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

合集下载

“12621”资助育人创新模式扶困又扶志

“12621”资助育人创新模式扶困又扶志

“12621”资助育人创新模式扶困又扶志作者:武艳艳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24年第01期过去几十年,我国学生资助事业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我国国情的学生资助发展道路。

高职院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要坚持国家资助政策落实与院校特色相融合、资助育人活动提质增效与学生喜乐见闻相融合。

一、案例背景站在新时代的起点,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立足资助育人工作的新使命,努力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扶困”必须“扶智”“扶志”要求,计算机学院资助工作坚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形成了特色鲜明的“1条主线、2大平台、6个主题、2个专栏、1支团队”资助育人模式(简称“12621”资助育人模式),在积极推行“12621”资助育人工作模式过程中,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资助育人的目标,丰富资助育人内容及形式,搭建资助育人的实践平台,形成了可实施、有成效的资助育人体系。

二、案例具体举措(一)以“1条主线”为目标,构建资助育人大格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而“立德”始终是培养什么人的首要任务。

育人先立德,立德树人不仅是当前高校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资助育人工作的根本任务,如何通过资助育人,让每一位受助学生都成为有用之才是资助育人工作的任务和目标。

高校资助工作绝不是简单的给钱、发物,要充分发挥资助育人的功能,在资助的各环节、各时间节点融入育人元素,面向受助学生有针对性地搭建学业帮扶、技能提升、心理疏导、志愿公益、职业规划等资助育人平台,积极构建大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着力培养学生感恩诚信、锐意进取、励志成才、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以“2大平台”为抓手,增强资助育人的实效计算机学院在资助育人工作中重视受助学生的实践教育,密切与驻校所在地社会福利中心、养老院等公益机构合作,为受助学生搭建两大公益实践平台,引导受助学生关注一老一小,每月到区福利中心、养老院开展爱心陪伴志愿活动,让受助学生在奉献社会中升华情操、养成品格,通过亲身经历,帮助受助学生明确目标、认识责任,增强自己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教育被认为是人类发展的基石,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关系着个体的成长,也关系着国家的繁荣。

在我国的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方面的原因,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导致了教育水平的不均衡和差距。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始探索各种资助育人模式,其中“济困、扶志、强能”成为了一种新的育人模式。

“济困”主要是指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资助,在保障学生基本生活的帮助他们继续接受教育。

“扶志”则是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观。

“强能”则是通过提供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

这三者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方位的资助育人模式,为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通过这种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物质困难,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这种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对提升我国教育事业的水平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探讨如何在资助育人领域中更有效地帮助贫困学生获得教育机会,提升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探索济困育人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扶志育人模式的实施方法,评估强能育人模式的效益,总结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要点,探讨济困、扶志、强能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旨在为建立更完善的资助育人模式提供理论支持,为教育扶贫工作提供实践指导,促进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升教育公平和质量。

1.3 研究意义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模式,它将“济困”、“扶志”、“强能”三个方面有机结合,旨在通过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和帮助,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研究这一模式的意义在于,能够为我国教育救助体系的建设提供新思路和范本,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持久的帮助。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分析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分析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分析文/都金(西安外事学院..陕西西安..710077)摘要:为了帮助家庭经济上存在困难的学生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也为了加快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党和政府出台了完善的高校学生资助政策。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发展型资助逐渐成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新模式。

本文就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总结了在高校育人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构建策略,希望能够进一步优化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高工作水平,提升工作效率,充分发挥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作用,建立完善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关键词:三全育人 高校 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 分析针对高等教育,国家提出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明确要求,指导着新时代下高校资助工作的有序开展。

近些年来,我国各个高校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

从目前来看,资助体系仍然以经济资助为主要内容,包括奖、勤、贷、免、补等多项内容。

然而,家庭较困难的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自卑等心理。

如何将经济帮扶工作与资助育人结果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从而实现三全育人的要求,引导家庭困难的学生全面成长,是高校资助工作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

一、三全育人视域下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1.三全育人对高校资助工作的要求三全育人原则主要包括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三大部分。

[1]为此,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关文件,明确了建设资助育人体系,是在新时代下高等教育十大体系之一。

这就要求各个高校应当对资助育人工作予以充分关注,将扶困、扶智、扶志三项任务结合到一起,从各个层面,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资助育人体制。

2.高校发展型资助的内涵特征第一,保障型资助是基础。

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基本生活能否得到保障。

只有保障学生最基本的衣食需求、住宿需求和医疗需求,他们才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

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

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

全员育人理念下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摘要]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今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发展方向。

结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构建高校教师推动、学生团队带动、学生个体能动的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

全员育人与资助相结合,有助于实现“助困、励志、强能”的育人目标。

西南科技大学运用三级网络机制和助推“励志2+4”工程,调动学院和学生团体的积极性,激发贫困生的主观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成效。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全员育人;立体化;资助模式1 引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始终坚持“把育人融入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格局”。

“全国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与理论研讨会”提出,资助与育人相结合,是今后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

但如何更好地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真正做到在资助中育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学者从高校微观角度,对贫困生全员育人与资助理论和实践作出了不少研究。

张明菊和范天森(2009)指出,“全员育人”中的“全员”不仅包括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还应包括社会、家庭、甚至学生本人对自我的教育与提升。

马彦周、杜坤林等立足当前高校资助工作实际,提出了“发展型资助”新理念并指出:高校应当根据教育规律和贫困生成长规律,以资金、项目、物品、人力、时间等多种更加贴近学生成长成才实际需求的方式,在帮助贫困生克服自身困难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从而实现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功能性”资助、“造血型”资助。

以上研究大多从高校主体出发,就“全员育人”理念而言,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团体以及学生个人的作用。

本文探究高校贫困生的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充分发挥学校教师的推动作用、学生团队的带动作用、学生个体的能动作用,以真正落实全员育人与资助相结合的育人目标。

2 高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的构建新资助体系下高校资助过程中存在着不足。

基于精准资助视角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高职院校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精准资助视角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高职院校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精准资助视角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高职院校资助体系构建研究作者:邹其君来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年第12期摘要:为解决贫困生的受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国家、学校、社会从不同层面加强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但是在大力倡导精准资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仍存在精准识别难度大、差错多,精准帮扶重物质、轻意识,精准教育效果差、主体意识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育人效果。

因此,必须以济困为前提,以扶志为基础,以强能为根本,构建全新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精准资助目标保驾护航。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准资助;济困;扶志;强能随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如火如荼的发展,高职院校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也逐渐向边疆、少数民族等中西部地区倾斜,使得在校的贫困生数量增多,高职学生资助工作成为保障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走上工作岗位、彰显教育公平的重大举措。

一、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1.精准识别难度大、差错多目前,各大高职院校基本以“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及“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为依据对贫困生进行判定,但这种判定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不合理性。

一方面,个别家庭为了获得补助,弄虚作假,过分夸大自身家庭的贫困情况,当地民政部门也缺乏严谨性,愿意送顺水人情;另一方面,某些真正困难的学生内心自卑、自尊心强,不愿意接受学校给予的补助。

在民主评议认定档次时,由于个别辅导员和班主任缺乏有效监督,不依据事实判定,易引发主观差错;因客观条件限制导致各学校无法全面、动态核查困难事实,易引发客观差错。

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真正困难的学生可能无法获得有效的帮助。

2.精准帮扶重物质、轻意识现今高职院校均建立了“奖、助、贷、勤、减、免、补”有机结合的帮扶体系,其主要目标是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上的困难,实现对贫困生资助数量的统筹兼顾,资助范围的无缝覆盖。

“助学·励志·强能”构建高校贫困生立体帮扶模式

“助学·励志·强能”构建高校贫困生立体帮扶模式
第 1卷 第 1 0 期 2011 3 年 月
广 东 交 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R N A L 0 F G U A N G o N G 0 M M U N I A Tl N S P0 LYT EC H N I 0 D C C o C
Vl . 0 N 0 1 0 1 . 1 M a c 2 1 r h 0l
生 体 会 到学 校 和社 会 的温 暖 ,从而 激 励他 们 更 加 刻 苦学 习 ,立 志成 才 ,回报 社会 。
1 鼓 励 贫 困生 积极 采取 自助 方 式 ,培 养 乐观 的 . 4 人生 态 度
11通 过各类 助学贷 款 、助 学金 资助贫 困生 .
济救 助 为基础 , 以励 志教 育 为支 撑 ,以能力 帮扶
为 核 心 ,三 管 齐 下 ,对 贫 困生 实 行 全 方 位 的 帮
扶 ,取得 了很 好 的效果 。
1 采 用 多 渠 道 的经 济 帮 扶 措 施 , 资 助 贫 困
薰 一

要 :高 校 贫 困 生 是 一 个 特 殊 的 群 体 ,贫 生 的 消 极 心 态 不 仅 直 接 影 响 学 习效 率 和 精 神 面 貌 ,而 且 极 易 造
成人 格 的 不 健 全 和 偏 执 心 理 。 关 注 和 加 强 贫 困 大 学 生 思 想 政 治 1 作 ,激 励 贫 罔大 学 生 成 长 成 才 ,是 我 们 教 育 -
收 稿 日期 : 2 1 -4 1 0 0 0 —5
学 校 “ 困 大 学 生 帮 扶 中 心 ” 每 年 都 举 办 贫
“ 院是 我 家 ,关 爱 靠 大 家 ”献 爱 心 大 行 动 ,动 交
员 全 院 教 职 _ 极 参 与 帮 扶 活动 ,成 立 专 项 基 T积 金 ,切 实 解 决 一 部 分 网难 学 生 的 经 济 问 题 ;今

构建立体型资助模式实现宏志生素质全面提升

构建立体型资助模式实现宏志生素质全面提升

文化教育・Cultural Education270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18期构建立体型资助模式 实现宏志生素质全面提升朱晓兰 /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摘 要】高校资助工作一直是关系民生,体现人文关怀和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

本文从人的发展视角,整合高校现有的教育教学资源,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通过活动开展、项目管理、组织建设等,探索并构建一个以宏志生为中心,以经济救助为基础,精神扶助为支撑,能力强化为目标的“济贫・励志・强能”立体型资助体系。

【关键词】高校资助;立体型;素质提升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高校资助体系日趋完善,基本实现了“不让一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困而失学”的目标,但“资助是过程,育人才是目的。

”如何提高高校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真正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成了又一重要课题。

笔者结合近三年工作实际出发,总结学院资助情况,希望能带给资助工作者一些思考和共鸣。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3000余人,其中家庭困难学生700余人,医学院资助工作面临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体量大,专业结构复杂,省外生源众多的实际情况,也带来了认定工作有争议,满意度不高的现实窘境。

近三年来,我们探索构建一个以家庭经济困难生为中心,以经济救助为基础,精神扶助为支撑,能力强化为目标的“济贫・励志・强能”立体型资助体系,旨在不仅公正、公平地帮助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更要在资助过程中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资助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一、继续完善以经济救助为基础的帮扶资助线经济帮扶始终是经济困难学生最基础的需要,医学院从认定程序,资助类奖学金评定,勤工俭学三方面完善帮扶资助线,提高实效性和针对性。

(一)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是资助工作的第一步。

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即除当地民政部门的家庭经济情况意见书、班主任辅导员认定意见外,在班级评议时附上“医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评分表”,每个人根据实际情况给自己打分,得分高低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困难程度,使认定工作更加精细化、客观化。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

■学生工作Student Work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李晓敏(河北工程大学学生工作部河北•邯郸056038)摘要"三全育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育人机制,资助育人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发展模式。

把“三全育人”理念融入到高校资助育人模式,形成全员共同参与、全过程始终贯穿、全方位协调推进的资助大格局,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奉献青春力量、提高综合素养,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全育人资助育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20.07.081 Analysi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 of University Funded Education under the Concept of"Three Complete Education"LI Xiaomin(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Handan,Hebei056038) Abstract"Three complete education"is a mechanism of educating people under the guidance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ideol­ogy with China's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Subsidization and education are the development models of subsidization in the new era.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tegrate the concept of"three complete education"into the funding education mode of c 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o form a large pattern of f unding in which all staff p articipate together, the whole process runs through,and all-round coordinated promotion.It is of g reat significance to guide young students to firm their ideals and beliefs,contribute their youth strength and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y.Keywords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funded education;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

“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贫困生资助体系之构建

“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贫困生资助体系之构建

作者: 丁雯雯
作者机构: 江苏大学,江苏镇江212013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248-24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7期
主题词: 资助 育人 贫困生
摘要: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力度,从政策上、制度上都进一步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受教育问题。

但是,如何融“经济上帮助学生、精神上鼓励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于一体,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有效改善资助育人体系教育效果弱化的问题,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

构建“济困一扶志一强能”三位一体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对策:加大心理关注与精神帮扶;大力推进诚信、感恩、责任教育;搭建“自助”平台,提升“自助”能力。

高职家庭困难学生“扶智扶志”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家庭困难学生“扶智扶志”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家庭困难学生“扶智扶志”资助体系构建研究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一些家庭困难学生的救济,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也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发展。

因此,研究高职家庭困难学生“扶智扶志”资助体系构建,可以很好的了解目前高职家庭困难学生“扶智扶志”资助体系构建的现状,找到体系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漏洞,针对这些问题来制定相应的构建方案,以便可以更好的提高高职家庭困难学生“扶智扶志”资助体系的构建效率,也能为高职家庭困难学生提供一个精神寄托。

关键词:高职家庭;困难学生;“扶智扶志”资助体系高职家庭困难学生“扶智扶志”资助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给予高职院校家庭困难学生精神层面的鼓励,但是,越来越多的相关报道表示,目前的高职家庭困难学生“扶智扶志”资助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由于建立方式和资助方式的问题,导致高职家庭困难学生并没有在精神层面更加的富足,违背了高职家庭困难学生“扶智扶志”资助体系构建的初衷。

因此,需要改变资助的方式,建立资助的平台,加强对于资助体系的监督和管理,提高“扶智扶志”资助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1.加强高职家庭困难学生良好品质的建立一提到经济困难的学生,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自卑、依赖、孤独等消极方面,而缺乏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品质。

一些有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并没有被巨大的经济困难压垮,而是经常被鼓励更加坚定,不断提高,不断进取。

立志成为人才的他们,也往往具有更强的自我意识,更宽容、独立、勤奋、努力、朴实等优秀品质。

因此,需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整合优秀经济困难学生的积极品质和行为,来构建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智扶志”资助体系。

第一,贯穿大学生活的“定位观”,即树立摆脱经济困境的观念。

在大学阶段,“扶智扶志”资助体系的建立要把握好人生观、价值取向、人生发展道路的定位和个人追求目标的确立三大思想任务。

引导有经济困难的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正视经济困难的现状,理解“穷而不怨、穷而不耻”的道理,物质上的贫困只是暂时的,在他们的大学生活中应该把握和争取的内容应该更加深刻和广泛。

扶志扶智“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探析

扶志扶智“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探析

第20卷第1期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3月JOURNAL OF ZHEJIONG UNIOERSICY OF TECHNOLOGY!SOCICL SCONCES)Vci.20Nc.1 Mar.2021扶志扶智“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探析何奔1,张旭亮2,王真真3(1.浙江工业大学办公室,浙江杭州310014$2.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58;3.浙江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要:新时代下,高校资助对象特质正发生转变,高校资助由传统的扶困型,兼向全方位高质量型育人升级,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亦进入新阶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结合浙江工业大学七年试点实践和浙江省部分高校调研,探索“解困-育人-成才-回馈”四位一体的路径模型,提出可复制、可发展、切实有效的扶志扶智的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推动大学生资助体系化、长效化、全面化。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资助育人;高校资助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303(2021)01-0116-05自1987年推出助学贷款以来,我国高校资助体系经历了集“奖、勤、助、贷、补、减”为一体的物质帮扶*1+,以“精准化、发展性、社会化”体现资助的“经济价值(扶贫济困)、教育价值(扶智育人)、伦理价值(人文关怀)、社会价值(教育公平)”多元探索*2+等阶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这为探索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指明了方向。

以往研究者多从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对高校资助发展历程、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展型资助概念等进行研究,但鲜有将理论研究付诸于实践,并根据实践反馈进一步完善理论。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高等教育在我国的地位越发重要。

高校作为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国家提出了“三全育人”的目标,即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品德道德情操和较高的文化素养,这也给了高校在资助育人上更高的要求和更广阔的空间。

高校资助育人是指学校为学生提供经济资助,以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全面发展。

它旨在消除贫困门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学术和个人成长方面取得更好的表现。

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高校资助育人的逻辑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资助育人要注重全面发展。

高校资助育人不能仅仅关注短期的经济援助,更应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术能力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与交往能力的提升。

学校可以通过奖学金、助学金、校内兼职以及社会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帮助学生。

比如,发放奖学金奖助优秀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设立助学金帮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宿舍、图书馆等基础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这些方式,学校可以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

其次,资助育人要注重品德道德的培养。

高校资助育人不仅仅是经济援助,更应该借此机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品德和道德情操。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设置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伦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通过这些措施,学校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最后,资助育人要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校资助育人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讲座、组织交流和合作项目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文化素养。

比如,邀请知名学者开讲座,举办文化艺术节,开展国内外交流项目等。

广西高校贫困生“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的构建

广西高校贫困生“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的构建

广西高校贫困生“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的构建作者:樊永生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5年第04期【摘要】针对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提出应构建“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提高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资助效益。

【关键词】广西高校贫困生“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构建【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C-0008-02一、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现状广西作为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滞后且不平衡,贫困面大。

据不完全统计,广西部分高校贫困生比例占总人数的48%,其中特困生占17%。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及少数民族学生对于高昂的学费,更多的需要依靠贷款、勤工俭学或兼职打工筹集学费和生活费。

为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广西政府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实施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评估办法(试行)》等文件,在这些政策支持下,经过几年建设,广西贫困生资助体系不断改进,建立起了以“奖、助、贷、勤、免、减、缓”为主体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多元化资助体系,较好地解决了广西高校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对于实现从制度上基本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上不起学或辍学”的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现行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仍然是以经济资助为主,鲜有在贫困生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种单一的经济资助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帮助高校贫困生成长成才。

因此,完善健全现行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

二、广西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观念滞后。

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扶困扶志扶智助成长

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扶困扶志扶智助成长

构建发展型资助体系扶困扶志扶智助成长作者:杜芳来源:《青年与社会》2019年第23期摘要:国家实施资助政策的目标在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实现每人都能够公正接受教育的目的。

而为了推动资助效果的不断提升,促进资助体系更加合理,应当构建发展型的资助体系,将扶困、扶志以及扶智三者有效结合起来,也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资助体系更加健全,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本文就这方面的内容开展了全面化探究与分析,并提出扶困扶志与扶智相结合的对策,希望能够促进资助体系更加科学,为资助的良好开展做好基础与铺垫。

关键词:资助体系;扶困扶志扶智;对策;结合;发展型高校资助工作是高校发展的一部分,通过合理的资助能够解决多数学生的上学压力,为更多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能够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

而将扶困扶志扶智有效结合起来,能够使得资助更加全面、科学,推动精准帮扶政策的有力落实。

不过,要想促进发展型资助体系的全面落实,有效开展扶困扶志扶智工作,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健全的帮扶对策,合理规划每一步。

这就要求高校应当做好分析与探究,对学生的情况进行全面化了解,科学化制定帮扶流程,推动学生更好地成长。

一、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的现状分析当前随着国家帮扶政策不断健全以及高校发展规划的不断完善,发展型资助体系的构建也更加科学。

高校资助体系的建设与育人实践工作实现了有效融合,具体来看,发展型资助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资助育人方面和精准帮扶方面。

首先,资助体系得到了完善,从最初类型和数量较为单一的助学金、奖学金到后来的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以及减免学费等多方资助形式,再到当前的奖、助、勤、贷、减免、补、缓和代偿八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实现了多种资助模式的全面融合,推动了资助体系的类型、资助选择等更加多样化,促进精准帮扶工作得到更加科学地落实。

其次,资助育人的实践形式以及理念不断发展提升,从最初的扶困助学工作到扶困奖学助学相结合,鼓励更多家庭的困难学生发奋图强,再到当前的扶困扶志扶智全面融合的全人教育培养,从物质帮扶到学习激励再到精神激发,推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积极适应环境,促进了学生更好地成长。

_帮困励志_助学强能_立体资助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_罗玉华

_帮困励志_助学强能_立体资助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_罗玉华

[ 3]
普通本科高校 、高等职业学校和中 等职业学校家 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 , 这是继农 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之后 , 国家为促进 教育公平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 。 这个新资助政策 为帮助家庭经 济困难学 生提供 了非常 清晰的 路 径— — —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 学费 、住 宿费问 题 , 以国家助学贷款 ( 含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为 主 , 以国家励志奖学 金等为辅 ; 解决生活费 问题 , 以国家助学金为主 , 以勤工 助学等为辅 ; 此外 , 家 庭经济 困难 的 新生 可以 通过 “ 绿 色通 道 ” 入 学 。 2006 年 , 中央财政直接安排的高校国家奖助学金 经费只有 10 亿元 , 地方财政投入也非常有限 。 新 的资助体系建立后 , 中央和地方财政 2007 年半年 内投入的经费就 达到 154 亿元 。 新机制下 , 仅 国家助学奖学金学生最高就可以得到 1 . 1 万元 , 最低也可得到 1 000 元生活费 。 同时 , 生源地信用 助学贷款的试点 、资助政策的完善 、监督约束力的 增强 , 也促使了各高校对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 , 各 高校的“ 奖( 助) 学金 、 学费减免 、学费缓交 、 勤工助 学” 等措施也极大地缓解了经济困 难学生的经济 压力 。 大学寄托着学生用知识改变命运的 梦想 , 新的资助政策的建立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来了 阳光 , 带来了温暖 , 减轻了压力 , 让 每一位家庭经 济困难学生看到了顺利完成学业的希望 , 这也促 进了教育公平和高校和谐
2010 年 5 月 第 22 卷第 3 期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May . 2010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Social Science Edition ) Vol . 22 No . 3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引言: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资助育人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传统的资助模式往往只满足了学生的物质需求,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意志和能力的全面培养。

为此,我们提出了“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将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相结合的育人理念,以期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一、模式概述“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资助模式,旨在帮助困难学生克服困难、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该模式的核心内容包括经济资助、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和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具体内容包括:1. 经济资助:提供生活费、购买教材、缴纳学杂费等物质上的资助,解决学生的实际生活困难。

2. 心理疏导:设立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树立自信心。

3. 学业辅导:设立学业辅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学习辅导和辅助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增强自信心。

4. 能力培养: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实践活动、社会实践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模式构建“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构建需要全校师生、社会资源和政府支持的共同努力。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 学校管理体制:学校应当建立健全的资助育人管理体制,确保各项资助政策的顺利执行和各项服务的有序开展。

还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资助育人工作团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指导。

2. 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应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引导,提升其对资助育人工作的认识和能力,并且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到资助育人工作中来,培养一批资助育人方面的专业师资。

3. 社会资源整合:学校应当主动与各类社会力量进行合作,整合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同时也可以为学校的资助育人工作注入更多的动力。

科研课题论文:构建“三助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科研课题论文:构建“三助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73181 高等教育论文构建“三助一体〞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目前,高校资助工作已经形成了“奖、贷、助、补、勤、减、免〞多元化的经济资助方式。

但是如何在做好贫困生经济资助工作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更好地促进贫困生的全面成长与成才,是资助工作应思考的一个课题。

本文以宿迁学院为例,来探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并尝试提出构建“经济资助?心理援助?精神辅助〞的三助一体的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一、高校资助育人中存在的问题虽然目前的奖、贷、助、补、勤、减、免的多渠道的经济资助体系已经形成,但是资助工作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一〕贫困生认定标准和程序不科学,难以保证资助的有效性1.认定标准方面。

资助的前提是对贫困生的认定,目前,很多高校在贫困生认定过程中都存在很多漏洞。

就以宿迁学院为例,贫困生认定一般是在新生入校不久,要求贫困生提供有民政部门盖章的?宿迁学院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民政部门开的困难证明。

但很多学生很大程度上都是随便乱填乱开,并不一定都是家庭情况真实的反应。

由于新生入学时间短,老师对学生的了解很少,班干部对同学之间了解也不够深入,只能依据学生提供的家庭情况调查表或者是贫困证明,最多再要求上交一份家庭情况说明,难以保证认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认定程序方面。

在认定程序上,一般步骤为“本人自愿申请〞〔即学生向辅导员上交贫困证明或者家庭情况调查表〕+“民主评议〞〔即学生在评定小组会议上进行家庭经济困难情况陈述〕+“投票表决〞〔即评定小组成员根据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结合家庭情况陈述进行表决〕,这种做法看似程序完备、公正,但一方面无意中会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造成极大的自尊心伤害,造成局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法得到认定;另一方面,由于对学生上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或者贫困证明〞的真实性很难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导致非困难的学生能容易开到“贫困证明〞而竞贫,真正困难的学生因开不到“贫困证明〞而失去认定资格。

高校贫困生三维并进资助体系的构建——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高校贫困生三维并进资助体系的构建——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为例

作者: 徐国立
作者机构: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党委,福建福州350202
出版物刊名: 经济与社会发展
页码: 106-111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高校贫困生;贫困生资助;济困扶志强能;三维并进
摘要:随着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和比例逐年上升,高校贫困生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各高校的学生资助工作体系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困境,对其心理困境和能力困境并未深入涉及。

对于高校贫困生除了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还应在如何提高贫困大学生自我救助、自我教育的能力方面下功夫,建立起"济困—扶志—强能"三维并进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达到"惠及所需,助困励志"的服务宗旨,真正把资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

基于精准资助视角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高职院校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精准资助视角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高职院校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精准资助视角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高职院
校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邹其君
【期刊名称】《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年(卷),期】2018(000)012
【摘要】为解决贫困生的受教育问题,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国家、学校、社会从不同层面加强了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但是在大力倡导精准资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仍存在精准识别难度大、差错多,精准帮扶重物质、轻意识,精准教育效果差、主体意识缺失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助育人效果.因此,必须以济困为前提,以扶志为基础,以强能为根本,构建全新的“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高职院校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实现精准资助目标保驾护航.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邹其君
【作者单位】嘉兴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嘉兴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贫困生资助体系之构建 [J], 丁雯雯
2.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资助体系构建研究 [J], 崔源;薛媛
3.构建“济困·扶志·强能”三位一体的高职大学生资助体系 [J], 王新;孙芳
4.广西高校贫困生“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型资助体系的构建 [J], 樊永生
5.基于扶志视角的高校精准资助育人模式思考 [J], 陈咏苗;陈伟峰;陈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困·扶志·强能”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的建构研究
作者:竺巧云卢尧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25期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能力需求的全面而充分发展的过程。

扶贫、扶志、强能的有机统一成为高校资助工作的归宿点。

基于此,结合独立院校的办学特色,构建三维立体资助育人模式,应实现从物质认定到需求认定、从无偿资助到多元化的“资助包”制度、从单一到多元的资助体系的三大转变,建构精准的济困型资助体系;以励志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精神资助的主要内容,将其贯穿于资助的全过程;坚持分群体、分层次的原则,搭建学习能力训练、职业能力训练和就创业能力训练三个平台,构建“模块+平台”的强能育人模式。

关键词:济困;扶志;强能;资助育人;模式
中圖分类号:G64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5-0143-02
自2007年国家新资助政策体系建立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国家为主导、以高校为主体、以社会为补充的多元化资助体系,基本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全覆盖。

同时,随着社会矛盾的变化,高校资助工作的主要矛盾也转换为学生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高校资助工作亟须建立“受助者需求”驱动下的物质、精神、能力全面发展的立体式资助育人模式,以求实现受助者成长成才、幸福感的提升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一、建构“济困型”资助体系,精准对接物质层面的需求
随着十年国家新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学院资助工作实现了“三大转变”,基本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全面覆盖”,逐步实现贫困生物质层面需求的精准对接。

1.实现从物质收入认定向需求认定的转变,建构精准的资助工作机制。

根据个人申请、班级民主评议、二级学院初审、学院审核四级评议方式基础上,开展主题定向式走访,实现不同需求类型的认定。

同时,注重消费大数据背景下的隐性资助路径的探索,实现资助的人性化。

2.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资助体系的转变,加大学院资助和社会资助的力度。

加大学院事业收入提取比例,丰满资助内容,资助项目更显“立体化”,实现资助体系的多元化和层次性,逐步实现了“资”与“助”的有机统一。

3.实现资助方式的转变,实现无偿资助、激励性资助与有偿资助的有机结合。

加大有偿资助的投入,尤其是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有偿资助项目,转变纯粹依靠无偿资助带来的“等、
靠、要”心理,根据不同学生的家庭经济情况、个人的需求和能力特征,逐步形成“贷+助+补+免+勤”“助+奖+勤”“贷+助+勤”不同组合的“资助包”,实现“输血型资助”向“造血型”资助的转变。

二、建构“扶志型”资助育人机制,实现德性拥有的满足
扶贫要扶志。

资助工作要秉承“他助不如自助”的理念,将德育融入工作的全过程,实现“扶志育人”路径多样化,实现育人工作“三走进”(走进寝室、走进教室、走进家庭),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环境,增强人文关怀和生命观照,促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健康品格和个性。

1.加强励志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培育诚信意识和契约意识。

其一,实现育人活动的全过程。

将其融入到大一迎新入学教育、贫困生认定、学贷款签约、征信知识讲座及毕业生诚信还款的活动中去。

其二,树榜样,发挥典礼文化的育人功效,建立朋辈群体的互助工作机制。

以国家奖学金、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为载体,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微博、迎新网等平台功效,举行“毓秀风华”颁奖典礼,发挥“朋辈群体亚文化”的功效,建立“学导制、班助制”等帮传带的工作机制,引导励志成才。

其三,践行与志愿者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

发挥“学院团委—二级学院团总支—班级团支部”三级学生组织的功效,以“雷锋月、感恩月、爱心募捐、三下乡”为活动契机,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其四,启动“行走计划”。

以“访情递爱、践行师德、促新工作”为主题,分别对全国不同地区的困难学生进行家庭走访,增强学校与受助学生家庭的“直面”交流,收获感恩心。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健康人格和个性。

注重特殊困难学生学业、生活、心理“三维度”的关注,坚持“动态管理、定期关注、全面关怀”的原则,实现“点面”结合工作方式,实行“心理课程、普测、活动月、一对一的心理咨询”交叉渗透的工作模式,建立“心理咨询师、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的多级管理与服务工作队伍,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所需,建立有效的心理预警工作机制与良性工作循环,在实现“经济脱困”的同时,帮助其“心理脱困”。

三、积极建构“强能型”资助育人模式,满足受助者自我实现的需求
实现受助生的全面发展,是高校资助工作的最终价值依归。

资助工作要秉承“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结合学院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分群体、分层次”的原则,建构“模块+平台”的发展型资助模式,搭建“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创业能力”的训练“三平台”,服务于不同群体的发展需求。

1.搭建学习能力训练平台。

其一,开拓专业技能项目。

通过设立课程培训项目,免费开设外教口语、计算机、口才学等实用技能课程,提升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开展不同专业的技能大赛,强化专业知识;通过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开展考证、技能培训活动,培育专业技能。

其二,拓展科研竞赛项目。

为更好地鼓励学生培养科研创新精神和能力,建立发展性资助体系,鼓励学生以“立项”形式,进行社会调查和研究、学术论文撰写、科技产品的设计及专利
的研发,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鼓励不同专长的学生组队参加国家、省级竞赛,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

其三,发展国际交流项目。

为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使命担当的人才,积极推荐品学兼优的贫困生出境交流,参加交换留学项目。

通过校际文化交流、专业学科交叉学习,体验异地文化,提升国际思维水平。

2.打造社会能力训练平台。

第一,探索发展性勤工助学资助模式,形成特色的“三自教育”的学生自组织育人模式。

其一,专门成立由贫困生构成的“学生助理联合会”。

以“学工事务中心、就创业服务部、助理发展部”为组织架构,根据学工职能“党建、帮困、奖惩、宿管、就创业、日常管理”工作为模块,下设“党员之家”“就创业服务队”“宣传策划、财务、外联、组织部门、第三大队”等机构,积极探索“团队化、项目化、制度化”的工作模式,经过项目执行、活动策划、组织工作等系列活动,提高人际沟通、组织管理、团队合作、社会责任感等能力和素养,打造一支精学业、强能力、高素质的“三强型”受助生干部工作队伍。

其二,培育一支以退伍学生为主体的军事化管理、组织和纪律性强的干部领袖型队伍——“第三大队”。

其以“军魂筑资”为文化内核,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以军魂育人,充分发挥其在征兵政策、平安校园建设等工作的带头作用,实现团队自身发展和反哺校园、社会的有机统一。

第二,发挥党、团、学、社组织实践平台的育人功效。

以第二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为活动载体,通过学院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发挥“党团学”组织的作用,为学生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执行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引入校外实践平台,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设立面向全体学生的、不同专业的、与勤工俭学、创业有机结合的校企合作项目,探索不同的校企合作模式,选拔能吃苦耐劳的贫寒学子,在低年级时实行顶岗实习,提升社会适应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在高年级时通过专业实习,提升专业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3.搭建就创业能力训练平台。

首先,开拓职业发展项目。

以浙江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为契机,指导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明晰职业目标。

同时,举办职场训练营,提供面试、简历指导、职场礼仪等服务,系统指导和帮扶学生提供就业技能。

其次,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服务。

围绕就业困难群体中的贫寒学子,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发挥省市政策的优势,做好优秀寒门学子的选拔和培育,发挥学院就业网的平台功效,重点做好贫寒学子的就业推荐工作,促其高质量就业。

最后,以赛促创、项目驱动。

其一,以国家和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着眼点,根据不同的兴趣和专长,组建创业团队,实现“创意、人力和资源”的自下而上的优化组合,逐步实现公司化运营。

其二,实现创业项目驱动。

引入企业项目、导师资源,实现与学生团队的人力、创意等资源的对接,不断探索模式培育学生创业能力和市场推广能力。

学院寒门学子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教育咨询、创意设计、电子商务、家具贸易、影视动画、旅游管理咨询服务等领域开拓发展,成功注册公司。

参考文献:
[1]; 姜沛民.育人为本需求导向提升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实效[J].中国高等教育,2016,(9):14-17.
[2]; 廖述平,张丽红.基于学生发展的高校资助绩效评价研究[J].高教探索,2016,(4):20-25.
[3]; 赵立卫.美国大学生资助的“资助包”制度[J].比较教育研究,2005,(2):55-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