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古诗交流与研究

合集下载

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及展望

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及展望

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及展望中韩两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随着双方政治、经济关系的不断发展,中韩文化交流也日益活跃。

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还可以促进双方文化的繁荣发展。

本文将对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中韩文化交流的发展方向。

一、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1. 交流的频繁性增加近年来,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频繁度不断增加。

不论是政府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还是民间的文化交流活动,都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每年中韩两国都举办着各种各样的文化节、艺术展览以及文化交流活动,吸引了大批的参与者。

这一方面展示了中韩两国文化之间的广泛交流,另一方面也为两国人民提供了更多认识对方文化的机会。

2. 文化产品的互相借鉴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在文化产品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

韩国的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等文化产品在中国市场上拥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故事等也在韩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双方的文化产品在相互借鉴中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这种文化产品的互相借鉴也进一步促进了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理解。

3. 文化产业的合作与交流中韩两国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也日益频繁。

两国之间不仅在电影、音乐、文学等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合作,还在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如中国与韩国联合制作的电影、电视剧屡屡取得佳绩;两国之间的文化节、展览等也取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这种文化产业的合作与交流有力地推动了中韩两国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1. 加强政府间的合作中韩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合作。

双方可以增加文化交流项目的数量,扩大合作领域,加大投入力度,提高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通过政府间的合作,可以为两国民众提供更多了解对方文化的机会,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信,促进中韩两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2. 加强人员交流中韩两国可以加强在人员交流方面的合作。

《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及对汉诗创作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及对汉诗创作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及对汉诗创作的影响古诗十九首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创作的一组诗歌,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播。

在韩国半岛上,古诗十九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接受,其在古代朝鲜的传播以及对汉诗创作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本文将探讨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并分析其对汉诗创作的影响。

一、引言:介绍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和汉诗创作的重要性。

二、古诗十九首的概述:阐述古诗十九首的来历、诗歌形式以及内容特点。

三、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探讨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书传和刻印本的传播方式,以及其在古代朝鲜的影响和意义。

四、译传古诗十九首的韩国文人:介绍在古代朝鲜翻译并传播古诗十九首的韩国文人,包括黄道周、尹致远、金昌翼、李滉等。

五、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价值:探讨古诗十九首的诗歌风格、艺术手法以及哲学内涵,分析其在韩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六、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和意义:分析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和意义,包括人生哲理、爱国思想、宗教情怀等方面,解读其在古代朝鲜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

七、古诗十九首对汉诗创作的影响:阐述古诗十九首对于汉诗创作的影响,包括诗歌主题、艺术手法、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影响,并分析其在朝鲜半岛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八、古诗十九首对文化交流的贡献:探析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和朝鲜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包括在中韩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在中朝之间的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九、结论:总结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和对汉诗创作的影响,提出对今后研究的展望和意见。

以上便是本文的九个提纲标题,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启示和帮助。

通过对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和对汉诗创作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东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以及古代文化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1. 引言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古诗十九首在古代朝鲜的传播和对汉诗创作的影响。

这组诗歌的重要性在于其在古代朝鲜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对汉诗创作的启示和影响,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的探讨和分析。

《诗经》在韩国的传播与研究

《诗经》在韩国的传播与研究

《诗经》在韩国的传播与研究1. 引言1.1 概述《诗经》在韩国的传播与研究《诗经》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之一,自古以来就在韩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研究。

《诗经》中的诗歌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深受韩国文人士大夫的喜爱。

在韩国历史的不同时期,《诗经》通过各种方式被传播到韩国,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对《诗经》的翻译和研究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

越来越多的韩国学者开始关注《诗经》,并致力于翻译、解读和研究《诗经》中的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这种跨国的学术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中韩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也为《诗经》在韩国的更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将重点探讨《诗经》在韩国的历史背景、翻译与传播、对韩国文化的影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以及对韩国文学创作的启发等方面,希望能够全面展现《诗经》在韩国的传播与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展望《诗经》在韩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正文2.1 《诗经》在韩国的历史背景《诗经》在韩国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新罗时代,当时朝鲜半岛上的文化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作品被引进韩国,其中包括《诗经》。

《诗经》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集,被韩国学者们视为优秀的文学遗产,开始在韩国文化中产生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迁,朝鲜半岛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使得《诗经》在韩国的传播和研究具有特殊意义。

在朝鲜王朝时期,许多学者开始研究《诗经》,尝试将其中的古文诗翻译成韩文,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播这部经典作品。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韩国学者们对《诗经》的翻译和研究工作更加系统和深入。

他们通过比较文献资料以及与中国学者的交流,不断提高对《诗经》的理解和研究水平。

《诗经》也逐渐融入到韩国文学与文化中,成为韩国文学创作的重要启发之源。

《诗经》在韩国的历史背景十分丰富多彩,它不仅为韩国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韩国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学术话题。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相信《诗经》在韩国的地位和影响将会继续扩大,为韩国文化的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韩—韩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

中韩—韩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

中韩—韩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引言中韩—韩中翻译在中韩两国之间的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文和韩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语法和词汇体系。

进行中韩—韩中翻译的工作并不容易,需要翻译人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翻译经验。

本文将探讨中韩—韩中翻译的方法与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的翻译工作。

一、中韩—韩中翻译的挑战与难点1.语言差异中文和韩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它们的语法结构、句式、词汇选择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

这种语言差异带来了中韩—韩中翻译的难点,翻译人员需要深入理解两种语言的特点,才能准确地进行翻译。

2.文化差异中韩两国拥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这导致了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文化内涵和习惯用语。

这些文化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容易造成误解和歧义,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对两种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做到更好地翻译工作。

3.行业术语不同领域之间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和行业名词,在进行中韩—韩中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对相关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以上这些因素都给中韩—韩中翻译带来了挑战和难点,需要翻译人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翻译经验,才能胜任这一工作。

二、中韩—韩中翻译的方法1.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翻译方法之一,它要求翻译人员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结构,尽量不对原文进行改变。

在中韩—韩中翻译中,如果原文表达清晰、流畅,就可以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

2.意译法意译法是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前提下,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写和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中韩—韩中翻译中,如果原文包含大量的文化内涵和习惯用语,就可以采用意译法进行翻译,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逆译法逆译法是将目标语言的翻译结果重新翻译回源语言,检查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在中韩—韩中翻译中,逆译法可以帮助翻译人员发现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

以上这些翻译方法都可以在中韩—韩中翻译中灵活运用,根据原文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工作。

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及展望

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及展望

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及展望1. 引言1.1 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在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中韩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各具特色,通过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双方的了解和友谊,促进文化艺术的交融与碰撞,推动文明的互鉴与共存。

中韩文化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合作,还能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韩文化交流还可以促进两国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合作与发展,推动世界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中韩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不容忽视,需要双方共同努力,不断拓展交流领域,加深合作内涵,促进东亚地区乃至全球文明的繁荣与发展。

1.2 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中国和韩国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双方的文化交流始于早期的商贸和外交往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文化交流逐渐加深,不仅在语言、宗教、文学、艺术等方面有所影响,还在传统节日、饮食、服装等方面有所交流。

汉字文字的传入对韩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古代,韩国曾数次向中国学习汉字文字和文化,形成了汉字文化的基础。

韩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也受到中国文学的启迪,形成了具有独特特色的韩国文学。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中韩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双方通过高层互访、文化节日、教育交流等形式加强了文化合作。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韩文化交流的合作空间不断扩大,双方文化的融合也更加紧密。

中韩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为今后更深入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正文2.1 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分析中韩文化交流在近年来有了显著的进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双方之间的交流涉及到文化、教育、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

中韩间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韩游客相互访问,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随着文化节日和活动的增多,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也更加密切。

中韩的文化产品在对方国家也受到了欢迎。

《诗经》在韩国的传播与研究

《诗经》在韩国的传播与研究

57基金项目:青岛滨海学院201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诗经》在韩国的研究与传播”(2018RY03)。

作者简介:吕娜,青岛滨海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韩语言文化比较。

《诗经》在韩国的传播与研究《诗经》在韩国的传播与研究吕娜 贾世秀(青岛滨海学院 山东 青岛266555)摘要:中韩两国自古以来交流密切,韩国一向重视中华传统文化,也很早就受到了《诗经》的影响。

力图通过考察《诗经》在韩国的传播和研究情况,探索《诗经》对韩国文学、语言、教育、建筑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弘扬中国文化,促进《诗经》跨文化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诗经》 韩国 传播 研究 影响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057-03一、《诗经》在韩国的传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世界文化和文学的殿堂中当之无愧地占有一席之地。

由于中韩两国特殊的地缘关系和长期密切的政治文化交流,韩国的文化,特别是文学当中很早就融入了《诗经》文化因子。

《诗经》的东传有信使记载,“早在公元一世纪初就有一些朝鲜人背诵《诗经》《书经》和《春秋》等”。

[1]另外,陈尚胜在《中韩交流三千年》一书中也提到朝鲜人在三国时期已将《诗经》作为他们的基本教材。

[2]《诗经》从传入朝鲜到被广泛接受并背诵,必定要经历一段时间和过程,由此推论,《诗经》可能早在公元前就已经传入朝鲜半岛。

据旧唐书记载,高句丽“俗爱书籍”,而所读之书首先就是五经。

又于公元372年设立了国家机关太学,《毛诗》成为其中的教育内容。

其中的《毛诗》指的便是《诗经》。

据中国《南史》和朝鲜《三国史记》记载,公元541年百济王朝遣使请求梁朝派遣讲授《毛诗》的博士,梁武帝派学者陆诩前往。

百济王朝也曾派学者去给日本皇子讲授五经。

公元765年,新罗王朝规定《毛诗》为官吏必读书目之一。

[3]公元958年,高丽光宗采纳侨居高丽的中国后周文人双冀的建议,建立了科举制度,其中将《诗经》定为士人考试科目。

中韩闺怨诗比较

中韩闺怨诗比较

中韩闺怨诗比较题目:中韩闺怨诗比较提纲:1. 闺怨诗的背景和历史地位描述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中韩闺怨诗的定义和分类对中韩闺怨诗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进行详细解释。

3. 中韩闺怨诗的共同点分析中韩闺怨诗在主题、形式和语言等方面的共通之处,探究其中的文化异同。

4. 中韩闺怨诗的差异从历史、文化、社会和思想等多个方面比较中韩闺怨诗的差异。

5. 中韩闺怨诗的情感表达通过中韩闺怨诗样本,研究两种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对比其对女性的描写。

6. 中韩闺怨诗的审美追求探讨中韩文化中的美学价值观,分析该价值观在闺怨诗中的体现。

7. 中韩闺怨诗对女性意识的影响通过闺怨诗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证明闺怨诗在塑造女性意识中所起的作用。

8. 闺怨诗的传播和流行描述闺怨诗在中韩社会中的传播和流行,探究闺怨诗的社会文化背景。

9. 闺怨诗比较研究的意义分析中韩闺怨诗比较研究的学术价值,以及对文学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影响。

1. 在这个提纲中,应该介绍闺怨诗的起源和发展背景,以及闺怨诗的历史地位。

可以阐述闺怨诗在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性,特别是与宫廷生活和女性文化相关的地位。

2. 在这个提纲中,应该对中韩闺怨诗的定义、特点和分类进行详细的解释。

要对两种文化中的闺怨诗,进行区分和分类,并对各个分类中的诗歌样本进行分析。

3. 该提纲旨在找到中韩闺怨诗在主题、形式和语言等方面的共通之处,并探究其中的文化异同。

可以详细论述这些共通点,并探讨这些共通点在两个文化中产生的原因。

4. 该提纲旨在从多个方面比较中韩闺怨诗的差异。

应该着重考虑文化、历史、社会和思想等方面,以及闺怨诗的传统和审美观念,探究这些因素对两种文化中闺怨诗不同的特点的影响。

5. 在这个提纲中,需通过中韩闺怨诗样本,研究两种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并对比其对女性的描写。

可以从情感的表达、主题和诗歌的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

6. 该提纲旨在探讨中韩文化中的美学价值观,并分析该价值观在闺怨诗中的体现。

中韩古诗交流与研究

中韩古诗交流与研究
谊 的明证 。
求利剑 磨 。
此外 , 还有项斯的《 送 客归新罗》 、 杜笱鹤的 《 送宾贡登第 后归海 东》 、 贯休 的《 送 友人 归新 罗》 、 陶翰的《 送金卿归新罗》 等。 新罗的不少僧侣赴唐求法 , 他们结识不少唐 朝文 人与 僧侣 。当新 罗 僧侣 回国时 , 彼 此互作 别 诗相赠。《 全唐诗 》 中有送新罗僧 的别 诗多首 , 如唐僧侣法照 的《 送无著禅师归新 疆 学 刊
D o n g j i a n g J o u r n a l
Vo 1 . 3 4 No .1
J a n . 2 0 1 7
口 东北 亚 文 化 研 究
中韩 古 诗 交 流 与研 究
杨 昭 全
[ 摘 要 ] 汉诗 在韩 国古代 的传播 与发展 , 并取得 辉煌 成 就 , 既 有 赖 于 中韩 两 国之 间频 繁 的
写景状物 、 咏史怀古等 , 无不被纳入抒写的范围, 可 以说 , 韩 国汉诗 的题 材非 常广 泛与 丰 富。唯 其 如此 , 我们才能从中感受到韩国古代文人广 阔的 现实 世界 与精 神世 界 。汉诗 在韩 国的影 响深远 , 即使到 了近现代 , 韩 国依然有人创作汉诗 , 如韩 国著名反 日志士安 重根生前创作 的汉诗 《 大 丈
汉文 , 于是 , 随着 中国古诗的传人 , 韩 国出现了用
汉 字创 作 的诗 , 即汉诗 。 汉诗 , 作 为 在 中国这块 土壤 上培 育 出来 的艺 术奇葩 , 要 在韩 国生 长并 扬 芳 吐蕊 , 当然 需 要 特 定 的 时代条 件 , 尤 其是 需要 适应韩 国古代 的思想 文 化氛 围 。事 实 上 , 韩 国 汉 诗 之 所 以 产 生 和发 展, 正 是 因 为韩 国有其 特 殊 的 国情 , 即韩 国文化 处 于 中 国文 化 的 笼 盖之 下 。 而韩 国汉 诗 之所 以 能 不 断发 展 , 取 得 辉煌 成 就 , 甚 至 可 以说 一 度 占 据 韩 国文坛 的统 治地位 , 既 有赖 于 中韩 两 国之 间

古代中韩文化交流

古代中韩文化交流

中韩文化交流古代至近代朝鲜半岛上的国家的国号称谓经历许多变化,如古朝鲜、三韩、高句丽、百济、新罗、高丽、朝鲜、韩国等,但古代朝鲜半岛居民常以“韩人”自称。

根据目前所发现的遗迹推测,韩民族的祖先大约在1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已来到朝鲜半岛定居。

中国史籍称古韩人为“东夷”,他们曾散居在中国东北地区、东部沿海、长江以北和朝鲜半岛等地。

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山水相连,唇齿相依。

自远古以来,居住在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先民就有许多来往和联系。

古代中国与古代朝鲜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有文字的记载可上溯到3,000多年前,据《史记》、《汉书》等中国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3世纪周武王灭商时,箕子就率殷人东迁朝鲜半岛立国,史称箕氏朝鲜。

《史记》曰:“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汉书》记:“殷道衰,箕子去之朝鲜,教其民以礼义田蚕耕作”。

韩国最早的史书《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中也有箕子入朝鲜的记载,并将箕氏朝鲜列为韩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朝鲜史略》有“武王克商,箕子率中国人五千入朝鲜”的记述。

先进的殷文化与生产技术也随之传播到朝鲜半岛①。

而从战国末年到汉朝初年(约公元前3——前2世纪),又有许多中国人为躲避战乱移民朝鲜半岛。

汉武帝时,曾征服朝鲜北部,设乐浪、贞番、临屯等郡,实行郡县制,有不少中国农民赴四郡落户开垦。

汉文化得以通过乐浪四郡传播至整个朝鲜半岛。

据韩国学者称,孔子着述及儒家学说《诗经》、《书经》、《春秋》等此时已传入古朝鲜。

可以说,中①张碧波,喻全中:朝鲜箕子考[M]。

《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6期。

韩交流比中日交流的历史还要悠久,而且还常常充当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桥梁。

古代先进的中国文化往往通过朝鲜半岛再传到日本。

在古代时期,中韩两国都有多种记载双方交往的历史文献传世,比较着名的有南宋徐竞的着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公元前后,古代韩国开始进入三国时代,即北方的高句丽和南方的百济、新罗。

自三国时代开始,几乎每一个王朝的国王都曾接受过当时中国封建朝廷的册封,使节往来,不绝于途,中国文化源源不断地传至各国,而中国人也开始了解韩文化。

中韩古典文学比较研究

中韩古典文学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中韩古典文学比较研究张俊岚韩国庆熙大学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愈发地频繁。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具有很多古典文学作品;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居,在韩国古典文学研究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说,中国古典文学与韩国古典文学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在国际上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为进一步研究中韩古典文学,笔者以《中韩古典文学比较研究》为课题,从比较中韩古典文学的意义入手,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促进中韩古典文学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中韩古典文学;比较;意义;策略一、比较中韩古典文学的意义中韩两国距离较近,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与韩国两国不仅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而且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甚至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趋势。

虽然韩国没有中国五千多年灿烂的文化底蕴,但是韩国也有着不少经典的古典文学。

古典文学不仅是现代文学发展的源泉,同时也是让我们从这些古典文学中了解古人创作风格、创作特点的重要的依据。

由于中国与韩国两国的文化基础、地理位置不同,所以两国的古典文学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而有时候单纯地研究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并不能得到人们想得到的东西,这就需要能够把研究的目光、范围扩大到国际上。

而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居,研究韩国古典文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化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

古典文学对现代文学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可以说,中韩两国的现代文学之所以能发展到当前这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格局,与两国古典文学这片肥沃的土地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当前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并没有任何一种文学能独立生长而不被历史所淘汰,即使这些文化主要的目的是表现本民族的特点其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一些外来文化的影响,而这种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而愈发明显。

只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坚守本心,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外来文化转化为本民族文化发展的推动力,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中韩—韩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

中韩—韩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

中韩—韩中翻译方法与技巧研究引言中韩两国是东亚地区的重要邻国之一,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种交流中,中韩之间的翻译工作十分重要,它不仅关乎着两国人民之间信息沟通的顺畅与准确,还关乎着两国之间互相了解与友好交往的深入。

本文旨在对中韩—韩中翻译方法与技巧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提高中韩翻译的准确性与整体质量,以促进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一、中韩翻译的特点1. 文化差异中韩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传统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往往会造成表达不准确或者产生歧义,因此翻译人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才能更好地理解和传达原文信息。

2. 语言差异中文和韩文的语法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进行中韩翻译需要熟练掌握两种语言,同时还需要了解两国的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3. 表达方式中文和韩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也存在差异,中文注重文字的雄浑和深远,而韩文则更加注重细腻和抒情,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原文的风格特点来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二、中韩翻译的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基本的翻译方法,即按照原文的语序、句式和词语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种方法在一些特定的语境下是比较有效的,可以保持原文的结构和意思,但在遇到一些特定的文化习惯或者修辞手法时,就需要进行灵活处理,避免死板的直译导致理解的偏差。

2. 意译法意译法是根据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来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进行翻译。

在中韩翻译中,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直译法未必能够完全表达原文的意思,因此需要适当进行意译,使译文更加贴近读者的理解习惯和思维模式。

3. 借译法借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借用目标语的词汇或者表达方式,使译文更加顺畅和贴切。

在中韩翻译中,由于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汇选择上存在差异,可以借用一些目标语的表达方式来丰富译文的表现力。

4. 透過译法透過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一些目标语文化的信息,使译文更加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及展望

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及展望

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现状及展望中韩文化交流一直以来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两国之间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而随着现代科技和全球化的发展,中韩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

本文将从现状出发,浅谈中韩文化交流的现状及展望。

一、现状1.1教育交流中韩之间的教育交流一直都是比较活跃的,随着中韩两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对方国家的文化和教育体系。

许多韩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留学,而中国对韩国文化和语言也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在中国的大学和学校,设立了韩国文化和语言的专业课程,为对韩国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1.2文化交流中韩文化交流最明显的表现就是电影、音乐和艺术的交流。

韩国的流行音乐和电视剧深受中国年轻人的喜爱,韩国艺人在中国举办的演唱会和活动也都备受欢迎。

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受到了韩国人的喜爱,越来越多的韩国学生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京剧、书法和绘画也在韩国展开了多次展览和交流活动。

1.3旅游交流中韩两国之间的旅游交流也在不断增加,韩国各种旅游节目和活动在中国备受欢迎,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选择到韩国旅游,而韩国游客也在中国各地畅游。

双方旅游机构也在积极合作,推广中韩旅游资源,为两国之间的旅游交流增添了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1.4科技交流中韩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双方在信息通讯、生物医药、环境保护和新能源等领域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

在科技交流的推动下,两国之间的交流不仅仅局限在文化和教育领域,而是在技术和产业领域也有了更多的合作机会。

二、展望2.1加强青年交流中韩两国的青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两国政府和教育机构可以加强青年交流项目,推动两国青年之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举办更多的文化节目和活动,营造更加积极的交流氛围,让更多的青年有机会深入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2.2拓展多元化合作除了传统的文化、教育和科技领域的合作之外,中韩两国可以进一步拓展多元化的合作方式,如合作举办文化创意节、艺术展览和电影节等活动,推动两国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发展,为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带来更多的新鲜感和活力。

浅谈中韩诗作中菊花意象的对比研究——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徐廷柱《菊花旁边》为例

浅谈中韩诗作中菊花意象的对比研究——以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和徐廷柱《菊花旁边》为例

浅谈中韩诗作中菊花意象的对比研究说起陶渊明,我们总会将其和菊花联系起来,菊似乎已和陶渊明融为一体。

陶渊明爱菊、种菊、写菊,为后世留下了五首菊花诗。

其诗中出现的“菊”不仅仅是一种花卉的代名词,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自此,菊真正成为古诗中的一个常用意象。

本文以陶渊明的菊花诗为依托,结合陶渊明的现实经历,探讨其诗中菊意象的文化意蕴。

0 引言魏晋诗人陶潜,字渊明,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的鼻祖。

《爱莲说》云:“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可见,陶渊明爱菊为世人公认,他对菊的喜爱在其诗作中也可见一斑。

1 菊可食,延年益寿虽然陶渊明的菊花诗历来为人称道,但菊最早作为创作素材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可追溯到战国。

据考证,《离骚》首次出现了菊的身影:“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罗英。

”诗中的“餐秋菊”即饮菊花酒。

此外,两汉儒书《礼记·月令》有“仲秋之月,菊有黄华”的描述,此处的菊是作者单纯作为花卉写入的。

而东汉《神农本草经》则有“菊服之轻身耐老”的记载,菊这一养生功效与《离骚》中古人饮菊花酒的习惯相呼应。

可见,早在几百年前,我国百姓就开始关注菊花,只是当时对菊花的关注侧重于其药用价值。

还需注意的是,受清谈之风与玄学的影响,汉末魏晋时期道教盛行,因其以人之长生为大乐,菊花“耐老”的功效颇受人关注,饮菊花茶和饮菊花酒的行为逐渐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出现。

古人想通过饮菊花茶或菊花酒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陶渊明诗中的菊意象也具有这一含义。

《九日闲居》中的“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意思是酒能祛除人心中的百般忧思,菊花知道如何益寿延年。

这句诗中的菊意象所含意蕴是对前人对菊的认识的继承,是“世间百草皆入药”的中医理念的体现,展现出了蕴藏于菊的精深中医文化,“给学者们留下了探讨和研究的空间”。

2 菊可赏,凌霜傲骨《饮酒·其七》中有“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一句,陶渊明笔下于瑟瑟秋风中独领风骚的菊有着美丽的色彩,花瓣上留有晶莹的晨露,实为萧瑟秋日里可供品赏的一道亮丽风景。

浅析中韩唐代文化交流——从传播中韩文化的先驱崔致远说起

浅析中韩唐代文化交流——从传播中韩文化的先驱崔致远说起

关键词 : 崔致远 ; 唐朝 ; 朝鲜半 岛; 文化 交流
中 国分 类 号 : l5 G l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63—2 1 ( 0 0 0 04 1 12 1 )4~ 0 7—0 2
中韩 的 历 史 文 化 交 流 源 远 流 长 , 史 料 记 载 , 鲜 是 中 国 古 据 朝
1崔 致远 的生 平简 介
崔 致 远 ( 5 — — ? 87 )韩 诗 字
《 国史记》 有 幼年时父亲鼓励他 人唐 留学的记 载 ,“ 三 中, 至年 十 二 , 随 海 舶 人 唐 求 学 。其 父 谓 日 : 十 年 不 第 , 将 “ 即非 吾 子 。 入 唐 ” 以后 , 他牢记父 亲的严 训。苦学 不缀 。如 他在 《 苑笔 耕集 》 桂 序 中写到 “ 臣佩服严训 , 不敢 弥忘 , 悬刺无 惶 , 谐养 志。 可见他 求 冀 ” 学 的艰 辛 。新 罗 文 景 王 十 四 年 ( 7 ) 他 考 取 了宾 贡 进 士 , 时 84 , 当 年仅 十八 岁 。从 此 以后 , 开 始 了他 在 唐 为 官 的 生涯 。他 的 主 要 便
连蝶 , 柳织烟丝惹绊莺 。知 己相邀欢醉处 , 莫羡稽古 赛桓荣 。 这 ” 首 诗 引用 了 东汉 桓荣 因稽 古 之 力 得 富 贵 的 典 故 , 其 道 而 用 之 , 反 希 望 在 “ 铺 露 锦 ” “ 织 烟 丝 ” 时 , 己欢 醉 之 处 , 忘 记 人 花 、柳 之 知 能 世 间追 名 逐 利 的烦 恼 。 吟诗 对 酒 及 时行 乐 。 而 在 这 些 文 人 墨 客 之 中 , 两 位 是 对 崔 志 远 有 着 深 远 的 影 有 响。一位是 选 拔 崔 致 远 进 士 及 第 的 座 主 裴 瓒 。唐 中 和 四年 ( 8 ) 裴瓒 被朝廷重新起用 , 84 , 升任 礼部 尚书 , 赴成都行 在途 中 在 来 到扬州 , 曾亲 自来到崔致远 的住地探访 , 这让他十分感动 , 写下 了一 系 列 的 诗 文 。另 一 位 就 是 他 投 靠 的幕 主 高 骈 , 以说 , 骈 可 高

中韩闺怨诗比较

中韩闺怨诗比较

中韩闺怨诗比较中韩闺怨诗比较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关心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

其中,中韩两个文化体系的相互学习、认知与沟通已成为当下热点话题。

作为两个文化之间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诗歌自然成为比较的重点。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韩闺怨诗的异同点,并分析其中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前言在中韩两国古代文化中,闺怨诗可以说是一种刻画女性情感、表达女性意见和观点的专门体裁。

这种诗歌题材大都源自于女性在宫廷、家庭等私密场景中的生活经验。

此外,闺怨诗又常常能反映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主流文化和审美价值观。

那么,中韩闺怨诗又有哪些异同点呢?一、中韩闺怨诗的历史背景通过对比研究中韩闺怨诗的历史背景,可以深刻地领悟两个古代文化的发展脉络,也是学习两国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中韩闺怨诗的诗歌形式与修辞手法中韩闺怨诗在诗歌形式和修辞手法上存在哪些异同点?这也是此次比较研究的一重要方向。

三、中韩闺怨诗的情感表达闺怨诗是一种充满情感的文学体裁。

两个文化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也是比较研究所需关注的重点。

四、中韩闺怨诗中的女性形象不同时间、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女性形象各有千秋。

中韩两国闺怨诗如何刻画女性,也是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

五、中韩闺怨诗对爱情观的表达爱情是闺怨诗的重要表达内容之一。

中韩两个古代文化在爱情观的表达上有哪些共同点和区别,答案值得探究。

六、中韩闺怨诗中的社会意义闺怨诗不仅仅表达情感,也展现了一个文化体系下的审美、价值、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两个文化中的闺怨诗也是如此,探讨社会意义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这一体裁。

七、中韩闺怨诗所表达的文化差异中韩两个文化的不同,反映在闺怨诗所表达的方方面面,比如思维方式、历史背景、文学观念等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八、中韩闺怨诗对现代文化的启发作用古代的闺怨诗在经典中永久生长,为的就是能够不断地启发人们思考,其中蕴含的文化和审美传承至今并得到发扬光大。

此外,现代文化在很大程上也从中吸取了灵感与营养。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6)“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文献整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16)“中韩近现代文学交流史文献整
二、 本 课题 内涵 的总体 问题 、 研 究对 象 、 研究 内容
1 . 总体 问题 : 本课 题 内涵的的 总体 问题 是 : 近现代( 1 8 4 0年 ~1 9 4 9年 ) 中韩 两 国文 学 交 流 的历 史 发展 和基本 的特 征 、 发 展 规律 、 历 史经验 、 文 化价值 和 现 实意 义等 。
思 想传播 的 分析 , 探 究相互之 间的知识 、 学术 、 思 想等方 面 的传播 , 进 而 阐明 交流与 思想传播 给文 学创
国 家社 会 科 学基 金 重大 项 目 ( 2 0 1 6 ) “ 中韩 近 现 代 文 学 交流 史 文 献整 理 与研 究 " 简 介
金柄 珉 ( 首席 专家)
中韩 两 国拥 有 汉 字、 儒释 道等 作 为共 同的 文化基 因 , 形成 了汉文化 圈的文化 交流与发展 关 系。 而
学 中相 互 以对 方 的 国家或 国民作 为题 材 的作 品 、 两 国文 学评 论 家或研 究 者相 互 之 间的评 论 或批 评 等
文本 。
( 2 )建构 “ 中韩 近现 代 文学 交流 文献数 据库 ”
将 建构 包括 作 品原 文 、 作者 生平 、 研 究论 文 、 年表 等数 据 材料 , 并 具备作 者 、 关键 词 、 年 代 等 多途 径
第四、 通过 近现 代 中韩 文 学交流 的典 型个 案研 究 , 全 面带动 中国与周 边文 学交 流 史的研 究 。 中韩 近 现代 文 学 交流是 东亚格 局发 生剧 变之 后 建 立的新 的 互动 与认知 , 阐发 其 新 的特 点和规律 、 价 值 和意
义, 将 有助 于推 动 中国文 学与周边 文 学交流 研 究。
历 史进程 。该 选题 的研 究 能够发 现近代 化 过程 中的 东亚精神 和 价值 , 为2 1世 纪的 中韩人 文 交流 乃至 建构 东亚新秩 序提供 重要 的历 史经验 和启 迪 。 第二 、 通过 对 重要 文 学史 实的全 面梳理 , 拓展 多 学科 文 学研 究的新 领域 。近现代 中韩文 学 交流主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

1919-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摘要】中韩文学交流具有悠久的历史背景,自1919年至1949年,韩国文学在中国得到了翻译和传播。

翻译韩国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中国文学也对韩国文学有所启发。

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书籍翻译、文学期刊等。

中韩文学交流不仅丰富了两国文学的内涵,更有助于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展望未来,中韩文学交流将继续深化,为两国文学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韩文学交流的意义在于推动两国文学的共同繁荣,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结语呼吁更多的人关注中韩文学的交流与发展,共同努力促进两国文学的繁荣。

【关键词】中韩文学交流,翻译,传播,影响,启示,意义,发展,未来,结语。

1. 引言1.1 背景介绍1919-1949年间,正值中国近代文学的蓬勃发展期,同时也是韩国文学迎来了独立与不断壮大的时期。

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中韩两国之间的文学交流也随之展开,为两国文学的相互影响和繁荣提供了机遇。

中国文学在这段时间里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了一系列翻译和创作的活跃。

而韩国文学也在经历了长期的殖民统治之后,开始走向现代化,探索自身的文学风格和主题。

中韩两国的文学界开始相互借鉴、交流,共同探讨人类文学的普遍价值和美学追求。

本文将通过探讨1919-1949年间中韩文学交流的历史背景、翻译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影响、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的影响、韩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途径以及翻译韩国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启示等方面,深入分析中韩文学交流的意义,并展望未来中韩文学的交流与发展。

愿通过本文的探讨,能够进一步促进中韩文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文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2. 正文2.1 中韩文学交流的历史背景中韩文学交流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汉代,中韩之间就有了文学交流的基础。

随着两国关系的发展,文学交流也逐渐加深。

在唐代,中国与高丽王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许多韩国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传播到中国。

探析中韩文化交流的对策和建议

探析中韩文化交流的对策和建议

探析中韩文化交流的对策和建议论文关键词:中国韩国文化交流论文摘要:本文在分析中韩文化交流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基础之上,试图在政府、企业以及民间交往等不同层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中韩文化交流的深入开展。

一、中韩文化交流现状中韩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双方都有古老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产,通过相互间的频繁的交流而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

在历史上,两国属于一个文化圈,具有相近的价值观、伦理观和文化理念,这正是长期文化交流的结果,我们要加以珍惜。

近些年来,“韩流”在中国、“汉风”在韩国盛行,对两国人民的生活影响很大,原因之一可能是历史上形成的思想文化的某种同质性为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提供了有利条件。

现在中韩两国文化交流在大众文化的普及方面取得很大成效,特别是电视、电影、音乐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在精英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内的交流则做得不够,需要大力加强,因为只有深入了解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中的深层因素之后,才能真正理解这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使人民间的相互理解达到更高的水平。

二、加强中韩文化交流对策和建议(一)中韩两国交往的历史之久,其间由于政治原因,两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相互敌视和隔绝状态,尽管1992年中韩再次实现关系正常化,但由于恢复交往时间不长,两国民众之间还缺乏相互了解,在历史、文化、领土、政治、经济利益等问题上存在误解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1.对于这些误解和分歧,两国政府必须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确定正确的政策基调。

对于近年来韩国国内学术界以及部分网民、民间团体等关于高句丽历史问题和所谓的间岛领土问题等种种争端,韩国政府基本保持尊重事实的态度和立场,有效避免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再度升级。

随着中韩两国交流的不断深入,难免还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

双方应继续本着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互信互利,实现合作共赢。

2.为了消除中韩两国间的种种误解,不仅要协调好中韩两国政治关系,加强经济合作,还要积极利用文化的力量,大力开展两国间的文化交流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韩古诗交流与研究作者:杨昭全来源:《东疆学刊》2017年第01期[摘要]汉诗在韩国古代的传播与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既有赖于中韩两国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也有赖于韩国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提倡和他们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以及历代众多诗人的热心学习与积极创作。

前者为韩国汉诗得以发展的外因,后者则为韩国汉诗得以发展的内因。

韩国汉诗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从形式上看,既有古体诗的四言、五言、杂言体,也有近体诗的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以及排律。

从内容上看,举凡言志抒情、写景状物、咏史怀古等,无不纳入到了诗歌创作题材的范围。

中韩两国先人创作大量诗歌,友好往来,唱和酬谢,为我们中韩两国的后人奠定了文化交流、友好合作研究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韩国汉诗;交流与研究;文化交流[中图分类号]I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7)01000107[收稿日期]2015-06-28[作者简介]杨昭全,男,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韩国(朝鲜)历史及中韩(朝)关系史。

(长春130033)韩国古代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学艺术,诸如神话、传说和诗歌等,但是韩国古代没有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文字,很早就使用从中国传入的汉字,直至中古时期的15世纪中叶才创制了韩国本国的文字,这导致了韩国古代国语神话、传说、诗歌的大量失传。

同时,韩国很早就引进和接受了汉字、汉文和汉文书籍,并长期运用汉字写作汉文,于是,随着中国古诗的传入,韩国出现了用汉字创作的诗,即汉诗。

汉诗,作为在中国这块土壤上培育出来的艺术奇葩,要在韩国生长并扬芳吐蕊,当然需要特定的时代条件,尤其是需要适应韩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氛围。

事实上,韩国汉诗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正是因为韩国有其特殊的国情,即韩国文化处于中国文化的笼盖之下。

而韩国汉诗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甚至可以说一度占据韩国文坛的统治地位,既有赖于中韩两国之间频繁的文化交流,也有赖于韩国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提倡和他们所采取的相应措施以及历代众多诗人的热心学习与积极创作。

前者为韩国汉诗发展的外因,而后者则为韩国汉诗得以发展的内因。

其中,内因是主要的,但外因同样不可或缺。

韩国汉诗为韩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诗在韩国产生、发展、繁荣到形成独特的韩国汉诗风格,最后终于式微,约有千余年之久,韩国汉诗人多如夏夜繁星,名家辈出;汉诗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从形式上看,既有古体诗的四言、五言、杂言体,也有近体诗的律诗(五律、七律)和绝句(五绝、七绝)以及排律。

从内容上看,举凡言志抒情、写景状物、咏史怀古等,无不被纳入抒写的范围,可以说,韩国汉诗的题材非常广泛与丰富。

唯其如此,我们才能从中感受到韩国古代文人广阔的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

汉诗在韩国的影响深远,即使到了近现代,韩国依然有人创作汉诗,如韩国著名反日志士安重根生前创作的汉诗《大丈夫处世歌》。

一、中韩诗人之间的唱和诗作在古代,韩国人往来中国非常频繁,如韩国使节赴中国,韩国学生赴中国求学,有的还在中国应试中举为吏,韩国僧侣赴中国求法等等。

他们在中国期间,广泛与中国文人接触,结下了深厚友谊,彼此以诗会友,互为唱和,创作不少名篇佳作。

同样,中国使节赴韩,也与韩国文人广泛接触,彼此以诗会友,留下不少佳作。

这些名篇佳作既是中韩诗歌交流的结晶,也是中韩深厚友谊的明证。

新罗崔致远赴唐求学,后中举为吏,与唐文人张乔、顾云、罗隐、吴峦、郑畋、杨瞻等广为结交,经常酬唱和诗。

其间,崔致远创作有《酬杨瞻秀才送别》、《留别女道士》、《酬进士杨瞻送别》、《楚州张尚书水郭相迎因以诗谢》、《和金员外赠山清上人》、《和友人除夜见寄》、《酬吴峦秀才惜别二绝句》等唱和之作。

当吴峦远行时,崔致远赠诗惜别:残日塞鸿高的的,暮烟汀树远依依。

此时回首情何恨,天际孤帆宁浪飞。

此诗传达的感情真挚,彼此难舍难分!而当崔致远回新罗时,挚友顾云也赠诗惜别,并盛赞崔致远的才华: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

十八横行战国苑,一箭射破金门策。

新罗赴唐求学的朴仁范、朴充、金可纪、崔承佑等文人也与唐朝的张乔、张峻、章考标、曹松等文人广为结交,彼此互酬唱和。

朴充回新罗时,张乔以《送朴充侍御归海东》为赠:天涯离二纪,阙下历三朝,涨海虽然阔,归帆不觉遥。

惊波时失侣,举火夜相招,来往寻遗事,秦皇有断桥。

唐朝文人送别新罗人回国时的赠诗,为数不少,《全唐诗》收有多首。

如许浑的《送友人罢举归东海》:沧波天堑外,何岛是新罗。

舶主辞番远,棋僧入汉多。

海风吹白鹤,沙白晒红螺。

此去知投笔,须求利剑磨。

此外,还有项斯的《送客归新罗》、杜筍鹤的《送宾贡登第后归海东》、贯休的《送友人归新罗》、陶翰的《送金卿归新罗》等。

新罗的不少僧侣赴唐求法,他们结识不少唐朝文人与僧侣。

当新罗僧侣回国时,彼此互作别诗相赠。

《全唐诗》中有送新罗僧的别诗多首,如唐僧侣法照的《送无著禅师归新罗》:万里归乡路,随缘不算程。

寻山百衲弊,过海一杯轻。

夜宿依云色,晨斋就水声。

何年持贝叶,却到汉家城。

此诗同样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并盼望离去的新罗友人他年再来唐朝欢聚。

此外,还有张乔的《送僧雅觉归海东》、张籍的《赠海东僧》、贯休的《送新罗僧归本国》和《送新罗衲僧》、马戴的《送朴山人归新罗》以及皮日休和陆龟蒙为弘惠上人写的送别诗等。

值得一提的是新罗还有棋手赴唐切磋技艺,其中以朴球为著。

朴球在唐朝期间与唐诗人张乔友情甚笃。

当朴球回国,张乔赠诗惜别:海东谁敌手,归去道应孤。

阙下传新势,船中覆旧图。

穷荒迥日月,积水载寰区。

故国多年别,桑田复在无?高丽朝时,同样有很多文人来过中国,并与中国文人之间留下了大量唱和诗篇。

其中,高丽著名诗人李齐贤多年在元朝居住,与元朝著名文人姚燧,阎复、元明善、赵孟頫等文人结交,友谊深厚,互相赠诗多首。

李离开大都赴四川时,赵孟頫、元明善等皆为其赠诗送行。

赵的赠别诗中有“三韩望八蜀,相去万里余。

栈阁如登天,剑门不可逾”之句。

李也写诗分别回赠赵、元二人。

其中赠元之别诗为:昔从倾盖眼能者,载酒同游遍洛城。

直欲执鞭如鲁叟,岂惟结袜比王生。

感公灯火三更话,愿我关山万里行。

更得新诗入囊褚,剑南人识汝南评。

李齐贤给赵孟頫的三首诗为七律《三陵早发》和七绝两首《和呈赵学士子昂》。

李齐贤在这些诗中对赵孟頫的诗文、书法极力赞美,并表达了对赵及其夫人的敬佩之情,如“诗成夺得锦袍新”、“翰墨遗迹万变新”等诗句。

李齐贤在元结识文人甚众,其赠诗、别诗为数甚多,五绝《简李员外》就是其中一首出色的汉诗。

他在这首诗中向这位中国知心朋友倾诉道:吾生如寄耳,方寸只君知。

岁晚深期在,东归定几时?李齐贤与中国文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回高丽前夕,作诗《庚辰四月将东归题齐化门酒楼》以抒发其离开中国告别友人的深情,其中写道“他日重来岂无念,却愁华发污缁尘”,使我们能够深刻地感觉到李齐贤对这些中国友人的眷恋与不舍。

明代,倪谦、张宁、董越、唐皋、许国、黄洪宪、欧希稷等擅文学。

他们先后出使朝鲜朝,与朝鲜朝文人广为结交,互相酬唱,赠诗送别,其数甚多。

当时明使到朝鲜朝后,都有能诗善文的朝鲜朝文人即“馆伴”远迎相待。

使节与馆伴互相唱和酬赠,佳作频频。

史载:“朝鲜君臣,最称好事,使者轩一至,即命远迎,属和诗章,连篇累牍。

龚修撰用卿鸣治、吴给事孟子醇,于嘉靖十六年奉使,国王遣陪臣十人,陪宴汉江之上,帆扬花渡,登龙头峰,纵观江山之胜……咸有诗篇继和,极东国一时之盛。

”下面我们可以简单了解一下几位明使与朝鲜朝文人之间的唱和诗作。

倪谦回国时,作《送叔舟诗》赠与申叔舟,其中有“爱问形声校韵书”一语,讲述了申叔舟经常向其请教汉字音韵之事。

再有,董越回国时,其馆伴许琮作《浮碧楼别明使》以赠:诸草平如翦,江云湿不飞。

余霞飘绮席,新浪溅苔矶。

古寺萝垂壁,渔家水浸扉。

眼前多少景,惆怅客将归。

张宁回国时,朝鲜朝诗人朴原亨亦赠别诗《登汉江楼次张黄门韵》,其中写道:远岫横如黛,芳郊绿渐平。

归鸦翻夕照,啼鸟弄春晴。

暂得新知乐,还教别恨生。

关山逾万里,何处望燕京。

王敞回国时,朝鲜朝诗人许琮以《安兴道中次王黄门韵》为赠:韶光如酒著人迷,漫把霜毫取次题。

山北山南春雨歇,隔林江日鹁鸠啼。

欧希稷回国时,朝鲜朝诗人辛应时以《送欧大行还朝》为赠:鸭绿江头送棹声,东风吹泪若为情。

人间离别伤今日,天上音容隔此生。

衡浦雁回惊远梦,洞庭春尽渺归程。

遥知万里相思处,南斗横斜片月明。

此外,明朝文人吴明济曾随明将陈璘赴朝,参加援朝御倭战争,后又再次赴朝。

当吴回国时,朝鲜朝诗人许筠赠诗送行,其中写道:国有中外殊,人无夷夏别。

落地皆兄弟,何必分楚越。

肝胆每相照,冰壶映寒月。

朝鲜朝诗人柳得恭、朴齐家皆曾两次出使清朝。

他们与清著名学者纪昀、阮元、张向陶、孙星衍、钱东醒、黄丕烈、罗聘、顾莼等广为结交,经常一起研讨学问,赠答诗文。

朴齐家与中国友人唱酬之作载于陈徐伯的《画林新咏》中。

其后,朝鲜朝文人金永爵赴清,与叶名沣、冯志沂等相交甚笃,彼此酬唱和诗。

叶名沣的《敦夙好斋诗集》,冯志沂的《尚微斋诗集》皆收有与金永爵唱和酬对的诗篇。

而在金永爵的《存春轩诗抄》中,也收有与叶、冯二人酬对的诗篇。

朝鲜朝著名学者金命喜赴清,与清朝学者吴嵩梁友谊甚笃,金亦赠诗寄怀:写就疏枝月印襟,散花身现去来今。

寒梅可是如人否?痴杀西湖处士林。

韩国现代著名革命家申圭植在华长期从事反日独立运动,与孙中山等中国革命家友谊深厚,并参加柳亚子创立之南社,他创作多首与中国友人唱和的汉诗。

如《祝孙总统》、《赠黄克强》、《赠宋渔夫》、《赠孙中山》等诗歌,其中《赠孙中山》写道:荆天棘地一身轻,楚水吴山路不平。

铁血疆场当日愿,数千万口是同声。

申圭植是著名诗社《南社》中的唯一外籍社员。

申与南社诸多社友皆有唱和之诗,如《南社十一次雅集示亚子》:满城风雨此良辰,绝景江湖谁与亲。

南社相逢名下士,亚庐不见意中人。

冥心堪信前生谬,白眼放观大块尘。

遥指蓬莱今日会,几多新桔谢恩臣。

此外,还创作有《寄南社》等诗歌。

韩国著名诗人金泽荣来华定居南通,与张謇、严复、梁启超、王国维、吴昌硕、郑孝胥等皆有深交。

金泽荣与严复互作酬诗相赠。

金泽荣在给严复写的赠诗中高度称赞严复所译《天演论》的作用与影响,其中写道:谁将汉宋作经师,学术如今又转移。

黄埔夜来江鬼哭,一编天演译成诗。

另外,金泽荣还在《赠王少屏诸真长二君》一诗中,热情赞扬了他与中国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人生落地皆弟兄,何必区区问界疆。

我逐飞云来海道,君如明月在江乡。

轩裳共谢风尘若,笔墨时兼桔柚香,此夜于喁无限意,鬓边浑欲减秋霜。

三、中韩两国对对方诗人及其诗作的评论(一)中国对韩国诗人及其诗作的评论中国对韩国诗人及其诗作的评论比较少,仅见于涉及部分韩国诗人及其诗作的少数诗文集中,虽然如此,但对其评价却很高。

中国对韩国汉诗进行评论最早的是《唐诗品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