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书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着

我说不出来究竟为何我会喜欢余华的《活着》这部作品。我生活在衣食无忧的20世纪末,作为90后的一员享受着独生子女优越的成长条件。家庭的经济也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仗着地处祖国最东部的沿海的优势而奔腾向上。我过着富贵前20年的生活,抗日战争,文革动荡,一切的苦难都在记忆中被尘封。我不用为了生活而奔命,也不曾接受痛彻心扉的苦难,我与富贵是两个世界的人。

但是在我这个年纪,本该是放飞自己的梦想的时刻,让青春在有限是时间里大放异彩。我们怀揣着伟大的理想并且为之奋斗。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与作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所背道而驰的。余华在自序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这句看似颓废的话语在作品刚刚发布的时候受到了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的尖锐批判。但是作品本身却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主流的评判是无法左右群众的思想。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并不是积极的伟大的思想才是受人追捧跟推崇。而且作者身所倡导的思想并不仅限于活着。我是先看了老谋子的电影再看余华的原作的。看完电影再看书,就觉得《活着》是一部沉重的作品,而且它的沉重并不是来源于小说本身。

余华在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他的先锋性写作陷入低潮,《活着》成为了他的一部转折作品。其实我认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非常简单,他在事后说道:“1992年春节后,我在北京一间只有八平米的平房里开始写作《活着》,秋天的时候在上海华东师大招待所的一个房间里修改定稿。”他们说人在艰苦条件下的迸发出的思想往往是最闪耀的,但我认为作者只是拿富贵的苦难生活作为一种寄托而已。正如书中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听富贵叙述他自己的故事一样,生活就是一个故事,你若从旁观者角度去看待,就无所谓苦难或是幸福了。

所以我对于《活着》的喜爱,并不是喜爱它所倡导的思想。我没有经历富贵的生活,没有抗日战争,没有皮影戏,没有地主没有革命,也没有文革的动荡。我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倾听富贵的生活,富贵的苦难,富贵的幸福。而且我觉得真正喜爱这部作品的应该是经历过或是大悲或是大喜的人,他们看待小说就像看待自己的人生一样,到最后突然间发现,生活的幸与不幸并不是来源于生活本身,而是来源于人的感受,人的感受却会随着人的立场而改变。但是人的生活却不应该随着人的感受而改变。

所以无论是为生而活还是为活而生,其实这都不重要了。生活不是用来思考的,它就像一条河流一样,你可以希望它流向哪里,你甚至可以努力改变他的流向,但它终究是会流淌下去,流向远方。

郭原

22010232

2011.1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