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关注的几大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握的几个问题於华(鄂州职业大学教务处,湖北鄂州 436000)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实践性,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选准着力点,从这些着力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事业矛盾和谐文化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必须从执政为民的根本执政理念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从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抓住主要矛盾,选准着力点。
这就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化解社会矛盾、解决民生问题。
从这些着力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实现新的跃升,才能更充分地体现我们党最根本的执政理念。
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归结起来就是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坚持发展;另一方面是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第一个方面来说,“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
”发展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点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说,发展是一个硬道理,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社会财富这块蛋糕做不大,仅仅在分蛋糕上做文章,社会和谐的目标最终是难以达到的;另一方面,我们所讲的发展应当是科学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简言之,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又好又快的发展。
最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学习研究的十个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学习研究的十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境界。
《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进一步研究阐释。
一、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本质属性与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什么关系呢?能不能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社会和谐则是这一本质的内在的一种价值取向和外在的表现或体现。
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征程,就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内在价值取向并不断体现社会和谐外在特征的过程。
二、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决定》指出:“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四个“深刻”,其基础主要是表现在经济方面。
从国外说,主要体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从2007年起我国将全面入世,并全面履行我们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承诺;从国内看,主要是经济基础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应主要放在经济方面,从经济这一基础与事实出发,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才能准确、科学。
三、关于“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这一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的最低纲领、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党的最高纲领是什么关系?《决定》又指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建设和谐社会的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建设和谐社会的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的社会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追求和谐社会。
但是,要建设和谐社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建设和谐社会,我们需要分析这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社会结构不公平要建设和谐社会,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解决社会结构不公平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结构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贫富分化,二是城乡差异。
在城市里,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
在农村里,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里人。
这样的不公平分配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解决。
首先,我们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劳动者的最基本权益。
其次,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的投资力度,让农民的收入得到提高。
此外,我们也可以采取税收政策来调控富人和穷人之间的财富分配。
二、环境污染严重我们的环境问题也是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时所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污染。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如果我们不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社会将无法实现真正的和谐。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大环保投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推广环保技术和设备。
政府也应该加大对环保工作的投入,同时鼓励企业开发环保设备和技术。
三、社会道德水平低下现在的社会道德水平越来越低,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
道德水平低下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道德教育,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
为了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我们可以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倡导诚信和正义。
政府也可以加大对道德建设的投入,通过法律手段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正义。
四、社会治理问题社会治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社会治理问题主要表现在治安、公共安全、卫生、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和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党的十*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社会更加和谐”。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胡锦涛同志年初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大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团结。
构建和谐社会要做许多方面的努力,当前尤其需要认真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但社会管理体制并没有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因此,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分别明确了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社会组织协同和公民广泛参与的作用。
可以预计,随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的不断完善,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体制必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要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要支持和保证各种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能。
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保证基层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又积极支持和保障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基层的社会工作。
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党的十*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社会更加和谐”。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执政的重要目标,并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胡锦涛同志年初在中央党校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大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团结。
构建和谐社会要做许多方面的努力,当前尤其需要认真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但社会管理体制并没有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因此,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分别明确了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社会组织协同和公民广泛参与的作用。
可以预计,随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的不断完善,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体制必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要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要支持和保证各种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能。
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保证基层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又积极支持和保障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基层的社会工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在发展 , 其结 构的平衡 就会不 断接受挑 战 , 当量 的 变化积 累到一 定程 度 时 , 会 的和谐 程 度就 会 发 社
们要建 立和完 善 以利益 调节 为核心 的社 会 整合机
制, 建立规范的对话和协商机制 , “ 把 代表最广大
护社会 稳定 , 矛盾 和对立 中寻求合 作 与共识 、 在 谋 求 共 同发展 , 能不 断提 高社会 和谐 程度 , 社 会 才 使
更 加美 好 。 二 、 建社 会 主 义 和谐 社 会 不 能脱 离 社 会 主 构
主义 现代化事 业 , 证经 济社 会协调快 速发 展 , 保 顺 利实 现全 面建设 小康 社 会 的奋 斗 目标 , 有重 要 具
意义 。本文仅 就和谐社 会构 建中应把握 的几 个相 关 问题 作一探讨 。
一
会是 动态 的和谐 , 是 动静 结 合 、 正 动静 相 间 , 会 社
才 能波浪式 发展 , 式 上升 。 螺旋 我 国是 一个多 民族 、 宗教 、 多 多党 派 、 阶层 多 的国家 , 当前 我 国又 正处在转 型 的关 键时期 , 整个 社会正 经 历 着 深 刻 变化 , 会 经 济 成 分 、 织 形 社 组 式、 就业方 式 、 利益关 系 和分 配方 式 日益 多样 化 ,
、
和谐社 会 是美 好 社 会 。 并 不是 无 矛 盾、 但
各 种社会 矛盾 凸显 , 不稳 定 因素 增 多 。我 国社 会 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追求的美好社 存 在许多矛 盾 、 异 甚 至 冲突 自然也 是 不可 避 免 差 会 。和谐社会 应该 是 一个 社 会 各 阶层 和 睦相 处 , 的。 社会各 成员各 尽其能 、 各得其所 的社会 , 是人们 的 当今的社 会矛 盾 、 差异 和 冲突 往往 表 现 为利 聪 明才 智 、 创造 力 得 到充 分发 挥 和 全 面发 展 的 社 益 的矛盾 、 差异 和冲 突 , 会 的进 步 与 发展 , 得 社 使 会, 是经 济社会 协 调发 展 的社 会 , 人 与人 、 与 人 们越发 清楚 地认 识 到 , 是 人 现存 社 会是 一 个 不 同利 自然协调相处 的社 会 。 益 体构成 的整体 。利益结 构是社 会结构 的物质 基 和谐社会 是美好 社会 , 但并 不是无 矛盾 、 差 础 , 且是 决定 该社 会和 谐程 度 的重 要 因素 。社 无 并 异 的社会 。辩 证 唯物 主义 原 理告 诉 我们 , 客观 事 会发展 的历史 表 明 , 们不 可 能在 争取 社 会 和谐 人
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单位制的社会结构正在向多样化的方向转变,但社会管理体制并没有很好地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从而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因此,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更新管理理念,努力实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在总结社会管理经验、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分别明确了党委领导核心的地位、政府社会管理的职能、社会组织协同和公民广泛参与的作用。
可以预计,随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格局的不断完善,政府管理与社会调节良性互动的社会管理体制必将发挥出巨大的社会整合功能,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保证。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凝聚人心、服务群众的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
基层党组织要在各种社会组织中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同时要支持和保证各种社会组织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能。
只有坚持以党组织为领导核心,才能有效地协调各方,保证基层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只有既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又积极支持和保障城乡居民自治组织和各种社会组织依法开展活动,才能更好地推进城乡基层的社会工作。
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要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地组织和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从而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社会的支持,把广大群众团结凝聚起来,有效地实现社会整合,确保党的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
充分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需要深入学习研究的十个问题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需要深入學習研究的十個問題李慎明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這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中國共產黨執政黨建設理論,而且已經並將繼續對當代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全面進步產生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則是黨的十六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
《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綱領性檔,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境界。
《決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現實與理論問題,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進一步研究闡釋。
1.《決定》指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這一本質屬性與鄧小平同志所說的“社會主義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什麼關係呢?能不能說,“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而社會和諧則是這一本質的外在表現或體現。
在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的征程,就是不斷實現社會主義內在本質並不斷體現社會和諧外在特徵的過程。
2.《決定》指出:“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
”《決定》又指出:“特別要看到,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
”為什麼說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進入了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所面臨的發展機遇與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這些機遇與挑戰都表現在什麼地方?如何理解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的四個深刻變化?我的理解,這是一篇大文章,必須好好做。
我認為,我們之所以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所面臨的所有的機遇與挑戰,千言萬語,歸根結底,都是我們“必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所決定的,都最終表現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能否有機、有效的結合上。
构建和谐社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也就是必须正确处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关系。做到“三个文明”一起抓,既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还是法治的首要任务。还要正确处理好政府的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利的关系。准确定位公共权力和个人权利之间的界限,正确动作公共权力,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是法治的基本要求。尤论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弘扬,鼓励劳动创造的环境的形成,还是安定有序的秩序的建立,都有赖于政府以公共财政为基础,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国家强制力做后盾,通过动作国家政权组织的公共权力去实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政府的公共权力及其动作。但公共权力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伤人也可自伤。如果公共权力动作不当,则有可能出现相反的结果,比如权力寻私致使公权力先例的价值取向发生偏离,使用权社会成员中一部分寻私者得到公共权力的“报偿”,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则成为寻私的牺牲品,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导致社会公平正义的流失;又如公共权力过多地介入社会生活,就有可能扼杀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无法形成宽松的思想文化环境和条件,充满活力的社会就只能是一种理想而永远无法成为现实;再如,当市场机制失灵,需要政府公共权力这只“看得见的手”依法介入市场、干预市场走向,导向市场有序方向发展时,如果政府公共权力“缺位”,则只能出现听任市场秩序走向无序的结果。同时要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是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每个人尽了其应尽义务的同时,也享有了他应有的权利,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就出现了:每一个人在与他人进行交易过程中,恪守了自己的承诺,谨慎地履行了自己的义务,就是诚信,而每一个人恪守承诺,履行义务的行为,交换的是他人恪守承诺和履行义务,权利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实现。
3、司法救助制度支撑不力,国家立法关注不够。而且司法救助的方式单一,不能充分保证贫困人员的合法权益。司法救助可以说是司法民主、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衡量标尺。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出台有关司法救助的法律法规。虽然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关于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予以司法救助的规定》,并在《关于落实二十三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中,对司法救助的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强调和明确。但无论从理论或实践的角度深究,均可发现这些做法支撑不利于司法救助工作的发展。进入司法、接近正义的诉权的平等保护是构建司法运行机制考虑的重要问题,应纳入我为司法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重社会和谐发展,旨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什么呢?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任务。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关注社会公平和人民利益的,只有确保社会中每个人都享有公平的机会和待遇,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国家需通过立法和政策制定,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缩小贫富差距,消除阶级和地区不平等,让每个人都享有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二、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富强,才能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水平,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因此,国家需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引导,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推动创新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三、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涉及到人民的养老、医疗、教育、住房等方方面面的利益,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
国家需加强社会保障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加大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制度,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的全面覆盖和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
人民对于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的需求是普遍的,国家需通过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建设、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确保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普惠性,让人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五、加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加强社会治理和法治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一个和谐社会必须有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法治环境,能够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纠纷,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应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应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一、正视“矛盾凸显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和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时期,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社会矛盾。
其表现形式也具有时代特征。
一是新型社会矛盾主体日趋多元化。
二是新型社会矛盾表现形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错综复杂及分化组合,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呈现了新的特点:群体性增强,如集体访、越级访、择机上访等;对抗性增强,当事人情绪越来越激烈,对抗的程度加剧;突发性增强,很多矛盾纠纷从发生到激化只有短短的时间,一触即发。
且新型社会矛盾内容错综复杂,涉及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并且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矛盾相互交错。
这些矛盾已成为新时期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主要因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正视目前社会客观存在的各种矛盾。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矛盾不仅无处不在,而且无时不有;且各个时间、空间和条件下的具体矛盾的性质和表现形态又是不同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不断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任何社会都存在矛盾。
只有正视矛盾、准确把握矛盾、积极化解矛盾,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二、和谐的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信任前提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又突出反映在干群关系的和谐上。
干群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最直接、最具体的表现形式和重要内容,和谐社会的深层问题是干群关系问题。
只有解决好了这一问题,和谐社会的构建才会有扎实牢固的基础,才具有相应的完整性,才能营造一种真正的和谐氛围,进而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全面发展,使我们能更好地放手解决和处理其他社会矛盾。
就当前而言,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新闻媒体报道较多的,是因干群关系失调而引发的一系列矛盾和纠纷。
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由于干群关系缺乏和谐,致使一些本来可以做好的事情没有做好,一些本来可以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一些本来可以缓解的矛盾进一步激化,群众对身边的领导和干部失去了依靠感和信任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
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基本路线和中心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我们党的一项伟大事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努力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包括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民生问题等。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付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之一是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贫富差距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收入分配的公平,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大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扶贫力度,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之二是解决城乡差距问题。
城乡差距问题是中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之三是解决民生问题。
民生问题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我们党的根本任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投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基本权益,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之四是加强社会管理。
加强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健全社会管理体制,加强社会组织和社会服务机构建设,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之五是加强社会信用建设。
社会信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社会信用信息的共享和互通,加强社会信用监管,提高社会信用的诚信意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和谐社会:三大挑战与四大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三大挑战与四大问题面临的三大挑战:(一)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
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
(二)经济发展不均衡。
表现为城乡及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逐年扩大,农民增收难等,已经阻碍了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三)人与自然关系失衡。
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对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日益严重。
必须解决的四大问题:(一)必须坚持“人民是创造财富的主体,政府是创造环境的主体”的理念。
(二)必须解决体制性障碍。
(三)必须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大力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微观主体的行为。
(四)必须坚持社会治理的法治化。
构建和谐社会,挑战在哪里?什么是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概念,理论上说,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各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
26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当前仍面临问题和挑战。
针对这些问题与挑战,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这“五个统筹”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并进的社会。
但是,我们过去一段时间,重增长,轻发展,造成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与和谐社会的目标相悖,而且经济发展本身也受到了严重制约,造成消费增长不力,主要靠投资拉动增长的局面。
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前提,但是,经济发展不等于单纯的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如果不能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整体提高结合起来,不能促进普遍的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就可能加剧社会矛盾。
因此,必须改变旧的GDP增长观念,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形成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机制。
中国要创建和谐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要创建和谐社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当代中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小康社会正在逐步地形成,但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需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但是面临着我国人口众多,东富西贫的基本国情,在我看来,要构建中国和谐社会要解决5大问题。
1.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民以食为天,温饱很重要,如果一个人连饭都吃不饱,那他什么都不能做,不会去做,所以我把温饱放在了第一位。
2.让人民富裕起来。
人们的钱包鼓起来了,人们的生活幸福了,大家和和气气的。
3.加强教育。
对于这个,我想大家都知道,大多数犯罪分子都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所以加强教育很重要。
4.根据我国的实际,适当的增加就业岗位。
一个人有工作了,才不会整天
都无所事事,才有少走弯路。
5.改良社会风气。
以上就是我对构建中国和谐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
————————BY:软件132班黄正勤。
构建和谐社会十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十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阐释。
1.关于“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这一论断与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什么关系呢?能不能这样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而社会和谐则是这一本质的内在的一种价值取向和外在的表现或体现?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征程,就是不断实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内在价值取向并不断体现社会和谐外在特征的过程。
2.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
”“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
”为什么说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都是前所未有的?我理解,这是一篇大文章,必须好好做。
我认为,我们之所以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时期所面临的所有的机遇与挑战,千言万语,归根结底,都是我们“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所决定的,都最终表现在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能否有机、有效的结合上。
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四个深刻变化,其基础主要是表现在经济方面。
因此,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应主要放在经济方面,从经济这一基础与事实出发,对形势的分析与判断才能准确、科学。
3.关于“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这一目标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党的最低纲领、与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党的最高纲领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社会和谐这一目标与富强、文明、民主这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我认为,社会和谐这一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与我们党的其它奋斗的目标,是一个有着内在统一、有机联系的但又有不同内涵的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几个问题-----学习构建和谐社会的体会最近一段时间,我认真研读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有关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并联系社会上存在的一些现象,就如何处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如何在具备一定物质基础的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如何探索未来发展的道路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深感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认真总结,正确对待,精心处理。
继承传统回归和谐中国社会人口众多、文化底蕴深厚,居得其屋、住得其所是这片土地上人民最初始的愿望。
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然而随着流星般逝去的盛世,带给老百姓的却是更多、更漫长的灾难和痛苦。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30年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国社会气象万千,迎来了新一轮盛世。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整体性的特点,既有传世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
所以,在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上,主张全盘保留吸收的民族保守主义是不可取的,提出全盘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也是错误的。
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糟粕进行批判和肃清。
中华民族探寻救国发展的理想穿越了百年的历程,我们学习西方,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造性地形成一系列建设党的理论系统。
百年步伐跨越之后,“和谐”成为新时代发展方向的主题,这个主题,回归到中国五千年“兼爱、和谐”的传统文化。
兼容并包展现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建立在“仁爱”的基础上,强调“礼让”、“节俭”,其发展路径是:仁爱—互助—互爱—大同(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重要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重要问题前言现在有一个很热门的理论话题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最初是在党的十六大提出来的,十六大在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时候,就强调社会要更加和谐,强调要形成每个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时候,又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就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么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提了出来。
现在经济学界也好,社会学界也好,政治学界也好,党界理论界也好,都在研究这个问题,取得很多很好的成果,我感到其中有一些基本的,或者重大的理论问题是要进行深刻的探讨的。
这里面我就提四个理论问题,谈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执政党的意识为指导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执政党的自觉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执政党的意识为指导。
人们关注和谐社会问题,不仅是因为党中央提出了这么一个新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现在社会中有众多复杂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需要执政党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加以解决。
我们注意到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问题的时候,它的理由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是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完成党执政使命的必然的要求。
显然,党中央是为了适当能够更好的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么一个历史任务的,所以这个历史任务是和执政党这么一个历史特点相联系的。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之所以要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我们党今天所承担的历史任务决定的。
在成为执政党之前,我们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以建立没有阶级压迫、阶级剥削和阶级差别的和谐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为目标,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党的工作主要是,解决敌我矛盾,通过阶级斗争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为创建和谐的新社会提供政治条件。
最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关注的几大问题 精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关注的几大问题文章标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关注的几大问题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要重视防止和克服以下倾向:一是“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国家来说,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经济,甚至在一定阶段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战略重点,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改变,社会发展的历史欠账较多。
在一些人的思想里,总以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蛋糕做大了,其他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是“经济指标硬,社会指标软”。
由于一些同志的“政绩观”、“发展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总以为抓经济增长是实的,抓社会发展是虚的,担心抓社会发展,在社会事业上花钱,会减缓和妨碍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有所积累,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一些不协调的方面,如公共财政对经济的投入和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比例不合理。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9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用于教育、卫生保健的公共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01年前后,瑞典、丹麦、法国、德国和古巴等国家较高,为13~15;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为10~12;俄罗斯、巴西、韩国、泰国等国家为6~7;而中国为45,甚至低于印度(50)。
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它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如果没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经济发展最终难以持续,社会难以和谐,政权也难以巩固。
可以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
另外,要着力解决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责、权、利三个方面。
建立政府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关键。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模式。
构建和谐社会需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需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构建和谐社会需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社会发展总支出占GDP总量的比例偏低
社会发展总支出直接影响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增强居民生活安全感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础。
2019年,我国社会发展总支出共计22380亿元,占GDP的12.2%,人均1717元,其中社会保障、福利支出为13427亿元,占GDP的7.3%,人均1030元,社会文教科卫支出8953亿元,占GDP的4.9%,人均687元。
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社会发展总支出明显偏低。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三项支出合计占GDP的比例,我国约为10%,低于美国、法国的16%和30%,也低于波兰、俄罗斯、伊朗、巴西等国20%左右的比例。
二、居民消费率下降到历史最低点
居民消费需求不足,消费率过低。
按可比价格计算,居民消费额从1990年至2019年年均递增7%,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长9.6%的速度。
居民消费率从1990年的48.8%降为2019年的38.0%,已降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
从世界消费率看,各国消费率大致在60%~80%之间,高于我国20个~40个百分点。
居民消费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
固定资产投资率从1990年的23.3%上升至2019年的47.5%,2019年预测将上升至54.5%;而每一单位投资的新增GDP,即投资效果系数,由1990年的45.1%降为29.8%,降低了34%。
二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低,
第1 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把握的几个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任务。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 对于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发展, 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仅就和谐社会构建中应把握几个相关的问题作一点肤浅的探讨。
一、和谐社会是美好社会, 但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异的社会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们都在追求的美好社会。
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和睦相处,社会成员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社会, 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展的社会, 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 是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是美好社会, 但并不是无矛盾、无差异的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告诉我们, 客观事物包括人类社会在内, 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矛盾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矛盾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根本法则, 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源泉和动力。
在社会的发展演化进程中,和谐总是相对的, 绝对静止的和谐状态是不存在的。
构成社会的各要素, 在一定时间内相互适应, 便形成相对和谐、安宁的局面。
但这种和谐不是绝对的, 不可能时时处处都和谐、安宁, 一旦某个要素发生了变化, 打破了原有的结构平衡, 社会就出现新的变化。
只要社会在发展, 其结构的平衡就会不断接受挑战, 当量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 社会的和谐程度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因此, 和谐是相对的, 不是绝对的。
从动态的视角来看, 和谐社会在发展变化中会不断产生新的矛盾和差异, 甚至冲突。
和谐社会是动态的和谐, 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经典哲学家们都阐述过“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 而不是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
”正是动静结合、动静相间, 社会才能波浪式发展, 螺旋式上升。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党派、多阶层的国家, 当前我国又正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 整个社会正经历着深刻变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 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不稳定因素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关注的几大问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关注的几大问题
在经济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要重视防止和克服以下倾向:一是“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曾经是积贫积弱的国家来说,集中有限的资源发展经济,甚至在一定阶段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战略重点,有其历史的合理性。
但在现实中,一些地方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发展的情况并没有完全改变,社会发展的历史欠账较多。
在一些人的思想里,总以为只要经济上去了,蛋糕做大了,其他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二是“经济指标硬,社会指标软”。
由于一些同志的“政绩观”、“发展观”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总以为抓经济增长是实的,抓社会发展是虚的,担心抓社会发展,在社会事业上花钱,会减缓和妨碍经济发展。
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社会矛盾也有所积累,经济与社会发展存在一些不协调的方面,如公共财政对经济的投入和对社会事业的投入比例不合理。
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用于教育、卫生保健的公共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在前后,瑞典、丹麦、法国、德国和古巴等国家较高,为13%~15%;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为10%~12%;俄罗斯、巴西、韩国、泰国等国家为6%~7%;而中国为4.5%,甚至低于印度(5.0%)。
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它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如果没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经济发展最终难以持续,社会难以和谐,政权也难以巩固。
可以说,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归根结底是一个政治问题。
另外,要着力解决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适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表现在责、权、利三个方面。
建立政府与社会的新型关系,是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的关键。
但是,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模式。
还要解决好社会各群体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
初次分配中坚持以效率为主的分配原则,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还要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要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社会救助、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各种形式的第三次分配的制度和机制。
如果说再分配是政府弥补市场之不足,那么第三次分配则是对再分配的补充,是社会互助对政府调控的补充。
从国际经验来看,第三次分配在照顾孤寡老人、帮助残障人群、保护弱势妇女、收养孤儿以及帮助失业者、贫困者、艾滋病患者、行为偏差者等方面,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
化解人民内部矛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是必须有效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
第一,社会差别问题。
如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别: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是2.47∶1,1984年变为1.7∶1,到,达到3.24∶1。
第二,部分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趋于扩大,社会贫困凸现,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突出表现。
第三,一些新的阶层和利益群体产生了,社会成员流动性加大,构成结构重组,呈多元化利益格局,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是当前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表现。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思路是:(一)正确区分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原则。
(二)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的方针。
(三)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的前提下,注意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是目前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突
出任务。
(四)形成相对均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合理的社会成员构成结构,构建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
(五)提高领导干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的能力,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关键环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从国情出发
正确把握我国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高度重视,又要从国情出发,不提脱离实际的口号,不有意或者无意地调动人民群众过高的期望值。
我们要构建的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和谐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发达阶段的和谐社会,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和谐社会。
在这个发展阶段构建的和谐社会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只能在追求效率与维护公平之间、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及资源之间作出合情、合理、合法的选择,因而只能是相对和谐,这种和谐只具有相对合理性。
这样理解构建和谐社会,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准和人民群众的觉悟程度,不容易使人对和谐社会产生超越历史发展阶段的、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
既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阶段,那么,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社会就不是短期内能够实现的,必须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量投入,需要支付数额巨大的“和谐成本”。
物质基础雄厚的程度及支付“和谐成本”的能力,决定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广度、深度、力度和进度,影响着初级阶段社会和谐的程度。
我们的财力有限,一时拿不出那么多的钱来,那么,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能坚持“量力而行、确保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情。
认真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成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助于增强效益观念和“比较效益”观念,能够尽量减少无效投入和效果不明显的投入。
意识形态工作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必须依靠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牢牢把握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
特别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用高超的艺术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最大限度地增进干部群众的共识,最大限度地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丰富健康的文化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大力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又要大力发展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