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新型中间体
酶法合成7—ACA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酶法合成7—ACA及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作者:王俏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5年第04期[摘要]在当前的抗生素药物市场中,头孢是一类较为常见的药物,应用范围也十分广泛。
为了能够提高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生产效益,人们也在不断的研发新的生产工艺。
最初的头孢类抗生素制备工艺主要是化学合成法,近些年,酶法合成工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已经逐渐成为主流的制备工艺。
现本文通过详细分析酶法合成7-ACA的工艺方法,来探究酶法合成工艺在不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制备中的应用。
[关键词]酶法;7-ACA;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制备工艺中图分类号:P3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4-0348-01与传统的化学合成方法相比,采用酶法合成头孢类抗生素药物更为高效环保。
这是因为在酶法制备的过程中,无需使用有毒试剂,也减少了各种有毒废液的排放,并且其工艺操作更加简单,能够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事实上,酶法自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已经开始被应用在抗生素药物制备中,但最初并未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近些年,酶法合成工艺逐渐备受人们的重视,并逐渐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生产,成为未来头孢类抗生素工业生产的主要工艺方法。
而7-ACA作为头孢类抗生素的母核,在其生产合成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因此本文决定通过探析酶法合成7-ACA的工艺,来探讨其在头孢类抗生素生产中的研究进展。
1、酶法合成7-ACA的工艺分析7-ACA,即7-氨基头孢烷酸,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关键中间体,在其合成工艺中占有关键地位。
其合成工艺主要有化学合成法与酶法合成法两种。
其中前者的工业应用较为成熟,但是其合成的周期过长,反应步骤较多,且会产生污染环境的三废,而后者则不会出现这些问题,酶法合成不但周期短,反应温和,更重要是其不会产生污染物,在当前各行业都在提倡环保节能的社会发展形势下,酶法合成无疑更符合持续发展的要求。
目前酶法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以采用两步酶法制备工艺,也可以采用一步酶法制备工艺。
头孢类抗生素及中间体发展浅析
头孢类抗生素及中间体发展浅析[摘要]头孢类抗生素在我国临床上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作者根据多年的实际经验针对头孢类抗生素及中间体发展进行阐述。
[关键词]头孢类;抗生素;中间体;发展。
一、前言目前,抗生素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抗生素的种类和效果也不相同,这就需要不同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也十分明显。
二、概述头孢菌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类抗感染药物。
头孢菌素与青霉素同属β-内酰胺类抗生素,较青霉素具有高效、低毒、抗菌谱广、无过敏反应、可以口服、品种多等优点,从而受到各国制药业的普遍重视。
目前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的头孢菌素产品,多是以7-氨基-3-脱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为中间体,加上适当的侧链而生产的。
目前工业化生产均以青霉素为原料,采用化学法酯化、扩环、脱酯和裂解去侧链得到。
利用青霉素扩环酶使青霉素扩环得到头孢类化合物,再去除其7位侧链得到7-ADCA,这种方法被认为是可以取代化学法、成本低、污染低的良好替代方法。
但是,由于天然扩环酶的底物是不能大量生产的青霉素N,而对于其他的能大量生产的底物像青霉素G等的转化率很低,不足以进行工业生产。
所以,利用技术手段对青霉素扩环酶进行酶学改造,提高催化青霉素G的效率,是实现7-ADCA生物转化的关键性节点。
此外,为了避开已有的专利保护,在工业化生产中也应使用活性高的扩环酶突变体。
如果我们通过定向改造能够得到催化青霉素G、活性高的扩环酶,不仅能够打破国外的专利垄断,也能为我国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和环境效应。
临床上,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应用最广、使用最多和评价最高的一类抗生素。
青霉素和头孢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中最为重要的两类抗生素,这两类抗生素都有一个四元的β-内酰胺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不能合成细胞壁,造成细菌破裂而死亡。
随着青霉素的大量使用,人们也慢慢发现了它的一些不足,青霉素抗菌谱相对比较窄、致病菌耐药性、对酸不稳定、不能口服等,这时头孢类抗生素应运而生。
新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合成路线及合成材料
2017年10月新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合成路线及合成材料贾德明杨奕博(吉林省石油化工设计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目前头孢菌素抗生素品种繁多,作为广谱抗菌药物,其活性十分强,疗效好,具有耐酸性,耐碱性,副作用小的特点。
因此,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使用快速兴起而来。
此次研究旨在采取从双乙烯酮作为起始原料,设计出新型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也就是头孢匹胺的合成路线,同时,成功合成出头孢匹胺。
另外,探讨了合成脱氢乙酸催化剂的使用,反应温度和对反应时间的掌握。
深入研究中间体的合成路线,对反应原材料进行对比,最后,深入研究了合成头孢匹胺所使用的保护基,反应原料,并且对头孢匹胺进行色谱分析,红外分析,核磁共振,质谱分析,由此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
同时深入研究中间体的合成路线及合成条件。
关键词:头孢菌素;头孢匹胺;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几代人的不断研究与探索中,不断发明新的合成和改造方式。
产生了多种新新型品种,先后形成了一、二、三、四代头孢菌素。
第一代头孢菌细菌有溶血性链球菌和其他链球菌,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抵抗力弱,第二代作用优于第一代,肾毒性也降低了。
由于部分药物的副作用较大,抗菌性能低,且存在普遍的耐药性。
医学人生不断在探索新型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应用于临床症状中去。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新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成路线及合成条件。
1合成路线及合成材料的介绍1.1头孢匹胺的合成利用原始材料双乙烯酮合成重要的中间体(1)脱氢乙酸的合成将50ml 的甲苯溶液放入规格为500ml 的烧瓶中,使其充分溶解后,将反应瓶放于水浴锅中加热,加热温度达到40度后,向反应瓶中加入60ml 的双乙烯酮试剂,在显色剂的作用下,反应液颜色由淡黄色逐渐加深,最后至棕红色。
滴加结束后,让反应继续进行二十分钟,经过冷却,再加以过滤,利用甲苯溶液对其洗涤后,再将滤液浓缩,就可以得到部分的脱氢乙酸。
(2)6-甲基-4-羟基-2-喃酮的合成在烧瓶中依次加入脱氢乙酸,浓硫酸溶液,不断搅拌,然后进行加热,首先加入水4.5ml ,等到反应进行了一小时后,接下来再加入4.5ml 水使反应持续两小时后。
头孢克肟合成工艺探讨
头孢克肟合成工艺探讨
头孢克肟是一种广谱的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广泛应用于治疗呼
吸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症。
本文将探讨头孢克肟的合成工艺,
包括原料选择、反应条件、反应步骤等方面。
头孢克肟的合成一般采用核心结构的插入和侧链的引入两步反应。
首先,选择适当的原料进行核心结构的插入反应。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头
孢菌素C的衍生物作为原料,通过氢氧化钠等碱性条件进行裂环反应得到
α-酮酸中间体,再通过酰化反应引入侧链,形成头孢克肟的前体。
在酰化反应中,选择合适的酸酐和酰化剂是关键。
常用的酸酐有3-
氧代-4-丁酸酐和季戊四酰亚胺,常用的酰化剂有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
酯等。
反应条件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通常在适宜的温度和pH值下
进行。
头孢克肟的合成过程中还需要特别注意反应条件的控制。
首先,裂环
反应需要严格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以避免产生副产物和降低产率。
其次,在酰化反应中,需要控制酰化剂的用量和反应时间,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
产率。
此外,对于使用的催化剂和溶剂,也需要仔细选择和控制,以确保
反应的顺利进行。
总结起来,头孢克肟的合成工艺包括核心结构的插入和侧链的引入两
步反应。
在具体操作中,需要选择合适的原料、酸酐和酰化剂,严格控制
反应条件,以提高产物的纯度和产率。
此外,还需注意水解反应的条件和
控制,以确保合成过程的顺利进行。
头孢洛扎中间体TATD-QUATE的合成条件优化
2020 • 19科研开发当代化工研究Modem Chemical R esearch头抱洛札中间体TATD-QUATE的合成条件优化*卢荣桂何小鹏(浙江东邦药业有限公司浙江317101)摘要:头孢洛扎是一种新型第五代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
本文以从7位侧链开始的头孢洛扎合 成路线中中间体TATD-QUATE制备工艺条件研究优化。
本文研究头孢洛扎三氟乙酸(TATD-QUATE)反应溶剂、反应温度和反应物的添加量对头孢洛扎三氟乙酸(TATD-QUATE)产量的影响,并对头孢洛扎三氟乙酸(TATD-QUATE)合成工艺进行优化。
结果显示,30*C条件下反应36 h,底物投加比1:1. 2,选用偶极性溶剂为最佳的头孢洛扎三氟乙酸(TATD-QUATE)合成条件,其中原料反应效率较高,并且生成的头孢洛扎三氟乙酸(TATD-QUATE)品质较好8关键词:头孢洛扎;TATD-QUATE;合成优化中图分类吾:TQ文献标识码:AOptimization of Synthesis Conditions of Ceflozza Intermediate TATD-QUATELu Ronggui,He Xiaopeng(Zhejiang Dongbang Pharmaceutical Co.,Ltd.,Zhejiang,317101)A bstract i C efroza is a new f ifth generation cephalosporin a n tib io tic. I t has strong a n tib a c te ria l a c tiv ity a g ainst Pseudom onas aeruginosa, m u ltid ru g-re sista n t b a cte ria and o th e r gram-negative bacteria, and has good therapeutic e ffe ct on com plex in tra-a b d o m in a l in fe ctio n and com plex u rin a ry tra c t infection. In th is p aper, the p re p a ra tio n conditions o f c ejprozac s ta rtin g f ro m 7-position side chain w ere studied and optim ized. Tatd-quate is an im p o rta n t interm ediate in the synthesis o f 7-p o sitio n side chain. I t is the f ir s t step to produce ceftaza sulfate and has a s ig n ific a n t im pact on the q u a lity and e fficie n cy ofce fta za synthesis. In th is p aper, the e ffe c ts o f s olvent, reaction tem perature a nd r eactants on the y ie ld o f t atd-quate w ere studied, and the synthesis p rocess o f t atd-quate w as optim ized. The results show ed th a t a t 30 °C fo r 36 hours, d ip o le solvent w as selected as the best con d itio n fo r the synthesis o f t atd-quate, am ong w hich D M F and N M P ra w m aterials reacted com pletely and the q u a lity o f t atd-quate was good.K eyw ords-,cefroza;TATD-Q U ATE;synthesis o ptim ization头孢洛扎是一种新型第五代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革 兰氏阴性菌显示出较强的抗菌活性。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一、概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自1948年被发现以来,因其广谱、疗效高、抗菌活性强、副作用小等优点,得到了临床的广泛关注。
随着细菌性感染疾病的增加和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细菌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耐药性的升高及不良反应增多等情况,新型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研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本文将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概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自20世纪40年代发现第一种头孢菌素——头孢氨苄以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与应用已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这类抗生素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使之在抗菌药物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根据其抗菌谱、抗菌活性和肾毒性的不同,可分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和第五代头孢菌素。
每一代头孢菌素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领域,如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用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治疗,而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则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动学特性、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等方面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例如,新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发,为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同时,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治疗效果。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也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挑战。
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其抗菌机制、药动学特性和临床应用价值,还能为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未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抗菌药物研发的不断创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2.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重要性和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内酰胺类抗生素,自年首次发现以来,它们已成为全球抗击细菌感染的重要武器。
青霉素合成新型头孢菌素中间体GCLE的研究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已有以青霉素为起始原料,经氧化、 酯化、开环、氯化、闭环等反应制得GCLE, 其总收率为50%,纯度为97%,其中改进了 氯化和闭环反应。
也有通过以青霉寨G钾盐为原料,经酯化、 氧化、扩环、还原合成得到3-环外亚甲基头孢 烷酯。
浙江大学以青霉素V钾盐为原料,用过氧
乙酸进行氧化,以对硝基苄基氯进行羧基的保 护,用改进的Kukolja法,经AcCI/KI还原,得 到的还原产物用Br2在碱性条件下直接溴化,得 到-7-苯乙酰氨基-3-溴甲基头孢-4-羧酸对硝基 苄酯,溴化收率达到75% —80%。
合成GCLE技术
合成GCLE的关键是青霉素扩环和卤化过程, 卤化过程可在扩环过程中进行,也可在闭环后 完成,还可通过还原后的3-环外双键化合物直 接卤化得到。
闭环前卤化
采用硫代亚磺酸酯为亚磺酸捕捉剂,对位于亚 磺酸捕捉体的侧链3-甲基-3-丁烯酸的烯丙位进 行卤化,卤化试剂为电解含有硫酸的饱和 NaCI溶液所产生的Cl2、HOCl、Cl2O等烯型活 性氯化剂,最后用氨水闭环,得到所需的3-氯 甲基-△3—头孢烯酸。
其简易工艺流程如CA)出发直接 丙位溴化,虽易进行,但卤化后将生成的 △ —烯而失去药效,因此必须将△ —烯进一 步氧化成△3—烯,再还原得到3-卤代甲基头 孢。因此,闭环后卤化常用的方法是先将3-甲 基头孢菌素氧化,再通过光溴化得到3-溴甲基 亚砜体,然后经过还原得到目标化合物。但收 率只有55% —61%。当R1基团为苯乙酰氨基 时,也会生成一半的苄基溴化的副产物。
结论
总之,GCLE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中间体, 它的出现给青霉素工业盐开辟了新的时代,又 由于它的起始原料是廉价的青霉素, 因此积极开发GCLE是当前抗生素工业的热 点之一,这对我国民族医药工业的发展意义 重大。
头孢菌素新型中间体制备及部分衍生物临床应用
0
、 C
旦附
竺 a 枷
咖
。 c 2 H ;
比例 8 9 . 5 % 1 0 . 5 %
O
壹
2 . 1 - 3氨 噻 肟 酸
2 . 2 . 3头 孢 他 啶
也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 生素的一种 . 与前两种药 品在适用支气 管炎 、 耳鼻喉感染 以及尿路感染 上具有一致性 . 对 骨和关节炎 以及烧 2 . 制 备方 法 伤治疗效果 良好。该类 药品用法 为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两种 , 用量应 2 . 1 头孢菌素 中间体制备 7 - A D C A、 氨基噻唑 乙酸 、 氨噻肟酸三种 中间体的制备方法简述如 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症和病情按说 明书合理确定 。 对 以上三种药物l 临床应用的效果进行细致 的统计 和分析 . 记 录下 下: 不 良反应和病死率。 2. 1 . 1 7 一 ADCA 该 中间体属于半合成 的中间体 . 将青霉素进行 氧化反 应获得青霉 亚矾 . 添加催化剂 后进行扩 环重排得到 C E F G: 将7 一 位的苯 乙酰基 侧 链通过化学法或者酶法进行裂解 即可得到 7 - AD C A 2 . 1 . 2氨 基 噻 唑 乙酸 全称 是 2 一 氨基一 1 , 3一唾哇一 4一基一 乙酸 .是 一种熔 点为 1 3 0  ̄ C 的白色 晶体[ 2 1 . 可 以用 双乙烯 酮合成 。 具体操作步骤 为 : 将双乙烯 酮氯化得到氯代 乙酞 乙酸酞氯, 加入 乙醇生成氯代 乙酞乙酸乙酯。 然后 加入硫脲 生成氨基噬哇 乙酸酯 、 最 后一步是用酸进行处理从而合 成氨 基噻 唑乙酸 反应 方程式见下 图
属于第三代 头孢菌素抗生素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别名是诺百优 。 主要 的适应症有 支气管炎 、 尿道炎 、 鼻窦炎 以及 中耳炎 等 。 属 口服药 品 。用量 上 ,成 年人 2 Z e . / 日, 5 0 ~ 1 0 0 m 次 ,重症患 者可 每次 服用 2 0 0 m g , 另外 , 体重达到 3 0 k g以上的儿童可按成人用量服用 ; 小儿也是 2 次, 日, 但 用量为每次 1 . 5 ~ 3 m g / k g ; 需要注意 的是 , 孕妇 、 新生 及早产 儿以及高龄患者应该慎用此类药 品。
一种头孢克肟的合成方法
一种头孢克肟的合成方法
头孢克肟(Cefotaxime)是一种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
下是一种常见的头孢克肟的合成方法:
步骤1:合成头孢克肟的关键中间体7-氨基-3-(acetoxymethyl)-
3-cephem-4-carboxylic acid(ACTA)。
- 首先,将3-溴代丙酸与丙酰氯在碱性条件下反应,生成3-溴
代丙酰氯(步骤1.1)。
- 然后,3-溴代丙酰氯与7-氨基-3-cephem-4-carboxylic acid在
碱性条件下经Sn2反应结合,生成ACTA(步骤1.2)。
步骤2:将ACTA与三氟乙酸缩合(步骤2.1),然后用三氟
乙酸酐进行酯化反应(步骤2.2),得到7-氨基-3-(acetoxymethyl)-3-cephem-4-carboxylic acid 1,1-dioxide(步骤
2.3)。
步骤3:将7-氨基-3-(acetoxymethyl)-3-cephem-4-carboxylic
acid 1,1-dioxide与丙酰氯在碱性条件下进行酰化反应(步骤
3.1),然后用二乙基氨基氰化亚铜(梯度法)和三甲基乙烯
腈进行底催化反应(步骤3.2),得到头孢克肟(步骤3.3)。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合成方法仅供参考,实际合成过程可能会有所不同。
合成头孢克肟是一项复杂的有机合成工艺,涉及多步反应和中间体的纯化和分离等步骤,需要在严格的实验条件下进行。
在工业生产中,还需要考虑成本、效率和环境等因素。
因此,合成头孢克肟需要专业的有机合成技术和设备支持。
头孢匹林中间体合成
头孢匹林中间体合成
头孢匹林(Cefradine)是一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其中间体的合成通常经过以下步骤:
1. 羟巯基乙酸酯(Hydroxyethylthioacetate)与氨基苯甲醛(Aminobenzaldehyde)反应,生成N-(羟基乙基硫醇基)苯甲酰胺(N-(hydroxyethylthio)benzamide)。
2. N-(羟基乙基硫醇基)苯甲酰胺与苯甲醛反应,生成N-(羟基乙基硫醇基)苯甲酰那脒(N-
(hydroxyethylthio)benzylidineamine)。
3. N-(羟基乙基硫醇基)苯甲酰那脒与4-氯-3-硝基苯甲酰氯(4-chloro-3-nitrobenzoyl chloride)反应,生成N-(羟基乙基硫醇基)苯甲酰(4-氯-3-硝基苯)甲酰胺(N-(hydroxyethylthio)benzoyl(4-chloro-3-nitrophenyl)methyl amide)。
4. N-(羟基乙基硫醇基)苯甲酰(4-氯-3-硝基苯)甲酰胺与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反应,生成头孢匹林中间体。
为了提高中间体产量和纯度,上述合成步骤中还需要进行反应条件的优化和纯化工艺的改进。
同时,化学合成方法也可以进一步进行改良,以提高反应效率和减少副产物的生成。
我国现行常用药物原料及中间体概述
我国现行常用药物原料及中间体概述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是保障人们健康的重要环节。
而药物原料及中间体作为药物生产的基础,其质量、种类和供应情况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和疗效。
本文将对我国现行常用的药物原料及中间体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概述。
药物原料,顾名思义,是用于制造药物的基本物质。
这些原料可以是天然的,也可以是通过化学合成或生物技术获得的。
常见的药物原料包括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生物大分子等。
有机化合物类的药物原料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例如,苯、甲苯、乙酸乙酯等是合成许多药物的重要起始原料。
以阿司匹林为例,其合成过程中就需要用到水杨酸和乙酸酐等有机化合物作为原料。
无机化合物类的药物原料也不可或缺。
像氯化钠、氯化钾常用于调节人体电解质平衡的药物中;而碳酸钙则常用于补钙类药物的制备。
生物大分子类的药物原料,如蛋白质、核酸等,在生物制药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胰岛素就是一种由蛋白质组成的药物,其原料的获取和纯化对于药物的质量至关重要。
中间体则是在药物合成过程中,从原料到最终成品之间所产生的中间产物。
它们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例如,在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过程中,7-氨基头孢烷酸(7-ACA)就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
通过对 7-ACA 进行进一步的化学修饰和反应,可以得到具有不同抗菌活性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在抗肿瘤药物的合成中,顺铂的中间体氯亚铂酸钾的制备也是关键步骤之一。
我国作为全球重要的医药生产大国,拥有丰富的药物原料及中间体资源。
国内众多的化工企业和制药企业都参与到了药物原料及中间体的生产中。
在化学合成药物原料及中间体方面,我国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一些大型化工企业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能够大规模生产高质量的药物原料和中间体,并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也为药物原料及中间体的生产带来了新的机遇。
通过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等技术,可以生产出高纯度、高活性的生物大分子药物原料和中间体。
基于头孢类药物中间体氨基噻肟酸合成研究进展
基于头孢类药物中间体氨基噻肟酸合成研究进展1. 引言1.1 头孢类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研究意义头孢类药物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具有较强的抗生素活性,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而头孢类药物的合成过程中,其相应的中间体的合成研究对提高合成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药物品质具有关键作用。
对头孢类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经济意义。
对头孢类药物中重要的中间体氨基噻肟酸的研究,可以加深对头孢类药物合成中间体结构与性质的了解,为药物设计和生产过程提供更加科学、可靠的依据,提高药物的合成效率和产量,推动头孢类药物工业化生产的发展。
对头孢类药物及其中间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氨基噻肟酸在头孢类药物中的重要性氨基噻肟酸是头孢类药物合成中的重要中间体,它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中的主要结构基团之一。
氨基噻肟酸的引入可以赋予头孢类药物更强的抗菌活性和更广泛的抗菌谱,提高药物的疗效和治疗范围。
氨基噻肟酸的不同取代基团可以对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毒性、稳定性等性质产生显著影响,从而为药物设计与合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由于头孢类药物的生物活性和药效均与氨基噻肟酸密切相关,因此对氨基噻肟酸的合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合成更有效率、高产率和高选择性的氨基噻肟酸方法,不仅可以降低头孢类药物的合成成本,还可以提高合成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深入研究氨基噻肟酸的合成机理以及其在头孢类药物中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头孢类药物的构效关系,为合成设计更具针对性的头孢类药物提供理论支持。
氨基噻肟酸在头孢类药物合成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3 头孢类药物合成中的挑战头孢类药物合成中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头孢类药物的合成路线复杂且多步反应,需要对各个中间体和反应条件进行精确控制,遇到一点小的失误就可能导致整个合成过程失败;一些中间体的合成方法存在着低产率、低选择性等问题,导致合成效率低下;头孢类药物中含有多种手性中心,合成过程中需要注意对立体选择性的控制,这增加了合成的难度;随着合成技术的不断发展,合成路线逐渐变得复杂和多样化,研究人员需要对不断涌现的新合成方法和技术进行学习和应用,以应对合成过程中的各种挑战。
头孢双硫仑样反应机制
头孢双硫仑样反应机制
头孢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常见于头孢菌
素类抗生素的合成过程中。
该反应的机制涉及到硫醇和β-内酰胺
之间的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合成方法,也为有机化学领域的研究提
供了重要的参考。
头孢双硫仑样反应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硫醇的进攻,首先,硫醇通过其硫原子进攻β-内酰胺中的
羰基碳,形成了一个硫醇加成产物。
2. 内酰胺的开环,硫醇加成产物进一步发生内酰胺的开环反应,生成了一个硫代酸酯中间体。
3. 脱氮,硫代酸酯中间体经过脱氮反应,失去一个氮分子,生
成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结构骨架。
头孢双硫仑样反应机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
合成,也为有机合成领域提供了新的反应路径和方法。
通过深入研
究头孢双硫仑样反应的机制,可以为有机化学合成领域的发展提供
新的思路和方向,有望为新药物的研发和合成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持。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结构改造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结构改造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它们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尤其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头孢菌素类药物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家族,其结构中的共同特点是具有一个路易斯碱性的五元杂环结构,称为头孢二氮杂环(7-ACA)。
这个结构是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基础。
1.变换侧链结构: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性受到侧链结构的影响。
对侧链进行改造可以用于改变头孢菌素类药物的药物代谢途径和药物吸收性。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在侧链上引入不同的取代基团,以调节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疗效和代谢特性。
2.引入新的官能团:在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分子结构上引入新的官能团可以改善其药物性质。
例如,在头孢菌素的分子结构中引入磺酰基、羧酸、酰胺等官能团,可以提高头孢菌素类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并改变其抗菌活性。
3.共价修饰:通过共价修饰可以改变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分子结构,增强其稳定性和药物活性。
例如,采用磷酸化、酯化、酰胺化等方法对头孢菌素类药物进行修饰,可以改变其生物利用度和代谢途径。
4.合成新的衍生物: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可以合成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
例如,通过改变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分子结构和侧链结构,合成具有改良特性的新药物。
这些新的头孢菌素类药物可以提高抗菌活性,减少不良反应,拓宽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应用范围。
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结构改造对于提高抗菌活性、改善药物性质和扩展药物用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结构改造,可以产生更安全、更高效的头孢菌素类药物,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选择。
然而,结构改造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合成路线的设计、产率的提高、产品的纯度等问题。
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结构和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结构改造对药物性质的影响,以实现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结构优化和合成方法的改进。
新型头孢菌素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
新型头孢菌素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摘要:目前,时代在发展,科技在更替,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断更新,经数代人反复实践和钻研,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地综合和转化,较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被合成。
当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五代为主,各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具有独特性和药用价值。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头孢喹啉,头孢氨苄7,头孢拉定,头孢唑林,头孢噻吩为主;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克洛,头孢替安,头孢呋辛,头孢孟多;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头孢地嗪,头孢泊肟,头孢克肟,头孢替坦,头孢唑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匹胺,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第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为头孢吡肟和头孢匹罗;第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以头孢洛林酯,头孢吡普为主。
历经数代人不断的探索与研究,新型头孢菌类抗生素肾毒性逐步下降,副作用减少。
文章主要针对新型头孢菌素化合物以及其合成方法进行了具体地阐述和探索。
关键词:头孢菌素化合物;合成方法;药物1新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合成背景和重要性分析头孢匹胺和头孢吡普为代表的新型头孢菌类抗生素药物。
从60年代头孢噻吩合成开始,目前,市场上已合成头孢菌素类药物达数十种,并运用于医学临床上。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医学临床有较明显的作用,它的致敏概率小,并有较强耐碱性能、耐酸及抗菌活性强,毒副作用少,属广谱抗菌类药物。
时代在发展,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更迭也在逐步加快,更多新型抗生素不断合成,它已逐步成为国际上一流的抗菌素类药物。
头孢匹胺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代表性,它由日本住友制药株式会社研发合成,并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
头孢匹胺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结果十分明显。
同时与其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比较,它在药代动力学过程中、抗菌活性强等独特性。
同时头孢匹胺对于厌氧菌,需氧菌、革兰阴性菌和阳性菌均具有强大抗菌作用。
头孢吡普为第五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代表。
医学临床中常见致病菌是MRSA,以这种致病菌为对象,市场上有不少品种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效果欠佳,2008年6月份,合成了头孢吡普,并且成为世界上首个能与MRSA致病菌对抗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药物。
一步酶法制备药物中间体7-氨基头孢烷酸的研究分析
一步酶法制备药物中间体7-氨基头孢烷酸的研究分析
李小瑞
【期刊名称】《生物技术世界》
【年(卷),期】2015(000)006
【摘要】医学临床实验证明,将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用在中度以及重度干扰症状的疾病上有着非常明显的疗效作用,对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7-氨基头孢烷酸则属于头孢类抗生素合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中间体,常见的7-氨基头孢烷酸制备工艺有化学法以及生物酶法两种类型.本文将针对7-氨基头孢烷酸的生物酶法制备工艺中的一步酶法制备工艺进行具体的研究和分析.
【总页数】1页(P151-151)
【作者】李小瑞
【作者单位】华北制药河北华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倍达工厂,河北石家庄050026【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1
【相关文献】
1.药物中间体7-氨基头孢烷酸的制备
2.一步酶法制备药物中间体7-氨基头孢烷酸
3.酶形式差异的三酶系统一步法转化头孢菌素C制备7-氨基头孢烷酸
4.7-氨基-3-乙烯基头孢烷酸的一步法环保制备方法
5.一步酶法生产7-氨基头孢烷酸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apa和7-aca的分子结构
6-apa和7-aca的分子结构6-APA和7-ACA的分子结构引言:6-APA和7-ACA是两种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药物合成以及生物工程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6-APA和7-ACA的分子结构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它们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一、6-APA的分子结构及制备方法6-APA(6-氨基青霉烷酸)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用于合成青霉素类抗生素。
它的分子结构是由一个青霉素分子中的侧链羧基还原得到的。
具体而言,6-APA的分子结构包括一个五元环和一个羧基,其中五元环由一个碳原子、三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组成。
制备6-APA的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通过对青霉素G的羧基进行还原反应得到。
首先,将青霉素G与还原剂(如亚砜)在碱性条件下反应,使其发生还原,产生6-APA。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产率较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二、7-ACA的分子结构及制备方法7-ACA(7-氨基头孢菌素酸)是一种用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合成的重要中间体。
它的分子结构是由头孢菌素C分子中的侧链羧基还原得到的。
具体而言,7-ACA的分子结构包括一个七元环和一个羧基,其中七元环由一个碳原子、四个氧原子和两个氮原子组成。
制备7-ACA的方法也有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是通过对头孢菌素C的羧基进行还原反应得到。
首先,将头孢菌素C与还原剂(如亚砜或二硫酚)在碱性条件下反应,使其发生还原,产生7-ACA。
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产率较高,已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三、6-APA和7-ACA的应用领域1. 药物合成:6-APA和7-ACA作为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中间体,广泛用于药物合成领域。
通过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化学修饰和结构改造,可以合成出各种不同的抗生素,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2. 生物工程:6-APA和7-ACA在生物工程领域也有重要应用。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将合成6-APA和7-ACA的相关酶基因导入到大肠杆菌等微生物中,实现大规模的生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成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新型中间体—— 3-氯甲基-△3-头孢烯的开发及工艺研究1. 前言1929年弗来明发现青霉素后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是,因为青霉素及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细菌特有的细胞壁生物合成所具有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所以作为抗菌活性强、副作用少的优异的感染症治疗药物显示出很好的治疗效果。
特别是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因其比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更广的抗菌谱,从而占据着当今化疗药物的中心地位。
以前,这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都是以由发酵产物——头孢菌素C (Cep-C )制得的7-氨基头孢酸(7-ACA )作为唯一的合成中间体,对其C3及C7位侧链进行化学改造所合成的(图1)。
图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然而,作为7-ACA 原料的头孢菌素C ,与同样采用发酵方法且可大量生产的青霉素相比,其发酵产率低,故缺乏经济适用性。
再者,近年来在寻求更广抗菌谱、积极研制开发新型抗生素的进程中,期望得到能够引入更为复杂的化学改造基团、并可提高收率以及降低成本等多种要求的新型中间体。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基本骨架的碳原子数以及β-内酰胺环周围的立体化学效应大抵相同,通过有效利用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可以转换成头孢菌素的母核。
基于以上观点,很多药物研究工作者研讨了从青霉素向头孢菌素的化学转变,Morin(1963)等人建立了利用青霉素-S-氧化物的热开环制备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 )的工业制备方法;但是,尚未建立可在C3位甲基上引入人们期望进行化学改造的、能起重要作用的官能基团的工业化方法。
本研究课题组根据以上要求,通过反复研究,终于确立了由廉价、易得的青霉素制备可以作为合成中间体且适用性很广的3-氯甲基33CO 2H 32231青霉素(Pc )Pc-V:R=PhOCH 2COPc-G:R=PhCH 2CO7-ADCACeP-C :R=HO 2CCH(NH 2)(CH 2)3CO 7-ACA :R=H头孢菌素(CeP )1GCLE-△3-头孢烯衍生物(GCLE )的工业技术。
GCLE 系合成头孢菌素衍生物的一种新型中间体,在头孢烯的3位带有反应活性很强的氯甲基,使用该中间体合成头孢菌素衍生物之时,其7位氨基及4位羧基必须预先进行保护,此乃一大特征。
以下,就GCLE 的开发历程,按基础研究阶段的技术开发、工业化研究的技术开发以及GCLE 的一种应用技术——羧酸保护基的新型去保护法的开发之顺序进行介绍。
2. 基础研究阶段的技术开发2.1 基本策略关于3位为甲基的7-氨基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图2,7-ADCA ,4:R 1=R 2=Y=H )的合成,已经建立了使用青霉素为原料的化学合成法;为了合成7-ACA 型的头孢菌素中间体,通常有两种方法,即:(1)、将由Morin 法转换得到的7-ADCA 型头孢菌素(4)(图2, R 1=R 2=R ,Y=H )的3位甲基进行卤代的方法;(2)、由Morin 法转换得到中间体——次磺酸衍生物以稳定的形式捕集之后,将其侧链——3-甲基-3-丁烯酸部分的烯丙基位进行卤代(图2中箭头指向部位),然后环合成头孢烯的方法。
根据第(1)种构思,研究了化合物4(图2,R 1=R 2=R ,Y=H )的溴代反应4),但,此种场合下3位甲基发生溴代反应的同时33CO 2R 2O22221322....3412.....................................................................................332221青霉素(Pc )Pc-V:R=PhOCH 2CO Pc-G:R=PhCH 2CO7-ADCACeP-C :R=HO 2CCH(NH 2)(CH 2)3CO 7-ACA :R=H头孢菌素(CeP )图2青霉素—头孢菌素也会引起双键位置的变化,只能得到△2-头孢烯中间体。
为了制得△3-头孢烯中间体,必须将△2-头孢烯中间体氧化,反回到△3-头孢烯亚砜后,再把亚砜进行还原(参见图2中下部图式)。
再者,溴代反应难于控制,所以部分头孢烯母核的2位也发生溴代反应,从而生成2位溴代的副产物。
于是,本课题组选择了第(2)种方法,并从1980年开始进行基础研究。
为了达到前述目的,必须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1]、次磺酸(2)的“捕集体”——3-甲基-3-丁烯酸部分的烯丙基位的卤代方法;[2]、由烯丙基位的卤代产物(3)环合成头孢烯以及将3-甲基-3-丁烯酸部分的烯丙基位进行卤代(图2中箭头指向部位)的方法;[3]、次磺酸(2)的“捕集”方法。
此时作为次磺酸(2)的“捕集体”,必须满足下述4个条件,即:[a]、可高效率地“捕集”次磺酸;(b )、在烯丙基位的卤代条件下,可作为次磺酸的稳定保护剂;(c )、在环合反应中起着良好的脱去基团的作用;(d )、脱去次磺酸保护剂时产物4(Y=卤素)的烯丙基位的卤原子不再发生亲核取代。
作为次磺酸的“捕集体”,已经发表了有如图3所示的中间体5), 现就这些中间体烯丙基位的卤代方法进行讨论。
图3 次磺酸中间体保护物2.2.烯键型电解卤代已知的次磺酸”捕集体”的烯丙基位的卤代方法有:使用N-溴丁二酰亚胺或溴素的方法6)以及在极少量甲酸存在下与氯气或特丁基次氯酸盐反应的烯键型氯代的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在工业化生产时,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收率,此乃青霉素——头孢菌素转换的最大难关。
本课题研究者具有以《有机电解技术》为支柱的精细化学合成工业化的经验,在解决本课题时首先试用了《有机电解法》。
在各种不同的电解条件下进行了卤代试验,结果终于发现采用如图4所示的二相电解卤代反应,可按目的反应的方向进行8、9)。
即,电解含有硫酸的饱和食盐水溶液,氯化物离子电解氧化时产生的反应活性物质可随时进入有机层,并同基质反应。
反应结束后,分离浓缩图4 两相电解系统有机层,即得烯丙基位卤代产物。
水溶液中的卤素离子(X -)的氧化还原作用已有详细研究,各种卤素化合物(X2、HOX 、X2O 及HXO2等)的制备已被人们所熟知10)。
在本反应中由水溶液内的氯化物离子电解氧22R 13322R 1O222123H 22322f ujisawa1973ArSO 2AgGist Brocades 1974Ciba-Geigy 1974化生成的反应活性物质(Cl2、HOCl 及Cl2O 等),在其产生的同时也可进入有机层,并能效果良好地与基质发生反应(图5)。
图5 两相体系中的烯键型卤代反应其中任一物质都可作为烯键型氯化剂,但是,应当详细调查氯化物离子的浓度、溶液的pH 、添加剂以及有机溶剂等情况,究明选择性地引起所期望的烯键型氯代反应的电解体系。
如图7所示,在硫代磺酸酯(5)及次磺酰亚胺(8)中,各自的烯丙基位目的氯代产物6及9 9),由青霉素G 合成的二氢乙酰噻唑酮(10)(R=CH2Ph),在烯丙基位氯代的同时,也可导致苄基位的氯代,进而得到化合物(11)(R=CCl2Ph )8)。
另,在二硫化物(12)的场合,只能得到再次环合为5员环的化合物,不能制得目的产物13 11)。
2.3. 头孢烯母核的环合从第2课题的次磺酸“捕集体”环合成头孢烯的反应,通常使用有机碱和无机碱,但是,由于双键的异构化,大都生成△2-头孢烯以及内酰胺开环等产物,其目的产物△3-头孢烯的收率非常低。
本课题研究者使用常用碱类(包括乙酸钠、碘化钾等)试行环合,然而在所有这些场合下,都是只能得到极为少量的目的产物,或许是原料的烯丙基位氯代产物的双键发生异构化,与过去已知的方法一样,仅只得到△2-头孢烯(图6)。
错误的试验结果启示:作为在这种环合反应中通常使用的碱类,只有采用过去尚未被认识的氨水才能高收率地获得△3-头孢烯。
ClCl 2HOClCl 2OOH 2OH 2OH 22O-e+e........................................................................................水层有机层SR 122SO 2Ar5R 1Ar2222R 1Base Yield(%)NH 393AcONa 29Et 3N 18KOH 17KI14R 122Cl22R 1AAmmoniaDMF可以认为,由于酯结构部分α-位质子受NH3的作用,引起有如图6所示的电子转移,环合反应即可发生。
也就是说,在头孢母核的环合反应中,较之于强碱,使用氨这样的弱碱反到进行得很顺利。
在N 、N-二甲基甲酰胺中,30℃下进行反应,几乎不会形成双键发生异构化的副产物。
硫代磺酸酯(6)环合时,脱去的芳基磺酸酯离子不能重新取代产物7烯丙基位的氯原子,可以得到目的产物3-氯甲基-△3-头孢烯;但次磺酰亚胺(9)却完全不能得到环合产物(图7)。
可以认为,这是因为次磺酸的保护基——(酰)亚胺基作为脱去基团不能发挥有效作用的缘故。
另一方面,在二硫化物(12)电解氯代法中不能直接合成的化合物13,可由别的途径——用二氢乙酰噻唑酮(10)氯代得到的烯丙基氯代产物(11)进行合成。
即,使用双(2-苯并噻唑)二硫化物,作为噻唑啉环酸水解生成的硫醇的“捕集体”,开发新的制备方法,便可效果良好地得到化合物1312)。
但13在采用氨水进行的环合反应中,得到的不是人们所期待的3-氯甲基-△3-头孢烯(7),而是高收率地获得脱去的2-苯并噻唑巯基与氯原子发生亲核取代的产物1413)。
可以说,该反应只是作为其中间过程生成了3-氯甲基-△3-头孢烯(7),因为环合反应时脱去的硫化物离子的亲核性很强,该离子将化合物7烯丙基位的氯原子再次取代。
图7 青霉素—头孢菌素的转化(2)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究明了合符本课题目的: (1)、在烯丙基位的卤代条件下系次磺酸的稳定保护R 1R 122S R 122R 122Cl22R 1S NO CO R 2NO RS N OCO 2R2NOCl1011SS 22R 1剂; (2)、为环合反应中脱去作用良好的脱去基团; (3)、脱去次磺酸保护剂时,产物烯丙基位的卤原子不再发生亲核取代等重要条件的次磺酸“捕集体”,即硫代磺酸酯(5)。
2.4. 次磺酸的“捕集”最初,硫代磺酸酯系按文献方法由二硫化物(12)与芳基次磺酸银合成5d),但因这种方法需要使用高于理论量的、价格昂贵的银,不适于工业化生产。
同时,有报道称:青霉素亚砜(1)热分解产生的次磺酸(2),在二乙基苯胺存在下,可用对甲基苯磺酸直接“捕集”,但在该场合下得到的只是双键可发生移动的α、β-不饱和酯14)。
首先,试用二氢乙酰噻唑酮(10)进行合成。
化合物10在酸性条件下水解后生成硫醇中间体(15),将其以芳基磺酰溴重新“捕集”,得到硫代磺酸酯(5)(图8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