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阿Q正传(节选)》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10 阿Q正传(节选)》林淑珍教案教学设计 粤教上课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面试

《阿Q正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2、“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加工能力,让阿Q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鲜活起来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幻灯片显示思考题)
二、合作探究
1、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明确:遇强者--憎恶--失败--自负、自贱、忘却--胜利满足遇弱者--欺凌--胜利满足
2、“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明确: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麻醉的手段。
三、总结全文
阿Q形象的意义(主题)
明确:阿Q是旧中国广大愚昧的不觉悟的农民的代表。
小说节选部分集中写他的“精神胜利法”,暴露了旧中国国民愚昧懦弱的劣根性,“引起疗救的注意”。
四、小组讨论:精神胜利法的现实意义
让学生去发现我们周围的“阿Q们”,检讨我们生活精神胜利法的翻版现象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对阿Q的形象将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示学生思考:
顺境时有无自我满足?
逆境时有无自欺欺人?
弱者面前有无自高自大?
强者面前有无自轻自贱?
五、布置作业
以“阿Q读高中”为题,写一篇阿Q新传,谈谈我们学生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特色,感受白话文小说的语言特色2、学会鉴赏和感知小说人物形象,掌握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3、学会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细读文本,结合细节描写,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鉴赏和感知“阿Q”的艺术形象2、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祝福》等,对鲁迅及其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2、鲁迅小说以思想深刻,高一学生人生阅历尚浅,人生感悟相对粗浅简单,对“精神胜利法”所反映的国民劣根性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对阿Q这个人物会比较感兴趣,他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去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悲剧内涵,这一点学生还是可以做到的。
4、高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核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可以结合高考“赏析人物形象”的要求,教授学生归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阿Q,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设计思路】采用提问法、细读文本法、讨论法等来调动学生,让学生自己自己解决问题,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过程中辅以教师引导、点拨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第2课时(共3个课时,本节课所讲授内容为第2课时,第1课时学习作者、文章背景、整体感悟等内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二、初读阿Q——阿Q印象1、(学生活动)请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
高中语文 3.10阿Q正传(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4

3.10 阿Q正传(节选) 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间.或/间.隔刹.那/古刹.籍.贯/杯盘狼藉.B.畜.生/六畜.角.逐/主角.晦.气/诲.人不倦C.哭丧./丧.钟通.红/一通.经纬./韦.编三绝D.行.状/行.为因为./为.了呐.喊/纳.米技术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jiàn,chà,jí;B项,chù,jué,huì;C项,sāng,tōng/tòng,wěi/wéi;D 项,xíng,wèi,nà。
答案:C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先生的文章,力透纸背....,讳莫如深....。
而有些壁上观式的议论,虽也不乏针砭,但因没有切肤之痛,不是发生内心,故而徒有其表,或者是为自己粉饰一个“公正”的门面,或者成为千篇一律....的口头禅,既不能振聋发聩....,又不能收到实际效果。
A.力透纸背B.讳莫如深C.千篇一律D.振聋发聩解析:B项,“讳莫如深”形容紧紧隐瞒。
答案:B3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面貌与以前比悬殊很大。
C.这位老先生是研究鲁迅的,他的书桌上放着三本鲁迅写的书籍,《野草》《二心集》《呐喊》。
D.阿Q在走向断头台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
解析:A项,缺主语;B项,“悬殊”本身含有“差距很大”的意思;C项,“书籍”应改为“书”。
答案: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有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0 阿Q正传(节选)》0

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教学设计(首页)课题《阿Q正传》课型新授
授课日期
授课
课时
2授课教师周辉同
教学目标1、分析和评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2、探讨“精神胜利法”在当下生活中有无存在的意义
教学
重点
通过探讨分析,全面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
教学
难点
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及对当下“阿Q精神胜利法”的再认识。
学情分析班上大多数学生的自觉性不够,加上本文节选的内容较长,一些学生课前可能不会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何谓“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这种精神胜利法在当下社会有无存在的价值。
以上目标基本达成,而且教学中也基本做到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当然,课后我也发现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设计方面缺乏创新,在课堂语言组织和课件设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
大附中
汕尾学
校教学设计(续页)。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阿Q正传》学案教师版

《阿Q正传》学案教师班级:姓名:学号:学习目标:1.从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等角度解读人物形象2.赏析幽默而准确的语言3.理解小说深刻的思想内涵学习重点:理解阿Q悲剧的必然性以及形成原因学习难点:理解精神胜利法,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学习过程:预习﹒交流一、阅读《导学案》知识卡片1.《阿Q正传》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一个病态社会和畸形的中国人。
2.了解创作意图:资料1:自然,做起小说来,总免不了自己有些主见的。
例如,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资料2: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呐喊》自序》)资料3:有一些作者将《阿Q正传》改编为戏剧的电影,过分夸张了阿Q的滑稽可笑之点,这使鲁迅非常痛心。
他说:“供人一笑,颇亦无聊,不如不作也……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
”阅读完以上资料,你认为《阿Q正传》的创作意图是着眼启蒙,以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为对象,写出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愤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那沉睡的民众,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完成《导学案》预习作业,积累词语。
- 1 -新知﹒展示一、粗读:解读阿Q形象1.你心目中的阿Q是什么样的呢?瘦伶仃、破夹袄、癞头、小眼睛……贫穷、瘦弱、可怜……2.试概括文中体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行为。
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没见过世面”,光荣的癞头疮,押牌宝的故事,阿Q败于王胡,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二、精读:通过阿Q的言行,解读其形象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从这句分析阿Q的内心世界)阿Q贫穷卑微,与人口角受辱而内心不平,以逃避现实的方式进行反抗,突出了阿Q用精神上的胜利来获得自我安慰的个性。
阿Q正传(节选)-粤教版必修4教案

阿Q正传(节选)本文节选自《阿Q正传》一书,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作者鲁迅。
本文选自粤教版必修4教案,从文本分析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文本分析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犀利、生动、有力,在文本中使用大量的讽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夸张、矫枉过正的方式表达人物的形象和社会现实。
例如:阿Q是故意这样说的,因为他看来:一个革命党在他的地方上,也就等于是进了他的地方上,虽然这地方怎样烂,他自己连烂一块——这便是他的根据,他的推论。
这样子一来,他便不出声了。
在这一段中,阿Q认为只要在他生活的地方有革命党存在,就等于是在他自己的地盘上,即便这个地方再烂,也是他的地盘,因此他认为不需要做任何的反应或主动行动。
这段话中夹杂着阿Q的无知和傲慢,凸显了他的狭隘与自大。
人物形象阿Q是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形象丰满、生动鲜明的人物。
他常常处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内心矛盾,因此经常寻求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
例如:他幸福地笑了:做什么?管他的,既然没有人让我做,我何必去做?他其实很愿意做的,只是因为没有人来叫他,所以他便得意了;他自知道好东西,如果有人同他串了门,叫他去做,他是做得出来的。
在这一段话里,阿Q表面上说自己不理会这个社会,可是内心里他是很渴望着这个社会可以认同自己的价值。
这种性格特点反映了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一些人的无奈和困境。
社会现实阿Q的故事也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鲁迅通过描述阿Q在清朝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和人生悲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种种封建思想和制度的荒谬和罪恶,并寄托了对于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例如:阿Q绝对不会怕风怕雨了,只因为:他终于与皇帝和显赫的人物接近了。
如果能够与这些人相比较,便可以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点了不起的人的。
愈特别的是,想来他对于皇帝还有点崇拜心。
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阿Q中对于权力的崇拜,以及这种崇拜的虚无和荒谬。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权力至上的思想和制度,极大地限制了普通民众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造成了社会的层次化和不公。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阿Q正传〉节选》精品教案2(第2课时)

《〈阿Q正传〉节选》精品教案第二课时一、分析赏读第三章: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
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 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作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
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
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
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7.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8.阿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是为什么?这揭示出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
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二、板书小结第三章内容:续赵太爷的巴掌因荣耀得意精神优怕硬篇王胡的碰墙意外灭威风胜利法胜轻松高兴乃快乐记调戏小尼姑更轻松得意之道略。
粤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_《阿Q正传(节选)》学案1

《〈阿Q正传〉节选》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和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
3、分析理解精神胜利法。
4、品味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1、借助导学案的“知识链接”和课本以及参考书独立完成学案。
2、课堂讨论交流质疑展示解决疑难问题。
3、课后总结归纳小说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知识链接】1、《阿Q正传》简介:《阿Q正传》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
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阿Q正传》出版后,深受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现已被译成几种文字,在世界上广泛流传。
小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2、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阿Q正传》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
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学习过程】一、基础过关1、给加点字注音:(A级)舂.( chōng )米伶仃..(līng dīng)鄙薄.(bó)癞疮疤...(laìchuāng bā) 口讷.(nè)虫豸.(zhì)托庇.(bì)小觑.(qù)敌忾.(kaì)二、整体感知(B级)本文选自《阿Q正传》的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 正传》学案【教学目标】1. 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2. 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 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阿Q 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教学难点】对阿Q 精神的认识【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自学自测】1.创作背景《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 年。
它为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现实,一个病态的社会和病态社会下的畸形的中国人,这部不朽著作的诞生,有着其深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领导这次革命的中国资产阶级没有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一起参加革命,并且没有从根本上震动封建制度,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只是形式上的胜利。
鲁迅先生以锐利的、深邃的眼光,深刻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
总结了其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2. 阅读文本和批注理清小说的情节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第二章优胜记略——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第九章大团圆——【自研自悟】1.有人说,鲁迅的白描可以用一个字一个词,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请从文中找出两三个例子来证明这种观点。
2.概括阿Q 是个怎样的人?自练自提】试结合文本分析《阿Q 正传》中的找老太爷父子和假洋鬼子形象第二课时【自学自测】根据第7、8 章概括阿Q对革命的态度变化的思想规迹自研自悟】自练自提】1.有人说《阿 Q 正传》的一大艺术特色是“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 说法?1.我们应如何看待阿 Q 的革命?2.阿 Q 的悲惨结局说明了什么 ?,你怎样看待这一2.阅读“阿Q 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至“他睡着了(1)完成下面的题目作者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 ,请你简要概括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
(5分)(2)文中多次写到“闲人”,这些“闲人”还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孔乙己》《药》⋯⋯)中。
这些“闲人”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本文和鲁迅的其他作品,简要分析。
(6 分)病态的灵魂和畸形的革命读鲁迅的《阿Q正传》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
在国外,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
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首先当然是阿Q这个人物。
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
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 ,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
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准备。
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
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
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
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
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
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
仔细分析起来,阿Q这精神胜利法是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
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压,不敢真刀真枪地反抗;其次是恼恨,虽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压产生的恼恨却依然存在,必须要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为不敢向外界报复,就只有作自我辟解,而这辟解的唯一办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最后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Q也才能重新高兴起来。
这就可以看出,贯穿阿Q这精神胜利法的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
在阿Q的恼恨中,本来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这萌芽要长大,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恼恨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憎恨和报复的冲动。
可现在阿Q却把这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能。
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
在阿Q身上,除这精神胜利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现。
譬如他对女人的那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譬如他那种到更弱者身上去发泄恼恨的劣习,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去调戏小尼姑,等等。
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
他的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
难怪《阿Q正传》一出版,社会上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以为鲁迅是在专门讽刺他。
这种强烈的反应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小说成功的原因。
正因为鲁迅把我们国人的病态灵魂如此深刻地勾勒了出来,只要这病态尚未根除,《阿Q正传》就仍然能强有力地震撼读者。
鲁迅写阿Q,当然是为了刻画民族的精神病态。
但是,他把阿Q和整个未庄放在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来描写,就使未庄的变迁和阿Q的遭遇同时还具有了另一方面的意义,那就是以一种概括的方式表现出辛亥革命的实际情形。
这虽然不是小说的主要价值所在,但由于在当时的文坛上,还没有人能以这样透彻的笔力描绘出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因此,《阿Q正传》的这一部分也就还是具有了相当重要的价值。
小说的第七章,一开头就讲到辛亥革命,讲到半夜里一只大船,载着城里举人老爷的财物靠上了赵太爷家的河埠头。
这个细节意味深长,它是一个暗示:革命一起,城里的老爷们便要到乡下的赵太爷们那里去找依靠,这就说明了,大大小小的未庄正构成了中国各级专制的统治基础,倘若赵太爷们在未庄的权威依然如旧,那城里形形色色的举人老爷也就不会真正被推翻。
未庄的情形究竟怎样呢?当革命的消息刚刚传到时,赵太爷们着实惊慌过一阵子。
当阿Q大声叫嚷“造反了!造反了!”的时候,赵太爷竟怯怯地迎着低声叫他“老Q” 赵白眼们也惴惴地想去探他的口风,就仿佛真的乾坤倒转,转到阿Q来执掌生杀大权了一样。
但是,这实际上却是一种错觉,就像阿Q当天晚上在土谷词里所做的那个美妙的梦一样,都不过是一种幻觉。
真实的情况是,赵秀才和假洋鬼子迅速地勾结起来,一面到尼姑庵里去砸龙牌,顺便发一笔革命财,偷去观音娘娘座前的宣德炉,一面又由假洋鬼子进城去,花四块洋钱买来一个自由党的徽章,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了。
而那昨天还在洋洋自得的阿Q反倒遭到假洋鬼子的斥骂,不准革命,依旧像从前一样被赵太爷们踩在脚底下。
既然未庄是这样,城里也就可想而知。
从小说的第八章开始,作者就写到城里传来的消息,说是知县大老爷,举人老爷和老把总全部换了名目,维持原状,依然是他们在执掌政权。
而到第九章里,更写到阿Q被抓进城去,当作强盗枪毙了。
这就是辛亥革命的严酷的真实,除了剪辫子以外,其他的一切都还是老样子,受苦人甚至更加受苦,阿Q的杀头自然是一例,而那与阿Q同牢房的农民的诉说(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就更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说明了在辛亥革命之后,专制势力是如何变本加厉地盘剥人民。
这是鲁迅的又一个成功之处。
他把未庄写成了全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阿Q的遭遇更成为了无数贫苦农民苦难命运的象征。
辛亥革命似乎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但这希望很快就归于破灭,随着举人老爷的重新上台,阿Q 们的苦难反而愈益加重。
这并不是鲁迅看问题过于阴暗,而是因为在未庄,没有人能对赵太爷构成真正的威胁。
在这方面,作者对阿Q式的革命的刻画是极为深刻的,当农民尚处在种种精神愚昧的重压下面的时候,突如其来的革命是不可能很快地改变他们,并进而从他们那里获取真正有力的支持的。
鲁迅在写完《阿Q正传》之后说过,今后倘有革命,就还会有阿Q式的革命党。
而他在《阿Q正传》里已经写得很清楚,只要广大农村还是只有阿Q式的革命党,那任何革命都不可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在某种意义上,正是阿Q支撑着赵大爷的专制,这在辛亥革命之前是如此,当革命爆发之后依然是如此。
在《阿Q正传》中,对阿Q的精神病态的刻画是和对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的揭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惟其对前一方面的刻画非常深刻,对后一方面的揭示才那样令人信服。
作家打算在作品中表达什么思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他将要采取怎样的表达方式。
既然鲁迅是想在阿Q身上画出整个民族的精神病态,他实际上就是把阿Q当作了一个象征。
因此,象征的形式就势必会成为贯穿整部《阿Q正传》的一个基本的因素。
事实上,不但阿Q这个人物是象征,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像假洋鬼子、赵太爷,尤其是那个小D,以及小说结尾那些叹惜自已“白跟一趟”的看客,都带有很大的象征意味。
就是未庄本身,不也是中国农村的一个极其真实的缩影吗?既然鲁迅要借用一个人物来表现许许多多中国人的普遍的精神病态,就势必得运用夸张的手法,不但在他身上植入许多远非他个性所能包容的精神重负,更要最大限度地凸现他身上的那种具有极大概括性的心理特点。
这在小说对阿Q那种种精神胜利法的表现的刻画当中,就可以看得很清楚。
无论是“儿子打老子” ,还是自己打自己嘴巴,这样的行为,倘若孤立地看,似乎都不太真实,显然是经过了作者夸张的处理的。
倘说它们真实地表现了中国人的精神病态,那是指在概括和象征的意义上,而不是就这细节本身来说的。
再譬如假洋鬼子这个人物,他的言行也明显是用了漫画化的笔法描绘出来的,因为鲁迅也同时是把他当作一个象征,要用他来暴露当时的许多投机的革命党。
可以说,象征意味越是浓厚的人物和情节,小说在描写的时候,就越是频繁地使用夸张的手法,阿Q和假洋鬼子是这样,小D和阿Q的那一场“龙虎斗”也是如此。
在以前和此后的许多作品中,鲁迅都是用写实的白描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可在《阿Q正传》中,他却大量使用了这种大幅度的夸张的手法,其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他是把阿Q和未庄当作愚昧的中国人和封建农村的象征来描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