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地带性现象归纳总结
非地带性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
带的分布发生变化。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为温 带草原带、பைடு நூலகம்带荒漠带
分布:南美洲南端安第斯 山脉以东
成因:该地盛行西风,由 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此地处 于背风坡,降水很少,气候干 旱,因此形成了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2、“改变”
(2)热带雨林带变为热带 草原带
3、“约束”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 区,各自然带狭长延伸。
成因:受科迪勒拉山 系的阻挡。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以 西的热带荒漠带纬度跨度 大,由于大气环流[离岸东 南信风]和沿岸寒流[秘鲁 寒流]的影响)
4、“块状”
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 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分布:赤道附近的东非 高原
成因:东非高原海拔高, 温度低,蒸发(对流)弱, 降水少。因此形成热带草原 带。
2、“改变”
(3)热带草原带变为热带雨林带 分布:中美地峡东部沿海、马达加斯加岛东部、
澳大利亚东北部沿海、巴西东南部沿海。 成因:信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带来大量的水汽;
水汽遇到山地抬升,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 增温增湿,因此形成热带雨林带。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地带性现象是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律的现象。 地球表面并不是所有事物都属于地带性的分布 规律,如海陆分布、地质构造、地形起伏等, 在地球上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的因素,叫 做非地带性因素。它干扰或破坏了地带性分布 规律,造成地域分异的地方性差异,这种变化 叫做非地带性。
1、“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 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 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原因是南半球相同纬度 绝大部分是海洋。
地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总结
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比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
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更替的分布
这些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带,形成南北延伸、东西更替更替的分布特点。是因为受高大的南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各气候带不能向东深入,而仅局限与沿海一带。
澳大利亚西海岸
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阻挡。(地理纵横)
秘鲁沿岸
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
索马里沿岸
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塔尔沙漠
西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降水少
人为原因:古代对植被的破坏。
亚热带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不显著
海陆热力差异:北美大陆东部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地区那样明显。
地形因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制在沿海一带。
温带季风气候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东西伯利亚山地的阻挡作用(迎风坡)
温带大陆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
尽管这里东西距海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但该地处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山脉东侧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雨水稀少。
亚寒带气候
地理非地带性分异规律总结
全球主要非地带性气候的分布及原因
气候大类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热带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气候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
气候分布的非地带性现象某些地区的气候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和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气候分布的一般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我们称之为气候分布中的非地带性现象。
因其是“特例”,常常成为考察的重点。
下面笔者对重要的、典型的非地带性的气候分布作一梳理。
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赤道两侧南北纬10°之间,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但是在远离赤道的地方,只要气温和降水量达到一定的数值,也可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这种分布地球上有四处: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大洋洲澳大利亚东北部、中美洲东北部和南美洲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
显然,这些地方不在赤道附近,也不会终年受到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但是由于它们处于来自海洋湿润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暖流又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本身的纬度范围处于低纬,所以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
具体原因如下。
①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马达加斯加暖流流经;②大洋洲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③中美洲东北部:位于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墨西哥湾暖流流经;④南美洲巴西高原的东南沿海: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附近有巴西暖流流经。
另外,还有两个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范围比常理要大:一是亚马逊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
亚马逊平原的热带雨林气候分布范围广泛的原因,除了终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外,也与地形和信风有关。
亚马逊平原南、北、西三面分别被高原和山地环绕,只有东面面向大西洋,来自东面大西洋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都能长驱直入,遇到高原和山地阻挡而形成降水,加大了流域内的降水量,从而扩大了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范围。
二是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的热带雨林气候。
非洲几内亚湾沿岸的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延伸到15°n附近,与附近的几内亚湾暖流、地形和风向都有关系。
该地位于高原边缘,地势较高,夏季东南季风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偏转成西南季风,西南季风带来的被洋流增温增湿的水汽与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使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范围扩大。
高考地理微专题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汇集
高考地理微专题非地带性分布现象及成因分析汇集一、热带雨林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分布区: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中美地峡东部及西印度群岛北部、非洲西部15°N附近。
成因:1.纬度低,地处热带;2.东南信风或东北信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3.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4.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暖流、澳大利亚东北部东澳大利亚暖流、巴西东南部的巴西暖流、中美地峡东部的赤道暖流及圭亚那暖流)。
非洲西部15°N附近成因:1.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南风,从海上带来暖湿气流,从而形成丰富的降水;2.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3.赤道逆流(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
(尤卡坦半岛、古巴岛为热带草原带而不是雨林带?地形平坦,不能产生地形雨)二、热带草原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分布区:东非高原、南非高原中东部、马达加斯加岛西部、墨西哥高原、澳大利亚北部、大分水岭西侧及南部等.1.东非高原:东非高原海拔较高,使气温较低、上升气流不旺盛,降水较少。
2.南非高原中东部: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越过暖流上空带来大量水汽,多雾、空气湿度大。
干季是因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影响该地区,气流下沉,降水稀少。
(海拔较高,蒸发减弱。
没有形成沙漠气候)3.马达加斯加岛西部:该地虽受暖流影响,但因其在山脉的背风坡且干季受副高控制而降水少,因而形成热带草原气候。
4.墨西哥高原:(依纬度,该地应为热带沙漠气候),由于墨西哥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相对较好,因而成为热带草原气候。
5.澳大利亚(1)澳大利亚北部:湿季是由于雨季(夏季)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夏季风势力较弱,降水有限,故没有形成热带季雨林带)干季是因为来自陆地的东南信风影响该地区,降水少。
(2)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湿季是由于夏季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带来大量水汽;干季是因为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一侧(雨影效应区),降水少。
22版: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步步高)
3.比较图b中甲、乙两处的气温
√A.T甲>T乙
B.T甲<T乙
C.T甲=T乙
D.无法判断
解析 读图a可知,10 ℃等温线在山体内 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可知,甲、 乙两处海拔相同,所处位置不同,结合图a 可知,甲处位于山体内部,气温较高,乙
处位于山体外部,气温较低。
12345
4.图b中造成甲、乙两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 因是 A.甲处大气削弱作用较强
跟踪训练
天岳幕阜山主峰位于湖南省平江县境 内,峰峦延绵湘鄂赣三省,最高峰海拔1 596米,这里分布着大面积的草山草坡(见右 图),是南方10亿亩草山草坡的一部分。湖 南省地处亚热带,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是: 石山—苔藓地衣—草本—灌丛—针叶林— 落叶林—常绿林。据此完成1~2题。
12345
学以致用 夯基拔高
质量下降,A错误。
草山草坡可适当开发旅游业,C正确。
12345
(2020·山东济南模拟)林线、雪线的高 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被 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 山体造成的垂直自然界线(如林线、雪线 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山系中央与外围 地区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右图为地 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 脉沿39 °N山体内、外10 ℃等温线分布高 度 示 意 图 ”( 图 a) 及 “ 沿 39°N 的 地 形 剖 面 图”(图b)。据此完成3~5题。
考点三
非地带性现象
考点突破
重难剖析 总结提升
1.非地带性的含义:陆地环境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影 响使地带性分异规律发生变化的现象。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及其成因
(1)海陆分布和地形起伏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一、知识讲解陆地自然带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总结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
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
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二、高考经典试题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
下图示意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2)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大气环流D.地形解析第(1)题,根据北京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形成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第(2)题,根据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而喇叭沟门却有天然白桦林分布,具有非地带性现象,图示喇叭沟门附近海拔较高,受地形影响,气温和降水发生变化,生成天然白桦林。
答案(1)C(2)D三、跟踪训练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
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
据此完成1—2题。
1.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A.西部B.东部C.南部D.北部2.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第37届达喀尔汽车拉力赛于2015年1月5日从阿根廷的罗萨里奥发车,1月18日在智利第二大城市瓦尔帕莱索收车,途经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三国。
非地带性现象归纳总结
非地带性现象归纳总结非地带性现象是指在特定地区或区域内,某种地质或地貌现象不符合一般规律的现象。
这些现象往往违背传统地理学理论,具有独特性和突破性,给我们对地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带来了新的思考。
本文将对非地带性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探讨其成因与影响。
一、非地带性现象的定义与特点非地带性现象通常指某个地区或区域内出现的与其它地区有明显差异的地理现象。
其特点在于不符合传统地理学的规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现象、形态或规模。
例如,位于非极地地区的高山上出现冰川,或者在非沙漠地带的沙漠中发现草原等。
这些现象挑战了我们对地理现象的认知,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与进步。
二、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1. 极端气候条件:一些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与极端的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例如,草原出现于非沙漠地带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导致植被的贫瘠,从而形成了类似于沙漠的环境。
2. 地质构造运动:地壳的抬升、下陷、断裂等地质构造运动也是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之一。
这些运动会导致地区地理形态的突变,从而使得该地区形成独特的地貌现象。
3. 物质循环与能量平衡: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平衡是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而非地带性现象的成因可能与物质循环和能量平衡失衡有关。
例如,在非极地地区出现冰川可能是由于寒冷的气候条件和大量降水导致的。
三、非地带性现象的影响非地带性现象的出现不仅仅是地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课题,更是对我们对地球的认识提出了新的挑战。
这些现象的存在改变了我们对地理规律和模式的认知,推动了地理学理论的发展。
同时,非地带性现象也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带来了影响。
例如,在非沙漠地带出现的沙漠化现象,严重威胁着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而在非极地地区的冰川融化现象,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非地带性现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具有独特性和突破性,对我们对地球形成与演化的认识带来了新的思考。
这些现象的形成与各种因素密切相关,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其成因与影响。
最新非地带性现象归纳总结教学提纲
国道107线郑州境东移(一期)改建工程
G107DY-4标段
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方案
河南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国道107线郑州境东移(一期)改建工程
非地带性现象
分布地区
表现
成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在赤道较远处形成热带雨林带
1.处在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澳大利亚(大洋洲)东北部
南美洲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东南部
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
形成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的深入,处在背风坡
G107DY-4标段项目经理部
2017年06月12日
形成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东岸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暖流增温增湿
撒哈拉沙漠副热带西海岸
荒漠带延伸到沿海地带
加纳利寒流降温减湿
非洲南部副热带西海岸
本格拉寒流降温减湿
北美洲副热带西海岸
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洲副热带西海岸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南半球中高纬度
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
该地区为海洋无陆地
北极地区
无寒带冰原带
尼罗河谷地
在干旱地区形成块状散布的绿洲
尼罗河河水的灌溉
昆仑山、天山山麓地带
在干旱地区形成块状散布的绿洲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归纳整合
高考地理地域分异规律总结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归纳整合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命题可以看出,地形、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植被分布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环境的演化特点,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仍将是高考命题的重点。
因此复习时应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进行透彻的理解,对地形、地貌与植被等地理要素的关联程度深入挖掘。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构建知识因果链条,理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逻辑关系。
在复习时可以适当进行微专题分析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气候→地形,地形→河流等。
★★重难点突破★★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考向透析]此考点的考题往往涉及两种问题,一是直接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某区域地理要素的区域特征,或某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其他地理要素或其他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二是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评价某项人类活动是否合理。
试题载体往往涉及到区域图、景观图、人们的地理实践活动等。
[学法指导]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要素进行分析。
(1)分析地理环境特征:结合各种区域图、景观图,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特点。
从地理位置出发,结合地形,从气候(包括气温、降水)、土壤、植被等多方面解析分析描述。
(2)分析地理环境变化:运用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原理,产生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指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分析区域环境的相互影响: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找出哪一要素是联系这两个区域之间的纽带,分析这一问题在两个不同区域产生的“因”和“果”。
通常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通过地理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分析。
(4)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人类活动不仅要遵循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规律,而且应预测受人类活动影响后的自然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
(完整版)非洲气候非地带性
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
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2。
索马里半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5。
非洲的东南部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
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
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
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与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别是北美洲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陆轮廓的影响,分布的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纬度低。
8。
巴塔哥尼亚高原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体现非地带性的分布规律。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非地带性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非地带性
【—八年级地理之非地带性】,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
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
律分布。
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
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
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
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
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
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
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
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
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总结: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
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
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
立的植被地带。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气候的非地带性
极 地 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海 洋性 地中海 热带沙漠 热带草原 热带雨林温带大陆性Βιβλιοθήκη 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 热带季风
气候类型的非地带性分布 (1)四处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 原东南沿海 和中美洲的东北部,虽远离赤道,却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这主 要是因为它们均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的迎风地带,附近海域有暖 流流经,再加上地形的抬升,丰富了地形雨,从而发育了热带雨 林气候。 (2)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处赤道附近,却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这是因为这里地势较 高,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状况,形成了气候凉爽、降水较少的热带 草原气候。 (3)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巴塔哥尼亚高原位于南美洲南部安第斯山脉的东侧,这里东西距 海均较近,且处于西风带范围内,却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这 是因为该地处于山脉东侧的背风坡地带,受山地的阻挡,这里雨 水稀少,因而形成了温带大陆性气候。 (4)南北美洲西海岸各种气候 这些气候的分布范围仅局限在沿岸地带,形成南北延伸、南北更 替的分布特点,这些气候区之所以南北延伸,是因为受高大的南 北走向的科迪勒拉山系阻挡,各气候不能向东深入,局限于沿海 一带,从而形成了上述分布特点。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非地带性
【初中地理】八年级地理复习资料之非地带性
【—八年级地理之非地带性】,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
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
律分布。
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
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苔原带、针叶林带东西向延伸、南北交替现象十分明显,
而南半球同纬度大部分为海洋,因此不存在冻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
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例如,在大陆西岸的新丰区,由于近海风和沿海冷流的影响,沿
海区形成了沙漠。
另一个例子是,西欧的温带海洋气候达到了北纬60度的北部,受到北
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如
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当地岩石性质的变化:例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紫红色砂岩和页
岩风化形成紫色土壤。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类行为:例如,在沙漠边缘修建防护林、填海造田、种植水稻等活动可能会改变
地带性规律等等。
总结:其形成和分布都不受生物气候地带的严格制约。
同样,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
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
立的植被地带。
非地带性的表现
非地带性的表现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因素地形因素:由于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海拔高,随着地势升高,气温随之下降,对流运动减弱,降水也减少。
2.索马里半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
3.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中美洲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因素盛行风因素:以上这些地区处在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4.几内亚湾的北侧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位置偏高的影响因素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
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5.非洲的东南部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
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
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
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南美洲西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区狭长成因:①安第斯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使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域狭窄。
②西侧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③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7.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的影响因素洋流和海陆轮廓因素:由于欧洲西部的海陆轮廓更有利于沿岸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深入,所以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1、概念: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够完整或不很鲜明,称为非地带性现象。
2、非地带性因素:洋流、地形、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水分差异、岩石性质等。
世界主要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非地带性现象形成原因按理想状态的地带性分布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能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马达加斯加岛的东侧、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沿海和中美地峡的东侧等地的热带雨林景观地处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南半球)或东北信风(北半球)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部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热带稀树草原带南美大陆30S-300S之间狭长的热带荒漠带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东进;秘鲁寒流规模较大,对沿岸地区降温减湿作用明显热带雨林带(北)、热带稀树草原带(中)、热带荒漠带(南)南美大陆南段东岸形成的温带荒漠带(巴塔哥尼亚荒漠)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气流的深人(地处西风气流的背风坡)温带草原带(中)、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海洋,没有陆地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苔原带(较高纬度)亚欧大陆东西岸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南北宽度不同,西窄东宽西岸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气温高;东岸受千岛寒流影响,气温低东西岸自然带南北宽度一样天山、昆仑山山麓的绿洲高山冰雪融水使其地表水或地下水丰富温带荒漠带相关高中地理知识点: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南半球中高纬度
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寒带苔原带
该地区为海洋无陆地
北极地区
无寒带冰原带
尼罗河谷地
在干旱地区形成块状散布的绿洲
尼罗河河水的灌溉
昆仑山、天山山麓地带
在干旱地区形成块状散布的绿洲
高山冰雪融水形成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
东非高原
非地带性现象
分布地区
表现
成因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在赤道较远处形成热带雨林带
1.处在来自海洋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澳大利亚(大洋洲)东北部
南美洲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西印度群岛、墨西哥高原东南部
南美洲南端安第斯山脉东侧巴塔哥尼亚高原
形成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的深入,处在背风坡
形成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自然带向较高度延伸
东岸寒流降温减湿,西岸暖流增温增湿
撒哈拉沙漠副热带西海岸
荒漠带延伸到沿海地带
加纳利寒流降温减湿
非洲南部副热带西海岸
本格拉寒流降温减湿
北美洲副热带西海岸
加利福尼亚寒流降温减湿
南美洲副热带西海岸
秘鲁寒流降温减湿
几内亚湾北侧
热带雨林气候
1.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2.处在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的抬升多地形雨;3.几内亚湾暖流的增温增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