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入门系列”-论述类文本阅读详细解析

合集下载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讲义)(解析版)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讲义)(解析版)

考点03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讲)一、必备知识(一)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要准确、鲜明。

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②有的放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③有的出现在文章中间,勾连首尾;④有的标题就是全文的论点,直观醒目。

当然,也有少数文章并没有明确表明论点的语句,而是要考生自己概括。

第三,一篇文本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中规中矩的论述类文本一篇只能有一个中心论点。

为了使论述得更深刻,更有条理,中心论点之下可以有若干分论点。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和被统率的关系,而各分论点之间不能互相矛盾、交叉或包含。

2.论据论据是用来论证论点的材料,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

事实论据,指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理论论据,指经过实践检验的格言、原理、定律及人们公认的道理等。

运用事实论据要详略得当,引用理论论据要准确恰当。

当列举多个论据论证一个论点时,论据的排列要有一定的顺序,同时,也要注意详略。

3.论证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一般来说,论点是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而论证(包括论证的过程和方法)是解决“怎样证明”的问题。

论据的展开要围绕论点进行,论据的运用要典型、新颖、有说理性。

(二)论述类文本的常见种类1.政论文是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

它主要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而广义上的政论文,也指一般人书写的关于重大事件、社会问题的评论文章。

政论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或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初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初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梳理
1. 论述类文本的特点:
- 论述类文本是以陈述、辩论、解释等方式表达作者观点的文学形式。

- 论述类文本通常包含背景介绍、观点陈述、论据支持和结论总结等要素。

- 论述类文本需要读者关注作者观点,并通过理性思考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2. 文本阅读的基本步骤:
- 理解主题:通过整体阅读和重复阅读,把握论述类文本的主题。

- 分析结构:注意标题、段落和句子之间的关系,理解论述的逻辑结构。

- 掌握观点:抓住作者的观点,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理解作者意图。

- 分析论据:理解作者使用的论据,判断其合理性和说服力。

- 总结归纳:对论述类文本进行整体理解,并自己形成观点。

3. 阅读策略和技巧:
- 正文阅读:注意理解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和论据,弄清楚作者目的和立场。

- 标题阅读:读取标题可以提前预测文章内容,帮助理解文本结构。

- 关键词阅读:注意关键词可以帮助理解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

- 脉络阅读:把握作者论证的逻辑顺序,理清思维脉络。

- 理解篇章:通过整篇文章的阅读,掌握作者观点的发展和变化。

4. 注意事项:
- 文本阅读需要动脑思考,注意理解和理性分析。

- 需要注意论述类文本的观点和论据,判断其合理性。

- 阅读时可以做笔记,帮助整理思路和理解作者意图。

- 对于难点和疑惑,可以多与他人交流和讨论,深化理解。

- 多读不同类型的论述类文本,积累阅读经验和思考能力。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扩展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梳理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希望能够对初中学生在语文研究中有所帮助。

论述类文本阅读7——论证方法+论证特点+论证角度(知识讲解)-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7——论证方法+论证特点+论证角度(知识讲解)-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论证立场+论证方法+论证特点(四)论证角度(立场)论证立场是指作者认识和处理文本中所论述的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也就是站在谁的位置上论述的问题并持有的观点,是站在个人、社会角度,还是站在国家、民族角度;是站在过去的角度、现在的角度,还是未来的角度;是赞成,还是反对。

(五)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例证法):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①具体形象,易于理解)、更有说服力(②增强文章说服力),③有力论证观点。

论据新颖典型,论证充分有力。

答题模式:使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举……(概括示例),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以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通过讲道理的方式来论证论点。

“引用论证”是其中一种。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模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方式,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名言警句等作为论据,来分析问题、说明道理、论证观点。

作用:①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使论证更有力;②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使论证更有吸引力。

答题模式:使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作用:突出论证观点(中心论点或分论点),让人印象深刻。

答题模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5、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来证明论点。

作用: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观点,使语言生动形象,文章浅显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答题模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完整word版)专题05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完整word版)专题05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专题05 论述类文本阅读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考点精讲】“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是2017年高考大纲修订版新增加的考点,2017年和2018年高考课标卷均有考查,预测2019年高考课标卷依然考查。

一、论点。

论点(需要证明什么)是正确、鲜明阐述作者观点的陈述句,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统率。

任何一篇文章只有一个中心论点,一般可以有分论点。

论点应该正确、鲜明、概括,是一个完整的判断句,绝不可模棱两可:①正确性:论点的说服力根植于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而这又取决于作者的立场、观点、态度、方法是否正确,如果论点本身不正确,甚至是荒谬的,再怎么论证也不能说服人。

因此,论点正确是议论文的最起码的要求;②鲜明性: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非常鲜明,千万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③新颖性:论点应该尽可能新颖、深刻,能超出他人的见解,不是重复他人的老生常谈,也不是无关痛痒、流于一般的泛泛而谈,应该尽可能独特、新颖。

论点的位置有五个:文题、开头、文章段落开头,文章中间、结尾。

但较多情况是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段落论点也是如此。

当开始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开头的为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

有的论述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读者自己去提取、概括。

概括出的句子不应含有修辞等手法。

值得注意的是,反问句与比喻句不能作为论点,必须是陈述句。

二、论据。

论据(用什么来证明)是支撑论点的材料,是作者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和根据,分为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

事实论据又包括事例和数据。

(2)理论论据:作为论据的理论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理论论据又包括名言警句、谚语格言以及作者的说理分析。

论述类文章阅读详解

论述类文章阅读详解
城的全国地图之一。
题:华夷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标有长城(包括汉长城在 内)的全国地图。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 的词语:
• (1)因果(因为、因此、……的原因是、 因而、由于、从而)
例: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 进,因此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题:因为在座舱里的行走范围是立体的, 所以座舱里充满空气,划动四肢也可前 进。
百里挑一:意思是从一百个里挑出一个,形容十分出 众。与“缺乏”语境不合。 9.田先生生气了,涨红了脸说道:“你们说的都是 杯弓蛇影,纯属无中生有,完全不符合事实。”
杯弓蛇影: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不表示无中生有。
10.新一代的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在价格、灵活性和 功能方面为传统电分机所鞭长莫及,但国外这些新系 统均不能处理文字。 鞭长莫及: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 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换为“望尘莫及”。
陈寅恪先生上课时旁征博引,还不时夹着所引史料的数种语言 文字,这使得外语尚未过关、文史基础知识贫乏的学生,简直 不知所云。
不知所云: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使人不知道说的是 些什么。是用于批评说话
对外国来讲,京剧舞台上那种木头刀枪稀松一碰,口中一吆喝就打 了一仗,简直不可理喻。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形容蛮横固执或愚蠢,应作 “不可理 解地” 质。勘探队员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对这些却不以为然,他 们一心扑在工作上,要为国家找出丰富的矿藏。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这表示“不在乎”, 该用“不以为意”。 呵呵,既然你这样说,那我就不客气了,我不吝赐教吧,谈点自己 的看法,跟你商榷。 不吝赐教:客气话,希望对方指教。不能用于自己。
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 ①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 理;

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第二道主观题: 审题技巧
5、2016年,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该奖项是世界儿童图书创作的最 高荣誉,被誉为“儿童文学的诺贝尔文学奖”。下面是 曹文轩接受访谈 时的谈话,请结合材料对曹文轩的观点进行评价。(6分) 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所谓的打精神底子的书就是那种大善、大美、大 智慧的书。这里,善、美和智慧,是用特有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与孩子的 认知能力相呼应。它们的功能是帮助一个孩子确定基本的、合理而健康的 存在观、价值观以及高雅的情调与趣味。
技巧(3) .1、找标点符号 句号:最重要的标点符号是(用句号来分内容块) ; 冒号(说话后的与举例除外) :后面的一般是答案,如由此得出: *****分号:并列关系中用; 破折号() :解释说明,特别关注一个概念后的破折号。 问号() :设问答案在后面,反问答案在前面; 顿号、分号:并列关系中用; 一般按顿号关键词来展开文章;
三、并列结构 议论文之并列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 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 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 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论证结构。
四、对照式
1、对照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时,在本论部分选用论据进行 对照比较。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 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 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 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4、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 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 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 5、对比论证:是正反对比论证的简称,是把两种事物加 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 衬而出的论证方法。

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

论述类文本阅读举例讲解2.掌握提取并筛选信息的技巧。

语文与生活关系密切,语文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接受,不是靠单纯记忆,而是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获得的。

前一阶段,我们复习了文言专项,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项,积累了相关的知识,提升了这方面的阅读能力。

接下来,我们进入现代文论述类阅读复习模块,即论述类文本的阅读训练。

【考点剖析】1.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

2.从考查点来看,一般包括:(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题型上采取”客观题(选择题)+主观题(简答题)”的形式,点面结合,覆盖全篇。

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字左右。

4.从近年来高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一般有如下特点。

①时代感强。

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

②客观性。

一般来说,社会科学类文章的基本价值在以理服人,偏重于作者主观情意的表达。

③内容的单一性。

这首先表现为选文基本上是一文一意,内容不复杂;其次表现为词义、句义的”惟一”性,一个术语,一个句子,只有一个意思,不存在见仁见智的多解现象,不容发挥。

④表达的明晰性。

文学作品讲究含蓄,往往采用双关、夸张等手法,就怕读者一眼看穿了,论述类文本则相反,用语明了,就希望读者一看便知,一读就懂。

【知识梳理】议论文的三要素议论文的三要素是指论点、论据、论证。

1.论点所谓论点,就是作者表明的主张、观点或见解。

论点在文本中的特点:第一,从全文看,论点必然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的表态性的句子。

第二,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

论点的提出,有时在文章的开头,这就是所谓的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写法。

有时在文章的结尾,就是所谓的归纳全文,篇末点题,揭示论述中心的写法。

不过,这种写法在明确表达论点时大多有”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表总结性的词语,有时候在文章的中间,有时候文章标题就是全文论点。

2024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全面解读

2024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全面解读
C [“自觉自愿”于文无据。原文第4段论述了“孝”以孔子的“仁学”为哲理 根据,以“亲亲”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并未论述选项所述 观点;且“历史实践”证明,“孝”并非“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第二遍:精读--分析题目
对材料有了总体印象后,应仔细阅读试题,弄清题目要求, 带着题目返回原文,标画选文。 1、标注敏感点:选项中可能作为设误点出现的词语,表条件、 因果、转折、顺承关系的词语,文本中出现的重要概念等,都 可以作为敏感点标注出来。 2、找准对应点: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语句,筛选信 息类题目要注意选项是否改变原文意思,理解分析类题目的选 项要特别关注标注的敏感点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3、落实设误点:根据内容优先的原则,先将有内容错误的选项 挑选出来,然后再考虑需要理解分析的选项,最后确定答案。
量、部分、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仅 仅等表范围的词语。 (2)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如:基本、根本、重 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示程度的词语。 (3)已然未然。如:迄今为止,到目前为止,现 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 (4)或然必然。如:如果、可能、也许、一定、 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2、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关联词
第二段先提出观点,然后以孔子的话作为佐证,接着结合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阐 述“孝”的重大意义。
①提出观点。 ②引用《孝经》中孔子的话,是为了阐释“孝”是常规、通则与规矩,从而佐证 “孝”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③指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特征。 ④“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肯定了“孝”的普遍意义,也指出了这种伦理规范 的制约性。 [提示] 信息①③有助于第1题B项的判断。信息④有助于第2题D项和第3题C项 的判断。
将题干或选项中的关键语句(圈出来的)带入文章中,由 近及远,一圈圈一层层查找。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在高考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此类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文章结构、观点阐述以及辩证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下面将从多个方面介绍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知识点。

一、文章结构分析在阅读一篇文章时,我们应该首先关注文章的结构。

常见的文章结构主要包括引言、论述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一般用于引出文章的话题,论述主体是对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论述,结论则是对论述主体进行总结。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引言是否能够准确地引出文章的主题,论述主体是否能够围绕主题有条理地展开,并且是否提供了充分的论据和例证来支持观点,结论是否能够简明扼要地总结内容。

通过分析文章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中心观点。

二、观点阐述技巧在论述类文章中,作者往往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通过论据来支持这些观点。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作者观点的同时,也需要学会分辨观点的合理性和支持观点的论据是否充分可信。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时,特别是在阅读辩论性质的文章时,我们需要注意作者的观点是否具有中立性,是否能够多方面地考虑问题。

另外,作者在陈述观点时是否充分解释了背后的原因和因果关系。

对于支持观点的论据,我们需要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是否来自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或专家的研究成果。

只有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论据来支持观点,文章才更有说服力。

三、辩证思维的运用在阅读、理解论述类文本时,我们应该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辩证思维是思考问题时,能够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对事物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的能力。

当我们阅读一篇具有争议性的文章时,我们可以尝试将观点、论据以及逻辑关系进行归纳和总结。

同时,还可以思考作者是否考虑到了其他可能存在的观点,作者使用的论据是否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是否排除了反对意见。

通过辩证思维的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存在的问题,扩展我们的思维边界。

总结:通过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点的学习,我们可以提高对论述类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论述类文本阅读怎样读懂

论述类文本阅读怎样读懂

读懂论述类文本一、论述类文本考点透视论述类文本包括说理散文、杂文、论文、评论等;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考查材料可以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选用实用类文本。

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C(1)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作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考查特点:1、文体特征:有论有述,以论为主。

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主张、意见,或认识、见解等。

2.属于信息类文章3.考查的文章往往只有一个观点,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议论。

4.两种倾向:江苏卷为代表的偏于“逻辑思维”的论述文,其他省份偏于“介绍说明”的论述文。

三、学生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答题现状:纵观近三年的高考、模拟考学生答题情况和试题分析,可以发现,学生的问题指向都是基本一致的(其实这些问题也是直接指向几个基本考点)。

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1. 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较弱如信息遗漏、筛选的信息不当等,辨别不出什么是主要信息,什么是次要信息;什么是观点句,什么是材料句,也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快速准确地指向相应的答题区域,找准相应的信息点。

因此,怎样在短时间内基本把握观点和材料,迅速筛选出信息并进行准确辨析整合,是贯穿整个论述文备考的重要问题。

2.归纳概括能力有待提高目前很多学生都停留在摘抄原句的层面上,没有归纳概括的意识或不会进行归纳概括,许多时候在归纳概括过程中就会明显出现概括不当的问题,尤其是在概括时常常会删去重要的修饰语,以致回答不明确或不到位,这与学生没有真正读懂文本、题目,没有准确概括、规范答题的意识有关。

3.把握观点、理解分析能力较弱近几年的高考题都涉及概念理解、观点把握,尤其是近两年的高考,还要求结合文章观点对新材料进行分析,即运用文本的原理解释分析现象。

初接触这种题目学生常常会找不到抓手和方向,就是想摘抄几个句子争取点分,也不知往什么方向抄,更不要说还要扣题展开分析了。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论述类文本阅读属于议论文阅读范畴,所以阅读论述类文本,应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述类文本阅读技巧1.速读全文,把握中心观点。

首先要求抓住标题,明确话题、观点、重点。

如2017年全国卷(Ⅲ)论述类文本《留住乡愁》,论题是“乡村的城镇化与乡愁”,体现了作者对当今我国乡村在如火如荼的城镇化进程中所突现问题的批判性思考,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建设新理念。

时代性和人文性,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选材的重要特征。

其次要求抓住事关要旨和结构的重要语句,抓住表述中心观点和分论点的语句、表现文章层次变化的语句。

《留住乡愁》第一段提出基本观点: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第二段论说要“留住乡村记忆”: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第三段论说要“呵护乡村记忆”: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第四段论说要“活化乡村记忆”: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以图串文,把握逻辑关系。

首先整体把握,要求能够抓住文章的结构框架,把握作者的中心观点和分论点的关系等。

《留住乡愁》首段总领全文,既指出主要问题,也提出了基本观点。

作者观点中有三个针对“乡村记忆”的关键词:“留住”、“呵护”、“活化”。

第二段先论及“乡村记忆”的两种形态(“物质文化记忆”、“非物质文化记忆”)及两者间的关系,再论及“乡村记忆”的功能。

然后,简要论述了如何“留住乡村记忆” 第三段先略及必要性,再着重谈“呵护乡村记忆”的做法。

谈做法,先概括,再举例论说。

第四段先通过比较“活化”与“留住”、“呵护”的不同(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借此论说了“活化乡村记忆”的必要性,再论及“活化乡村记忆”的做法。

议论类文本阅读(理解语句)

议论类文本阅读(理解语句)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志愿行动所体现的功能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层面的一项是( ) A.“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玉树抗震救灾行动中,全国各族人民心系灾区,目前已为灾区捐款45亿多元人民币。
2
3
1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快乐天使”们长期坚持照顾孤残儿童,实现了帮助他人的善良愿望,收获了快乐和幸福。
考查重点明显。从近两年高考来看,重要概念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等大部分省市的命题都有涉及,这应是今后备考的重点。
2
理解语句
ONE
(2010·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志愿精神可以表述为一种具体化或日常化的人文精神。作为促进社区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成员个人身心完善的一种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志愿精神在日常生活层面的实际体现形式就是志愿行动。志愿精神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体现了在不同层面上的功能。
答案: D
01
02
简要谈谈,如果缺乏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人的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பைடு நூலகம்
志愿精神的兴起和志愿行动的产生,在社会运行层面上将发挥出其特有的作用。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对于人的社会化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使社会成员接受基本的社会准则,塑造具有社会取向的价值观,从而形成潜在的服务社会的行动倾向,这就是它的社会教化功能;志愿精神和志愿行动能够起到将不同群体的社会成员进行凝聚和团结的作用,它提供了同一个场景和机遇,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同一项活动中,甚至还会起到聚合各种社会资源的作用,这就是它的社会整合功能;

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01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2018年高考一、【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分析概括(最全版)PTT文档

论述类文本阅读指导分析概括(最全版)PTT文档
概括各意义段的大意;如果是几段的,通常是 抓各段的大意;如果是一段的,通常先分层, 再概括层意。
分析学情
15、从文中看,作者认为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作品包 含哪些特点?(6分) 邓同学:①要着力大人物,大事件,要有多元化的题材。 ②要留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③要有丰富的寓意。0分
薛同学: ①都摒弃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②不全着力小 人物小事件小地方上,有很强的时代性以及宽泛的代表 性。③写作方向及题材上变化多样。 4分 曹同学:①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②有很强的时代性 以及宽泛的代表性;③作品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大;④ 在写作方向以及题材上坚持多年甚至几十年不动摇。
分析概括类考题的解题对策
一、审清题意,确定答题区域
曹同学:①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
中充信过键意题 二心分息渡,的干、(利语句要语抓(词用 段 、 抓 言包重)题 , 照 住 材括点句干 确 应 不 料分词、所 定 句 放 ,值语抒是提答,组)情、表供题认织常句达的的真好句常、作信区辨答暗子议者息域析题示论思,。作的了句想仔答语答、感细言,题总情审。筛的领、读选区句观,出域、点找相和总态到关方结度对符向句的应合,、关的题要 注③参文如(概 1参①5(如③ 参要邓人参有③概②如⑤③提二6文要1. .5)意写考化果1括考在果人考抓同们考自写括提果⑥作:、章求、找)形作: 作 答 记 是 段答 媒 是 们答 住 学 要 答 己 作 段 醒 是 媒 品 论 抓 结 归从出幸成者答方案忆几落 案介几对 案主:倾案的方落中几介应点重构纳文相存“认题向:的段大 :施段社 :要①听:思向大国段施该、点就某中关者媒为区及①方的意 ①政的会 ①,要、①考及意作的政有论词是一看的的介,域题悲式,要 悲过,事 纠舍着理纠,题要家,中丰证语文片,概个施在如材天要通注 天程通务 正弃力解正发材注关通的富、、章段作括人政媒果上悯具常意 悯中常的 某次大灾某挥上意注常注的关句思的者性记”介是变人有是关 人要是诉 些要人难些创变关作是意寓键子路思认语忆 趋 施全化(震抓键(处抓求人,物,人造化键品抓事意词的想为句,势政篇多撼各句 理各往 对要,尊对性多句中各项,具内22具。特的的分分,样力段。 好段往 中特大重中和样。普段需体容有点相过))先。和的公的付 国别事灾国想。遍的有展或人:关程②②分创大共大诸 不注件难不象存大思现整文存背中很很意造意问意媒 能意,记能力在意。篇主在景要强强义性;题;体 产主要忆产,的;文义于有注的的段;与。 生旨有的生将两章关个哪意时时,个诺句多文诺个的怀体些哪代代再人贝。元化贝缺中的内?些性性概问尔化价尔陷心作心请问((括题文的值文;。品深分题22各、学题。学包分分处点?意问奖材奖含)),陈请义题得。得哪消述简③③段解主主些失。要宽宽的决的的特快概泛泛大与偏偏点,括的的意颇颇?不。讨代代;认认(易论表表识识6传、分性性;;播监)((。督22分分与))献策的关系。 注意:答题区域如果是全篇,先分意义段,再 (1)幸存者的个人记忆,特点: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消失快,不易传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技巧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各地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自民歌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

3、(A)流寓的民众带来四方文化,给民歌注入源源不断的成长活力。

每一种民歌开始衰落,也是因为不断纳新的民众群体使得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这样,新民歌自然就产生了。

1、(A)民歌是一条文化河流,从二言到七言、杂言的新陈代谢及递变背景,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不无关系。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虽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使然,但战争等人祸尤巨。

(B)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摇荡情性,创作出风格、种类、旨趣迥异的民歌。

(B)一些民间歌手更是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

(C)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在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战乱频仍更是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跟着断代。

由此,古代民歌绝大部分消亡了。

2、(B)流寓时期少,安定时期多,国泰民安是歌舞的温床,有利于民歌自由产生、成长与蔓延。

人们能够闲下心来编创、演唱、传授民歌,也需要以民歌调剂、美化生活;于是,人们又开始在民俗节日里演绎民歌,举办歌会,(D)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前朝流乱成了教育后人珍惜生活与凝聚部族人心的有效素材。

(D)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C)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

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也把乡土艺术带到城镇。

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然后在青楼、茶馆、书场或府邸表演,民歌也由此变成了俗曲。

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邑移于国,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

与之相类,历代乡间顶多有个童生、秀才、私塾先生,文人的生活圈也在城镇。

古今文人怀才不遇、沉郁下僚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动辄得咎,遇黜遭贬。

文人们消愁解闷的途径不外乎纵情山水,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妓。

歌妓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听出了乡野味道,惊为天籁,误作民歌,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

这样,(C)真假莫辨的古代民歌有极少部分依靠固化了的文字流动开来,传承下来,且随着文人的反复流寓而流落四处。

看来,中国历代人口流寓直接或间接、整体或局部地决定了每个朝代的民歌存在风貌,每个朝代的民歌时时刻刻地闪现在中国历代人口的流寓环节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D)
A.中国民歌由二言发展到七言、杂言,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并无关系。

B.流寓者摇荡情性,随编随唱,形成了个人演唱风格,诞生出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

C.社会流寓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民歌也跟着断代。

D.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有利于教育后人珍惜生活与凝聚部族人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
A.文章主要从民众大规模流寓和优伶文人流寓两个层面论证了中国古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第三段为民众大规模流寓,第四段为优伶文人流寓)
B.第三段提到人们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以“前朝流乱”教育后人(这是民歌的一个作用而已),也是为了论证流寓能促进民歌发展。

C.第四段既表明优伶、文人对传承、发展民歌起到的作用,也道出他们造成现存古代民歌与俗曲混杂难辨的事实。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系统阐述了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产生、传承、发展及衰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A.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新民歌随之产生,原因是流寓带来了民众群体的变化。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四方文化)
B.中国古代民歌的产生、发展,与民间歌手的个人风格和民歌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联系。

C.中国古代真假莫辨的民歌有极少的一部分流传了下来,得益于固化了的文字流动开来及传承下来。

D.较之优伶、文人,劳苦大众在古代民歌创作、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文章中说到,“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仅限于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纵观全文来看,劳苦大众更重要,所谓民歌,自然是人民百姓创造的歌曲,人民百姓里劳苦大众占的是绝大多数。

)
大家在做题的时候可以运用上题做法,做题时在试卷上把文章中对应的题目选项画出来,可大大提高正确率,题目再怎么出也不会脱离文章,在文章中勾画出对应的选项,方便比对,尤其是在纠结二选一选什么的时候,平时做题的时候多用这种方法去有意识训练自己的论述文本阅读题,最后这道题就不是难事了。

论述类文本的设题基本就是三种: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概括作者的观点。

(1)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
(2)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3)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答题思路
1.一读全文理思路,确定论述的论题、论点、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思路。

2.二审题干作筛选,找到题干、选项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的位置,确定对应语句,辨别筛选。

3.三观全文巧印证,把散布在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组织成一个观点。

核心要点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答题步骤
1.审好题干,即审准考查的是概念的本质特征还是外部特征,审准修饰语,审准判断的性质(是选出“正确”还是“不正确”选项,是“最准确”还是“不合文意”选项)。

2.搜索信息区间,即找到题干、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在原文所处的位置。

须注意的是有的题干或选项只是针对某一段落(包括一个句子、一个词)而设,有的选项则是针对全文或文中几个段落而设。

3.比照分析,即迅速将选项与锁定的区间内的相关句子进行比照,看是否有转述错误;与题干比照,看是否符合题干要求。

之后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可采用如下比照方法:
(1)前后勾连,即根据文章的整体性原则,将上下文勾连在一起,从文章的主旨出发,与表达目的和表达技巧等联系起来,全面审视作者在相关内容中遣词用语的匠心,正确领会概念的含义。

(2)表里参验,即根据由表及里的原则,从概念的语表含义出发,进而领会作者遣词用语的意图,剥离出文中所表现的内在的深刻的含义。

(3)以文解文,即根据构成文章诸因素之间既互相制约又互相阐释的特点,进行同义互解。

答题时,可以将答案带入原文,看看是否连贯顺畅,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把握思路、分析观点的步骤
1.把握文章思路的答题方法
(1)明确论题,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2)寻找标志性词语,如关联词、表明承递关系的词语、顺序词、范围词、过渡词等。

(3)寻找关键语句,如中心句、总起句、过渡句、设问句和小结句等。

2.分析观点态度的答题方法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

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抓关键句和中心句。

这些语句,论述类文章常在开头,或在段落的起始处、终结处,抓住这些句子,就能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

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全面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

(3)通过对文中不同观点、不同态度的比较,辨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整合信息、归纳要点的答题思路
1.筛选整合信息的答题思路
(1)整体阅读,感知原文。

(2)把握题干,找到该题信息所在的段落或区域,找准与选项相对应的原句。

(3)对该段落或区域内容要点进行概括与分析。

(4)将选项中的相关信息与自己大脑中的这些概括和分析进行对照,找出二者在表述上的差别,排除命题者通过改变叙述方式设置的干扰。

(5)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2.归纳内容要点的答题思路
(1)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在论述类文章中,论题、论点(包括分论点)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证是次要信息。

(2)要有切块分层意识,即研究段与段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属种关系取其“属”,并列关系取其“和”,偏正关系取其“正”。

(3)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不能先入为主,以偏概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