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名句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
中医最经典的一句话1.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2.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3.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
4.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久病入络。
5. 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
6. 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7. 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8.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9.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10.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 痛则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
12. 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13.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而恶湿。
14. 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15.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6. 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17. 久病先针足三里。
18. 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
19. 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
20.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21.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22. 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23. 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24.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25. 世无良医,枉死者半,此言非虚。
[唐] 孙思邈26. 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 [唐] 孙思邈27.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28.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29. 上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30. 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31.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32.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33.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34.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35.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中医经典名句60条
中医经典名句60条1. 上工医未病,中工医欲病,下工医已病。
2. 阴阳失调,百病乃生。
3. 气血调和,百病不侵。
4.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5.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
6. 心主神明,开窍于舌。
7. 肝主疏泄,开窍于目。
8. 肺主气,开窍于鼻。
9. 脾主运化,开窍于口。
10. 肾主水,开窍于耳。
11. 阴阳互根,互为其根。
12. 阴阳消长,相互制约。
13. 阴阳平衡,健康之本。
14. 寒热虚实,八纲辨证之纲。
15. 标本缓急,四诊合参之要。
16.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之法。
17.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18. 扶正祛邪,阴阳并调。
19. 攻补兼施,治病之要。
20. 调理气血,固本培元。
21.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22. 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23. 疏经通络,气血畅通。
24. 扶正祛邪,恢复平衡。
25. 固本培元,增强体质。
26. 食疗养生,治未病之先。
27. 情志养生,心身和谐。
28. 运动养生,强身健体。
29. 导引养生,吐纳调息。
30. 中医养生,健康长寿。
31. 药食同源,药补食疗。
32. 食药兼用,调理身体。
33.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34. 分清寒热,用药之要。
35. 因人而异,辨证施治。
36. 调和阴阳,固本培元。
37. 扶正祛邪,增强体质。
38. 治病求本,标本兼治。
39. 疏经通络,活血化瘀。
40. 调和气血,阴阳平衡。
41. 平心静气,调畅情志。
42. 劳逸结合,保持健康。
43. 戒烟限酒,健康之基。
44. 适时进补,增强体质。
45.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运动。
46. 预防为主,治未病之先。
47. 早睡早起,顺应天时。
48. 心静自然凉,清心寡欲。
49. 养心安神,睡前静心。
50. 中医养生,健康之宝。
51. 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52. 病理从内,正气为主。
53. 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54. 扶正祛邪,阴阳调和。
55. 辨证施治,对症下药。
56. 食药同源,药补食疗。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必看名言50则!
中医必看名言50则!展开全文踏雪无痕,韩愈后裔12:23中医必看名言50则!1、医者,意也。
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孙思邈《千金翼方针灸上》2、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3、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
——汉张仲景《伤寒论·序》4、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
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
——(汉)王充《论衡别通》5、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孙思邈(见《旧唐书本传》)6、凡为医者,须略通古今,粗守仁义。
绝驰鹜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如此则心识自明,神物来相,又何戚戚沽名,龌龊求利也。
——(宋)张杲《医说》7、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8、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物。
——(宋)《医工论》9、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止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
——(宋)《医工论》10、或以医来见者,未尝不以葆精毓神开其心。
至于一语一默、一出一处,凡有关伦理者,尤谆谆训诲,使人奋迅感慨激励之不暇。
——(元)戴良《丹溪翁传》11、夫以利济存心,则其学业必能日造乎高明;若仅为衣食计,则其知识自必终囿于庸俗。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12、学问无窍,读书不可轻量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13、人身疾苦,与我无异。
凡来请召,急去无迟。
——明江瓘《名医类案医戒》14、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15、与吾不合之人求治,予以活人之心,不记宿怨。
——(明)万全《幼科发挥》16、夫有医术,有医道,术可暂行一世,道则流芳千古。
——(明)赵献可《医贯》17、至重惟人命,最难却是医。
病源须洞察,药饵要详实。
当奏万全效,莫趁十年时。
死生关系大,惟有上天知。
叮咛同志者,济世务加思。
中医经典名句100句
中医经典名句100句1.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2. 治病必求其本。
3.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4.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5. 邪去正自安。
6. 治病如治国,调阴阳为先。
7. 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脾胃。
8. 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
9. 肝主疏泄,肺主宣降。
10. 心主血脉,脾主肌肉。
11. 肾主骨,髓为脑海。
12.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13.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14.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15.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17. 命门者,精神之所舍也。
18.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19.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20.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21.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22.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23.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24.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25.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26.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27.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28.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29.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30. 胃者,水谷之海。
31.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32.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33.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34.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35.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36.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37.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38.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39.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4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41. 胃者,水谷之海。
42.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43.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45.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46.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47. 脾者,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48.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49.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50.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
51.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中医经典格言
中医经典格言中医经典格言100句导语: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1.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2.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3.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4. 补肾不如补脾,补脾不如补肾5. 邪气内陷,当逆流挽舟;津枯便秘,宜增水行舟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7.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8. 人身小天地9.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10. 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11. 肺主治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12.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13. 肾者胃之关也14.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15.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1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17.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18. 胃为五谷之府,胆为中精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传导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三焦为中渎之府19.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20. 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21.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22.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23. 六腑以通为用24. 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25. 脾为胃行其津液26. 八脉丽于肝肾,冲脉丽于阳明27.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28.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29.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30.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31.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32.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33. 肺为水之上源34.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35.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36. 气有余便是火37. 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劳倦则伤脾38.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39. 胃不和则卧不安40.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41.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42. 聚于胃,关于肺43.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44. 久痛入络45. 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46. 上工治未病47.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48.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49. 肺朝百脉50.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51. 脏寒生满病52.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53. 气伤痛,形伤肿54. 怪病多痰55. 治痿独取阳明5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57. 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58. 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59. 多诊识脉,屡用达药60. 临病人问所便61.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62.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63.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64.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65.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66.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67. 热深厥深,热微厥微68.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腆胀69. 尝贵后贱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目失精70. 肝为女子先天71.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72.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73.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74.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75. 治病必求于本76.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77.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78.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79.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80.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81.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檠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82.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83. 脾胃虚则阴火升84. 亢则害,承乃制85.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86. 二阳之病发心脾87. 肺热叶焦,发为痿躄88.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89.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90. 诸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91. 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
行医古训名言名句大全
行医古训名言名句大全1. 三黄守则,医者之道也:黄金斗、黄土年、黄庭宇。
2. 面腑之识,医者之本也。
3. 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4. 医者仁心,医术方达。
5. 医者言善诊,慧者云见所未见。
6. 医者无私,以患者为中心。
7. 药石之中有石而无药,绝非良医。
8. 医者先治己,方能治人。
9. 医者戒自急,免多误。
10. 医学发扬光大,世间疾苦减少。
11. 辨势明神,行医之道也。
12. 病来如山倒,医者无怯意。
13. 病人问大夫,三畏晚畏医。
14. 医者入室,恩如父母,敬如皇帝。
15. 决胜于未病,救人之药最善。
16. 疗病须守法,慎勿越界行。
17. 危重说不相信医者,无疑为盲人瞪眼。
18. 自觉方能诊断得准确,百病不误治。
19. 医者会诊,云集智慧之门。
20. 医者治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1. 医者诊人,诚心与善心同在。
22. 耐心细心病人,心疼与爱心同行。
23. 医者惜命,天下万物定。
24. 名医名贵,贵在救人雅。
25. 看病首先怕重,治病首先看轻。
26. 医者患者,共同立身外之痛。
27. 医者以德为先,以术为依。
28. 病入膏肓,医者无退避。
29. 医者救死扶伤,承担世间责任。
30. 医药相生,医者助人为乐。
31. 问诊者敬问医者,乃得平安电话。
32. 矢志救死扶伤,医者品质十足。
33. 医者职业,不仅技艺更是良知。
34. 学医者呵,必先修养自身肺腑心。
35. 医者脑后,病家心上。
36. 病人态度决定疗效,医者态度格外重。
37. 男儿有所为有所不为,医者有所治有所不治。
38. 有病怕药怕针怕医生,不如请医开处方。
39. 医者言之者善,患者听之者效。
40. 病人情绪,医者敏感。
41. 诊疗事关生命,医者尽心经营。
42. 初时微微火苗,医者扑灭之。
43. 对病人听诊不准确,后果自负医者。
44. 心诚则灵,医者心诚,病者必愈。
45. 病人如宝,医者当真。
46. 借古讽今,医者久藏不发。
中医经典语录380句
中医经典语录380句1、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2、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3、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7、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8、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9、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10、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11、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12、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1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14、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15、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16、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17、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中医古籍名句
中医古籍名句
1.食饮有度,无病之基。
2.三分治疗,七分养成。
3.若食伤身,便是药石无用。
4.不治已病,惟防未病。
5.良药苦口,忍耐得人。
6.一食一寐,无疾病。
7.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8.病从腑开始,久则归于胃。
9.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
10.气和则生,气郁则死。
11.脉存则生,脉绝则亡。
12.祛邪则通,通则不病。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14.害己之毒,非人所加。
15.病人不知病,医者为上。
16.病由口入,诸恶由口出。
17.心地善良,药到病除。
18.寿命天注定,保养自可延。
19.以和为贵,以和为定。
20.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21.医者以情受命,患者以德报恩。
22.知音难遇,直教必行。
23.无病无灾,真乃福康。
中医经典句子
中医经典句子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你还知道哪些中医经典句子吗?下面是店铺特地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中医经典句子,赶快来围观一下吧!中医经典句子【优美篇】1、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2、手心热来腹中热,手心凉来腹中凉。
3、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4、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5、辛开苦降,芳香开窍,淡渗利湿。
6、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
7、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8、四季脾旺不受邪。
9、冬不用栀子,夏不用麻黄。
10、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
11、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12、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1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14、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5、内不坚则善病风。
16、久病多瘀,怪病多痰。
17、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18、综观医学大纲,不外理法方药四字。
19、恶寒非寒明是热症。
20、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中医经典句子【精选篇】1、脾气通于口,口和则知谷味矣。
2、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3、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4、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5、内之证或不及其外,外之证则必根于其内。
6、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7、肾精贵乎专涩,膀胱常欲气化。
8、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9、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10、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中医经典句子【热门篇】1、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2、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3、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4、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精。
5、一阴一阳者,天地之道;一开一合者,动静之机。
6、肥人气虚多痰,瘦人血虚多火。
7、有医术,有医道。
术可暂行一时,道则流芳千古。
8、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9、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10、不知为不知,亦良医也。
11、气属阳而无形,血属有而有形。
中医药名言名句诗词诗句
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精辟)
中医名言名句集锦(精辟)一、天人合一1.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习业》)2.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3.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4.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失阳则死。
(明·张介宾《类经附翼·大宝论》)5.天地之理,有开必有合;用药之机,有补必有泻。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论补法》)6.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
(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7.精是吾神,气是无道,藏精养气,保守坚真。
(清·董浩等《全唐文·卷九四五》)8.人生如天地,和煦则春,惨郁则秋。
(清·程杏轩《医述·医学溯源》)9.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0.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帝王世纪·击壤歌》)12.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13.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素问·宝命全形论》)14.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15.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素问·举痛论》)二、养生保健1.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2.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
形气亦然。
(《吕氏春秋·尽数》)3.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
(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七百二十》)4.养心莫善于寡欲。
中医顶尖名句-发病原因
中医顶尖名句-发病原因1.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素问·生气通天论》)2.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
(《素问·经脉别论》)3.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4.风邪无形而居外,湿邪有形而居内。
(清·喻昌《医门法律·热暑湿三气门》)5.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6.风者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7.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8.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9.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10.体中多湿之人,最易中暑。
(清·喻昌《医门法律·热湿暑三气门》)11.外因之病,风为最多。
(清·费伯雄《医醇剩义·火》)12.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13.众人一般者,乃天行时疫也。
(明·龚信《古今医鉴·温疫》)14.百病生于气也。
(《素问·举痛论》)15.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6.悲则气消。
(《素问·举痛论》)17.久病生郁,久郁生病。
(明·傅仁宇《审视瑶函·内外二障论》)18.惊则气乱。
(清·何梦瑶《医碥·气》)19.恐则气下。
(《素问·举痛论》)20.怒则气上。
(《素问·举痛论》)21.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22.心乱则百病生,心静则万病患。
(元·罗天益《卫生宝鉴·中风小羌活愈风汤》)23.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4.喜则气缓。
(《素问·举痛论》)25.因病而郁,因郁而病。
中医名句整理(精辟)
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前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全然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中医经典一句话
中医锦句120条一、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二、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4、通那么不痛,痛那么不通.五、痢、痢无补法。
六、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八、疹是太阴风热。
九、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第一犯肺,逆传心胞。
1一、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二、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五、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六、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八、亢那么害,承乃制。
1九、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一、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2二、上焦如羽,非轻不举.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那么外寒,阴盛那么内寒。
2五、人身只是内外,气血只是虚实。
2六、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八、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九、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一、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二、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需降火,清心必需豁痰。
3五、病不辨那么无以治,治不辨那么无以痊。
3六、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九、法只是仲景,理只是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一、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二、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五、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六、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那么吐血,阴络伤那么便血。
4八、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九、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
中医经典一句话,搞中医的一定要看1、疔疮先出血,内毒以寒泻。
2、眩晕者无痰不作,消渴者无火不生。
3、肥人眩晕少气多痰,瘦人眩晕少血多火。
4、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5、痢、痢无补法。
6、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7、养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
8、疹是太阴风热。
9、癍是阳明火毒。
10、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胞。
11、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12、温病凭脉伤寒凭症。
13、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14、初病在经,久病在络。
15、不懂何经何络,开口动手便错。
16、金水相生,子盗母气。
17、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18、亢则害,承乃制。
19、暴聋属实,久聋属虚。
20、欲求南风,先开北窗。
21、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
22、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23、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24、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24、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25、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26、通邪三法汗、吐、下。
27、寒淫于内,治宜甘热。
28、热淫于内,治宜咸寒。
29、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30、导龙入海,引火归渊。
31、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32、月满勿补,月亏勿泻。
33、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34、清肝必须降火,清心必须豁痰。
35、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36、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37、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38、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39、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40、培之以黄芪,燥之以白术,补气健脾何患不除。
41、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4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43、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44、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45、所为邪者,从亏而见。
46、湿热毒火,首见肝经。
47、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48、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49、大毒治病十去其六,中毒治病十去其八。
5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51、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方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到血直须凉血散血。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哲理(精选33句)
中医金句中医经典语录哲理(精选33句)1、传承中医精髓,全为健康服务。
2、减压疏筋通经络,养心颐神慢生活。
3、循经通络活气血,培本固元壮精神。
4、幸福栖息地,健康新乐园!5、新刺激,高疗效,超享受。
6、经络通达财富源,超脱凡心旺健康。
7、都市快节奏,养生慢享受。
8、集中医之大成,享生命之长绵。
9、包罗中华精髓,疏尽全身经脉。
10、中医保健科技,循经生物魅力。
11、疏筋通经络,颐养精气神。
12、任督疏通,天下神功;经络疏通,全身轻松。
13、中医疗法博大精深,经络养生独树一帜。
14、新奇疗法归传统,固元养生好轻松!15、给自己放个假,让身心放松一下。
16、循经生物疗法,体验全新精彩。
17、循经疗法平阴阳,道法自然身吉祥。
18、疏经通络标本兼治,固本养元心神合一。
19、中医新时尚,养生正能量。
20、至尊元动力,养生新科技。
21、疏压养神通经络,享受都市慢生活。
22、一通百通,健康人生。
23、选择循经生物疗法,坐拥曾经青春年华。
24、让你流失的元气,通通回到您的身体。
25、养身千日,不如循经疗法一时。
26、呵护精气神,健康不离身。
27、传统中医经息活络,现代养生至尊享受!28、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产生更大的收益。
29、循经通筋络,养生新体验。
30、固本培元,打通经络,激发您的无限潜力。
31、科技领先中医世家,理疗保健安享快乐!32、高端的养生,健康的高度。
33、减压疏经络,颐养精气神。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
中医名人名言100句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通过世代医家的钻研与实践,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名言,这些名言不仅体现了中医学的智慧,也对我们理解和学习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100句中医名人的名言,带我们一起感受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1. "药石之学,以立观念,学其他则不为深矣。
"——医学家扁鹊2. "上工之医,必善于调气。
"——医学家扁鹊3. "夫精诚者,天之弘医。
"——医学家扁鹊4. "病人惧医生,病人不归。
"——医学家扁鹊5. "大医不治病,治未病。
"——医学家扁鹊6. "不洁之气,未发为病;发为病,已病者急。
"——医学家扁鹊7. "上工之医,谓之善言。
"——医学家扁鹊8. "善言者示贤,能复魂魄,致腠理。
"——医学家扁鹊9. "知人生之所生,治之所生。
"——医学家扁鹊10. "用医不足以治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医之义也。
"——医学家张仲景11.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3.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4.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5.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医学家张仲景16. "内伤者食少过劳,闭塞以饮沉,外受寒湿,寒气凝滞。
是故病者国风以内为痈肿。
中医名句整理(精辟)
一、天人合一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二、养生保健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素问·上古天真论》)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3.上工治未病。
(《难经·七十七难》)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四、医德医风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精华止咳常用麻黄(寒热皆可用炙麻黄,热证可配银花、前胡、黄芩、鱼腥草甚至石膏、栀子等)缩尿益智桑蛸(个人感觉比金樱子芡实好用,水陆二仙胜在平和)疏肝莫忘麦芽(治疗乳癖习用生麦芽、丝瓜络)闭经还须归芍(行气活血当然重要,补血调血是治病求本)崩漏海蛸茜草(二药皆有化瘀之功,可使离经之血归于常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疗伤必备三七,不须强分内外无论内伤、外伤,只要涉及到器质性损伤病变,都可用三七,包括自身免疫造成的损伤。
同时配合引经归经药使用。
久病必瘀十年前,我院一名老中医给自己老慢支开中药方的时候,用了丹参和当归,我当时不解,问及老医生的时候,他就说了这四个字,很受用。
其实,现在在临床上遇到一些长时间的疑难病症的时候,我就会尝试去观察患者有无血瘀的征象,如果有,用活血的中药或放血疗法,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久病及肾疏肝勿忘和胃,理气慎防伤阴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久病入络百病挟痰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见肝之病,知当传脾,当先实脾。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医家不用新荆芥,木贼从来不用鲜.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脾气喜升胃气喜降脾喜燥而恶湿怪病多由痰作祟,治痰无需只祛痰,贵在治气以为要,气顺则津液自行,绝其源泉痰即消。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百病生于气诸厥固泄,皆属于下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久病先针足三里兵无向导则不达贼境,药无引使则不通病所.忍怒以全阴,抑喜以养阳.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小病理气血,大病调阴阳.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燥治中,中燥增液,下燥治血白丹皮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去有汗之骨蒸。
桑白皮去往来寒热之骨蒸。
学不博不足以达其理,思不精不足以通其变。
救阴不在血,而在养津与测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木热则流脂,肝热未有不见痰者!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汗药宜早,下药宜迟。
用药古人名言 1.秦艽退黄最妙,以其性能退阳明经湿热邪气也。
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
--------清?程杏轩《医述?卷八》--------2.石膏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咽喉之热,三善清瘟疹之热,四善清痰喘之热。
--------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3.大黄去积,水荡之也;巴豆去积,火燎之也。
--------清?高鼓峰--------4.黄芩之退热,乃寒能胜热,折火之本也;柴胡之退热,乃苦以发之,散火之标也。
--------清?杨士瀛《仁斋直指方》--------5.荆芥最散血中之风。
--------清?汪昂《医方集解》--------6.木香行气,平肝实肠;厚朴散满,行水平胃。
--------清?汪昂《医方集解》--------7.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8.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9.柴胡散胆经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郁结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
--------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10.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花粉、知母;血燥气亦燥,滋燥药中可加入芦根、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当言》-------凡治病勿伤胃气,久病宜保脾土。
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外湿表散,内湿宜淡渗。
邪在皮毛者,汗而发之。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荣则不痛,不荣也痛。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治哮必用薄滋味,不可纯用凉药,必带表散。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
肺虚有痰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宜补肾以引其归脏胁为肝胆之区,禁用汗、吐、下三法。
(胁痛)《经》曰:溲而便脓血,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平治权衡,察脉之浮沉;去菀陈座者,疏涤肠胃也;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
吐血三要:宜行血,宜补肝,宜降气(痿)断不可作风治而用风药。
经曰:“治痿独取阳明。
”《医法圆通》:治癫贵于养心,兼于行痰;治狂务于祛邪,灭火为要。
《济世新编》:大抵狂为痰实,癫为心血少,治法俱豁痰顺气,清火平肝。
热痰主急惊,当泻;脾虚主慢惊,当补。
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胃为阳土,宜凉宜润;肝为刚脏,宜柔宜和。
肾脏内寓真阳,非温不纳;肝脏内寄相火,非清不宁。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滋肾水即以荣肝木;泻肝火即以安肾水。
善嚏者,肺病也。
善噫者,脾病也。
呵欠者,胃病也。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切脉之法,心空为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沉脉)。
脾脏宜补则健;胃腑宜疏自清。
脾喜暖而恶寒;土恶湿而喜燥。
胃阳不伤不吐;脾阳不伤不泻。
邪正不争不痛;营卫不乖不寒热。
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热邪伤阴,阳明消烁,宜清宜凉;太阴告困,湿浊弥漫,宜温宜散。
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见黑既止。
血之失于吐衄者,阳明之不降也;血之失于便脲者,太阴之不升也。
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
暑热伤气,益气而暑自消;暑热伤阴,益阴而暑自退。
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从外而受者,皆由地中之气升腾;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气不运。
燥邪辛润以开之;湿邪辛淡以开之。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阴虚者能发热,以真阴亏损,水不制火也;阳虚者能发热,以元阳败竭,火不归源也。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为实。
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精补;精补不如神补。
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
脉和缓者,元气之来也;脉强峻者,邪气之至也。
熟读而精灵自启,思深而神鬼可通。
—李士材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
—《北方医话》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
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
—《汪石山医学全书》善医者,法门广大无边。
不善医者,小心与大胆均误也。
—《古今医案按/俞按》理不必深,但期征实;论不必高,但求适用。
—《周学海医学全书》暑有阴阳之分。
尿有赤浊之别。
病人不忌口,医生白动手疹是太阴风热。
癍是阳明火毒。
巅顶之上,唯风可到。
欲求南风,先开北牖。
肠痈下不厌早,肠癖补不厌迟.无水舟停,增水行舟。
风为百病之长,头为诸阳之会。
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面肿为风,脚肿为水。
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
去邪而不犯无过之地。
克敌者存乎将,去邪者赖乎正。
法不过仲景,理不过内经。
外入之寒,温必兼散,内生之寒温必兼补。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宁舍其穴,不舍其经。
渴喜饮冷,腹中有热,渴喜饮热,腹中有寒。
阳络伤则吐血,阴络伤则便血。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
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一切气病用气药不效,少佐芎归血气流通而愈。
人身无倒上之痰,天下无逆流之水,故不治痰而治气。
凡病昼则增剧,夜则安静,是阳病有余及气病血不病。
凡病夜则增剧,昼则安静,是阴病有余及血病气不病。
昼则发热,夜则安静,是阳气自旺于阳分也。
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昼则安静,夜则发热、烦躁,是阳气下陷于阴中也。
名曰:热入血室。
夜则安静,昼则恶寒,是阴气上溢于阳中也。
昼则发热、烦躁,夜则发热、烦躁,是重阳无阴,急泄其阴峻补其阳。
昼则恶寒、夜则烦躁,饮食不入,名曰:阴阳交错者死。
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治火切不可久任寒凉之品,重伤脾胃,便不可救。
益阴宜远苦寒,益阳宜防增气,祛风勿过燥散,消暑毋轻下通。
上越之阳,起于肝木,而沧陷之阳,处于脾胃。
—《张聿青医案》阳本上升,阴从下吸则降。
本下降,阳从上挈则升。
阳降,则为蒸变化生之源,阴升则为滋养濡润之助。
—《张聿青医案》宣一身之气化,务在轻清,通六腑之机窍,端在滑利。
—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精华》阳气下陷者,举而扬之;阴气不降者,抑而降之。
—《医贯》气陷则仓廪不藏,阴亡则门户不闭。
—《医宗必读》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
—《医学衷中参西录》水不升为病者,调肾之阳,火不降为病者,滋心之阴。
—《吴医汇讲》少火宜升,壮火宜降。
壮火降而而少火升,气得升而血得养,三焦皆受益矣。
—《医方集解》。
1.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息以敬,心火自足;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寿世青编》2. 多记损心,多言耗气;心气内损,形神外散;初虽不觉,久则为弊;——(同上)3. 养心莫过于寡欲。
——《医学入门》4. 勿以脾胃热冷物;勿以脾胃软硬物;勿以脾胃熟生物。
——《折肱漫录》5. 胃阳弱而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
脾胃乃后天之本,老年要以调脾胃为切要。
——《老老恒言》6. 食物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一口化,细嚼也;一腹化,入胃自化也。
老年唯借火化,磨运易而输精多。
——(同上)7. 神静则心火自降,欲断则肾水自升。
——《医学入门》8. 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
——《景岳全书》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
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
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有触心动为惊,无触心动为悸.治病先调气,久病要开郁.诸病寻痰火,痰火生异证,腑病责脏用,脏病则腑用.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实则太阳,虚则少阴.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二阳之病发心脾.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亡血家无汗.胃中热则杀谷,胃中寒则腹胀.甘温除大热.湿热之症,阳明必见太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百病皆由痰起.百病皆因于气.久病有瘀,怪病有痰.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久病阴火上炎,则津液生痰不生血,补血以制相火,其痰自除.汗出不解,非风即湿,复杂做事,简单做人!黄疸必伤血,治黄要活血病不许治,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血不利则病水痛而不肿曰风,肿而不痛曰湿,又痛又肿曰风湿。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激励我精求方术。
俱视独见,无与众谋。
—告诉我仔细地诊察,肯定地判断。
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交心肾为先. —清.唐大烈六淫之速,莫过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