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重点知识点背诵A4版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知识点汇总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知识点汇总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1.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作用2.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与目标3.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及挑战二、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1.人力资源需求的因素及计算方法2.人力资源供给的途径及计算方法3.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的平衡策略三、人力资源招聘与选拔1.招聘的目标及方法2.选拔的方法及程序3.招聘与选拔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四、薪酬管理1.薪酬管理的目标及原则2.薪酬设计的方法及要素3.薪酬管理中的激励机制五、员工绩效管理1.员工绩效管理的目的及步骤2.绩效评估的方法及标准3.绩效反馈与改进的策略六、员工培训与发展1.培训与发展的目标及方法2.培训需求分析与计划3.培训效果评估及持续发展策略七、员工关系管理1.员工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及目标2.员工参与与沟通的策略3.员工满意度调查及团队建设技巧八、员工福利与保险1.员工福利的分类及设计2.员工保险的种类及策略3.员工福利与保险的管理方法九、劳动法律与法规1.劳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及要素2.劳动争议处理的程序与规定3.劳动法律与法规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十、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1.职业道德的概念与要求2.员工行为规范的制定与执行3.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的影响及监督机制以上是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点的一个概述,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核心内容。
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人来说非常重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招聘、薪酬管理、员工绩效管理、培训与发展、员工关系管理、员工福利与保险等方面的工作。
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必背知识点
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必背知识点【知识点】劳动关系的概念(一)劳动关系含义劳动关系通常是指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那部分社会关系,或者说是指整个社会关系系统中与劳动过程直接相关的社会关系系统。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以及相关组织为实现劳动过程所构成的社会关系。
(1)劳动关系的目的。
劳动关系是与劳动过程相联系并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
劳动关系的目的是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完成劳动过程。
(2)劳动关系的性质。
劳动关系的基本性质是社会经济关系,即劳动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作为基本构成的社会关系,其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劳动关系是一种更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涉及和影响的不只是社会经济,在特定的条件下,劳动关系还涉及政治领域。
因此,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与和谐。
(二)劳动关系的特征在劳动力市场上,劳资双方都是自主的独立主体,劳动力的市场交换关系是一种形式上的平等经济关系。
但这种平等的形式掩盖了实际的不平等。
资方:由于资本具有稀缺性和独占性,资方在劳动力市场上大多占有着绝对的优势。
劳动者具有“从属性特点的雇佣劳动者”,从属性是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点。
劳动关系涉及的具体内容:劳动标准、管理规则,表现为劳动者和雇主的权利义务。
冲突与合作贯穿于劳动关系的整个过程,形成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
(三)劳动关系的主体劳动关系是以雇员和雇主(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为基本主体构成的,但为了实现劳动过程,作为社会生产过程的组织协调者的政府、作为劳动者利益代表的工会组织以及作为雇主利益代表的雇主组织也是不可或缺的。
1. 劳动者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依照劳动法律法规被用人单位雇用并在其管理下从事劳动以获取工资收人的人员。
劳动者的概念包括四层含义:①劳动者是被用人单位依法雇用(录用)的人员,丕包括自雇用者:②劳动者是在用在单位管理下从事劳动的人员;③劳动者是以工资收人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员;④劳动者仅限定在国家劳动法律所规定的范围之内。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背诵版
一、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
1、动机的概念: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动机有三个要素:(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选择做出什么行为;(2)努力的水平—行为的努力程度;(3)坚持的水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行为 1、激励的概念: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激励对于人们潜在的积极性,使员工出色的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激励的类型:(1)从激励内容角度分类: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分类: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分类: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1、马斯洛划分的五层次人类需要。
2、主要观点 (1)人具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以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励作用。
(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
(4)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因为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而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
3、在管理上的应用(简单了解) (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内在激励。
(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因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
(3)该理论还表明,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4、局限性 五层次需要并不严格成阶梯关系,不是某种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也不是只有当第几需要都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二、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认为,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或此或彼、二择一的关系:一些令人不满的因素虽然被去除,并不一定就令人满意;而一些令人满意的因素即使不存在,也不一定就使人不满;于是,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2、在管理上的应用 让员工满意防止员工不满意 提供保健因素,只能防止牢骚,消除不满,却不一定能激励员工;要想激励员工,必须重视员工的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等。
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专业知识整理
第一章领导行为学基础一、领导理论领导指影响群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领导有两个基本的特点:领导具有影响力;领导具有指导和激励能力。
(一)早期领导研究1. 勒温的研究20 世纪30 年代进行的有关领导行为的先驱研究。
结论:不同的领导风格能够在相似的组织中产生不同的反应。
型领导导致更多的攻击性和缺乏感情。
独裁、民主与放任。
2. 斯托克蒂尔的研究(人格特质和情景因素)(1 )1948 :鉴别出一系列重要的领导特质;发现领导者拥有的特质必须与领导者行使职能的情景相关。
(2 )1974 :人格和情境因素都决定着领导。
3. 俄亥俄模式20世纪40 年代俄亥俄大学关于领导的行为研究,得出2 个维度:关怀和创制。
关怀是领导者注重人际关系,尊重和关心下属的建议和情感。
创制是领导者为了达成目标而在规定或者确定自己与部属的角色时所从事的行为活动,包括组织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工作关系。
4.密西根模式20世纪40 年代密西根大学研究、测量与工作绩效有关的领导行为。
得到两个描述领导行为的维度:员工取向和生产取向。
(二)传统领导理论1.领导的特质理论(托马斯)领导者具有某些固有的特质,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
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可能成为领导。
特质理论缺陷:(1)忽视了下属的需要;(2)没有指明各种特质之间的相对重要性;(3)忽视了情境因素;(4)没有区分原因和结果。
2. 领导——成员交换理论(LMX理论)乔治格雷恩把下属分出“圈里人”和“圈外人”。
领导对于“圈里人”投入更多时间、感情和投入更少的正式领导权威,“圈里人”比“圈外人”承担更高的工作责任感。
3.权变理论费德勒的权变理论认为团队绩效取决于领导者与情境因素是否搭配。
“最不喜欢的工作伙伴”量表。
费德勒认为情境性的因素分为三个维度:一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二是工作结构;三是职权。
这三个维度互相组合,可以产生八种不同的情境。
表明在高度非结构化环境下,领导者的结构和控制可以解决该情境下的模糊和焦虑问题,所以结构化的方法更能得到员工的喜爱。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知识》-第1-3章重点
第一章组织激励考点一:动机的分类1.动机三要素(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做出什么样的行为;(2)努力的水平——行为的实施程度;(3)坚持的水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
2.内源性动机(内在动机)看重的是工作本身,如寻求挑战性的工作,获得为工作和组织多作贡献的机会以及充分实现个人潜力的机会。
3.外源性动机(外在动机)完成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
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报偿,如工资、奖金、表扬、社会地位等。
考点二:需要层次理论一、需要层次(由低到高)1.生理需要,指对食物、水、居住场所、睡眠、性等身体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要:主要针对身体安全(如脱离危险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安全(如不解雇的承诺,或是舒适的退休计划)的需要,以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如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
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以及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二、主要观点1.认为人都有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的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4.这五种需要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主要由外部条件来满足;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主要靠内在因素来满足。
三、应用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3.该理论表明,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第二章领导行为考点一: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理论一、交易型1.强调个人在组织中的权威和合法性;2.强调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3.关注任务的完成及员工的顺从;4.依靠组织奖励和惩罚影响员工绩效。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知识点整理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知识点整理人力资源知识点:1.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及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控制、调动和开发的过程,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和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 招聘与用人:招聘是指企业为了引进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招聘计划制定、岗位描述、招聘渠道选择、应聘者筛选和面试等。
用人是指对通过招聘程序得到的应聘者进行录用、培训和融入企业文化的过程。
3. 岗位分析与描述:岗位分析是指通过对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分析,了解岗位所需的素质和能力。
岗位描述是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将所需的素质和能力以明确、简洁、系统的方式进行详细描述。
4. 培训与开发:培训是指对员工进行职业技能、知识和态度等方面的学习和提高。
开发是指通过培训、外派、轮岗等方式,让员工有机会获得更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利于企业的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的规划。
5. 薪酬管理:薪酬管理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报酬,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股权和福利等。
企业的薪酬管理需要具体考虑员工的贡献、绩效、市场情况和税收等多种因素。
6.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指对员工在岗位上所取得的成绩、贡献和表现进行评价和管理,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员工发展的规划。
7. 福利管理:福利管理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待遇,包括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商业保险、带薪年假、补贴和其他员工福利等,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
8. 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是指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管理,包括劳动合同的签订、劳动争议处理和劳动关系和谐维护等。
企业需要建立积极的劳动关系,以达到员工的合理诉求和企业的长期发展。
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章节重点讲义
经济师考试《中级人力》章节重点讲义第一章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知识点】(9个)1、★需要就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得心理状态。
包括:(2005年考题) 题型:单选、多选2、需要得两种状态:需要未能满足得状态,会产生一种驱动人采取行动来满足需要得压力,这种压力只有在达到目标、满足需要时才会缓解或消除.3、★动机就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得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得需要.4、★动机三要素:①行为得方向②努力得水平③坚持得水平题型:多选5、★★动机得类型:(2006年考题) 题型:单选内源性动机——内在动机、行为本身可以带来成就感、价值-—该类员工瞧重得就是工作本身,如:外源性动机——外在动机、物质或社会报酬或为了避免惩罚、结果——该类员工更瞧重工作所带来得报偿,如:【例题1·2010年单项选择题】关于内源性动机与外源性动机得说法,错误得就是( )。
A、内源性动机就是指人做出某种行为就是为了获得行为带来得成就感B、外源性动机就是指人做出某种行为就是为了获得物质或社会报酬C、追求高社会地位属于内源性动机D、谋求多拿奖金属于外源性动机【答案解析】C “追求高社会地位”就是要通过行为获得社会报酬得范畴,属于外源性动机。
6、★激励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得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得过程。
7、(激励与组织绩效得关系)激励通过动机设法使员工瞧到自己得需要与组织目标之间得联系,使她们处于一种驱动状态,她们在这种状态得驱策下所付出得努力不仅满足其个人需要,同时也通过达成一定得工作绩效而实现组织目标.8、★激励得作用:调动人们潜在得积极性,促使员工出色完成工作目标,并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9、★激励得类型:题型:单选、多选①从激励内容得角度: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②从激励作用得角度: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③从激励对象得角度:她人激励与自我激励【重点】4、5、9第二节激励理论【知识点】(18个)需要七大理论: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ERG理论、三重需要理论、公平理论、期望理论及强化理论。
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必背知识点
经济师中级人力资源管理必背知识点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1.1 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和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1.2 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源•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1.3 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和目标•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二、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2.1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概念和步骤•人力资源规划的方法和技术2.2 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供给的渠道和方式•人力资源供给的控制和调配2.3 人力资源需求•人力资源需求的确定和预测•人力资源需求与组织发展的关系三、招聘与选拔3.1 招聘流程•招聘流程的步骤和环节•招聘流程的规划和执行3.2 简历筛选•简历筛选的标准和方法•简历筛选的注意事项3.3 面试技巧•面试的准备工作•面试的技巧和方法3.4 岗位适应能力评估•岗位适应能力评估的意义和内容•岗位适应能力评估的方法和工具四、员工培训与发展4.1 培训需求分析•培训需求分析的步骤和方法•培训需求分析的工具和技术4.2 培训计划与实施•培训计划的制定和审核•培训实施的过程和评估4.3 员工发展•员工发展的概念和目标•员工发展的方法和途径4.4 岗位轮岗与培训计划•岗位轮岗的意义和效果•培训计划与岗位轮岗的结合五、绩效管理5.1 绩效管理的概念和目标•绩效管理的定义和特点•绩效管理的目标和原则5.2 绩效评估•绩效评估的方法和工具•绩效评估的注意事项5.3 绩效奖励与激励•绩效奖励的种类和形式•绩效激励的原则和方法5.4 绩效反馈与改进•绩效反馈的方式和内容•绩效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六、薪酬管理6.1 薪酬体系设计•薪酬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步骤•薪酬体系设计的要素和考虑因素6.2 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制度的概念和特点•绩效工资制度的设计和实施6.3 福利制度•福利制度的种类和内容•福利制度的管理和调整6.4 薪酬调整与绩效奖金•薪酬调整的决策和依据•绩效奖金的发放和执行通过本文的全面介绍,我们了解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发展历程、功能和目标。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知识点
第一章组织激励第一节需要、动机与激励知识点一:需要的概念[掌握]:1、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
2、需要包括物质需要和社会需要。
知识点二:动机的概念[掌握]:1、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2、动机的三要素:(重点识记)(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即选择做出什么样的行为;(2)努力的水平,即行为的努力程度;(3)坚持的水平,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自己的行为。
知识点三:内源性动机和外源性动机[掌握]:1、内源性动机:人作出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本身(带来成就感,认为有价值)2、外源性动机:人作出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为了获得报酬,或避免惩罚等)知识点四:激励及其类型[掌握]:激励:激发鼓励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类型:从激励的内容角度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从激励的作用角度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从激励对象的角度分为: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第二节激励理论知识点一:需要层次理论[掌握]:1、主要观点:(1)人均有五种需要;(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3)五种需要从低到高,逐层满足;(4)大致分为两大类:基本需要(前三个层次)和高级需要(后两个层次)。
知识点二:双因素理论[掌握]:1、主要观点:(1)满意与不满意不是或此或彼、二择一的关系;(2)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激励因素可以令员工满意,而保健因素可以消除员工的不满。
2、与需要层次理论的关系:(1)保健因素相当于低层次需要;(2)激励因素相当于高层次需要。
3、管理应用:除了要用保健因素消除员工的不满之外,还要运用工作本身对员工的价值去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知识点三:ERG理论[掌握]:知识点四:三重需要理论[掌握]:知识点五:公平理论[掌握]:1、主要观点: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人们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而且关心自己和他人在工作和报酬上的相对关系。
2024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精华背诵版
2024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精华背诵版2024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精华背诵版一、理论政策1、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2、人才培养:以人为本、自身发展、人才发展、全面发展3、人力资源管理:合理配置、全面开发、有效运用二、劳动法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保护劳动者权益、倾斜保护、全面保护2、劳动法律关系:内容、主体、客体3、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境内就业、用人单位、劳动者4、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就业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报酬权、安全卫生权、组织工会权、参加民主管理权、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权、劳动合同解除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和义务5、用人单位的义务:遵守法律、提供安全卫生环境、禁止使用童工、禁止歧视就业、禁止强迫劳动、禁止超时工作、支付劳动报酬、建立工会、接受培训、保守商业秘密三、招聘与配置1、招聘的渠道:内部招聘、外部招聘2、招聘的程序:岗位分析、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面试、体检、录用3、配置的原则: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发挥优势、动态调整4、配置的程序:岗位分类、岗位定编、定岗定员、人员配置四、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1、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动态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真实性原则2、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自我评估、环境分析、目标设定、实施计划、评估反馈3、职业生涯管理的原则: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专业技术培训与一般技能培训相结合、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长期性与阶段性相结合4、职业生涯管理的步骤:职业规划、职业培训、职位设置、评估反馈五、薪酬管理1、薪酬调查:目的、对象、方法2、职位评价:目的、方法、步骤3、绩效加薪:概念、流程设计4、奖金制度设计:概念、流程设计5、福利制度设计:概念、流程设计六、绩效管理1、绩效管理的原则:公平性、公正性、公开性、激励性2、绩效管理的流程: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考核评估、反馈调整3、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设计:定性指标、定量指标4、绩效管理的应用:个人绩效改进、组织绩效改进七、员工关系管理1、员工关系管理的原则:平等协商、诚信合作、权力保障2、劳动合同的签订与执行:概念、签订程序、执行要点3、劳动争议的处理:调解、仲裁、诉讼4、员工沟通与协调:渠道建设、沟通技巧5、员工关怀:概念、措施6、员工纪律管理:概念、制度制定与执行7、员工压力管理:概念、措施以上是2024年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精华背诵版,是结合了理论政策、招聘与配置、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薪酬管理、绩效管理、员工关系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是备考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的必备资料。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背诵版
实用文档一、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
1、动机的概念: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人的需要。
动机有三个要素:(1)决定人行为的方向—选择做出什么行为;(2)努力的水平—行为的努力程度;(3)坚持的水平—遇到阻碍时付出多大努力坚持行为1、激励的概念: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激励对于人们潜在的积极性,使员工出色的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激励的类型:(1)从激励内容角度分类: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2)从激励作用的角度分类: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
(3)从激励对象的角度分类:他人激励和自我激励。
1、马斯洛划分的五层次人类需要。
2、主要观点(1)人具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以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励作用。
(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
(4)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因为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而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
3、在管理上的应用(简单了解)(1)管理者需要考虑员工不同层次的需要,并为每一层次的需要设计相应的内在激励。
(2)管理者需要考虑每个员工的特殊需要,因为不同人的需要是不同的。
(3)该理论还表明,组织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4、局限性五层次需要并不严格成阶梯关系,不是某种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就不再有激励作用,也不是只有当第几需要都得到满足后高一级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二、双因素理论赫兹伯格认为,满意与不满意并不是或此或彼、二择一的关系:一些令人不满的因素虽然被去除,并不一定就令人满意;而一些令人满意的因素即使不存在,也不一定就使人不满;于是,满意的反面2、在管理上的应用让员工满意 防止员工不满意提供保健因素,只能防止牢骚,消除不满,却不一定能激励员工;要想激励员工,必须重视员工的成就感、认同感、责任感以及个人成长等。
中级经济师人力背诵重点
(10章)————重点1、劳动关系主体---狭义是员工和雇主及他们的组织,广义还包括政府;劳动关系性质---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利益分配关系;劳动关系特征---雇佣关系(最主要)、冲突与合作(劳动关系运行的两种基本形式)、劳动者和雇主的权利义务;2、层次结构---个别劳动关系(基础)、集体劳动关系(核心)、社会劳动关系(总体)集体劳动关系:由工会为代表的劳动者与雇主或雇主组织所构成关系。
主要特征:主体独立、权利对等、工会代表社会劳动关系:劳方、资方、政府三方关系。
最重要特征—政府直接介入经济环境(间接影响)、技术环境、政策环境(直接干预、货币、财政、就业、教育和培训政策)、法律和制度环境(最基本形式)、社会文化环境(影响是潜在的,不易察觉的)就业政策是影响最直接特征;1平等主体2自发性3权利义务对等相互的,内容;1主体;自然人、法人、组织,2客体;劳动行为,3内容;权利和义务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工单位注册地不一样,按合同履行地。
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直接剥夺、暴力与强制、不同步;②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两大对立阶级,矛盾集中在最基本劳动条件上,自由放任、资方占优势,立法倾向雇主;③垄断资本主义时期——集体谈判制度得到国家保护和承认,矛盾程度和方式变化,劳资力量对比变化,向法制化国家干预,工会力量增强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过渡期,国家劳动行政管理增强,工业民主化、集体谈判和三方协商的出现,关系丰富宽泛;⑤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成熟阶段、一切变好了,缓和、合作,立法完善,三方格局形成;合作成为主流⑥20世纪初(新时期)——全球一体化,跨国公司兴起,非正规就业劳动者处境日益严峻,发展中国家面临新问题,发达国家工会面临知识经济挑战,工会力量不断缩小;⑦“后金融危机时代”——市场化,去管制化、雇佣灵活化,工会、集体协商变弱;罢工权名存实亡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劳动关系特征:(3化)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义;1深化企业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客观要求2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市场就业机制的客观要求3维护职工队伍稳定的客观要求集体协商的特征;1劳动者团体和企业团体之间的谈判2改善劳动条件和协调劳动关系的谈判3结果体现在合同中4本身不产生劳动关系5国家起调解作用6保护劳动者14、工资集体协议:专门就工资事项签订的专项集体合同,作为集体合同的附件,与集体合同具有同等效力,任何一方都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
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章节高频考点汇总
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全章节高频考点汇总第一章、组织激励考点一:需要层次理论1、需要层次2、主要观点3、应用考点二:公平理论第二章、领导行为考点一: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理论考点二:领导决策1、决策过程2、决策模型3、决策风格第三章、组织设计与组织文化考点一:组织设计概述1、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2、组织结构设计考点二:组织设计类型1、行政层级式组织形式2、职能制组织3、矩阵组织形式4、事业部制组织形式第四章、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考点一:战略的三个层次及战略管理模型考点二:人力资源战略与组织发展战略的匹配1、人力资源战略与不同组织发展战略的匹配2、人力资源战略与不同竞争战略的匹配第五章、人力资源规划考点一:人力资源需求预测1、影响因素2、主要方法考点二:人力资源供求平衡的基本对策1、需求大于供给的组织对策2、需求小于供给的组织对策3、需求与供给结构不匹配的组织对策第六章、人员甄选考点一:心理测试1、能力测试2、人格测试测试方法3、职业兴趣测试考点二:面试的类型第七章、绩效管理考点一:战略性绩效管理考点二:绩效评价1、绩效评价技术2、绩效评价常见误区第八章、薪酬管理考点一:战略性薪酬管理考点二:上市公司股权激励1、股票期权2、限制性股票第九章、培训与开发考点一:培训与开发效果的评估1、评估的内容2、评估方法考点二:职业生涯管理1、组织层次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法2、个人层次的职业生涯管理方法3、职业生涯管理效果的评估4、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及主要任务5、职业生涯锚第十章、劳动关系考点一:劳动关系的概念1、定义2、特征3、主体考点二:劳动关系系统及其运行第十一章、劳动力市场考点一:劳动力供给总量考点二:个人及市场劳动力供给1、劳动关系系统的概念和特点2、劳动关系系统的运行3、劳动关系运行的程序规则和实体规则第十二章、工资与就业考点一:工资水平、工资差别考点二:失业的类型及其原因1、摩擦性事业2、结构性失业3、季节性失业4、周期性失业第十三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考点一: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基本类型1、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2、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几个基本理论3、上大学的合理年限决策考点二:人力资本投资与在职培训1、在职培训及其基本类型2、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及其安排3、在职培训对企业及员工行为的影响第十四章、劳动合同管理与特殊用工考点一: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1、劳动合同解除2、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3、劳动合同终止4、培训服务期5、竞业限制6、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标准考点二:非全日制用工1、概念、特征、规定第十五章、社会保险法律考点一:社会保险法律关系1、概念2、主体与客体考点二:社会法律适用1、特征2、基本原则3、基本要求4、基本规则第十六章、社会保险体系考点一:基本养老保险1、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享受条件3、缴费不足15年的处理考点二:工伤保险1、原则2、用人单位的责任3、工伤保险费的缴纳4、工伤认定范围5、视同工伤6、不得认定或视同工伤7、工伤认定申请8、工伤保险待遇9、停止享受工伤保险的情形第十七章、劳动争议调解仲裁考点一:劳动争议概述1、概念2、基本特征3、基本原则4、《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适用范围5、不属于劳动争议的情形考点二:劳动争议当事人和举证责任1、劳动争议当事人2、劳动争议当事人的举证责任第十八章、法律责任与行政执法考点一:劳动法律责任、社会保险法律责任1、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律的责任2、用人单位违反社会保险法的责任3、骗取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或骗取社会保险待遇的法律责任考点二:劳动监察1、劳动监察的属性2、处罚方式3、劳动监察程序4、其他规定第十九章、人力资源开发政策考点一:人才评价机制改革1、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2、改进和创新人才评价方式3、加快推进重点领域人才评价改革4、健全完善人才评价管理服务制度考点二:职称制度。
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考前速记知识点汇总
中级经济师考试《人力资源管理》考前速记知识点汇总1.内源性动机看重的是工作本身,如寻求挑战性的工作,获得为工作和组织多作贡献的机会以及充分实现个人潜力的机会。
外源性动机看重工作所带来的报偿,如工资、奖金、表扬、社会地位等。
2.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分为五种类型: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前三个层次是基本需要,靠外部条件和因素满足;后两个层次是高级需要,靠内在因素来满足。
3.双因素理论4.恢复公平的方法:改变自己的投入产出、改变对照者的投入产出、改变对投入产出的知觉、改变参照对象、辞职。
5.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理论(1)交易型:强调个人在组织中的权威和合法性;强调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关注任务的完成及员工的顺从;依靠组织奖励和惩罚影响员工绩效。
(2)变革型:关注理想和组织价值观并激励追随者;能够制定明确的发展愿景;依靠领导风格影响员工绩效。
6.路径—目标理论(1)指导式领导:让员工明确别人的期望、成功绩效的标准和工作程序。
(2)支持型领导:努力建立舒适环境,亲切友善,关心下属要求。
(3)参与式领导:主动征求并采纳下属的意见。
(4)成就取向式领导:设定挑战性目标,鼓励下属展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7.各情境下的领导效能8.四种领导风格:(1)指导式(高工作一低关系);(2)推销式(高工作一高关系);(3)参与式(低工作一高关系);(4)授权式(低工作一低关系)。
9.决策风格(1)指导型:决策者具有较低的模糊耐受性,倾向手关注任务和技术本身。
(2)分析型:决策者具有较高的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关注任务和技术本身。
.(3)|概念型:决策者具有较高的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对人和社会的关注。
(4)行为型:决策者具有较低的模糊耐受性,倾向于对人和社会的关注。
10.文化类型(1)学院型;嘉欢雇用年轻的大学毕业生。
(2)俱乐部型:重视适应、忠诚感和承诺。
(3)棒球队型:鼓励冒险和革新,重视创造发明。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知识点整理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知识点整理
1. 人力资源管理概述: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目的和职能;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2. 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定义和作用;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和评估。
3. 招聘与任用:招聘与任用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招聘与任用的程序和方法;招聘与任用的实施和评估。
4. 员工培训与开发: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定义和作用;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员工培训与开发的实施和评估。
5.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定义、目的和重要性;绩效管理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绩效管理的实施和评估。
6. 薪酬管理:薪酬管理的定义和作用;薪酬管理的内容、程序和方法;薪酬管理的实施和评估。
7. 福利管理:福利管理的定义和作用;福利管理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福利管理的实施和评估。
8. 劳动关系管理:劳动关系管理的定义和作用;劳动关系管理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劳动关系管理的实施和评估。
9.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定义和作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内容、程序和方法;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实施和评估。
10. 国家有关人力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与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
- 1 -。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速记考点汇总
中级经济师速记考点汇总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黄金150点速记1.动机的要素:决定人行为的方向;努力的水平;坚持的水平。
2.动机的类型:内源性动机(因为行为本身)、外源性动机(为了行为结果)。
3.马斯洛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观点:用于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投入效益是递减的。
5.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成就感、别人的认可、责任和晋升等);保健因素(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
【注意】缺失保健因素—不满;具备激励因素—满意。
6.ERG理论核心需要: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7.ERG理论“挫折—退化”观点:高层次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对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欲望就会加强。
8.三重需要:成就需要(适度的风险、较强责任感、及时的反馈)、权力需要、亲和需要(易充当被管理的角色)。
9.成就需要高的人通常只关心自己的工作业绩,不关心如何影响他人使其做出优秀的业绩。
10.公平比较方法:纵向比较(组织内/外的自我比较)、横向比较(组织内/外的他人比较)。
11.恢复公平: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改变对照者的投入或产出;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改变参照对象;辞职。
12.期望理论:效价×期望×工具性=动机。
效价:一个人需要的报酬;期望:一个人对工作努力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强度;工具性:一个人对完成任务与获得报酬之间关系的估计。
13.强化理论:行为结果对行为本身具有强化作用。
14.目标管理强调通过群体共同参与制定具体的、可行的而且能够客观衡量的目标。
15.目标管理要素:目标具体化、参与决策、限期完成、绩效反馈。
16.参与管理的形式:共同设定目标、集体解决问题、直接参与工作决策、参与政策制定小组、参与新员工甄选等。
17.推行参与管理的条件:有充裕的时间;与员工自身利益相关;员工必须具有参与的能力;不应使员工和管理者的地位和权力受到威胁;组织文化支持;员工对参与的需要。
人力资源中级经济师知识点
人力资源中级经济师知识点1. 人力资源管理概论
- 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理论和发展历程
- 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和作用
-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与组织战略的关系
2. 人力资源规划与配置
- 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与分析
- 员工招聘与选拔
- 人力资源外包与劳务外包
3. 薪酬与福利管理
- 薪酬管理理论与方法
- 薪酬体系设计与管理
- 福利计划设计与管理
4. 绩效管理
- 绩效管理理论与方法
-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与实施
- 绩效反馈与激励机制
5. 培训与发展
- 培训需求分析与计划
- 培训方式与方法
- 培训效果评估
6. 员工关系管理
- 劳动法律法规
- 员工沟通与参与
- 劳资关系管理
7. 人力资源信息管理
- 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应用
-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 人力资源大数据应用
8. 人力资源战略与变革管理
- 人力资源战略规划
- 组织变革与人力资源管理
- 人力资源国际化管理
以上是人力资源中级经济师考试的主要知识点,涵盖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考生需要系统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
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专业重点知识点背诵A4版20页.doc
第一章组织激励第一节需要与动机1.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
2.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人的需要(1)内源性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本身,因为这种行为可以带来成就感,或者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
2)外源性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人为了获得物质或社会报酬,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完成某种行为,完成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
二、激励及其类型(1)概念: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作用:可以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使员工出色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2.几种常见的激励形式从激励内容的角度:物质激励、精神激励从激励作用的角度:正向激励、负向激励从激励对象的角度:他人激励、自我激励第二节激励理论一、需要层次理论1.马斯洛划分的五层次人类需要★(1)生理需要,指对食物、水、居住场所、睡眠等身体方面的需要。
(2)安全需要,主要针对身体安全(如脱离危险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安全(如不解雇的承诺,或是舒适的退休计划)的需要,以避免身心受到伤害。
(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例如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
(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以及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
(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2.主要观点:(1)人具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励作用。
(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
(4)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因为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参与决策可以使参与者对做出的决策有认同感,有利于决策的执行。
(4)参与工作可以提供工作的内在奖赏,使工作显得更有趣,更有意义。
3.参与管理的条件
(1)行动前,要有充裕的时间(2)员工参与的问题必须与其自身利益相关(3)员工必须具有参与的能力,如智力、沟通技巧等
第二章 领导行为
第一节 领导理论
领导的含义:是一种影响群体、影响他人以达成组织目标的能力。
一、特质理论
主要观点:领导者具有某些固定的特质,并且这些特质是与生俱来的。只有先天具备这些特质的人,才有可能成为领导。如:智慧、支配性、自信、精力充沛等等。
二、改变型领导理1)人具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强烈程度不同而已。
(2)未被满足的需要是行为的主要激励源,已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不再有激励作用。
(3)这五种需要层级越来越高,当下一层次需要在相当程度上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
(4)以上五种层次的需要还可大致分为两大类:前三个层次为基本需要,后两个层次为高级需要,因为前三者的满足主要靠外部条件或因素,后两者的满足主要靠内在因素。
(2)情景因素:三个维度(八种情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下属对领导者信任、信赖和尊重的程度*工作结构:工作程序化、规范化的程度*职权:领导者在甄选、训练、调薪、解聘等人事方面有多大的影响力和权力。
六、领导——成员交换理论1.乔治·格雷恩等提出,简称LMX理论。2.主要观点:1)团体中领导者与下属在确立关系和角色的早期,就把下属分出“圈里人”和“圈外人”的类别。(2)属于“圈里人”的下属与领导打交道时,比“圈外人”有更少的困难,能感觉到领导者对他们更负责。(3)领导者倾向于对“圈里人”比“圈外人”投入更多的时间、感情以及更少的正式领导权威。(4)在工作中,“圈里人”比“圈外人”承担更高的工作责任感,对其所在的部门贡献更多,绩效评估更高。5)领导——成员间的交换是互惠的过程。(6)领导者和下属两者都作为个体,通过团体进行反馈。
四、三重需要理论
麦克里兰提出。1.三种需要:成就需要:个体追求优越感的驱动力,或者参照某种标准去追求成就感,寻求成功的欲望。权力需要:促使别人顺从自己意志的欲望。亲和需要:寻求与别人建立友善且亲近的人际关系的欲望。
2.观点:1)成就需要高的人的特点--选择适度的风险;--有较强的责任感;--喜欢能够得到及时的反馈。在实际中,大公司的杰出的总经理往往没有很高的成就动机。2)权力需要与领导的关系喜欢支配、影响别人,喜欢对人“发号施令”,十分重视地位和影响力,喜欢具有竞争性和能体现较高地位的场合或情景。 杰出的经理们往往都有较高的权力欲望,而且一个人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其权力需要也越强,越希望得到更高的职位。3)领导的亲和需要对管理的影响往往充当被管理者的角色。亲和需要强,过分强调管理上的良好关系,会干扰正常的工作程序,因此出色的经理的亲和需要相对较弱。
主要结论:(1)下属的工作是结构化的,则支持型的领导可以带来高的绩效和满意度。
(2)对于能力强或经验丰富的下属,指导式的领导可能被视为多余的。(3)内控型下属对参与型领导更为满意,而外控型下属对指导式领导更为满意。
五、权变理论1.费德勒提出。2.主要观点:团队绩效的高低取决于领导者与情景因素之间是否搭配。(1)领导方式:工作取向(关心生产)与人际取向(乐于与同事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测量量表:最不喜欢的工作伙伴
2)关系式:效价×期望×工具=动机
效价:个体对所获报酬的偏好程度,是个体得到报酬的愿望的数量表示
期望:员工对努力工作能够完成任务的信念强度(个人对努力产生成功绩效的概率估计)
工具:员工对一旦完成任务就可以获得报酬的信念
七、强化理论主要内容:(1)行为的结果对行为本身有强化作用,是行为的主要驱动因素。(2)是一种行为主义的观点。(3)忽视了人的内在心理状态,而是注重行为及其结果。
二、激励及其类型
(1)概念: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而使其努力工作,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2)作用:可以调动人们潜在的积极性,使员工出色完成工作目标以及不断提高工作绩效。2.几种常见的激励形式
从激励内容的角度: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从激励作用的角度:正向激励、负向激励
从激励对象的角度:他人激励、自我激励
二、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提出,又称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
1.内容 激励因素:成就感、别人的认可、工作本身、责任和晋升等因素。 保健因素:组织政策、监督方式、人际关系、工作环境和工资等因素。传统:满意←—→不满意(具备各种因素,员工满意;不具备,不满意)
赫茨伯格:满意←—→没有满意(具备激励因素,员工满意;不具备,没有满意)
四、路径——目标理论罗伯特·豪斯提出。
1.领导者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下属达到他们的目标,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以确保下属的目标与群体或组织的目标相互配合。领导者的行为如果想要被下属接受,就必须能为员工提供满足感。
2.领导的激励作用在于: 第一,使绩效的实现与员工需要的满足相结合; 第二,为实现有效的工作绩效必须提供必须的辅导、指导、支持和奖励。
1.交易型:(1)强调任务的明晰度、工作的标准和产出。(2)关注任务的完成和员工的顺从。(3)更多依靠组织的奖励和惩罚等手段来影响员工的绩效。
2.改变型:(1)通过更高的理想和组织价值观来激励他的追随者们。(2)为组织制定明确的愿景,更多地通过自己的领导风格影响员工和团队的绩效。
三、魅力型领导理论1.罗伯特·豪斯提出。2.魅力型领导者:具有自信并且信任下属,对下属有高度的期望,有理想化的愿景,以及使用个性化风格。3.主要观点:(1)其追随者认同该领导及其任务,表现出对领导者的高度忠诚和信心,效法其价值观和行为,并且从自身与领导者的关系中获得自尊。(2)魅力型领导对追随者的影响:产生高于期望的绩效,以及对领导者和工作任务的强烈归属感。(3)追随者对魅力型领导的影响:当追随者显示出更高水平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时,魅力型领导者的效果会得到进一步强化。4)魅力本身是一个归因现象,会随情景发生变化。
第二节 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划分的五层次人类需要★(1)生理需要,指对食物、水、居住场所、睡眠等身体方面的需要。(2)安全需要,主要针对身体安全(如脱离危险的工作环境)和经济安全(如不解雇的承诺,或是舒适的退休计划)的需要,以避免身心受到伤害。(3)归属和爱的需要,包括情感、归属、被接纳、友谊等需要,例如获得友好和睦的同事。(4)尊重的需要,包括内在的尊重,如自尊心、自主权、成就感等需要,以及外在的尊重,如地位、认同、受重视等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个人成长、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理想的需要。
2.1974年的研究:人格和情境都是决定领导的因素
二、俄亥俄与密西根模式
(一)俄亥俄模式
领导行为的两个维度:1.关心人:注重人际关系,尊重和关心下属的建议和情感,更愿意建立相互信任的工作关系。2.工作管理:领导者为达成目标而在规定或确定自己与部属的角色时所从事的行为活动,包括组织工作任务、工作关系、工作目标。
四种领导行为:*指导式领导:让员工明确别人对他的期望、成功绩效的标准和工作程序。*支持型领导:努力建立舒适的工作环境,亲切友善,关心下属的要求。*参与式领导:主动征求并采纳下属的意见。*成就取向式领导:设定挑战性目标、鼓励下属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
3.权变因素(不同的领导行为适合于不同的环境因素和个人特征):第一,下属控制范围之外的控制因素:工作结构、正式的权力系统、工作团队;第二,下属的个人特征:经验、能力、内外控等。
第一章 组织激励
第一节 需要与动机
1.需要是指当缺乏或期待某种结果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对食物、水、空气等的物质需要及对归属、爱等的社会需要。2.动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活动、为某一目标付出努力的意愿,这种意愿取决于目标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人的需要(1)内源性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做出某种行为是因为行为本身,因为这种行为可以带来成就感,或者个体认为这种行为是有价值的。2)外源性动机(外在动机):是指人为了获得物质或社会报酬,或为了避免惩罚而完成某种行为,完成某种行为是为了行为的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
五、公平理论 亚当斯提出。
1.公平理论的内容:(1)人不仅关心自己的绝对报酬,也关心产出投入比与他人的产出投入比的比较,以判断是否公平。(2)员工比较的是对投入、产出的自我知觉,而非投入、产出的客观测量结果。
(3)比较的方法包括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
2.恢复公平的五种方法(员工)(1)改变自己的投入或产出 (2)改变对照者的投入或产出 (3)改变对投入或产出的知觉 (4)改变参照对象 (5)辞职
第二节 领导风格与技能
一、早期关于领导的研究一)勒温的民主与专制模式
不同的领导风格(独裁、民主和放任)在相似的组织中能产生不同的反应。放任型领导会产生最多的攻击行为。
二)斯道格迪尔的研究1.1948年的研究:(1)领导者的重要特质:智力、机敏、洞察力、责任、主动性、坚定、自信、善于社交。(2)领导者特质必须与领导者行使职能的情境相关。该研究标志着一个新的强调领导行为和领导情境的领导研究理论的诞生。
(4)参与不应使员工和管理者的地位和权利受到威胁
(5)组织文化必须支持员工参与
4.质量监督小组
(1)是一种常见的参与管理模式。
(2)通常由8-10位员工及1名督导员组成,小组成员定期集会讨论质量方面的难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监督实施。
(3)作为小组成员的前提条件:具备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的能力,懂得与他人沟通,宣传各种策略。
3.公平理论在管理上的应用 (1)根据员工对工作和组织的投入来给与更多报酬,并确保不同的员工投入/产出比大致相同,以保持员工的公平感。 (2)因为公平感是员工的主观感受,应经常注意了解员工的公平感。对于有不公平感的员工应予以及时地引导或调整报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