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监控及其专网建设的研究(最新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重大危险源监控及其专网建设

的研究(最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重大危险源监控及其专网建设的研究(最

新版)

引言

中国经济的发展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全球化、信息化的新时期,也是专家预测人均GDP2000美元~6000美元的事故高峰呈现期。由于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我国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随处可见生产规模的扩大;设备运行速度的加快;人员聚集几率的提高;公共设施的巨型化。人口、财产密度的增加还使我们面临更大的城市化风险。这些趋向都导致危险源和隐患复杂性的增加,一旦事故发生,容易产生连锁反应,引起事故规模的扩大,甚至造成灾难性后果。这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处在事故率高踞不下的状态,表现为突发性与非

突发性公共安全事故频频发生,如:火灾爆炸事故、危险化学品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燃气泄漏、毒物泄漏、放射源丢失等等,还有往往因小事故引发的灾难性连锁反应,如火灾、爆炸、集体中毒、辐射危害等等。一旦发生灾难性事故,容易对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产生长期不利影响。其中就有安全投入不足,生产设施本质安全度难以提高的原因。我们应该根据现代技术的发展,从大安全的角度重新考虑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管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的重心前移,最大限度地消除事故隐患,对重大危险源实施有效地监控。

一、危险源与事故隐患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安全投入的逐步重视,提高设备、装置本质安全度的条件正在优化。但杜绝一切事故不符合自然规律。面对事故隐患,实施有效监控并做好应急准备,才是降低事故发生频度和强度的最好途径。

隐患是事故的导火索,追本溯源,隐患的必要条件是危险源。

危险能量理论强调:在一定条件下,区域、场所、设备、设施中,物质能量的转换失控,可以造成事故。这种破坏性能量的存在就是危险源。危险源有明显的静态特征,量化概念对应“固有危险度”。危险源可以定义为:有失去控制可能的突变能量(或有害物质)积聚。

事故隐患,与危险源相比,增加了社会工程学的“人为干预”概念。综合两者关系:事故隐患特指出现明显防范缺陷(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具有一定引发频度或存在管理缺陷)的危险源。

各种危险源,处于各自的实际管理状态或监控状态。由于人为干预不同,即便是同一类的危险源,现实危险度也会截然不同。以核电站为例,从能量失控角度讲,核反应堆是极其重大的危险源。但是由于多重保护、预警、反馈技术,以及严密管理和有效控制,也可以不构成重大隐患。

二、危险源监控和监控体系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体现了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对危险源进

行防范性技术干预的意识,以努力消除隐患和防范事故。通过技术干预使危险源在安全域值范围之内,是实现安全监控的过程。不同层面的监控都是为了消除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频度和减弱事故一旦发生后的破坏性。

危险源监控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是过程安全监控(包括实时控制及预警)的微观管理层次。更高层次则是以行政监察、社会监督和减灾救援体系为主的宏观管理。两个层次的管理共同构成“企业负责、行业管理、政府监察、社会监督、作业者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体系。

宏观管理层次,具有可靠性检查,地理信息、统计、分析、指令传递特征,是一种信息流系统。宏观管理依托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偏重软件技术,它对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点实施监督、监察、检查、评估和行政许可,实行的是间接监控。宏观管理还关注社会监督、反馈、沟通、奖惩、培训和宣传教育等等,具有行政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多项特征。在微观管理层次,其监控方式更多是对生产人员、设备实施实时控制,并在控制参数超过各级安全域值的临界

状态时进行预警。它的现场性、专业性和技术性非常突出。从作用范围看,系统的管理主体存在于企业工程运行实体之中。

近年来,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环境条件发生了三个明显进步:1.市场经济体制在运作机制上明确了安全生产的责权层次;2.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数字监控”的技术基础;3.政府管理职能的明确改进更以利于社会共享、资源节约的整合。这些发展对重大危险源监控系统的建立和监控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在社会经济规模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双重推动下,提高企业现实安全度的意识空前提高,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的多层次控制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同。在市场经济新格局下,地方行政监管得到强化,地域监控基础逐渐形成。

三、危险源、隐患和安全评价

我国的危险源监控体系的首要问题如何定位重大危险源和确定分级监控的目标分解。要根据国家统一的重大危险源监控标准明确监控范围;获取基础数据,并建立相关数据库。

工程项目应该从建设之初就开始注重安全生产,可行性研究阶

段通过安全评价来摸清危险源,确保工程安全设计、设施的“三同时”。其中也涉及危险源的分级和监控目标的确定;从而制订出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救援预案等等。而现状评价重在隐患辨识,是危险源辨识的深化,是动态管理工作,涉及危险因素的综合分析,贯穿于企业运作的全过程。

基础数据的获取,可以通过危险源普查、风险评估、“安全评价”方式,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GB18218-2000)和其他类型和临界标准,开展重大危险源辨识。并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分类进行分级,以便按危险源专项实施分级监控和针对性的防范措施。

分类、分级管理是重大危险源监控的基础,危险源分级涉及面很广,以化工企业为例有很多类别:危险品库区、罐区、压力容器、管道、生产场所、危险道口、机动设备、辐射源等等。应该先分类再分级,基本分类可以是危险品贮存、运输、特种设备(包括部分生产装置),以及公共设施几大类。而分级完全是出于监控方面的考虑,我国幅员辽阔,行政监管层次多,必须分层次、分区域进行分级监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