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辛寨乡辛锐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第15节 诗歌五首》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新人教版PPT课件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新人教版PPT课件

分析诗义
• 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 诗的情调氛围
分析诗义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春潮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比;和 风吹拂,风向不偏,一叶白帆好像挂在高远的 江天。
• “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 均有因果关系。“风正”不是风大,而是风向 风力恰到好处。这两句诗展现了平野开阔、大 江直流、波平浪静的风景。
分析诗义
• 为什么用“几处”、“谁家”,而不用 “处处”、“家家”?
•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 燕”,说明早莺尚少、春燕不多,准确的 表达了早春的特点。
分析诗义
• 3、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 因为是早春,所以百花还未盛开,春草也 未丰茂。用“乱”和“浅”来形容,准确 生动地透露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用 “渐”和“才”准确描绘了早春时节花草 逐渐生长的态势。
最爱湖东行不足
直抒胸臆,心情喜悦,
流连忘返
远景
净沙·秋思
作者
• 马致远(1250-1321), 字千里,号东篱。元代 著名戏剧作家,与关汉 卿、郑光祖、白朴并称 “元曲四大家”。
元曲
•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 杂剧和散曲。
观 山岛竦峙 的辽阔和威严 沧 海 树木百草 静动相配,显示海的
秋风洪波 惊人力量宏伟气势
日月出其中 想象大海吞吐日月 星汉出其里 的气概
点题
实写海 之宏伟
虚写海 之气概
表达作者的昂扬奋发的精神,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
次北固山下
作者
• 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
“次”:停宿、停泊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三面临江。 被称为“天下第一江山”

七年级语文上15古代诗歌五首-word

七年级语文上15古代诗歌五首-word

七年级语文上15古代诗歌五首内容预览:15 、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

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一、教学内容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观沧海曹操1、导入新课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

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

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

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明确]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2(新版)新人教版

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2(新版)新人教版

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 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态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 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 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 关。
《次北固山下》
1.作者名片 简介:王湾,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开元年间进 士。 作品:《全唐诗》录存其诗十首,《次北固山下》是传诵的 名篇。
颈联继续写诗人伫立船头眼前所见江面上的景物。远处是 “海日生残夜”;近处是两岸“江春入旧年”。
“海日生残夜”:含有“江中日早”的意思。“江中”为什 么“日早”?在“潮平两岸阔”一句中,诗人已做了暗示。长江 下游,由于潮水上涨,江面宽阔,水天一线,恍若与大海相连。诗人 行舟江上伫立船头,视野开阔。所以,当残夜还未消退时,一轮红 日从东方与海水相接处冉冉升起,诗人便能很远地望见。此处诗 人用一“生”字,把红日初生之际的情形拟人化地表现出来,非 常贴切生动。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 角度,做简要赏析。 答案(示例):①透露出自然的理趣,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 春来的变化;②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③把 “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位置加以强 调;④“生”“入”用拟人的手法,更有情趣。 3.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你 认为诗中的哪几句最能突出地表达这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答案:最后两句。诗人由归雁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心中涌起对 故乡洛阳的思念。
“潮平两岸阔”:“阔”写出了涨潮时长江的气势,水面变得 宽阔了。由于春到江南,雪消雨降,因而江水上涨,与岸齐平了。 既然江水高与岸平,那么严冬枯水季节高出江面的两岸自然就消 失不见了,展现在船上人视野中两岸上的景物也尽收眼底,显得 更加开阔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诗四首》教案 (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诗四首》教案 (1)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诗四首》教案学习目标: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学习过程一、积累运用(1)《观沧海》极力描写大海的壮阔及由此而想像的景象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次北固山下》写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浪平静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写春天迷人动感的四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天净沙•秋思》画龙点睛地将景中之意达到高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自主探究《观沧海》中⑴“观”字的作用是什么?⑵那些景物是实写,那些是虚写?⑶体现作者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句子是那几句?⑷本诗的主题是什么?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钱塘湖,即杭州西湖。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情感。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2: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色,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3:水面初平云低,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4: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四、拓展延伸1.T型台秀模样。

根据你的理解,仿照加线部分,将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3分)见了大河的汹涌,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有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_____①_____,依旧遗憾;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还是遗憾。

出发吧,永远出发。

世上有不绝的风景,人有不老的心情。

2.出门去旅游。

回忆你自己曾旅游过的一个景点,假设你是某一景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运用拟人、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方式,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语文国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

语文国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
表达
四首诗歌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将诗人的情感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诗人 的内心世界。
04
诗歌鉴赏
04
诗歌鉴赏
意象与情感
80%
意象
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如山水 、草木、鸟兽等,通过意象传达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00%
情感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怒哀乐 、离别思念、怀古伤今等,是诗 歌的灵魂和核心。
文化背景与影响的意义
深入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价 值,探究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 作用和影响。
05
练习与拓展
05
练习与拓展
课堂练习
01
02
03
04
背诵诗歌
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背诵《古 代诗歌四首》中的任意一首诗 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默写诗句
让学生们默写《古代诗歌四首 》中的名句,以加深对诗歌的 理解和记忆。
解释词语
让学生解释《古代诗歌四首》 中出现的生词和难词,以帮助 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其审美 水平。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诗人背景和诗歌主 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其审美 水平。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修辞
四首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 喻、拟人、对偶等,增强了诗歌的艺 术表现力,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语言与修辞
语言
四首诗歌的语言优美、精炼,运用了 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诗歌的 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三单元_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_第三单元_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_新人教版

青山外 船上想象,暗含奔 绿水前 波之劳,点题 次 船上所见 北 风正帆悬 固 山 生残夜 写景点时令,时 下 入旧年 间过得太快 乡书 归雁 直抒思乡之情
潮平岸阔
江南 春早 游子 思乡
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作者
白居易(772-847),
字乐天,晚年号香山 居士,唐代伟大的现 实主义诗人,一生写 了很多诗,是唐代诗 人中创造最多的一个。 被称为“诗魔,著有 《白氏长庆集》。 代表诗作有《长恨 歌》、《琵琶行》、 《新乐府五十首》等。
古代诗歌四首
诗 = 诗歌 ?
合乐的为歌,现在一般统 称为诗歌。我们所熟知的 诗、词、曲都可以称为诗 歌。
中国古代称不合乐的为诗,
观 沧 海
曹 操
作者
曹操(155-
220),字孟德, 东汉末政治家、 军事家、诗人。 代表作有《步出 夏门行》《蒿里 行》《短歌行》 等。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 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 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 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 壮丽的诗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歌导读 1.作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 钱塘湖的? 2.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景物来表 现初春的钱塘湖美景? 3.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 者是用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研习诗歌内容
1、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
3、《观沧海》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 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15 古代诗歌四首【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4)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

(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

3、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

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歌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因为它观沧海曹操东汉四言乐府登山望海次北固山下王湾唐朝五言律诗驾舟扬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朝七言律诗赏花观鸟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元曲悲秋思乡【教后反思】。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辛寨乡辛锐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

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辛寨乡辛锐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

诗歌四首
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方法:六助教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
教学过程: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
简介作者——曹操,请一同学讲一个与作者有关的故事,导入——《观沧海》
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
1.《观沧海》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次北固山下》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钱塘湖春行》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四、当堂检测(续助5分钟左右)
背诵并检查这三首诗
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教后札记:板书设计:
律诗的知识:1.分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 对仗中间两联
3.押韵偶句。

七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人教新课标(通用)

七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5课 《古代诗歌五首》课件 人教新课标(通用)

你最喜欢诗作中的哪一句? 谈谈你的感想。
忆江南(其二) 白居易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这一首词中有两句表现了两个情节,即:“山 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词中一个 “寻”一个“看”是忆其当年的活动,突出的是 一个“动”字!由此引申开去,说明白居易忆江 南的原因除了那里的湖山秀美,还在于他在那里 干出了不菲的政绩。而其政绩恰与“寻桂子”、 “看潮头”有直接关系。因为这样的“情幽”与 “闲适”之举是建立在作为一州之长的刺史的政 清事简的基础上的,他并非腐败无能不理政事, 悠然自得中,充满了山林之乐。
达标反馈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D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根据诗歌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描写西湖早春风光? 水面初平、争暖书、啄春泥、没马蹄、
2.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来描写呢? 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 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 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 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 “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 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 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 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 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 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2、理解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主要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和《观沧海》。

2、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预习检查:1、请学生试背这两首诗。

2、关于白居易和曹操的简介。

3、关于这两首诗歌的体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者。

可是袁绍的儿子与强盛的乌桓互相勾结,于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九月胜利会师,途经碣石山。

跃马扬鞭,登山观海。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借《步出夏门行》这一旧题,写下了历代传诵的壮丽的诗篇。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一般无标题,而结尾一句有时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多大的联系。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

完成周报35期第3版相应题目。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朗读背诵诗歌。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观沧海》一. 导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朗读整体感知: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

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4行,除开头结尾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

”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天净沙 思》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天净沙 思》教案1 (新版)新人教版(1)

《天净沙·秋思》一、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二、重点难点1、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造思维三、教学设想1、以朗读训练为重点,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

2、通过合作学习与交流,形成良好的学风,学会学习。

3、训练想象、联想,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进中学以来初次学习古诗,很高兴能成为大家的朋友,聚集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古诗,请大家一起学习第三单元的第十五课《古诗十五首》。

从现在起,我们就是亲密的合作伙伴,愿我们合作愉快,合作成功!朋友们,有信心吗?)我们的课就要开始了,请先听一段音乐,放松放松。

(放第一框听音乐)听了这段音乐,有什么感受?这曲子是愉快的,还是悲伤的?(学生谈感受。

)引:你认为怎样的人可能有这样的心境?(失意的人,远离家乡的游子,如马致远)对!真聪明!说到马致远,就说到正题上去了。

今天,我们要学习马致远作的曲《天净沙·秋思》。

我们说说马致远,谁来?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

有“曲状元”之称。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放第2框)师:我还知道,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的“曲”。

下面说说“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四、当堂检测(续助5分钟左右)
背诵并检查这三首诗
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板书设计:
律诗的知识:1.分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对仗中间两联
3.押韵偶句
教后札记:
辛锐中学六助教学法实施教案
课题
诗歌五首
课型
诵读欣赏
第1课时
备课补充材料
教学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教学方法:六助学法(备助、自助、求助、互助、补助、读助)
教学过程:
导课:(实用、新颖、简洁)
简介作者——曹操,请一同学讲一个与作者有关的故事,导入——《观沧海》
讲授:
一、出示教学目标或问题(自助20分钟左右)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二、研讨、交流(求助、互助5分钟左右)
三、教师重点讲、讲重点,提问设疑(补助15分钟左右)
1.《观沧海》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次北固山下》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3.《钱塘湖春行》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