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摘抄

合集下载

建筑行业的伟人作文素材

建筑行业的伟人作文素材

建筑行业的伟人作文素材《建筑行业的伟人作文素材》素材一《梁思成:建筑历史的执着守护者》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

他对古建筑那痴迷的劲儿就像小孩对糖果一样。

有一回啊,他跟林徽因去考察山西的应县木塔。

那时候交通可不比现在方便,一路颠簸得人骨头都快散架了,可他眼睛里倒是满是兴奋劲儿。

到了木塔下面,梁思成就像是看到稀世珍宝一样,围着木塔转了一圈又一圈。

他拿出他的那些测量工具,什么皮尺啦、本子啦,就开始认真测量记录每一个细节。

那木塔有些地方特别高,得爬梯子上去,那梯子看起来晃晃悠悠的,感觉随时都会散架,可梁思成根本顾不上害怕,就爬了上去。

他一边量一边嘴里还嘟囔着这木塔的结构可真是精妙。

不放过一个斗拱,一块榫卯。

在回去的路上,他就不停地跟林徽因讨论这木塔的构造,哪里独特,和其他建筑对比起来有啥不一样。

他每到一个地方就找当地的老百姓问这木塔的历史,有时候那方言他都半懂不懂的,还拉着人家比划着问,像个好奇宝宝。

这一次考察的成果对他研究中国古代木建筑那可是重要得很,他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收集资料,像个建筑历史的拾荒者,最终写就了好多对建筑历史研究极为重要的著作,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素材二《贝聿铭:建筑界的外交家》贝聿铭那可是建筑界的大师级人物,他设计的建筑就像一颗一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世界各地。

就说卢浮宫金字塔吧。

在修建这金字塔之前啊,法国人那是争议大得很。

好多人觉得在卢浮宫这么个充满古典气息的地儿弄个现代风格的金字塔,简直是大不敬。

贝聿铭为了能让这个项目进行下去,就像个老谋深算的外交家一样开展工作。

他经常到卢浮宫附近溜达,观察来往的法国人,看他们的表情,看他们对卢浮宫周围环境的态度。

还找不同阶层的法国人聊天,从街头卖艺的到政界高官。

他去咖啡馆里听那些老巴黎们的想法。

不过最让人觉得他厉害的还是他亲自做方案展示那次。

他站在讲台上,像个演讲大师一样,拿着模型,用他那还不太熟练的法语耐心地解释金字塔的设计理念。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梁思成(Liang Sicheng,1899年-1972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家和学者,他在中国现代建筑史和古代建筑史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思成工作笔记是他在学术研究和实践中所留下的宝贵记录,这些笔记记录了他对建筑、历史、文化等领域的思考和见解,对理解他的学术观点和成就至关重要。

以下是对梁思成工作笔记的摘录,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一些参考和启发。

一、关于古代建筑的研究梁思成工作笔记中反复强调古代建筑的价值和独特魅力,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材料、结构、装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指出,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建筑形式,更是一种体现历史和文化的艺术品,其构造、雕刻和装饰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对今天的建筑设计和保护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二、对现代建筑的思考在梁思成工作笔记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现代建筑的思考和观点。

他认为,现代建筑应当结合古代建筑的精髓,继承和发扬古代建筑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应当注重现代科技的应用和环保设计,使建筑在满足实际需求的同时也能够体现人文关怀和文化积淀。

三、建筑与社会在梁思成工作笔记中,还有大量关于建筑与社会的思考和记录。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建筑应当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在这一点上,建筑应当积极响应社会变革、顺应社会需求,在城市规划、公共建筑等方面体现社会责任感,使建筑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梁思成工作笔记中还记录了他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重视。

他指出,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瑰宝,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根基和未来。

在建筑设计和保护上,应当充分尊重历史文化、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使历史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通过梁思成工作笔记的摘录,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建筑、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建筑设计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精神和启发。

这些思考和见解在今天的建筑设计和文化传承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让我们共同致力于传承梁思成先生的学术精神,为建筑领域的发展和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梁思成关于建筑的名言

梁思成关于建筑的名言

梁思成关于建筑的名⾔1.关于建筑⽅⾯的名⾔有哪些关于建筑⽅⾯的名⾔告诉我⼀些最好有作者1、⽂明改变了⼈类的住房,但没有同时改变住房⾥的⼈。

--梭罗 2、建筑是凝固的⾳乐。

--------------------------------歌德 3、安得⼴厦千万间,⼤庇天下寒⼠俱欢颜。

--------------杜甫 4、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贝⾀铭 5、建筑是⽤⽯头写成的史书。

--------------------------⾬果 6、建筑是⽤结构来表达思想的科学性的艺术。

------------赖特。

2.关于7 12班名⾔名句关于班级励志的⼏句名⾔:⾄我辈⽂/李者也天有时光地有岁,⽇⽉轮回⾄我辈。

⼈⽣可有⼏年壮,青春必应腾⽽沸。

⼨光⼨阴弥⾜珍,千⾦万钱不为贵。

偷得灯影争夜长,不⾄⽉沉不拟寐。

【注】西南科技⼤学,位于绵阳市涪城区。

始创于1939年,历经江津窑业技术学校、西南⼯业部⼲部学校、西南建筑⼯程学校、重庆建筑⼯程学校、重庆建筑材料⼯业学校、四川⾮⾦属矿⼭半⼯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四川建筑材料⼯业学院、西南⼯学院等阶段;2000年西南⼯学院、绵阳经济技术⾼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学,⾯积4088亩。

3.⽤⼀句名⾔形容鲁班形容鲁班1、【良⼯巧匠】良⼯:⼿艺精良的⼯⼈;巧匠:技艺精巧的匠⼈。

指技艺⾼超的⼯匠。

2、【精美绝伦】绝伦:没有⽐得上的。

精致美妙,⽆与伦⽐3、【完美⽆缺】完美:完整,完善。

完善美好,没有缺点。

4、【登峰造极】登:上;峰:⼭顶;造:达到;极:最⾼点。

攀登到⼭峰的顶点。

⽐喻学问、成就等达到了最⾼的境地。

也⽐喻⼲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鲁班,姓公输,名般。

⼜称公输⼦、公输盘、班输、鲁般。

鲁国⼈,今⼭东滕州⼈。

“般”和“班”同⾳,古时通⽤,故⼈们常称他为鲁班。

⼤约⽣于周敬王⼗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五年(公元前444年),⽣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于世代⼯匠的家庭,从⼩就跟随家⾥⼈参加过许多⼟⽊建筑⼯程劳动,逐渐掌握了⽣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阅读感受
在阅读《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这本书之前,我对中国建筑的了解仅仅停留在 古代的宫殿和庙宇上,而在阅读之后,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建筑丰富多彩的 内涵和历史背景。
梁思成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文字,将中国建 筑的历史呈现得淋漓尽致。这本书从最早的石器时代的穴居文化,一直写到近 代的建筑风格,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建筑的魅力和历史价值。梁思 成先生用生动的文字和丰富的图片,将中国建筑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 我也意识到了保护传统建筑的重要性。这些建筑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 成部分,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重要遗产。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不仅让我更加深 入地了解了中国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让我更加和保护传统建筑。我相信 这本书对于任何一个对中国文化和历用的材料和装饰特点,包括木材、砖、石、陶 瓷等材料,以及雕刻、绘画、镶嵌等装饰手法。梁思成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建 筑在材料和装饰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和创造力。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现代中国建筑的历程和发展趋势,包括20世纪初以来中国建 筑的变革和发展。梁思成先生认为,现代中国建筑在技术和材料方面有了很大 的进步,同时也吸收了西方建筑的元素和特点。他还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与现 代建筑的融合问题,提出了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思考和展望。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这是《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的读书笔记,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上有许多杰出的人物,其中梁思成无疑是其中之一。

梁思成是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建筑史和城市规划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介绍梁思成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中国建筑史的影响。

梁思成生于1901年,是中国著名建筑师、教育家和建筑史研究者。

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梁启超,这使得他从小就对建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清华大学学习建筑,并在国外留学期间深入研究了欧洲和亚洲各国的建筑风格和历史。

梁思成回国后,他开始致力于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理论和技术,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他指出,中国古代建筑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

他主张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将其与现代建筑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

梁思成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上,他还亲自参与了许多具体的建筑项目。

例如,他与林徽因合作设计了上海市艺术学院和西南联大等建筑项目,这些建筑体现了梁思成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借鉴和创新。

他还参与了北京市规划的编制工作,为现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梁思成还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曾在清华大学担任建筑系主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师和设计师。

他的教学理念是将建筑视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他鼓励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同时又要不断接纳外来的文化和技术,推动中国建筑事业的发展。

梁思成并不满足于对建筑的研究和教育,他还关注城市规划和保护文物的工作。

他提出了“保护先行”、“合理利用”的理念,主张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保护历史遗迹和传统风貌。

他也是中国著名的文物保护活动家,曾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文物保护项目。

梁思成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他的学术成果和理论观点也对世界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引起了国际建筑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他曾与许多国际知名建筑师和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合作,为促进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特征。

其中,梁思成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

梁思成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总结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1.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建筑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味道。

中国建筑注重自然环境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比如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也呈现在建筑的朝向、格局以及材料的选择上。

2.强调气势与坚固:中国建筑注重建筑的外在气势和内在坚固。

在建筑的规模和比例上,中国建筑强调巨大的气势,追求宏伟壮观的外观和规模感。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坚固稳固,延续了建筑质朴耐用的传统。

梁思成曾指出,“中国古代建筑是以石垒砌的”,这种依靠石材的坚固结构使得中国建筑得以保存至今。

3.博采众长与创新发展:中国建筑具有博采众长的特点,吸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建筑风格与技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风格。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建筑特色,这些特色在相互融合与传承中孕育出了新的建筑风格。

梁思成在他的研究中也指出,中国建筑不仅要追求古代建筑的传承,还要思考建造更适合现代生活的建筑形式与空间。

4.注重人文关怀:中国建筑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重视人们的舒适与福祉。

在建筑的布局和构造上,中国建筑常常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怀融入其中,通过园林与景观的构建,打造舒适、美观的居所。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特征,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

梁思成通过他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和理念为中国建筑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我们应该珍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精髓,将中国建筑的特征和价值传递给后代。

作文素材一日一积累(第2天):梁思成(1)

作文素材一日一积累(第2天):梁思成(1)

伟大的古建筑保护着——梁思成“建筑师的职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

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

”(梁思成)50 年前,作为一个建筑学家,梁思成曾经为保留古都北京奔走呼号,旧城保护不成,退而求其末——保留旧城的城墙和城楼。

走在今日的北京城,也许你会在某一处的雕梁画栋前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因为你能够感受到历史的脚步曾在这里驻足。

当历史的风烟散尽,人们再回忆起这位中国建筑史上真正的建筑大师文化大师时,仿佛看见了人间四月天。

(一)从清华到宾大:博学成就大师梁思成14 岁时进入实行严格美式中学教育的清华学堂,好学的他不仅学业优秀且兴趣广泛,担任过美术编辑和小号手,参加了合唱团,是学校的跳高冠军。

广泛的兴趣无形培养了他乐观、进取的精神,帮他赢得了爱情、事业,也帮他度过抗战和建国后的艰苦岁月。

梁思成不仅接受严格的西式教育,还自小在父亲影响和教导下学习国学,研习《史记》《孟子》《墨子》众多经典。

1924 年,梁思成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在此他接受了严格的训练,除去每周四十多个小时的上课时间,他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设计作业。

梁思成还日夜待在宾大博物馆、图书馆中,欣赏中国古代珍品,从此之后,中国建筑就成了他除去家人生命的全部。

多年的学习,造就梁思成作为一位大师渊博的的学识与素养和沉稳坚毅的性格。

适用主题:兴趣知识积累基础刻苦努力(二)行走中国穷且益坚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林夫妇带领中国营造学社迁往四川李庄。

在此阴冷之地,梁家终日与蛇鼠为伴,缺衣少食。

加之林徽因肺病复发,生活愈加艰难。

实在无钱时,梁思成只好典当家中物品。

他曾跟家人开玩笑说:“把这只表‘红烧’了吧,这件衣服可以‘清炖’么?”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梁林夫妇还是排除万难著成皇皇巨著《中国建筑史》和英文《图像中国建筑史》。

适用主题:实践务实逆境坚强乐观爱国热爱(三)保全京都奈良古城1944 年夏天,梁思成受邀来到盟军司令部。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建筑师和学者,其中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

梁思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史学家,他出生于1901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梁思成从小就对古代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这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最早接触到的是西方建筑的教育和理论,他曾先后留学于美国和英国,深入研究了欧美的建筑和城市规划。

但是,他并没有被西方的建筑理念所束缚,而是将西方的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建筑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梁思成回到中国后,开始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工作。

他深入民间,亲自考察实地,对中国的历史建筑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将其按照时代、地域和风格进行了划分,形成了中国建筑史学科的体系。

梁思成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建筑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对北京故宫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20世纪40年代初,故宫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破坏,许多建筑物受到了毁灭性的伤害。

梁思成积极参与了对故宫的保护工作,他研究了故宫的历史和建筑,亲自参与了修复工程的规划和设计。

他坚持了"不易其容,只修框架"的原则,保持了故宫原有的历史风貌,同时采用了一些新的修复技术和材料,确保了修复后的建筑物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而且符合现代建筑的安全标准。

梁思成还积极推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价值。

他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建筑史和建筑学的重要著作,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和独特性。

他提倡借鉴传统建筑的研究和经验,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以推动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和进步。

梁思成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学术研究和保护工作,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建筑,他们以梁思成为榜样,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文化。

总之,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者和建筑师,他对于中国建筑的研究、保护和推广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文素材——梁思成

作文素材——梁思成

梁思成编写古建筑史梁思成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从1931年起,他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决心写出中国自己的建筑史”这项事业中。

他和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历经10余年,走访了15个省,近200个县,测量、摄影、研究了2000余项包括汉、唐、宋、辽、明、清6个朝代的建筑与文物,积累了大量资料。

《清式营造则例》1934年编著了《清式营造则例》一书,这部著作成了初学中国古建筑的入门必读教材,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不可少的资料,也是如今古建修整工作人员常用的工具书。

《中国建筑史》1944年,梁思成开始撰写《中国建筑史》。

这时,多病的身体折磨着他,脊椎软骨硬化病使他不得不经常戴着铁马甲工作;学社经费来源的断绝又使他不得不多次去重庆政府募化微薄的津贴;十分短缺的物质条件使得只能靠大量的线描图来弥补照片的不足。

在林微因、莫宗江、卢绳等人的协助下,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终于在抗日时期西南的一个小山庄里完成了。

在这部著作中,梁思成根据大量的实物和文献资料,第一次按中国历史的发展,将各时期的建筑,从城市规划、宫殿、陵墓到寺庙、园林、民居都作了详细的叙述,并对各时期的建筑特征作了分析和比较。

这些论述和分析都远远超过了过去外国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

1946年10月,美国耶鲁大学聘请梁思成去讲学,他带着《中国建筑史》和同时完成的《中国雕塑史》的书稿、图片,以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分析博得了国外学术界的极大钦佩和赞扬。

这些成就离不开集体的劳动,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们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访了15个省,近200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了2000余项建筑与文物,积累了大量资料。

梁思成正是根据这些丰富资料,去粗存精,分析比较,和同事们一起使中国古建筑这一瑰宝,终得拂去尘埃,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

梁思成- 调查、研究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梁思成坚持测量力求细致,分析要有根据,绘图要严密,所出成果要与世界水平比高低。

梁思成名言名句

梁思成名言名句

梁思成名言名句梁思成(1901-1972),中国现代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是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第一位在西方系统研究与接受的建筑学家,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的思想和理论对中国建筑界和城市规划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许多名言名句至今仍然被人们引用。

以下是一些梁思成名言名句的整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启迪:1. “脚踏实地地干自己的事情,实事求是地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智者的品行。

”梁思成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和经验积累,才能真正改变和进步。

2. “建筑是一个社会各个方面相辅相成的无机结合体。

”梁思成强调了建筑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座独立的建筑物,还是社会各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现。

3. “建筑,就是一种艺术体系。

”梁思成将建筑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他认为建筑应该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不仅仅是技术和科学的产物。

4. “建筑是一个长期的约会。

”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与人相伴的,它需要经历时间的考验和磨砺,在与人们的互动中不断发展和改进。

5. “艺术与科学本是一个整体。

”梁思成强调了艺术和科学的统一性,他认为建筑既要追求艺术的美感,又要遵循科学的原理和规则。

6. “艺术与文化,历史与环境相辅相成。

”梁思成强调了艺术和文化的内在联系,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当地的历史和环境相协调,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

7. “建筑师应该成为一个自由的思想者和创造者。

”梁思成鼓励建筑师要独立思考和创新,不受束缚和限制,追求自由和独立的艺术表达。

8. “文化的复兴必然要以建筑为主要方向”。

梁思成强调了建筑在文化复兴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只有通过建筑的改变和创新,才能实现文化的复兴和进步。

9. “城市规划必须符合人性化的原则。

”梁思成强调了城市规划应该以人为本的原则,他认为城市规划要尊重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10. “良好的建筑应是自然与人工的统一。

”梁思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建筑应该与自然融为一体,创造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空间。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
梁思成(1898-1976)是中国现代建筑史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
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的工作笔记是
他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记录下的宝贵资料,对于了解他的学术思想
和研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梁思成的工作笔记主要包括对古代建筑的测绘、绘图、文字描述、实地勘察等内容。

在这些笔记中,他记录了大量古代建筑的平
面图、立面图、构造细节等,这些资料为后人研究古代建筑提供了
重要的参考。

此外,梁思成还在工作笔记中记录了对古代建筑的实
地调查和考察的过程,包括对建筑材料、结构特点、装饰风格等方
面的观察和总结,这些内容为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除了对古代建筑的研究,梁思成的工作笔记还包括对城市规划
和风水理论的记录。

他通过实地勘察和文献研究,系统地记录了中
国古代城市的布局特点、道路规划、建筑风格等内容,为后人了解
古代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此外,梁思成还对中国传统风水
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记录,这些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
中国传统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思想体系。

总的来说,梁思成的工作笔记是他多年学术研究和实践的结晶,记录了丰富的古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资料,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
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6)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6)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6)梁思成《中国建筑史》(6)第七章元·明·清(一)第一节元·明·清宫殿建筑大略元室以蒙古民族入主中土,并迭西征,以展拓疆土,造成地跨亚欧之大帝国,华夏有史以来,幅员之广,无有能逾此者。

元初,太祖十年克燕,初为燕京路,总管大兴府。

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复曰中都。

四年,于辽金旧城之东北创置新城,始迁都焉。

九年(公元1272年)改大都,"京城右拥太行,左挹沧海,枕居庸,奠朔方,城方六十里,十一门"[1]。

大都正南门曰丽正,其内有千步廊,"可七百步,建灵星门,门建萧墙,周回可二十里,俗呼红门栏马墙。

门内二十步许有河,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周桥,皆琢龙凤祥云,明莹如玉,桥下有四白石龙,擎戴水中甚壮。

绕桥尽高柳,郁郁万株,与内城西宫海子相望。

度桥可二百步为崇天门,门分为五,总建阙楼,其上翼为回廊,低连两观。

傍出为十字角楼,高下三级;两傍各去午门百余步。

有掖门,皆崇高阁。

内城广可六七里,方布四隅,隅上皆建十字角楼。

..由午门内可数十步为大明门"[2],门后正中为大明殿,"殿乃登极正旦寿节会朝之正衙也;十一间,东西二百尺,深一百二十尺,高九十尺,柱廊七间,深二百四十尺,广四十四尺,高五十尺;寝室五间,东西夹六间,后连香阁三间,东西一百四十尺,深五十尺,高七十尺"[3]。

"殿基高可十尺,前为殿阶,纳为三级,绕置龙凤白石阑,阑下每楯压以鳌头,虚出阑外,四绕于殿。

殿楹四向皆方柱,大可五六尺,饰以起花金龙云。

楹下皆白石龙云花,顶高可四尺。

楹上分间,仰为鹿顶斗拱攒顶,中盘黄金双龙,四面皆缘金红琐窗,间贴金铺,中设山字玲珑,金红屏台,台上置金龙床,两旁有二毛皮伏虎,机动如生。

""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

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

梁思成工作笔记摘录梁思成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建筑师、学者和教育家,对中国现代建筑和建筑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工作和思想对中国建筑界和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梁思成工作的笔记摘录:梁思成笔记梁思成(1901年-1972年)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杰出的建筑师和教育家,对中国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对中国传统建筑、园林和规划有着深入的研究与领悟。

梁思成又致力于推动现代建筑的发展,提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

在笔记中,梁思成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一、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梁思成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是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深入挖掘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和建造工艺,如《中国建筑史》一书,梁思成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各个时期和不同类型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对中国建筑史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西方建筑理论的引进和发展梁思成在西方建筑理论知识的引进与发展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

他长期在西方留学,学习了欧洲传统和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

梁思成还在国内推广和倡导了西方建筑理论的应用,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提倡融合中西建筑思想梁思成在工作中一直提倡将中西建筑思想相融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风格。

他主张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建筑理念,创造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建筑形式,提出了“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这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四、建筑教育的推动与改革梁思成在建筑教育方面也作出了重要工作。

他参与创办了北京建筑学院(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教育体系上推动了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梁思成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倡对传统、现代建筑观念的批判性思考、引进西方的建筑理论和范式,如功能主义、生态学、建筑美学等,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中西结合思维的建筑人才。

五、对城市规划与保护的重视梁思成在城市规划与保护方面也有着积极的工作。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3)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3)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3)梁思成《中国建筑史》(3)第六章五代.宋.辽.金(上)第一节五代汴梁之建设唐室既衰,五代迭兴,皆偏霸之主,兵戈扰攘,且五十余年。

中原建设力微弱而破坏甚烈。

初,朱梁代唐,长安为墟,毁宫室庐舍,取其材浮河而下[1]。

既都洛阳,乃以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创宫殿焉。

洛阳经安史之乱,疮痍满目,已非唐时东都之盛。

后唐灭梁,唐庄宗虽以"宫禁郁蒸"[2],曾营楼观,但洛京是时旧墙多已摧塌,南市尚留有张全义所筑临时壁垒,"浩穰神京,旁通绿野,徘徊壁垒,俯近皇居"[3]。

其衰落情状已露。

及后晋都洛,天福三年(公元938 年),河南留守奏修洛阳宫,薛融谏曰:"今宫室虽经焚毁,犹侈于帝尧之茅茨。

..今公私困窘,非陛下修宫馆之日"[4]。

是时宫室既渐次颓顿,而国力又不胜修葺,遑论建置矣。

同年,晋又东迁,以汴州为都,汉周迭代,乃一因其制,但汴宫诸殿,各代易名而已,亦未曾增益。

后周都汴,以方内略定,迭诏整广京师,始有开国建设之风,自隋开运河,汴河为其中流,汴梁在唐时已因商业发展,成"为雄郡,自江淮达于河洛,舟车辐辏"[5]。

其市肆繁盛,"邑居庞杂",固非一日。

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 年),诏开封府丁五万五千人,修补京师罗郭,尚未广事展拓。

迄世宗武威政权雄盛,四方人物走集于此,汴京乃兼政治经济中心,其旧有建筑,突然不敷居用。

显德二年(公元955 年),增修汴城之两诏,富于市政设计观念,极堪注重[见注4]。

世宗始因"东京..都城,因旧..诸卫军营或多狭窄,百司公署无处兴修。

..坊市之中,邸店有限;工商外至,络绎无穷;僦赁之资,增添不定,而又屋宇交连,街衢湫溢。

入夏有暑湿之苦,居常有烟火之忧"。

故"将便公私,须广都邑,于京师四面别筑罗城"。

其设施则"先立标帜,候冬末农务闲时..修筑,..未毕则迤逦次年。

【名人语录】梁思成有关建筑的经典语录

【名人语录】梁思成有关建筑的经典语录

【名人语录】梁思成有关建筑的经典语录导语: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下面是梁思成有关建筑的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前来阅读和参考。

1、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时千变万化。

2、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3、在较保守的城镇里,新潮激发了少数人的奇思异想,努力对某个‘老式的’建筑进行所谓的‘现代化’,原先的杰作随之毁于愚妄。

最先蒙受如此无情蹂躏的,总是精致的窗牖,雕工俊极的门屏等物件。

我们罕有机会心满意足地找到一件真正的珍品,宁静美丽,未经自然和人类的损伤。

一炷香上飞溅的火星,也会把整座寺宇化为灰烬。

4、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5、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

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

6、桥是那么伟大,但也能娇小妩媚。

秦少游为“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的绚丽景色所动,李肩吾爱看“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欧阳修更痛快,他偏喜欢“独立小桥风满袖”,多么潇洒!7、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8、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9、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

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田园居士制作不过是一两个例而已。

中国历代建筑遗物,以祠庙寺观为最多;古代建筑之精华,多赖寺观得以保存下来。

在这调查工作刚刚开始,遗物实例极端稀少的时候,在一部《中国建筑史》中,现在已经学者们测绘研究过有限的几处辽宋金元遗物,每处至少也值得一页半页的篇幅;庙寺观全节,至少也须享受数十页,乃至更多的记述,才算对得住我们手造这些杰作的先哲。

而此书之对庙寺观,只是寥寥数语,不满两页,将古代实物十分之九,如此轻轻撇开,还讲什么中国建筑史!第三编则为“关于建筑之文”三篇,分论中国建筑之美,仿古,及保存三问题。

关于建筑的哲学,犹其他抽象问题,辩论是无止境的。

但是在“美”和“仿古”两问题上,有几句不能不说的话,现在合在一起讨论。

建筑之三要素:合用,坚固,美观,已是现代建筑界所公认。

三者之中,美的问题,最难下定论。

不过合用而且坚固,我们可以说是一座美好的建筑所必须有的先决条件。

要创造新的中国建筑,若不从实用和坚固上下手,而徒事于“轮廓,装饰,色彩”的摹仿——盲从,则中国建筑的前途,岂堪设想!“北平旧建筑保存意见书”是第三篇中最后一文。

文中提议将北平古建筑若干部分拆毁。

建设新都市,诚然有时不能不牺牲多少的古物。

但是都市设计中的杰作如地安门,西安门,中华门及各牌楼等,乐先生竟说“皆宜撤去,以求交通上之便利”。

北平道路宽大,房舍稀松,大街均整齐的通南北东西,极少有不便交通的地方,须要撤去极堂皇的大座建筑物的。

更不用说那地安门,西安门等本身便是都市中不可少的点缀。

假使法国有个老头子,提议把巴黎的凯旋门,圣典尼斯门,刚哥广场水池等等,一概“撤去,以求交通上之便利”,那老头子脑部的健康,恐怕就有问题了。

第三册整本是图,在今日制建筑图,丁字尺和鸭嘴笔较毛笔方便。

即使用毛笔,亦须准确,不能徒然写意,尤其是建筑的部分。

如二编上附图三十,平坐斗拱,竟用皱笔涂绘如同团絮;又如图三十一,檐及屋顶,竟放在鸟巢上,原来也算是斗拱;图三十二,却又将檐下斗拱画成曲纹,如折扇联置,其与实物之肖似程度,还远不如一张最劣的界画。

梁思成语录

梁思成语录

梁思成语录梁思成语录:探寻建筑与文化的奇妙融合梁思成,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师,更是一位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学者。

他对于建筑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着独特的见解和热情的探索,这使得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具有实用性,更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梁思成曾说:“建筑是一种语言,它可以讲述历史,传递文化。

”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建筑的理解和热爱。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空间,更是一种通过形式和结构来表达人们对于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审美观的追求。

在他的设计中,他常常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如琉璃瓦、斗拱和雕刻等,这些元素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梁思成在其著作《中国建筑史》中,提到了“合理性”和“美的追求”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的美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更是一种内在的合理性。

他强调了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而不是与之相争。

他的设计理念注重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合理的布局和精心的材料选择,使建筑融入自然,与之相得益彰。

梁思成还关注了建筑与社会的关系。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为了个体的需求,更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他强调了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并将其与社会的需求相结合。

他主张建筑应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的设计理念注重了人的尺度和需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的设计,使建筑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梁思成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一些建筑物,更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

他的作品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建筑的形式和结构,传递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他的设计理念不仅仅是为了美化建筑,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梁思成的建筑作品在中国现代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的设计理念和创作思想,不仅为后来的建筑师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更为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思考。

他的建筑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

梁思成的语录,不仅仅是一句句智慧的箴言,更是一种对于建筑与文化关系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

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

梁思成中国古代建筑史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

在军事,政治及思想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

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一、属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

中国始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枋,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

……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

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

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

……中国建筑之……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

……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素。

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

今分别言之如下:1.翼展之屋顶部分……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2.崇厚阶基之衬托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摘抄zhongguojianzhushi2012-10-02 18:54:52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

在欧美,古建实行的保存是比较晚近的进步。

2012-10-02 18:56:03今日中国保存古建之外,更重要的还有将来复兴建筑的创造问题。

欣赏鉴别以往的艺术,与发展将来创造之间,关系若何我们尤不宜忽视。

2012-10-02 20:11:30无疑的将来中国将大量采用西洋现代建筑材料与技术。

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

如何接受新科学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现中国特有的作风及意义,老树上发出新技,则真是问题了。

2012-10-02 20:12:40到现在为止,中国城市多在无知匠人手中改观。

故一向的趋势是不顾历史及艺术的价值,舍去固有风格及固有建筑,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

2012-10-02 20:49:48要能提炼旧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国质素,我们需增加对旧建筑结构系统及平面部署的认识。

2012-10-14 09:44:00英,美,苏,法,荷,比,北欧或日本都曾造成他们本国特殊作风,适宜于他们个别的环境及意趣。

以我国艺术背景的丰富,当然有更多可以发展的方面。

新中国建筑及城市设计不但可能产生,且当有惊人的成绩。

在这样的期待中,我们所应作的准备当然是尽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参考的资料。

2012-10-14 09:47:12以测量绘图摄影各法将各种典型建筑实物作有系统秩序的纪录是必须速做的。

2012-10-14 09:49:43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

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2012-10-14 10:03:11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2012-10-30 11:05:24这好比是在欣赏一国的文学之前,先学会那一国的文字及其文法结构一样需要。

所以中国现存仅有的几部术书,如宋李诫营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乃至坊间通行的鲁班经等等,都必须有人能明晰的用现代图解译释内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称,给许多研究者以方便。

研究实物的主要目的则是分析及比较冷静的探讨其工程艺术的价值,与历代作风手法的演变。

2012-11-11 19:37:06梁思成虽是一个建筑史学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这是他与其他建筑史学者的不同之处。

他认为建筑史并非史料的堆砌。

应首先注意各时期的建筑思想;建筑史所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是介绍各历史时期建筑风格的特征,还要了解建筑是如何演变?受什么因素制约?发展的规律是什么?等一系列本体问题。

只有深刻地了解历史,才能准确地把握整个学科的发展方向。

因此他深感一九四四年完成的这本《中国建筑史》有很大的不足,他准备重写一本《中国建筑史》。

他曾对他的学生说:“有些同学对建筑史缺乏正确的认识,以为搞建筑史的都是些老头,这是不对的,搞建筑史的人绝不能是那些老学究。

建筑史今天真正需要的人才,是要很活跃的,有充沛的体力,会动脑子,有研究才能,能把问题搞清楚的人,绝不是等别人把一件古董摆在你面前,让你坐在那儿,慢慢地去品味它。

不是这样的,建筑是文化的记录,研究建筑史的人,要能敏锐地区别时代的艺术特点,能感到历史的步伐。

”2012-11-11 19:38:43这部“建筑史”是抗日战争期间在四川南溪县李庄时所写。

因为错误的立场和历史观点,对于祖国建筑发展的前因后果是理解得不正确。

例如:以帝王朝代为中心的史观,将各时期人民辉煌的劳动的创造和智慧的累积,竟说成了封建主和贵族的成就;对于各时期的建筑物及其特征,只是罗列现象,没有发展的观点。

元、明、清三个朝代,因限于时期,省略过甚。

当时为了节省篇幅而用文言;并且引经据典时,只用原文而不再加解释;给读者增加了不便。

多看笔记来自多看阅读for Kindle- Highlight Loc. 108-9 | Added on Sunday,February 24, 2013, 01:52 PM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Highlight Loc. 109-12 | Added on Sunday,February 24, 2013, 01:55 PM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

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

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Highlight Loc. 131-33 | Added on Sunday,February 24, 2013, 02:09 PM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以柱额、斗拱、梁、榑、瓦、檐为其“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榑等之法式为其“文法”。

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

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Highlight Loc. 210-34 | Added on Friday,March 01, 2013, 11:04 AM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 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

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极缺乏。

殷周战国以来城郭宫室陵墓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

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焉。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公元220 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发育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

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590 年)虽在当时政治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情况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仍极为澎湃。

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

实物之在艺术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GreeceBuddhist)之种种圆和生动之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906 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

唐为中国艺术之全盛及成熟时期。

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

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

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

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

唐之建筑风格,既以倔强粗壮胜,其手法又以柔和精美见长,诚蔚然大观。

五、五代、宋、辽、金时期(公元906—1280 年)五代赵宋以后,中国之艺术,开始华丽细致,至宋中叶以后乃趋纤靡文弱之势。

宋、辽、金均注重于宫殿之营建;其宫殿虽已毁尽,其佛寺殿宇之现存者,尚遍布华北各省;至于塔幢,为数尤夥。

作风手法,特征显著,规例谨慎,循旧制之途径,增减嬗变不已。

此期除遗留实物众多外,更有营造法式一书,为研究中国历代建筑变迁之重要资料。

六、元、明、清时期(公元1280—1912 年)元、明、清三代,奠都北京,都市宫殿之规模,近代所未有。

此期间建筑传统仍一仍古制。

至明清之交,始有西藏样式之输入外,更由耶稣会士,输入西洋样式。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之刊行,则为清官式建筑之准绳。

最后至清末,因与欧美接触频繁,醒于新异,标准摇动,以西洋建筑之式样渗入都市,一时呈现不知所从之混乱状态。

于是民居市廛中,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七、民国时期(公元1912 年以后)民国初年,建筑活动颇为沉滞。

迨欧美建筑续渐开拓其市场于中国各通商口岸,而留学欧美之中国建筑师亦起而抗衡,于是欧式建筑之风大盛。

近二十年来,建筑师始渐回顾及中国固有之建筑,遂有采其式样以营建近代新建筑者。

自此而后,建筑师对于其设计样式均有其地域或时代式样之自觉,不若以前之惟传统是遵。

今后之中国建筑,亦将如今后世界各处之建筑,将减少其绝对之地方性。

然因传统,背景,民族气质等等原素之不同,亦将自成一家,但其形成,则尚有所待耳。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Highlight Loc. 339-42 | Added on Friday,March 01, 2013, 02:21 PM卿大夫住宅“唯里人命次”[6],规则尤严,故当鲁文公欲弛孟文子及郤敬子之宅,皆以违礼不敢闻命。

自营居室,如赵文子“斫其椽而砻之”,张老见而责其“贵而忘义,富而忘礼”,而惧其“不免”[7]。

智襄子“为室美”,智伯亦曰:“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也”[见注7]。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Highlight Loc. 344-45 | Added on Friday,March 01, 2013, 02:24 PM至战国之世,仅余七雄,诸侯已均“高台榭,美宫室”。

苏秦且说齐涽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8]。

对建筑之观念,不若前此之简朴。

且自周中世以降,尤尚殿基高巨之风,数殿相连如赵之丛台,即其显著之一例。

今日燕故都巍然之台址,犹有三十余所。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Highlight Loc. 550-51 | Added on Friday,March 01, 2013, 04:16 PM中国屋顶式样有四阿(清式称庑殿),九脊(清称歇山),不厦两头(清称悬山),硬山,攒尖五种。

汉代五种均已备矣。

四阿,不厦两头,硬山见于画像石及明器者甚多。

攒尖则多见于望楼之顶。

九脊顶较少见,唯纽约博物院藏明器一例,乃由不厦两头四周绕以腰檐合成。

二者之间成阶级形,不似后世之前后合成一坡者。

此式实例,至元代之山西霍县东福昌寺大殿尚如此,然极罕见也。

重檐之制,见于墓砖,其实例则雅安高颐阙。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Highlight Loc. 822-24 | Added on Friday,March 01, 2013, 05:46 PM中国固有纹饰,见于云冈者不多,鸟兽母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凰,饕餮等等,雷纹,夔纹,斜线纹,斜方格,水波纹,锯齿,半圆弧等亦见于各处。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Highlight Loc. 887-90 | Added on Saturday,March 02, 2013, 11:19 AM至若忠臣廉吏,如魏征“所居室屋卑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