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期末考试题库】论述题

【中国近代史期末考试题库】论述题

●以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为例,分析改革与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也为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创造了条件。

这是辛亥革命一笔巨大的无形遗产,令后继者受益无穷。

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直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开篇。

因为政治近代化的前提,是君主专制制度为民主制度所更替,这是与世界潮流相一致的文明潮向。

经济上,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

孙中山于民国创建伊始,主持制订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

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黄兴以民国元勋的身份努力倡行实业建设,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工商业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勃兴。

孙中山关于坚持主权、开放引进以及以外国的资本主义造就中国的社会主义等思想与主张,在今天仍不失为有益的借鉴。

思想上,由于辛亥革命砸碎了专制枷锁,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各种主义、思潮有机会在中国社会舞台上展现,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

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随之摆脱失败的迷惘,走上革命道路。

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承传了辛亥革命的志业,并把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现代化事业的辉煌成就。

●试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和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到1921年,各方面的条件已经具备.(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大量涌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课程开始登上高等学校讲坛;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逐渐形成.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批判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断扩大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五四运动中,他们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巨大威力,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条件日趋成熟.(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起,他们开始着手建党活动.在中国最早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4)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伟大意义:(1)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2)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它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3)它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还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4)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请选择本学期课堂上播放的一个视频谈谈你的感想。

试析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试析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试析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试析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杨阳(北京⼤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收稿⽇期]2009-05-10[作者简介]杨阳(1985-),男,云南曲靖⼈,北京⼤学政府管理学院2008级硕⼠研究⽣。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左右,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传⼊中国,并在五四新⽂化运动期间引起了较⼤的反响。

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兴起与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有关,其中,罗素来华起到了⾄关重要的主推作⽤。

然⽽,由于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本⾝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均存在缺陷,加之当时国内形势迫切要求进⾏⾰命,具有改良性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学说不能满⾜现实的需要。

因此,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终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 基尔特社会主义 传播 评价[中图分类号] K207 [⽂献标识码] A [⽂章编号] 1004-6917(2009)06-0083-05基尔特(Guild )即⾏会的意思,是欧洲中世纪的⼀种同业⾃治团体。

基尔特作为⼀种社会主义思潮则是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英国,并在英国进⾏了⼀定的具体实践。

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与产业⾰命导致⼯⼈⽣活贫困等社会问题有关。

基尔特社会主义(Guild Socialism )的代表⼈物主要有:英国的阿瑟?约瑟夫?彭蒂(Author Joseph Penty ),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始⼈,代表作有《基尔特制度的复兴》《基尔特与农业的复兴》;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塞缪尔?乔治?霍布逊(S.G.Hobson ),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另⼀名创始⼈,代表作有论⽂集《国家基尔特———对⼯会主义者的⼀个呼吁》以及《基尔特社会主义与赁银制度》;英国当代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乔治?道格拉斯?霍华德?柯尔(G. D.H.Cole ),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集⼤成者,代表作有《基尔特社会主义发凡》《再论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英国著名的唯⼼主义哲学家贝兰特?罗素(Bertrand Russell ),他关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是《⾃由之路———社会主义、⽆政府主义和⼯团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在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是在20世纪初引进的,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它逐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接触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并开始反思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

此时,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中国开始流传,并引起了许多知识分子的关注。

1919年,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许多知识分子开始积极地宣传和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这一时期,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其中不乏许多未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积极地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并将其与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了中国革命的新思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逐步建立了人民政权。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推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政策。

其中,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它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政策。

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和政策。

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它强调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和开放政策。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和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年来,中国继续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适合中国国情的新理论和政策。

略论“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新思潮的传播

略论“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新思潮的传播

略论“五四”运动时期各种新思潮的传播所谓新思潮,总体来说就是指世界近代以来新产生和流行的各种思想学说。

“五四”运动时期,尤其是五四运动爆发后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各种社会思潮纷纷涌入中国,且各种思潮、学派都有人研究、宣传和信仰,有些还与传统观念相互糅合、掺杂,形成了学说竞起、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新思潮在很大程度上各抒己见,虽然一些新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些消极影响,甚至是反社会主义的,但总体来说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人们的思想解放,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为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一、各种新思潮传播的主要情况“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短时间内,全国各地青年成立起了三四百个进步社团,创办的刊物多达几百种。

这几百种刊物和几百个进步社团,纷纷宣称自己是以改造社会及激励介绍新思潮为“旨趣”,促进了思想界的繁荣。

其中,最有吸引力的是各种社会主义思想。

李大钊、陈独秀等“五四”时期新出现的激进民主主义者;以戴季陶、胡汉民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以张东荪、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及以王光祈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还有一些军阀、政客,也都在竞相介绍、宣传社会主义,并利用社会主义来表达自己的主张。

少年中国学会在其发刊词《少年中国》中说道:“我们要积极研究现代思潮,使现代思潮成为中国人认识的一个趋势,对现代思潮有一个明确的观念,给中国人以更深的刺激来兴起改造中国之方案。

”除科学社会主义外,在五四运动前后涌入中国的有一定影响和流传度的西方社会思潮还有实用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互助主义等。

它们极大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融和人们的思想解放。

二、各种新思潮的特征(一)实用主义19世纪末,实用主义在美国发展起来,它属于资产阶级的哲学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威。

1915年,胡适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师从杜威。

他回国后,研究哲学史,从事白话文运动。

胡适把实用主义各派概称为实验主义,并在中国大力宣传这一思想。

基尔特社会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简介基尔特社会主义,又叫行会主义。

产生於西元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是费边社会主义(FabianSocialism)之外,介乎社会主义与工团主义(Syndicalism)之间的一种调和理论,改良主义的一种,他们否定阶级斗争,鼓吹在工会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生产联合会。

来改善资本主义。

只承认改善工人出卖劳动的条件,却不消除的根本制度,反对建无产阶级的政党。

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的根本利益。

其代表人物有彭迪(A.J.Penty)、霍布生(S.G.Hobson)、柯尔(G.D.H.Cole)。

编辑本段宗旨在保存现有国家政权的条件下,组织基尔特社会主义,管理生产,实行生产自治,产业民主,而由国家负责产品的分配和保证全民的消费,从而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的解放。

代表人物梁启超张东荪详细基于政治、经济二元论以及职能划分原则,主张国家与基尔特(工会)应各有各的职务与权力。

国家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做为生产工具的所有者,而劳动者所组成的自治团体的基尔特则代表生产者的利益,负责生产工具的管理。

各项工业之外,凡宗教、教育等非经济性活动,也应组织基尔特来自行管理事务。

国家虽然是必要的政治组织和管制工具,但国家与其他团体在职能上实立于平等的地位。

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一方面不满现代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另一方面排斥不断扩张的国家控制,因此致力於恢复中古时代的经济组织形态,以重建工人的工作兴趣及养成工人的自尊心,并且企图透过政治与经济的分权分责,同时获致政治的自由与经济的自由。

这种理论最早指向少数的知识分子,后来逐渐扩及于结合劳动者。

一九一五年在柯尔等人的领导下,成立全国基尔特联盟(NationalGuildLeague),宣言废除工资制度,反对官僚政治,主张经由各种不同基尔特的组织而形成国家,以彻底实现「工业的自治」。

基尔特社会主义在英国的影响与发展不大,远比不上费边社会主义。

波兰在巨变时,团结工会就是这类组织。

基尔特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拘泥于地方的、狭隘的、带有手工业气息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基歇尔《中国图说》中的中国

基歇尔《中国图说》中的中国

基歇尔《中国图说》中的中国作者:何辉来源:《国际公关》 2018年第4期阿塔纳修斯·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1602-1680)是著名的耶稣会士,他没有到过中国,但他于1667年出版的《中国图说》一书,却在西方具有深远影响。

该书英译者在序文中指出,“该书出版后的二百多年内,在形成西方人对中国及其邻国的最初印象方面,《中国图说》可能是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著作”。

1此说虽有夸张之嫌,但由此可知,该书对于17世纪后半期及此后西方中国观念的发展,具有毋庸置疑的意义。

该书中译者对它的评价相对更公允。

中译序指出,《中国图说》“是当时推动欧洲‘中国热’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2。

关于该书的研究有很多,本文仅就其中对中国形象产生影响的内容及其观念的来源进行分析。

献词与序言中勾勒出的中国整体形象基歇尔《中国图说》一书中,开篇有献词和序言,在其中,他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中国最重要的特征。

在基歇尔的笔下,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有很多奇异和稀奇古怪的事情。

他在献词中写道:“我的新作、也是我智慧的结晶将要向您(指当时的教皇)展示一个巨大的、几乎无法估量的帝国”。

3 他指出,在中国,居住着鞑靼人和中国人,他们被强有力的政府和君王统治着,每个外国人都能够在这个帝国发现奇异的事物。

在献词随后的一段文字中,他重复并强化了马可·波罗曾在几个世纪前创造出的中国形象——庞大、强大、先进、富有而繁荣。

他写道:“在地球上找不到比它更强大、人口更多的国家了。

世界上只有中华帝国才有那么多的城市,多得几乎数不清,它们很繁荣,很多城市大到可以被看成一个省。

到处都是城镇、堡垒、别墅、宫殿和寺庙。

中国长期被长达三百里格的长城包围着,人们可以把整个帝国称作一个城市。

您能看到极其丰富的生活必需品,似乎大自然将很少赐予别处的福祉全部赐给了中国。

”4 这样的描述,有夸张之处。

把整个中国称为一个城市的说法,更是给西方读者造成了错误的印象。

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作者: NULL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1-13页
主题词: 十月革命;革命家;社会主义;新文化;十九世纪;工人;民族;二十世纪初;分子;马克思主义
摘要: 中国人中最初有人知有社会主义约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被接受为指道中国革命的中心思想则在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以后。

国什么十月革命以前马克思主义没有在中国传播开来?为什么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能在中国传播开来?下面的一些论点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而提出的。

一、中国人在十月革命以前对社会主义的了解当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中国人积极学习西方的时候,西方各国已开始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并且面临着社会主义革命的严重危机。

帝国主义竭力扶植顾为附庸的中国的封建势力,以破坏中国的独立,而中国人民还缺少条件使自己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联系起来。

中国现代工业还在萌芽状态中。

例如发达最早的棉纺织业,在一八九九年,中国境内所有纱。

英国左翼文论在我国现代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英国左翼文论在我国现代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Ә文㊀学㊀㊀收稿日期:2019-09-0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17YJA751040)作者简介:周仁成(1980-)ꎬ男ꎬ重庆垫江人ꎬ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ꎬ文学博士ꎬ主要从事欧美左翼文学与中国左翼文学研究ꎮ英国左翼文论在我国现代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周仁成(长江师范学院文学院ꎬ重庆㊀408100)摘㊀要: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ꎬ以威廉 莫理斯㊁王尔德和柯尔为代表的英国社会主义文艺观念传入中国ꎬ成为新文学运动者们理解艺术与政治的重要理论资源ꎮ随着中国左翼文学的蓬勃发展ꎬ英国左翼作家拉尔夫 福克斯㊁克里斯托弗 考德威尔与约翰 斯特雷奇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最广ꎬ成为影响中国左翼文论生成的重要理论资源ꎮ抗战以后ꎬ英国著名诗人 奥登 来华声援抗战ꎬ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著名诗人克里斯托弗 考德威尔㊁C.D.刘易斯与斯蒂芬 斯彭德的诗论传入中国ꎬ成为中国新诗现代化的理论催化剂ꎮ关键词:英国左翼文学ꎻ中国左翼文学ꎻ艺术社会主义ꎻ马克思主义文论ꎻ新诗现代化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20)02-0057-06㊀㊀在19世纪30 50年代宪章派文学中ꎬ英国左翼文学已经诞生ꎮ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传播ꎬ英国左翼文学逐渐走向成熟ꎬ至20世纪30年代形成第一次高潮ꎮ无论是左翼文学创作ꎬ还是左翼文学理论都收获了不少成果ꎬ成为整个国际左翼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ꎮ伴随着国人对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渴望ꎬ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爆发ꎬ大洋彼岸的英国左翼文学与文论传播到现代中国ꎬ在我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与理论建设中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ꎮ对照英国左翼文学发生的历史进程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脉络ꎬ英国左翼文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大致表现为三种形态ꎬ即早期社会主义文艺观念㊁马克思唯物辩证法与 奥登一代 诗学ꎮ㊀㊀一㊁艺术与政治:早期社会主义文艺观念的传播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是英国早期社会主义者们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所创立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ꎬ它夹杂着英国社会主义思想而来ꎬ包括威廉 莫理斯(WilliamMorris)的艺术社会主义理论㊁王尔德(OscarWilde)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柯尔(G.D.H.Cole)等人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三种形态ꎮ威廉 莫理斯的艺术社会主义理论最早传入中国ꎬ对中国现代文艺产生的影响最大ꎮ1905年ꎬ威廉 莫理斯的名字被同盟会会员廖仲恺首次引入中国ꎮ而后ꎬ从五四运动前后至上世纪30年代ꎬ莫理斯有关社会主义与 生活艺术化 思想被马克思主义追求者们陆续引入至现代中国ꎬ既促进了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传播ꎬ又对现代文艺界 生活艺术化 浪潮产生了重要影响ꎮ①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看来ꎬ莫理斯是一名社会主义者ꎬ至少也应是 崇拜马克思氏之主义者 [1]ꎮ与之相反ꎬ作为唯美主义的大师奥斯卡王尔德虽然不是一名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ꎬ但在当时英国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之下ꎬ随着人生境遇的巨变ꎬ他也接受了社会主义的影响ꎬ其«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一书于1921年5月被袁振英译成中文ꎮ«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英文名为TheSoulofManUnderSocialismꎬ是王尔德入狱后社会思考的心血之作ꎮ按照唯美至上的原则ꎬ 社会主义被王尔德等同于个人主义ꎬ社会主义制度成为他实现艺术自由发展的工具 [2]ꎮ作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ꎬ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ꎬ袁振英怀着特殊的心情ꎬ将王尔德的这本著作译成汉语ꎮ王尔德的社会主义思想虽然明显属于无政府主义ꎬ但在当时ꎬ却与莫理斯的社会主义思想一样ꎬ成为袁振英反驳社会主义诘难者的有力武器ꎮ 有人说: 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相承而异途同归的 ꎮ究竟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有何种的关系?要解释清楚ꎬ除非参考这一本书ꎮ本书的原著肯王尔德ꎬ是著名的英国大文豪ꎬ他轻视虚荣㊁道德和财产ꎬ以监狱为研究室ꎮ本书便是他对于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精密分析ꎮ现在把它改正再版 [3]369ꎬ这番话与当初李大钊反驳反社会主义者如出一辙ꎮ面对有人质疑社会主义制度下无艺术自由ꎬ无创作自由的诘难ꎬ袁振英认为: 个人主义不能够消灭ꎬ社会主义就不能消灭ꎮ所以个人主义的胜利ꎬ就是社会主义的胜利! [4]序ꎬ6当然ꎬ这样的论断一方面彰显出袁振英积极宣扬社会主义的迫切心情ꎬ也显现出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不够全面ꎬ导致其论点偏颇ꎮ事实证明ꎬ在现代中国那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下ꎬ艺术总是与政治ꎬ与时代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ꎮ英国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柯尔与英国共产党员刘易斯对此有着明确的论断ꎬ在文学与政治之关系构建起严密的文艺理论体系ꎮ柯尔的基尔德社会主义思想早在1920年«柯尔与基尔特社会主义»[5]一文中得到全面介绍ꎮ随后他的«基尔特社会主义»[6]«基尔特社会主义与劳动»[7]«马克思的真谛»[8]等专著相继被译成中文ꎮ有关文学论述的当数1934年8月由郭祖劼翻译的«政治与文学»一书ꎮ虽然柯尔的政治观点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出入甚大ꎬ但他有关文学与政治的论述明显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ꎮ 人们都需要生活行为所赖的社会之支柱ꎬ他们的最真挚的行动ꎬ皆赋有社会性的色彩ꎬ那就是著作一切文学的背景ꎻ不论各作品所带个人色彩如何ꎬ在某种程度上都有社会的背景ꎮ这社会背景固非突然的或有意的立刻呈现于文艺家的心目中ꎻ但一般情形之下ꎬ这社会背景却影响了他的一切思想ꎬ并浸润着他的一切著作ꎮ此种背景在他的著作中表现的成分之多少轻重ꎬ固不见得足以完全影响他的著作之品质ꎻ但一个人有没有日常生活的社会背景ꎬ则甚足以影响他的著作之品质的 [9]9ꎬ因此ꎬ在他看来ꎬ任何伟大的作品必然与政治背景有关ꎬ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品是不存在的ꎮ这样的论断不断非常契合当时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事实证明ꎬ欧美唯美主义文学思潮传入中国仅仅昙花一现ꎬ至20世纪30年代销声匿迹)ꎬ同时ꎬ也可很好地 用它来观照中国近代的政治文学家们 ꎬ 运用本书著者的见地来论证分析帮助我们理解近代的中国是怎样一个时代ꎬ怎样一个国度ꎬ怎样一种社会 [9]1ꎬ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学者郭祖劼译书的目的所在ꎮ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联盟形成ꎬ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ꎬ英国左翼诗人C.D.刘易斯在«论英国作家与政治»一文中ꎬ对英国作家的政治意识淡漠ꎬ个人主义仍然很绅士做出的强烈批评ꎮ 自从一九三〇年以来共产主义吸引了相当多的青年作家ꎬ但是自由的个人主义的遗毒依旧留在他们的血液中间ꎬ阻碍他们不能加入共产党ꎬ并且造成别的已加入者发生破裂ꎮ我们有许多 革命的 作品ꎬ可是很少能表示出一个整个的统一的心智ꎬ头脑与品格 ꎬ正是如此ꎬ直到法西斯战争的到来ꎬ才被迫思考文学与政治的现实ꎮ在他看来ꎬ要加深作家对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ꎬ知识阶级要产生真正有力的政治力量ꎬ当时的任务便是 非得人民大众发动大规模的运动不可 [10]76-77ꎬ联系当时的中国持久抗战的历史背景来看ꎬ刘易斯的这番话更像是针对当时的中国文坛而言ꎬ更像是对当时中国文坛的一个忠告ꎮ事实证明ꎬ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在抗击日本侵略战争ꎬ宣传抗战ꎬ鼓舞士气方面确实做出了很大的贡献ꎮ二㊁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影响随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深入传播与英国共产党地位的不断提高ꎬ英国左翼文学界产生了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ꎬ包括阿力克 韦斯特㊁A.L.莫顿㊁阿诺德 凯尔特㊁杰克 林赛㊁拉尔夫 福克斯和克里斯托弗 考德威尔等ꎮ其中ꎬ拉尔夫 福克斯㊁克里斯托弗 考德威尔与约翰 斯特雷奇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现代中国的传播最广ꎬ影响最大ꎮ英国马克思主义是与费边社会主义思想一道进入中国的ꎬ以韦伯㊁罗素㊁肖伯纳等人为代表ꎬ在二十年代传播甚广ꎬ名噪一时ꎬ让时人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诸多误解ꎮ作为英国工党的领袖与著名的政治学教授ꎬ拉斯基虽然积极主张费边式民主社会主义改良ꎬ与马克思主义阶级革命相违背ꎬ但在30年代加入 英国左翼读书俱乐部 之后ꎬ他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逐步认同ꎬ对马克思义的公正评价在时人正确接受马克思主义方面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ꎮ在1933年凤侣译介的«五十年来之马克斯主义»一文中ꎬ拉斯基这样评价: 马克斯的学说虽不免有许多缺陷ꎬ但他一身最大的动机ꎬ便是为正义而奋斗ꎮ他对于历史哲学上的贡献ꎬ是第一流的天才的贡献ꎮ我们读他的著作之后ꎬ愈能启发我们对于历史演进的理解ꎮ十九世纪的政治思想家能给现代以偌大影响的ꎬ只有马克斯一人而已ꎮ [11]拉尔夫 福克斯㊁杰克 林赛㊁斯特雷奇与考德威尔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得到左翼知识分子的重视而被译介入现代中国ꎬ为中国左翼文学的理论发展提供了英美马克思主义文艺资源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ꎬ拉尔夫 福克斯既是一名英勇的战士ꎬ也是英国非常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家ꎬ其代表作 «小说与人民»是英国第一部在与现代派文学的斗争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的著作 [12]47ꎮ无论是其战士的英勇事迹ꎬ还是其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现代中国都得到了传播ꎬ成为中国左翼文学的重要理论资源ꎮ有关福克斯的文字最早见于1936年9月1日由田持翻译的拉尔夫 福克斯的«亨莱 巴比塞逝世周年纪念»一文ꎮ这篇文章发表在«解放(上海)»第1卷第5期ꎮ作为法国最伟大的左翼作家之一ꎬ巴比塞在福克斯那得获得了至高无上的称赞ꎮ 巴比塞对于我们是一个同志ꎬ也是一个领袖ꎮ但他也不单是同志和领袖ꎬ他是一个能知道去怎样表示我们的思想和情欲ꎬ爱和憎的人ꎬ这是别人所不能够做的 ꎬ正是在巴比塞的感召之下ꎬ福克斯对英国工党保守绥靖的政策非常不满ꎬ表达了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强烈愤慨ꎮ当他在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消息传到中国ꎬ国人也表达了对这位伟大的战士的纪念之情ꎮ1937年发表了3篇有关福克斯的文章ꎬ其中2篇是有关他战死沙场的消息:«英作家福克斯在西班牙前线阵亡»[13]与«英国作家哀悼R 福克斯战死»[14]ꎮ第二年以后ꎬ福克斯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被介绍到中国ꎬ它们包括专著«小说与民众»[15]㊁论文«作家与现实»[16]㊁«辩证唯物论与文学的关系»[17]ꎮ必须提及的是ꎬ«小说与民众»一书出版时ꎬ作者误写成E.M.Fosterꎬ但在«译后琐记中»ꎬ何家槐不仅简略地介绍了RalphFox的详细事迹ꎬ还对此书发表了高度的评价: 在这全面抗战已经发动ꎬ民众的解放斗士正在着着地进行的紧急关头ꎬ像福克斯这样为文化ꎬ为人道ꎬ为正义而与法西斯蒂强盗斗争ꎬ悲壮地牺牲了自己的勇士ꎬ我们尤其感到亲爱和尊敬ꎮ他的其他几本著作ꎬ我虽则没有见过ꎬ可是他这一本«小说与民众»我却可以负责推荐ꎬ实在是值得每一个文学青年阅读的一本名著ꎮ简洁㊁明了㊁中肯㊁有力ꎬ处处不忘政治的号召ꎬ处处不忘提醒作家对于实现的关注: 真正伟大的作家ꎬ不问他自己的政治见解如何ꎬ必定是经常地处在一个猛烈而且革命的和现实的斗争状态中ꎬ因为他必得设法改变现实ꎬ所以他是革命的 他深以现代的作家害怕正视生活为憾ꎮ他说过不但间接给世界和平的法西斯蒂以进攻的机会ꎬ而且也直接地妨害到自己的创作ꎮ因为 艺术家如果不敢思索生活ꎬ他就不能够创造生活 ꎮ [15]205作为左翼的骨干与负责人ꎬ此书的翻译是中国左联文艺理论建设的一部分ꎮ此事可以左联成员徐懋庸的回忆为据ꎮ[18]548该书总共十二章ꎬ包括 马克思主义与文学 真实与现实小说与现实 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 等内容ꎬ是一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专著ꎬ确实为当时左联的文艺理论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全面的理论参照ꎮ虽然林赛30年代中期才接触马克思主义ꎬ前期理论著作不多ꎬ但像«威廉 莎士比亚»等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来研究文学的文章也进入中国ꎮ这篇文章于1938年10月10日被何封译成中文发表在«公论丛书»第2辑ꎮ此文一开篇ꎬ林赛就提出以历史的方式研究莎士比亚ꎬ 把他的作品和他所由来的时代相联系ꎬ这种批评工作是刻不容缓的 [19]ꎬ虽说林赛的理论著作不多ꎬ但在当时就已传入中国实属难得ꎮ唯物辩证法作为当时国际左翼文学的指导思想ꎬ除了前面福克斯与林赛的理论译介外ꎬ约翰 斯特拉奇专门论述«文学与唯物辩证论»的文章也被曹日昌译介过来ꎬ连载在1937年的«月报»[20]与«潇湘涟漪»[21]杂志上ꎮ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嫁接ꎬ是当时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普遍现象ꎮ譬如 在考德威尔的著作中ꎬ他还比较多地涉及了心理和精神分析的问题ꎬ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与现代心理学知识和精神分析综合起来ꎬ以期能更好地阐明艺术问题 [12]54ꎬ除此之外ꎬ像杰克 林赛㊁约翰 斯特里奇无不如此ꎮ相应地ꎬ弗洛伊德与马克思主义结合的著作也被传入中国ꎬ译成中文ꎮ这便是奥斯本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ꎮ首先ꎬ1940年4月ꎬ董秋斯将左翼理论家约翰 斯特拉奇«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一文发表在«哲学杂志»第1期上ꎬ该文实际上是斯特拉奇为奥斯本此书所写的序言ꎮ6月ꎬ«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由读书出版社正式出版ꎮ该书由两卷组成ꎬ第一卷着重介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ꎬ第二卷分别从 原始社会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与个人心理学 辩证法的唯物论和精神分析学 等七个方面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了融合ꎮ虽然这种结合在当时文坛中并没引起什么反应ꎬ但毕竟是一次成功尝试ꎮ对此约翰 斯特拉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善于奥兹本先生ꎬ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ꎬ纵然他不曾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析学之间的关系的问题ꎬ他的辉煌的贡献便是他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ꎮ [22]历史表明ꎬ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们包括马尔库塞与弗洛姆等人就很好地将二者结合起来ꎬ开创出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派ꎮ遗憾的是ꎬ当时这一理论并未得到很好的应用与实践ꎮ三㊁英国左翼诗论传播与新诗现代性英国左翼文学家热烈地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ꎬ投笔从戎ꎬ有的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活ꎬ如拉尔夫 福克斯㊁克里斯托弗 考德威尔ꎻ有的远赴他乡ꎬ深入远东战场ꎬ以诗歌反击法西斯侵略战争ꎬ如奥登与衣修午德ꎮ奥登二人1938年来华ꎬ既是中英共同抗击法西斯战争的见证者ꎬ亦是中英左翼文学交流的亲历者ꎮ奥登来华事件将中国现代诗歌推向一个新的高度ꎬ影响了大批诗人ꎬ其中九叶派是典型ꎻ同时也带来了英国左翼诗论ꎬ对中国现代新诗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ꎮ这些诗论家包括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家克里斯托弗 考德威尔㊁ 奥登一代 诗人C.D.刘易斯与斯蒂芬 斯彭德ꎮ英国左翼诗论第一次全文翻译当是1938年10月20日ꎮ这天ꎬ傅利叶将C.D.Lewis的«诗的一个希望»发表在上海的«中国文化»第1卷第1期ꎮ自此以后ꎬC.D.刘易斯的诗论在中国传播开来ꎬ得到朱维基等人的全面译介ꎮ首先ꎬ自1939年11月1日至1940年6月10日ꎬ朱维基将刘易斯的«一个对于诗的希望»先后翻译连载在«文艺新潮»第2卷1-3㊁5-8期ꎬ共七章ꎮ1940年9月15日ꎬ朱维基将该书第八章«近代抒情诗产生的困难»发表在«文学新潮»第2卷第9期ꎮ时隔一年之后ꎬ1942年1月20日ꎬ朱维基将该书第九章«近代诗中的辞藻问题»发表在«诗创作»第7期翻译专号ꎬ10月30日ꎬ该书第十章«论讽刺诗»发表在同一杂志第15期诗论专号中ꎮ从这几个专号中可以看出ꎬ刘易斯诗论翻译是为中国现代新诗提供理论借鉴的ꎮ 鉴于大多数青年诗歌爱好者缺乏系统的诗歌修养ꎬ因此进行新诗创作时ꎬ往往把诗歌写成分行的散文 [23]132ꎬ因此ꎬ诗歌理论的翻译显得尤为紧迫ꎮ在译介了刘易斯的诗论之后ꎬ朱维基又着手翻译英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家考德威尔的诗论ꎮ首先ꎬ1940年ꎬ朱维基译考德威尔的«诗的诞生»一文发表在上海文艺丛刊«群鸟»上ꎮ1941年11月ꎬ他译考德威尔«近代诗的发展»一文被收录在 新路文艺研究社 所编«枪与蔷薇»一书之中ꎮ时隔五年之后ꎬ1946年5月1日至7月1日ꎬ朱维基将考德威尔的«英国诗歌发展的三个阶段»发表在«求真杂志»第1卷第1-3期ꎻ7月ꎬ考德威尔«诗的本质»一文被他译后发表在«中国建设»第1卷第3期ꎮ以上诸文ꎬ均出自考德威尔«幻象与现实»一书ꎮ该书在当时虽没被译完出版ꎬ但却为当时新诗创作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养料ꎮ对此ꎬ袁可嘉先生曾多次对此书给予高度评价ꎮ对比当时美国左翼理论家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ꎬ袁先生认为 在英国ꎬ最成功的社会学派的批评家是考德威尔ꎬ他所著的«幻想与真实»的确很有些独到的精辟见解 [24]ꎮ对于唯物辩证法与文学的关系ꎬ袁先生再次提到此书ꎬ认为 表现同一种文学见解的«幻想与真实»就使人心服得多ꎬ他虽然还不免有拉扯不清的地方ꎬ但整个说来ꎬ它的完整精辟是这类书中难得见到的 [25]ꎮ如此看来ꎬ考德威尔对于袁可嘉先生而言ꎬ确实为他的新诗理论与批评提供了难得的理论视角ꎮ其实ꎬ奥登一代诗人的诗论最早进入中国的是斯蒂芬 斯彭德ꎮ1937年6月ꎬ傅东华在«十年来的中国文艺»一文中首次引用了斯彭德的诗论ꎬ以此批判左翼文学之外的那些缺乏 时代信念 的第三类人ꎮ 其次要讲到五年来中国文坛的第二主潮ꎮ但在讲到这第二主潮所由构成的一段历史之前ꎬ请许我抄引英国批评家和诗人施本德(S.Spender)的几句话ꎬ因为这几句话不啻就是关于我们这第二主潮的由来的一部历史哲学ꎮ施本德说: 一个作家所写的东西ꎬ是和他所信的东西有关的ꎬ他所写的东西也包含着他对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态度ꎮ倘使那个作者的信念和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之间有了冲突ꎬ于是ꎬ那个作者因对他的同代人起反动ꎬ他的本应积极的信念变成消极了ꎮ [26]680自此以后ꎬ斯彭德诗论翻译直到1944年遇到袁水拍先生才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ꎮ1944年10月10日ꎬ斯彭德先生的«反抗中的诗人»被他译介到«青年文艺(桂林)»新1卷第3期ꎻ1945年5月ꎬ«现代诗歌中的感性»一文被译介到«诗文学»丛刊第2辑ꎮ这一辑同时刊登了1946年出版的袁水拍先生的«诗与诗论»的出版预告ꎮ这个预告同样透露了现代诗坛对诗学理论需求如何的迫切ꎮ 这里收集了一些近代英美的诗论和诗歌ꎬ他们将帮助我们青年诗人解决一些创作上的问题ꎬ关于怎样写诗歌和诗人对世界对人生的态度怎样和创作不可分开 [27]ꎬ袁先生不仅通过翻译为当时新诗提供理论借鉴ꎬ而且利用斯彭德的 现代诗歌的感性 理论对臧克家所提出的新诗须注重 形式 与 内容 相融合的诗论进行了反驳ꎬ并提出他自己的诗论主张ꎮ他说ꎬ 如果我们说诗歌的内容是重要的ꎬ技巧也是重要的ꎬ我们便应该更强调诗人必须对他的题材ꎬ对他的同代人ꎬ首先要具备这样一种生活态度和创作态度ꎮ过去的伟大艺术家的思想或世界观ꎬ虽则远没有发展到和近代新哲学家一样ꎬ可是由于他具备这样一个富于同情心ꎬ把全人类的苦痛当做自己的痛苦的那种态度ꎬ所以他的作品至今还能为人传颂 [28]179ꎮ很显然ꎬ面对战争的灾难ꎬ现实的残酷ꎬ诗人对生活的热烈关怀就是袁水拍接受斯彭德所说 现代诗歌的感性 ꎮ袁水拍之后ꎬ1947年7月1日ꎬ俞铭传还译过他的«一首诗的形成»ꎬ发表于«文学杂志(上海)»第2卷第2期ꎮ除此之外ꎬ九叶派所创办的«诗创造»也成为斯彭德诗论传播的阵地ꎬ对他们的诗歌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ꎮ首先ꎬ1948年4月ꎬ«诗创造»第10期 翻译专号 上刊发了陈敬容翻译的«近年英国诗一瞥»与岑鄂之翻译的«T.S.艾略忒的 四个四重奏 »两篇文章ꎻ其次ꎬ1948年6月ꎬ«诗创造»第12期 诗论专号 刊发了李旦翻译«史彭德论奥登与 三十年代 人»一文ꎮ文章虽然不多ꎬ但所辟两个专号来看ꎬ«诗创造»一方面注重引进英美最新诗论ꎬ用以指导新诗创作ꎻ另一方面在此影响基础上形成其独特的现代新诗理论ꎮ其中袁可嘉先生可谓最典型ꎮ在«论新诗现代化»一文中ꎬ他认为 继艾略特之后ꎬ奥登㊁史本特诸人对现代人生ꎬ当前社会展开正面的猛烈攻击ꎻ他们似乎比较宽恕个人的罪过ꎬ而集中抨击社会制度本身及因而产生的种种畸形病态ꎻ自嘲的成分逐渐减少ꎬ悲愤情绪代之而起取得主导的地位 ꎮ这是英诗现代性的情绪内涵ꎬ而 从分析到综合ꎻ不论是讥嘲或咒骂ꎬ都从个人自觉意识取得起点ꎻ不论皈依宗教或鼓吹革命ꎬ都以理想社会的出现为其归宿 [29]199则是现代诗歌发展的主导方向ꎮ在充分吸收英国左翼诗论基础上ꎬ以袁可嘉先生为代表的诗论家建构起中国现代新诗体系ꎮ这与臧棣先生所言的 袁可嘉现代主义批评对现实因素的强调ꎬ与艾略特诗学和奥登作品中对现实的强烈关系有承续关系ꎬ也与他所接受的崛起于 红色三十年代 的左翼社会学批评的影响 [30]密切相关ꎮ[责任编辑:蒋玉斌]注释:①㊀具体传播与影响参见周仁成«莫理斯艺术社会主义思想在我国现代的传播与接受»ꎬ载«文艺争鸣»2017年第10期ꎮ参考文献:[1]㊀[英]WilliamMorris.劳动问题之研究[N].竞人ꎬ译.晨报副刊ꎬ1919-07-17.[2]㊀杨㊀霓.从«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的灵魂»看王尔德的无政府主义政治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08(5):147-150. [3]㊀中共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袁振英研究史料[G].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ꎬ2014.[4]㊀[英]王尔德.社会主义与个人主义[M].袁振英ꎬ译.香港:香港受匡出版部ꎬ1921.。

基督教社会主义

基督教社会主义
基督教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思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01 定义及起源
03 社会实践
02 基本理论 04 在中国的传播
基督教社会主义是拉丁美洲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起源于欧洲,二战后盛行于拉丁美洲,尤其在委内瑞拉比 较活跃。委内瑞拉基督教社会党领导人拉菲尔、卡尔拉德是拉美著名的基督教社会主义领袖。基督教社会主义的 主要观点是:(一)认为基督教哲学是基督教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这种哲学认为,精神决定一切,一切源于精神, 精神的代表是上帝,上帝通过人来推动社会发展。因此他们提出政治应服从于基督教的伦理道德。(二)认为现存 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主张建立一个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人道主义的真正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这个 社会以社团所有制为主,也有国家所有制、私人所有制。人与人之间充满基督教精神,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三) 认为人是物质的最高表现,人的本质表现为精神、自由、尊严和价值观念。人权不可侵犯。(四)要实行广泛的民 主,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允许各种社会团体存在,允许多种意识形态存在。基督教社会主义实际上是一 种宗教社会主义,以民族主义为内容,代表了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拉美中下层人士中有较大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播
基督教社会主义是二十世纪初随着社会福音神学思潮和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传播,中国也有少数基督 徒接受了基督教社会主义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以张仕章为代表的“耶稣主义”。所谓耶稣主义,即以“耶 稣固有的主张”而不是以后来发展的基督教教义为原理,它以思想、道德和宗教革命的方法来建设人间“天国” 为宗旨。耶稣主义是在国民革命与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产生的,革命性和时代性很强,但因过分强调救国救世而 相对忽略了“救人”这一根本宗旨,因此无法得到教会的认同。耶稣主义作为中国特有的基督教社会主义,在基督 教思想史上应该有一席之地。

简析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简析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简析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基础原则,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

经过长期发展,科学社会主义逐渐在中国落地生根,成为中国发展进程中的关键理论。

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兴起和传播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的马克思主义传播。

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正式兴起。

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内的领导政党,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期间,革命家们开始借鉴苏联的经验,开展社会主义教育和宣传工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国家的指导思想。

从此,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二、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和内容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被赋予了伟大的历史责任:推动中国向着现代化先进化迈进。

因此,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需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征。

在其发展进程中,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主义。

中国毛泽东思想强调的社会主义是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为基础,把生产力放在第一位的。

他们认为,只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才能够落实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改进。

2. 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壮大民族工业。

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进程中,经济发展被放在了首位。

为此,中国制定了一系列重大的经济计划,优先发展工业生产,同时也不断加强国内市场的开放性。

3. 在各个领域加强统一领导和计划调度,实行计划经济。

中国的社会主义生产是通过计划经济体系进行的。

国家掌握着主导方向,对于国家内部和国际市场交易的情况进行了统一调度和计划,以此确保国家的整体利益。

4. 长期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进程,不应该仅仅看重片面的经济成果。

因此,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鼓励人民不断探究建设社会主义更理想的方式。

重评五四时期有关社会主义的两场争论

重评五四时期有关社会主义的两场争论

天津师大学报 2000年第3期重评五四时期有关社会主义的两场争论徐 行 摘 要 对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之争,以往史学界皆肯定前者,否定后者。

该文认为对后两种思想流派宜作客观评价,不应一概否定;对争论的双方也应作具体分析,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所坚持的基本理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在辩论过程中亦有其不成熟和失误之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 无政府主义 争鸣 评价 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动荡、大转型的特殊时期,思想界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异常活跃局面,各种思想流派形成了短暂的百家争鸣之势。

其中涉及社会主义的争论主要有三场,即“问题与主义”之争、科学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之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辩论。

以往史学界对第一场争论关注较多,而对后两场争论深入研究较少,对其评价亦多沿袭以往定论。

然而,笔者认为后两场争论因发生在中共创建前后,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中国社会的影响比第一场更深,且其中许多问题并没有搞清,特别是对论辩双方的基本观点、正误及作用仍有必要重新分析和评价。

本文将在这方面作些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 基尔特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争论是在1920—1922年间开展的。

基尔特社会主义来自英国,亦称行会社会主义(或工联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社会改良主义思潮。

①在中国接受和鼓吹这种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梁启超、张东荪、张君劢、蒋百里、彭一湖等人。

梁启超、张东荪等先后发表了《欧游心影录》、《我们为什么要讲社会主义》、《现在与将来》、《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等一批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文章。

1920年9月,梁启超等人还邀请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访问、演讲,系统阐述了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张。

以此为契机,该思潮在中国思想界影响日渐扩大。

自1920年底起,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蔡和森分别写了《独秀复东荪先生底信》、《独秀致罗素先生的信》、《中国的社会主义与世界的资本主义》、《告中国的农民》、《讨论社会主义并质梁任公》、《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等文章,发表在《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等杂志上,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驳斥了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张,于是引发了中国思想界继“问题与主义”之争后又一次围绕社会主义问题的争鸣。

基尔特社会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简介基尔特社会主义,又叫行会主义。

产生於西元二十世纪初期的英国,是费边社会主义(FabianSocialism)之外,介乎社会主义与工团主义(Syndicalism)之间的一种调和理论,改良主义的一种,他们否定阶级斗争,鼓吹在工会基础上成立专门的生产联合会。

来改善资本主义。

只承认改善工人出卖劳动的条件,却不消除的根本制度,反对建无产阶级的政党。

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的根本利益。

其代表人物有彭迪(A.J.Penty)、霍布生(S.G.Hobson)、柯尔(G.D.H.Cole)。

编辑本段宗旨在保存现有国家政权的条件下,组织基尔特社会主义,管理生产,实行生产自治,产业民主,而由国家负责产品的分配和保证全民的消费,从而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的解放。

代表人物梁启超张东荪详细基于政治、经济二元论以及职能划分原则,主张国家与基尔特(工会)应各有各的职务与权力。

国家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做为生产工具的所有者,而劳动者所组成的自治团体的基尔特则代表生产者的利益,负责生产工具的管理。

各项工业之外,凡宗教、教育等非经济性活动,也应组织基尔特来自行管理事务。

国家虽然是必要的政治组织和管制工具,但国家与其他团体在职能上实立于平等的地位。

基尔特社会主义者一方面不满现代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另一方面排斥不断扩张的国家控制,因此致力於恢复中古时代的经济组织形态,以重建工人的工作兴趣及养成工人的自尊心,并且企图透过政治与经济的分权分责,同时获致政治的自由与经济的自由。

这种理论最早指向少数的知识分子,后来逐渐扩及于结合劳动者。

一九一五年在柯尔等人的领导下,成立全国基尔特联盟(NationalGuildLeague),宣言废除工资制度,反对官僚政治,主张经由各种不同基尔特的组织而形成国家,以彻底实现「工业的自治」。

基尔特社会主义在英国的影响与发展不大,远比不上费边社会主义。

波兰在巨变时,团结工会就是这类组织。

基尔特社会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20世纪初英国工人运动中出现的一种拘泥于地方的、狭隘的、带有手工业气息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案 (3)

3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学案 (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课标要求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目标分解1.掌握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主要史实2.了解新思潮在中国传播的主要史实3.掌握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内容、实质及马克思主义传播李大钊毛泽东曾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李大钊就是当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早的革命先驱者。

马克思主义是如何传入中国的?李大钊等人是如何宣传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是如何与各种新思潮论战的?有何影响?本课关键是教师帮助学生概括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比较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分析各种思潮的不同结局,让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学习思考、比较分析、反复探索和实践,最后确认为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而让他们领会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对中国革命的重大作用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师尽可能培养学生收集、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共同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分析五四爱国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收集历史资料加深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认识和了解。

以五四运动前后历史背景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运用概括、分析方法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历史的必然结果;另外,教师帮助学生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了解和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条件:(1)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2)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和态度。

2.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梁启超:在1902年《新民丛报》上发表的文章中提到马克思,称他是社会主义鼻祖。

(2)朱执信:在《民报》上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和学说。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

中国近代史简答题《三次论战》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解题过程]①洋务派与顽固派围绕要不要向西方学习而论战。

②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③1905-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

认识:①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后与地主阶级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论战的内容直接触及了封建制度,使人们逐渐摆脱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并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与之相比,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地主阶级内部的分歧,不触及封建制度。

③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是资产阶级内部在民主革命手段和目标上的分歧,在救亡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并无重大冲突。

因此,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其影响的深度大大超过了另外两次论战。

第一次:洋务派与顽固派。

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第二次: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顽固势力包括洋务派)。

论战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论战实质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

第三次:革命派与保皇派(保皇派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

论战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朝政府,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等问题。

论战实质是:资产阶级内部不同派别的政体之争。

相同点:都促进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第一次论战:19世纪60、7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试论基尔特社会主义争论的影响及启示

试论基尔特社会主义争论的影响及启示

试论基尔特社会主义争论的影响及启示作者:杨恋卢锐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3期摘要:基尔特社会主义争论是“五四”之后中国政治思想界继“问题与主义”争论之后进行的又一次思想大碰撞,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

这场争论使得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被广泛接受,同时共产主义者也得到了理论上的提高,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今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和启示。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尔特社会主义争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关键词:基尔特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影响启示20世纪之初,社会主义思潮伴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在中国思想界掀起波澜。

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思想转换的特殊时期,思想界也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异常活跃局面,各种思想流派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势。

其中,涉及社会主义的争论主要有三场,即“问题与主义”之争、科学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之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辩论。

而 20 年代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之间的争论,是三次争论中最耐人寻味的一次。

通过激烈的争论,科学社会主义脱颖而出,并逐渐成为日后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方向。

因此,此次论战具有极其特殊的影响和重要的启示,所产生的思想火花旷日持久。

本文主要探讨基尔特社会主义争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启示。

一、基尔特社会主义争论的影响(一)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科学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之间的争论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加深认识、识别真伪、充实提高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亦在这种论辩过程中不断扬弃着向前发展。

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通过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批判,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刻,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界定更加明晰,并且论战的过程也进一步宣传了中国必须走革命道路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扩大传播扫除了又一个思想障碍。

争论中,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以革命的手段来打倒军阀、根本改造社会的观点,批驳张东荪等人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改良主张。

这些使得科学社会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界限得到了清晰的分划,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打开了局面,更多的进步分子选择并信仰了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而张东荪等人的“温和”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受到了削弱。

关于张东荪五四时期的“基尔特社会主义道路”分析

关于张东荪五四时期的“基尔特社会主义道路”分析

关于张东荪五四时期的“基尔特社会主义道路”分析作者:乌云萨娜来源:《新生代·上半月》2018年第11期【摘要】:走基尔特社会主义道路,是张东荪五四时期关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内容,是继“开发实业,发展资本主义,先资本主义再社会主义”阶段论的延续和发展。

本文以张东荪的“走基尔特社会主义道路”为主要研究内容,对其中国走基尔特社会主义道路的主张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张东荪五四时期基尔特社会主义道路分析一、张东荪的社会主义思想在他《一个申说》一文中也有体现。

张东荪认为,社会主义必兴,但社会主义派别很多。

究竟选择哪种社会主义?在此,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张东荪所理解的社会主义。

张东荪所理解的社会主义,不是具体的哪种社会主义,而是一种趋势;社会主义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学说,其中有“比较上圆满的社会主义”。

张东荪认为“现在各种社会主义都有缺点,不过在我看来,基尔特社会主义比较上最圆满罢了。

”这段话,足以说明,张东荪所主张的社会主义乃是基尔特社会主义。

他公开主张:只有基尔特社会主义适合于中国。

所谓基尔特社会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于英国的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思潮,代表人物有潘蒂、霍布逊、柯尔、罗素等人。

基尔特即行会和协作之意。

它的基本主张是恢复中世纪的基尔特精神和方法,通过工人与经营管理人员的联合,建立不断扩大的基尔特,对企业实行自治、从而逐步地实现企业公有,使整个社会达到自治,进而和平地从内部瓦解资本主义。

对于未来社会结构它坚持“二重组织论”,即一个国家要有两个议政机关:一个是消费者的“国家”,管理政治事务和消费事务;另一个是生产者的基尔特,管理经济事务和生产事务。

二、张东荪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理解张东荪是五四时期在中国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较早介绍这一思潮的文章是发表于《解放与改造》创刊号上的《罗塞尔的“政治理想”》,这篇读书录主要是按照他的理解来介绍罗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

他在文中认为:“罗塞尔的意思与国家社会主义不同的地方在反对集产于国家,主张各业自治,可以说是根本上不同,他与工团主义不同的地方在反对各业独立不要国家,可以说是一部分的不同。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草稿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草稿

名词解释1.府院之争: 1916年至1917年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双方在对德国宣战问题上,双方斗争更趋激烈。

为了达到主战的目的,段祺瑞命令手下组成‚督军团‛,对黎元洪施加压力,但未获成功;随后段祺瑞又叫人写了对德宣战书要总统盖印,黎元洪为了平息风波,勉强在文件上盖了章。

但在国会开会讨论时,段触犯众怒,恰在这时,他私自向日本借款一事被揭露。

1917年5月,黎元洪撤销了他的总理职务,但根据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段不承认黎的免职令。

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所以它们间的争斗被称为‚府院之争‛。

之后黎元洪请张勋入京调解,张勋入京后,拥立宣统复辟。

事件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于事后辞去总统职,总统改由冯国璋担任。

府院之争告一段落。

2.张勋复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7月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中国北京复辟的政变。

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

1917年5月,黎元洪总统府与主战的段祺瑞国务院就是否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府院之争‛。

日本表示支持段祺瑞,英、美等支持黎元洪、冯国璋。

黎元洪将段祺瑞免职,段祺瑞则令属下各省督军宣布独立。

黎元洪乃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

1917年6月,张勋率五千辫子军北上。

密谋复辟,段祺瑞则欲利用他对黎元洪而支持其入京。

7月1日,正式让溥仪登基后召致全国反对,段祺瑞于是组成讨逆军讨伐,7月12日即结束。

3.第二次护法运动:是孙文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

孙中山领导的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1920年8月,孙中山再次举起护法旗臶,重建广东护法军政府,委陈炯明为护法军政府陆军部长、内务部长,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1921年广东军政府发动粤桂战争,打败桂系,统一广西。

孙中山计划由桂入湘北伐,而陈炯明却与湖南军阀赵恒惕结成反孙联盟,在后方牵臸北伐力量,迫使孙中山回师广东;1922年,孙中山由广东进攻江西,北伐直系,陈炯明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避入永丰舰,被迫到上海,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基尔特社会主义 研究成果

基尔特社会主义 研究成果

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成果:基尔特社会主义是一种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社会主义思想,其理论成果包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设想、对民主和自由的追求等。

这些理论成果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实践成果:基尔特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些国家在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这些实践成果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

学术成果:基尔特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主义思想,吸引了大量的学者进行研究。

这些学者通过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包括对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的解读、对基尔特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对基尔特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主义思想的比较等。

这些学术成果为后来的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持。

总之,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对于理解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推动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全球传播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全球传播

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全球传播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仅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实践和发展,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探讨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以及其在全球传播的影响。

一、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的欧洲工人运动。

在资本主义的剥削和不平等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工人阶级逐渐觉醒,并发起了反抗运动。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共产党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社会主义的解决方案,为社会主义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随后,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发展路径和实践形式。

苏联的十月革命使得社会主义首次在一个大国建立起来,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其他国家如中国、朝鲜、古巴等也相继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进一步拓展了社会主义的地理范围。

然而,社会主义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导致社会主义体制遭受严重挫折。

一些国家在实践中遇到了各种挑战和困难,出现了一些变形和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现象。

但尽管如此,社会主义的理念和目标仍然持续影响着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

二、全球传播的影响社会主义的全球传播对世界格局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社会主义的全球传播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多极化。

在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大国阵营,世界呈现出明显的双极格局。

这种多极格局使得国际事务更加复杂,也推动了各国之间的相互制衡和合作。

其次,社会主义的全球传播加速了新兴国家的崛起。

在冷战结束后,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探索符合自身情况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

这些国家通过社会主义的实践,实现了经济的独立和国家的崛起,对全球力量格局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社会主义的全球传播也影响了国际社会的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

社会主义强调人民的利益和公平正义,倡导国家在经济分配和社会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这种思想对全球范围内的社会发展和公共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一些国家在民生福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

从职能民主制到基尔特社会主义——试析G·D·H·科尔的参与式民主理论

从职能民主制到基尔特社会主义——试析G·D·H·科尔的参与式民主理论

从职能民主制到基尔特社会主义——试析GDH科尔的参与
式民主理论
陈尧
【期刊名称】《晋阳学刊》
【年(卷),期】2014(000)003
【摘要】G·D·H·科尔(1889-1959)是20世纪参与武民主理论的先驱.科尔对代议制民主无法真正代表选民的弊端进行了批判,提出以职能民主制取代代议制民主以及将基尔特社会主义建成一个参与性社会的思想,对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科尔关于工业社会中民主参与的论述未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忽视了现代政府职能扩张和福利社会兴起的现实而具有乌托邦的色彩.
【总页数】7页(P101-107)
【作者】陈尧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082
【相关文献】
1.国内参与式民主理论研究综述——兼论中国式民主理论的探索 [J], 赵淑梅
2.试析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J], 杨阳
3.试析麦克弗森的参与式民主理论 [J], 陈炳辉;王菁
4.文化保守主义与基尔特社会主义:从中心到边缘--"五四"后期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
研究 [J], 周鼎
5.西方参与式民主理论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示 [J], 陈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杨阳(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收稿日期]2009-05-10[作者简介]杨阳(1985-),男,云南曲靖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

[摘要] 20世纪20年代左右,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其兴起与当时的国内背景和国际环境有关,其中,罗素来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主推作用。

然而,由于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本身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均存在缺陷,加之当时国内形势迫切要求进行革命,具有改良性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学说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

因此,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最终以失败告终。

[关键词] 基尔特社会主义 传播 评价[中图分类号] K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9)06-0083-05基尔特(Guild )即行会的意思,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同业自治团体。

基尔特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思潮则是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英国,并在英国进行了一定的具体实践。

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与产业革命导致工人生活贫困等社会问题有关。

基尔特社会主义(Guild Socialism )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阿瑟 约瑟夫 彭蒂(Author Joseph Penty ),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创始人,代表作有 基尔特制度的复兴! 基尔特与农业的复兴!;英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塞缪尔 乔治 霍布逊(S.G.Hobson ),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另一名创始人,代表作有论文集 国家基尔特∀∀∀对工会主义者的一个呼吁!以及 基尔特社会主义与赁银制度!;英国当代的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乔治 道格拉斯 霍华德 柯尔(G. D.H.Cole ),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集大成者,代表作有 基尔特社会主义发凡! 再论基尔特社会主义!等;英国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兰特 罗素(Bertrand Russell ),他关于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著作是 自由之路∀∀∀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工团主义!。

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经有过短暂的盛行,但很快销声匿迹。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学说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甚至可以说还是一项空白。

迄今还没有这一课题的专著出现,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阐述仅仅散见于一些社会主义流派史、思想史著作以及论文之中。

究其原因,一方面,基尔特社会主义存在时间较短且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层出不穷,这使其有被各种思想洪流2009年第6期(总第168期)广西社会科学GUANGXI SHEHU I KEXU ENO.6,2009(Cumulatively,NO.168)#淹没∃的可能;另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思想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作为#失败者∃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很容易遭到学术界的#冷遇∃。

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对基尔特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兴起与失败的原因作初步分析。

一、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和宣传阵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基尔特社会主义传入中国。

但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传播者在传播该理论的过程中并未像马克思主义者那样组织起一个政党,以组织的形式对其思想进行系统介绍。

相对而言,他们的宣传介绍散乱而并无条理,其组织更类似于一个学术沙龙。

他们主要以解放与改造! 学灯! 东方杂志! 觉悟! 新青年!以及每周评论!等期刊作为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阵地。

与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和少年中国等思想流派相比,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宣传中青年学生较少,基尔特社会主义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远不及以上几个流派。

以往研究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学者往往将梁启超、张君劢以及张东荪作为在中国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但本文认为事实并非如此,以下试为一一辨析,并指出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

以往学者大都认为梁启超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认为他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精神进行了#实际的方面的贯彻∃[1]。

但在有关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诸多文献中,由梁启超撰写的仅有一篇,即1921年2月15日发表于改造!第三卷第六号的复张东荪书论社会主义运动!。

该文认为基尔特社会主义是#将原有生产机关,由直接在该机关内服劳役之人共同管理也∃。

但同时梁启超认为#欲行此法,必先以国内有许多现成之生产机关为前提∃,#故此法者,在他日生产事业相当的发展之后,容或有采择之余地,今日提倡,决非其时∃。

他更加赞成#各种协社以从事于互助的生产∃,认为#此法最中正无弊∃[2]。

有学者将梁启超所谓的#协社∃理解为梁启超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解释[3]。

其实,梁启超的#协社∃更接近于劳动组合、费边社会主义等概念。

因此,笔者认为梁启超是不赞成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至少是持怀疑态度的,因而将梁启超作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不恰切的。

梁启超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传播最大的贡献也许在于曾担任改造!的主编,而改造!曾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传播的主要阵地,刊登了大量有关该理论的文章。

著名的改良社会主义者张君劢也被认为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4]。

但是在有关基尔特社会主义的相关文献中,并未发现有张君劢撰写的相关文章,没有明显的证据表明张君劢是一名基尔特社会主义者。

张君劢是一名社会主义者无疑,但是其#社会主义思想经历了从社会民主主义到国家社会主义再到民主社会主义的流变过程∃[5],而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只是在#矫正经济自由主义之弊,调和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宗旨∃[6]上有一致之处。

在许多学者看来,张东荪也是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实不然。

在张东荪所撰写的有关社会主义的诸多文章中,明确主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仅有1919年9月1日发表于解放与改造!第一卷第一期的罗塞尔的#政治理想∃!。

该文对罗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是最早系统介绍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的文章。

张东荪在文中说到:#我以为近代的改造运动中,以此说为最妥善,所以首先把他介绍过来。

∃[7]这句话表明张东荪是赞成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但在以后的文章中,张东荪仅仅从理论的角度空泛地谈论社会主义,这仅能证明张东荪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而并不能证明他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基尔特社会主义者。

张东荪之所以会停止对基尔特社会主义进行宣传,一个关键的原因是罗素的到来。

罗素在对中国的现实状况进行考察以后,并不主张在中国实行基尔特社会主义。

罗素#认为基尔特社会主义作为理想的经济发展模式只适合于工商业发达的欧美国家,中国在当时的杨阳/ 试析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条件下,工商业落后,行会不发达,较之欧美国家的情形有很大的差距,难以采用∃[8]。

在此基础上,罗素提出中国发展工业的模式,即苏俄式的国家社会主义道路,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了发达的工业和完善的教育上。

张东荪对此颇感赞同,这在其发表于1920年11月5日的时事新报!上的文章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中得到印证。

自此,张东荪终止了对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宣传,但其创办的解放与改造!杂志成为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主要阵地。

从文献整理的情况上看,在基尔特社会主义理论的实际宣传中,翻译和撰写了大量文章并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学者主要有徐六几、许新凯、郭梦良、郭虞裳等人,其他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学者还有周佛海、昔尘、王名烈、金侣琴等。

二、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1919年9月至1920年3月):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文章开始出现。

1919年9月,张东荪创办了解放与改造!杂志,该杂志便成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宣传基地。

张东荪在解放与改造!创刊号上发表了长文罗塞尔的#政治理想∃!,对罗素的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作了系统介绍,成为第一篇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文章。

随后,郭虞裳在解放与改造!第一卷第三号上发表基尔特社会主义!,成为第一篇明确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文章。

与此同时,许多学者也加入到宣传基尔特社会主义的行列中来。

如明权译基尔特组合员社会!,俞颂华著读罗素的社会改造原理首末两节!,献书译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国家原理!。

除了解放与改造!杂志,学者们还利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发表一些传播基尔特社会主义的文章[9]。

第二阶段(1920年3月至1920年9月):梁启超旅欧回国创办改造!,该杂志亦成为基尔特社会主义的宣传阵地。

#旅欧归来的梁启超已经由启蒙先驱转变为一个西方现代文明的批判者。

在欧游心影录!中,梁启超陈述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危机和社会主义代之而兴的趋势。

∃[10]于是,#梁启超先创办了%讲学社&,之后又接任解放与改造!主编,改刊名为改造!∃[11]。

这一时期,柯尔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学说被介绍到中国[12]。

第三阶段(1920年9月至1922年9月):罗素来华以及基尔特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论战。

关于罗素来华期间的思想转变前文已经论及,在此不再赘述。

按照目前学术界的观点,罗素在华演讲期间,基尔特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者之间展开了论战。

从论战双方发表的论战文章来看,无论是张东荪1920年11月6日在时事新报!上发表的由内地旅行而得之又一教训!,还是李汉俊1920年5月在星期评论!发表的浑扑的社会主义者底别的劳动运动意见!及之后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的自由批评与社会问题!等文,均可以看出,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基尔特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两个社会主义派别之间的论战,而更像是改良和革命两种道路选择之间的论战。

这场论战进行了一年多,于1922年秋季结束,改造!杂志也在此时停刊。

同时,基尔特社会主义渐渐淡出学者的视线,王名烈的论基尔特社会主义!成为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绝唱[13]。

三、基尔特社会主义在中国兴起与失败的原因(一)兴起的原因基尔特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在英国兴起与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发端仅仅10年有余,就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引进中国并进行了较为广泛的传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这与中国的国内现实与传统以及国际上的政治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

首先,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兴起与当时的国内背景有关。

中国长期闭关锁国,外来思想难以进入,同时国内的思想专制也已经绵亘两千多年,到鸦片战争之前达到顶峰。

当西方的坚船利炮广西社会科学2009.6/ 历史学打破中国封锁的国门,挡在中国和世界之间的门突然开启,中国国内原本坚实的思想专制面临解体,各式各样的西方政治思想一起涌入。

仅仅转瞬之间,中国知识分子面对的就是一个异常开阔的思想世界,一时间各种学说兴起。

尤其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各种思想流派愈发活跃起来。

其次,基尔特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兴起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有较大关系。

进入20世纪后,国际上的政治思想出现了一个自由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