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人体运动系统的生物力学

合集下载

运动生物力学整套课件_第一章__人体运动学总论

运动生物力学整套课件_第一章__人体运动学总论

2.刚体
是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 组成的连续体,它有一定形状、占据空间 一定位置,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 简化模型。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 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人体的运动形式
(1)平动:指运动过程中,身体上的任意两点的连线始 终保持等长和平行。其运动轨迹是直线或曲线,人体平动 时,身体上各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一致,可简化成 质点处理。
速率指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速度指位移与通过这段位移所经历的时间之比, 是矢量。 瞬时速度指物体在某一时刻或通过运动轨迹上某 一点的速度。 加速度是描述速度的时间变化率的物理量。它是 一个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可以为正值、负值和0。 加速度也有平均加速度和瞬时加速度。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都可以合成和分解,遵循平 行四边形法则。
描述人体运动空间的物理量
1.质点 是指具有质量、但可以忽略其大小、形状 和内部结构而视为几何点的物体,是由实际物体 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质点的运动包括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后者在运动中比较多见。 曲线的运动方向始终在变化,具有矢量性。曲线 运动又常分为圆周运动和斜抛物体运动:斜抛物 体作为质点,在运动中形成的轨迹是一条抛物线。
(二)方法
运动学的研究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描述性方法 和规定性方法。 描述性方法主要是依据人体运动时测量出的数据, 应用运动方程、图像法和表格法来描述人体运动 当时的状态。 规定性方法则是对测量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
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和理论分析方法。 前者主要是运用CT测试结合计算机图像处理分析系统测 定人体惯量参数、采用三维测力平台及计算机数据处理系 统、等速测力器和肌电图仪测定人体的力参数、以及采用 高速摄像图像分析系统测量人体的运动学参数,求得描述 研究对象的某项运动特征的各项指标,以便提供进行该运 动的必要条件。 后者则是采用人体系统仿真方法/多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建立抽象的力学模型,将运动主体和运动过程进行数学语 言的描述,应用数学、力学理论和计算推导出各种人体运 动的普遍规律和内在机理。

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理论完整

运动生物力学基本理论完整

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概述运动生物力学biomechanics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外在机械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支。

狭义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的运动规律。

按照力学观点,人体或一般生物体的运动是神经系统、肌肉系统和骨骼系统协同工作的结果。

神经系统控制肌肉系统,产生对骨骼系统的作用力以完成各种机械动作。

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体或一般生物体在外界力和内部受控的肌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规律,它不讨论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的内部机制,后者属于神经生理学、软组织力学和骨力学的研究范畴(生物固体力学)。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神经系统的控制和反馈过程以简明的控制规律代替,肌肉活动简化为受控的力矩发生器,作为研究对象的人体模型可忽略肌肉变形对质量分布的影响,简化为由多个刚性环节组成的多刚体系统。

相邻环节之间以关节相连接,在受控的肌力作用下产生围绕关节的相对转动,并影响系统的整体运动。

对于人体运动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达·芬奇在力学和解剖学基础上对人体运动器官的形态和机能的解释。

18世纪已出现对猫在空中转体现象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运动生物力学作为一门学科是20世纪60年代在体育运动、计算技术和实验技术蓬勃发展的推动下形成的。

70年代中H.哈兹将人体的神经-肌肉-骨骼大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型进行数值计算,以解释最基本的实验现象。

T.R.凯恩将描述人体运动的坐标区分为内变量和外变量,前者描述肢体的相对运动,为可控变量;后者描述人体的整体运动,由动力学方程确定。

这种简化的研究方法有可能将力学原理直接用于人体实际运动的仿真和理论分析。

由于生物体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实验研究在运动生物力学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实验运动生物力学利用高速摄影和计算机解析、光电计时器、加速度计、关节角变化、肌电仪和测力台等工具量测人体运动过程中各环节的运动学参数以及外力和内力的变化规律。

在实践中,运动生物力学主要用于确定各专项体育运动的技术原理,作为运动员的技术诊断和改进训练方法的理论依据。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基础与概念)

《人体运动学》第一章 总论(基础与概念)
化系统; 卧床时,对泌尿系统会产生影响; 制动还可使皮肤及其附件产生萎缩和压疮; 长期卧床往往伴有代谢和内分泌的障碍,出现肌
肉骨骼和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运动的影响
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规律及其生理 意义
呼吸与体液循环 肌骨系统运动 运动的生理效应
制动与卧床对机体的影响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很大; 局部制动对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影响严重; 对呼吸道的影响; 长期制动会产生感觉剥夺和心理的社会剥夺感; 长期卧床及病痛对精神和情绪的影响,可影响消
第一础与概念 第二节 运动学基础 第三节 动力学基础 第四节 静力学平衡 第五节 生物力学基础 第六节 人体运动的能量代谢 第七节 人体运动的效果评价
第一节 人体运动学基础与概念
1 人体运动的基本形式、规律及其生理意义
2
制动与卧床对机体的影响
3
心理活动对人体生理运动的影响

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

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生物力学是人类研究机体结构和运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涉及了力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等多个学科。

在人体运动方面,生物力学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体的运动规律,从而减少运动损伤、提高运动表现等。

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析可以分为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静态的生物力学分析主要是在静止的状态下,通过测量和计算人体的力学参量,如重量、力矩和压力等,来分析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例如,通过对人体轮廓和肌肉结构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不同个体之间的形态和大小变异,从而为定制体育器材或医疗器械提供基础数据。

动态的生物力学分析则主要是针对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状态进行分析。

这种分析方法可以通过计算和测量运动中的各种参量,如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力矩、力量和能量等来反映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学特征。

例如,在田径比赛中,通过对选手步伐的分析,可以在一个循环周期内精确地计算出他们的步频和步幅,从而更好地了解和优化运动的节奏。

除了运动学之外,生物力学还可以用来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的肌肉和骨骼系统会相互作用,产生力量和阻力,从而实现运动。

生物力学可以通过模拟和计算人体的肌肉力量、关节强度和动力学特征等参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顺畅性、稳定性和效率性。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考虑在一个跑步的场景中,我们如何对人体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对身体接触地面的压力分析,了解人体在跑步时承受的压力大小和分布。

接着,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和位置传感器测量人体的运动学参数,例如,步速、步长和步宽等。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人体动力学分析来计算肌肉和关节的力量和力矩,并将这些信息与跑步表现相结合,从而进行更好的运动优化和预防运动损伤的方法。

总的来说,人体运动生物力学分析是一种研究人体运动规律和生理特征的重要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在运动中的力学状态和最佳运动方式,从而更好地保护和提高人体健康。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学效应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综合运用生物学、物理学和力学原理,旨在揭示生物体在运动中的运动规律、力学特性以及对运动性能的影响。

一、引言运动是生命的基本属性之一,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在日常生活中或者进行专业运动训练时,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会发挥各自的特性,协同工作来实现运动的目标。

在运动过程中,运动生物力学通过量化分析生物体的力学原理和运动机制,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对象1. 人体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人类运动机能与运动方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因素对人体运动表现的影响。

它包括人体力学、人体骨骼肌肉系统的力学特性以及人体运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对人体运动的力学特性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运动规律和调控机制。

2. 动物运动生物力学动物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动物运动机制、力学特性以及运动适应性的学科。

不同种类的动物在生存和繁衍过程中,都会进行各种类型的运动,如捕食、逃避、繁殖等。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揭示动物在不同运动状态下的动作规律、运动策略以及运动适应性等。

三、运动生物力学的应用1. 运动训练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训练和康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对运动的力学特性的分析,运动生物力学可以帮助运动员或者康复者更好地掌握正确的运动方式和姿势,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提高运动技能和康复效果。

2. 设备设计与评估运动生物力学可以应用于运动器械和装备的设计与评估。

通过分析不同运动环境下的力学特性,可以为设备的改进和研发提供指导,并评估设备对运动表现和运动风险的影响。

3. 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研究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生理和运动医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运动过程中的力学变化和机制的研究,可以揭示运动对器官功能、代谢过程以及心血管系统等的影响,进一步推动运动生理学和运动医学领域的发展。

人体运动学与生物力学

人体运动学与生物力学

人体运动学与生物力学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

而人体运动学与生物力学则是运动学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分支,对我们理解人体运动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体运动学1、什么是人体运动学?人体运动学,顾名思义就是对人体运动的学科进行研究。

从最简单的行走到最复杂的体育项目,人体运动学都是解析和评估每项运动的力量、变形、速度等。

可以说,人体运动学是一种运动科学,它揭示了人体骨骼、肌肉和关节在运动中的运动机理。

2、人体运动学的研究对象人体运动学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人体的外部运动,包括步态、跑步、慢跑、跳跃、投掷、举重、交通运输和空气空间中的活动,以及体育运动和医疗康复等领域。

3、人体运动学的应用人体运动学在日常生活和医学、工程等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例如,它可以帮助运动员提高运动能力,比如跑步的效率、击球的力量、水肺的吸氧等;在康复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身体功能,例如,针对膝盖、肩膀和脊柱的康复;在工程方面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设计各种产品,例如,汽车座椅、电子游戏、鞋子等。

二、生物力学1、什么是生物力学?生物力学是研究生物体运动和力量的学科。

生物力学主要基于物理学和数学原理,分析并评估运动时生物系统和力的相互作用,可以得出更准确的定量分析结果。

生物力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静力学和动力学,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生物体力学问题进行全面解析。

2、生物力学的研究方向生物力学主要研究三个方向:(1) 运动学:研究生物体运动时各关节的角度和各部分的速度、加速度等。

通过运动学的方法,可以比较好地了解生物体在运动中肢体部分运动规律,为解决一些运动难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 动力学:研究生物体受到力量时(例如重力、肌肉收缩力等)的反应。

通过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体在运动中所受到的应力和扭矩等,从而推断出其对于人体的影响。

(3) 仿生学: 将生物体静力学、动力学的原理应用于机器设计与现代工具的应用中,开发出一系列新型机器、道具、工具等。

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

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
动,见图5-2(c)。此类杠杆的运动在人体中较为普遍,虽用力 较大,但其运动速度较快。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1 人体运动与肌骨系统
• 由机械学中的等功原理可知,利用杠杆省力不省功,得之于力则失之 于速度(或幅度),即产生的运动力量大而范围就小;反之,得之于 速度(或幅度)则失之于力,即产生的运动力量小,但运动的范围大 。因此,最大的力量和最大的运动范围两者是相矛盾的,在设计操纵 动作时,必须考虑这一原理。
5.2 人体生物力学模型
• 5.2.2前臂和手的生物力学模型
• 单一部位模型根据机械学中的基本原理孤立地分析身体的各个部位, 从而能分析出相关关节和肌肉的受力情况。举例来说,一个人前臂平 举、双手拿起20kg的物体,此时两手受力相等。
• 5.2.3举物时腰部生物力学模型
• 有研究者估计因为职业原因及其他不明原因,腰部疼痛问题可能会影 响50%~60%的人口。
上一页
返回
5.2 人体生物力学模型
• 5.2.1人体生物力学建模原理
• 生物力学模型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人体机械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在 这个模型中,肌肉骨骼系统被看作机械系统中的联结,骨骼和肌肉是 一系列功能不同的杠杆。生物力学模型可以采用物理学和人体工程学 的方法来计算人体肌肉和骨骼所受的力,通过这样的分析就能帮助设 计者在设计时清楚工作环境中的危险并尽量避免这些危险。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5.1 人体运动与肌骨系统
• 每块肌纤维还可以更进一步地细分成更小的肌原纤维,直到最后的提 供收缩机制的蛋白质丝。这些蛋白质丝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有分子 头的粗长蛋白质丝,称为肌球蛋白;一种是有球状蛋白质的细长丝, 称为肌动蛋白。
• 5.1.2骨杠杆
• 人体有206块骨头,它们组成坚实的骨骼框架,从而可以支撑和保 护肌体。骨骼系统的组成使得它可以容纳人体的其他组成部分并将其 连接在一起。

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

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

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人类是地球上最为复杂和精密的生物之一。

作为一个高度进化的物种,我们的身体以独特而多样的方式运动。

在深入探究人体运动的过程中,生物力学是关键的科学原理。

由于人体的最终目的是执行运动,我们必须了解身体是如何运作的,以更好地掌握这一科学原理。

在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探究中,我们将看到身体机能,运动的基本学说和身体结构,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以创造人体运动。

身体机能身体机能是体内各个部分协同工作,以使人体保持均衡和活力的各种过程。

例如,一颗健康的心脏通过有效的心脏收缩和舒张来驱动血液循环。

同样,健康的肌肉和骨骼相互作用来完成运动、保持均衡和支撑身体。

这些过程是高度协调的,并要求各种生理系统紧密合作。

运动基本学说新运动基本学说是与身体机能紧密相连的。

这些原则可以用于指导最佳训练计划,以帮助人们增强身体的功能和效率,缓解疼痛和创伤,并提高运动表现。

以下是几个基本学说的例子:- 节律:身体的活动要有一个明确的节奏,以保持均衡和适当的限制。

- 魅力:在运动中,我们必须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这样才不会受伤。

- 调和:全身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各个组件紧密协作。

身体结构:骨骼与肌肉人体骨骼结构的主要功能是支撑和保护身体内部的重要器官。

而肌肉则是驱动身体进行各种运动的关键力量。

这些器官之间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身体结构系统。

在骨骼结构中,骨骼组织可以分为三类: 紧实骨、空隙骨和平面骨。

骨骼组织紧密结合并与肌肉有机地相互作用,实现了身体的各种复杂运动。

在肌肉结构方面,肌肉可以分为体表肌和深层肌。

体表肌是最能被察觉的肌肉,因为它们直接位于人体表面。

它们负责产生身体外部的动作,如运动和姿态控制。

深层肌是体表肌下面的肌肉,它们起到了稳定和控制骨骼的主要作用。

肌肉和骨骼之间的联系由肌腱负责维持。

它们是强大而坚韧的结构,将肌肉紧密连接到骨骼上。

这种联系使肌肉能够在运动和运动过程中产生强大的力量和压力。

结论在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探究中,我们看到了身体机能,运动的基本原则和身体结构的骨骼和肌肉之间的联系。

运动生物力学人体惯性参数

运动生物力学人体惯性参数

1
2
3
头部由于质量相对集中,其转动惯量较大,对整个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头部转动惯量
上肢和下肢的转动惯量较小,但它们在运动中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对整体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上肢和下肢的转动惯量
躯干转动惯量居中,是连接上下肢的重要部分,对保持身体平衡和协调运动具有关键作用。
躯干转动惯量
人体各部位转动惯量
对于已经受伤的运动员,可以根据生物力学原理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促进损伤部位的恢复,缩短康复周期。
运动康复
运动损伤预防与康复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运动生物力学在体育训练中的应用
通过测量和分析人体惯性参数,如体重、质心位置等,可以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潜力进行评估,为选材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特征和运动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包括力量训练、有氧训练、速度训练等,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表现。
运动员选材与训练计划制定
训练计划制定
人体质量与质心位置
人体质量测量
直接测量法
通过使用精密的测量设备,如杠杆秤和天平,直接测量人体的质量。这种方法精度高,但操作复杂,需要专业设备和人员。
间接测量法
通过测量人体的某些生理参数,如身高、体重、臀围等,再结合数学模型计算出人体质量。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但精度相对较低。
质心位置计算
人体质心位置是描述人体质量分布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对人体各部位的质量和位置进行加权求和来计算得到。
人体惯性参数的过程中的力学特性和规律,为运动训练和竞技体育提供科学依据。
康复医学
评估康复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运动功能,为康复治疗和康复训练提供指导。
人机工程学
研究人机交互过程中的运动特性和规律,为工业设计和人机工程提供参考。

《运动生物力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运动生物力学》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北京体育大学高等教育体育学精 品教材骗委会
教材编写组
第一章 绪论
一、运动生物力学的 概念
二、运动生物力学与 相关学科的关系
三、运动生物力学的 任务
四、运动生物力学进 展
第二章 人体运动的力学基础
第一节 人体运 1
动中的运动学
第二节 人体运 2
动中的静力学
3 第三节 人体运
动中的动力学
4 第四节 人体运
六、肌肉收缩的功与 功率
七、肌肉的拉长缩短 周期(Stretch-...
八、肌肉的固定和废 用性萎缩
第四章 人体基本运动原理
第二节 人体基本运 动原理
第一节 人体基本运 动形式
第三节 力量素质训 练的生物力学原理
二、下肢基本运动 形式
一、上肢基本运动 形式
三、全身基本运动 形式
0 1
一、杠杆原 理
的训练原则与 方法
第五章 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
0 1
第一节 动 作技术的生 物力学原理
0 2
第二节 动 作技术分析 的一般生物 力学方法
0 3
第三节 走 的生物力学
0 4
第四节 跑 的生物力学 分析
0 6
第六节 投 掷的生物力 学分析
0 5
第五节 跳 的生物力学 分析
一、动作技 术的生物力
学原理
动中的转动力 学
5 第五节 人体运
动中的流体力 学
二、人体运动学的 基本概念
一 、运动的相对性 及参考系
三、运动的形式及 其描述
一、人体运动 1
中的力
二、力系的简 2

3 三、平衡的力
学条件
4
四、重心
5 五、下支撑稳

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

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

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是一个科研领域,涉及到了人类身体的生物力学和运动学。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体运动,包括运动的产生机理、运动技术的改善、运动创伤的预防和治疗等方面。

本文就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进行探讨。

一、人体骨骼肌肉结构人体骨骼肌肉结构是人体中最基本的结构之一。

骨骼肌肉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由肌原纤维组成,肌原纤维又由肌纤维束组成。

肌纤维束连接到骨骼上,并通过肌腱向骨骼传递力量。

不同的肌纤维束可以用于不同的施力方向,以适应不同的运动需求。

二、运动的生物力学运动的生物力学是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研究的是人体的生成力量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生物力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力、重心和运动轨迹等方面。

通过研究物体的动态学和静态学,可以确定运动的力量和动作的正确性,以及预测创伤风险等因素。

三、人体姿势与运动控制人体姿势和运动控制是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的另一个核心问题。

它考虑的是人类的生理特征、神经控制和运动学习等因素,以及运动的多样性、动作协调和运动影响动作等方面。

通过研究人体的生理特征和神经控制,可以确定不同运动模式和动作控制方式的最佳组合方式。

四、运动创伤预防和治疗运动创伤是运动系统中一个主要问题。

而运动创伤预防和治疗是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它研究的是运动创伤的形成机理、危险性和工作条件,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等方面。

通过研究运动创伤的机理和危险性,可以确定预防创伤的方式,如改变工作条件、改变运动方式等。

同时,也可以研究和改进治疗方法,如物理疗法、手术治疗等。

五、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的应用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涉及到体育运动、海军、航空、汽车和工业领域等。

在体育运动方面,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可以应用在竞技体育、训练和恢复健康方面。

在海军领域,它可以用来预测海况和风暴导致的危险性,以及提高水手们的工作效率。

而在航空、汽车和工业领域,人体运动系统力学研究可以用来改进设计,减少事故和肌肉骨骼系统创伤的风险。

第五节 人体运动系统的生物力学

第五节 人体运动系统的生物力学

研究人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 因。
2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
(二)牛顿第二定律
F=ma (三)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3 动量定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F(t2-t1)=mV2-mV1
4人体运动中的力
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人体 内力,如肌肉张力、韧带张力、组织粘 滞力、关节约束力等。 外界对人体作用的力称人体外力。如重力、 摩擦力、支撑反作用力、向心力等。
2 骨骼的受力形式
剪载荷
弯曲载荷
拉伸载荷
压缩载荷
扭转载荷
复合载荷
(四)骨疲劳
剧烈运动 肌肉疲劳
人在不断运动 步态改变 储存能量的能力丧失 的过程中,骨会反复 载荷失常 受力,当这种反复作 用的力超过某一生理 改变应力分布 限度时会使骨组织受 加强压力 复合 加强张力 到损伤,这种循环载 荷下造成的骨的损伤 斜形裂缝 骨骼分离横行裂缝 为疲劳性损伤。
塑料材料:应力与应变成非线性,在外力作 用下外力功转变为变形能,外力消失后材料 的变形不可修复。
粘弹性材料:如果有一种材料,其力学性质 既具有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质,又具有粘性材 料的力学性质,那么这种材料就叫做粘弹性 材料。
(三)粘弹性材料的特点
当物体突然发 生应变时,若应变 保持一定,则相应 的应力随时间的增 加而下降,这种现 象叫应力松弛,
关节角:构成关节的两环节之间的夹角称为关 节角。
(2)肩关节
肩关节运动中的稳定性, 主要依靠三角肌和肩袖肌的 作用维持。冈上肌拉肱骨头 靠紧关节盂形成支点,同时 三角肌起主要悬吊作用,以 防止上肢的重力或因持重而 造成肩关节脱臼。
肩关节在后矢状面上向 后侧上举后后伸可以达到 60°左右,水平屈曲(上 臂在水平平面向前运动), 正常范围约135°,做相反 方向的正常范围的45°。 在冠状面上举90°的位置 上,内旋和外旋各达到 90°,提供最大的总旋转 度180°。

第五章-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

第五章-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五章 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
5.2.3 举物时腰部生物力学模型
∑(L5/S1腰骶间盘力矩)=0 (5-7)
∑(L5/S1腰骶间盘受力)=0 (5-8)
主要解因得素腰:骶货间物盘的所重受力的和压货 物的力位达置到到54脊58柱N重,心大的多距数离工。 其它人因的素腰还骶有间:盘躯都体无扭法转承的受角 度、这货个物压的力大水小平和。形状、货物 移动的距离等。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五章 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
4.人的主体因素
习俗、个体差异(性别、年龄)、疲劳等个人生 理、心理状况。
年龄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0
30
40
50
60
反应时间相对值
100
104
112
116
161
人机工程学 Ergonomics
第五章 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
表3-1 不同感觉器官的反应时间
❖ 肌力的大小因人而异,男性的力量比女性平均大30% ~35%。年龄是影响肌力的显著因素,男性的力量在20岁 之前是不断增长的,20岁左右达到顶峰,这种状态大约 可以保持10~15年,随后开始下降。
❖ 此外,人体所处的姿势是影响施力的重要因素,作业 姿势设计时,必须考虑这一要素。图5-8表示人体在 不同姿势下的施力状态,图中(a)为常见的操作姿 态,其对应的施力数值见表5-4,施力时对应的移动 距离见表5-5.
3.1 反应时间
❖ 反应时间( RT):又称为反应潜伏期,它是指刺激和反应
的时间间隔。它由反应知觉时间(tz)和动作时间(td)组
成。 即 RT=tz+td

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生物力学特征

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生物力学特征

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生物力学特征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系统,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器官、组织和功能,这些都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人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运动控制系统,它包括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等部分。

这些部分一起协调工作,使人体能够进行各种不同的动作和活动。

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生物力学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肌肉力量、协调性和适应性。

肌肉力量是指肌肉产生的力量大小。

肌肉的力量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肌肉纤维数量、长度和类型等。

肌肉也可以通过练习来增加力量,这是一种适应性过程。

在进行运动时,不仅需要有足够的肌肉力量,还需要肌肉的协调性。

协调性是指肌肉进行动作时的整体协调性。

这包括多种因素,如动作的流畅度、力量的平衡和节奏感等。

提高协调性可以使运动更加高效和优美。

适应性是指运动控制系统对不同环境和负荷的适应能力。

对于经常进行某种运动的人,他们的运动控制系统会适应和改变以达到更好的表现。

这种适应性也可以通过训练来改善和提高。

肌肉是运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肌肉由肌纤维组成,肌纤维又由肌微丝组成。

肌肉的收缩是由神经系统控制的。

神经系统向肌肉发送信号,使肌肉收缩。

肌肉的力量大小取决于肌微丝的数量和类型,以及肌肉细胞的长度。

肌肉力量的改变可以通过练习来达到,练习会使肌肉纤维增加。

除了肌肉力量外,肌肉协调性也是非常重要的。

协调性是指肌肉进行动作时的整体协调性。

协调性的改变可以通过杂交和足球等活动进行训练。

这些活动可以提高人们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使运动更加高效和流畅。

适应性是指运动控制系统对不同环境和负荷的适应能力。

适应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运动适应性和荷载适应性。

运动适应性是指体部位对某种运动的适应能力。

例如,长跑选手的身体对长时间的有氧运动有更好的适应性。

荷载适应性是指人体对负荷的适应能力。

举重选手在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肌肉逐渐适应负载,力量也随之增加。

总之,人体运动控制系统的生物力学特征是非常复杂的。

肌肉力量、协调性和适应性等因素都在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5章 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

第5章 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

第5章人体生物力学与施力特征5.1 人体运动与骨杠杆5.1.1 人体运动系统运动系统是人体完成各种动作和从事生产劳动的器官系统。

有以下三部分组成:◆骨—运动的杠杆◆关节—运动的枢纽◆肌肉—运动的动力5.1.2 骨的功能和骨杠杆1.骨的功能2.骨杠杆,见图5-1根据支点,力点(动力点)、重点(阻力点)三者不同的位置分布,分为:◆平衡杠杆,见图5-1(a)◆省力杠杆,见图5-1(b)◆速度杠杆:用力大,但运动速度快,,见图5-1(c)由等功原理,得之于力则失之于速度,反之亦然。

因此,最大的力量与最大的运动范围两者是相矛盾的。

5.2 人体生物力学模型5.2.1 人体生物力学建模原理生物力学模型的基本原理建立在牛顿的三大定律基础上:◆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5.2.2 前臂和手的生物力学模型分析身体的各个部位能得出相关关节和肌肉的受力情况,如一个人前臂平举、双手拿起20Kg的物体,此状态的受力情况如图5-2所示:5.2.3 举物时腰部生物力学模型在举起重物工作中,脊柱的作用力大小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考虑影响最显著的两个因素——货物的重力和货物的位置到脊柱重心的距离。

如图5-3所示:5.3 人体的施力特征5.3.1 主要关节的活动范围关节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限度,人体处于舒适时,关节必然处在一定的舒适调节范围内。

见图5-4,其数值范围见表5-1.5.3.2 肢体的出力范围肌体所能发挥的力量大小取决于:◆人体肌肉的生理特征◆施力的姿势、部位、方式和方向,分别见图5-5、5-6、5-7。

5.3.3 人体不同姿势的施力人体所处的姿势是影响施力的重要因素,在不同姿势下的施力状态如图5-8所示。

5.4 合理施力的设计思路5.4.1 避免静态肌肉施力设计要点如下:1.避免弯腰及其它不自然的姿势,见图5-9(a)2.避免长时间抬手作业,见图5-9(b)3.坐姿工作比立姿工作省力4.双手作业时,手的运动方向相反或不对称5.作业位置与视距的关系,见图5-106.常用工具、零件、材料与操作者的位置关系7.手在较高位置作业时,应增设支承物8.利用重力作用,见图5-115.4.2 避免弯腰提起重物用不同的方法来提起重物,对腰部负重的影响不同,如图5-12。

运动生物力学_人体运动的运动学.

运动生物力学_人体运动的运动学.

四、角位移、弧长和肌拉力角的关系
• 1.肌拉力角小,反映了该肌肉在收缩前被 拉长,提高了肌肉的兴奋性,使肌肉收缩 时增大了肌肉的收缩力。 • 2.肌力提高有利于肌力矩加大,促进角速 度、角加速度的增大。 • 3.转动物体角速度、角加速度的增大,又 能增大转动物体远端的线速度。
体育运动中的抛体运动
(三)速度的合成
• 由已知两个或几个分运动的速度(分运动) 求合运动的速度(合速度),称求速度的 合成。
根据两个运动速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同, 有以下几种情况
• 第一、 当两个运动速度方向一致而且平行 时,则合速度为:V=v1+v2 • 第二、当两个运动速度方向互成直角时, 则合速度大小为V=(V21+V22)1/2 • 第三、当两个运动速度方向不成直角,而 成锐角θ,则合速度为 V=(V21+V22+2V1V2cosθ)1/2。
• 1、直线运动的位移和路程 在直线运动中,路程数值的大小等于位移 数值的大小。例如,100m从起点跑到终点, 其位移大小与路程大小是相等的。
2、 曲线运动的路程和位移
• 在曲线运动中,位移数值的大小并不 等于路程数值的大小,一般小于路程。 例如从起点绕400m田径场内跑一圈,经 过的路程为400m,而位移则等于零。跑 200m内道时,路程为200m,位移则为 112.13m。 按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 法则合成。
人体运动的分类和运动学特征
• 一、人体运动的分类 把人体简化为质点,可将人体运动分为 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如把人体简化为刚 体,可将人体运动分为平动、转动和复合 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在任意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路程并不都相等。 • 匀变速直线运动:当人体沿任意相等的时 间内,速度变化量都相等。 • 自由落体的公式为: • 1.Vt=gt 2. H=1/2gt 3. Vt=2GH1/2 • 竖直上抛运动的公式: • 1. t= V0/g; 2.H=V20/2g。

运动生物力学_人体运动的动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_人体运动的动力学

(四)支撑反作用力
• 人体处于支撑状态时,力作用于支点(支 撑面)上,支点又反作用于人体,这种反 作用力称支撑反作用力。 • 1) 静力性支撑反作用力 由于受到重力对支点产生的压力,支点则 对人体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它是一种约束 反力,称静力性支撑反作用力。
• 2) 动力性支撑反作用力 人体处于支撑状态,而人体局部环节作加 速运动,其结果是给支点以作用力,支点 则给人体一个反作用力,称动力性支撑反 作用力。其中局部环节加速度有三种情况: (1)加速垂直离开支点 (2)加速垂直朝向支点 (3)加速斜向离开支点
(二)动量矩定理
M(t2-t1)=Iω2-Iω1。其中,M(t2-t1)称 冲量矩,它的意义是表示外力矩对物体转 动的累积效应。Iω称动量矩,它是表示 刚体的转动状态。不同时刻刚体动量矩的 变化是外力引起冲量矩的作用结果。外力 矩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刚体转动状态的 变化也越大。
• 当肌力矩大于阻力矩时,环节做克制性工 作;当肌力矩小于阻力矩时,环节做退让 性工作;当肌力矩等于阻力矩时,环节处 相对平衡状态。
(二)动量守恒定律在体育运动中 的应用
• 1.动量守恒的条件是系统所受合外力等于 零 • 即使,合外力不等于零,但远比系统内各 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要小的得多,动量守 恒定律也近似成立。 • 系统的总动量守恒,是指系统内各物体的 动量矢量和不变,但系统内的动量可以互 相传递。
• 当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时,则系统总 动量并不守恒;但系统仍可能在某一方向 上保持守恒,只要在该方向上系统所受的 合外力分力等于零。 • 各种打击过程、碰撞过程,人与器械、人 与人、器械与器械间的相互作用力可能远 远大于系统所受的外力,如摩擦力,原则 上可以近似地使用动量守恒定律。
b、增大偏心力矩的作用 人体受偏心力作用时,将对质心产生偏心 力矩,此力矩将使人体产生对质心的角加 速度。例如在完成前空翻动作时,地面对 人体的支撑反作用力F通过人体重心后方, 力的作用线至身体重心的力臂为R,偏心 力矩M=FR。根据动量矩定理,在蹬地阶 段人体将获得一定的动量矩,并以此动量 矩进入腾空,从而有利于完成前空翻动作。

人机学5人体生物力学

人机学5人体生物力学

人机学基础——人体生物力学特性制作:孟现柱mengxz12@本节目录•一、人体生物力学的一般知识•二、人体各部分的操纵力•三、人体活动的速度和准确度一、人体生物力学的一般知识•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

网球运动员主要肌肉群的透视图1)人体骨骼全图•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全身约有206块骨。

是人体内部的支撑结构。

2)人体骨骼特点•1、在一定范围内,骨的应力—应变关系服从虎克定律。

•2、骨的密度比钢小得多,其强度也不如钢的大,但比花岗岩和洋松要高得多,具有强度高、重量轻的特点。

•3、人体各部位骨的抗压强度最大,抗弯强度次之,抗扭强度最小。

这对人体负重、搬运的研究和受力设计具有特别意义。

3)骨杠杆•人体运动中,骨骼在肌肉牵引下绕关节转动,它的原理、结构和功能与杠杆类似,因此叫骨杠杆。

在骨杠杆中,关节是支点,肌肉是力源,肌肉与骨的附着点称为力点,作用于骨上的阻力的作用点称为重点(即阻力点)。

3)骨杠杆•人体活动中主要的骨杠杆形式:•(1)平衡骨杠杆。

人体支点位于重点与力点之间,类似天平秤的原理,例如通过寰枕关节调节头的姿势的运动。

3)骨杠杆•(2)速度骨杠杆,力点在重点和支点之间,阻力臂大于力臂,例如手执重物时肘的运动,此类杠杆的运动在人体中较常见。

3)骨杠杆•(3)省力骨杠杆。

此类骨杠杆的重点位于力点与支点之间,例如足跟踩关节的运动。

(二)关节•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

根据关节的活动范围,关节分为:球窝关节(可一个方向旋转,如肩关节和髋关节),滑车关节(只能向前或向后旋转,肘关节和指关节),微动关节(只能允许平面间或往返的运动,脊椎骨间关节)。

肌肉平滑肌心肌骨骼肌(横纹肌,有639块)慢缩红肌快缩红肌快缩白肌•肌肉拉伤指肌肉主动强烈的收缩或被动过度的拉长所造成的肌肉细微损伤或部分撕裂或完全断裂。

•肌肉萎缩指骨骼肌体积的缩小,可由于肌纤维变细或消失,是许多神经肌肉疾病的重要症状和体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人体运动系统的生物力学
一 人体结构力学基础 二 骨骼生物力学分析 三 肌肉生物力学分析 四 腱与韧带生物力学分析 五 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六 身体环节的连结
一 人体结构力学基础
(一)应变与应力
材料在外力作用下不能产生位移时,它 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将发生变化,这种形变就 称为应变,使物体产生变形。
关节角:构成关节的两环节之间的夹角称为关 节角。
(2)肩关节
肩关节运动中的稳定性, 主要依靠三角肌和肩袖肌的 作用维持。冈上肌拉肱骨头 靠紧关节盂形成支点,同时 三角肌起主要悬吊作用,以 防止上肢的重力或因持重而 造成肩关节脱臼。
肩关节在后矢状面上向 后侧上举后后伸可以达到 60°左右,水平屈曲(上 臂在水平平面向前运动), 正常范围约135°,做相反 方向的正常范围的45°。 在冠状面上举90°的位置 上,内旋和外旋各达到 90°,提供最大的总旋转 度180°。
短跑>中距离跑>长距离跑
(五)肌力变化梯度
练习中人体所发挥 的肌肉力量是不断改变 的,在很多体育运动中 往往要求运动员在极短 时间内发挥出最大力, 一般称爆发用力。爆发 性用力结束后,肌肉进 入放松阶段,这种极短 时间内肌力的变化称力 的梯度。
F A B
t1
t2
t3
t
四 腱与韧带生物力学分析
(一)韧带和肌腱的应力-应变曲线
(3)骨是人体结构的理想材料 骨在人体中起着承重和杠杆作用。 (4)耐冲击力和持续力差 (5)机械力对骨结构的影响 在骨科承受载荷的限度内,应力越大, 骨的增生和密度增厚越强。 (6)应力强度的方向性 骨密质的刚性比骨松质大,骨密质的变 形比骨松质的变形来的小。
(三)载荷分类及骨的受力形式
1 载荷的分类
1 人体骨骼的功能:
(1) 支撑人体 骨与骨相连结,构成人体支架,支持
人体的软组织,承担全身重量。
(2) 保护内脏 骨形成体腔,保护脑、心、肺等内脏
器官。
(3) 杠杆 (4) 造血
肌肉牵引着骨绕关节转动,使人体可 产生各种各样的运动。 骨的红骨髓有造血的功能,黄骨髓有 储藏脂肪的作用。
(5) 储备矿物盐 ຫໍສະໝຸດ 要储备钙和磷,供应人体的需要。3 骨组织的力学特性
(1)各向异性(不同方向的力学性质不同) 骨结构为多孔介质的夹层结构,且骨质 密度有较大的差异,在承载时具有明显的异向 性特征。这种异向性不仅表现在不同负荷形式 下骨承载能力,即使同质结构在不同方向上受 载,其力学性能也表现出较大的差异特征。 (2)弹性和坚固性 无机物使骨具有抗压能力,而有机物 (胶原纤维)使骨具有抗张能力。
(3)肘关节
肘关节由三个关节组 成:肱尺、肱桡、近侧 桡尺关节。具有两种活 动:铰链活动(屈曲和 伸展)和前臂旋转活动 (旋前和旋后)。肘的 屈伸幅度,取决于其组 成部分和角度值,即关 节面相对部分的弧度。
(4)腕关节
腕关节由桡腕关节和 腕间关节构成。腕关节 是一个典型的椭圆关节, 可绕两轴运动。腕关节 的额状轴可做屈伸运动, 前者运动范围为6070°,后者为45°;绕 矢状轴可做内收外展运 动,前者运动范围为 35-40°,后者为20°。
2 关节运动幅度及测量方法
(1)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
① 构成关节的两关节 面弧度差
② 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结
构和力学特性
一般关节囊薄而松弛, 韧带和筋膜少而弱,肌 肉伸展性和弹性好,肌 肉长度长,关节运动幅 度越大,反之亦然。
(2)关节运动幅度的测量方法
目前测量关节运动幅度的常用方法 有:摄影测量、录像测量、x光摄影测 量、关节测量器测量、电子关节角度仪 测量。
一定的阻力克服肌肉张力致使肌肉被拉长,既阻 力距大于肌力距,其环节的运动方向与肌肉收缩方 向相反,认为是离心收缩,也称为退让性收缩。
(四)肌肉收缩功、功率
1 肌肉做功
肌肉做功时所克 服的阻力,包括肌肉 的内阻力和外阻力。 因此,肌肉做功相应 的分为内功和外功。 通常所讲的肌肉做功 是指肌肉作外功,即 机械功。
塑料材料:应力与应变成非线性,在外力作 用下外力功转变为变形能,外力消失后材料 的变形不可修复。
粘弹性材料:如果有一种材料,其力学性质 既具有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质,又具有粘性材 料的力学性质,那么这种材料就叫做粘弹性 材料。
(三)粘弹性材料的特点
当物体突然发 生应变时,若应变 保持一定,则相应 的应力随时间的增 加而下降,这种现 象叫应力松弛,
1 模型的性质
(1)平衡长度
肌肉在无负荷状态下的长度称为平衡长度(或 叫自由长度)。这时肌肉的弹力等于零。
(2)潜伏期
生物力学研究表明,肌肉的兴奋与产生收缩 并不同步,肌肉兴奋后收缩元的张力首先使串 联弹性元变形,其张力发生变化,因此肌肉张 力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当肌肉张力发展 到大于其起止点的阻力时,肌肉才开始进行向 心收缩,使肢体或环节产生位移。
复习:
1 人体运动学与动力学的研究内容 2 牛顿运动定律
动力学分析
运动学分析
时间特征:时刻和时间
空间特征:路程和位移 时空特征:(角)速度和 3 动量定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角)加速度 是对运动状态的一种描述。
力量特征:内力和外力
冲量特征:FΔt=m(v2-vi) 能量特征:能量守恒原理
4人体运动中的力
在拉伸试验中,胶原纤维一 应 力 开始稍有伸长,但随着载荷的 在肌腱和韧带中,胶原纤维和弹性纤 增加,它的强度迅速增加至屈 维的排列不同,以满足各种不同的功能要求。 服点。过了屈服点后就产生非 肌腱纤维几乎完全是平行排列的,这使 弹性变形直至破坏。破坏变形 他能够承受很高的拉伸载荷。 0 5 应变/% 10 的范围在 6%-8%之间。 韧带的结构方向一致性较差,排列情况 随韧带的功能不同而变化。 应 弹性纤维施加低载荷即可产 力 生很大的伸长变形(为原始的 两倍多)随着载荷的增加弹性 纤维的强度突然增加,并且毫 无变形地突然破裂。
材料发生形变时内部产生了大小相等但 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抵抗外力.把分布内力 在一点的集度称为应力,
(二)人体生物力学材料分类
弹性材料:应力与应变成正比,材料能保证固定 的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外力功转变为弹性能。 外力消失或恢复原状。
粘性材料:应力取决于应变率,粘性流体无固定 形状,流动过程不可逆,在外力作用下,外力功 转化为分子热消耗。
3 肌肉的松弛
被拉长的肌肉,其张力有随时间的延长 而下降的特性,这一特性称肌肉松弛。
(一)肌肉的结构力学模型
收缩元:它代表肌节中的肌动 蛋白微丝和肌球蛋白微丝。兴 奋时可产生张力,称为主动张 力。 并联弹性元:代表肌束膜及肌 纤维等结缔组织。当被动牵拉 时产生弹力,称为被动张力。 串联弹性元:代表肌微丝、横 桥及闺盘的固有弹性,当收缩 元兴奋后,使肌肉具有弹性。
应力 应力
时间
若令应力保 持一定,物体的 应变随时间的增 加而增大,这种 现象叫蠕变(缓 慢变形)。
应力
时间
对物体做周期 性的加载和卸载, 则加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同卸载时 的应力-应变曲线 不重合,这种现象 称为滞后。
应变
二 骨骼生物力学分析
(一)人体骨骼简介
人体骨骼共有 206块,其中只有 177块直接参与人 体运动。 人体骨骼分为 两大部分:中轴骨 和四肢骨。
研究人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 因。
2 牛顿运动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定律
(二)牛顿第二定律
F=ma (三)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
3 动量定理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F(t2-t1)=mV2-mV1
4人体运动中的力
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人体 内力,如肌肉张力、韧带张力、组织粘 滞力、关节约束力等。 外界对人体作用的力称人体外力。如重力、 摩擦力、支撑反作用力、向心力等。
斜形骨折 横向骨折
三 肌肉生物力学分析
(一)肌肉的物理特性
1 伸展性和弹性 2 粘滞性 3 肌肉的松弛
1 伸展性和弹性
肌肉在外力的作 用下能被拉长的特 性称为肌肉的伸展 性,使肌肉伸展的 外力除去后又恢复 到原来长度的特性 称为肌肉的弹性。
2 粘滞性
肌肉的粘滞性是指 肌肉收缩时,由于肌 纤维内胶状物质分子 间的摩擦及肌纤维彼 此间摩擦产生的阻力, 使肌肉活动迟缓的特 性。
2 骨骼的受力形式
剪切载荷
弯曲载荷
拉伸载荷
压缩载荷
扭转载荷
复合载荷
(四)骨疲劳
剧烈运动 肌肉疲劳
人在不断运动 步态改变 储存能量的能力丧失 的过程中,骨会反复 载荷失常 受力,当这种反复作 用的力超过某一生理 改变应力分布 限度时会使骨组织受 加强压力 复合 加强张力 到损伤,这种循环载 荷下造成的骨的损伤 斜形裂缝 骨骼分离横行裂缝 为疲劳性损伤。
3 运动训练对韧带力学性质的影响 4 年龄对韧带力学性质的影响 5 时间对韧带力学性质的影响
五 关节生物力学分析
(一)关节的运动学
1 关节的基本运动形式
(1)角度运动 邻近两骨间产生角度 改变的相对转动,称为 角度运动。通常有屈、 伸和收、展两种运动形 态。 (2)旋转运动
骨绕垂直轴的运动 称为旋转运动,由前向 内的旋转称为旋内,由 前向外的旋转称之旋外。
2 肌肉功率
体育运动成绩的高低 及动作技术质量的优劣, 往往取决于完成动作过程 中,肌肉功率的大小。也 就是说取决于人体肌肉中 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 速度。 P = w/t = F*S/t = F *V
3 肌肉的功率在性别、项目上的差异
(1)性别差异: 运动时肌肉输出的功率因男女性别的 不同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 (2)专项差异: 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其肌肉的功率 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伸膝功率比较:
2 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密质是一种由骨单位、 骨间质系统和有机的、 粘弹性的联结物质共同 组成的符合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