霍桑效应,班主任可以更好地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需求,与学生建立起互信关系。

心理效应在班组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组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组管理中的运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心智活动,运用心理学知识调控好学生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认知状况,提高教育效率。

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循序渐进地运用好心理效应,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一、运用首因效应,调节自觉性,发展主动性首因效应即认识或接触某一事物时,初次提供的信息占优势,在以后的认识过程中,最近、最初信息更具意义的一种心理表现。

在教育工作中,师生交流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如果学生对教师或所开展的工作第一印象不佳,势必会影响以后的教育工作。

(一)上好第一节班会课,留下好印象新接一个班级,班主任总要进行“施政”演说,谈班级管理的理念、方法、工作措施等。

当学生对班主任第一印象较好时,就会把“好感”迁移到以后的工作上,表现出愿意与教师交流沟通,认同教师的见解,讲出自己的一些心里话。

这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树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为以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基础。

很多教师会在第一次班会课上大谈班级的工作目标、努力方向以及安排一些事务性东西等等,学生已经习惯于这种教条式的说教。

而我更多的是给学生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规划新学期,教师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和聆听者。

(二)精心设计与学生的第一次谈话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不同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有的存在自卑心理,有的有很强的自尊心,有的学生叛逆心理也较为严重。

第一次与他们的谈话要寻找恰当的时机,过早,时机不成熟,“话不投机半句多”;过迟,事过境迁或事态已扩大,于事无补,悔之晚矣。

谈话做到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以取得满意的谈话效果。

交谈中可善于对学生进行诱导,或叙经历、谈感受,或树观点、辨是非,或寓理于情、情理交融,做到忠言顺耳,使学生心悦诚服。

(三)重视师生间的第一次群体活动学生往往通过课外群体活动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来判断教师品行、喜好、处世风格,对学生的真正关心程度,并形成对教师的一种认识,影响以后师生间的交流沟通。

教学实践中曾运用哪些心理效应的方法管理班级,效果如何

教学实践中曾运用哪些心理效应的方法管理班级,效果如何

教学实践中曾运用哪些心理效应的方法管理班级,效果如何一、自己人效应—走进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

德育是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自己人效应能够有效缩短教师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收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必须蹲下身子,升起爱心,关注学生的心灵,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体验学生的感觉,真正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要杜绝居高临下的说教,充分运用平行语言,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建立合理适当的自我同一性。

做到以心灵感受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最终达到“师生成为亲密的朋友,学校成为成长的乐园”的最高教育境界。

二、瓦拉赫效应—发现亮点奥托·瓦拉赫是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在他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此时,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

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学校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是绘画艺术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绝大部分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父母接受了化学老师的建议。

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点着了。

文学艺术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变成了公认的化学方面的“前程远大的高材生”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学生的发展是不均衡的,都有弱点和强点,如果我们打破另类学生“朽木不可雕也”的思维定势,像那位化学老师那样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个性的场所,必能收到“铁树开花”的显着成效。

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关心每个学生,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指出个体的闪光点,让学生充满自信,为学生发现自己的智慧潜能和特长搭建舞台。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启示是:1、在适度的紧张中才能更好地发挥能力。因此,班主 任要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度的紧张氛围,并引导学生在紧张中学会 适应。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过度的紧张应该避免,以防止对学生身 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2、要充分利用好班级中的“鲶鱼”, 班级中常常有这样一些学生,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一般,但“能量” 很大,特别活跃,在学生中有一定的号召力,他们在一定程度上 影响着班级的纪律和学习。如果不好好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则常常会起相反的作用。在班干部的设置上若能将这些人提拔到 适当的领导岗位,就会产生鲶鱼效应,班级活动容易开展,班集 体建设更为顺利。
学生:从众 归属感 模仿与顺从
启示: 注重班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
的班级舆论。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勇于创新。
三、门槛效应与拆屋效应
(一)门槛效应
------得寸进尺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 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 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 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 的现场实验:
注意对学生的平时观察,不要因为 一时一事评价人 。
避免因首因和近因的影响而对学生 产生偏见 。
二、破窗效应与群体极化效应
(一)破窗效应 ------防微杜渐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门 曾做过一项实验:
开始,他把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停放 在两个环境不同的地方,一辆停在杂乱的 社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 杂乱社区的那一辆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 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停在 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都 安然无恙。后来,他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 一个大洞,结果,仅仅几小时,这辆车就 被偷了。
这种先提出很大的要求,接着提出 较小较少的要求,在心理学上被称为 “拆屋效应”。又叫下门槛效应。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

十大心理学效应与班级管理理论在教育领域,班级管理是教师们必须重视和不断探索的领域之一,班级管理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而心理学效应作为解释人类行为和思维的重要理论,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以下将结合十大心理学效应,探讨其在班级管理理论中的应用和价值。

1. 李普曼效应:李普曼效应指人们倾向于记住对他们有意义的信息。

在班级管理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记忆知识。

2.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笼统的描述适用于自己,教师可以通过积极正面的评价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业。

3. 多米诺效应:多米诺效应描述的是一件事情的发生会引发一系列相关事件,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良好的带头作用和积极的激励机制,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模式。

4. 拟恒等效应:当人们感觉某一行为或者物品超出其期望值时,会赋予其更高的价值。

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紧凑而有趣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同感,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

5. 雄鸡效应:雄鸡效应指人们对于自己做出的决策更有信心,教师在班级管理中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独立思考能力。

6. 命名效应:命名效应说明了对于已知名称的事物更容易被认识。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此效应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故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7. 斯普勒效应:斯普勒效应指人们倾向于从已有信息中进行推断,教师可以通过预设问题或引导性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8. 装饰效应:人们往往更喜欢外表精美、包装精良的事物。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清晰明了的板书和图表,美观的教室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9. 比较效应:比较效应指人们在不同选择项中进行比较时会更倾向于选择相对优势的一方。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

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运用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在听完讲座中提到的各种心理影响后,我还谘询了相关材料,认真尝试将各种心理效应应用到课堂的日常管理中。

我发现,只要将心理效应恰当地应用于班级管理,它就会产生乘数效应。

一,暗示效果其含义是,在没有对抗的情况下,间接,隐含和抽象的方法会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导致人们根据某些提示行事或接受某些观点和想法。

我们每天都在学校经常与学生互动。

在教育他们的同时,我们应该利用暗示效果。

例如,当我们赞美学生并批评某些错误时,我们必须使用合理的表达方式与学生交流。

沟通,让学生得到鼓励,发挥“保湿事物”的教育效果。

二,预期效果着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布森在1968年做了以下实验:他们在小学做了一般情报测试,然后随机选择其中一些,表明他们是最有希望的。

八个月后,他们发现这些学生的成绩远远高于其他未学生。

因此,心理学家将此效应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期望效应”。

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故意根据一些学生的优点和发展趋势给他们一个“高帽”,即给予一些荣誉头衔,或者给他们一定的“官方职位”(尽管他还有一些距离头衔和职位)。

然而,这一举措激发了学生有意识地和无意识地工作以获得最佳职位和地位的动力,然后成为名副其实的班级干部。

我也在课堂上进行评估活动,让那些不在班级干部工作的学生也有机会获得荣誉,最受欢迎的同学,最有纪律的学生,最有帮助的学生等。

用这些“高帽子”来约束学生是很好的。

只要学习有进步,就会及时得到充分肯定。

学生心理上会满意,并乐于接受班主任的教育。

三是成功的效果获得成功并产生成就感是人们心理的要求。

这种心理可以称为“成功的心理效应”。

例如,安排擅长表达课程的学生上课;对于愿意运用大脑和思想的学生,安排班长;为书法和绘画学生,黑板艺术设计;对于热爱文化活动的学生,让学生放手他们的行为。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有意识地创造了各种条件,帮助学生取得一些小小的成功,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成功价值和力量,增强自信心,增加班级的凝聚力。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一、引言在班级管理中,了解和应用心理学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班级的管理效果,并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并介绍一些相关的心理学效应。

二、熟悉环境效应1. 定义熟悉环境效应是指人们对熟悉的环境有更积极的评价和情感反应的现象。

### 2. 在班级中的应用 - 创设温馨、舒适的教室环境,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和学习。

- 提供学生熟悉的学习材料和工具,增加学习的便利性和舒适感。

三、选择支持效应1. 定义选择支持效应是指人们更愿意接受他人所做的选择,从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 2. 在班级中的应用 - 给予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 使用积极正面的语言和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社会认同效应1. 定义社会认同效应是指个体因为希望与他人保持一致,而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 2. 在班级中的应用 - 建立积极的班级文化和价值观,让学生认同并遵守这些规范和标准。

- 创造合作学习的氛围,让学生通过与他人合作来增加彼此的认同感。

五、先入为主效应1. 定义先入为主效应是指人们对于首次获得的信息有更大的重视和影响。

### 2. 在班级中的应用 - 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信息,避免错误和模棱两可的表述。

-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以克服错误的先入为主效应。

六、激励效应1. 定义激励效应是指外部刺激对个体行为和表现的影响。

### 2. 在班级中的应用 - 使用奖励和惩罚机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学习。

- 提供个体化的目标和反馈,鼓励学生不断努力和进步。

七、总结通过了解和应用心理学效应,教师可以更好地管理班级,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可以运用熟悉环境效应、选择支持效应、社会认同效应、先入为主效应和激励效应等多种心理学效应,以提高班级的管理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心理效应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班级: C证x班序号:xxx 姓名:xxx摘要: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借心理效应之石,攻班级管理之玉。

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

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效应启示班级管理心理效应:指大多数人在相同的情景之下对某种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

心理效应普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场合。

它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着积极向上的推动作用,也存在着不可低估的消极影响。

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借心理效应之石,攻班级管理之玉。

随着对学生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心理知识被应用到班级管理中。

心理效应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班主任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作用,就能够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一、首因效应-----第一印象1957年,卢编撰了两段描写一个叫吉姆的男孩的生活片段的文字,其中让两组人分别阅读一组文字材料,然后回答一个问题:“吉姆是一个怎样的人?” 第一组文字材料描写吉姆热情外向的文字先出现,冷淡内向的文字后出现。

第二组文字材料描写吉姆冷淡内向的文字先出现,热情外向的文字后出现。

结果,第一组中有7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而第二组中只有18%的人认为吉姆是友好的。

这就启示我们见好第一次面,老师讲好第一次课,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等等,是多么的重要。

但这也提醒我们作为老师,要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对学生要全面逐步了解,千万别先入为主。

二、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是指环境对人的心理和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因为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所以,问题一旦发生,管理者应该迅速矫正与补救,并且及时改善环境。

否则“破窗效应”接踵而来。

“破窗效应”告诫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就要有预防和疏导意识,有意识地创造和谐的班级环境。

制定可操作的班级规则对学生言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微小缺点和错误,都不可姑息纵容,班主任甚至科任老师平时都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那么,班级管理中可能诱发“破窗效应”的因素有哪些呢?1.开局不慎,对“第一次”不重视。

如第一次班会课,第一次作业,第一次大扫除。

2.对错误行为制止不及时。

忽视了对班级中出现的小错误、小行为的及时制止和处理。

3.对学生错误行为教育不得法。

对犯错误学生的批评只是轻描淡写或蜻蜓点水。

4.规章制度不严密,或不能严格执行。

班级管理中容易诱发“破窗效应”的环节有:课堂纪律,特别是一些非重点科目的课堂纪律;考风学习习惯;公共财物保护;语言习惯;奢侈浪费之风;有效防止“破窗效应”的措施如下:平时的预防,“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高度重视“心理暗示”;重视班级的各种“第一次”;事故发生后的抓源头,处理事故也要做到快、准、狠;事后的宣传宣传与讨论切不可流于形式;对过错学生的处理要有原则,对过错学生的惩罚措施,应体现有阶梯性、教育性及可弥补性;学生第一次犯错与再犯所得到的惩罚应有严厉程度上的不同。

三、门槛效应----得寸进尺先提出较小要求,然后再提出目的指向比较大的要求,诱发人们依从的方法称为“登门槛技术”这个效应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提出的。

其实质是社会心理学家为说服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所采取的一种说服策略。

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小要求后,如果他人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认识上的统一,或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倾向于接受这个更高的要求,又称为“层递效应”。

心理学家查尔迪尼在替慈善机构募捐时,仅仅是附加了一句话“哪怕是一分钱也好”就多募捐到一倍的钱物。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与弗雷瑟于1966年做的“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中实验者让助手到两个居民区劝人在房前竖一块写有“小心驾驶”的大标语牌。

在第一个居民区向人们直接提出这个要求,结果遭到很多居民的拒绝,接受的仅为被要求者的17%。

在第二个居民区,先请求各居民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这是很容易做到的小小要求,几乎所有的被要求者都照办了。

几周后再向他们提出竖牌的要求,结果接受者竟占被要求者的55%。

这说明如果向别人逐步提出要求,或将一个大的要求或目标分解成若干较小的要求或目标,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

这个事例启示我们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先提出一个只要比过去有进步的小要求,当学生达到这个要求后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往往更容易接受并力求达到。

可见老师制订合理目标,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这进一步告诉我们,在对学生提出要求时要考虑学生心理接受能力,应少一些,小一些,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在班级管理中,应该给学生制定合理的奋斗目标,并把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呈阶梯状的子目标。

一旦学生实现了第一级子目标,就通过了一级门槛。

此时班主任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和引导,使学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然后逐步提高目标层次,就有如上台阶一样,一步一步最终达到预期目标。

但是班主任制定具体的目标时应注意目标的合理性;目标的层次性和具体性;参与性;教育者的主导性。

四、马太效应——要公正地对待学生《圣经》中“马太福音”里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帕特•默顿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即荣誉越多的科学家,授予他的荣誉就越多;而对那些默默无闻的科学家,对其做出的成绩往往不予承认。

他于1973年把这种现象命名为“马太效应”。

学校中班级中的马太效应也是很普遍的。

好生好对待,差生差对待的做法,就是教育工作中的“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在教育工作中的消极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苏霍姆林斯基所:“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如何防止和抛弃马太效应呢?我们首先要树立“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的观念,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可偏颇,有时甚至更需照顾后进生,给他们以更多的帮助和关心。

其次,学生干部宜轮流做,评先进时要看基础(即进步的幅度)给学生均等的机会,或者设立一些单项奖和进步奖。

三是培养尖子和“大面积丰收”相结合。

五、南风效应——班级管理中要“以柔克刚”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相约比武,看谁能把路上行人的衣服脱掉。

于是北风便大施淫威,猛掀路上行人的衣服,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而南风则不同,它轻轻地吹,风和日丽,行人只觉得春暖身上,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

北风和南风都是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由于态度和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

寓言启示我们班主任和教师在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班级管理要特别注意讲究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

泰戈尔:“神的巨大权威是在柔和的微风里,而不在狂风暴雨之中。

”所以说,批评要人性化,应多用夹心面包批评法。

就是将批评夹杂在肯定和赞扬之中,像夹心面包一样。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的教育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以柔克刚”教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有一天发生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

放学时陶先生来到校长室,发现王友已经等在门口。

陶先生立即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国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

”王友带着怀疑的神情接过糖果。

陶先生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在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接着陶先生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的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

这说明你很正直,有跟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哭了:“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我的同学呀……”陶先生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王友:“为你正确地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你一块糖……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

”陶先生的成功就在于他有一颗宽容的心。

教师对犯错误的学生的宽容,最能引发起学生心中的愧疚感,对教师产生感激之情,下意识地改掉自己的毛病。

因此,宽容教育是最成功的教育形式,带着爱心与宽容心走向学生心中的教师,必将成为最成功的教育大师。

上诉这些心理效应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常用的效应方法以及应注意的负面作用,当然心理效应远远不止这些,这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的管理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断摸索与总结,来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

不论用何种方法和手段,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应秉着德育为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心灵塑造师的职责。

2020年8月12日参考文献:赫云鹏.《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教程》.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