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美散文赏读: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②独上兰舟。
③云中谁寄锦书来,④雁字回时,⑤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玉簟(dian电)秋:从竹席上感到了秋天的凉意。
玉簟,华贵的竹席,光泽如玉的竹席。
②罗裳:质地轻细的丝织的衣裳,一般指女子所用,但也可指男子衣物,如《黄庭内景经》:“同服紫衣,飞罗裳。
”③兰舟:即木兰舟。
因木兰的舟坚而且香,诗家遂以为舟的美称。
④锦书:即帛书。
锦是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这里是书信的美称。
相传鸿雁能传书信。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以系帛书。
”⑤雁字:雁群飞行时排成“一”字或“人”字,所以叫“雁字”。
【译文】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
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
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象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
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
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集评】明·杨慎:“离情欲泪。
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又是效颦。
”(杨慎批点本《草堂诗余》卷三)明·王世贞:“李易安:‘此情无计可消除,方下眉头,又上心头。
’可谓憔悴支离矣。
”(《弇州山人词评》)明·茅暎:“香弱脆溜,自是正宗。
”(《词的》卷三)明·张丑:“易安词稿一纸,乃清秘阁故物也,笔势清真可爱。
此词《漱玉集》中亦载,所谓离别曲者耶。
”(《清河书画舫》中集)明·李廷机:“此词颇尽离别之情。
语意飘逸,令人省目。
”(《草堂诗余评林》卷二)明·杨金:“惟锦书、雁字,不得将情传去,所以一种相思,眉间心头,在在难消。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译文及赏析—高考必修原文: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鉴赏: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赏析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诗词中多只泛用作舟的美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玩味词意,比较两说,似以后一说为胜。
首先,《琅嬛记》的记述本不可靠,如王学初在《李清照集校注》(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所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①,轻解罗裳,独上兰舟②。
云中谁寄锦书来③?雁字回时④,月满西楼⑤。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⑥。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⑦。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用木兰木造的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⑤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创作背景这首词的创作时间,是一个首先要辨明的问题。
根据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有的词选认为,此说“和作品内容大体符合。
上片开头三句写分别的时令和地点;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回应这三句。
这些都是写分别时情景,其他各句是设想别后的思念心情”(见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
有的选本则认为,“就词的内容考察,是写别后的思念,并非送别”;开头三句也是写“别离后”的情景(见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李清照诗词选注》、198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选注》)。
古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古诗《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注释一剪梅,词牌名,又名“一枝花”“腊前梅”“腊梅香”“腊梅春”“玉簟秋”“醉中”等。
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
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
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导语:李清照的月满西楼作于与丈夫远离之后,寄托着不忍离别的伤感之情,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李清照《月满西楼》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李清照《月满西楼》赏析一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
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
按顺序,应是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
“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
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
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
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
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一剪梅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8]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9]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10] 。
注释:[8]红藕:红莲。
玉簟:华丽的竹席。
[9]锦书:相思的书信。
窦滔任官流沙,其妻苏若兰织锦为回文诗以赠之,词情凄婉动人。
事见《晋书·窦滔妻苏氏传》[10]“才下”二句:形容结想之深,刚松开紧皱的眉头,又来到纠结的心上。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评析:传为伊士珍著《瑯環记》云:此李清照新婚未久、明诚负笈远行时寄赠之作。
此词表现了心心相印、无计排遣的入骨的相思。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语浅情深,熨帖入微之笔。
在那女性要求普遍遭到压抑的时代,能大胆讴歌自己的爱情,没有病态的成分,尤为难得。
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左右),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人。
李格非之女,赵明诚室。
幼有才藻,工古文诗词,富金石文物收藏。
建炎三年(1129)夫卒,流寓越州、杭州,晚居金华。
国破家亡的巨变,从根本上改变了她的人生与创作的道路。
前期词作,以闺情为主,词风清丽;后期忧患余生,沉哀入骨,词情凄黯。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重要代表,善于提炼口语,富有生活气息,被称为易安体。
婉约之中,时杂豪放,是一位有重大影响的词家。
有《漱玉词》。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词译文及鉴赏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词译文及鉴赏《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由李清照所创作的,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译文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鉴赏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txt小时候感觉父亲不简单,后来感觉自己不简单,再后来感觉自己小孩不简单。
越是想明白自己是不是忘记的时候,反而记得越清楚。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排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想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以为把这首词明白得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确实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说明得通。
“罗裳”,可不能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朝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若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二者文意又是如何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成婚后,夫妻情感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因此,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明白得的。
专门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确实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当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赏析二】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词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词赏析李清照《一剪梅(月满西楼)》是一首思念丈夫“别愁”的词,赵明诚出外求学后,她形单孤影,因想念丈夫,而写的一首抒情词。
下面我们就对其进行赏析吧。
《一剪梅(月满西楼)》一剪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月满西楼)》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一剪梅(月满西楼)》赏析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赏析《一剪梅》笔调清新,风格细腻,给景物以情感,景语即情语,景物体现了她的心情,显示着她的形象特征。
词人移情入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耐人寻味。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粉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幽香也已消散,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
解开绫罗裙,换着便装,独自登上小船。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雁群飞回来时,月光已经洒满了西楼。
落花独自地飘零着,水独自地流淌着。
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这相思的愁苦实在无法排遣,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注释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这里指小船。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鉴赏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具体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
“红藕”,即粉红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文言文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1原文: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这首词是李清照用多情娟丽之笔书写的浪漫情怀,再现了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缱绻思绪。
这首词从思想上来说,首先体现了夫妻人格上平等,是一对恩爱夫妻的相思之情。
这与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婚姻家庭观念背道而驰。
这一点,在词中有深情的表白:“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
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或者赵明诚有二心,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
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
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
爱情是人类最崇高的感情之一,真爱不分阶级地位,没有金钱世俗名利夹杂,否则,就不叫爱情。
这是我们现代人对爱情的诠释。
古往今来,爱情是超越时空和阶级限制的。
在封建社会里,男人可以有三妻四妾,而女人只能从一而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情平等。
但李清照是幸运的,和他的丈夫两相恩爱,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
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在封建社会是极其少有的。
像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也极为鲜见。
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
其次,这首词也体现了李清照感情的自我封闭,不能向外人诉说的孤独哀愁。
李清照《一剪梅》诗句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诗句赏析导语:《一剪梅》是宋代女这首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这首作于这首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这首人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一剪梅》诗句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剪梅宋代: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
一些这首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这首话》)。
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这首人情怀。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这首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这首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
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
这首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
这一句,钩连上下。
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
可以想见,这首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
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这首人心头的。
这首这首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这首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
李清照《一剪梅》赏析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大魅力——文字优美。
首先写景就很美:“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色的荷花渐渐凋零了,这已经是凉风飒飒的秋天了,凋零的荷花简直就是秋天的形象代言人。
李商隐也写过:“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的句子,林黛玉就酷爱“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一句。
只不过曹雪芹将这句诗记成了“留得残荷听雨声。
”意境其实都是差不多的。
既然红藕就是荷花,那李清照为什么不直接说荷花或者莲花呢?除了格律平仄的要求之外,你可别忘了偶还是一语双关,因为莲藕的藕谐音配偶的“偶”。
所以红藕在古典诗词当中本来就有爱情的象征意义。
例如花间词人顾夐的《醉公子》就写过这样的句子:“漠漠秋云澹,红藕香侵槛”也是用秋天的红藕来兴起闺中思妇的相思幽怨,李清照写的是巧妙的化用了顾夐的词,含蓄的暗示了这首词的相思主题。
“红藕香残玉簟秋”。
“簟”是竹席的意思,竹席用玉来形容,可见是非常精美,光洁如玉的竹席了。
“玉簟秋”怎样李清照用时很讲究,很优美吧。
不过呀,我们别光陶醉在优美的文字当中,我们还得分析分析这句词儿,有点儿奇怪的地方,哪里奇怪呢?红藕香残是室外的风景,可是“玉簟”如果解释为竹席的本意,那就必须得是室内的装饰了。
可这样解释的话,逻辑上是不是有点勉强呢?因为既然已经是秋天,那为什么床上不换上暖和的被褥,还要铺着冰冷的竹席呢?逻辑上说不通吧,而且紧接着的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显然又是室外的活动。
在几句室外景象当中强行插入“玉簟秋”这样一个室内意象是不是有点突兀呢?因此这里将“玉簟”解释为床上铺的竹席似乎有点儿不大合时宜。
既然前面说的是荷花,将玉簟秋解释为像竹席的纹路一样的水波涟渏更为合适呢?而且,古典诗词当中确实有将簟纹比喻成水纹的传统。
例如唐代诗人李益写过一首诗:“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一】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这首词在黄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
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
“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
“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
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
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
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
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
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词的开头是: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
“红藕”,即红色荷花。
“玉簟”,是精美的竹席。
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
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
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
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
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及阅读练习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①红藕:红色的荷花。
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②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床的雅称。
③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
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④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⑤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
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
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
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
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
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
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
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
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美散文赏读: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精美散文赏读: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饶水知音红藕香残玉簟秋书香明月仲夏,初秋,残花轻上,浓墨满园。
读着宋时的词字,学着他们落笔成诗,也不禁回到了旧时的光景,忘记了眼前的自己,却想起了多愁善感,清丽娟秀的她……她步履蹒跚的一生,走了太多的苦难与坎坷。
孤身一人像是海中的扁舟,摇曳飘零。
但是,这些苦难和挫折从未压倒过她,她挺住了,留给了后人一首首精心艳丽的诗词。
虽说现今流传的她的作品,诗,词,和文,全部的作品加起来也就不过七八十篇,但就是凭着这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她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
因为在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就是以她的名字命名的。
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体了吧。
而这个被以其名命名山体的人便是“一代词宗”——李清照。
一、书香有女初长成九百多年前三月的一天,她出生在山东章丘的一个书香家庭。
其父亲名叫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才学之士,进士出身,曾经做过山东郓周教授(官职相当于现今的县级教育局局长),后来升了官,做了太学录、太学正,还做过太学博士,就相当于在京师大学堂里边担任教授,为人之师,从事教育工作。
后来,李格非因他的诗文创作和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苏轼的赏识,所以成为了“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李格非平日里为人处事性格倔强,刚正不阿,眼里揉不得沙子,眼见社会不正之风,他气愤之极。
宁愿清贫自苦也绝不同流合污,以至于郓州的知州都可怜他,与其谈对:“李兄,你这生活过得如此清贫,何苦呢?想办法解决一下经济问题吧,靠你薪水的这两个钱恐怕日后的生活会越吃越紧啊”。
李格非淡淡的说:“我做的什么工作,我该拿多少钱,我就拿多少钱,多一份我不拿。
”如此一个正直,恪守原则之人还有着一个嫉恶如仇的性格。
他在江西上饶做官的时候,当地有一个“道士”,这个道士就是给人算命的假道士,有的道士是好的,也有的道士学问颇高,但有一些道士就是骗钱的,妖言惑众、危言耸听。
这个道士在当地影响很大,出门的时候爱乘车出去,估计此车也是不义之财来的。
一次,李格非乘车出门办事。
两车狭路相逢,此车见彼车,李格非毫无客气,当即下令,命人把那道士从车里拖出来,拉在路边,跪在地上,然后历数他的罪状,痛打一顿,后又将其驱逐出境。
虽然在今天看来,这样的做法有点以暴制暴,可这也恰恰说明了他眼里容不得不正的东西,半点沙子也揉不得。
如此,李格非他有着厚重的教育经历,自己饱读诗书,又是个学问家,而且他与苏轼及苏门的其他学者都有密切的联系,性格又是这样一种刚直不阿,清正廉洁,所有这些都对儿时的李清照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李清照的母亲姓王,王氏。
出身亦是不得了的,她的祖父王拱辰是宋仁宗当朝期间的科举状元,王拱辰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还做过三司使(此职务没有对应的现代官职,大约相当于财政部部长兼商务部部长)。
试想这样家族培养出来的孙女,那定也不是一般的俗人。
李格非是进入了《宋史》人物传记里边的名家,在李格非的传记结束的时候,提到了他的妻子,提到了他的女儿。
在提到这位王氏的时候,特别提到一句话,“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
说这位王氏“亦善文”,即是她也很善于写文章。
虽说区区三字聊表,但其深意不可小觑。
首先,能进入正史里边,本身就不同寻常。
李格非能进入到《宋史》里边是不寻常的。
其次,连他的妻子也能被当时的史官记录到这个传记里边,这更不寻常。
那就说明她这个“亦善文”不是一般的善于写文章,甚至也许可以说她精于文章,而古代所谓的“文”其义甚广,也许她还会写诗写词呢。
由此,王氏亦是一个在诗书世家里边长大的女子,自然她也在影响着李清照的方方面面。
如此书香世家,对李清照在心智上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发展作用。
虽说其父母严词紧教,但同时也为其创造了轻松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
读其词便能得知和体会到她少女时期的生活和经历。
翻开《宋词三百首》,那充满愉快,清新艳丽的《如梦令》,充分的反应了李清照那充满生机和乐趣的心境: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时常记起那天的日暮余晖,她与一群和她同龄十六七岁的女孩儿一起泛舟于湖上,带着女孩子家爱吃的零食点心,小酒助兴,边歌边荡,轻松自在地欣赏着灿烂的夕阳和晚霞,还有美丽的荷花。
游兴正酣,不禁忘了时辰,时间一长,酒也喝多了些。
走偏航向的船误入到了荷花朵簇的深处,等大家发现走错了方向,便趁着酒兴比赛谁划得快,箭一样的船惊飞了水鸟,从眼前飞向远方……如此,闭眼轻思:灿烂的晚霞,静静的湖面,船桨轻过,湖面泛起层层的涟漪,绿色的荷叶衬着白色的荷花,还有醇香的美酒和她们欢快的笑声,如果你再仔细看,还有她们绯红的脸庞,可能是因为她们兴奋,也可能是因为她们酒晕未消。
就这样“误入藕花深处”之后,“争渡,争渡”,船惊鸟起,扑啦啦的,一群水鸟从一望无际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这样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盎然情趣的画面出自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姑娘之手,谁又能说它的是一个娇滴滴的,终日以泪洗面的闺中小姐呢?而其异于旁人之处就是她不但能够享受快乐,而且还能够描写快乐,分享快乐。
不然,九百年后的我们又怎能够有幸得知宋时的光景和她这泛舟的情节呢。
幸运的她没有“三从四德”的束缚,其才学水平自然广博高泛,旧时的女子寥寥能及。
正值豆蔻年华的二八佳人,青春使其渐变成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
除了与女伴儿们无忧度日以外,少女的情思也在她的心里暗暗生长着……自古少女怀春,喜春,写春。
春天对于这个心思细腻的才女来说,无疑是一个浪漫的季节。
她的另一首《如梦令》写尽了春日里的那份温婉与遐想: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精妙地描绘了春日里的景象也留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那是细腻的生活细节。
“昨夜雨疏风骤”,风很大,雨点小,她一个人在后花园喝多了酒。
或许有人说,她怎么又喝多了酒?上面说了“沉醉不知归路”,现在又“浓睡不消残酒”,为何如此呢?就是睡了整整一个晚上,连上半个早晨,都没能够让她从这个酒醉的状态当中完全地清醒过来,喝得太多了,此为何故?其实,李清照并不是整日醉酒之徒,在她的词里经常出现的这个“酒”实际上是一个意想。
诗人和词人写酒都是虚实两面的。
如李白写酒一样,若是真如他诗里写的那样喝酒,恐怕他的身体支撑不到他写上万首诗就已垮掉了。
“酒”只是作为一种情绪的象征。
高兴欢愉的时候,酒起助兴,酣畅淋漓。
忧伤沉寂之时,杯酒化愁,一饮再饮。
太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便是欢愉的气魄,倒不是真的喝上三百杯。
故此,李清照的“浓睡不消残酒”亦是一种情绪。
昨晚的风很大,雨很小,心情复杂的她不停地喝酒,酒后酣睡,一直到日上三竿。
早上还在床上腻着呢,小丫头过来把床帐给她卷起来,然后看着她说,今儿还上不上学了?她见这个家里的小丫鬟到跟前来,第一句话问的不是早餐是否已备好,妆饰是否齐全,并非这些日常生活的俗事儿,而是问后院的海棠花怎样了?“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此处省略了一句话,就是她问这卷帘人,后院海棠可还好?然后,卷帘人才说“海棠依旧”,卷帘人便是这小丫头。
如此,这便也是她昨晚独酒的原因。
可那小丫鬟怎知她的心思,她在词的结尾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低头轻叹,哎……你说的不对,怎会是“海棠依旧”呢,它应该是“绿肥红瘦”的。
经过雨水的滋润,海棠花的叶子自然会更加的丰茂,故此“绿肥”。
可昨夜的大风该会吹落多少花朵呢,这最关心的“红瘦”才是她的惦念。
这海棠就是其对青春时光的憧憬。
独酒思量,如此的年少青春延续几何?再经风吹雨打,更不知容颜多久。
红颜易老,如花摧残,那卷帘人又怎能体会她这绵密的心思呢。
浓文,残酒,泛舟,填词……待字闺中的易安除了文辞了得,受其父母影响还锻炼出了卓尔不群的胆魄与见识。
唐时有一著名文人,名元结,曾著写“安史之乱”后大唐的中兴之路一文,名曰《大唐中兴颂》,后经书法大家颜真卿刻于浯溪石崖之上。
时至宋代,苏轼的学生张耒以一篇《浯溪中兴颂》与其应和,流传甚广。
如此浓重的政治话题,往往皆是男子所题,可当时年方二八的李清照却题了两首关此的长诗来应和张耒。
这其中,最为经典的当属揭示唐代“安史之乱”根源的两诗句: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
——【和张文潜浯溪中兴颂二首】(节选)为何唐时的军队屡战屡败,不是因为他们兵不勇,术不厉。
而是因那战马非战用。
皆替杨贵妃传荔枝去了。
这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便专门命人从南方用驿马一站一站地传回长安。
就像杜牧所写“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依李清照所言,那战马都在送荔枝的路上累死了,故而打仗的时候自然没有好的战马。
当然,这是比喻的写法,但如此的立意却是从一个闺中小姐的笔下生出,不禁让人惊叹,就连朱熹也盛赞道“如此等语,岂女子所能”。
在《宋史》中,其母王氏仅“亦善文”三字表述。
而李清照是七字:“诗文尤有称于时。
”——《宋史》。
她的诗文在当时特别受人赞颂,在正史中受七字之描,实属了得。
年方二八,才貌闺中,见识博广,此即到了适婚之时。
可如此的一个女子何人敢娶,何人能配,她意何人呢?说来,还真有一段佳话……二、锦字命中良缘定宋时著名的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赵明诚,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的第三子。
作为太学生的赵明诚,自然也早就读过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甚广的李清照词,并且多有关注。
据元代伊士珍所著《琅嬛记》记载,当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赵明诚白日成梦,一个非常奇怪的梦。
梦中读了一本书,醒来后书中内容多半已记不清楚,只记得其中的一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赵明诚不解,遂问其父求解。
其父答曰:“此为字谜,‘言与司合’为‘词’,‘安上已脱’为‘女’;‘芝芙草拔’即为‘之夫’二字,合来便是‘词女之夫’,如此看来,吾儿日后定会娶才女为妻了。
”或许是天意使然,或许是故意说辞,赵挺之的这个解释着实是对了赵明诚的心思。
当时的女词人也颇多,但真正官宦子女里的女词人,能够入得赵明诚之眼的,恐只有李清照了。
话说赵明诚之父赵挺之与李清照和其父李格非同乡。
当朝吏部侍郎,从三品高官,相当于现今国家人事部副部长。
此人精明干练,政绩突出,唯一点,他是王安石变法派中的成员,不得苏轼的敬待,就连他的连襟,“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也不愿沾亲带故于他。
如此,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与苏门其他弟子关系也颇为密切。
加之此人性格刚正,与苏轼不喜的变法派人士赵挺之应是水火难容之交,若是赵明诚打着李清照的主意,此时恐怕难以随了他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