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节伴性遗传第2课时教案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新教材高中生物第2章第3节伴性遗传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ce142e28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f064f50.png)
第3节伴性遗传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1.生命观念:能初步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说明位于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特点。
2.科学思维:基于伴性遗传的规律,能根据双亲的表型对后代的患病概率作出预测。
3.社会责任:关注伴性遗传理论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的影响作出科学的判断。
一、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作伴性遗传。
2.常见实例:人类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的眼色遗传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1.致病基因及其位置(1)显隐性:隐性基因。
(2)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
2.人的正常色觉与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型项目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表型正常正常(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1)方式一由图可知:儿子的色盲基因只能来自母亲。
(2)方式二由图可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传给女儿,不能传给儿子。
(3)方式三由图可知:女儿患色盲,父亲一定患色盲。
(4)方式四由图可知:父亲正常,女儿一定正常;母亲患色盲,儿子一定患色盲。
4.遗传特点(1)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
(2)男性患者的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三、抗维生素佝偻病及其他伴性遗传病1.抗维生素D佝偻病(1)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基因型和表型(3)遗传特点①女性患者人数多于男性。
②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2.伴Y染色体遗传病请据图归纳该遗传病的遗传特点:致病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女性全为正常。
四、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可以推算后代的患病概率,从而指导优生。
2.伴性遗传理论还可以指导育种工作。
(1)鸡的性别决定性别性染色体类型性染色体组成雌性异型ZW雄性同型ZZ(2)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性染色体上的基因都与性别决定有关。
伴性遗传(第2课时)课件-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
![伴性遗传(第2课时)课件-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b6642f3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6.png)
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子必病为伴性 口诀: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女必病为伴性
三、拓展:伴性遗传的解题方法
拓展3:概率计算
优化设计P75
(1)只有伴性:符合分离定律,按照分离定律的解题方法计算(2)伴性和常 染色体遗传综合计算:符合自由组合定律,按分解组合法计算
【针对训练3】图为某家庭遗传系谱图,已知该家→ 则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②结果不同 → 则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判断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还是仅位于X染色体上 (隐雌显雄)
3、判断基因位于X、Y染色体同源区段上还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隐雌显雄→F1相互交配看F2表现型)
三、拓展:伴性遗传的解题方法
优化设计P77
【针对训练8】 如图是果蝇性染色体的结构模式简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雌果蝇在减数分裂中能发生联会的区段__Ⅰ__和__Ⅱ__1_区__段_____。(2)
如果果蝇的某基因位于Ⅱ2区段上,则该基因的遗传特点是 _______该__基__因__只__能__遗__传__给__后__代__的__雄__果__蝇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决定果蝇某一性状的基因可能位于Ⅰ或Ⅱ1区段上,现有纯 合具__的体__显位__性置__和。__隐_①_性_设_用与的_计_一 一雌 _实_只只雄_验_表表个_:_型型体__为为若__隐显干__性性只__的的,__纯纯请__合合设__雌雄计__果果实__蝇蝇验__杂以__交确__定__该_ 基因的
• 乌龟卵在20~27℃条件下孵出的个体为雄性, 在30~35℃时孵出的个体为雌性。
• 黄鳝在发育过程中会经过雌雄两个阶段。 2龄前皆为雌性; 3龄转变为雌雄间体,卵巢退化,精巢形成, 到6龄全部反转为雄性。
2.3 伴性遗传 讲义【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
![2.3 伴性遗传 讲义【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二](https://img.taocdn.com/s3/m/992e51f2227916888586d7e6.png)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伴性遗传【素养目标】1.了解伴遗传性的概念以及特点分析。
【必备知识】伴性遗传一、概念:遗传控制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而总是与性别相关联。
二、XY型性别决定方式:●染色体组成(n对):雄性:n-1对常染色体+ XY 雌性:n-1对常染色体+ XX●性比:一般1 : 1●常见生物:全部哺乳动物、大多雌雄异体的植物,多数昆虫、一些鱼类和两栖类。
三、三种伴性遗传的特点:(1)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① 男>女② 隔代遗传(交叉遗传)③ 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2)伴X显性遗传的特点:① 女>男② 连续发病③ 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3)伴Y遗传的特点:①男病女不病②父→子→孙附:常见遗传病类型(要记住...):伴X隐:色盲、血友病伴X显:抗维生素D佝偻病常隐:先天性聋哑、白化病常显:多(并)指四、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1.第一步:排除Y连锁遗传(1)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一-伴Y遗传(2)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一非伴丫遗传2.第二步:确定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1)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无中生有)一隐性遺传。
(2)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者(有中生无)一显性遣传3.第三步: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1)已知显性从男患者入手①男病,其母其女均病伴X显性遣传②男病,其母或其女有不病者;双亲病有正常子女常染色体显性遣传。
(2)已知隐性从女患者入手①女病,其父其子均病伴X隐性遺传。
②女病,其父或其子有不病者;双亲正常有患病子女一常染色体隐性遣传4第四步:若系谱圈中无上述特征,从可能性大小方面推测(1)若该病在代与代间连续性遗传一显性遣传患者性别无差利,常染色体上患者女多于男、X染色体上(2)若该病在系谱图中隔代遺传一隐性遺传患者性别无差别,常染色体上患者男多于女X染色体上五、遗传病的概率计算1.在解概率计算题时,需要注意所求对象是在哪一个范围内所占的比例。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2ba339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7f.png)
第二章第3节伴性遗传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以必修第一册中《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第二册中《遗传的基本规律》为基础,从学生感兴趣的人类遗传病引入,讨论:红绿色盲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两种遗传病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在遗传表现上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
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其它应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提出假设、设法求证的科学探究能力。
(3)能够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缜密的思维能力。
2.能力目标(1)探索伴性遗传方式的本质规律,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应用人类遗传学研究中生物统计的方法。
(2)通过分工推理出红绿色盲遗传的规律,提高善于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工作能力,提高研究效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伴性遗传的故事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过程的体验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3)如何面对伴性遗传疾病,培养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融入生命教育。
(4)唤起发现人类遗传病、探索遗传病治疗方法的社会责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2、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遗传的规律四、学情分析学生在前面已学过减数分裂和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已经掌握基因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红绿色盲的调查活动及结合课堂的探究活动,对伴性遗传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
五、教学方法采用探究、讨论模式结合、启发诱导、设问答疑的教学方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调查人群中色盲症的发病情况和规律。
指导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寻找资料与自己调查数据加以比较。
让学生调查人群中的色盲患者的家庭情况。
分析调查数据可能与资料不相符的原因。
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该项准备工作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与伴性遗传有关的红绿色盲问题进行调查、讨论和学习,通过调查发现问题“在人群中男女发病率不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把学生引入到观察、分析的积极心理活动状态,使教学中红绿色盲探究活动更能顺利开展。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2章 第3节 伴性遗传 (含解析)
![2021年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2019)必修二教案:第2章 第3节 伴性遗传 (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aa31c5590c69ec3d5bb756a.png)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节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科目生物课题伴性遗传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生命观念——了解伴性遗传现象的类型与特点;理解伴性遗传与遗传规律的关系。
二.理性思维——能够运用演绎推理等科学思维,对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分析。
三.科学探究——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等遗传规律,以此培养学生处理信息、概括和总结的能力。
四.社会责任——关注伴性遗传理论和相关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并对其应用的影响作出科学的判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伴性遗传的特点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教学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课前准备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等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基因型和表型可以有5种情况。
根据基因型和表型,进一步分析男性和女性婚配的遗传图解。
如果色觉正常的女性纯合子和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的色觉都正常;女儿虽表现正常,但由于从父亲那里得到了一个红绿色盲基因,因此都是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观察不同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分析色盲基因的来源,知道每种婚配类型色盲患者的比例。
学习书写有关遗传图解,要求书写规范。
如果女性红绿色盲基因的携带者和色觉正常的男性结婚,在他们的后代中,儿子有1/2正常,1/2为红绿色盲;女儿都不是色盲,但有1/2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在这种情况下,儿子的色盲基因是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
下面请同学们分析:①如果一位女性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和一位男性红绿色盲患者结婚,所生子女的基因型和表型会怎样呢?②如果一位女性红绿色盲患者和一位色觉正常的男性结婚,情况又会如何?通过对以上图解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伴X染色体上显性遗传特点:(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2)表现为代代相传,具有连续现象(3)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4)女性正常,其父亲、儿子全部正常2、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学生自己归纳红绿色盲遗传病特点。
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 伴性遗传(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 伴性遗传(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904388ad84254b35eefd34cf.png)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一、伴性遗传
二、伴性遗传病
(一)人类红绿色盲症
色盲基因情况:
(1)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只位于____染色体上性遗传。
在表示时为了与常染色体遗传分开,一般表示为________。
(2)写出人的色觉正常和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女性男性
基因型
表现型
2、写遗传图解:
(1)女性携带者×男性色盲
(2)女性色盲× 男性正常
3.总结红绿色盲症遗传的规律: (X染色体隐性遗传规律)
(1)女性患者的________ 和________ 一定是患者。
即交叉遗传
(2) 因为男性只有一个X,女性有两个X,色盲基因又是隐性基因,女性只有_________才
表现为色盲,X B X b不表现色盲,是____________;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带有_____基因,就表现为色盲;
故男患者多于患者。
思考.下图为某家族色盲遗传图谱,根据图示分析,“7”号个体内的色盲基因是怎样遗传下的()
A.1 5 7
B.2 5 7
C.3 6 7
D.4 6 7
(二)、抗维生素D佝偻病(X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
(1)男性患者的________ 和________ 一定是患者。
即交叉遗传
(2) _______患者多与________ 。
个性空间
A.X染色体显性遗传
B.X染色体隐性遗传
C.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D. Y染色体遗传
课
堂
感
悟
当堂检测答案:1.D 2.C 3.B 4.A 5.B 6.C7.D。
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3伴性遗传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3伴性遗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ddee2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9.png)
展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图解,总结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
1.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2.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运用PPT补充伴Y染色体遗传病的实例及其遗传特点
总结伴性遗传的特点,用PPT展示
三、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那么红绿色盲的遗传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呢?用课件展示一个典型的色盲家族系图谱,与同学们一起研究并回答问题
①红绿色盲是显性基因还是隐形基因?
②家族系图谱中患者是哪种性别?
③图中的红绿色盲都是男性患者,那女性患者会得红绿色盲吗?
④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答的过程中指出错误并纠正并总结答案
2.抗维生素D佝偻病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
3.伴Y染色体遗传的遗传特点和实例
4.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伴性遗传的特点
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教学难点:
1.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其伴性遗传的规律
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黑板、粉笔
教
学
过
程
情境导入:用课件展示几张红绿色盲的检查图,问同学们这里面画的是什么?让同学们都做一个色觉测试。据调查,在红绿色盲患者中,男性患者远远多于女性患者;再用课件展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患者照片,但这种病的患者是女性多于男性,提问:1.为什么这两种遗传病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有关?
1隐形基因
2男性
3会,若女性有两个色盲基因时就会患色盲
2022版优化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节伴性遗传
![2022版优化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学案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节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a094fc3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65.png)
第3节伴性遗传[学习导航]1.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及伴性遗传的特点。
[重点] 2.举例说出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重、难点]3.明确鸡的性别打算方式和遗传特点。
一、伴性遗传(阅读教材P33)1.特点: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把握的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2.常见实例(1)人类遗传病:人的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 佝偻病和血友病等。
(2)果蝇:红眼和白眼。
二、人类的红绿色盲症(阅读教材P34~P36)1.把握红绿色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
2.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女性男性基因型X B X B X B X b X b X b X B Y X b Y表现型正常正常(携带者) 色盲正常色盲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点拨①XY代表一对同源染色体并非代表等位基因。
②Y上不存在把握正常和红绿色盲的基因,但并非没有其他基因。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阅读教材P36)1.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
2.患者的基因型(1)女性:X D X D和X D X d。
(2)男性:X D Y。
3.遗传特点(1)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2)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肯定患病。
四、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阅读教材P36~P37)1.鸡的性别打算(1)雌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ZW。
(2)雄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ZZ。
2.依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图例如下:1.连线2.推断(1)性别都是由性染色体打算的。
(×)分析:大多数生物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打算的,有的生物的性别与基因、单倍体和环境有关。
例如,爬行动物一般是由温度打算性别,像海龟、鳄鱼的性别就是温度打算的。
(2)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把握的性状都是与性别打算相关的。
(×)分析:如色盲等伴性遗传病,其基因也在性染色体上却与性别打算无关。
(3)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就肯定患病。
(×)分析:男性只要含有红绿色盲基因就是红绿色盲患者,但女性只有两条X染色体上都含有致病基因时才是红绿色盲患者。
(完整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
![(完整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遗传与进化-教师教学用书](https://img.taocdn.com/s3/m/bb2f68c683c4bb4cf6ecd172.png)
遗传与进化目录致教师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第2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教材分析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第3节伴性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三章基因的本质教材分析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2节DNA分子的结构第3节DNA的复制第4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第四章基因的表达教材分析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2节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第3节传密码的破译(选学)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与案例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教材分析第1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2节染色体变异第3节人类遗传病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教学设计案例第6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教材分析第1节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第2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设计案例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教材分析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2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教学设计案例{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教材分析}人类对遗传现象的科学解释,最早是孟德尔从豌豆杂交实验中总结出来的。
他对遗传因子的发现和对遗传规律的总结,使自然科学中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遗传学.本章内容将引导学生沿着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来探索遗传的奥秘。
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
2。
阐明分离定律。
3.阐明自由组合定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认同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勇于实践,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能力方面1。
运用数学统计方法和遗传学原理解释或预测一些遗传现象.2。
尝试进行杂交实验的设计。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结构(二)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是本册书的开篇,它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从140多年前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开始,即从个体水平出发,来展示人类探索遗传规律的历程。
本章题图创设的画面很容易把学习者带入140多年前的意境中:在书写着孟德尔数学计算手迹的底图上,叠加着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年轻时的肖像,古旧的淡黄底色,无形中给画面增添了几分历史的凝重。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节 伴性遗传
![第2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节 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26ecf19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bb.png)
人教生物必修2同步教案第3节伴性遗传明学习目标1.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的特点。
2.基于对伴性遗传的认识,运用演绎推理,对位于性染色体上的显性和隐性基因的遗传特点进行分析。
对常见的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伴性遗传病,能够根据双亲的表型对后代的患病概率作出科学的预测。
3.运用伴性遗传规律,提出相关的优生建议,关注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聚焦·学案(一)伴性遗传的概念、特点及应用基础—自主学习[助读教材](一)伴性遗传1.概念: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常见实例:人类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果蝇眼睛颜色的遗传等。
(二)人类红绿色盲1.人类的X、Y染色体X染色体携带着许多个基因,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大小的1/5左右,携带的基因比较少。
所以许多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如红绿色盲基因。
2.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型3.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与子代表现(1)女性正常和男性色盲(2)女性携带者和男性正常(3)女性色盲与男性正常(4)女性携带者与男性色盲4.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1)患者中男性远多于女性。
(2)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三)抗维生素D佝偻病1.基因位置:位于X染色体上。
2.基因型和表型[连线]3.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1)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2)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婚配的后代中,女性都是患者,男性正常。
(四)伴性遗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1.在医学上的应用:根据伴性遗传的规律,可以推算后代的患病概率,从而指导优生。
2.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1)鸡的性别决定(2)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性微点拨:①无性别分化的生物,无性染色体之说。
②性别并非均取决于性染色体,有些生物如蜜蜂、蚂蚁等,其性别取决于是否受精及食物营养等,而有些生物(如龟、鳄等)的性别与环境温度有关。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 伴性遗传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 伴性遗传](https://img.taocdn.com/s3/m/aa66a79d51e79b8968022611.png)
• 1.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 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因此这两种遗 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 2.提示:红绿色盲基因和抗维生素D佝偻 病基因尽管都位于X染色体上,但红绿色
• (二)资料分析 • 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 2.红绿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 一、伴性遗传 • 1.特点:________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 遗传与________相关联。 • 2.常见实例 • (1) 人 类 遗 传 病 : 人 的 ________ 、 ____________和血友病等。 • (2)果蝇:____________。 • 二、人类红绿色盲症与抗维生素D佝偻病 • 1.人类红绿色盲症 • (1)基因的位置:________上。
• 三、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 1.鸡的性别决定 • (1)雌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________的 (ZW)。 • (2)雄性个体的两条性染色体是________的 (ZZ)。 • 2.根据雏鸡的羽毛特征来区分雌性和雄 性。图例如下:
• • • • • • • • • •
答案:一、1.性染色体 性别 2.(1)红绿色盲 抗维生素D佝偻病 (2)眼色遗传 二、1.(1)性染色体(x) (2)XBXB XBXb XBY 色盲 色盲 (3)①多于 ②交叉 ③儿子 2.(1)性染色体(x) (2)①XDXD XDXd ②XDY (3)①多于 ②世代连续性 ③女儿 三、1.(1)异型 同型
• [解析] 按题意,因雌鼠中基因都成对存 在,一个基因突变发性状就发生改变,故 发生的是显性突变a→A。假设基因在X染 色体上,分别考虑A、B、C、D项后代雌 雄个体的表现型,以A项为例, XaXa×XAY→XAxa( 雌 性 都 是 突 变 型 ) 、 XaY(雄性都是野生型);如果后代的表现 型雌雄个体无差异,则突变基因位于常染 色体上,故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可作出判断。 • [答案] A
第二单元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单元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下册系列(人教版)
![第二单元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单元教学设计)-高一生物下册系列(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97bf9439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b.png)
第二单元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目录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第三部分学生学情分析第四部分单元学习目标第五部分单元情景任务设计第六部分单元课时安排第七部分课时教案设计具体内容第一部分单元课标要求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重组导致双亲后代的基因组合有多种可能。
1、阐明减数分裂产生染色体数量减半的精细胞或卵细胞。
2、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
第二部分单元教材分析1、本章教材内容分析本章三节内容是在第1章的基础上,按照科学史的顺序,围绕寻找孟德尔提出的遗传因子的物质实体及其在细胞中的位置展开的。
这三节内容以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为核心。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既是孟德尔遗产规律的细胞学基础,也是研究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的基础;萨顿假说推测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予以验证;伴性遗传则是基因在染色体上理论的应用之一。
细胞学研究揭示了减数分裂的过程和受精作用的实质,科学家发现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正是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来保持亲子代间遗传组成的相对稳定性的,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来实现的。
而染色体在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行为,与孟德尔假设的遗传因子在亲子代间传递的行为有着惊人的相似,科学家通过类比推理和实验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使遗传因子的物质实体得以揭示。
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理论,解释了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与其他章的联系本章是承上衔接第1章,启下衔接第3章。
本章中有关减数分裂的内容,与《分子与细胞》模块中染色体的物质组成、细胞增殖、有丝分裂等内容有密切联系。
第三部分学生学情分析在学习《分子与细胞》时,学生对染色体、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等概念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些是学习本章第1节减数分裂等知识的基础;在《分子与细胞》中,学生多次使用显微镜进行实验,具有一定的显微镜操作技能,有助于完成本章“观察蝗虫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装片”的实验。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903070a5ef7ba0d4b733b73.png)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作者:韩志萍来源:《中学教学参考·中旬》 2013年第10期辽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116001)韩志萍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伴性遗传》是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3节的内容。
它主要以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
伴性遗传其实质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应用。
本节课与第1章《遗传因子的发现》和第2章第2节《基因在染色体上》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本章中有着总结和应用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第5章第1节中“基因突变”的引出作铺垫,为第3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根据生物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把本节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目标。
(1)解释伴性遗传的含义。
(2)举例说明伴性遗传的特点。
2.能力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进行问题探究,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科学方法。
(3)运用伴性遗传的知识解决相关的遗传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观察、提出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初步形成科学的优生优育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确定依据:课程标准中与本课教学对应的要求是概述伴性遗传,属于理解水平。
伴性遗传的特点既是前一部分学习内容的延伸,又是后续章节学习的基础,因此将其确定为重点。
而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性遗传的典型代表,掌握分析其遗传规律的方法可以触类旁通地得出其他伴性遗传方式的特点,故将其确定为难点。
(四)教材处理第一,教材中直接告诉学生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一种伴性遗传病,让学生运用该知识点分析伴性遗传的特点。
我认为学生完全有能力运用已经学过的遗传基本规律自主分析出该病的遗传方式及遗传特点,所以我将课本的直接呈现方式设计为探究活动形式,让学生探究人类红绿色盲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遗传特点。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节 伴性遗传教案 第二册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3节 伴性遗传教案 第二册](https://img.taocdn.com/s3/m/3340234cc77da26924c5b07e.png)
第3节伴性遗传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对接学业质量水平概述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和性别相关联1。
生命观念——分析归纳出各种伴性遗传方式的特点,并与相应常染色体遗传特点相比较,深刻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
水平二2.科学思维—-能根据遗传图谱,掌握遗传病遗传方式判断的一般步骤,并能熟练判断出某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水平二3。
社会责任—-运用伴性遗传的遗传学原理,指导优生工作或为农牧业生产服务。
水平二---—-—-——————-—自主梳理————-—-——-———-—1.伴性遗传的概念通常是,不一定每种情况都是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表现出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2.人类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和雄性的表型种类或比例不相同(1)人类的性别由性染色体决定.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一定都决定性别(2)男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异型的,用XY表示;女性的性染色体组成是同型的,用XX表示。
(3)Y染色体只有X染色体大小的1/5左右,携带的基因比较少,所以许多位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在Y染色体上没有相应的等位基因。
3。
人类红绿色盲-—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1)红绿色盲基因的位置:X染色体上,Y染色体没有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分布。
(2)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情况(正常基因和色盲基因分别用B、b表示)(3)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人类红绿色盲基因b)的遗传特点:①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
女性中同时含有两个X b才是患病个体,含一个致病基因只是携带者,表现正常.而男性中只要有一个X b就是患病个体。
②男性红绿色盲基因(X b Y)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
③往往会出现隔代遗传现象。
即双亲均不患病,却生有患病的孩子。
④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均有病。
女性患者(X b X b)的X b一条来自父亲,一条来自母亲,其父亲的基因型一定为X b Y,其儿子的基因型也一定为X b Y。
女病父必病,母病子必病[典例1]如图为某红绿色盲家系图谱,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1)判断该红绿色盲为隐性遗传病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2.3伴性遗传的集体备课(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生物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2.3伴性遗传的集体备课(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https://img.taocdn.com/s3/m/23ac3bb001f69e3142329468.png)
伴性遗传授课题拟 2课时伴性遗传第 2目课时知识: 1.领会伴性遗传的特点。
2.理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三维目标能力: 1.分析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遗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通过学习,树立优生、关爱生命、关爱遗传病患者的意识。
重难课点 1、伴性遗传的特点。
2.抗维生素点1.分析抗维生素 D 佝偻病的遗传。
型□讲授□习题□复习D 佝偻病的遗传。
2 .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讨论□其它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一、问题探讨:展示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儿图引入课题伴二、伴 X 显性遗传的概念:(学生回答)它们的基因位于X 显性遗传。
X 染体上,由显性基因控制,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三、让学生完成以下表格掌握知识当基因型为X D X D, X D X d时,表现为女性患病;当X D Y 基因型为时,表现为男性患病。
因此,女性患者一般多于男性患者,但部分女性患者病症较轻。
女性男性基因型D D D d d d X D Y X d Y X X X X X X表现型得病得病正常得病正常四、依上表列出六种交配方式,引导学生画出遗传图,并引导学生说出抗维生素 D 佝偻病(显性)遗传的特点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因材施教小结抗维生素D佝偻病(显性)遗传的特点:⑴女性患者多于男性;⑵具有时代连续几代代都有患者的现象;⑶难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五、伴 Y 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⑴传男不传女总结口诀 1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
女病男正非伴性。
(“男”为患病女的父亲或儿子)2、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
男兵女正非伴性。
(“女”为患病男的母亲或女儿)3、 Y 病传男不传女六、课堂练习: 1.下图的 4 个家族遗传系谱图,黑色是遗传病患者,白色为正常或携带者,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可能是白化病遗传的家系是甲、乙、丙、丁B.肯定不是红绿色盲遗传的家系是甲、丙、丁C.家系乙中患病男孩的父亲一定是该病携带者D.家系丁中这对夫妇若再生一个正常女儿的几率是25%教学后记 :。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伴性遗传(1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144a965f0e7cd184253683.png)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第 2 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节伴性遗传1. 概述伴性遗传的概念和特点。
2. 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3. 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
4. 学会运用资料分析,并熟练的书写红绿色盲症不同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从而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色盲遗传图解,学习使用图示方法分析性别决定特点和红绿色盲遗传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红绿色盲症的发现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
2. 通过学习和理解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
3. 通过“优生”故事的探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合作精神及优生优育的道德观。
【教学重点】1. 使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现象与遗传基本规律的关系。
2. 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分析说明X 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遗传原理及特点。
3. 正确书写红绿色盲症不同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教学难点】以人的红绿色盲为例,分析说明X 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特点。
【教学思路】伴性遗传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比较贴近,又能够解释一些常见的遗传病例,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内容,在教学中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分析,并练习绘制遗传图解,真正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再及时引导学生练习进行巩固应用。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复习导入:回顾摩尔根果蝇实验引出伴性遗传概念,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像人类的红绿色盲的遗传表现和果蝇眼色的遗传非常相似,控制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所以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学生活动】自读教学目标,大体了解学习内容【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辨认红绿色盲检查图,通过学生的辨认、识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并简要指出红绿色盲对于人类本身所造成的危害。
【学生活动】自读课本P33,介绍人类红绿色盲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3 伴性遗传的集体备课(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生物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2.3 伴性遗传的集体备课(第3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9c90725784868762cbaed5cc.png)
广东省肇庆市高中生物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2.3 伴性遗传的集体备课(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广东省肇庆市高中生物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2.3 伴性遗传的集体备课(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广东省肇庆市高中生物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2.3 伴性遗传的集体备课(第3课时)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的全部内容。
伴性遗传
2.抗维生素D佝偻病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显性致病基因决定的一种遗传病,这种疾病的遗传特点之一是()
A.男患者与女患者结婚,其女儿正常 B.男患者与正常女子结婚,其子女均正常
C.女患者与正常男子结婚,必然儿子正常女儿患病
D.患者的正常子女不携带该患者传递的致病基因
3.纯种芦花鸡(Z B Z B)与非芦花鸡(Z b W)交配,产生F1,F1雌雄个体间交配,F2中雌性芦花鸡与非芦花鸡的比例是
()
A。
3:1 B.1:2 C.1:1 D.1:2:1
4.下图为甲、乙、丙、丁4种遗传性疾病的调查结果,根据系谱图分析、推测这4种疾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以及一些个体最可能的基因型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第三节伴性遗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3)掌握伴性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2能力目标(1)通过提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概念、遗传特点,培养学生探究的科学思维方法;(2)通过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症的过程,培养学生要善于发现、把握生活中的小问题,并养成对发现的问题科学探究的意识。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揭示事物规律的能力;(4)通过对遗传图解进行观察、推理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综合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5)通过伴性遗传规律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假说—演绎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学理论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伴性遗传的规律。
2、难点: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练习法、讲授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承接了上一堂课的内容,是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特殊情况,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假设中就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从而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所以通过讲解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伴性遗传的概念,对学生来说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学生已经学习了孟德尔的两大遗传定律,又学习了该定律的细胞学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和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也是有基础的,通过引导和讲解也是可以有个很好的掌握,在学生现有知识面的情况下学习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总结出伴性遗传的特点,并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应用所学的知识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色觉的测试,让学生观察红绿色盲检查图,问学生这几张图里画的是什么?(色觉测试图2张),问问学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将一张道尔顿的图片呈现给学生们看,问是否认识这个人,发生在他身上有个什么样的故事,然后由老师讲解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故事,从而引出红绿色盲病,这时可以问问学生,假如当时道尔顿看到了上述两张红绿色盲检查图,能否分辨的出来?并再次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来?红绿色盲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当学生回答完上述的问题后,老师可以追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并问上述两种病中男女比例为什么不一致?为什么上述两种遗传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通过大概讲解摩尔根在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中,F2白眼果蝇都是雄性的,从而假设控制果蝇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经过一番的证明,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从而引导学生作出控制人类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假设,从而引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也就引出了本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伴性遗传,同时板书标题。
(二)伴性遗传的概念当基因位于决定性别的性染色体上的时候,它的遗传就与性别密切联系起来,我们把这种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三)伴性遗传的种类此时老师可以先讲解性染色体有X、Y两种,基因有显隐之分,伴性遗传根据决定性状的基因的性质和所处的位置,问学生伴性遗传的种类有哪些?通过学生与老师共同的分析、总结可得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伴Y染色体遗传病三种。
(此种讲法符合当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即从老的知识结构中生长出新的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提问:我们刚才所提到的色盲病属于哪种伴性遗传病?再次追问,色盲病的遗传规律是怎样的?就请同学们对资料-人类红绿色盲症进行分析和讨论。
(这样的提问和追加提问为色盲遗传病的资料和讨论做个引子,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着更大的学习热情进入到后面的学习当中)(四)遗传病的资料和讨论人类红绿色盲症遗传图解通过学生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症遗传图解,讨论:1、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2、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此时可以让同学们分析,然后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并由老师随机挑两到三组的代表回答问题,然后由学生批改和老师共同补充、总结得出结论,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态度和精神)从而得出结论:红绿色盲病是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此时,可以让学生尝试写出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因为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果蝇眼色的杂交试验分析图解,知道了果蝇眼色的基因型的写法,从而推倒出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写法,这一点对学生来说不会很难,通过老师的引此时可以解释为什么红绿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答案:男性只要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b,就表现为色盲患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必须两条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现为色盲患者)(此时老师可以提问,假如上述基因型的男女个体两两婚配,共有六种婚配方式,这些婚配方式下所生的后代色觉如何?通过分析可以揭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五)色盲的遗传方式假如以下基因型的个体婚配,后代中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何?并写出这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①XBXB×XbY ②XBXb×XBY ③XbXb×XBY ④XBX×XbY(这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可以邀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对着黑板写,其余同学在自己的座位上写,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完全由学生完成四种遗传图解,由学生自己点评,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以由老师先讲解其中的一种遗传图解,其余的由学生自己完成,由学生自己点评;此时老师要提醒学生遗传图解的书写规范和伴性遗传也遵循孟德尔的两大遗传规律,细胞学基础就是减数分裂后期的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只不过此处涉及到了性染色体的遗传,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遗传)最后,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四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可以根据这四种遗传图解由老师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色盲遗传的特点:隔代交叉遗传:由男性患者通过他的女儿传给外孙(男→女→男);②)女性色盲,她的父亲和儿子肯定都是色盲(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③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并可以归纳、推理出伴X染色体的隐形形状遗传规律同色盲遗传规律相同的特点。
(次处用到知识的迁移规律中垂直迁移中的自下而上的迁移)老师可以提问:既然伴X染色体的隐形性状遗传规律是如此,那么伴X染色体的显性遗传规律又是如何呢?此时就可以引出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规律的探索。
(六)抗维生素D佝偻病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36,了解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并要求学生课后完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图解。
可由学生总结出其遗传特点如下(也即伴X染色体的显形遗传规律)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②具有世代连续的现象;③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七)伴性遗传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老师指导学生阅读P37,了解伴性遗传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老师提问:①性别决定的方式有哪几种?②如果家里养了芦花鸡,怎样才能多养母鸡,多得鸡蛋?③有一对新婚夫妇,妻子是血友病患者。
假如你是一名医生,你将建议他们生男孩还是生女孩?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却生了一个色盲男孩。
则他们再生一个色盲男孩的几率是多少?再生一个男孩是色盲的几率又是多少?(针对以上的提问,学生可以先阅读,后分组讨论,由小组代表回答,可以由另一组学生指出小组代表的回答是否真确,并提出更正或完善的建议,最后由老师补充、完善即可。
)三、板书设计第三节伴性遗传1、伴性遗传概念2、红绿色盲基因的遗传特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②隔代交叉遗传;③女性色盲,她的父亲和儿子肯定都是色盲。
3、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②具有世代连续的现象;③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
4、实践中的应用:四、教学目标巩固例1.右图为患红绿色盲的某家族系谱图,该病为隐性伴性遗传,其中7号的致病基因来自(B)A.1号 B.2号C.3号 D.4号例2.下列为某一遗传病的家系图,已知I一1为携带者。
可以准确判断的是 (B)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B.II-4是携带者C.II一6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 D.Ⅲ一8是正常纯合子的概率为1/2例3.果蝇白眼为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显性性状为红眼。
下列哪组杂交组合中,通过眼色可直接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 (C) A.白眼♀果蝇×白眼♂果蝇 B.杂合红眼♀果蝇×红眼♂果蝇C.白眼♀果蝇×红眼♂果蝇 D.杂合红眼♀果蝇×白眼♂果蝇例4.以下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设该病受一对基因控制,D是显性,d是隐性)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该病属于_______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在______染色体。
(2)Ⅲ10是杂合体的几率为:________。
(3)Ⅲ10和Ⅳ13可能相同的基因型是______。
五.教学设计反思在“伴性遗传”的教学设计中,大量的使用了提问题的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应用启发性、循序渐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原则,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将传统的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成以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式的教学策略,以讲授法、谈话法和讨论法并重,同时灵活穿插其它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综合灵活的应用。
在探究、合作、讲授过程中完成知识的目标,同时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即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力争将新课标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