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福贵》与小说《福贵》的对比
《活着》的小说与电影的异同浅析
《活着》的小说与电影的异同浅析《活着》的小说与电影的异同浅析之所以题目叫“《活着》的小说与电影的异同浅析”,是因为我只大体的看了一遍余华的《活着》,张艺谋主拍的电影我也只看了一遍,所以在见解上估计还是很不全面。
因为大凡看过小说的人都会意识到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尽管二者揭示的主题是一致的。
当然,这种差异是由于故事情节所依托的载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即文字叙述与情景再现的不同。
今天我不去讨论小说与电影的熟优熟劣、熟深熟浅,而仅就艺术抑或文化的角度去浅析。
一,人生主题《活着》,单单一看着题目,就会让人产生多少联想与感叹,故事叙述了一个西北古镇豪门大宅的纨绔子弟——富贵少爷的人生历程。
由开篇的四十年代而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直至以后。
在这漫长的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当中,富贵由最初的大家少爷而沦为街头小贩,进而又成为皮影班主,解放后被划为城市贫民,最终又因为联姻而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的岳父和老爷;在这一系列的近乎戏剧性而又真实地让人感动的身份与地位的互相转化中,电影为我们展示了一条清晰的人生轨迹,并深刻的揭示了故事的主题,亦即人生的主题——活着!对于一个心地善良而又心理脆弱的人来说,人生的巨变与遭遇、大起与大落都有可能让他走上死路;而在影片中,主人公富贵与家珍这一对夫妇却恰恰是从这条艰难之路上走来的。
富贵由最初的一掷千金的少爷而输光家产不名一文,又由走州过县卖唱谋生的皮影班主而成为曾经参与革命,服务部队的“城市平民”,由经历丧子之痛的后的短暂平静而又一跃而为工人阶级的岳父,终于又再一次地经历丧女之悲……在这条坎坷的人生之路上,命大的他在家珍的陪护下跌跌撞撞一路走来——不仅没有厌世,而且始终顽强的活着!让我们再来咀嚼一下那些平常而普通的话语吧:“我不能死,我还得活着,家里还有老娘,还有老婆孩子。
”“春生,你可别想不开呀,你不能死,得好好的活着!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呢”,影片正是通过这些在极度恶劣的环境氛围之下道出的寻常质朴的话语深深地揭示了人生、探寻了人性,使得“活着”这一主题就仿佛盘曲错综的藤条紧紧地攀附着影片、攀附着人生命运且穿透始终!此外,在富贵家珍活着的这条主线上还点缀着另外一些人,另外一些人的命运以及他们的“活着”。
电视剧福贵观后感
电视剧福贵观后感《福贵》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电视剧,通过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现,向观众展现了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故事。
该剧的主题是关于家庭和社会变迁的,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生活的艰辛。
在观看这部剧后,我深受触动,对其中一些细节以及角色的塑造印象深刻。
首先,该剧成功地展现了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力量。
剧中的福贵是一个贫穷的农民,他与妻子相亲相爱,共同养育着两个儿子。
虽然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对家庭的责任感和爱心。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福贵一家始终相互支持,关心彼此。
这种家庭氛围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家庭,对家人的珍惜之情更加油然而生。
其次,在剧中,福贵和他的家人面临了许多艰难的抉择和挑战。
剧情中反映了中国农村的贫困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困境。
尽管面临着各种压力,福贵仍然信念坚定,努力工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他的奋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让我深受鼓舞。
这也提醒着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勇敢面对生活。
剧中的角色形象刻画得非常立体和真实,使故事更加生动。
福贵是一个善良、正直且乐观的人。
尽管他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却总是保持着微笑,积极面对生活。
他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对人对事都有自己的一套判断标准,并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这使他成为了许多观众心目中的英雄。
与此同时,剧中还有一些反面人物,他们的出现使得剧情更加扣人心弦。
这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性格塑造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紧张感。
此外,剧中对社会变迁和人性的描绘也令人深思。
故事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通过福贵一家的经历,观众可以看到社会变迁对农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
这种社会变迁的背景为故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剧情更富有张力和对比度。
与此同时,故事中的一些人性问题也引起了我对人类行为的思考。
福贵一直坚持自己的信念,但在面对一系列生活困境时,他是否能够始终保持善良、正直,没有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是我在观看剧集时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从《活着》到《福贵》——论小说《活着》及其电视改编的差异
㊀㊀收稿日期:2019G09G05㊀㊀作者简介:邓琳琳(1996 ),女,贵州毕节人,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第18卷㊀第5期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 o l .18N o .52019年10月J O U R N A LO F HU A I B E I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T E C HN I C A LC O L L E G EO c t .2019从«活着»到«福贵»论小说«活着»及其电视改编的差异邓琳琳(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贵阳㊀550001)摘要:先锋派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是其苦难主题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标志着余华的写作风格由暴力叙事走向了温和记事.小说«活着»受到了外界的推崇和赞许,使得许多跨界艺术者对其进行再创作,其中«福贵»便是由其改编而成的电视剧.小说与电视这剧两种艺术形式在创作理念㊁情节走向㊁叙事层面等都各具特色.从宏观上分析㊁比较小说«活着»和电视剧«福贵»二者在不同艺术形式下传达的情感㊁主题的差异,利于再现各自的价值目标.关键词:«活着»;创作理念;叙事方式;悲剧意象中图分类号:I 207.425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G8275(2019)05G0085G05㊀㊀当代先锋派作家余华创作的小说«活着»出版之后,深受读者喜爱,也引起了诸多跨界艺术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影视剧主编谢丽红将其改编成电视剧«福贵»,并于2005年被搬上荧屏,得到观众一致好评.虽然小说«活着»与电视剧«福贵»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传播媒介,关于视听觉的传播效果悬殊较大,但不可否认的是,二者的出现都在学界引起了一阵轰动.在文本改编方面,学界多从比较小说«活着»与电影«活着»的差异性着手,进而探讨电影改编的意义和价值.笔者认为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从创作理念㊁叙事方式和悲剧意象三点,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内容分析法从宏观上来品味小说㊁电视剧两种不同艺术形式对于同一故事的演绎所带来的不同艺术感.一㊁创作理念和主题思路的不同(一)创作理念的差异小说«活着»的创作理念是要表达 活着 二字的意义:活着就只是为了活着,再无其他诉求.«活着»写了人对于苦难的默默承受以及面对磨难的乐观超然态度.而电视剧«福贵»的创作则是为了使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好好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看过余华小说的人或许会有这样的感觉:明明上演的是一出喜剧,其中却夹杂着淡淡的哀愁;捧腹大笑之后让人若有所失,像一把利剑直穿人心,即使是在温暖的冬日也感到刺骨的冰凉.在先锋文学创作阶段,余华的创作都是 源出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 [1]也正是由于那一层紧张的关系,余华一直以不友善的态度面对着世界.但在创作小说«活着»的时候,余华对待现实的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他开始以一种同情的眼光来看待周遭的一切.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听到了一首由史蒂芬 柯林斯 福斯特创作的美国民歌«老黑奴»,被里面老黑奴的故事深深打动,由此写下了«活着»这部长篇小说.«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从家财万贯的富贵少爷到身无分文的穷光蛋的不幸一生.拥有百亩田产的他是个不学无术㊁吃喝嫖赌㊁不忠不孝的混混公子.一场赌博之后,一无所有的他在母亲和妻子的温存细语中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当他决定改头换面好好过日子的时候,命运却给了他沉重一击.随着亲人的相继离世,他的世界又变成了一片灰暗.小说最后,福贵回顾自己的往事说了一段话: 我啊,就是这样的命. 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2]198这句话的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于生活的态度,对自己的客观评价.不禁使看客感慨: 人生是如此的充满悲伤,而且这悲伤竟是如此之深重,令人麻木. [3]回忆四十多年前自己所经历的苦难,福贵虽沉浸在沉重的悲伤之中,但在他的脸上却找不到一丝麻木的痕迹.相反,他身上展现出了一种乐观和58硬气.作为一位平民意识强烈的作家,余华通过将无数的苦难加在福贵的身上,体现了底层百姓的忍耐力㊁对生活的积极态度㊁对生命来去的平静和祥和.在写作小说«活着»的时候,余华与现实的那层紧张关系慢慢得到了缓解,他开始用温和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也开始思考着人为何活着的意义.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影视剧常常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在山西省广播电视剧关于电视剧«福贵»的审查意见中提到了: «福贵»这部剧在思想上积极向上 使我们不忘历史,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4]由此可见,小说«活着»之所以能够被编剧看中并将其改编成电视剧,是与作品所传达的人对于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待生活厄运的乐观超然态度的主题分不开的.但电视剧没有保留小说原名,而将其更改为 福贵 . 福贵 这个词总会让人联想到 富贵 一词,这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挺和气的词.正如«福贵»的片尾曲所唱的: 福在那无求,贵在实惠.福在那平安,贵在滋味.好好地活着是百姓的福贵 ,歌词道出了这部电视剧想要传达的主题.何为福?何为贵?既不是金钱,也非权力,无欲又无求,只是简简单单地活着.用剧中福贵的一段话来说: 家珍是他的福,他的贵,没有了家珍,他徐福贵就什么福贵都没有了. 作为生活在旧社会最底层的农民百姓来说,生命本身就是活着.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只有好好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二)主题思路的差异苦难与悲剧是小说和电视剧共同的主题,但是由于作家与编剧在创作理念㊁个人风格等方面的不同,两者在主题思路方面也有所区别.小说«活着»通过描写人物的死亡来传达 宿命论 的思想,以此来表现厚重的悲情.且在个体和历史的关系处理上,将历史背景淡化,将作品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主人公徐富贵的身上.而电视剧«福贵»则是立足于现实生活,讲述了在时代背景下的福贵一家以及他身边人物的故事以此来凸显人性的美好.与小说«活着»相比,电视剧«福贵»将小说中一个人的命运扩展到了一个社会㊁一个时代的命运.给予现代人更多的思考.宿命 是先锋派作家余华比较偏爱的一个话题.他的很多作品 多角度地直面无处可逃的宿命和对理性世界的彻底颠覆.同时也揭露了人类所以在宿命面前无处逃避,主要是源于人类无休止的欲望和人性之恶. [5]这个主题无论是在他早期的作品«世事如烟»«难逃劫数»«命中注定»还是后期的小说«活着»都有所体现.在小说«活着»中,余华将主人公福贵置身于社会 历史这个背景之下,但更多讲述的是福贵个人的命运史,里面的一系列历史事件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只是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部分,无太大关联.而且福贵与邻里之间并无过多的人伦关系.著名学者王达敏在其著作«余华论»中将«活着»视为一部 悲凉而深沉的命运变奏曲. [6]命运在其中用暴力㊁死亡和磨难推导着一切的发生.小说通过讲述福贵的遭遇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人存在的意义,福贵出生于富贵之家,但一生都在与厄运打交道,他的挚亲大多离奇地死去,用他的话来解释这一切就是 这就是命.命运这个杀手在背后暗中操纵着一切,即使福贵曾经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反抗,但终究无济于事,最后他只能选择活下去.生存战胜了死亡,乐观战胜了厄运.这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知天安命的生存智慧,具有浓厚的哲学蕴味.较之原著的宿命论思想,电视剧在历史的透视和人性的挖掘上处理得更为细致.该剧除了讲述底层小人物在时代风云笼罩中的无可奈何和在苦难打击下的隐忍和承受外,还体现了普通民众之间的真挚情感和他们身上的善良品格和不屈不挠与命运抗争的顽强精神,弘扬了人性的真善美.除了小说中存在的亲情,电视剧将 爱情 这个主题进行了更为淋漓尽致地呈现.如对小说中很少提到的凤霞的爱情进行了长达十几集的剧情讲述.剧中凤霞的感情路可谓是一波三折,其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一个部分则是凤霞㊁二喜和胡老师的三角恋情.他们三人的爱情纠葛与政治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凤霞虽是个聋哑人,但她敢于去表达自己的爱情.胡老师把她从城里的老夫妇身边救了出来,从那一刻她便喜欢上了胡老师.她为他做鞋子,洗衣服,打扫宿舍卫生,躲在小角落里观看他打篮球.最终胡老师被她的这些举动所打动,他向凤霞表露了自己的心意.虽然凤霞与胡老师两人情投意合,但两人却没能走到一起,最终凤霞和二喜结为了夫妻.可是生活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美好,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凤霞与二喜的甜蜜生活最终也没有走到最后.当单纯的情感被掺杂了厚重的时代蕴味之后,也产生了更为动人㊁感伤的艺术效果,进一步增强了电视剧的悲剧情调.另外,该剧把一部历史长卷微缩于徐家川一村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小中见大,历史的沧桑感渗透于细节之中.特定历史事件的背景展开了该剧的戏剧冲突,如剧中福贵身份地位的变更构成了剧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这部68邓琳琳/从«活着»到«福贵» 论小说«活着»及其电视改编的差异剧绝妙之处便是带着观众回顾了那段动荡艰辛的岁月,同时也引起了当下的青年人对于生活的启示和反思.二、叙事方式的差异据美国乔治 布鲁斯称: 小说和影视艺术的根本的出发点是让人 看见 ,但它们让人看见的方式却迥然不同. [7]在文学作品中,文字是作家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而在影视作品中,无声的镜头则是导演用来传达自己作品理念的道具.小说和电视剧由于各自所属领域的不同,在情节和叙事方式的处理上也存在着差异.(一)情节走向在叙事学中, 情节是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的历史, 影视作品中的任务㊁主题㊁环境都必须通过情节得以展现. [8]笔者将从情节这个角度入手来着重分析和比较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剧«福贵»和小说«活着»在情节方面的差异,主要分析二者在人物死因㊁人物爱情㊁故事结局三方面情节处理上的不同,相同之处不再重述.首先,人物死因上的不同.在小说«活着»中,福贵身边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孤独的他买了一头老黄牛与自己相依为命;他的聋哑女儿凤霞是在难产时大出血死掉的;女婿万二喜是在工地上干活时被意外掉下来的水泥板砸死的;孙子苦根是因为吃了太多的豆子撑死的;与自己在战场上患难与共的春生是因为无法忍受文革时的批斗和毒打而选择自杀死掉的.而在电视剧«福贵»中,福贵的哑巴女儿凤霞是在建筑工地上为工人送水时被掉下的水泥板砸死的;女婿二喜是在凤霞平安诞下孩子后,赶回去给家珍报信的路上掉进河里淹死的;孙子苦根和战友春生并没有延续小说中的死亡,而在剧中活了下来.其次,人物爱情上的不同.小说«活着»中对于家珍和福贵的相识和结合仅仅只有一段文字的描写, 家珍那时候长得可真漂亮, 我要她做我的女人. [2]23寥寥几句话就概括了大家闺秀与风流公子的爱情,这不免让读者感到有些空乏.电视剧«福贵»恰恰迎合了观众的兴趣,将家珍与福贵的爱情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讲述.«福贵»详细讲述了家珍和福贵的相遇㊁相识㊁相知㊁相恋和结为夫妇的过程,使观众对于他俩的爱情过程有了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也让观众对二人之后的婚姻生活有所期待,丰富了小说的故事内容.最后,故事结局上的不同.小说的结尾以一段乡村的自然景色结束全篇,让人看不见任何希望,读者更多地是为福贵的遭遇感到惋惜.农舍上的炊烟袅袅升起,夕阳的最后一抹光辉正在慢慢褪去,老人和牛的身影渐渐远去,消失在天际.给人一种 无限夕阳好,只是黄昏近 的落寞与无奈.而在电视剧«福贵»中,这种悲凉的画面得到了缓和.福贵拉着买来的老黄牛在田地里耕地,春生回来了与他坐在田地里闲谈,还带来了胡老师升官的消息.这时,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从不远处背着书包跑了过来,边跑边喊着自己的外公.福贵抬起头,微笑地看着自己的小孙子.日落西下,在余晖的照耀中,他们三人徐步走在田间小道上,夕阳就像是步入老年的福贵和春生以及犁地的老黄牛.同时,夕阳的余晖还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孙子苦根是老徐家的希望,他生在改革的年代,赶上好世道,他能够把徐家的鸡养大了,变成鹅,把鹅养大了变成羊,把羊养大了变成牛,将徐家的家业一步一步发展复兴起来.同时,他也是福贵能继续活着的希望.有了希望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这样的结局改动使得全剧的情感显得温情脉脉,为观众的心中注入了一抹亮色.(二)叙事角度在叙事角度上,小说«活着»中运用了双重叙事视角 外部视角和内部视角,且都运用第一人称来叙事.而电视剧«福贵»则采用了纯镜头的无叙事视角,运用了第三人称来叙事.下面笔者将具体论述二者在叙事角度上的差异.小说«活着»运用了双重叙事视角 外部叙述者 我 和内部叙述者 福贵 ,这两个叙事者都运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故事开篇讲述了一个在乡间采集民间歌谣的采风者 我 对于自己十年前采风经历的回忆,并由此讲述了自己遇见老年福贵的经历.通过与老年福贵的攀谈之中, 我 意外得知这位外表看似寻常的老人曾经竟有着令人难以想象的悲惨遭遇.作为故事的倾听者, 我 的视角是一种外部视角,对于福贵的故事,我只是间接地参与;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和参与者, 福贵 的视角是一种内部的视角,在讲述自己故事的过程中,他仿佛又再一次重回了自己的过去,再一次感受了曾经的凄苦.但这两个叙述者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却有所不同,外叙述者的出现减轻内叙述者的叙述压力,使内叙述者的叙述呈现相对封闭的叙事空间,其余由外叙述者进行补充说明,使叙述整体趋于舒缓并增强叙述的真实性. [9]由这句话可知,外叙述者在对内叙述者的悲剧色彩上起到了淡化的作用.小说通过在外叙述者和内叙述者之间交叉7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5期㊀转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情感缓和的过程,使得读者不至于在福贵的苦痛经历中深陷而无法自拔.也正因为在两个叙述者之间交叉转换,导致叙述的时空上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时空.第一个时空是采风者和老年福贵谈话的时空,这个时空是 我 对身边农村的情景和福贵经历的直接感受和评价,第二个时空则是福贵回忆自己往事的时空,这个时空承载着福贵过去四十几年的回忆.第一个时空在第二个时空中穿插了四次.通过这两种时空的交替转换,使得读者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陷入了深沉的思考,也延伸了小说的深度.而改编的电视剧«福贵»则运用了无叙事视角,且用第三人称来进行叙事.导演㊁编剧退到幕后,不参与故事的讲述和评价.通过摄影镜头对福贵一家的命运起伏做了细致直观的呈现.另外,编剧删掉了小说«活着»中采风者的那一段,福贵的故事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发生着,作为主人公的福贵又一次在自己的过去经历中重活了一次.小说«活着»中的二元叙述时空在电视剧«福贵»中则变成了徐福贵一人的叙述空间.编剧将故事分为了六段,并对每一段故事中的情节进行了必要的改动.第一段是四十年代旧社会时期,福贵因为迷上赌博致使家破人亡;第二段是国共内战时期,福贵进城寻医为娘治病被抓壮丁,被俘后归家团聚;第三段是三年饥荒时期,家珍爹挨饿致死,有庆被医院护士抽干血而死;第四段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福贵的成分问题受到争议,女婿二喜落水身亡;第五段是新中国解放,凤霞被建筑工地上落下的水泥板砸死,福贵在家珍弥留之际为之跳花鼓灯送行;第六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国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福贵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并与孙子苦根生活下去.这样的叙事看起来就是 现在进行时 ,故事由开端㊁发展㊁高潮直至结局线性发展,使故事的发展循序渐进,不至于使观众晕头转向,符合现代人的观看顺序.由此,笔者认为电视剧«福贵»是一部改编比较成功的作品,它将普通民众难以理解的双重叙事视角变为了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也可以称为隐形的叙述视角,通过与主人公共同经历那些苦难岁月,能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另外,这种旁观的姿态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三、悲剧意象的差异(一)牛和花鼓灯小说«活着»中的意象 牛 和电视剧«福贵»中的意象 花鼓灯 都是主人公福贵在情感上的一个寄托物,它们见证了主人公福贵凄惨的一生.另外,二者还存在着些微的区别.牛是属于福贵一个人的归属物,而花鼓灯却是徐家川一村的百姓所擅长的舞蹈.下面笔者将具体论述二者的不同.在小说的开篇和结尾都出现了一个辅助意象 牛 .小说的开篇写到老年福贵正在训斥一头干活精神懈怠的老黄牛,这样的训斥看似寻常却又不寻常.人和动物也能够对话让人觉得荒诞又可笑,但牛却仿佛能理解福贵的斥责,以知错般地抬头给予福贵应答.这头老牛是福贵在一个邻近村庄的晒场上买回来的,如果没有福贵,它兴许逃不过被宰杀的命运.在经历了亲人离世的大悲大痛之后,福贵只能寻找一个感情的寄托物来排遣自己内心的哀愁.在这里,作者将牛的名字命名为福贵 ,也意指老牛就是步入老年的福贵,他对牛的那一声声训斥实质上是在训斥曾经浑浑噩噩的自己.牛就像是福贵的人生伴侣,它和福贵共同见证着彼此的余生.同时,老牛通过与采风者共同聆听福贵的故事间接见证了福贵过去的苦难人生.而电视剧«福贵»中, 牛 这个意象并没有被赋予特别的意义,它的存在仅仅是因为福贵为了讨小孙子苦根开心而从屠夫手里买下的.相反,电视剧增加了小说中没有的民间艺术 花鼓灯,花鼓灯这一元素的增加是因为编剧谢丽虹的偏爱. 花鼓灯以舞蹈为主要内容,伴有配乐的民间歌舞艺术形式给电视剧营造了一个空间地域背景. [10]花鼓灯是全剧剧情发展的主线,全剧开头由花鼓灯起始,结尾用花鼓灯来收结.作为一种道具,花鼓灯本身不具有悲剧性,但它却是人物悲剧的象征和浓缩.花鼓灯见证了福贵和家珍两人的爱情,它为福贵和家珍的爱情架起了桥梁,是两人的红线.第一集里,福贵因为随佃农们进城跳花鼓灯而与家珍相识.那时的家珍年轻貌美,知书达理,一副大家闺秀的模样.但她对花鼓灯却感到极其新奇,也对福贵所扮演的大兰花而倾慕.同时,福贵也被家珍姣好的容颜所吸引,两人一见钟情.尽管福贵家珍的爱情不如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受到了重重阻碍,但真爱是可以战胜一切的,两人最终结为连理.另外,花鼓灯寄托了人们的喜怒哀乐.粉碎四人帮,乡民们跳着花鼓灯庆祝,鼓声点点,舞步轻盈,这里面充斥着百姓们心中数不尽的喜悦和满足.从侧面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㊁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有庆被护士抽光血而死,福贵内心悲愤交加,他对医生企图推卸责任的无耻行径而感到愤怒,为自己才十几岁的儿子的突然离世而肝肠寸断,可是农民身份的他没法为儿子的死作强有力的征讨控88邓琳琳/从«活着»到«福贵» 论小说«活着»及其电视改编的差异诉.他绕着有庆的坟,哼着曲调,踩着拍子,眼含热泪,跳着花鼓灯为儿子送行,脑海里一遍遍回想着昔日与儿子嬉笑打骂的情景.家珍离世之前,他扭动着僵硬的肢体,跳着花鼓灯为家珍送行.无论经历了多少大风大浪,福贵依旧伸展僵硬的肢体跳花鼓灯.可以说,花鼓灯是福贵一家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宣泄的工具.(二)粪缸和徐家老宅小说«活着»和电视剧«福贵»中, 粪缸 和 徐家老宅 这两个意象见证了徐老太爷悲剧性的一生.随着这两件东西的毁灭,徐老太爷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首先来谈谈小说中 粪缸 的意义.小说«活着»的开头提到了徐老太爷有一个几十年固有的习惯:上厕所总爱往村口的粪缸走去.六十岁的他脚踩在粪缸上跟鸟爪一样强劲有力.明明家中有厕所,但他却偏偏钟情于村口的粪缸,这不免使看者疑惑.用一句话来解释他的这种行为,那就是 肥水不流外人田 ,他把那一百多亩土地视为自己的一切.而当儿子败光家产之后,失去了百亩田地的他第一次从粪缸上摔了下来,这一摔就再也没有爬起来.可见, 粪缸 是徐老太爷百亩田地的一个象征,是他为之守护的一切.随着田产的败光,他存在的意义也就消失了.其次,徐老太爷的死亡也拉开了福贵之后悲苦命运的帷幕.而在电视剧«福贵»中,与小说中的 粪缸 有着同样意义的 徐家老宅 也是徐老太爷一生的心血.随着徐家家业的衰落,徐老太爷在老宅的门槛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文学大家鲁迅在提及悲剧时说:不过在戏台上罢了,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1]154徐老太爷的悲剧正是有价值的东西的破灭.但是,徐家老宅并没有随着徐老太爷的离去而就此消失.在剧中,它比小说«活着»中提到的 粪缸 多了一层含义,它传达了中国人的 善恶到头终有报 的观念.在电视剧«福贵»的开头提到了龙二与福贵的结识,龙二第一次见到徐家老宅就开始暗地里盘算着如何将其收入自己的囊中.一切都按照他的计划顺利进行着,福贵在赌场输光了徐家的所有财产,龙二就此得到了徐家老宅,成为了宅子的主人.土地改革的时候,龙二不愿上交自己的所有财产便选择一把火烧掉了徐家老宅.事后被土改队挂上了 恶霸地主 的名号,还因此送上了自己的性命.福贵因为不再是地主少爷而得以幸存下来.徐老太爷的死㊁徐家老宅的破灭㊁龙二的死亡,福贵一家的幸存,正是说明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的因果轮回观念.综上,两组悲剧意象都有着各自的特殊含义,它们要么见证了主人公悲剧性的一生;要么寄托了人物的喜怒哀乐;要么是全剧剧情发展的线索,推动着事件的发展.它们都给予了观众或读者独特的视角感受.由全文可知,由于小说«活着»和电视剧«福贵»各自所承载的载体和面向的受众的区别,二者在创作理念㊁叙事手法㊁悲剧意象上存在着差异.相比较于小说«活着»,电视剧«福贵»由于死亡人数的减少和部分情节的改动使得原著的悲剧色彩得到了缓解,同时也放大了人性之间的美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小说的内涵.但是不管怎样,二者都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成功.不管是小说«活着»还是电视剧«福贵»有着怎样的差异,它们都有着一个相同的主题,那就是:用达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用微笑来代替哭泣,好好地活着.参考文献:[1]㊀余华.我能否相信自己[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45.[2]㊀余华.活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3]㊀郭茜.论余华«活着»中的死亡与荒诞[J].电影文学,2013(24):52.[4]㊀刘菲.小说的影视剧改编研究:以«活着»为例探究不同媒介的故事叙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0:23.[5]㊀王艳慧.冷漠的反叛温情的认同:论余华小说创作与其心路历程的关系[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5.[6]㊀王达敏.余华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6:71.[7]㊀高文艳.«活着»在读图时代的审美嬗变:小说与影视之比较[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3):53.[8]㊀王先祖.黄会林.李亦中.影视艺术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33.[9]㊀刘敏.«活着»:小说与电影叙事艺术之比较[D].重庆:西南大学,2008:22.[10]㊀郭瑛. 活着 的三种艺术形式:小说㊁电影和电视剧的比较[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45.[11]㊀鲁迅.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154.责任编辑:长㊀河98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5期㊀。
浅析电视剧《富贵》中富贵命运和形象
浅析电视剧《富贵》中富贵命运和形象当我们看完了这个电视剧时,泪水已经情不自禁的流淌,我们不仅同情着福贵的悲惨境遇,同时也思考着余华给我们的启示,活着,为什么活着。
在那种蛮不讲理的时代,活着就是活着本身。
摘要《富贵》通过全方位展示了主人公福贵的悲剧性人生,塑造了福贵这样一位朴实的农民在命运厄运的面前,仍然坚强的活着的光辉形象。
本文将从年轻时代纨绔荒唐的福贵,浪子回头的福贵,坚忍不拔的福贵三方面来对福贵复杂形象来进行解剖。
同时造成福贵悲剧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将从纷纷扰扰的社会环境、无法摆脱的宿命和作家的零度叙事技巧来进行分析。
引言《富贵》是余华的代表作品,因其本身博大的内涵和福贵光辉形象的塑造而蜚声中外。
福贵的形象非常突出,是那个时代里农民的典型代表,同时福贵的形象有十分复杂。
当然,对于活着的评价,文艺界也是大相径庭,有的评论家看到了《富贵》体现的生存哲学,有的看到了福贵悲剧的原因。
的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辈们的见解很独到,各有优点,这为笔者写这篇论文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众所周知,福贵的一生经历之丰富,命运起伏之大,可谓是惊心动魄。
人物形象很复杂,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福贵年轻时代的纨绔荒唐,身无分文时候的浪子回头以及在灾难面前永远坚忍不拔的福贵。
福贵一生是悲剧的,苦难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位善良的农民,灾难总是近在咫尺。
可以说福贵的悲剧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时代环境的不可改变,肮脏的政治以及难以摆脱的宿命都是造成福贵悲剧人生的原因。
下面笔者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纨绔荒唐的福贵《富贵》以其丰富博大的内涵和塑造了福贵的光辉形象奠定了其在当代为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该小说时间跨度之大,事件之丰富,构成了福贵的生命历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要经历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就像果实一样。
年轻时候的福贵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什么都做过。
作为乡下地主的儿子,又是独子,虽然不是说家里腰缠万贯,但最起码是衣食无忧。
家里还有漂亮贤惠的妻子,可谓是人前人后羡慕的主子。
小说《活着》与同名电影对比分析
影画 面 富有动 感气 息 ,与小 说 本 来 灰 暗 压 抑 的 色 调 形 成 了 鲜 明 的
与 小说 相 比 ,电影 对 结 局 的处 理 异 常 暖 心 ,家 珍虽 然 卧病 在
对 比 ,也 让 电影 注入 了生 活 的 气 息 ,接 近 现实 ,让 观众 在看 故事 床 但依 旧能 吃饭 聊 天 ,小外 孙 馒 头 在 二喜 的照 顾 下 ,健 康 快 乐 的 的时 候 ,并 不是 只看 到 荒 诞 的 生 离死 别 ,也 感 受 到 了福 贵一 家是 成 长 。伴 着对 未来 、对 中 国未 来 的美 好 向往 ,一 家 四 口在饭 桌 上
1 叙述 方 式的 不 同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2— 5 8 3 2( 2 0 1 7 )1 0— 0 0 9 0— 0 1
血过 多当场 死亡 。
1 .1 叙 述视 角转 变 小说 的上一 页还 停 留 在其 乐 融 融 甚至 对 有 庆未 来 有 出 息 的美 小 说采 用双 重 间离 的手 法 ,文 章 开头 以 “ 我” 为第 一 视 角 开 好构想 ,似 乎 翻到 下 一页 ,就变 成 了 一个 荒 谬 的悲 剧 ,让 人 措 手
真真 切切 地 生活 着 ,有 血 有 肉 ,他 们 的生 活 和 普通 人一 样 ,是 可 其 乐融 融地 聊天 ,电影 结 束 。在 此之 前 所 有 的 生活 压 抑 与死 亡 的 以描 述 出来 的 ,在 如此 压抑 的故 事 氛围 中 ,也 能略 微舒 心一 笑 。 苦闷全 部转 变为 了温情 的和 睦 ,让 观众 内心 又开始 充满 了希 望 。 1 .3 时 间轴 的淡 化与 强调 死 到生 的转 变 ,体 现 小 说 与 电影 对 活 着 的 不 同 理解 ,前 者强 小说 在叙 述 中淡化 了时代背 景 ,以福 贵一 生 的 经历 进 行 描述 , 调 的是 活着 本身 ,为 了活着 而活着 ,体 现 出一 种 超然 的人 生 态度 。 轻描 淡 写的几 句 时代 时间 的 交 代 ,仿 佛 也 只是 推 动 主 人 公 一 生 进 而后 者则是 强调 了生命 的延 续与 希望 ,保 留的则是 温情 。 程 的齿 轮 ,由此 可 以看 出 ,作者 想 强调 的 只是 生 活 与 死亡 地 本 身 。 不 论是 小说 还 是 电影 ,都 让 人 看 到 ,活 着 本 身很 艰 难 ,延续 这样 的情况 下 ,小 说 的荒 诞 气 息更 为 浓 厚 ,本 不 该 死 亡 的 人 物 , 生命 就得艰 难 的活着 ,正 因为异 常艰 难 ,活 着才 具有 深 刻 的 含义 。 被各 种 荒诞 又突如 其来 的事 件 致 死 ,一 个 接 一 个 出现 让 读 者 难 以 没有 比活着 更美 好 的事 ,也 没有 比活着 更艰难 的事 。 接 受 ,似乎 只能 用 “ 宿命 ” 来 解 释 一 切 ,这 让 小 说 本 身显 示 出了 结 论 “ 活 着 ” 的坚韧 与顽 强 ,由此 更g F g  ̄ l 发 人们 对 于生命 的思 考 。 对比 《 活着 》 小说 与 同名 电影 的不 同 ,其 差 异 的产 生 主 要 由 而 电影 将年 代信 息 标 注 在 了荧 幕 上 ,将政 治 因素 不 可 避 免 地 两方 面决定 。 加入 到 了影 片 中来 ,让福 贵一 家真 切 地 经历 着 历史 、演绎 着 历 史 , 第一 , 二者想要表达的题 旨略微不 同。小说 淡化时 间线 ,采用双 又 无奈 地被 历史 影 响 ,被 历 史 的 巨 浪 覆 盖 。一 切 的 悲剧 仿 佛 都 与 重间离的叙述模式 , 结局 一人一 牛,死 亡荒诞地让 人难 以承受 ,是想 不 同 时代关 联 了起 来 。这 样 不 同于 小 说 的 处理 ,让 小 说 荒 诞 的风 强调死亡本身带来 的苦难与活着 的人生哲 理。电影对其 的改编 ,强调 格在 无 形之 中转 换为 了辛 辣 的讽 刺 ,却 也 让 电影 的表 现 更 加 的直 个时代对 人命运的影 响,排除 了荒诞的因素 , 让作 品更加贴 近生活 , 观 化 ,仿佛 一切 的 悲 剧都 是 时代 政 治 的 影 响 ,与 命 运 无 关 ,让 观 让观众更容易接受这 样的故事 。第二 , 余华 与张艺谋 对活着 的不 同理 众 对 与悲剧 的来 临更 能 接受 ,也更 能激 发观 众 的同情 与悲 悯 。 解。小说主要通过—个接 一个 的死亡 来展现 苦难 ,强调活着 是一种激
冯小刚的镜头下的《活着》电影与小说的对比
冯小刚的镜头下的《活着》电影与小说的对比《活着》是由中国导演冯小刚执导的电影,该电影改编自余华所著的同名小说。
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同时也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本文将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对比,探讨冯小刚的镜头下《活着》电影与小说的异同。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两者在叙事结构上的区别。
小说《活着》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读者通过主人公福贵的视角来了解整个故事。
而电影《活着》则采用了三人称的叙事方式,通过镜头的视角展现了福贵的生活。
这种不同的叙事方式为故事的呈现带来了不同的观感。
小说中,福贵通过自己的叙述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感受,而电影则通过镜头语言和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情感。
另外,两者在情节的展开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小说中,福贵的一生被分为了许多片段,通过这些片段来描绘福贵从年轻到老去的过程。
而电影则通过镜头的转换,将福贵的故事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得观众可以更加连贯地理解整个故事。
电影中也对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进行了简化和改编,使得电影更具有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
除了叙事和情节的不同,两者之间还存在着在人物形象上的差异。
小说中,福贵是一个富有复杂内心的人物,读者可以通过他的叙述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思想和感受。
而在电影中,福贵的内心世界则很少被直接呈现出来,观众需要通过他的表演和周围环境来理解他的状态。
电影更注重通过镜头语言来表现福贵的心理和情感。
另外,在艺术表达上,电影和小说也有各自的特点。
小说《活着》以文学语言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描写细腻的场景和独特的叙述方式来赢得读者的共鸣。
而电影则更注重视觉和音效的表达,通过色彩、音乐和镜头语言来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观感体验。
总结起来,冯小刚的镜头下的《活着》电影与小说的对比显示出了两者在叙事结构、情节展开、人物形象和艺术表达等方面的差异。
虽然存在一些不同,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版本失去了小说的精髓。
相反,通过电影独有的方式展现故事,冯小刚成功地将小说中福贵的人生故事呈现给观众,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触动和思考。
活着的小说与电影的对比
摘要《活着》是余华小说的经典作品,也是20世纪文学的骄傲。
本文就以此为例,就小说与电影在思想主题、人物塑造、叙事角度以及语言风格方面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探究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以及差异产生的原因,体会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感受。
关键词:《活着》电影小说文本对比分析Abstract"Living" is a classic work of Yu Hua's novels and a pride of 20th century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is as an exampl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theme of the novels and characters, the shaping of characters, the narrative angles, and the language styles, trying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causes of the differences, and experience different arts. Different feelings brought about by the form of expression.Key Words: “Alive" movie novel text comparative analysis目录一、电影与小说思想主题的对比 (2)(一)创作背景的差异 (2)(二)创作者各自思想的差异 (4)二、电影与小说中人物塑造的对比 (4)(一)人物性格塑造的对比 (5)(二)人物命运设置的对比 (4)三、电影与小说叙事角度的对比 (5)(一)叙事视角的差异 (5)(二)叙事方式的差异 (5)参考文献 (10)《活着》电影与小说对比分析余华所著的长篇小说《活着》为我们讲述了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折磨,到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也标志着余华创作风格开始改变。
《活着》阅读心得800字(精选10篇)
《活着》阅读心得800字(精选10篇)《活着》阅读心得800字篇1书就是比电视剧好,永远留下属于自己的想象空间。
以前看过《活着》的电视剧,剧名就叫福贵,这也是书中主人公的名字,男主角的神情我至今记忆犹新。
小说的内容我就不赘述了。
福贵,典型的旧中国名字,经历过当壮丁,两党战争,人民公社,危难的时期。
历经磨难,他活下来了,为活着本身而坚强的活下来了,尽管身边的一切的不在了。
故事结局,虽然苦根也不在了,福贵还是依照承诺买了一头牛,一头悬在屠刀下的老牛,原本怎么会有人买呢?福贵是看见了它的眼泪,道出了它的绝望,仿佛它就是自己的化身。
他拯救了它,从此出人意料地陪伴福贵十几年。
老牛和福贵一样,在生还渺茫的情况下依然存活了下来。
福贵当过阔少爷,沉迷过妓院赌场,踏过内战时的死人堆,架大锅炼钢铁,送走了身边一个个亲人,他却一直都还在。
他孤独吗?故事开始时,福贵牵着老牛耕田,叫了一长串名字:家珍,凤霞,有庆,二喜,苦根。
他不孤独,他有老牛的陪伴,有记忆的陪伴,他已经能面对这些事情了,那些记忆也许不那么苦了,他已经能坦然地对“我”讲述了。
福贵这个人还是值得称赞的,曾经的阔少爷,输光家产之后毅然接受了生活的重担,他没有像春生一样,被打倒之后就再也爬不起来。
可惜,不知道是社会的动荡还是命运的捉弄,酿造了这个悲剧,也许是福贵这一生太悲剧了,以至于他身边的人都那么好,不离不弃的家珍,听话懂事的凤霞,有庆,孝顺有加的二喜,还有可爱乖巧的苦根,都算得上是几近人性之完美,映衬着这个完美的悲剧。
我是不信命的,现实就算是残酷,暴风雨即使更加猛烈,也只有接着扛着。
我悟不出多大的道理,只是体会到,再艰难,都要挺下去,要有信念,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鸡会变成鹅,鹅会变成羊,羊会变成牛。
一家人只要在一起,就要开开心心的,其它的,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改观的。
《活着》阅读心得800字篇2余华是当代著名的作家,虽然他所写的作品不是很多,但是本本都是经典。
《活着》原著与电影改编
当谈原著与改编电影的比较时,通常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二者的差别.(活着的改编淡化了小说的悲剧性)一.背景结构不同小说《活着》主人公福贵生活在南方的一个农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民,生存的依靠就是土地通过“土地”把农民的生存状态和农民对土地的细腻感情表达地非常完美。
背景放在农村这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地区,仿佛这样更能衬托出小说中人物的悲惨。
电影《活着》福贵则是生活在北方的一个城镇,变成了一个以表演皮影戏为生的普通市民。
使得皮影戏成为贯穿始终的线索:(开始皮影是福贵的玩物——输光家产之后操起了皮影这一行当——被拉壮丁时,靠表演皮影戏使他远离战争的最前线—-靠着这箱皮影,福贵换回了一张全家人的“护身符”一解放军开的参加过革命的证明。
——皮影最终也没能保住,在文革破四旧中被付之一炬了。
——影片结尾,尘封的皮影箱被拿来装外孙馒头的小鸡,福贵一家人生活的希望再次被点燃。
)二、叙述方式不同小说是由“我"一一个民歌采集者的所见所闻展开故事情节的、小说采用了循环叙事的方式。
小说以“我"在夏日的阳光下听福贵老人讲述他的人生之旅起笔,归于黄昏时老人的故事终结。
而福贵老人的故事本身是也一个完整的回环。
这种循环的叙事方式,把整部小说串连了起来,同时在故事里面又有故事的循环,层层循环,增强了文学的艺术欣赏性。
(小说中,作者采用“无我的叙述方式”。
从“我”到富贵(小说开头,由“我”引出主人公富贵),又从富贵到“我”(结束全篇之目的),富贵异常平静地将自己悲惨的一生娓娓道来(从容地,很自然地述说);作者刻意排除主体对苦难人生作明确的价值评判和情感渗透,好像站在“非人间的立场",客观冷静地叙述人间的苦难。
小说中压抑灰色的笔触,使人几乎屏住呼吸视听。
)(另一种表达)电影删去了“我"这条线索,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展示人物命运,使观众只能看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进入身临其境的逼真状态。
而在张艺谋的电影里被改成仅仅从第三者的角度观看福贵的故事,看这一家人的悲欢离合.这样的直奔主题的安排让人觉得突兀,没有了艺术的欣赏性.删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题,使主要线索更加明晰。
浅析《活着》小说与电影
浅析《活着》小说与电影“活着,讲述着死亡的故事,却告诉着我们要如何活着。
”《活着》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这部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用一种冷静、平常的笔调,娓娓叙说福贵老人并不平常的一生。
在讲述死亡故事的同时,也让读者思考面对各种困境,该怎么活下去。
余华用简洁明了且朴素的文字将老农福贵的人生搬上文学殿堂。
《活着》是福贵人生的记录,篇幅虽短,却能把福贵的一生写的淋漓尽致、活隐活现。
没有华丽的词藻,丰富多彩的语言,没有精心雕琢堆砌的文字,更没起伏跌落、层出不穷的情节。
有的只是浅显易懂的语句,平淡朴实的话语以平白无华的语言文字却能刻画富贵不平凡的一生。
富贵的一生可以说是多灾多难的。
因为一连串的死亡始终贯穿他的一生。
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没那种“幸运”。
他只能活着,因为这是他的命运。
福贵的存在是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人物,他代表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在那个时代的普遍所有。
对福贵这些平凡人而言,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伟大的人生追求,他们从来就没有逃离过生存的底线;他们虽没有宗教、信仰等形而上的支撑,却在精神深处有着“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和执着”。
他们一生所要做的不是与命运、苦难进行抗争、喊叫,更不是以死来证明其生的伟大;相反的,他们是无声无息地顺从、忍受,用“生---活着”来向死亡挑战。
他教会我们通过泪水去体会生活,用微笑来面对苦难,坚强的面对我们人生中的种种曲折。
人只要一天不死就得好好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胜利。
”文本最后,福贵与一头牛相依为命,怡然自乐,似乎是一种宁静平和,但透过这表面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对生活的无追求和绝望。
这是典型的黑色幽默,悲剧而变态,在苦难深处,反而不知为苦。
只有沉醉于苦痛,所有的伤口才会不药而愈。
然而电影的结局显得温和得多,凤霞死后,她的儿子取名为馒头,福贵和家珍带着二喜和馒头一起生活下去。
这样的处理使悲剧停留在一个适可而止、容易让人承受的范围之内,使观众的视角从纯粹的悲剧更多地转移到生命和历史的关系上。
活着原著和电影的差别
5
福贵败家后,以租种龙二的土地谋生。
福贵败家后,以表演龙二借他的皮影戏为生。
6
福贵是去城里给他娘请大夫时被国民党抓壮丁的。
福贵是在演皮影戏时被国民党抓壮丁的。
7
春生是福贵被国民党抓壮丁以后,在连队认识的。
春生在最初福贵光顾的赌场里就与他相识,是跑堂的。
8
土改开始了,村里管事的是生产队长。
12
家珍因软骨病,在后来的十几年都身体极度虚弱。
家珍身体没那么差,只是腿脚不利索。
13
二喜是个偏头。
二喜是个瘸子。
14
凤霞生孩子大出血去世。
凤霞死因一样,但理由是医院没有大夫,老大夫被定性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了牛棚。
Hale Waihona Puke 15凤霞的孩子叫苦根。凤霞的孩子叫馒头。
16
春生在文革中被定性为走资派,自杀了。
春生的媳妇自杀了,春生没死。
序号
《活着》原著
《活着》电影
1
故事发生在南方某省。
故事发生地未明示,看样子像是北京?
2
每天背着福贵少爷从赌场回家的胖女人是福贵最青睐的妓女。
背福贵的胖女人是专职伺候有钱人的劳工,类似黄包车夫。
3
福贵的爹是在龙二收了他家房子之后,上厕所时摔死的。
福贵的爹在龙二来收房时当场气死。
4
家珍是在福贵败家后,被她父亲用轿子接回娘家的。
17
家珍在凤霞死后三个月也死了;再后来二喜在工地干活,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苦根在7岁的时候,吃顿饱饭都难,生病难得吃点豆子,撑死了。
可能是因为太惨了,电影想给观众留点余地,凤霞死后就没继续往下演,家珍、福贵、二喜带着馒头继续生活,活着。
电视剧福贵观后感
电视剧福贵观后感引导语:很长时间没有坐下来正二八经完整的将一部电视剧看完,这次上班,有幸碰巧遇到江西台6集联播《福贵》,很乖巧地将其尽收眼底。
《福贵》,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而成,我没有看过这篇原著。
就改编后的《福贵》而言,我很喜欢那些腾挪跌宕的剧情。
该剧演绎了没落地主分子福贵由吃喝嫖赌无所事事变成一个地道贫民地坎坷一生。
有幸的是富商的女儿陈家珍嫁给了他,并且陪他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路。
家珍,一个知书达理能文能舞俊俏的富家女,没有容许其他英俊小生的婚事,唯独看上了会跳花鼓灯戏的浪子福贵,选择了福贵,也就预示着家珍选择了自己坎坷的生活。
福贵得到了家珍,就如他台词中所说:家珍就是他的福,家珍就是他的贵,没有家珍,他的福贵也就名存实亡了。
剧中,家珍与福贵的哑女凤霞也是重头戏,哑女凤霞是不幸的,但哑女凤霞又是幸运的,不幸的是自己天生丽质,在一次高烧病退后变成一个又聋又哑的残疾人,有幸的是周边的亲人对她倍加呵护,期间有比她小很多的弟弟有庆,还有教孩子们识文念字的胡凯,还有忠实憨厚的二喜,有省城派来教花鼓戏的张键,救治凤霞聋哑的小罗医生。
当然还有村里好吃懒做的二愣与城里有几个臭钱就飞扬跋扈的大虎这些无赖等等。
他们都能从不同的侧面看到凤霞的聪明伶俐,娇人可爱,为这样的女子动心当然是缺乏为奇的。
折回头再说说福贵,福贵,从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家子弟到输光了全部家产最后落得个脸朝黄土背朝天劳作的贫民,有其说是时代造就了他,不如说是家珍改变了他。
我们知道,无论福贵年轻时候多么混蛋,但家珍的话如同圣旨,只要是家珍说的,他是言听必从,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一个爱字。
整个剧中,福贵对家珍的爱是无所不在,无处不存,那爱之深观之切,我们都能感觉到。
家珍的善良与豁达,感化着周边的人们,也影响着他们的子女,有庆的死,就是家珍教育出来的,助人为乐,紧急关头不要弃之不管不顾,虽然颜莉莉是家珍的情敌,但紧要关头有庆还是用生命去挽救颜莉莉的生命。
【电视剧】电视剧福贵观后感
电视剧福贵观后感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中,偶尔放慢脚步,沉浸在一部能够触动心灵的电视剧中,无疑是一种难得的享受。
《福贵》,这部改编自余华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以其质朴无华的叙事风格、深刻细腻的情感描绘,以及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如同一股清泉,缓缓流入观众的心田,让人在泪水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一、影视题材:平凡生活中的不凡叙事《福贵》以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徐福贵(由陈创饰演)从富家少爷到一贫如洗,再到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重新站起来的感人故事。
这部剧没有华丽的特效,没有炫目的场景,却凭借真实的历史背景、贴近生活的情节设置,以及对人性深刻的挖掘,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它让我们看到,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小人物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挣扎求生,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如何在苦难中坚守人性的光辉。
二、人物故事:笑中带泪,泪中带笑陈创饰演的徐福贵,是一个极具层次感的角色。
从最初的纨绔子弟,到经历家道中落、亲人相继离世后,变得沉默而坚韧,他的每一次转变都让人感同身受。
特别是当他面对生活的重重打击,却依然保持乐观,用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为家人撑起一片天,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
而刘敏涛饰演的徐家大少奶奶家珍,则是温柔贤淑、坚韧不拔的化身,她的默默付出与坚守,成为了福贵最坚实的后盾。
两人携手共度的风雨岁月,展现了爱情最纯粹的模样。
三、影视角色关联与台前幕后故事:演技与情感的双重盛宴《福贵》的成功,离不开演员们的精湛演技。
陈创和刘敏涛用他们细腻入微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剧中,每一个角色的命运都与福贵紧密相连,他们的喜怒哀乐,共同编织了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卷。
而幕后团队对于细节的把控,更是让这部剧增色不少。
从服装道具到场景布置,再到背景音乐的选择,每一处都透露出制作团队的匠心独运,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历史。
四、现实反思与情感共鸣观看《福贵》,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福贵电视剧观后感
福贵电视剧观后感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福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家庭和睦、团结奋斗的力量。
福贵这个角色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以下是我观后感的一些思考和感悟。
首先,福贵的乐观向上是这部电视剧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
尽管生活并不容易,尽管因为一场意外病魔,福贵失去了自己的双腿,但他仍然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
他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他相信家人的支持和爱能给他力量。
这份乐观坚持不懈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困境时,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克服困难的关键。
其次,福贵的团结与家庭的和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福贵失去双腿后,家人一度感到沮丧和无助,但他们并没有放弃福贵,相反,他们更加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困难。
每个人都为福贵付出力所能及的努力,尽管他们也有各自的苦恼和忧虑,但他们从未分开。
这种家庭的和睦像一把坚实的遮阳伞,让福贵企图向前,保护着他走出困境。
这让我思考到,家庭的力量是无限的,只要大家团结一心,共同承担,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此外,福贵的奋斗和努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尽管他失去了双腿,但他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
他主动去做义工,为社会做出贡献;他通过学习计算机知识,努力寻找自己的事业。
他总是用坚定的意志在生活中追求进步。
这种努力与奋斗的精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到只有不断地向前奋斗,才能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和幸福。
最后,福贵与他的朋友之间的友谊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小伙伴到成年人,他们一直互相支持和关心。
即使福贵遇到了极大的困境,他的朋友们也从未离开他,而是一直陪伴着他。
这种真挚的友谊让我深感温暖和感动。
它提醒我要珍惜友谊,和朋友共同度过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放弃。
总之,《福贵》这部电视剧通过福贵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福贵的乐观向上、团结与家庭的和睦、奋斗与努力,以及真挚的友谊,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品质。
通过这部电视剧,我明白了家庭的力量,思考着如何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奋斗与努力,以及如何珍惜友谊。
浅析电视剧《富贵》中富贵命运和形象
浅析电视剧《富贵》中富贵命运和形象当我们看完了这个电视剧时,泪水已经情不自禁的流淌,我们不仅同情着福贵的悲惨境遇,同时也思考着余华给我们的启示,活着,为什么活着。
在那种蛮不讲理的时代,活着就是活着本身。
摘要《富贵》通过全方位展示了主人公福贵的悲剧性人生,塑造了福贵这样一位朴实的农民在命运厄运的面前,仍然坚强的活着的光辉形象。
本文将从年轻时代纨绔荒唐的福贵,浪子回头的福贵,坚忍不拔的福贵三方面来对福贵复杂形象来进行解剖。
同时造成福贵悲剧的原因有很多,笔者将从纷纷扰扰的社会环境、无法摆脱的宿命和作家的零度叙事技巧来进行分析。
引言《富贵》是余华的代表作品,因其本身博大的内涵和福贵光辉形象的塑造而蜚声中外。
福贵的形象非常突出,是那个时代里农民的典型代表,同时福贵的形象有十分复杂。
当然,对于活着的评价,文艺界也是大相径庭,有的评论家看到了《富贵》体现的生存哲学,有的看到了福贵悲剧的原因。
的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前辈们的见解很独到,各有优点,这为笔者写这篇论文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借鉴。
众所周知,福贵的一生经历之丰富,命运起伏之大,可谓是惊心动魄。
人物形象很复杂,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到福贵年轻时代的纨绔荒唐,身无分文时候的浪子回头以及在灾难面前永远坚忍不拔的福贵。
福贵一生是悲剧的,苦难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位善良的农民,灾难总是近在咫尺。
可以说福贵的悲剧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时代环境的不可改变,肮脏的政治以及难以摆脱的宿命都是造成福贵悲剧人生的原因。
下面笔者将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纨绔荒唐的福贵《富贵》以其丰富博大的内涵和塑造了福贵的光辉形象奠定了其在当代为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该小说时间跨度之大,事件之丰富,构成了福贵的生命历程。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要经历从青涩到成熟的过程,就像果实一样。
年轻时候的福贵是典型的纨绔子弟,吃喝嫖赌什么都做过。
作为乡下地主的儿子,又是独子,虽然不是说家里腰缠万贯,但最起码是衣食无忧。
家里还有漂亮贤惠的妻子,可谓是人前人后羡慕的主子。
《活着》:人生与命运的挣扎:余华小说与电影艺术的对比研究
《活着》:人生与命运的挣扎:余华小说与电影艺术的对比研究第一章:《活着》简介《活着》是中国作家余华创作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小说,于1992年出版。
故事以中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的一生经历。
小说以其真实而残酷的描写方式,深刻地表达了人生与命运的挣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第二章:小说与电影的对比2.1 故事情节的保留与改变小说《活着》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主人公福贵的一生。
小说中,福贵经历了家庭的兴衰、战争的摧残、政治的迫害等一系列的挫折和磨难。
而电影《活着》将小说中的故事情节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改编,使得电影更加紧凑,突出了主题。
电影中,福贵的人生经历被简化,一些次要的情节被省略,但整体上保留了小说中的核心内容。
2.2 视觉艺术的表达小说《活着》以文字为媒介,通过描写细腻的场景和人物情感,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而电影《活着》则借助视觉艺术的手法,通过镜头语言和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情感。
电影中的画面更加真实感人,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
第三章:人生与命运的挣扎3.1 命运的无情与人生的尊严小说《活着》中,福贵经历了种种的不幸和困境,但他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尊严。
他忍受着饥饿和虐待,不断寻找着生存的意义。
他对命运的抗争,展现了人性的坚强和勇敢。
电影《活着》中,福贵的坚韧和尊严同样被生动地展现出来,触动了观众的心灵。
3.2 人性的善与恶小说和电影中都有人性的善与恶的对比。
福贵的儿子作为一个官僚,贪婪自私,无视家庭的困境;而福贵的女儿则是一个慈爱的母亲,无私地为家庭付出。
小说和电影通过对不同人性的描写,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第四章:余华小说与电影艺术的对比研究4.1 文学与电影的表达方式小说是一种纯粹的文字艺术,通过文字的表达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小说可以更加深入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细腻的情感变化。
而电影则是一种综合艺术,通过图像、声音和表演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电影可以通过画面和音乐来营造氛围,给观众带来直观的感受。
分析电影《活着》与小说《活着》
《活着》有感余华的《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地主家庭发生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叫福贵和家珍的夫妻。
讲述的是纨绔子弟福贵由开始的吃喝玩乐,嗜赌如命,从解放前的富家子弟变成一穷二白的穷人,与在其妻子在困苦中争取生存的空间,经历解放后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革一家人的经历。
这部电影中有很多的细节和剧情让我感悟颇多。
首先在影片的开头在那男主人公福贵尚未出场以皮影戏就作为开场白先期出现赌场的背景中,为人生如同一场皮影戏埋下了伏笔。
皮影戏和福贵在影幕上反复交相出现,我个人觉得这绝不是为了热闹和玩民俗的把戏,而是张艺谋准确无误地在向观众强调福贵就像那受人控制的皮偶一样,对自己的命运无可奈何。
影片前在福贵在输尽家产,为了生活,抛妻弃子,远离家乡,成了巡回皮影戏团的班主时,富贵的一生注定了身不由己,是命运的玩偶。
还有就是影片最令我感动的是福贵的妻子家珍对福贵的真诚的生死与共的爱情,在福贵家庭没落时,不离不弃,同呼吸共患难,以及对老人和孩子真诚的爱,有福同享,有难同担,这看似伟大的爱情其实同我们的父辈所经历过的和所拥有的爱情没有区别。
还有就是当上区长的春生倒车撞倒了墙,压死了她儿子有庆时,她曾对春生冷言冷语,怒目以待,“死活不让他进门”。
但当春生被判为走资派,妻子自杀,旁人疏远并划清界线被弄进牛棚,他不想活下去的时候,她说他还差徐家一条命,劝他不要自寻短见,好好活着。
人物的性格特征在影片中显然易见。
其实影片中还有很多的镜头都很让人感动。
我觉得文字影像化真的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这部电影与原著有不少的出入,一方面,小说有一个双重的叙事结构,叙事者是在听一个老人的回忆,这个结构加强了“省视”的意味,既是一个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也是一个年青人,一个知识分子对历史的重述与反省。
在《电影》中,这种双重叙事结构被取消了,变成了传统的全知全能的叙事方式,来讲述福贵的一生。
但这种叙事方式,倒不见就不如小说。
虽然对历史的反省,没有通过结构来加以强调,但是影片对于故事的沉痛从容的叙述,本身能够起到这个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者都以揭露社会阴暗面为主,电视剧《福贵》揭露了建国后一些运动中地不合理地一面,以及因此给人民群众在客观上带来地损失或某些别有用心者认为地灾难;赵树理小说《福贵》写于年,通过描写主人公福贵在被债主加族长地王老万剥削地无法生活地情况下,由一个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地人,逐渐沦落为一个赌博、偷东西、以及干“偷人”(送死孩子)、当吹鼓手等“丢人事”地旧社会地“二流子”,这样一个故事,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地黑暗,同时,也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地领导下在社会地位上、经济生活上所得到地巨大改变.
、二者对福贵经历地描写均合情合理,细腻而感人,一个个细节催人泪下,让读者或观众对福贵及其家人地遭遇充满了同情,进而,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特定社会环境下地生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者地主人公福贵均多才多艺,电视剧《福贵》地主人公福贵在花鼓戏上是行家,赵树理小说《福贵》地主人公福贵唱戏唱地非常棒.当然,二者地主人公各自还有许多拿手之处,在此就不一一罗列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电视剧《福贵》与赵树理小说《福贵》地不同之处:
、二者主人公福贵地出身不同.
电视剧《福贵》里地主人公福贵出生在地主之家,生活优越,只是在别人地欺骗和自己地“无知”下才走上了家境日下地道路,当然,让人更想不到地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者手下地福贵一家地生活会更加艰难,更加多灾;赵树理地小说《福贵》里地主人公福贵却是出生在一个普通人家,在地主地剥削和压榨下,“日子没法过了”,自暴自弃,时常赌博,最后在抗日根据地政府地帮助下,走上了正道,有了属于自己地粮食,属于自己地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者地创作目地不同.
赵树理在《也算经验》一文中说:“我在做群众工作地过程中,遇到了非解决不可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了地问题,往往就变成了所要写地主题.”因此,赵树理地小说大多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被大家称为“问题小说”.其小说《福贵》也不例外,赵树理年在《回忆历史》中提到写《福贵》一文地原因时,说:“那时,我们有些基层干部,尚有些残存地封建观念,对一些过去极端贫穷、作过一些被地主阶级认为是下等事地人(如送过死孩子、当过吹鼓手、抬过轿等),不但不尊重,而且有点玷污了自己地身份,所以写这一篇,以打通其思想.”从上面赵树理自己讲地写《福贵》一文地原因里,我们不难得出,赵树理写《福贵》是为了打通某些人对待旧社会里“二流子”地偏见,犹如其年写地《田寡妇看瓜》里秋生,秋生地“偷”,是被旧社会所逼出来地,不是因生活所迫,谁愿意背个“偷”地名声!所以,赵树理地《福贵》有很强地对当时我党政策地指导性和实际意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电视剧《福贵》却是提出了问题,没有解决问题,或问题在社会地变革中得到了自然解决,对于社会现实来讲,并没有任何地实际意义,如果非要说有,也只不过是让大家记住那一段个别家庭地生活罢了,犹如改革开放地今天,我们依然能看到许多乞讨者、无家可归者、老无所养者一样,然而,历史会证明,今天地物质条件比过去好多了,历史同样会证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地物质生活比在旧中国时期地物质生活好多了.至于其地创作目地,只有原著地本人余华同志和电视剧《福贵》地拍摄者最清楚了,我是不好妄下断言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三、二者所站地立场不同.
赵树理地小说《福贵》是站在抗日根据地大多数人民地立场上、是站在共产党地立场上,以此来拼击黑暗地旧社会;电视剧《福贵》却是站在了自由化地立场上,及个别人地立场上,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地大量阴暗面,最终倡导出“土地都分下来了,谁还管得了谁呀”地“个人奔向所谓地幸福”地内含.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四、二者地结尾不同.
赵树理地小说历来是大团圆式地结尾,提出问题后,通过现实说法,让问题得到解决,一切向好地方面发展.小说《福贵》夫妻二人团圆,主人公福贵地生活充满了希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电视剧《福贵》却是一个悲剧性地结局,虽然主人公福贵地生活最终开始向好地方面发展,然而,留给人们地是悲惨地挂念.仅剩下地年老福贵和年少地福贵地外孙,在不久后地福贵去逝后,这个小外孙会是什么样地生活?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在小岗村开始重新走向合作地今天,电视剧《福贵》让人体会到地不是一个崭新时代地开始,而是一个历史地结束,一个向自由化时代、私有化时代地倒退!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