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建筑魏晋南北朝建筑: 走进历史的瑰宝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建筑艺术迎来了蓬勃的发展,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瑰宝。
它们不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的瑰丽体现。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古老国家,中国的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期间,这种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演变。
首先,魏晋南北朝的建筑更加注重环境与自然的结合。
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建筑师充分考虑到了自然环境,尤其是山水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自然主义的风格在后来的建筑中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建筑的重要特征。
其次,建筑材料的选择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木材、土和瓦成为了主要的建筑材料。
相对于后来的石、砖和瓦的使用,这种材料的选择更加简朴,更加贴合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这些建筑材料的使用也体现了魏晋南北朝的审美意识和建筑态度。
同时,魏晋南北朝的建筑在结构和技术上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例如,武威魏晋石窟就是中国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石窟之一。
这些石窟不仅保存完好,还以其独特的造型和富丽堂皇的壁画而著称于世。
通过对这些石窟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人们在建筑结构和壁画绘制方面的高超技艺。
除了石窟,魏晋南北朝的宫殿建筑也是当时建筑艺术的杰作。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洛阳白马寺。
作为佛教圣地,白马寺的规模宏大、结构严谨。
寺内的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精巧,展示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此外,魏晋南北朝还涌现了许多其他类型的建筑,如庙宇、陵墓和园林等。
这些建筑不仅是时间的见证,更是历史的瑰宝。
衡阳敬新楼、南京乌衣巷和洛阳孟津亭等建筑都彰显了当时建筑师的智慧和奇思妙想。
它们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和社会面貌。
然而,时光飞逝,魏晋南北朝的建筑如今大多已经不存,只能通过文献、壁画和重建来感受当时的辉煌。
然而,它们的精华和审美价值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后世的建筑和艺术。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pptx
读罢此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及显存的遗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地上建筑,汉代只留下少许石阙、墓葬和崖墓,盖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
【2】密檐式塔:密檐式塔一般不供登临,晚期有些虽可登临,因檐密窗小,没有平座、 栏杆,观赏效果欠佳。但密檐式塔间距逐层收缩,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 得稳重而秀丽。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 法,其型制源于印度。
【3】单层塔:单层塔多为墓塔、佛龛,源自印度。早期形象资料,见于云冈及响堂山等 石窟上的单檐小方龛。现存的最早实例为山东神通寺四门塔。
二、佛寺 佛寺最初的记载是东汉的鸿泸寺。魏晋时期大兴佛寺,北魏仅洛阳就有 1367 所。这一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许多王侯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改 建时一般不大改动原布局,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 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此种风格布局成为以后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 的布局。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述了当时洛阳 40 座重要佛寺,其中以永宁寺
学海无涯
“初发芙蓉”的魏晋时期建筑
——《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
摘 要: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一部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这篇读书报告 将着重于介绍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色,根据具体遗址来对比出南北朝 建 筑的特色与区别以及那一时期的建筑特征。并研究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传入对建筑所造 成的 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58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间,这个时期充满了创造力和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建筑艺术经历了巨大的转变和发展,受到了佛教和西域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
在建筑风格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建筑更加注重坚固和实用,南方的建筑则更加注重美观和精细,两种建筑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了更加完善和丰富的表现。
一、魏晋时期的建筑艺术魏晋时期的建筑艺术受佛教文化的影响,这使得建筑风格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佛教的信仰促使建筑师创造出更加壮观、神秘、高雅和理性的建筑,同时也需要艺术家和工匠们开创新的技术和材料,例如建造祭坛、塔、殿堂等。
魏晋时期的建筑结构凸显了宏伟和精细之美。
建筑师们善于制造各种建筑结构,如榫卯结构、砖木结构和石雕结构等,这些结构为他们建造宏伟、气势磅礴的建筑提供了基础。
例如位于洛阳的龙门石窟,其建筑结构深受当时建筑师创意和技术的影响,这些年代古老的洛阳石窟依然引领着世界古建筑领域的潮流。
二、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独具特色。
在这个时期,南方的建筑更加注重美观和精细,例如南北朝时期的青岩寺庆源塔,以其精细和华丽的细节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南方的建筑经过长期的磨合和发扬,形成了固定的建筑风格,例如建筑结构为檐下虹瓦、攀龙附凤的楼阁,如今仍是中国南方建筑的主要设计手法。
而在北方,建筑更加注重坚固和实用,例如南北朝时期的朔方石窟群,其建筑结构更注重风雨的保护和地理环境的利用。
由于北方的环境寒冷干燥,建筑结构和形制独具特色,例如玉门关的壁画塔,其外部为砖结构,内部为木菩提和石灵龛相间的结构,用兔尾式的石柱支撑而成,其不仅美观大气,更注重实用性。
三、基于建筑艺术的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艺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在建筑结构力学上的提高,同时也是文化交融的象征。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佛教文化相融合,它不仅促进了建筑艺术水平的提高,更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和各区域之间文化的融合。
描述魏晋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探寻魏晋南北朝建筑之美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着矛盾和变革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也是非常独树一帜的,有着鲜明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建筑艺术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了多种不同的风格。
其中最主要的风格包括南方的江南园林风格和北方的宫殿建筑风格。
南方的江南园林风格以吴越之地为代表,其建筑的特点是注重园林美学和自然景观融合。
园林以水为主,以扁担、曲桥和飞檐翘角的建筑风格为主要特色。
例如,苏州领略园、拙政园、留园等都是代表性的江南园林建筑。
这些建筑以自然景观和建筑融为一体,通过亭、楼、桥、石等各种建筑元素的相互衬托,创造了独特的南方园林美学。
北方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构造和宏伟的气势。
宫殿建筑规划严谨、布局讲究,结构稳定坚固。
典型的代表包括洛阳龙门石窟、北魏孝文帝陵、北齐孝昭陵等。
这些建筑造型庄重雄伟,以大规模的石刻和雕塑为主,形象丰满生动,具有强烈的艺术气息。
除了以上两种典型的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独特的建筑形式,如砖雕、彩画、善本砖等。
这些特殊的建筑形式在中国建筑史上都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例如,洛阳白马寺中的砖雕、大同云冈石窟中的彩画都是极具艺术价值的建筑创作。
总之,魏晋南北朝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富有特色。
南方的江南园林和北方的宫殿建筑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我们仍可以从这些建筑中发现文化印记,感受历史风华。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中国古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不同的时期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以下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特点:先秦时期的建筑主要以宫殿、墓地和祭祀场所为主。
宫殿建筑大多采用方形布局,以木材和土石结构为主。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兵马俑。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589年):-特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西亚和中亚的影响,基本建筑结构采用集中式布局,并增加了一些外来元素。
特别是佛教寺庙的兴起,使得寺庙建筑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
-代表建筑:河南洛阳的白马寺。
3.隋唐时期(公元589年-907年):-特点:隋唐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丰富的装饰和雕刻,建筑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和庄重。
佛寺和宫殿以及各种公共建筑得到了大规模的建造。
-代表建筑:陕西西安的大雁塔,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4.北宋时期(公元960年-1127年):-特点: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改良,建筑结构更加优雅和精致。
曲尺式建筑布局和建筑雕刻、装饰得到了大力发展。
-代表建筑:北京的颐和园,浙江杭州的灵隐寺。
5.南宋时期(公元1127年-1279年):-特点:南宋时期的建筑风格继承了北宋时期的优点,注重平面布局和建筑细节的精湛雕刻。
特别是园林建筑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代表建筑:苏州的拙政园,江苏扬州的个园。
6.元明时期(公元1279年-1644年):-特点:元明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蒙古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和壮观,采用多变的色彩和装饰。
-代表建筑:北京的故宫,四川成都的武侯祠。
7.清代时期(公元1644年-1912年):-特点:清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注重庄重和对称。
宫殿和寺庙采用明亮的色彩,装饰华丽,以黄色为主色调。
-代表建筑:北京的天坛,江苏扬州的瘦西湖。
以上是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的概括。
虽然每个时期的特点各异,但都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湛的工艺技术。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建康]:
西晋统一后,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 建业为建邺。建兴元年(公元313年)为避晋 愍帝司马业讳,而改名建康。建武元年(公 元317年)为东晋都城。 继之,南朝的宋、齐、梁、陈(公元 420——589年)皆以此为都。 从东吴到陈共六个朝代,历时320年,史 称“六朝”。 建康城位于长江丘陵起伏地区, 且各朝逐步扩建,呈不规则形,但宫城是按 一定规则筑成。
甘 肃 天 水 麦 积 山 石 窟
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 天龙山石窟
山西太原天龙山第16窟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窟檐
佛 殿 窟
中 心 塔 柱
6.墓与表:
北魏洛阳城墙遗址
北魏洛阳城墙遗址
(二). 建业——六朝古都
[越城]:
公元前472年战国时,赵灭吴后,在今秦 淮河和雨花台(聚宝山)之间建城,据记 载:城周长2里30步。
[金陵邑]: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在石头(今 清凉山)筑金陵邑,仅靠长江,形 势险要。
[建业]:
三国时期(公元211年),东吴治此,于 金陵城旧址建石头城,依山势筑城,周长7 里100步;东面设一门,南面设一门,北面 二门。孙权在武昌称帝后,于公元229年秋 迁都建业,开始在石头城东修造都城,北依 玄武湖,南临秦淮河,东近钟山西麓,周长 20里19步。宫城位于都城中部偏北。
印度桑奇2号窣堵坡
印度窣堵坡的典范──桑奇大塔
2).中国塔的形式:
楼阁式塔 密檐式塔 单层塔 喇嘛塔(藏传佛塔) 金刚宝座塔 :
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建筑
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建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
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
但是。
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
高层佛塔出现了。
并带来了印度。
中亚一带的雕刻。
绘画艺术。
不仅使中国的石窟。
佛像。
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
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
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
变得更为成熟。
圆淳。
中文名,魏晋南北朝建筑。
建筑类型,佛寺。
佛塔和石窟。
建筑特色,人字拱和一斗三升组合的结构。
城市建筑,邺城洛阳。
建筑特征,成熟。
圆淳。
艺术简介。
从东汉末年经三国。
两晋到南北朝。
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
战争破坏严重。
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
在这300多年间。
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
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
但是。
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
高层佛塔出现了。
并带来了印度。
中亚一带的雕刻。
绘画艺术。
不仅使我国的石窟。
佛像。
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
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
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
变得更为成熟。
圆淳。
此时期为中国大分裂。
大动荡的时代。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国。
此时专制王权衰退。
士族势力扩张。
特权世袭。
形成门阀政治。
此时期。
汉族和游牧民族。
游牧民族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
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
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
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
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
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
一个异族的奴隶。
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
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
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佛道大盛。
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
塔。
石窟等。
寺院经济强大。
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
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
总之。
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
在建筑装饰方面。
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建筑技术和设计经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期间涌现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形式。
这些建筑不仅是当时的杰作,同时也是建筑史上的珍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艺术,特别是其建筑技术和设计,受到了当时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进入了一个较为宽松的时代,社会风气和文化思想也得到了较大的开放和发展。
因此,这个时期的建筑艺术,展现了其自身特色,反映了时代精神。
下面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艺术的一些介绍。
一、建筑材料和结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木、石、土、砖、泥等材料应用得更为广泛,建筑结构也变得更加丰富。
其中以砖石结构更为普遍。
在这种结构中,以砖为主体,用石拱、木杆等配合。
这种技术在日后的建筑中也广泛应用,并且经年累月的考验之下,这种建筑结构依然保持了稳定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开发了新的建筑技术,如悬挑、悬空、擎空、悬梁式结构等。
这种技术的出现,使建筑更加协调统一,稳定性得到显著提高。
二、建筑的造型和风格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
即便是在当时,也不存在统一的建筑规范和风格,反而出现了许多新的建筑风格。
古典风格,是当时广泛采用的建筑风格。
古典的建筑非常注重对称和比例的设计,以及细节方面的加工。
古典建筑的大量出现,使得建筑更具有文化和历史的内涵,而成为后世建筑所继承的基本元素。
另外,中国南方的建筑风格也逐渐形成,吸收了南方民居建筑的特点,丰富了建筑风格上的差异。
三、宫殿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宫殿建筑的规模比以往更加宏大,设计更加精致。
宫殿建筑在结构上更加稳固,建筑材料更为细腻。
宫殿建筑尤其注重于代表王权和皇权,因此建筑造型及细节方面更加注重独特的雕刻和装饰。
这些装饰和雕刻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意义,例如龙、凤、鹿、鸟等,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形象和历史内涵。
四、寺庙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逐渐普及,且得到了士人的资助和支持。
魏晋建筑艺术风格
因屋檐平直,卯口偏在角梁下部,为构造上弱点。檐口 出现上翘以后,就可以顺势把卯口抬高使椽背与角梁背 同高,这就加强了檐口至屋角处翘起的程度,形成了中 国建筑中特有的翼角起翘做法。
生起、侧脚和翼角起翘大约出现于南北朝的中后期, 与旧式直柱、直檐口做法并行一个时期,进入隋唐 后逐渐成为主流,完成了由汉至唐建筑外观和风格 上的变化,由端庄严肃变为遒劲活泼。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余年间,中国建筑发生了较大 的变化,特别在进入南北朝以后变化更为迅速。建筑结构 逐渐由以土墙和土墩台为主要承重部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 全木构发展;砖石结构有长足的进步,可建高数十米的塔;建 筑风格由前引的古拙、强直、端庄、严肃、以直线为主的 汉风,向流丽、豪放、遒劲活泼、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
2、各种特性含义。采取这二种新做法主要是使柱网在承受上部荷重后,柱 头内聚,柱脚外撇,有效防止倾侧扭转,加强柱网稳定 性。但这同时也使得立面上柱子由汉式的垂直、同高、 阑额为水平线,变为内倾、至角逐渐增高和阑额呈两端 上翘曲线。
随阑额上翘,檐檩、挑檐檩也上翘,因而屋檐也呈两端 微微上翘曲线。汉代屋顶本是直坡的,但往往把主体建 筑四周回廊的屋檐做得略低于主体屋顶,斜度也稍平缓 一些,以便室内多进些阳光,遂出现了二阶段两折屋顶。 为减轻直屋顶的沉重感,
在魏、蜀、吴三国至东晋十六国这二百年间(220~ 420年),建筑技术没有大的进步,南北方的宫殿等大型建 筑基本沿袭传统做法。史载东晋建康太庙建于公元387年, 长十六间,墙壁用壁柱、壁带加固,可知仍是土木混合结 构建筑。当时北方比南方落后,南方如此,则北方可知。
南朝自齐开始,宫殿转趋豪华,官员和士大夫的第 宅也日渐侈大。梁建立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在都 城、宫室、塔庙诸方面都有大规模建设。北朝的北魏自 平城迁都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吸收中原地区魏晋传 统和南朝在建筑上的新发展,建设都城、宫室并大修寺 庙。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麦积山石窟——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 麦积山石窟 东部的天水市, 东部的天水市,因该山形似麦堆而得名
云冈石窟内 方形塔柱
魏晋南北朝建筑昙曜五 20窟大佛 窟 第20窟大佛
魏晋南北朝建筑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北魏莲花洞的穹窿顶
陵寝建筑——北魏宣武皇帝景陵(河南洛阳) 北魏宣武皇帝景陵(河南洛阳) 陵寝建筑 北魏宣武皇帝景陵
魏晋南北朝建筑东晋及南朝健康城 平面图示意图
庙宇建筑——分段式歇 分段式歇 庙宇建筑 山顶及人字拱( 山顶及人字拱(日本四天 王寺) 王寺)
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 特点——高层佛塔的 特点 高层佛塔的 出现,砖石结构。 出现,砖石结构。
山西塑县崇福寺九层石塔
云冈石窟第七窟浮雕多层塔 敦煌壁画中所绘最初的塔
成都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始建于公元223 223年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南门武侯祠大街,始建于公元223年
南北朝时期建筑艺术—— 南北朝时期建筑艺术 希腊佛教式建筑装饰艺术 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 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砖砌结构 由汉代只砌墓室转到地上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由汉代只砌墓室转到地上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的大力发展——塔身砌砖包括壁 砖石结构建筑 的大力发展 塔身砌砖包括壁 塔形龛、叠涩屋檐等都使用泥浆, 柱、塔形龛、叠涩屋檐等都使用泥浆,不加白灰 等胶结材 。
建筑类型—— 建筑类型 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 佛塔是为埋藏舍利,供佛徒绕塔礼拜而作,具 有圣墓性质, 有圣墓性质,中国东汉已有的各层木构楼阁相结 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石塔、石窟寺和砖塔。 石塔、石窟寺和砖塔。 建筑艺术风格—— 建筑艺术风格 建筑结构逐渐由以土墙和土墩台为主要承重部 分的土木混合结构向全木构发展 建筑风格由前引的古拙、强直、端庄、严肃、 建筑风格由前引的古拙、强直、端庄、严肃、 以直线为主的汉风,向流丽、豪放、遒劲活泼、 以直线为主的汉风,向流丽、豪放、遒劲活泼、 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 多用曲线的唐风过渡。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主要是继承和运用汉代的成就。
但由于佛教的传入,其间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建筑,即佛教建筑,特别是建造了佛教寺院和高层的佛塔。
随之而来的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也使我国在石窟、佛像、壁画等方面有了巨大发展。
这种情况对中国的建筑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和圆淳。
佛教在东汉就已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由于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以致兴建了大量寺院、佛塔和石窟,并使其成为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
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五百多所,僧尼十万多人。
地方各郡县也都建有佛寺。
现存的栖霞山千佛岩就是南朝齐、梁时的王公贵族施舍所造。
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崇信佛教,兴立寺塔。
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山西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石窟。
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到北魏末年,北方佛寺达三万余所,其中洛阳有一千余所,可见佛教建筑之盛。
北魏佛寺以洛阳的永宁寺为最大,按《洛阳伽蓝记》所记,中间置塔,四面有门,塔后为佛殿。
经近年发掘证实,其平面布局与文献记载是一致的。
初期的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佛,仍以塔为主要建筑物,置于佛寺中央,而以佛殿为辅,置于塔后。
北魏洛阳有许多佛寺是由贵族官僚的邸宅改建的。
所谓“舍宅为寺”,就是把前厅改为大殿,后堂改为讲堂。
于是,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传统的庭院式木架建筑应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这些佛寺也往往是市民游览活动的场所。
这在《洛阳伽蓝记》中有较详细的记载。
佛塔本是埋藏舍利供佛徒礼拜而作,传到中国后,把它缩小变成了塔刹,并与东汉已有的多层木结构楼阁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式的木塔。
永宁寺培是该时期一座著名的木塔,方形、九层。
除了木塔以外,还发展了石塔和砖塔,北魏时建造的河南登封嵩岳寺砖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
这种塔与楼阁式木塔不同,采取密檐式,仅作为礼拜的对象,而不供登临游眺。
两晋南北朝时期建筑
建筑结构与构造
建筑结构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结构以木结构 为主,梁柱体系发达,构件之间采用 榫卯连接,增强了建筑的稳定性。
构造技术
在构造技术方面,两晋南北朝时期的 建筑师们运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如斗 拱、悬山、歇山等,丰富了建筑造型 和功能。
建筑美学与文化内涵
美学特征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美学追求简约、清秀的风格,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 合,如园林、山水、花木等元素的应用。
这种多元文化融合反映在建筑风格上,表现为不同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相互 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
例如,南朝的建筑风格注重细节和装饰,善于运用雕刻和彩绘等艺术手段,而北朝 的建筑风格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佛教对建筑的影响
01
佛教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对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建筑装饰主要体现在屋顶、 檐口、门窗等部位的雕刻和彩绘上, 多采用莲花、云纹、龙凤等吉祥图案。
04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特 点
建筑布局与空间设计
建筑布局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布局注重 整体规划,以中轴线为基准,左 右对称,层次分明。
空间设计
建筑内部空间设计灵活多变,利 用隔断、屏风等元素分隔空间, 形成开放与封闭相结合的空间效 果。
这一时期的木结构建筑注重梁、柱、枋等构件 的组合与衔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构造体系。
木结构建筑的优点在于施工速度快、抗震性能 好、适应性强等,因此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广泛 应用于宫殿、庙宇、住宅等建筑中。
砖石结构建筑
砖石结构建筑在两晋南北朝时期 逐渐兴起,主要用于建造城墙、
塔楼等大型建筑。
这一时期的砖石结构建筑注重砖 石的砌筑工艺和结构稳定性,采 用了多种形式的砖石墙体和拱券
描述魏晋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描述魏晋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瞩目的时期,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建筑风格也出现了一些变化。
魏晋南北朝中的建筑风格是以实用为主,其根本特征是“节制”,即结构精简、线条简洁、比例均衡、整体协调。
在室内装修方面,强调清朗、简洁、舒适的装饰理念。
室内的窗形和柱子均呈简洁的的曲线,以凸起和凹陷的线条为特色,体现出淡雅、安宁的审美情趣。
在魏晋南北朝,建筑物的楼阁一般呈楼台式,把楼阁、库室、皇家居所等分开,各层之间有楼梯连接,楼顶则以山脊形屋顶形式修建,使建筑结构组织得更加有序。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的建筑风格特征比较明显。
它以实用性为中心,结构节制,窗形曲线、柱子简洁,楼阁楼台式,屋顶为山脊形,强调室内的简洁、舒适和淡雅的装饰理念,为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1 -。
魏晋南北朝的建筑风格
魏晋南北朝的建筑风格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是中国古代社会由封建制向官僚制转变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内,社会的诸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建筑风格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风格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多数建筑风格趋向于简洁,注重内涵的表达。
这一点在墓志铭、石刻等文物中尤为明显。
第二,多数建筑风格趋向于注重藏匿,采用封闭的形式。
这一点在大型建筑,如官府、寺庙等中尤为明显。
第三,建筑的装饰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注重空间、造型和材料的变化与协调。
在此基础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可大致分为宫殿式建筑、寺庙建筑和陵墓建筑三种类型。
宫殿式建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宫殿式建筑主要体现了封建社会末期尚武精神的特点。
这类建筑以大门、天井、厅堂、楼阁为主要构成部分,整个建筑构造紧凑严谨、平面布局分明,虽不如唐代的建筑风格宏伟壮观,但口感细腻,极具情感层次感。
寺庙建筑:寺庙建筑是魏晋南北朝的重要建筑风格,其发展经历了历代变化。
南北朝寺庙建筑具有较强的历史烙印,大多建于旧城遗址等地方,寺庙多采取格局多变、灵活生动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密教审美理念的表现和跨学科的含义。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最为庄严肃穆的建筑类型之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陵墓建筑的发展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和探索,出现了一系列的建筑类型,如在陵中设置的殿宇和墓门,森严的欢”墓前大石狮等等,其离不开园林水景、石山石头,多采用静态的固定视场表现,让人造出的结构物具有自然之感。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风格完全具有时代特征,与五大银都的建筑风格完全展现出来了南北共冠的特点。
多元化的文化交融、主体性的时代共鸣,都是当前中国建筑风格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隋唐五代建筑
佛教建筑
隋唐五代时期,佛教建筑继续发展。这个时 期的佛教建筑以塔、寺为代表,注重建筑的 空间感和立体感。比如,西安的法门寺、嵩 山的嵩岳寺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佛教建 筑。这些寺庙和塔楼不仅在建筑技术上有所 创新,还在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 值
隋唐五代建筑
民居与园林
隋唐五代时期的民居和园林建设也有新的发展。民居多采用砖木结构或土木结构,注 重采光和通风。园林则以山水景观为主,融合了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观,形成园林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期。这个 时期的建筑不仅在技术上有所创新,还在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同时,这个 时期的建筑风格也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谢谢观看
XXXXX
XXXXXX XXXXX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
魏晋南北朝建筑
目录
隋唐五代建筑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筑
1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 荡和变革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既继承了汉代 的传统,又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2
3
隋唐五代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 期,建筑风格则更加成熟和稳定
1 魏晋南北朝建筑
魏晋南北朝建筑
2 隋唐五代建筑
隋唐五代建筑
隋唐五代时期是中国封 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 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
高峰期之一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融 合了汉、魏晋南北朝和 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 了独特的隋唐五代建筑 风格
隋唐五代建筑
城市与宫殿
隋唐五代时期的城市和宫殿建设 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长安城是 隋唐时期的都城,其城市规划严 整、布局对称,体现了封建社会 的秩序和威严。洛阳城则是唐代 后期的都城,其城市规划更加灵 活多变,融合了自然景观和人工 建筑的特点。隋唐时期的宫殿建 筑以大明宫为代表,其建筑气势 磅礴、装饰华丽,体现了皇家气 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古建筑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古建筑特色从东汉末年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政治不稳定、战争破坏严重、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的一个阶段。
在这300多年间,社会生产的发展比较缓慢,在建筑上也不及两汉期间有那样多生动的创造和革新。
但是,由于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使汉代比较质朴的建筑风格,变得更为成熟、圆淳。
此时期为中国大分裂,大动荡的时代,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入侵中国(五胡乱华),此时专制王权衰退,士族势力扩张,特权世袭,形成门阀政治,此时期,汉族和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之间无休止的战争使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十分痛苦,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劳动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各族的统治者们今天可能是一个皇帝,明天也许就会沦为一名俘虏,一个异族的奴隶。
他们在佛教中求得寄托,同时也看到了佛教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正如古诗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道大盛,统治阶级大量兴建寺、塔、石窟等,寺院经济强大,数量众多的佛教艺术作品,使文学艺术得到了解放。
总之,这是一个建筑技艺大发展的时期,在建筑装饰方面,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丰富了中华建筑的形象。
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佛寺、佛塔和石窟。
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和石窟。
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僧尼10万多人。
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立寺塔。
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今大同)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岗石窟。
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经西域传入内地,初期佛寺布局与印度相仿,而后佛寺进一步中国化,不仅把中国的庭院式木架建筑使用于佛寺,而且使私家园林也成为佛寺的一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建筑
二 佛教建筑
石窟寺是佛教建筑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 它是人工在山崖峭壁上凿出来的洞窟形的 一种佛寺建筑。南北朝时期凿崖造寺蔚然 成风。著名的有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山西 太原天云山石窟、甘肃敦煌石窟、洛阳龙 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等。
中心塔柱窟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
• • • • • • 1 基座 2 柱和柱础 3 梁架 4 斗拱 5 屋面及瓦饰 6 装饰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筑特点
(2)屋面瓦件有筒瓦、板瓦,北魏时平成宫 殿开始使用琉璃瓦,至北齐时,少数宫殿 使用黄、绿琉璃瓦。一般屋顶用瓦叠砌而 成,正脊两端饰以鸱尾,正脊及戗脊中间 饰凤凰,凤凰与鸱尾间,亦有三角形火焰 装饰。有的垂脊前端下段低落一级,以两 筒瓦盖扣,此法汉明器中亦有先例。
屋角 起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
一 城市建设
• 邺城位于河北邯郸临漳县,北临漳水,平 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为3000米,南北宽 约为2160米,以东西大道将全城分为南北 两区,北部为宫廷、官署、园囿地域,南 部为百姓居民,官民界限分明。其中在北 部宫殿区西侧建有一座铜雀园,内有铜雀 台,是一处兼有游赏和防守功能的特殊区 域。如图:
二 佛教建筑
• 汉末,佛教寺庙、佛塔建筑兴起,至魏晋 南北朝时,寺庙佛塔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 佛教建筑
• 南北朝中期是中国佛寺形态演变的界线, 之前是佛教传入中国初期,还处于逐渐被 民众接受的阶段,并在接受的同时进行佛 寺的营建,此阶段的发展主要在佛寺功能 的扩建和完善上。南北朝中期以后,佛教 在中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最终形 成了以中国传统建筑布局形式为主,兼有 外来佛寺建造特色的中国特有的佛寺建筑 形式。
鸱尾
庑殿顶又称“五脊顶”, 顾名思义,它有五条 屋脊,四个坡。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 外形上看,好象庑殿 顶两端上“歇”了两个三 角形的山墙。
中国建筑史: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二· 魏晋南北朝建筑细部特征
1· 屋顶 · 类型:庑殿、歇山 · 坡度增加 · 屋檐有生起 · 脊饰丰富:鸱尾、鸟、火焰,制作精致
屋角 起翘
鸱尾
2· 斗栱 · 类型:人字栱、斗栱出跳(出挑) · 艺术加工:斗栱上有幽頁(读“凹”,曾误读 “幽”) 栱端有卷杀
栌斗替木承阑额 额 中国古代木构架房屋中用在柱上的纵向联系 构件,承托斗拱和横向的梁架,用以增强柱网的 稳定。 额在汉至唐时期称楣。隋以前的楣多压在柱顶 上,承托斗拱和梁。隋唐时,楣开始用在柱头之 间,插入柱身,并分上下2层,称为重楣。
→ 佛教的发展
2 中国大分裂的时代,王权受到削弱,士族势 力扩张.封建势力增强。 山水园林 3 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4 文化面貌上的转折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 佛教建筑(塔、寺、石窟)的发展 和中国固有建筑相互影响 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和中国建筑雕刻化 建筑艺术风格,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魏 晋的柔和、精丽、圆润
自觉地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又促成了山水园 问世。
5· 风水体系的初步建立。
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 据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 能得到生气。这样,风水就与建筑环 境间有了瓜葛。
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宗师。管辂因占 墓有验而闻名天下。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 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郭璞是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 人。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
中国建筑史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
公元220年——589年
§ 5 · 1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与建筑 特征
一· 魏晋南北朝文化背景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 1 在300余年战火不断,社会动荡,生产力发展缓慢。 汉族和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汉族和汉族的封建统治者 为了利益相互争斗.一些地方货币停止使用,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 经济阶段。 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有在佛教中寻找安慰,佛教 的传播对于安定社会起了很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发芙蓉”的魏晋时期建筑——《中国建筑史》中魏晋南北朝建筑特色摘要: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一部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这篇读书报告将着重于介绍书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及建筑特色,根据具体遗址来对比出南北朝建筑的特色与区别以及那一时期的建筑特征。
并研究在魏晋南北时期佛教传入对建筑所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石窟,佛寺,佛塔《中国建筑史》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早年著作,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集大成者。
梁思成,相信对很多人来说都并不陌生,中国古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是他建议完整保留北京城,而择地另建新城。
如果当初国家领导人采纳了他的建议,那么如今北京将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大的一座古城。
书的封面上印着梁先生的一段话:“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余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许多建筑物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
”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备而系统的中国建筑史,为后世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读罢此书让我对中国古代建筑及显存的遗迹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地上建筑,汉代只留下少许石阙、墓葬和崖墓,盖因年代久远且经战乱,木构建筑不得遗留人间。
主要见于四川,山东和河南有几处。
魏晋南北朝则主要是石窟及砖塔。
多见于山西、河南和河北。
例如太原天龙山石窟、河南嵩岳寺、河北与河南交界处响山堂石窟,石窟的意义不仅在于建筑本身,其内部雕塑和绘画更是记录当时建筑风格和人物风俗的绝佳载体。
例如内部各种佛塔的浮雕为研究当时的塔提供了很多素材。
隋唐起渐渐有木构建筑遗留,例如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是最早的木构建筑。
此阶段的砖石塔类型建筑遗留最多,可见到斗拱结构的日趋成熟极盛。
五代宋辽金继续唐代对都城的经营和设计,书面记载已有很多。
木构建筑现今存留较多,最古的木塔为辽代的应县木塔。
地方城市规模见苏州府文庙的《宋平江府图》碑,为古代官署建筑不可多得之史料。
元明清遗留建筑已可从都城的整体规模角度来研究,比如中轴线设计、城中街道交汇处设钟鼓楼、市中心设牌坊、城门对应大街以城楼为对景、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等。
本文就着重介绍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背景与建筑特征。
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过渡期。
在三百余年中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与少数民族、汉族与汉族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利益相互争斗。
华北甚至倒退到了自然经济阶段。
在这种环境下,人民生活没有保障,只能在佛教中寻找安慰,而正是佛教的传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发展,高层佛塔出现了,并带来了印度、中亚一带的雕刻、绘画艺术,不仅使我国的石窟、佛像、壁画等有了巨大发展,而且也影响到建筑艺术,佛教建筑逐渐走向中国化,而中国建筑则走向雕刻化。
建筑的艺术风格也从秦汉的古朴凝重转向了魏晋的柔和、精丽以及圆润。
美学大师宗华白曾说过:“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
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
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彩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
”佛教在东汉初就已传入中国,至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予以大力提倡,兴建了大量的寺院、佛塔以及石窟。
梁武帝时,建康佛寺达500所。
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大崇佛教,兴力寺塔。
北魏统治者更是不遗余力地崇佛,建都平城时,就大兴佛寺,开凿云冈石窟。
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阙开凿龙门石窟。
在这个时期最突出的建筑类型是石窟、佛寺以及佛塔。
一、石窟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
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
从北魏至隋唐,是凿石窟的鼎盛时期,西起新疆、东至山东、北到辽宁、南抵浙江,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修筑了许多大石窟,而唐代以后则逐渐减少。
石窟的建筑特色是敦煌石室呈平面多方形,以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由于敦煌石质不易于雕刻,所以石室本身除窟口的木廊外,并无建筑式样的镌凿。
石窟分为塔院形、佛殿形以及僧院形。
塔院形以塔为石窟的中心,佛殿形以佛像为主,而佛院形是供僧侣打坐修行使用。
云冈、天龙山、响堂山石窟,均富于建筑趣味,龙门则稍逊。
前三者皆于窟室前凿为前廊;廊有两柱,天龙、响堂并将柱额斗拱忠实雕成,模仿当时木构形状,窟内壁面,而云冈、龙门皆满布龛像,不留空隙,呈现杂乱无章之状,不若天龙、响堂之素净。
由建筑图案观点着眼,齐代诸窟之作者较魏窟作者的建筑意识更强一些。
二、佛寺佛寺最初的记载是东汉的鸿泸寺。
魏晋时期大兴佛寺,北魏仅洛阳就有1367所。
这一时期盛行“舍宅为寺”的功德活动。
许多王侯贵族第宅改建为佛寺。
改建时一般不大改动原布局,而以原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原有的廊庑环绕,有的还保留了原来的花园。
此种风格布局成为以后汉化佛寺建筑的主流。
南北朝时,一些新建的大寺院,采取塔为中心,四周由堂、阁围成方形庭院的布局。
北魏《洛阳伽蓝记》中记述了当时洛阳40 座重要佛寺,其中以永宁寺为最。
三、佛塔佛塔本为瘗佛骨之所,梵语曰“窣堵坡”(Stupa),义译为坟,冢,灵庙。
它的造型多为覆钵形,上立长柱形标志“刹”。
是由台基、覆钵、宝相轮等几部分组成的实心建筑。
它随佛教入中原时,汉族本土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已经形成,尤其在造楼中,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和艺术经验,早期的佛教又被视为一种神仙方术,匠人在设计塔时就以本民族习见的重楼为蓝本,建成楼阁式木结构塔。
此后陆续又有许多新的塔型传入,它们同中国固有的建筑技术和形式相结合,衍化出多种类型。
【1】楼阁式塔:楼阁式塔系仿中国传统多层木构架建筑,是佛塔中国化的产物。
楼阁式塔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三国志》,汉献帝初平四年(193)笮融于徐州建造的浮屠祠塔:“下为重楼、上垒金盘,由堂阁周围可容三千许人。
”文献记载中的最大木塔,是北魏时建造的洛阳永宁寺塔,据称高一千尺,百里以外便能望见。
但可惜的是塔建成不久便被焚毁了。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实物,为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的应县佛宫寺塔,俗称应县木塔。
【2】密檐式塔:密檐式塔一般不供登临,晚期有些虽可登临,因檐密窗小,没有平座、栏杆,观赏效果欠佳。
但密檐式塔间距逐层收缩,与外轮廓的收分配合良好,使庞大塔身显得稳重而秀丽。
檐下的小窗,既打破了塔身的单调、又产生了对比作用,也是较好的处理手法,其型制源于印度。
【3】单层塔:单层塔多为墓塔、佛龛,源自印度。
早期形象资料,见于云冈及响堂山等石窟上的单檐小方龛。
现存的最早实例为山东神通寺四门塔。
【4】喇嘛塔:源自印度,其形制为窣堵坡以及密檐式塔的结合体,南北朝时期常将窣堵坡形象用于佛龛。
在封建割据的经济基础上,士大夫寄情山水,使得造园之风盛行。
从魏晋开始,南北朝的园林艺术向自然山水园发展,山水成为园林的骨干。
构山要重岩覆岭、深溪洞壑,崎岖山路,涧道盘纡,合乎山的自然形势。
园林中有土山、钓台、曲沼、飞梁,同时配以楼、馆、亭;造成山顶有楼,跨水为阁,流水成景的极妙自然意境。
而叠石造山的技术亦己提高。
据文献记载:吴魏明帝起景阳山於方林园中,重岩复岭,深溪洞壑,高山巨树,悬蒿垂罗,崎岖石路,涧道盘纡,景色自然。
而且也可分为两种类型。
【1】私家宅园:北魏自武帝迁都洛阳后,大量的私家园林也随之经营起来。
据《洛阳伽兰记》记载:“当时四海晏清,八荒率职……。
于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竞争,祟门丰室、洞房连户,飞馆生风、重楼起雾。
高台芸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2】寺庙园林:此时贵族舍宅为寺之风盛,佛寺中亦多名园。
【3】皇家园林其次,风水体系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建立,风水是古代的一门有关生气的术数,据称只有在避风聚水的情况下,才能得到生气。
这样,风水就与建筑环境间有了瓜葛。
魏晋产生了管辂、郭璞这样的宗师。
管辂因占墓有验而闻名天下。
现在流传的《管氏地理指蒙》就是托名于管辂而作。
而郭璞是最先给风水下定义的人。
在《葬书》注评中有详细介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细部也颇为讲究。
【1】屋顶及瓦饰:屋顶的类型可分为庑殿以及歇山,其坡度增加,屋檐有生起,且脊饰丰富,有鸱尾、鸟、火焰等,制作精致。
【2】斗栱:魏晋斗栱可分为人字栱及斗拱出挑(出跳),斗栱上有幽頁,栱端有卷杀。
【3】构架:六朝木构虽已无存,但自碑刻及敦煌壁画中,尚可窥其构架之大概。
屋宇均以木为架,施立颊心柱以安直棂窗。
窗上复加横枋,枋上施人字形斗拱。
至于屋内梁架,则自日本奈良法隆寺回廊梁上之人字形叉手及汉朱鲔墓祠叉手推测,再证以神通寺塔内廊顶上施用三角形石板以承屋顶,则叉手结构之施用,殆亦为当时通常所见也。
【4】雕饰:佛教传入中国,在建筑上最显著而久远之影响,不在建筑本身之基本结构,而在雕饰。
云冈石刻中装饰花纹种类奇多,什九为外国传入之母题,其中希腊,波斯纹样,经健陀罗输入者尤多,尤以回折之卷草,根本为西方花样,不见于中国周汉各纹饰中。
中国后世最通用之卷草,西番草,西番莲等等,均导源于希腊 Acanthus 叶者也。
中国固有纹饰,见于云冈者不多,鸟兽母题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凰,饕餮等等,雷纹,夔纹,斜线纹,斜方格,水波纹,锯齿,半圆弧等亦见于各处。
《中国建筑史》绝非一部纯粹的建筑技术史,而是蔓延着中国千年朝代更迭、艺术形态变迁、王室喜好描摹的经典之作,它通过另一个角度,仿佛一只洞悉一切细节的眼睛,帮助人们去了解和还原了真正的中国古代历史。
参考文献:[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2]宗白华,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宗白华全集》,安徽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