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导学案(学生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林中学高二年级语文导学案(学生版)
课题主备审核使用教师编号编写时间《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贾克文边强2012、4、12 一、课前导学
(一)达标要求:
1、基本目标:
⑴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⑵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把握人物形象。

2、发展目标:
⑴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⑵讨论本文记人散文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3、重点难点:
⑴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⑵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二)课前预习,完成以下问题:
1、中国古代有句成语,叫做“胸有成竹”,亦称“成竹在胸”请结合本文,查资料讲讲这个故事并说说成语“胸有成竹”现在的含义。

2、解释加点词语
⑴为《墨竹赋》以遗.与可⑵投诸.地而骂⑶以为口实
..
⑷而读书者与.之⑸余因而实.之⑹月落庭空影许.长
⑺近语.士大夫⑻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⑼而余亦载与可畴昔
..戏笑之言者
3、找出并解释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
⑴与可没与陈州⑵少纵即逝矣
古今异义:
⑴初不自贵重⑵月落庭空影许长⑶废卷而哭失声
⑷吾将以为袜⑸发函得诗⑹而读书者与之
⑺以书遗余曰
4、指出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⑴吾将买田而归老焉⑵余因而实之⑶与可厌之
⑷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⑸初不自贵重
5、解释下列虚词
⑴为
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②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③余为徐州④而予以为有道者⑤吾将以为袜
⑵乃
①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②乃见其所欲画者
⑶其
①乃见其所欲画者②岂独得其意③而予亦悔其随之
④以追其所见⑤其所以然⑥岂独得其意
⑷然
①自视了然②予不能然也③然二百五十匹绢
⑸以
①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②与可以书遗予曰③吾将以为袜
⑹之
①竹之始生②一寸之萌耳③生而有之也
④临事忽丧之⑤士大夫传之⑥而读书者与之
6、判断下列文言句式
⑴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⑵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曰⑶足相蹑于其门
⑷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

⑸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⑹吾将以为袜
⑺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⑻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⑼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⑽轮扁,斫轮者也
⑾岂复有竹乎?⑿世岂有万尺竹哉?
7、搜集文与可的资料,简介文与可。

(三)学法提示
1、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境界;
2、结合注释细读全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梳理、归纳、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并尝试准确翻译全文;
3、结合课后练习一分析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主题。

二、课堂识真
(一)基础梳理
1、导入课堂
2、解题
3、朗读课文
⑴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跟读并标注生字字音;
⑵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展示;
⑶全体学生集体朗读。

4、学生互动,自主翻译全文
导学步骤:
⑴学生自主阅读各段,讨论并逐段、逐句翻译;
⑵教师逐段抽查学生翻译情况并点拨。

(二)问题探究
1、概括各段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2、本文以叙事为主还是以抒情为主?。

3、文章主旨是什么?。

(三)重点突破
1、赏析第一段,讨论、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⑴题目中“画筼筜谷偃竹”提示了文兄画家的身份,那么文兄在绘画方面有怎样的贡献(绘画方面的见解)?。

⑵怎样才做到这些呢?。

⑶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哪种画法?为什么?。

⑷引用其弟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的作用是什么?。

2、赏析第二段,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文中第二段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三、课后见功
要求:课后完成下列练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袜材当萃.于子矣萃:聚集。

B.书尾复写一诗,其略.云略:简略,与“详”相对。

C.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妄:荒谬。

D.苏子辩.矣辩:有口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B.①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②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
C.①与可无以
..至千里
..答,则曰②故不积跬步,无以
D.①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②窥父不在,窃发.盆
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能体现艺术创作思想的一组是()
①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③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④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
⑤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⑥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③⑤⑥
D.①②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先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的体会和主张;再借子由的话进一步赞赏文与可的绘画技巧,指出意与道的密切联系;然后介绍文与可画竹逸事和平易而不从俗的品德,回忆和他相交往的情趣;最后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B.本文通过记述文与可将求画者的缣素视为袜材,关于“万尺竹”的辩论,以诗画互赠引起的笑谈等轶事表现了文与可豁达、爽朗、风趣的个性,以及与作者亲厚无间的情谊。

C.“画竹”是本文的线索,本文记述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以充满感情的笔触回忆两人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又从文与可的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艺术创作的规律,熔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

D.作者与子由皆从文与可学画竹,但子由得到了他的意,作者意与法兼得。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

译文:
②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译文:
③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译文:
四、拾遗补缺
1、问题展示
学生小组代表展示“课后见功”部分学习成果。

2、错题分析
对做错的练习题进行分析,找出致误原因并纠正。

3、规律总结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以上各种题型的回答方法。

五、拓展空间
1、苏辙在《墨竹赋》里说:表兄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

说说它们所蕴藏的精妙深邃的道理。

2、作者论述表兄文与可的画论,给了我们哪些启迪和教益?。

3、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

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呢?。

4、比较阅读,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三篇文章在写法上最大不同点。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苏轼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