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格物”一词的含义 是( B )
A.合格的事物
C.探讨自己
B.推究事物的道理
D.追求最高理想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 写在后面括号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一帆风顺 )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袖手旁观 )
拓展阅读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总属于他自 己的祖国。2005年6月18日,蜚声中外的物理学 大师丁肇中携妻将子回到故乡山东日照寻根祭 祖,实现了一个海外游子多年的夙愿。
如果说意识形态浓厚的文学奖、和平奖排斥 “正统”的中国人外,那么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的生理/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一块也没有 拿到,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省:为什么 会这样?
李政道、杨振宁、崔琦、李远哲这些华裔获 奖者证明了中国人并不笨,因此肯定是智商以外 的其他因素成了中国人攀登科学高峰的障碍。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 们极大的启发。
能力拓展
为 本 士 焉 虽 。 有 学 而 墨 行 子
——
目耳 见闻 之之 不不 如如 足目 践见 刘之之 向。, ——
绝纸 知上 此得 事来 要终 躬觉 陆 行浅 游 。,
——
别没 错有 误别除 。的了 办实 法验 可之 狄 以外 德 识, 罗
——
从 观 察一 与切 实推 验理 中都 伽来必 利。须 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和“格物致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 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 义。
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 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 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8、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 论是什么?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 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 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 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 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பைடு நூலகம்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 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 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 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 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份到瑞士日 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 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 科学事业极为关心。他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课文讲解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 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
读准字音
肇( zhào ) 彷徨( páng huáng )
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 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 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 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5、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 是否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 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 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 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资料链接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2 ):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 致知。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三部分( 13 ):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 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 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 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 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 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课堂练习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 大学 孟子 书’”,这“四书”指的是 ________ 、 ________ 论语 、________ 中庸 、________。
导入新课
每个年度的诺贝尔奖,生理/医学奖、物理 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年 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然而,不同的 人中鲜见中国人的身影,似乎远在瑞典的全球精 英盛会与中国人无缘,中国人“光明正大”的获 奖如同中国与瑞典的地理位置一样遥远。
中国人与诺贝尔奖不是没有过亲密接触,只 是这些获奖人要么是在建国前或国外接受教育成 长起来,要么是一些不光彩人士。至今,建国后 在中国大陆接受教育并成长起来的人中没有一个 “光明正大”的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与中国占世 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形成强烈对比。
A.合格的事物
C.探讨自己
B.推究事物的道理
D.追求最高理想
3.从课文中找出与下列意思相一致的词语, 写在后面括号里。 (1)船挂满帆,一路顺风行驶。 ( 一帆风顺 ) (2)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 ( 袖手旁观 )
拓展阅读
树高千丈,落叶归根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科学家总属于他自 己的祖国。2005年6月18日,蜚声中外的物理学 大师丁肇中携妻将子回到故乡山东日照寻根祭 祖,实现了一个海外游子多年的夙愿。
如果说意识形态浓厚的文学奖、和平奖排斥 “正统”的中国人外,那么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 的生理/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一块也没有 拿到,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省:为什么 会这样?
李政道、杨振宁、崔琦、李远哲这些华裔获 奖者证明了中国人并不笨,因此肯定是智商以外 的其他因素成了中国人攀登科学高峰的障碍。 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 们极大的启发。
能力拓展
为 本 士 焉 虽 。 有 学 而 墨 行 子
——
目耳 见闻 之之 不不 如如 足目 践见 刘之之 向。, ——
绝纸 知上 此得 事来 要终 躬觉 陆 行浅 游 。,
——
别没 错有 误别除 。的了 办实 法验 可之 狄 以外 德 识, 罗
——
从 观 察一 与切 实推 验理 中都 伽来必 利。须 略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和“格物致知”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学习重难点
1、理解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 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 义。
7、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 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 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8、本文主要探讨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结 论是什么? 主要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作者的结论是:希望我 们这一代人对于格物和致知 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 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 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பைடு நூலகம்6-)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 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 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 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 1962年获得(物理学) 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份到瑞士日 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 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 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 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 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 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 科学事业极为关心。他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课文讲解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 了解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自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 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
读准字音
肇( zhào ) 彷徨( páng huáng )
词语解释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得到知识。 正心:端正心思。 修身:就是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整齐家政。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调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 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 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 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 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 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 下。
5、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 是否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 知识。 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 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己”,而不是研究 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的。
资料链接
儒家经典“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2 ): 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 致知。 第二部分(3—12):分析问题。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三部分( 13 ): 解决问题。 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 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从关注祖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关心祖国青年一代尤其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青 年一代的成长的高度,选择典型事例,特别 是选取自己的生活经历,极有说服力地阐述 了不光在研究学术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 境上都需要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道理。
课堂练习
1、“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 大学 孟子 书’”,这“四书”指的是 ________ 、 ________ 论语 、________ 中庸 、________。
导入新课
每个年度的诺贝尔奖,生理/医学奖、物理 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和经济学奖,年 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然而,不同的 人中鲜见中国人的身影,似乎远在瑞典的全球精 英盛会与中国人无缘,中国人“光明正大”的获 奖如同中国与瑞典的地理位置一样遥远。
中国人与诺贝尔奖不是没有过亲密接触,只 是这些获奖人要么是在建国前或国外接受教育成 长起来,要么是一些不光彩人士。至今,建国后 在中国大陆接受教育并成长起来的人中没有一个 “光明正大”的获得过诺贝尔奖,这与中国占世 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形成强烈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