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2《变形记(节选)》导学案-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6.14.2 《变形记(节选)》导学案(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2.2《变形记》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语言建构与运用: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异化)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
1、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语言建构]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窘.迫( ) 咯噔.( ) 宥.( )黏.性( ) 下颚.( ) 闩.死( )门扉.( ) 窥.视( ) 嘈.杂( ) [答案] jiǒng dēng yòu nián è shuān fēi kuī cáo(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中⎩⎪⎨⎪⎧中.肯( )中.庸( ) 解⎩⎪⎨⎪⎧通俗易解.( )浑身解.数( ) 弄⎩⎪⎨⎪⎧弄.堂( )舞文弄.墨( ) 澄⎩⎪⎨⎪⎧澄.澈( )澄.沙( ) [答案] zhòng zhōng jiě xiè lòng nòng chénɡ dènɡ2.语境辨析法(1)这封邮件本来由我通过快递转.( )给了他,但过了几天,邮件又原封不动地回到我手里,弄得我真有点晕头转.( )向。
(2)见到格里高尔的样子,母亲惊倒在地,脸完全埋.( )在里面;父亲则握起了拳头,大声地埋.( )怨不停。
[答案] (1)zhuǎn zhuàn (2)mái mán二、写对字形⎩⎪⎨⎪⎧烦zào( )不安zào( )热 ⎩⎪⎨⎪⎧hú( )形gū( )独 ⎩⎪⎨⎪⎧bào( )怨bào( )酬 ⎩⎪⎨⎪⎧遮bì( )bì( )端 ⎩⎪⎨⎪⎧chǎo( )鱿鱼chǎo( )嚷 ⎩⎪⎨⎪⎧dān( )搁虎视dān dān( )( )[答案] 躁 燥 弧 孤 抱 报 蔽 弊 炒 吵 耽 眈 眈三、积累词语1.理解辨析(1)变换·变幻“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
《14.2 变形记》教案、导学案、同步练习
《14.2 变形记》教案【教材分析】《变形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外国小说。
《变形记》是20 世纪现代主义的代表作,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了解当代世界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开拓视野,理解和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华,尊重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表现主义的代表作,本篇课文的学习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欣赏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起点,也是引导学生从课内向课外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桥梁。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2.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注意解决语言障碍,要注意翻译语言的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领会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学习细节描写的真实细致。
审美鉴赏与创造:欣赏作品中极度夸张以及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理解小说荒诞情节和真实细节的统一。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欣赏外国优秀文学作品艺术美的能力,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异化)问题,思考人的生存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探究鉴赏小说的主题;2.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
【教学准备】学生们对于鉴赏西方现代主义作品还比较陌生,所以课前要引导学生运用讨论、探究的方法鉴赏小说的主题,鉴赏通过荒诞的情节表现生活的真实的艺术效果是本文的重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曹雪芹在自题《红楼梦》的绝句中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二、表现主义文学:表现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
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
它起源于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中获得发展。
1911年以后,表现主义从绘画界传入文学界,到了20年代获得巨大发展,在诗歌、小说,特别是戏剧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家。
14.2《变形记》导学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
变形记(节选)课文导入素养任务很多现代人常常抱怨自己生活的太累,做人太难,于是梦想着来世变成一只小狗、小猫或小猪,只懂吃喝,什么都不去想。
如果这一天真的来临了,你会如何面对呢?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曾说:“当格里高尔在他的床上努力地挣扎爬行的时候,这种类似于个人尴尬的闹剧在卡夫卡笔下,瞬间提升到足以震惊世人的灾难现场。
”1.了解作者作品,把握本文的写作背景。
2.学习通过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的手法。
3.赏析小说寓真实于荒诞的隐喻表现手法,理解小说反映的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4.认识小说所揭示的西方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体会作品揭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
【自主预习】任务驱动一阅览资料·认识作者一、作者介绍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派文学奠基人之一,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出生于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23年迁居柏林。
1924年6月3日病逝。
卡夫卡长期担任公司职员,1904年开始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写作,他不以发表、成名为目的,只是想用写作来解除内心的苦闷。
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成为席卷欧洲的“现代人的困惑”的集中体现,并在欧洲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卡夫卡热”。
主要作品:《城堡》《审判》《美国》《变形记》《判决》《地洞》《饥饿艺术家》等。
二、思想情怀卡夫卡名言集锦1.欲望之泉就是他的寂寞之泉。
2.人们为了获得生活,就得抛弃生活。
3.邪恶能引诱人类,但不能成为人类。
4.人必须对某些永恒之物怀有不易之心。
5.书必须是用来凿破人们心中冰封海洋的一把斧子。
任务驱动二深思精析·走进时代写作背景1914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了信心。
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第六单元14.2《变形记(节选)》 优秀教学设计
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的:1.探讨节选部分的主题:一个小人物在现代社会重重压力下蜕变为非人的“异类”,引发两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对社会与个人之间张力的深思:到底是哪些社会因素导致一个自然的个体产生异化?一是对某种人生困境的深思:当一个个体失去一切自主能力,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时,我们将何去何从?2.体会节选部分卡夫卡冷淡平静的叙述方式和笼罩着全文的阴郁沉闷气氛。
3.了解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哲理的思考、荒诞的情节与真实的细节。
4.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编故事的能力,同时在此过程中更深体会主题。
二、教学重点:1.探讨节选部分的主题。
2.体会本文体现的表现主义文学的特征。
三、教学时数:2课时。
四、教学步骤:1.预习作业:细读《变形记》节选部分,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格里高尔,“一天早晨,你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你会有怎样的遭遇与结局?请根据文中提供信息,编写一个与前文连贯、情节合理的故事。
2.课堂教学:第一课时(1)导入:“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不知国别,不知地域,不知时代,也不知道是否经历了什么难以揣测的过程,一个年轻男子从睡梦中醒来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
我们已经看多了人变动物、动物变人的书籍、动画,比如聊斋、西游记、搜神记等等,我们只是把这种变化当成一种神异现象见怪不怪地想当然,很少去探究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今天我们一起尝试着去发现作为现代人的格里高尔是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了自己的变形。
(2)问题一: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非人的“异类”——甲虫?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提问学生并板书大意,可适当提示角度,最后打出教师提供的答案参考,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肯定和补充。
从社会(或者说公司)角度分析:a.长年累月到处奔波,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的朋友。
14.2《变形记(节选)》导学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六单元 14.2 变形记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现代主义小说中心理描写的方法技巧。
2.通过变形前后家人的态度和主人公自己内心的变化对比,学生自主探究挖掘小说主题。
3.理解小说所揭露的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异化”现象。
【写作背景】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谴内,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
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作者介绍】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位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暴躁,精力充沛。
卡夫卡却自幼体弱多病,爱好文学,却迫于父命攻读法律,取得法学博士学位。
后在业余工伤事故保险所任职直至病退,1924年逝世。
著有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短篇小说《变形记》《判决》《饥饿艺术家》。
其中《变形记》和《城堡》是其代表作。
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
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等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卡夫卡是一位用德语写作的业余作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第14.2课 变形记(导学案·学生用)-【备课无忧】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备课“三
变形记(自读课文)导学案卡夫卡学习目标1.了解两位小说家的人生境遇与主要思想;2.从“突转”和“荒诞”的角度把握小说情节叙述的魅力;3.品味小说中精彩的细节描写,感悟两篇小说不同的语言风格;4.比较两篇小说“变形”的异同,理解其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
导入今天要学习的两篇小说,都写到了人化为虫的故事。
两个故事一中一西,一个古代文言,一个西方小说,但是仔细对读起来,又都能带给我们很深的思考。
一、了解作者弗兰兹·卡夫卡(1883-1924),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
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二、了解《变形记》《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
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
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三、理解“荒诞”《变形记》的情节充满荒诞感,请结合课文,看看哪些内容体现出荒诞感,并谈谈你对这种观点的理解。
(1)荒诞的开头:(2)荒诞的第一反应(3)荒诞的人生态度(4)荒诞的叙述品味细节描写原文:“我马上穿衣服,包装好样品就走。
你们,你们肯让我走吗?哦,协理先生,您看,我不是死脑筋,我高兴工作。
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 文本分析能力: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人物描写和情节安排等,培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分析能力。
3. 写作技巧运用:学生能够学习和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对话等,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难点:
1. 对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将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解决办法:
1. 通过引导学生仔细阅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主题。
2. 利用案例分析和示范,引导学生识别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描写。
3. 提供写作指导和练习机会,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3. 鼓励与激励:教师在作业评价中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优秀作业给予表扬和奖励,对学生的努力和进步给予肯定和鼓励。
评价目的:
板书设计
1. 课文内容梳理:
- 标题:《变形记》节选
- 作者:弗兰茨·卡夫卡
- 主人公:格里高尔·桑姆沙
- 变化过程:从人变成昆虫
- 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案例研究:教师提供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物描写。
- 项目导向学习: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深入探究《变形记》节选的背景和主题。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扮演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的方式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
例题2:分析《变形记》节选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答案:《变形记》节选中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如主人公变成昆虫象征着人类的异化和孤独,家庭生活的描写象征着社会的冷漠和无情。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内涵,使得作品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意义。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变形记【课标分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景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理解文化多样性。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审美情趣与品味、以及审美体验、评价能力。
”本篇课文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课标在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内容”中要求:“精读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感受作品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结合所阅读的作品......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四个环节:通过研读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前后的主要情节,分析变形的原因,欣赏小说在荒诞中写真实(“荒诞-真实-荒诞”)的表现手法,把握小说的现实主义文学特点;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内容的理解为课文续写结尾,再与原作结尾相比较,结合创作背景,深入理解小说主旨;通过对《促织》《变形记》两篇文章在“变形”的方式与结果上的异同比较,理解“异化”手法对于深刻批判社会现实的作用,把握两部作品超越时代的伟大魅力。
课后作业让学生继续改写比较《促织》《变形记》不同结局的艺术效果,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进一步深化对两部作品的理解。
四个环节中,前两个环节主要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后两个环节主要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变形记》是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的第二篇课文,第一篇课文是《促织》。
第六单元为小说单元,单元导语中说:“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2.故事情节与结构
-小说以主人公格里高尔的变形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荒诞而真实的情节。故事开头直接揭示格里高尔的变形,引发读者的好奇心;随后,情节逐渐深入,展现家庭成员对待变形的格里高尔的态度,揭示了人性的丑恶与冷漠;最后,格里高尔在孤独和绝望中死去,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疑问,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中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聆听讲解,对讲解中的关键点进行思考。
-参与课堂活动: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言,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体验人物情感。
-提问与讨论:对于不理解的问题,勇敢提问,参与班级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阅读小说文本,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笔记、问题清单等提交至在线平台或直接反馈给老师。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电子书籍等,实现资源的快速传递和学生的便捷学习。
-时间处理:紧凑、现实感
-场景描绘:压抑、荒诞
八、语言特点
-词汇:丰富、悖谬、荒诞
-句式:复杂、修辞手法丰富
典型例题讲解
1.分析《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所象征的意义。
解答:格里高尔的变形象征着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他失去了人的形象和尊严,变成了一个虫子,这反映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困境和压迫。
2.掌握小说的背景知识,理解作者卡夫卡的创作意图。
第14.2课《变形记(节选)》-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核心素养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
第14.2课《变形记(节选)》-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核心素养教案(统编版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变形记》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成长背景,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其寓意。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领悟其对人生和社会的启示和警示。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变形记》中的节选,主要探讨小说中主人公的变形、社会问题、人性问题等方面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三、教学重难点:1. 了解《变形记》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成长背景,理解小说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对小说中人性、社会问题等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课前导读: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读一段小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接下来的课堂讨论和阅读做铺垫。
2. 阅读讲解:教师为学生演示如何阅读小说,如何理解难懂的句子,如何理解小说的隐喻和象征语言。
3. 班课讨论: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就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社会问题、人性问题等方面的话题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能力。
4. 分组研讨: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对小说中的一个话题进行探讨,然后在班级里汇报和交流。
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课前导读: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小说的文学背景和作者的成长背景,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和思考。
2. 阅读讲解:教师让学生按照小说的分章节读,然后解释小说中一些难懂的句子,分析小说中的隐喻和象征语言。
3. 班课讨论:教师让学生就小说中的人物性格、社会问题、人性问题等方面的话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能力。
4. 分组研讨: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对小说中的一个话题进行探讨,然后在班级里汇报和交流。
5. 总结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对此次教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梳理学生对小说的理解和思考,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小说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案】6.14.2《变形记(节选)》
6.14.2《变形记(节选)》教学案【文本解读】本课所选的两篇小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小说家的想象既匪夷所思,又引人入胜。
阅读时,要注意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进而理解“变形”中寄语的社会批判意味。
《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件,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看似荒诞不经,自习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
阅读时,注意品味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思考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遇,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刻的批判。
【素养目标】1.了解卡夫卡及其作品,了解小说创作的历史背景。
2.鉴赏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小说所揭示的现代社会“现代人的困惑”问题。
【教学重难点】分析别里科夫典型形象,理解其所具有的讽刺意义。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有人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势力;也有人说母亲是孩子在尘世的最后一道屏障,因为母亲是孩子命中的佛……大多数母亲都可以接受儿子的瘫痪。
可是,如果自己的儿子变成了异类,比如一只甲虫,母亲还愿意常年与儿子生活在一起吗?如果女儿因为哥哥是一只大甲虫遭到别人的嘲笑和疏远,丈夫也痛恨他,你还会一如既往地爱儿子吗?如果你的一切关心和努力实际上都帮不了他摆脱困境,作为母亲,你会怎么办?知人论世1.了解作者与创作动因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
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
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以“骂、威吓、讽刺、狞笑”为主要手段的家长式专制统治。
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卡夫卡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
在信中卡夫卡提到自己欣赏的一位犹太演员洛伊。
14.2《变形记(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语文年级高一年级学期春季课题《变形记》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19年12月教学目标1.对文本中人物变形的特点进行梳理;2.对主人公发生变形的原因进行探究性学习;3.能结合作者背景,结合实际对文本的主题做出理解4.掌握现代主义小说的阅读方法,理解“变形”这一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历史变迁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格里高尔变形的特点;2.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分析;3.探究文学中的“变形”手法4.了解卡夫卡的作品风格教学难点:1.变形之法:为什么选择甲虫作为变形物?2.变形之因:“变得回来吗”问题探究教学过程习变形之法,探变形之源——《变形记》探究性阅读教学设计东阳市外国语学校陈斯璟一、导入“变形”这一概念听起来很陌生,但其实,在各种影视和文学作品中,“变形者”的身影无处不在。
比如:西游记的主角是一块石头变成的猴子,精卫是少女的灵魂幻化而成的鸟儿,梁山伯与祝英台幻化成了一对蝴蝶,甚至奇幻动画中的普通人在关键时刻可以完成变身来拯救世界……通过“变形”,主人公获得了新的力量,放大了内心的渴望,对作品的主题起到了强化作用。
那么,卡夫卡的《变形记》讲述的,就是小职员格里高尔变成一只甲虫的故事。
二、任务一习变形之法:为什么选择甲虫作为变形物?同学们可以先思考思考,为什么卡夫卡将格里高尔变成了一只甲虫?它为什么不变成别的东西?比如兔子、老鹰,或者是一条鱼?我们先来看看文中格里高尔变形而成的甲虫都有些什么特点。
总结:甲虫具有看似坚硬实则脆弱、看似强大实则弱小,一旦翻身就有徒劳挣扎而死去的特点,这些在某种程度上与格里高尔与外界的关系相契合。
三、任务二探变形之源:为什么会发生变形虫形人心,是格里高尔变形的特点,看来,这次变形让主人公陷入了危难的境地。
课本里的节选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悬念,聪明的同学们,你觉得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还能变回去吗?想知道能不能变回去,归根到底,我们要去文中寻找他变形的原因。
《变形记》(节选) 教学设计 语文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第14课教学设计第14课《变形记》(节选) 目录一、素养目标二、教学素养三、预习任务四、作者背景常识五、鉴赏活动六、文本研读七、文本联读第14课《变形记》(节选)一、素养目标1.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具体把握小说的情节。
2.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小说荒诞故事背后的象征寓意。
3.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二、教学素养人异化为虫,在我们看来,这可能只是一件荒诞不经的事情,但在作家的笔下,却展现了人世间的黑暗和不公。
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的《变形记》都通过“变形”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对社会的感知,但是其创作背景、主题思想与创作动机、艺术特征等方面是不一样的。
正是这种不一样成就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两部描述社会变形现象的经典之作。
三、预习任务(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脊.梁骨(jǐ)驳.回(bó)毋.宁(wú)窘.迫(jiǒnɡ) 蹭.揉(cènɡ) 宽宥.(yòu)澄.清(chénɡ) 嗖.嗖(sōu) 黏.性(nián)下颚.(è) 闩.死(shuān) 刹.那(chà)弄.堂(lònɡ) 啾.啾(jiū) 嘈.杂(cáo)叽叽喳.喳(zhā) 浑身解.数(xiè) 战战兢.兢(jīnɡ)(二)辨析下列词语,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
1.倦怠·懈怠[辨词] “倦怠”指疲乏困倦,侧重生理上。
“懈怠”指松懈懒散,怠慢不敬,侧重主观上。
[运用] ①今天已走了太多的路,他有点倦怠了。
②数九严寒,谢涛穿着单薄的戏装登台,认真表演,不敢有些许懈怠。
2.宽慰·安慰[辨词] “宽慰”,可做动词,表示宽解安慰;也可做形容词,表示宽畅欣慰。
“安慰”,指安顿抚慰。
用欢娱、希望、保证以及同情心减轻、安抚或鼓励。
“宽慰”的程度比“安慰”更能安适而宽心,它多指使人宽怀,解忧消愁。
14.2《变形记》教案++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变形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括主要情节,感受格里高尔形象的意义。
(重点)2.通过比较分析,体悟小说多元化的主题。
(难点)[课前准备】通读《变形记》全文,思考课本“学习提示”第三段中的问题,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导入课堂上打开百度网页,搜索《变形记》“百度词条”(PPT):《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家公司任旅行推销员,长年奔波在外,辛苦支撑着整个家庭的花销。
当萨姆沙还能以微薄的薪金供养他那薄情寡义的家人时,他是家中受到尊敬的长子,父母夸奖他,妹妹爱戴他。
当有一天他变成了甲虫,丧失了劳动力,对这个家再也没有物质贡献时,家人一反之前对他的尊敬态度,逐渐显现出冷漠、嫌弃、憎恶的面孔。
父亲恶狠狠地用苹果打他,母亲吓得晕倒,妹妹厌弃他。
渐渐地,萨姆沙远离了社会,最后孤独痛苦地在饥饿中默默地死去。
《变形记》中萨姆沙的遭遇即是在那个物质极其丰裕、人情却淡薄如纱的时代里处于底层的小人物命运的象征。
小说以主人公变为甲虫这一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这则词条,主要是从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三个角度撰写的,你同意它的表述吗?能否根据你的理解,撰写一个你的“《变形记》百度词条”呢?二、确定标准,概括主要情节词条第一段是对小说主要情节的概括。
这样概括是否合适?以什么标准判断?如果不合适,应该怎样修改?1.概括小说情节是鉴赏小说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概括小说情节要做到“客观”,即要符合小说自身内容,不带有言说者主观情绪。
除了“客观”这一标准,你认为还有什么标准?能否具体阐释其内涵?提示:小组讨论,从客观、全面、明晰、简洁等四个方面商议、制订''概括小说情节”评价表,并简要解释。
参考示例:“概括小说情节”评价表2.依据标准,评价百度词条中第一段的情节概括。
提示:评价时要结合课文,举出实例加以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形记(节选)》导学案
课文简介: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本文是节选。
主要写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本是家庭的支柱,一下子成了家庭的累赘,一家人对他的态度就变了,他在寂寞和孤独中悲惨地死去。
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教学目标(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小说中的语言,注意语言运用的技巧。
2、思维发展与提升:关注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遇,思考小说荒诞故事背后的象征寓意。
3、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小说通过荒诞、变形表现真实生活的艺术手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前默默无闻,死后却赢得世人惊服,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909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因短篇小说《司炉工》获冯塔纳德国文学奖金。
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致科学院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猎人格拉克斯》《歌手约瑟芬,或耗子之流》等,长篇小说有《审判》《城堡》《美国》。
他的作品大都是死后由挚友马克斯·布洛德编辑出版。
2、家庭背景
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的布拉格,父母都是讲德语的犹太人。
父亲海尔曼原为乡下屠夫的儿子,依靠艰苦创业,白手起家,成为一个百货批发商。
他由于未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因而知识贫乏、头脑简单而务实,并且为人偏执、专横粗暴,在家庭中对妻子和孩子实行家长式专制统治。
卡夫卡一直生活在“专制犹如暴君”般的“父亲的阴影”中。
卡夫卡在36岁时,曾战战兢兢地给父亲写了一封达几十页的长信,流露出对父亲的极端恐惧心理。
父亲对卡夫卡的教育手段是“骂、威吓、讽刺、狞笑”。
卡夫卡在《致父亲的信》中曾提到他欣赏一位犹太演员洛伊,而父亲却以不屑一顾的语气和可怕的方式将那演员比做一只甲虫。
3、现代主义文学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
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现代主义文学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冷酷,人对社会的绝望。
艺术上强调使用极度夸张以至怪诞离奇的表现手法,描绘扭曲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能和无意识的主观感受,开掘个人的直觉、本能、无意识、梦幻、变态心理以至半疯狂、疯狂的言行、心理。
现代主义的优秀文学作品探索人的心灵,为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二、预习积累
1、字音
2、字形
3、词语
三、思考探究
1、从选文来看,格里高尔是个怎样的人?
2、如果这部小说重新出版,封面需要配一张插图,你觉得如何画才最能体现小说主旨?
3、有人评论说“小说描述了一个真实而荒诞的世界”,怎样理解“真实”与“荒诞”?
参考答案
二、
1、字音
脊jǐ背掺和huo 毋宁wú nìng窘jiǒng迫宽宥yòu澄chéng清
颤chàn动强劲jìng嘈cáo杂一幢zhuàng房屋一刹chà那
2、字形
烦躁门扉倦怠调遣耽搁不可思议
3、词语
浑身解数:所有的本领,全部的技术手腕。
浑身:全身,指所有的;解数:指武艺。
刨根究底:比喻追究底细,问事问根本,看事看内在。
神不守舍:指神魂离开了身体,比喻丧魂失魄,心神不安定。
雪上加霜: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
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
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三、
1、格里高尔是一个普通的旅行推销员,每天为了职业辛苦奔波,想攒够钱还清父母的债,改善家庭生活。
在公司,他受老板的气,指望还清父债后辞职。
可以说,对父母他是个孝子,对妹妹他是个好哥哥,对公司他是个好职员。
变成甲虫,身体越来越差他还为还清父债担忧,还眷恋家人,甚至为讨父亲欢心,自己艰难地乖乖爬回卧室。
他勤劳、忠厚、善良、忍耐、忠于职守,很有责任感,爱家爱亲人,颇善解人意。
2、1915年库特·沃尔夫出版社出版《变形记》单行本时,卡夫卡曾致函该出版社:“这个昆虫是画不得的,哪怕是从远处来表现也不行——如果允许我提个建议的话,我会选这样的画面,如:父母亲和
秘书主任站在紧闭的门前,或者更好的是父母亲和妹妹在灯火通明的房间内,一扇通向旁边黑漆漆屋的门敞开着。
”后来出版时封面上画的是一个青年哭着走出家门,应该说这个设计在某种程度上和文章的内在思想是一致的。
其实,格里高尔是不是真变成了甲虫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变形之后家人对格里高尔的态度,比如这些细节:对可怜的儿子,母亲一次比一次更远离,父亲由驱赶而置之死地;妹妹由照顾而冷淡,由冷淡而嫌恶,当格里高尔因绝食而死亡后,全家居然安排了一次郊游!
格里高尔的悲剧是令人心酸的,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致使亲情淡薄,人性扭曲。
格里高尔自始至终关心家庭、怀念亲人,与亲人无动于衷最终抛弃了他。
卡夫卡通过让主人公变形,通过对甲虫无声的、非人的心事和语言,以及那无人理解、无法表述、无法申辩的委屈和痛苦的表述,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阐述了现代社会人的极端孤独与寂寞,尤其是亲人的轻蔑与厌弃,更显其人情的冷落和淡漠。
3、“真实”是指作者用客观冷静的写实手法,描写了主人公变形前的具体生活细节和变形后逼真的心理状态,使人感到他所处的是一个真实的人的世界。
“荒诞”是因为故事的整体框架是以象征手法构建起来的,“人变成虫”的逻辑结构本身是非真实的,它只是用来寄寓人在哲理意义上的生存状态,而不仅是对外部生活的真实模仿。
【补充】荒诞手法的特征:运用象征、夸张、变形的艺术手法,表现现实生活某些带本质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