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3(14份) 人教课标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3(14份) 人教课标版
重点难点
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词人热爱祖国河山秀丽风光的情怀。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探究新知—当堂检测—反思质疑—布置作业
学习活动
二次备课
一、自主学习
(一)复习关于词的知识
、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等。
、词的分类:按字数可分为(字以内)、(—字)(字以上)
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被誉为“才子词人”。“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肯以低身俯就这些女子,肯看她们心上的伤痕。”
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写都市生活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他精通音律,创制了大量慢词。他善于铺叙,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词大都反映大都市中的繁华风光,抒发离愁别恨的痛苦。
四、反思质疑
学习完本文,我的收获(或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五、布置作业
资料链接:
、走进作者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í)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ǔ]。
二次备课
(四)解释词义
形胜:
都会:
天堑:
叠巘:
高牙:
二、探究新知
、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样的内容?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哪两个词语最能体现杭州的特征?
、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赤壁怀古》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赤壁怀古》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题《念奴娇•赤壁怀古》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解词作中的情与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2.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朗诵能力和表达能力。

重难点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

2.理解《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1、回顾作者,完成填空:苏轼(1037――1101)字,号,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后人把他和他的父亲弟弟一起合称为“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甚远,与合称苏辛。

著有等。

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相关常识:词的知识: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词萌芽于之际,兴于而极盛于,是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

词又称,,,等;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称作双调,三片的称作三叠,本课的两首词均为双调。

3、背景了解乌台诗案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一)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品(2)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二)知识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3)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三)能力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知识目标(1)、(2)难点:知识目标(3)学习指津: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比较学习法本课文所选辛弃疾的两首词,主题相同,都表现了作者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难酬的愤慨之情。

总体风格是雄健、豪放。

都大量使用了历史典故,借古讽今。

两首词作于不同时期。

《水龙吟》是早期作品,作者时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词中虽然用了蓝天、绿水、青山、红日等景象来陪衬、点染,但没有柔媚繁缛之感。

《永遇乐》是晚期作品,辛弃疾当时以65岁的高龄在镇江任职,他本以为可以积极备战,积蓄军事力量,但很快发现韩侂胄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于是,作者有了更多的悲愤。

可见,他早期的作品多些昂扬、激奋;晚期作品则转向了苍劲、悲壮。

同为豪放派的词人,苏轼与辛弃疾的风格也同中有异。

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

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评论者总是将苏、辛并称,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学习过程:《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导学案一、预习感知1、作者: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号,山东历城人。

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以 (风格)为主,关于用典,也善于白描,开拓了词的疆域,提高了词的表现力。

背景:本词作于宋孝宗乾道五年,辛弃疾通判建康,当时他正值壮年有为,但朝士都庸俗之辈。

词人此时已南归八年,虽几番上书奏御敌之策,但都无下文。

英雄失意,年华虚掷,难得一遂报国之愿。

这年,他登临建康赏心亭,写下这首词,借以倾吐自己的抑郁悲愤之情。

2、注音:玉簪( )螺髻( ) 鲈鱼堪脍( ) 揾英雄泪( )3、写下你的疑问:二、探究学习1、整体感知:(1)你感觉词的风格怎样?(2)作者表达的主要情感?2、分片讨论:(1)上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优秀导学案(A)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雷雨》优秀导学案(A)及答案

高一语文必修四《雷雨》导学案A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一些戏剧知识、作家曹禺及作品《雷雨》的相关剧情。

2、能力目标: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训练独立阅读能力和分析、鉴赏、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重、难点:1、在剧本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来把握人物形象。

3、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学法指导:1、概括情节。

2、了解主要矛盾冲突和主要人物关系。

3、分析品味人物语言:A品味富有个性化的语言B品味富有动作性的语言C品味人物语言中丰富的潜台词。

4、把握和欣赏人物形象。

资料链接:介绍戏剧常识(了解、掌握)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

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如《雷雨》、歌剧如《白毛女》、舞剧如《丝路花雨》;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如《雷雨》;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如《屈原》、现代剧如《雷雨》;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如《屈原》、喜剧如《威尼斯商人》、正剧如《白毛女》介绍作者(了解、识记)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和“巴金”“老舍”合称“巴老曹”。

作品有《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王昭君》《蜕变》《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等剧本。

曹禺擅长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紧张、尖锐的戏剧冲突。

戏剧氛围浓重,语言富有诗意。

学习过程:一、速读课文,梳理情节(A级)(学法指导: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一般都以场面为基本单位,划分场面的依据,一般是主要人物的上下场或主要场景的转换。

请按这一标准给课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

)明确: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二、分析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揣摩人物的性格特点。

高中语文必修4全册教学导学案【河北唐山】

高中语文必修4全册教学导学案【河北唐山】

高中语文必修四全册导学案目录第1课《窦娥冤》第一课时导学案 (1)第1课《窦娥冤》第二课时导学案 (5)第1课《窦娥冤》第三课时导学案 (7)第2课《雷雨》导学案 (12)第3课《哈姆莱特》第一课时导学案 (22)第3课《哈姆莱特》第二课时导学案 (26)第4课《柳永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31)第4课《柳永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35)第5课苏轼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40)第5课苏轼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4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一课时导学案 (48)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53)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 (62)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三课时导学案 (66)第8课拿来主义第一课时导学案 (70)第8课拿来主义第二课时导学案 (74)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导学案 (78)第10课短文三篇导学案 (85)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93)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97)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课时导学案 (102)第12课苏武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106)第12课苏武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111)第13课张衡传第一课时导学案 (116)第13课张衡传第二课时导学案 (120)第1课《窦娥冤》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

2.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和结构。

3.理清《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知识导学】一.作者及其作品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被誉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195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

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

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1)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武传》导学案(1)及答案

15.《苏武传》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文章背景。

2. 能用普通话准确、流畅地朗读文本,在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3. 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大致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学习重点:积累文中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理解文本中重要文言实词的意义,疏通文意,读懂文章内容。

一、导语设计: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

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金钱、富贵面前动心。

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二、学习知识及巩固作者及《后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定风波》精品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使用说明】1.以学案为线路图自学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并在课本上勾画标注要点。

在自学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问题用红笔标识出来,填写在【我的疑问】栏。

仍不明确的通过课堂小组讨论或教师点拨予以解决。

相信自己的自学能力,通过自学挖掘自己的思维潜力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2.预习阶段完成预习案和探究案,课上完善探究案、完成训练案。

3.本学案必须在课前完成,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课题《定风波》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联系作者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揣摩作者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2、注意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和豪放派诗词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理解词作中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

重难点掌握本词的写作技巧和思想情感【预习案】(或基础回顾等)一、基础知识1、写作背景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2、乌台诗案前后苏轼诗词风格的变化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体的政治忧患”,而后其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人生忧患”。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后期,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他认识到自己和朝廷权贵们已经是“肝胆非一家”。

所谓使人追求的“浮名浩利”,对他来说已经是“鹤骨霜髯心已灰”,只能劳神费力,再没有什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情壮志,“穷猿已投林,疲马初解鞍”。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远溢清。

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3(14份) 人教课标版5

高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3(14份) 人教课标版5
关键词:爱国词人主张北伐壮志未酬
、写作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辛弃疾从岁到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年再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本诗五、六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结尾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四、反思质疑
学习完本文,我的收获(或反思静悟、体验成功)
五、布置作业
资料链接:
1、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用他饱含爱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以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偏安江南,对金屈辱求和,辛弃疾被迫退隐江西上饶,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辛弃疾词两首导学案设计:何英杰审核:胡金奎郑玥虹
课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课时
课时
课型
新授课
姓名
学习目标
、了解辛弃疾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在朗读中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
、深刻体会本词用典的艺术特色。
重点难点
感受词人爱国主义情怀和悲凉意境,以及体会本词用典的艺术特色。
、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课堂设计语文人教版必修4导学案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课堂设计语文人教版必修4导学案 第7课 李清照词两首

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学案1 文本研读1.给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①玉枕.()②戚.戚()③憔悴..(.)④乍暖还.寒() ⑤堆.积() ⑥梧桐..()(2)多音字①难⎩⎪⎨⎪⎧难.过()难.民()②将⎩⎪⎨⎪⎧将.来()将.才()③更⎩⎪⎨⎪⎧更.改()更.加()④把⎩⎪⎨⎪⎧把.握()梨把.儿()2.辨形组词①⎩⎪⎨⎪⎧销()消()绡()硝()逍()②⎩⎪⎨⎪⎧悴()猝()萃()粹()瘁()3.词语释义(1)金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玉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纱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东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暗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乍暖还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将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有谁堪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怎生得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这次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内蒙古准格尔旗世纪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一

内蒙古准格尔旗世纪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导学案一

《廉颇蔺相如传记》导教案年级:高一班次:高一语文备课组小组:姓名:【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 1·认识作者司马迁的平生易他的著作《史记》,2·熟读课文,累积字词,掌握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认识文学知识,熟读课文,掌握情节,累积字词。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廉颇、蔺相如质量的难得,培育机智英勇的质量和以全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要点难点展望】:课文中的一些文言现象【知识链接】(一)作者和《史记》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是因为:①家学渊源。

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学识广博。

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 (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②宽泛旅行,实地观察;⑧困难发奋。

武帝天汉三年(前 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逼不得已,因此触怒汉武帝,致罪坐牢,受宫刑。

司马迁发奋著《史记》,也宣泄了他对汉朝的愤恨。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

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共 130 篇,五十二万多字,分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传记”。

“本纪”是按帝王的世序和年月记述政治上的重要事件。

“表”是排比并列历代帝王和诸侯国间的各年(月)大事。

“书”是经济、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专题阐述。

“世家”是记述诸侯王国和辅汉大元勋的事迹。

“传记”是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较著名的人士的传记。

这五个部分相互增补配合,构成一个整体。

《史记》的体例开拓了史籍的新相貌,为此后历代历史著作所取法。

司马迁自述写作的目的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史记》的影响:1.对后辈小说的影响:从唐朝的传奇到明、清的短篇小说以致长篇巨制,它们在人物塑造上、描绘手法上、情节安排和语言运用上,都有《史记》影响的印迹。

2.对后代散文的影响:唐宋的古文大家以及明清的优异古文家,莫不从《史记》里汲取难得的写作经验。

语文必修四《虞美人》《蝶恋花》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语文必修四《虞美人》《蝶恋花》导学案(高一必修四)

语文必修四《虞美人》《蝶恋花》导学案(高一必修四)【学习重点】1.反复诵读,把握诗词的思想情感。

2.学习“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从诗歌中感悟人生的诗意情怀。

一、诵记描绘“愁”的名句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⒉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⒊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⒋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⒎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横塘路》⒏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⒐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⒑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⒒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晏殊《蝶恋花》⒓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⒔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⒕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二、了解文学常识(一)走进作者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

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

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为主的窠臼。

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属江西)人。

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集政权、军权于一身,兼文武二职的宰相,进入了人生的巅峰阶段),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

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及答案

13 确立自信(作文) 1 八中郝晶晶唱响自信之歌导学案巩义八中:张晓玉知识目标:掌握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

能力目标:在生活中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增强自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悦纳自我,培养正确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1. 树立和增强自信的方法。

2. 理解个人自信与民族自信的关系,将个人自信上升为民族自信。

学习内容:活动一发现自己的进步,看到自己的长处。

1.阅读课本第27页第一小框题的故事,思考问题:这个盲人为什么变得这样自信?2.我的点滴进步:3小调查“我眼中的你”我对你的印象是什么?活动二增强信心与实力1.分析教材第29页案例。

“跨栏冠军是怎样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推销员的?”2. “自信度的测量”调查:在符合你的情况题目的括号内划“√”,在不符合你的情况题目的括号内划“×”。

如果你还具备其他能力请填在第9题中,不具备的能力填在第10题中。

1. 我对自己的自理能力充满信心()2. 我对自己的体育能力(速度、力量、弹跳力等)充满信心3. 我对自己的组织能力充满信心()4. 我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充满信心()5. 我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6. 我对自己的表演能力充满信心()7. 我对自己的绘画能力充满信心()8. 我对自己的自我保护能力充满信心()9. 我还对自己的以下能力充满信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我还对自己的以下能力不自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以后的生活中,怎样进一步增强信心与实力?活动三:做自信的中国人发生在上海张家宅小学的故事:一群大洋彼岸的旅游者,到上海张家宅小学参观,学生们很有礼貌地欢迎,以礼相待。

但是,这批游客走后,不少学生在学校的花盆里、黑板槽里发现了好多外国硬币。

于是,该校三名小学生郑重地向校长递交了一封信,要求转交给这批游客。

信中写道:“我们抱着十分遗憾的心情给你们写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优秀导学案及答案

《哈姆莱特》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2.了解《哈姆莱特》剧情3.掌握文中的重要字词.4.掌握课文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个性【学习重点】目标3、4【学习方法】诵读、讨论。

【知识链接】1.莎士比亚及其剧作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

他的作品是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他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1590—1600年,包括十部喜剧(如《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九部历史剧(如《理查三世》等),三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此时)等;第二个时期是1601—1608年,包括七部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作于这个时期),四部喜剧和一些十四行诗;第三个时期是1609—1613年,包括三部喜剧(主要是传奇剧)和一部历史剧。

2. 《哈姆莱特》背景及简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未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全剧是以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为线索展开的。

主要剧情是:从老国王哈姆莱特的鬼魂那里,哈姆莱特得知了克劳狄斯阴谋杀害兄长、篡夺王位的罪行;哈姆莱特装疯,克劳狄斯怀疑哈姆莱特知道些什么,便派人刺探他;哈姆莱特用一出有“谋杀”情节,并且所用手段和克劳狄斯杀害老国王的手段相类似的戏剧,来试探克劳狄斯,以此判断鬼魂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克劳狄斯果然露出了马脚,心里对哈姆莱特十分忌惮;不明底细的王后乔特鲁德找哈姆莱特谈话,哈姆莱特误杀躲在旁边偷听的大臣波洛涅斯,克劳狄斯借机立即派他到英国去,并在公文里让英国国王处死哈姆莱特;哈姆莱特半路上回来了,克劳狄斯已经设计好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

《声声慢》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整理_1

《声声慢》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整理_1

让知识带有温度。

《声声慢》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整理一、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品读意象,把握情感。

2.技能目标:深化解析词人愁绪的丰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词人的人生际遇对其作品的影响。

二、走近词人李清照,(1084-约1151),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宋代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南渡是李清照人生的分水岭。

前期:生活闲适,夫妻志趣相投、感情笃厚;作品清爽明快、细腻动听,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北宋灭亡,漂泊江南,丈夫身亡、金石书画丢失。

作品哀婉凄清、苍凉悲楚,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三、整体感知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四、合作探究1.析愁景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A.请同学们写出本词意象。

B.这些意象是如何表现愁情的?(留意:画面内容、景物特点、氛围营造)C.谈一谈画面中词人的形象。

2.悟愁情为何生愁呢?(留意结合背景,体会词人愁思之深广)3.品手法全词除借景间接抒情外,还用哪些手法表现了无法排遣的愁苦?五、拓展延长第2页/共3页让知识带有温度。

仿照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句式、意境与例句保持全都。

原来愁绪也可以写得如此漂亮,它是李煜的一江春水,边绵不尽;它是李商隐的,;它是李清照的,。

六、课后练习同为婉约词人李煜也有很多抒发愁绪的作品,试选取一首分析和本词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并体会词人生平际遇对作品的影响。

张继全[《声声慢》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文档内容到此结束,欢迎大家下载、修改、丰富并分享给更多有需要的人。

第3页/共3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鹿鸣(小雅)》精品导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4《鹿鸣(小雅)》精品导学案
(2)首句“西宫夜静百花香”所描写的是怎样一种景象?与全诗的意境是否相符?
【提升题】
3、仿照例句,任举一个事物,分别从正面和反面立意,写出两个对人生有警示作用的句子。
示例:竹
正面:气节和谦虚的完美结合,使你生机勃勃。
反面:既有内心空虚的不足,又有节外生枝的恶习。
事物:
正面:
反面:
泛读、学生自读、齐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单元二:
探究《鹿鸣》的思想内容。
展示单元三:
《鹿鸣》这首诗每章都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蒿\芩)”开头,这和全诗的主题有何关系?
展示单元四:
探讨一下《鹿鸣》这首宴饮诗歌表现出怎样的礼乐文化。
(预时:20分钟)
展示课内容:
探究一:
承筐是将:
好我:示我:
德音孔昭:视民不恌:
《鹿鸣(小雅)》精品导学案
【自研课导学】
预习课(晚自习20分钟)
晨读课:(45分钟)
自读自悟《鹿鸣》完成如下任务:
目标:(1)关注课下注解,识记重要词语的释义
(2)尝试背诵这首诗歌。
资料准备:关于礼乐文化的资料
自主自悟:两首诗表达的思想内容。
检测:小对子互查,组长抽查,老师抽查。
【展示课导学】课题:《鹿鸣》
探究二:《鹿鸣》的思想内容。
探究三:《鹿鸣》这首诗每章都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蒿\芩)”开头,这和全诗的主题有何关系?
探究四:《鹿鸣》这首宴饮诗歌表现出怎样的礼乐文化。
【巩固提升】
【基础题】
1、默写名句: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2),。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
(3)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探究1: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导学案窦娥冤【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关于元杂剧:二、研读课文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分析第一层: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分析第二层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作业:完成课后第三题雷雨【教学目的】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二.《雷雨》简介:三.节选部分结构: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周朴园2.侍萍3.鲁大海四艺术手法:五.作业:哈姆莱特【教学目的】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三.内容简介四.节选剧情结构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五.品评人物形象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六.作业。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四导学案窦娥冤【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

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2、关于元杂剧:二、研读课文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分析第一层: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分析第二层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她的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作业:完成课后第三题雷雨【教学目的】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作者简介:二.《雷雨》简介:三.节选部分结构:节选自第二幕,主要写周朴园与鲁家母子的对话,分两部分。

第二课时人物形象分析:1.周朴园2.侍萍3.鲁大海四艺术手法:五.作业:哈姆莱特【教学目的】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本剧的主题。

2、了解哈姆莱特的矛盾性格。

3、理解本剧充溢的人文主义理想及强烈的反封建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哈姆莱特复杂的人物性格;品味诗一般优美的语言。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二、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社会背景:三.内容简介四.节选剧情结构问题:节选部分安排了哪些悬念呢?问题:这样悬念迭生的情节安排有什么好处?问题:“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五.品评人物形象在你的眼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六.作业。

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细读课文,说说你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柳永词两首雨霖铃教学目标:1.朗读、品评、分析、鉴赏。

2.了解柳永及其婉约词的特点;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

教学重点:总结鉴赏诗词的一般方法,提高鉴赏水平。

教学难点:掌握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2.小组讨论(1)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2)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说表达的情感。

(3)写作技巧的探讨:请同学们回顾诗词常见的表达技巧,说说本词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3.个人体悟4.小组交流讨论鉴赏词中美的词句,说说你认为写得最美、感受最深的词句美在哪里?(学生开始堂上发言,其他同学评点,教师点评穿插其间)5.评选佳句6.交流学习体会,学生小结7.课外延展,能力迁移8.课外练笔用形象化的语言描写你所经历的一段愁或喜。

作业:背诵这首诗。

望海潮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知识。

2.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学习铺陈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学生齐读三.解题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开创的。

四.具体分析词(一)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二)下片:写杭州人民和平安静的生活景象五.艺术特色六.作业背诵本词。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二、整体感知1.导入新课2.写作背景3.作者简介三、课文分析(1)说说你自己对这首词的感受。

(2)回答下列问题:上阙A 描写景色的有哪些句子?B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基调怎样?C、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样的情感呢?D、上阙末句有何作用?下阙:A. 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基调怎样?B.作者自身的状况又是怎样的?基调怎样?C.怎样理解这一矛盾(感奋与感伤)?D. 作者又是如何解决这种矛盾的?四、总结全文五、作业《定风波》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这是一种怎样的洒脱与豁达啊!五、布置作业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教学难点】1、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用典的写法。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1)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3、其中的“游子”指谁呢?这又表达了词人的什么情感?4、词人除了写景,还写到了自己的行为,你能找出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吗?那么它们又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呢?请大家谈谈你们的理解。

(学生讨论完成)4、这种借古人来表达自己情感的写法我们称之为什么呢?6、你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呢?教师小结:真是“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呀!我真的很佩服同学们的理解,很多话是老师想说的,你们都说到了。

五、咀嚼涵咏,品味语言(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玩味着句句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雄才大略,襟怀磊落,忧国伤时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是啊,锦绣河山必然哺育无数英雄,又何止辛弃疾一人呢?《念奴娇•赤壁怀古》就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抱负远大,识度明达的苏轼。

下面请同学们就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做一个简单概括。

六、对比鉴赏,拓展延伸比较《水龙吟》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在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方面的相同点。

八、小结九、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词改为散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流畅,三百字左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目标:[能力目标]1、初步把握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学会分析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3、领会辛弃疾词的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1、鉴赏诗词的基本流程。

2、典故的运用及作用。

3、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1课时一、课前导入二、初读全词,分析词题及作者。

1、[多媒体播放] 配乐朗诵(男音)。

2、词题三、再读全词,结合注解疏通词句。

1、所有学生齐诵全词。

2、教师示范,用自己的语言口述词的上片各句的句意。

3、学生训练,口述词的下片各句的句意。

4、教师订正。

(1)阅读下片,分析层次。

教师讲解,学生讨论用典的作用。

(2)指导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3)这首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 掉书袋" 的毛病。

你认为如何?5 .总结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四、作业:背诵两首词李清照词两首【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整体感知1.作者简介2.李清照和“闺怨词”3.写作背景4.关于《醉花阴》5.关于《声声慢》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提问】李清照一生的创作受到了哪些社会变迁、个人遭际的影响?2.【提问】《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3.【提问】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4.【提问】《声声慢》中“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布置作业1.反复背诵这两首词,体悟词中意境。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拿来主义【教学目的】一、理解这篇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正确理解各种比喻的含义。

二、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教学设计】一、课文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重点放在课文后半部分,让学生理解比喻论证和讽刺语句的含义,明确什么是“拿来主义”。

二、课文内容丰富,含义深刻,教学时注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重要语段加强朗读训练,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和语言特点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

二、作者简介:三、背景介绍:四、仔细反复朗读文章,思考问题1、什么是“拿来主义”?2、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组织讨论五、仔细阅读第9段,把这一段内容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联系起来,想想“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学生阅读,分组讨论,全班交流)1. 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鱼翅”)应取什么态度?(吸收)课文中哪句话表现作者的这种主张?2.对文化遗产中精华、糟粕互见的部分(“鸦片”)应采取什么态度?3.对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烟枪和烟灯”)应取什么态度?4.对文化遗产中的糟粕(“姨太太”)应采取什么态度?六、分析文章结构:第二课时一、理清全文思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