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的气血名句说课讲解

合集下载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引言:中医气血理论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它强调身体的气血运行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的平衡与充足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一、气血的概念和作用1.1气的概念气是指人体内的生命活动能量,它与呼吸、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运动等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分为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

天然之气是指从父母继承的气,在出生时固定,影响人的先天体质。

后天之气是指后天所得的气,主要通过呼吸吸入空气中的气体和食物摄取所得。

1.2血的概念血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它主要由血液和精液组成。

中医认为,血负责运送氧气和养分到全身各个器官,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常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排除废物和毒素,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二、气血的生成和运行2.1气血的生成中医认为,气血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脏器的功能和饮食的调节。

脾脏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充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它将食物中的养分转化为气血。

同时,脾脏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气血的能量,使之供给全身各个器官。

肺脏则负责吸纳外界的气体,与脾脏共同参与气血的生成。

2.2气血的运行气血的运行主要依赖于脏腑的协调和通道的畅通。

中医认为,心脏是气血的主要泵,负责推动气血的运行。

肺脏通过呼吸作用将气体吸入体内,与心脏共同推动气血的循环。

此外,肾脏的功能也对气血的生成和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三、气血的失衡和疾病3.1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身体状况,主要表现为疲劳、气短、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体虚或病后恢复不良等原因引起的。

治疗气血不足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增加运动、中药调理等方法来恢复气血的平衡。

3.2气血瘀滞气血瘀滞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疼痛、局部肿胀、皮肤发黑、经血不畅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瘀滞可以由于外伤、情绪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的,治疗气血瘀滞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中药、理疗和针灸来改善。

四、调理气血的方法4.1饮食调理饮食对于气血的调理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养生_之气血》课件

《中医养生_之气血》课件

结论与提问交流
通过了解人体气血的概念和运行方式,掌握相应的调理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改善健康。有任何 问题或交流意见,请随时提问。
中医养生:气血之道
本课程将带您探索中医养生中的重要要素:气血。通过深入了解气血的概念 和运行方式,您将学会如何调理和保护自身的健康。
人体气血的概述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气”是指生命力和活力,而“血”则是负责供给营养物质 和氧气的重要元素。了解这些基本概念,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调节健康 的方法。
中医理论中的气和血
中医将“气”与“血”视为身体内相互依存的两种重要物质。气主司体的功能活动, 血则为气体提供营养。了解气血的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平衡身体功能并提 高生活质量。
气血的运行及相关问题
1
正常运行
了解气血如何在人体内运行,将有助于预防和解决与气血运行不畅有关的问题。
2
血瘀
血液凝集和循环不佳会导致血瘀,了解引起血瘀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对我们的健 康至关重要。
3
气虚血瘀
了解气虚和血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可帮助我们预防和改善这种常见问题。
养生中气血的调理方法
中医强调通过调理气血来维持身体健康。掌握不同调理方法,如适当的饮食、 按摩和运动,将帮我们保持身体的平衡和活力。
气血不足的症状与应对措施
疲劳乏力
气血不足常导致疲劳和乏力。了解如何补充气血能量,可帮助我们重拾活力。
气短心悸
气血不足会导致呼吸困难和心悸感。了解相应的调理方法,有助于缓解这些不适症状。
面色苍白
气血不足通常会表现为面色苍白。通过补充适当的营养物质,可改善面色,并提高整体健康。
气血的调养与保健的重要性
充足的气血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通过均衡饮食、保持适度的运动和规律的作息,我们能够调养 气血,提升整体健康水平。

中医从哪几方面讲

中医从哪几方面讲


小孩子看耳朵看形态,大人除了形态就主要 看后天的情况了,主要看色泽、有无斑点、有无 疼痛。如果呈淡淡的粉红色、有光泽、无斑点、 无皱纹、饱满则代表气血充足。而暗淡、无光泽 代表气血已经下降。如果耳朵萎缩、枯燥、有斑 点、皱纹多,它代表了人的肾脏功能开始衰竭, 你要注意了。

5、摸手的温度:如果手一年四季都是 温暖的,代表人气血充足,如果手心偏热 或者出汗或者手冰冷,都是气血不足。

如果手指上没有半月形或只有大拇指 上有半月形的说明人体内寒气重、循环功 能差、气血不足,以致血液到不了手指的 末梢,如果半月形过多、过大,则易患甲 亢、高血压等病。
• 9、看手指甲上的纵纹:只在成人手上出现,
小孩不会有的。当成人手指甲上出现纵纹 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这说明身体气血两 亏、出现了透支,是肌体衰老的象征。
中医从哪几方 面讲气血
演讲嘉宾 ————刘富伟
• 一说起气血,一般人都觉得是很玄的东西。
中医认为,一个人健康的标准就是气血充 足。人体的脏器就如同人一样,吃得饱了, 干起活来才有劲。而血就是脏器的“饭”。

1、看眼睛:看眼睛实际上是看眼白的 颜色,俗话说“人老珠黄”,其实指的就 是眼白的颜色变得混浊、发黄,有血丝, 这就表明你气血不足了。眼睛随时都能睁 得大大的,说明气血充足;反之,眼袋很 大、眼睛干涩、眼皮沉重,都代表气血不 足。
2、看皮肤:皮肤白里透着粉红,有光泽、 弹性、无皱纹、无斑代表气血充足。反之, 皮肤粗糙,没光泽,发暗、发黄、发白、 发青、发红、长斑都代表身体状况不佳、 气血不足。

3、看头发:头发乌黑、浓密、柔顺代 表气血充足,头发干枯、掉发、头发发黄、 发白、开叉都是气血不足

4、看耳朵:现在,人的身体素质越来 越差。不信你去仔细看看,现在人的耳朵 小,看上去越来越僵硬、而且形状上看上 去已有些变形。就是孩子和年青人都很少 能看到圆润、肥大、饱满的大耳朵了。而 这些大耳朵在老人那里却很多见,这说明 以前人的身体素质明显强于现代人。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 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
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 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 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肝、心、脾与血???
肝藏血——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心主血——心主行血和心主生血的概括,指心有总管 一身血液运行和生成的作用。 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 脉外的功能
肝藏血
① 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
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灵枢·本神》提到: “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 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心主生血: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
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 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脾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说脾具有统摄、控制血 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脾既是生化之源,又有 统摄血液的作用,这种统摄功能,主要是通过“气摄”和“脾升” 的功能来实现的。脾气健旺,上升正常(脾升),则血液受脾气 控制而能正常运行于脉道之内不致外溢。如果脾气虚弱,失去统 摄作用,气不摄血,则血离脉道, 而出现各种出血症,如长期便血、崩屚等。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 道路。

《中医养生_之气血》课件

《中医养生_之气血》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中医养生_之气血》ppt课件

CONTENTS
中医对气血的理解气血不足的症状与调理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中医养生的实践与案例

01
中医对气血的理解
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人体内的气和血两种物质。
“气”在人体中起到温煦、推动、防御、固摄等作用,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
养气之法,调情志
情志的调节对养气至关重要。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以免耗伤正气。同时,适当的运动和娱乐活动也有助于调节情志,保持心情愉悦。
养气之法,调饮食
合理的饮食是养气的关键。中医认为,食物具有不同的性味和功效,能够补益或耗伤人体的气。因此,应选择适当的食物,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以免耗伤正气。
八段锦
八段锦是一种传统的健身运动项目,通过八个简单的动作来调和气血、舒缓肌肉紧张和促进血液循环。长期坚持练习八段锦有助于增强身体免疫力。,通过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改善了疲劳和失眠的问题。
案例一
一位老年人通过太极拳锻炼,改善了气短和乏力等症状,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案例二
一位女性通过食用红枣、枸杞等食物,缓解了月经不调的症状。
案例三
THANKS
感谢观看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01
中医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养气之道,顺应自然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密切相关。养气应遵循自然规律,保持气机的平衡与调和。
养气之法,调作息
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养气。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使气得以充分休息和恢复。

《黄帝内经》气血概念解析

《黄帝内经》气血概念解析

《黄帝内经》气血概念解析展开全文气血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概念,与经络系统密切相关,如果再浓缩一下,血也可并入气的范畴,《决气》篇说:“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即这些东西都可以归入“气”这个类概念。

“气”是中医的特有概念,《内经》认为,气在经络中运行,维持着人体的生理功能,当气的运行出现障碍,就会产生疾病,针灸等中医疗法正是针对这一运行障碍的调整,使其恢复正常,气-经络理论对于针灸乃至整个中医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在《内经》里,有很多种气,最常见的有元气、营气、卫气和宗气,另外还有经气、真气、神气、谷气等等,令人眼花缭乱,我们重点讨论与十二经脉关系最为密切的营气与卫气。

营卫常与气血相提并论,有脉内脉外、经内经外的不同定位描述,是最难理清楚的一组关系。

1营卫之气与十二经脉《营气》篇描述了营气沿十二经运行的顺序,即:“营气之道,内谷为宝……故气从太阴出,注予阳明,上行至面,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下注肺中,复出太阴。

”与营气有类似描述的还有卫气,但卫气的运行有两种方式,一种与营气相似:“卫出于上焦……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注手阳明,上至舌,下注足阳明”。

(《营卫生会》)。

这里强调了卫气是沿太阴之分而行的,即在手太阴肺经的经分中运行,而不是经脉,经脉里运行的是营气。

卫气还有一种不同于营气运行的散行方式,在《卫气行》中写到:“愿闻卫气之行,出入之合,何如?....... 是故平旦阴尽,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循背下至小指之端。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手太阳,下至手小指之端外侧。

其散者,别于目锐眦,下足少阳,注小指次指之间。

以上循手少阳之分,下至小指次指之间。

别者以上至耳前,合于颔脉,注足阳明,以下行至跗上,入五指之间。

其散者,从耳下下手阳明,入大指之间,入掌中。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行阴分,复合于目,故为一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中医气血学说展开全文气和血是构成人体和营养人体的物质基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宜充足协调、运行正常。

若因某些原因,可致“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频率加快,工作压力、精神压力等增大,气血虚弱、气血失调及亚健康状态的病症时常出现,特别是女性,加上特有的生理特点,月经、胎孕、产育和哺乳以及更年期的影响,更容易出现气血失常的表现。

只有气血旺盛,才能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健康状态。

健康是财富的根本,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做到未病早防,有病早治。

气和血关系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中医理论认为:气血不足,用补法;气血失调,用治法。

因此仅仅补是不够的,必须补气结合,调根治本。

下面就气虚、血虚、气血俱虚,气血相互滋生,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现研究进展,进一步阐述,希望对您有一定的帮助。

气血病的证候,一方面为气血亏虚,主要有气虚、血虚,属虚证的范畴;一方面为气血运行失常,主要表现为气滞、血瘀,一般属实证的范畴。

临床尚有气陷、气不固、气脱、血脱等证,一般是气、血虚特殊表现;所谓气逆、气闭,一般属气滞范畴;所谓血热、血寒、实际即血分的热证、寒证。

一、气虚类证气虚类证包括气虚、气陷、气不固、气脱。

气虚证是指元(真)气不足,气的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

气虚证见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等。

气虚证的形成,常由久病、重病或劳累过度,而使元气耗损;或因先天不足、后天饮食失调,而使元气生成匮乏;或因年老体弱,脏腑机能衰退而元气自衰等导致。

由于元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故出现气短、声低、懒言、神疲、乏力;气虚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肤表,故为自汗:“劳则气耗”,所以活动劳累后诸症加重;营气虚不能上承于舌,故舌淡嫩;气虚鼓动血行之力不足,故脉象虚弱。

中医气血ppt课件

中医气血ppt课件

五脏五行之间的微妙关系时
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 关系。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 上有他脏的资助,不致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 脏器,使其不致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 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 之。如脾(土)之气,其虚,则有心(火)生之; 其亢,则有肝木克之;肺(金)气不足,土可生 之;肾(水)气过亢,土可克之。这种生克关系 把五脏紧紧联系成一个整体,从而保证了人体内 环境的对立统一。
介绍十几种常见不适症状的调理方法,其 中包括心悸、失眠、健忘、皮疹、手脚冰 凉、月经不调、乏力、气短、嗳气、食欲 不振、消化不良、脱发、不停放屁、便秘 等。每一个不适症状都用中医的观点解释 了发生的原因,提示3至5个调理的办法, 内外兼修,治标又治本。分析了一些健身、 保健方面的误区,针对保持健康、告别亚 健康困扰、缓解慢性病症状、提升身体素 质逐一提出建议。
五 季 春 夏 长 夏 秋 冬
五 行 木 火 土 金 水
经络与五味的对应
酸入肝经、甘入脾经、苦入心经、辛入 肺经、咸入肾经,五味功用性能为酸收、 甘缓、苦泻、辛走、咸润。五味选择性地 作用于经络,并通过经络传导间接地作用 于脏腑。有的人喜欢吃甜,有的人喜欢吃 酸,每个人对味道都有偏好,一般情况下 不会影响健康。但这种偏好不能太过。如 果这个人很喜欢吃酸的,但已经有胃痛了, 那就要少吃了,因为酸属于木,旺肝经, 木克土,而胃经是属于土的。

四、五脏与血的关系:
心主血 ─ 推动血行;肝藏 血 — 贮藏血液;脾统血 ─ 统 摄血液防止出血;肺朝百脉、 助心行血 — 全身血液都要流到 肺,肺主气而助心行血;肾 ─ 调节阴阳、影响血行。
"精"" Nhomakorabea "

中医养生之气血ppt课件

中医养生之气血ppt课件
4
古法 养生
养什么才能达到 健康长寿
5
古法 养生
正气 一种良好状态
6
人体结构
神 信息结构 人的情志(七情)影响气血运行
祖 国 医 气 能量结构 气血是维持机体的动态平衡 学
精 物质结构 不同的物质产生不同的能量
7
人体结构
西方医学
人体是由八大系统 器官 组织 细胞 所以西方医学认为 通过物质可以改变 体质的学说 纯粹唯物主义
最后祝愿各位 天天开心 月月幸福 年年健康
20
养浩然正气
21
运用拔罐针灸刮痧 药浴 汤剂 按摩推拿正骨等技术
民间 富人吃补药 穷人勤泡脚
10
古法养生 目的 健康 幸福 长寿
虽然我们看起来诸子百家养生的方式个有不同 但最重要的是
他们是否符合养生的总刚 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 法于阴阳:是自然运行的规律 世间万物多是自然的产 物 人体内也有阴阳 和于术数:符合阴阳规律的技术 诸家养生途径各有不同 但他们功用就是达到气血在身 体运行通畅 经脉 都要畅通 而我们今天的人养生第一就问 吃什么可以长寿
古 法 养 生
13
正气是什么
气则为用
气 1.气的运动方式
升降出入聚散
气走经络
运行通道
血则为养
血 2血的运动方式
液 升降聚散
血走脉中
舒经通络 疏通气血 运动通道 活血通络
14
古法 养生
养浩然正气
气 血 是维持我们生命的重要物质
我们普通人 怎么做才能达到气血通畅
15
中医养生
养浩然正气
气血是维持我们生命的重要物质
绿光国际全球最大的 养生航母
传承中医文化 倡导绿色健康

补益气血演示课件

补益气血演示课件

展望未来,持续关注自身健康
树立长期养生的观念
学员们意识到补益气血不是短期的行为,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养生之道。大家表示将继续 关注自身健康状况,积极调整生活方式。
探索更多养生方法
除了本次课程介绍的方法外,学员们表示将积极探索更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如学习太 极拳、瑜伽等运动方式,或尝试其他中医养生方法。
当归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 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等 。
熟地黄
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血虚萎黄 、心悸怔忡、月经不调等。
经典方剂组成与主治功能
四物汤
归脾汤
由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组成。 主治营血虚滞证,如头晕目眩、心悸 失眠、面色无华等。
由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等 组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证,如心悸 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等。
养血。
05
运动锻炼在补益气血中 作用及实践指导
运动对改善气血不足意义
促进血液循环
01
运动能够加速血液循环,提高血液氧合能力,有助于改善气血
不足症状。
增强心肺功能
02
运动锻炼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对氧气的利用效率,有
助于改善气血不足。
促进新陈代谢
03
运动锻炼能够加速身体新陈代谢,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运动锻炼
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促进气血生 成和流通,如太极拳、八段锦
等运动方式。
03
常见补益气血中药及方 剂介绍
常用单味中药及其功效
人参
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 神益智。主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 反胃吐食、自汗暴脱等。
黄芪
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 津养血。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 中气下陷等。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讲课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讲课文档

气机失调
• 1、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阻碍而运行不 利,称为“气机不畅”;
• 2、气的运动受阻较甚,在某些局部发生 阻滞不通时,称作“气滞”;
• 3、气的上升太过或应降而反升,称为 “气逆”;
第18页,共32页。
• 4、气的上升不及或应升而反降,称 为“气陷”;
• 5、气不能内守而外越,叫做“气脱”; • 6、气不能外达而结聚于内,叫做“气
第13页,共32页。
• 分布:由于卫气“慓疾滑利”, 活动力特别强,流动很迅速。所 以,它不受脉管的约束,运行脉 管之外。
第14页,共32页。
• 主要功能: 1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2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3 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腺的排泄, 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4 卫气不足----玉屏风散:黄芪、白术、 防风
第24页,共32页。
1、血的概念
• 血——循行于脉管中的红色的液态 样物质;
•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之一;
• 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第25页,共32页。
• 脉管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府”; • 血液不能在脉管内循行而溢出脉外时,
称“离经之血”; • 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则成“瘀血”; • “瘀血”已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第15页,共32页。
3、气的运动
• “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 虽有多种多样,但一般可归纳为 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升、降、出、 入。
第16页,共32页。
气机调畅
•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 平衡,称为“气机调畅”,人 体处于生理状态。
• 升降出入的平衡失调,则是 “气机失调” 。
第17页,共32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课件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讲课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讲课文档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甚至活动正常
现在十页,总共四十二页。
五、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
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
涕、泪、唾等。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

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渗注于
血脉,起滋润作用。
血为气之母
病理:大出血时,气随血脱
现在十二页,总共四十二页。
七、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对津液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临床应用:①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②水液停滞时, 利水+行气③气虚津液流失时,补气+固津
津液对气
津能载气
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现在十三页,总共四十二页。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之清气
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营气
现在七页,总共四十二页。
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营气
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 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 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 脉以行气血;资助元气;与人体的视 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2.血瘀
概念: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
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
现在二十九页,总共四十二页。
形成:
气滞、气虚
寒凝、痰阻
热结、外伤 产后
血液运行郁滞 不畅或瘀积
瘀血证
临床表现:(示瘀血病例) 疼痛(呈持续性、部位固定、得寒温不减) 肿块(持续存在,位置固定)
望诊(肌肤甲错,唇舌紫暗或见瘀点,瘀斑、 血缕。)

中医基础知识之气血

中医基础知识之气血

中医基础知识之气血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机体在进行生理活动而需要的能量来源于气血,而气血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故气血与脏腑等组织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维持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

一、气1、气的基本概念这里的气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既是人体赖以生成的物质,又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气有两种形式:一是聚而成形的,如脏腑、形体的。

二是无形的,呈弥漫状态,在体内流动不息,如体内的宗气和元气等。

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不同运动形式,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是气的功能表现。

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2、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各个脏器、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生成。

所以,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好,机体生理功能就正常,气的推动作用弱,就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等脏腑经络功能减弱,血行瘀滞、水湿停聚、浮肿等异常现象.(2)温煦作用: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温暖,祛除寒湿,气的温煦作用好,就能使人保持体温恒定,若温煦作用减弱,就会出现四肢怕冷,脏腑功能减弱,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功能都会受影响,机体失于温煦之寒象.(3)防御作用:是指气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若气的防御作用减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就下降,容易招致各种疾病的侵袭,人体出现亚健康现象也是气的防御作用明显低下的表现。

(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具体表现在: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血液、精液等,控制分泌和排泄,不使其无故流失;固护人体内各脏器不移位,不下垂。

从零开始学中医第32讲:中医的气血辨证

从零开始学中医第32讲:中医的气血辨证

从零开始学中医第32讲:中医的气血辨证原创一叶知秋3 指阅乾坤 2019-12-06气血辨证来自指阅乾坤00:0011:48气血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

《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

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

人生所赖,唯斯而已。

“气病的辨证气病的辨证气病,病因可以概括为外感和内伤两部分。

外感我们常讲的风寒束肺,受凉过后引起的肺气失宣,咳嗽这就是典型的外感。

外感分为几部分,寒、热、痰浊都会引起气机不畅,这些我们在以后的脏腑辩证中具体再讲。

内伤部分主要分为劳损过度,饮食失节和七情引起。

本身疾病不怕,情志病难调,我们现在很多病都叫精神性疾病,我们好多病人既有身体上的原因,也有情志原因,情志的影响非常大。

下面我们讲气行,“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大家好好体会一下,喜则气缓,范进中举,他就是过度的喜而气缓,导致气机变慢从而痰迷心窍。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人受到惊吓时大小便失禁,那就是恐则气下。

人突然受惊会岔气儿,就是惊则气乱。

怒、一般易发火,容易中风,就是怒则气上。

悲则气消,一般讲悲伤肺,女性心情不好,哭泣的时候,那个气,大家是否有感觉,象叹气样呼吸,特别心情不好的时候。

思则气结,就是我们讲的忧思伤心脾,长期的思虑过度容易气滞,结和气滞是一回事情。

气病和脏腑的原理就不讲了,教科书上讲气来源于脾肾。

气机的升降自始至终贯穿于脏腑之中。

以后我们讲脏腑辨证的时候再详细讲。

我们六经八纲辨证用得上的两点:一个是气虚,第二个是气实。

气虚相当于我们六经八纲辨证的虚劳病,大致相似,不能等于《金匮要略》里讲的虚劳病。

第一个是由于劳伤过度,劳伤分两种,一种是用脑过度,还有一种是体力劳动过度。

第二个就是久病失养耗伤元气。

特别是现在的手术,经常看到一些病人,做了一个手术后体质迅速变差了。

其实开刀说不伤人元气,但还是伤人元气,特别是打打麻药、开腹,经过几个小时,把人体脏器看看动动缝缝,还是伤人元气的。

中医基础理论之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之气血
记。
气虚
案例2
梁女士,30岁,慢性胃炎十余年(胃镜 查,胃中度下垂,粘膜组织充血)体形 消瘦,自觉胃胀满,大便时干时溏,平 时心慌,头晕,讲话声音低沉,精神疲 惫,腰膝酸软,白带清稀。
气虚
案例3
王女士,30岁,月经不调,有时 两个月才来一次你月经,腹痛, 月经量少,面色萎黄。
血虚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劳力
劳心 忧郁思虑
气 血
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不能化生水

谷精微 3、大病久病,失于调理 —损耗气血阴


3、误治失治,损耗精气 —阴精及阳气受 损
气虚?
• 肢体倦怠,动则气促, 声低懒言,面色萎白, 食欲不振,短气自汗, 容易感冒,脏器下垂 舌淡苔白,脉弱或虚弱
气的推动、防御作用、 固摄作用减弱
中医基础理论之
主讲:刘慧芳
取吸 天万 地物 之之 精灵 华气
气是什么
血是什么
气与血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
• 气能生血 • 气能行血 • 气能摄血
• 血为气之母
• 血能养气 • 血能载气
气血关系失调
虚证从何而来?
病因病机
1、禀赋薄弱,因虚 致病
父母体 弱 胎中失养
2、烦劳过度,损伤五 脏
– 血虚不能滋养肢体,则会出现手足麻木、皮肤干燥起 白屑、肢体震颤、关节拘挛不利等症状。
证类 肺气虚 脾气虚 肝血虚 脾血虚 心血虚
分型论治
症状
治法
气虚+肺虚 (易感冒)
补益肺气
气虚+脾虚 (纳差腹胀)
健脾益气
血虚+肝虚
补血养肝
(肢麻筋惕)
血虚+脾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经典的气血名句

1,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

《妇人良方·调经门》
2,气血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

《医宗必读·医论图说》
3,行医不识气,治病何以据,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

《景岳全书·杂症谟》
4,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为用,无所不生,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故治病以气为首务。

5,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

6,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
7,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8,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

《类经·脏象类》
9,人一离腹时,便有此呼吸......平人绝谷七日而死者,以水谷俱尽,脏腑无所充养受气也。

然必待七日而死,未若呼吸绝而即死之速也。

《医旨绪余·原呼吸》
10,气者,人之根本也。

《难经·八难》
11,人之生死,全赖乎气。

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死。

《医权初编》
12,人之生死由乎气。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气的作用
1,气血,人身之二仪也,气为主而血为配。

故曰:气化即物生,气变即物易,气盛即物壮,气弱即物弱,气正即物和,气乱即物病,气绝则物死。

是气之当养也明矣。

《医方考·气门》
2,气为血之帅,血随之而运行。

《血论证·吐血》
3,血为气之配......,气升则升,气降则降,气凝则凝,气滞则滞。

《医经溯洄集·小便原委论》
4,气乃神之祖《脾胃论》
5,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
6,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生气通天论》
7,阳气者,若天与曰,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素问·生气通天论》
8,气为生人少火,立命之本也。

《质疑录》
9,所谓阳气者,温暖之气也。

《医匾·气》
10,脏气虚,则生内寒也。

《读医随笔·气血精神论》
11,气虚为阳虚之渐,阳虚为气血之极
1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刺法论》
13,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14,气得其和则为正气,气失其和则为邪气。

《医门法律·先哲格言》
15,正气旺者,虽有强邪,亦不能感,感亦必轻,故多无病,病亦易愈;正气弱者,虽即微邪,亦得亦袭,袭则必重,故最多病,病亦难痊。

《冯氏锦囊秘录》
16,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素问·六微旨大论》
17,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素问·六微旨大论》
18,死生之机,升降而已。

《素问·六微旨大论》

1,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

人生所赖,唯斯而已。

《景岳全书》
2,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知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

《金匮钩玄》
气血
1,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乃阴阳互根,自然之理也。

《难经·本义》
2,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故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医学真传》
3,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4,气行乃血统《素问·五脏生成》
5,气阳而血阴,血不独生,赖气以生之,气无所附,赖血以附之。

《医论十三篇》
6,一身气血不能相离,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相依,循环不已。

《不居集》
7,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8,气能生血,血能藏气
9,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无生;气不顺,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从生。

10,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气血不和,百病丛生
11,气血盈,则百病不生,气血通,则诸症全消
12,气血通补,百病不生
13,补气养血身康健,行气活血病不生
14,五脏六腑亲兄弟,气血才是父母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