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2-1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人教版2019地理选择性必修2)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新课导入
单以人均收入衡量,世界最 富裕的国家通常是瑞士、挪 威、卢森堡等。但是,在20 世纪90年代,世界银行宣布 世界人均财富排名第一的国 家却是澳大利亚!其人均财 富的计算综合考虑了自然资 源、人力资源、工业产出、 劳动生产率和其他经济活动。
①气候:温带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 宜人类居住。 ②地形:地处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地 势平坦,便于聚落定居。 ③土壤:河流冲积平原地区,土层深厚,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④水源:靠近河流,生产生活水源充足。 ⑤河流:还可作为交通运输方式。
在古代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2.自然条件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
案例 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典范——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古代每当岷 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 里,颗粒无收。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 水利工程. 李冰父子经过实地勘察,决定凿穿玉垒山引水东流。当时的人 们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在玉垒山凿出了形状酷似瓶口的山 口,故取名“宝瓶口”。 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人们用竹、木、卵石 等材料,在岷江的江心筑分水堰,形如鱼嘴。鱼嘴分水堤将江 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宽而浅;东边为窄而深的内江流 入宝瓶口。内外江的水量四六分水:水位较低时,60%的江水 流入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和生活用水,当水位较高时, 大部分江水从外江排走,自动分配。 飞沙堰”位于鱼嘴分水堤与离堆之间,其前修有弯道,江水形 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挟带的泥沙泥石便流入外江, 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 “深淘滩,低做堰”是千百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 起到“引水以灌田,分洪以减灾”的作用。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2.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3.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4.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1、区域发展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科学的定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了区域资源的观念2.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3.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4.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5.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五、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六、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2.经济学的分析法3.数学的模拟法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分类1)按自然资源的物质组成划分,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五大类。
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 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
23征 4用 5用....与方效自自自自地式应然然然然域或的资资资 资组 方 评源源源源合向价质的开开特的的地发发征评评理利利的价价分评布不同此开种筛对用任两会综施发正计价特的开带其生中第一相亩第以构对术据一的同一,发方选实之何个方合中之效一作发动产的步对均明及自上此定切次三四的类在利案出施决对方面权预正应般自开征系响件并方的因与对用后影的地明量占确发然的建生合,,,自的前用从几各策自面和衡先负,和然发的,,和且式。素辅一,能作保位确指有区展资可立产实对在分然自面的技个方与然的环利安效也最资利评明并自在和自。助定明产用程来然标量域方源能质部际于前析资然分方术可案实的效境弊排应不差源用价确抓然生措然对资产确生的度研资通等各向的性量门的已面比源资析式可行的施改应生得好的应的的的有在住资产施资自源业区重几,究源常。类的质、评适结开分较种源评与能方技。造,态失预评缩情地成利一主源(常源然、(域大种并其对用资保的经价合论发析区类或价方性案术和它方,防价小况理本于定要之特常的资优部主经资根区需平源证评济的程。利的域或组的向和。经对不面才措必负,分及揭地资间别是地源势门要济源据域求均的程价上标度用基主组合基提经井济自但。能施须效只布利示域源还是以域地资)自价。保自的占数度也的尺的础要合也础出济同前然表只作,待应有影用自上或存农各组域源结然值证然保有量。应合,评资上几有有上多合时提资现有出以科,这响的然自主在业种合组与构资,程资证量配从理并价源,类不不,种理指要源在正正减学既样到效资然要着生自还合限的源并度源程等合以性用。,分资同同这可性出特的经确确轻、要才其率源资矛相产然是的制适,对和的度表情下以此只则析源的的里供两各别开济分的负客估能被。相源盾互)因影分资合即区现优和示况这及标有应自在利利应选个种指发方析决效观计保开对互对进影上素响析源或筛域状势开。以几需尺这研然数用用该择方方出利面各策应的最证发自联区行响,的地,,保选发生与发如及个求来样究资量方方就的面案,用,方,之态好评利然系域分、利相域必分证出展产潜利人对方上进,其源上式式区方进之以,而面并影度的价用资、生析互用互产须析程开产在力用均区面的行才数相的与与域案行特利都且的在响,情结的源相产。相、制业搞自度发生区。的占域考迫自能量对比方方自,分点于会还正资。既况果先地互力许制改约结清然。规重域潜有产虑切然得对量例向向然并析,开引表负源对不,的后域制发多约造性构主资模要经力量业,性资出现,关,,资对论尤发起现效开资要也可次组约展自的自为的导源大的济。、结即。源客状进系且因源各证其利正在应发源夸要信序合的的然关然依重资组,技并对观,,负社,实开大估程和特关影条系的据要源合, 度。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点总结
文章:
区域发展是指一个特定地区内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发展。
自然环境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对于了解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点对于
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自然环境基础知识点: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地形地
貌决定了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例如山地适宜发展旅游业和林业,
平原适宜发展农业和工业。
气候,气候对于农业、旅游业和能源利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特点可以帮助区域规划者做出合理的决策,例如在干
旱地区开展节水农业,或者在阳光充足的地区开发太阳能资源。
水资源,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地
区的水资源情况有助于合理规划农田灌溉、城市供水和工业用水等
方面。
土壤,土壤的肥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对于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了解土壤的特点可以帮助农民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和作物种植。
生物多样性,了解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保护和合理利用地区的生态资源,促进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发展。
自然灾害,地震、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对于区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地区的自然灾害特点可以帮助规划者做出防灾减灾的决策。
综上所述,了解自然环境的基础知识对于区域发展至关重要。
只有充分了解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区域发展规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占有⼀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地利⽤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定时空范围内所进⾏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的⼀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研究的⼀门应⽤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然及⼈⽂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体化为⽬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我约束、建⽴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实施、⽣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占有者之间的公平。
7.⾃然资源:存在于⾃然界,能被⼈类利⽤并能产⽣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然条件(或者⾃然、环境要素)。
8.⽣态环境补偿是指⽣态环境和⾃然资源利⽤的受益者⽀付代价,向⽣态环境和⾃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段9.⽣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然资源承载⼒:在⼀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的基本⽣存和发展的⽀撑能⼒。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态环境质量:⽣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态环境因⼦的组合体对⼈类的⽣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二、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理论”— —扶持“幼小(弱势)产业”,使其成 长为优势产业,如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 之路。 三、赤松“雁行形态说”——揭示了后起国 实现产业高级化的进程,成功地解释了 劳动地域分工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关系。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三)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1、概念 2、(1)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 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2) 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 平衡相适应;(3)人口数量的增长还 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第五节 区域投资环境与政策分析 一、区域硬环境 二、改善投资软环境对区域引资具有重 大意义 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 2、市场环境的改善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五)资源密度划分 1、劳动密集型 2、资本密集型 3、技术密集型 (六)产业地位和作用分类法 1、主导产业 2、辅助产业 3、基础产业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二、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配第定理”——产业间相对的“收 入差”会推动劳动力向更高收入的部门 转移。 (二)克拉克的产业结构理论——劳动力在 产业间的变化移动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 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 对差异所造成的,即人们总是向高收入 的产业移动。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论 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产业分类法
(一)两部类划分法(马克思) 1、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类(I) 2、第二部类:生活资料部类(II) (二)农、轻、重划分法(前苏联) 1、生活资料部类—农业和轻工业 2、生产资料部类—重工业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复习课件)高二地理课件(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
“小老头树”。
降水量<400mm,效果差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黄土高原
北斗P75
树长势不良:"小老树","衰弱树","旺长树","烂脚树"
水资源紧张
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树木(“小 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 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 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树木生长不良,形 成“小老头树”
植树造 林--树
加剧水资源紧张 干旱加剧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土流失实施退耕还林(草)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降水量>400mm,效果好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
(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 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 成“小老头树”)。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 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 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 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基础的关系
05
区域发展对资源环境基础的需求
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等 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 基础设施:交通、通讯、能源等 社会环境:人口、教育、文化等
区域发展对资源环境基础的挑战
资源消耗:区域发展需要大量资源,可能导致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区域发展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影响生态环境 生态破坏:区域发展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影响生物多样性 资源浪费:区域发展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影响可持续发展
06.
资源环境基 础分析的未 来展望
资源环境基础的重要性
01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
资源环境基础是区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对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影响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的指标体系
社会经济:人口、经济、教 育、科技、文化等
生态环境:空气质量、水质、 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等
自然资源:土地、水、矿产、 森林等
政策法规:环境保护政策、 资源管理政策、可持续发展
政策等
区域发展:经济增长、产业 结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
化进程等
国际合作:国际贸易、国际 投资、国际技术合作等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展望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是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有助于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资源环境基础分析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三)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多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资源 要素影响,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出发,“以供定需” ,寻求适 度开发强度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规模和速度。方法如下: ➢1.单因素评价法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其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 经济效益。 再次,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研究区域内单一资源的承载力。忽视了各种资源之间的耦 合关系。 ➢2、多目标决策法
将自然资源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选取 反映资源承载力的多个目标,列出影响自然资源承载力的约束 条件,寻求多个目标的整体最优,具体要构建指标体系,确定 指标权重,计算自然资源的承载力。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
第四节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
第四节 资源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 续发展
第二章 作业 1. 何为自然资源?根据能否再生分为几类?举例 说明它们的特征? 2. 试述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3. 自然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4. 何为外部性?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 5. 说明生态补偿的主题、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
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
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
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
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2.区域研究的新动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区域科学的概念4、简述区域分析的概念与主要内容。
G142第二章区域资源条件分析1、自然资源的概念2、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3、自然环境的内涵4、什么生态环境补偿?补偿主体指的是什么?依据补偿主体的性质,可分为哪三大类。
5、德国经济和社会学家赫尔曼·舍尔提出用什么理论取代生化经济的理论在世界上产生深刻影响。
6、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涉与哪两个方面。
7、人口密度、适度人口、人口容量(或资源承载力)、人口惯性的概念8、简述人口自然增长的四种类型与其特点。
9、育龄妇女的概念。
10、适用技术11、如何认识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第三章区域产业结构1、什么是产业结构?2、依据资源要素密集程度,可将产业分为哪四类。
3、区域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有哪些?4、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库兹涅茨理论、产品循环论4个理论的主要观点。
5、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主要经济理论是什么。
6、什么主导产业?简述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三大影响。
7、主导产业的前瞻、回顾、旁侧影响分别指的是什么。
8、区域分工(或劳动地域分工):。
9、“飞旋镖效应”:或称“反回头效应”,指“新产品”以更低的价格打回本国市场,使原来开发新产品的国家不得不放弃该产品的生产,输出国变成了输入国。
新产品研制国家受到国外竞争压力的威胁,将转向研究开发更新的产品。
10、技术密集型产业11、劳动密集型产业12、雁行形态理论:13、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14、简述库兹涅斯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该理论是如何解释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的。
第四章区域发展阶段1、国内生产总值(GDP)2、研究与开发(R & D)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了增加知识总量以与运用这些知识去创新的应用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活动,是科技活动的核心。
研发经费反映了一个区域对科学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程度。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
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业解读一、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自然资源是指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得的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或可认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来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对于自然资源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法,可从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多种分类。
其中根据自然资源可否再生,可将其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再生资源三类。
这种分法反映了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特性,为人们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提供了依据,所划分的三类资源在经济利用方面各有特色。
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和社会性等特征。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首先,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就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第二,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最后,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及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是进行自然资源评价工作的准则。
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有:1》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生产布局的要求明确评价目标。
2》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必须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理性。
4》从保护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自然资源。
上述原则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整体。
其整体功能大于局部之和。
在贯彻实施中,务必全面准确,不可顾此失彼。
对区域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的分析,应明确其数量、质量和组合特征,优势、潜力和限制因素,可能开发利用的方向机技术经济前提,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等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二章 2.1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9分) 在埃及西北部的沙漠中,分布着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的盖塔拉洼地,其最低点
在海平面以下133米,距离地中海约56千米。近年来,人们通过挖掘隧道,并利用中 国进口的真空管道整流高速输水系统技术,从地中海引水,建立了沙漠渔场,并获 得成功。 (1)简析盖塔拉洼地能够从地中海引水的有 利自然条件。(4分)
(1)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 2 ) 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出现环 境问题。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 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皆来源于自然资源。 • 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并用于生产
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 自然资源分为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
内蒙古自治区有广阔的草场资源,同时还有丰富的煤炭、稀土和风能资源。
4.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相对不足, 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 A.重视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建设 B.大力发展种植业 C.开垦荒地,增加播种面积 D.突出畜牧业优势
我国西部地区水资源相对不足,不适合大力发展种植业,但其草场资源丰富, 根据“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原则,可以突出畜牧业优势。
D.水源
由材料“为了节约耕地和抵御外敌,历史上贵州省的村落常依山而建”可知, 1949年前大洋溪村区位选择考虑的主要是地形因素,避开平坦的耕地,在一定 坡度依山而建,还可以抵御外敌,选B。
2.改革开放后,大洋溪村开始“下山”。到21 世纪初,原来的大洋溪村房屋彻底遭废弃,是 因为山下 A.灾害更为稀少 B.交通日益便利 C.水源更为充足 D.耕地日益肥沃
答案 地势低洼,能够引水自流;距地中海 近,工程量小。
2023年高中地理第2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3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愿进驻,造成区域经济活力
不足
可能诱发 地质灾害
矿产资源的开发对原有的地形 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造成
地貌破坏明显,可能诱发山体 严重的负面影响
开裂、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
(2)应对措施
角度
具体措施
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和产业转移;改造传统产业,鼓励和 产业方面
引进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业等)
科技方面 发展科技和教育,为企业改造和转型提供技术支持
(1)问题
问题
原因
影响
经济发展过度依赖非可再生资 产业结构
源,其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充 单一
分
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差
资源枯竭 对非可再生资源的长期开发
主导产业衰落,经济增长缓 慢,失业人员增多
问题
原因
影响
高新技术产业等其他新兴产
环境污染、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缺少对环 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不
生态破坏 境的关注
知识点
焦作市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兴衰
1.焦作市概况 焦作市地处河南省西北部,南临__黄__河____。19世纪末,焦作大规模 开采煤矿,修建铁路,聚落因煤而兴。
2.焦作市工业体系 20世纪80年代,焦作市形成了以煤炭为基础的__化__学____工业、机械 工业、电力工业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
3.焦作市发展出现的问题 (1)原煤年产量__骤__减____,大批企业开工不足,亏损严重,下岗职工 占全市职工的1/6。 (2)城市基础设施___落__后___、采煤遗留的各类环境破坏。 (3) 多 年 地 下 采 煤 , 形 成 地 下 采 空 区 , 导 致 ___地__面__塌__陷___ 等 地 质 灾 害。 (4)煤矸石堆和废水排放导致__环__境__污__染____。
第二章 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制定规划
土地整理
产业结构调整
村庄革新
基础设施配套
文化保护
❖ 1、制定规划 ❖ 通过山东省测绘局,南张楼村制作了全村土地1:1000和1:2000
的远红处地图和布局图,这成为“土地整理”的重要依据。
其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决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一个地区存在某种资源,并不一定就能发展某种生产活动。 因为某种生产活动的发展不仅受资源条件决定,而且还受经 济基础、技术条件以及市场供需条件等决定。
“有此未必然,无此必不然”。
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是脱离不了自然资源的 。
4、村庄革新
❖ 土地的整理和规划,还使南张楼村在农田 外清晰地分为4个功能区:村南是工业区, 村西是商业、手工业区,村北是文化教育 区,村内是居住生活区。
❖ 村庄革新的重点功能区设施的配套和 完善,放在已实现降低劳动强度、满足就 业岗位需求、提高收入水平后,如何使生 活条件、生活质量达到与城市生活“不同 类但等值”的目标上。
❖ 聚焦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 从承载体与承载对象之间的承载关系 入手, 构建了凤台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 设置了现状模式 、生态模式和发展模式3种情景模拟, 对不同情景下凤台县土地承载力 做了评价和预测, 并做出了警情判定。
三、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不同产业 对自然资 源的消费
南张楼试验
❖ 背景:南张楼村地处青州市北部,距青州城区约40公里,全村有1000余农 户、4200多村民,原有地300余公顷。它的特点是明显的,一不靠城、二 不靠海、三不靠大企业、四不靠交通要道、五无矿产资源、六人多地少, 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村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益: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环
境运动与变化中所获得的恩惠。反映的是人类生存 与发展所获得的生态环境产品与服务的效果。
22
生态环境致损与生态环境受损
致损:自然的或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环境要素
及其整体通过运动、变化所产生的对人类生存与发 展具有障碍作用的影响。反映的是对人类生存与发 展造成危害与影响的人类活动或生态环境变化。
12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子准则层
土地开发程度 (A1) 土地利用 状况 (A ) 开发区土地 集约利用 程度 用地效益 (B )
指标层
土地开发率(A11) 土地供应率(A12) 土地建成率(A13) 工业用地率(A21)
用地结构状况 (A2)
高新技术产业用地率(A22)
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即经济 主体在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或效用最大化的过 程中,有意或无意地对与该项活动无直接关系 的个人或组织造成的影响。 分为正外部性(外部经济性)和负外部性(外 部不经济性)。
34
四、区域发展的外部性问题
(二)外部性与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归因于外部不经济性。 对区域发展而言,外部不经济性主要体现在环
环境损益空间扩展
37
(三)评价原则
1、强化资源组合优势的原则 2、局部与全局相结合的原则 3、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原则 4、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的原则 5、顺向与逆向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6、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5
一、区域资源评价
(四)评价方法与步骤(P24)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主要评价:(1)满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当前 需求量的程度(服务年限);(2)对远景区 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远景需求量); 自然资源量的表示P24。 评价步骤:P24。
综合容积率(A31) 建筑密度(A32) 工业用地综合容积率(A33) 工业用地建筑密度(A34)
土地利用强度 (A3)
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B11)
产业用地投入产出 效益(B1) 土地利用监管绩效 (C1) 土地供应市场化程 度(C2) 工业用地产出强度(B12) 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产出强度(B13) 到期项目用地处置率(C11) 闲置土地处置率(C12) 土地有偿使用率(C21)
受损:人类在生存与发展中直接和间接从生态环
境运动与变化中所获得的危害或影响。反映的是人 类生存与发展所遭受的生态环境致害与损失。
23
生态环境产益区与生态环境受益区
产益区:所有能够为人类生存与发展提供产品与
服务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输出区)
受益区:享受生态环境产益区所提供的资源供给
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地区,即从生态环境产益区获得 恩惠的地区。(享受生态服务的输入区)
24
生态环境致损区与生态环境受损区
致损区: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障碍作用的天然
污染物质自然释放区和排放人工污染物的人类活动 区。
受损区:天然或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污
染区或破坏区。
25
四个区的关系
源与汇的关系。
生态环境产益区和生态环境致损区是生态环境产益
与生态环境致损的源 与生态环境致损的汇
3
《重庆市矿产资源规划》
评价内容
一、 矿产资源形势 (一)自然地理概况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三)矿产资源特点 (四)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开发利用与保护现状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六)矿产资源需求与可供性分析 1.周边省市和国外矿产资源及市场的影响 2.本市矿产资源需求与可供性
4
一、区域资源评价
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5
四、区域发展的外部性问题
(三)外部性问题的解决对策
核心问题是外部效果内部化,即使生态破坏或
环境污染的成本内部化。具体对策: 1、政府的直接管制 2、基于市场的经济激励 3、源于科斯定理的自愿协商 4、社会准则与良心效应
36
复习思考题
1、如何评价自然资源的量的特征? 2、何谓区域发展的外部性? 3、何谓生态环境补偿?补偿的主体和方式分 别有哪些? 4、几个重要概念:生态环境产益、生态环 境受益、生态环境致损、生态环境受损、 生态环境产益区、生态环境受益区、生 态环境致损区、生态环境受损区、生态
逻辑标准示意
32
三、生态环境补偿
(五)补偿方式
经济补偿:
a、财政转移支付 b、基金(如NGO的捐款) c、押金和执行保证金 非经济补偿: a、实物补偿 b、技术(智力)补偿 c、政策补偿
33
四、区域发展的外部性问题
(一)外部性的概念
externality指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与该活动无
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
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 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 补偿的社会经济活动。
28
三、生态环境补偿
(二)补偿机制
是一种促进生态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
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它是一种经济制度,旨在通过经济、政策和市场等
三、生态环境补偿
(三)补偿主体
政府:通过非市场途径,如财政补贴、财政
援助、贷款优惠、减免税收、提高劳保待遇 等。 市场: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主体;生态 破坏或环境污染主体;生态建设的获益主体。 社会:环保组织、社会民间团体、个人
31
三、生态环境补偿
(四)补偿标准
“庇古税”标准 逻辑标准 现实补偿标准:生态建设的成本补偿
第二章
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
一、区域资源评价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三、生态环境补偿
四、区域发展的外部性问题
1
一、区域资源评价
(一)评价目的
(1)揭示其资源的组合特征和空间配置特征 (2)揭示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 护之间的关系 (3)为区域开发整治的方向和重点的确定,为 制定人地关系协调发展与强化地域系统功能的 区域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2
一、区域资源评价
(二)评价内容
评价对象:广义的区域资源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
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土(地、壤)、 气(候、象)、生、矿、旅游等 对上述6类自然资源主要开展: (1)优劣势分析; (2)资源组合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3)发挥资源优势的有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分析 (4)开发利用(现实)潜力
手段,解决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中生态环境资 源的存量、增量问题和改善区域间的非均衡发展问 题,逐步达到和体现区域内的平衡和协调发展,从 而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积极性,使生态 资源增殖、资源环境永续利用;该机制的建立,
首要问题是以生态服务功能的度量为前提。
29
2013年2月25日,我国首个生态系统生产总值项目启动。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ion) 以 GDP 衡量亿利集团库不其沙漠治理区, 25 年来投入 100 多亿元进行 沙漠生态修复绿化和沙漠经济的发展,但其产出仅为3.2亿元。 但从GEP的角度来算库布其沙漠事业绿色发展账,创造出了305.91亿 元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 绿化了 5000 多平方公里的沙漠,遏制了刮向北京的沙尘暴,创造了 几百亿福祉人类的生态价值,遏制了刮向北京的沙尘暴,库布其沙 漠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恢复,惊奇的出现了大量的野生动物, 特别是出现了“大面积厘米级”的土壤迹象。有专家指出,靠自然 30 恢复增加一厘米的土壤需要1万年的时间。
10
一、区域资源评价
(四)评价方法与步骤(P27)
6、自然资源综合评价 主要评价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P28)。 、动态性、可增强性
11
一、区域资源评价
(四)评价方法与步骤
建立指标体系(AHP) 确定指标权重 数据标准化 综合分值的计算
绝对量:找出优势资源、明确现实和潜力 相对量:明确保证程度和开发潜力 数量组合:明确与产业发展方向的匹配关系
6
一、区域资源评价
(四)评价方法与步骤(P23)
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 主要评价自然资源的可利用价值和对一定生产 部门的适合程度,考虑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 上的合理性、需求上的迫切性。 自然资源质的表示P23。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一)评价的主要内容(P32)
1. 生态环境调查 2.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
1、生态环境调查的主要内容(P33)
17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可下载)1819
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 19-201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1-2011)
生态环境受益区和生态环境受损区是生态环境产益
26
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
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导致生态环境产益区 和生态环境受益区、生态环境致损区和生态 环境受损区出现空间分离现象。这正是经济 活动生态环境成本外部性的表现,也是区域 贫富差距悬殊、利益冲突难以协调的根源。
27
三、生态环境补偿
(一)定义(P52)
7
一、区域资源评价
(四)评价方法与步骤(P25)
3、自然资源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 评价 揭示自然资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明确主导资源与辅助资源、优势资源与限制 资源的关系,分析自然资源组合对一定产业 (部门)结构的适合或保证程度。
8
一、区域资源评价
(四)评价方法与步骤(P26)
20
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二)生态环境损益(P50)
生态环境产益与受益 生态环境致损与受损
生态环境产益区与受益区 生态环境致损区与受损区 四个区的关系 生态环境损益空间扩展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