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四川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及答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灾区卷文综地理部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灾区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Ⅰ卷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中的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低压的槽线,完成l~2题。
1.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低于西南端,则槽线西北和东南的风向分别为A.西北、东南B.西北、西南C.东北、东南D.东北、西南2.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高于西南端,该类槽线夏天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时,最可能出现A暴雨和冰雹天气B.扬沙或者沙尘暴天气C.连绵的阴雨天气D.干热风(焚风)天气绿色植物新陈代谢的总趋势是,白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CO2制造O2,夜间则消耗一定数量的O2。
由此导致静风林区CO2浓度的日变化。
下图示意60°N,80°E附近某静风林区CO2浓度日变化。
完成3~5题。
3.日出时,CO2浓度变化趋势为A.继续上升B.开始下降C.继续下降D.开始上升4.若图中数据采集于秋季,则图中m、n两点的时间可能是A.0时、6时B.6时、12时C.12时、18时D.18时、24时5.该地所在地区及其森林类型为A.北美、常绿阔叶林B.朝鲜半岛、落叶阔叶林C.东欧、针阔叶混交林D.西伯利亚、针叶林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栽的研究,得到其分布变迁图(如下)。
读图,完成6~8题。
6.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交界地区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7.与遗骸分布区、文献分布区相比较.目前的野骆驼分布区A.气候更干旱B.地形更崎岖C.河网较密集D.热量更充足8.影响野骆驼分布区变化的因素包括①草原开垦②过度放牧③大量捕杀④种群退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下图是某地区的卫星云图。
完成9~11题。
9.该地区位于A.南半球高纬度地区B.北半球高纬度地区C.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D.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10.图示天气系统在该地区的多发月份是A.1~3月份B.5~7月份C.6~8月份D.7~10月份11.此时甲点地面正处于A.晴好天气B.干冷天气C.强降雨天气D.霜冻天气第Ⅱ卷36.(36分)阅读资料和图1、图2,完成下列要求。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地理试题解析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地理试题解析湖北省巴东县第二高级中学汪叶兵444324读图l.完成1~2题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A①B.②C③D.④【解析】在同一幅图中等高距相同,则等值线密集的坡度较大,故正确答案为D。
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A.0.05 km2 B 0.5km2C.5 kim2 D.50km2【解析】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位于本区的东北部,大致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长度约为3个比例尺单位,也就是450米(即0.45km),宽度约为1.5个比例尺单位,也就是225米(即0.225km),则此三角形的面积约为(0.45×0.225)/2=0.050625 km2 , 故正确答案为A。
图2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目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
完成3~5题。
3.图中a、b、c分别代表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4.该生态工业园区中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5.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A.晋南 B.粤北 C.冀东 D.闽西【解析】解答此组题,关键在于读图,图中显示废气物最多的是a,且a的废气物可直接应用于建材厂的的原料,因而它只能为电厂,盐场需要较强的光照,化工厂可以以电厂的废气为原料; 电厂的废气物并没有完全利用, 化工厂的废气物没有利用, 盐场的废气物全部被化工厂所利用。
海水淡化、盐场既要临海,又要具有较强的光照条件,故冀东最佳。
答案:3.C 4.B 5.C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6~8题。
6.若该圈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66 5°N、66°N、40°N、40°SB.66 5°S、66°S、40°S、40°NC.66 5°N、66°N、0°、40°SD.66 5°S、66°S、0°、40°N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8.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A.O<pa/pb<1 B.Pa/Pb=0 C.pa/pb=1 D. Pa/Pb>l【解析】这一组题主要考查昼夜长短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以及随时间、空间变化的变化规律,即昼夜变化幅度问题。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解析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解析1~2题:农业地域、农业区位本题考查点在于通过统计图中的农作物种植比例变化、题干文字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的地域分布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问题。
第1题,准确提取文字信息中该地“1月平均气温3℃”、统计图信息“198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水稻、油菜为主”是关键,“ 1月均气温3℃”“水稻”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而我国油菜种植区又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只有“太湖平原”才具有这种农业地域特点。
第2题,统计图信息“198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水稻、油菜为主”变化到“200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花卉、蔬菜为主”,表征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由水稻种植业向园艺业转变,这是市场区位成为主导区位的结果。
3~4题:人口结构、人口数量、人口地域本组题主要通过图表数字信息呈现出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数量变化反映人口地域变化等特点,考查学生对人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3题,人口增长率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图表数字信息显示该地18年来人口变化最大的特点在于总人口增加了666万,约为1982年的19倍,同时15~64岁的比重上升了32.03%,而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且该地又位于某城市,因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入)导致该地人口总量增长更合乎我国的人口国情。
第4题,上题结论人口迁入是导致该地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表中反映该地人口在1982~2000年间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而经济因素又是导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再结合我国的国情说明该地是一个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惟有深圳符合这一要求。
南京和西安都是古都,人口早已超过百万,沈阳是我国起步时间较早的一个工业城市。
5~7题:产业重心空间转移本组题通过统计图信息反映三大产业重心的空间转移,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地域特征及其转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第5题,③线经纬度基本变化不大,且总是在我国东南部,这是气候、地形、水源对农业地域制约的结果,应为第一产业。
2008年四川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及答案
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四川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图1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图1,回答1-2题。
1.若M 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A .北半球、气旋 B .北半球、反气旋C .南半球、气旋D .南半球、反气旋2.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⑤D. ③④⑤图2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2,回答3—4题。
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 .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 .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面积C .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 .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M图1图2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图3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
读图3,回答5—7题。
5.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A .10%B .20%C .30%D .40%6.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 .60年代初期B .70年代中期C .80年代中期D .90年代后期7.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A .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 .城镇人口缓慢减少C .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 .进入郊区化阶段图4各线示意不同纬度地的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4,回答8—9题。
8.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 点时刻应为A .春分B .夏至C .秋分D .冬至9.图4五地中A .③地纬度高于②地B .④地位于赤道附近C .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D .②地位于极圈之内图4月份a昼长/时 46 8 10 12 1416 18 20 ⑤④ ③ ②①图5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地理试题解析
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解析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Ⅰ卷)地理试题解析1~ 2题:农业地域、农业区位本题考查点在于通过统计图中的农作物种植比例变化、题干文字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的地域分布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问题。
第 1题,准确提取文字信息中该地“ 1月平均气温 3℃”、统计图信息“ 198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水稻、油菜为主”是关键,“ 1月均气温 3℃”“水稻”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而我国油菜种植区又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只有“太湖平原”才具有这种农业地域特点。
第 2题,统计图信息“ 198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水稻、油菜为主”变化到“ 200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花卉、蔬菜为主”,表征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由水稻种植业向园艺业转变,这是市场区位成为主导区位的结果。
3~ 4题:人口结构、人口数量、人口地域本组题主要通过图表数字信息呈现出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数量变化反映人口地域变化等特点,考查学生对人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 3题,人口增长率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图表数字信息显示该地 18年来人口变化最大的特点在于总人口增加了 666万,约为 1982年的 19倍,同时 15~ 64岁的比重上升了 32.03%,而我国在 20世纪 80年代就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且该地又位于某城市,因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入)导致该地人口总量增长更合乎我国的人口国情。
第 4题,上题结论人口迁入是导致该地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表中反映该地人口在 1982~ 2000年间人口增长速度很快,而经济因素又是导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再结合我国的国情说明该地是一个因改革开放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惟有深圳符合这一要求。
南京和西安都是古都,人口早已超过百万,沈阳是我国起步时间较早的一个工业城市。
5~ 7题:产业重心空间转移本组题通过统计图信息反映三大产业重心的空间转移,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地域特征及其转移等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008年高考文综考试题(四川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
读图1,回答1~2题。
1.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A.并半球、气旋B.北半球、反气旋C.南半球、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2.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①南②西③北④东南⑤西北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图2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2,回答3~4题。
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图3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
读图3,回答5~7题。
5.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A.10% B.20%C.30% D.40%6.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7.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化阶段图4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4,回答8~9题。
8.若图中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9.图4五地中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图5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
读图5,完成10~11题。
10.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11.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A.地震破坏B.滑坡C.海潮侵袭D.暴雨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2008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全国卷)
200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_文综(地理部分)第I 卷读表1,完成1-2题。
表1 某区域2000-2004年湿地的转化 单位:hm2旱田 城镇用地工矿用地 草地 其他 河渠 489 -7 0 235 48 海涂 43 -155 -2027 0 17627 水库坑塘 25657 -33 -211 5694 926 水田76-7931053注:表中数据正值表示正向转化――湿地面积增加,负值表示逆向转化――湿地面积减少。
1.各类湿地面积变化幅度由小到大顺序为A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 河渠B .河渠 水田 海涂 水库坑塘C .水田 河渠 水库坑塘 海塘D .河渠 水库坑塘 海涂 水田2.与2000年相比,2004年该区域A .物种多样性有所减少B .水鸟栖息地减少C .生态环境有所改善D .湿地面积减少图1示意不同纬度三地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1,完成3~4题。
3.若此图表示南半球三地的白昼变化,则a 、b 两月分别是A .1月、2月B 、3月、4月C 、6月、7月D 、11月、12月4.在图示月份中A .②地夜长超过10小时B .三地中①地昼长最长C .三地昼长变化率在a 月相等D .三地中③地昼长变化最大转 化 来 源 湿 地类 型图2示意日本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
读图2,完成5-6题。
5.符合纬度地域分异的表现是A .T 地与Q 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B .樱花初放日期在Q 地晚于R 地C .R 地与P 地樱花初放日期相近D .樱花初放日期在T 地晚于R 地6.影响乙岛M,N 两地樱花初放日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N 地接受太阳辐射较多B.M 地受南下寒流影响C.N 地地势较为低平D.M 地受北上暖流影响图3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 )和人口密度(b )。
读图3,完成7-9题。
7.M 、N 、P 、Q 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A .M 地B .N 地C .P 地D .Q 地 8.影响L 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地形B .纬度位置C .洋流D .距海远近 9.图示地区主要的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 .商品谷物农业B .乳畜业C .大牧场放牧业D .游牧业 溶解氧DO 是指溶解于水中的氧的含量,是衡量水质的重要指标。
2008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I)解析
2008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I)解析作者:汪叶兵来源:《地理教育》2008年第04期Ⅰ.选择题张某承包了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答案:1.B 2.A解析:本题考查点在于通过统计图中的农作物种植比例变化、文字等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的地域分布及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问题。
第1题,准确提取文字信息该地“1月平均气温3℃”、统计图信息“198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水稻、油菜为主”是关键,“1月均气温3℃”、“水稻”说明位于我国南方地区,而我国油菜种植区又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只有“太湖平原”才具有这种农业地域特点。
第2题,统计图信息“198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水稻、油菜为主”变化到“2005年作物种植结构以花卉、蔬菜为主”,表征该地农业地域类型由水稻种植业向园艺业转变,这是市场区位成为主导区位的结果。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3~4题。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4.该城市是: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答案:3.D 4.B解析:本组题主要通过图表数字信息呈现出人口年龄结构、人口数量变化反映人口地域变化等特点,考查学生对人口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3题,人口增长率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图表数字信息显示该地18年来人口变化最大的特点在于总人口增加了666万,约为1982年的19倍,同时15~64岁的比重上升了32.03%,而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实行了计划生育,且该地又位于某城市,因而,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入)导致该地人口总量增长更合乎我国的人口国情。
2008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全国二)解析
2008年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全国卷Ⅱ)解析左祥明(四川省剑阁中学628300)读图1,完成1~2题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D)A.①B.②C.③D.④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A)A.0.05 km2B.0.5km2C.5 km2D.50 km2[考点]:等高线的判读,利用比例尺进行面积估算。
[关键]:从等高线的疏密入手(等距离范围内等高线的条数多少),拼凑估算面积。
[解析]:在同一幅图上,坡度主要看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图1中④地穿越的等高线最多(4条),平均坡度最大,1选D。
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位于图的右上角,利用比例尺进行面积估算,先切取1单位面积,余下部分进行拼凑约为1单位面积,2选A。
图2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健,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
完成3~5题。
3.圈中A.B.C.分别代表(C)A电厂、化工厂、盐场B盐场、电厂、化工厂C电厂、盐场、化工厂D盐场、化工厂、电厂4.该生态工业园区中(B)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技利用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D.化工的废弃物得到利用5.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C)A.晋南B.粤北C.冀东D.闽西[考点]:盐场的形成条件,可持续发展思想。
[关键]:图上注记太阳辐射,箭头的指向关系。
[解析]:盐场主要利用太阳辐射蒸发晒盐,由图上注记太阳辐射,可判断b为盐场,3选C。
由题干信息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a厂的副产品有三种,被有效利用的只有两种,另一种排放到了环境,而C的副产品直接排放到了环境,建材厂与盐场之间无虚线箭头关系,因此4选B。
盐场多位于多晴天的沿海地区,符合题意只有C冀东。
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6~8题6.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A.66.5o N、66o N、40o N、40o S B.66.5o S、66o S、40o S,40o NC.66.5o N、66o N、0o、40o S D.66.5o S、66o S、0o、40o N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C)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8.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A)A.0< Pa/Pb<1 B.Pa / Pb=0 C.Pa / Pb=1 D.Pa/Pb>1[考点]:昼夜长短的变化及应用。
2008高考文综(全国卷)
8~11题考点:地球运动、晨昏线特征、昼夜 ~ 题考点 地球运动、晨昏线特征、 题考点: 长短计算 本组题通过一条线(地球某局部经线) 本组题通过一条线(地球某局部经线)和 一个点(晨昏线与某经线的交点) 一个点(晨昏线与某经线的交点)来创设 试题情景,材料简洁、图像新颖, 试题情景,材料简洁、图像新颖,信息丰 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富,侧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合理 调动地球运动、晨昏线时空变化特征、 调动地球运动、晨昏线时空变化特征、昼 夜长短计算等相关知识及分析解决问题的 能力,注重对考生学习的思维过程、 能力,注重对考生学习的思维过程、思维 品质的考查。 品质的考查。
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 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水、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我国位于北半球且大 部分在北温带,所以正午太阳光线从南方射向山的南坡, 河流的北岸。
36.(36分)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第二采分点
①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 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 形区北、 南三面高——3分 形区北、东、南三面高 分 再从500m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3分) 等高线判断, ②再从 等高线判断 该地形区为盆地( 分 向心状水系——3分 分 向心状水系 四周向中间流——2分 四周向中间流 分 据等高线疏密判断 据500m等高线判断 等高线判断
• 1.整体结构有变 整体结构有变 例:2007年地理综合题是36、37两道 2008年只有一道题,试题覆盖面相应减小。 • 2.试题的难度有变 . • 试题的难度有所提升;对考生“抽象概括、 推理判断、分析综合”等地理逻辑思维能 力的要求有所提高。 • 例:第3、4题组(5-7题、8-11题)体现 了学习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空间思维定 位能力以及推理判断能力的考核。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2地理部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2地理部分)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8页.第II卷9至5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卜。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
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图1,完成1~2题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A.①B.②C.③D.④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A.0.05 km2B.0.5km2C.5 km2D.50 km2图2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健,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
完成3~5题。
3.圈中A.B.C.分别代表A.电厂、化工厂、盐场B.盐场、电厂、化工厂C.电厂、盐场、化工厂D.盐场、化工厂、电厂4.该牛态工业园区中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技利用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D.化工J的废弃物得到利用5.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A.晋南B.粤北C.冀东D.闽西图3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6~8题6.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b两月(a月早于b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66.5o N、66o N、40o N、40o SB.66.5o S、66o S、40o S,40o NC.66.5o N、66o N、0o、40o SD.66.5o S、66o S、0o、40o N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8.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a.与Pb.的关系应符合A.0< Pa/Pb<1 B.Pa / Pb=0 C.Pa / Pb=1 D.Pa/Pb>1图4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 文综地理 解析版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Ⅰ)文综地理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张某承包了O.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图1。
当地1月平均气温3℃。
完成1~2题。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
读下表完成3~4题。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4.该城市是A.南京B.深圳C.西安D.沈阳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
完成5~7题。
5.圈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A.第二产业向东南B.第二产业向东北C.第一产业向东南D.第三产业向东南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
完成8~11题8.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A.北半球、10月B.南半球、5月C.北半球、5月D.南半球、8月9.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A.30°~40°B.45°~55°C.5°~l 5°D.60°~70°10.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A.12月、17时30分B.9月、17时C.6月、4时30分D.4月、5时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36.(36分)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四川卷解析
牧交错带 的生产功 能就不 可能是 “ 重要 的粮食供应基地” 因此 , , ②④不正确。
图 3示 意 某 国 城 镇 人 口和 乡村 人
与 当时副 热带 高压脊 的位 置 和形态 密
切相关 。
口的 变 化 。 读 图 3 回答 5 题 。 。
万 人
图 2示意 我 国北 方农牧 交错 带生 产 与生态定位 。读图 2 回答 3 4题。 , -
最快的时期是 :
A. 6 0年 代 初 期
C8 0年 代 中期
2 . 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 ,
则其 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
( 西 部 牧 区 的 水 源 涵 养 带 和 饲 草 ( 西 部 牧 区 的 水 源 涵 养 带 和 重 要
粮 食 供 应 基 地
B7 . 0年 代 中期
品 供 应 基 地
518 . 2年该 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 9
A. 0 1 % B.0 2 % C -0 3 % D .0 4 %
② 东部 农耕 区的生 态屏 障和 重要
粮 食 供∞ 帅 帅地 应基 ∞ ∞
料 供 应 基 地
∞ ∞ ∞ 如 m
62 .0世 纪 该 国城镇 人 口比重增 长
西部 畜牧 区水分 状况 ,改 善生态环境 。 由于从 第 3题 中 已经 知道 了退 耕还 林 ( , 善生态 环境 , 展 舍饲 养殖 业 草) 改 发
图 2
考生首先对图形作出正确解读 ,并结合城 市化的相关知识判断作答。‘ ”答案的判 ‘ B 断,需要考生首先读 出 18 年该国城镇 92 人 口约 2 , 亿 乡村人 口约 8亿 , 该国 1 8 92 年总人口约 1 亿 ,从而计算出城镇化水 0 平约 2 %。第 6题 内容是在第 5题考查 0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Ⅰ文综地理部分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部分第Ⅰ卷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海平面两每条闭合等压线。
读图l,回答l~2题。
1.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A.北半球、气旋B.北半球、反气旋C.南半球、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2.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予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①南②西③北④东南⑤西北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图2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2,回答3—4题.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图3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
读图3,回答5~7题。
5.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A.10%B.20% C.30%D.40%6.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7.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化阶段图4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图4,回答8—9题。
8.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9.图4五地中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C.①地、⑤地自昼长度变幅最大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图5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
读图5,完成10~11题。
10.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11.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
2008 年(全国2地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200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8 页第Ⅱ卷9 至15 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注意事项:1.答第I 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 分,共140 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读图1 ,完成1—2 题1.①、②、③、④四地段中平均坡度最大的为A.①B.②C.③D.④2.海拔低于400米的区域面积约为A.0.05Km2B.0.5 Km2 C.5 Km2D.50 Km2图2 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童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翁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
完成3~5 题。
3 图中a 、b 、c 分别代表A.电厂、化工厂、盐场B.盐场、电厂、化工厂C.电厂、盐场、化工厂D.盐场、化工厂、电厂4 该生态工业园区中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5 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A.晋南B.粤北C.冀东D.闽西图3 示意不同纬度四地白昼长度变化。
完成6~8 题。
6 若该图表示上半年a 、b 两月(a 月早于b 月),则①、②、③、④四地纬度依次是A.66.5°N 、66°N 、40°N 、40°S B.66.5°S 、66°S、40°S、40°N C.66.5°N 、66°N 、0°、40°S D.66.5°S、66°S、O°、40°N7.根据图中各地的白昼长度变化可知A.a月内①—④各地的夜长均长于昼长B.b月内①—④各地的昼长均长于夜长C.③地较②地昼夜长短的年变幅大D.③地与④地之间的某一纬度上昼夜长短变化为零8.①地在a月与b月的平均昼长变化P a与P b的关系应符合A.0< P a/P b<1B. P a/P b =0C. P a/P b =1PD. P a/P b>1图4 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讲解
2008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四川卷)第I卷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
读图1,回答1~2题。
1.若M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A.并半球、气旋B.北半球、反气旋C.南半球、气旋D.南半球、反气旋2.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①南②西③北④东南⑤西北A.①②③B.②③④C.②③⑤D.③④⑤图2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2,回答3~4题。
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图3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
读图3,回答5~7题。
5.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A.10% B.20%C.30% D.40%6.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7.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A.乡村人口持续增加B.城镇人口缓慢减少C.进入加速发展阶段D.进入郊区化阶段图4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4,回答8~9题。
8.若图中地位于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9.图4五地中A.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B.④地位于赤道附近C.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D.②地位于极圈之内图5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
读图5,完成10~11题。
10.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A.①B.②C.③D.④11.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A.地震破坏B.滑坡C.海潮侵袭D.暴雨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四川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要求的。
图1示意海平面两条闭合等压线,读图1,回答1-2题。
1.若M 点吹东南风,则该天气系统所处的位置和性质分别为 A .北半球、气旋 B .北半球、反气旋
C .南半球、气旋
D .南半球、反气旋
2.若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则其中心移动的方向通常为
①南 ②西 ③北 ④东南 ⑤西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③④⑤
图2示意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与生态定位。
读图2,回答3—4题。
3.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 .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 .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面积
C .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
D .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M
图
1
图2
4.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图3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
读图3,回答5—7题。
5.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 .10%
B .20%
C .30%
D .40%
6.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 .60年代初期
B .70年代中期
C .80年代中期
D .90年代后期
7.1961—2007年,该国城镇化总体趋势表现为
A .乡村人口持续增加
B .城镇人口缓慢减少
C .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D .进入郊区化阶段
图4各线示意不同纬度地的白昼长度变化。
读图4,回答8—9题。
8.若图中①地位于北半球,则a 点时刻应为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9.图4五地中
A .③地纬度高于②地
B .④地位于赤道附近
C .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
D .②地位于极圈之内
图4
月份
a
昼长/时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⑤
④ ③ ②
①
图5示意某地区的地貌类型。
读图5,完成10—11题
10.适宜发展海水养殖业的地区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若在甲、乙两地新建居民点,则甲地应特别注意防范 A .地震破坏
B .滑坡
C .海潮侵袭
D .暴雨
第Ⅱ卷
本卷共4大题,共160分。
36.(36分)图7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该国地形、地势特点。
(4分)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
(10分) (3)分析该国水资源的开发条件。
(12分)
(4)说明该国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10分) 39.(60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四 田纳西河流域位于美国东南部,气候温暖湿润,山青水秀,森林繁茂。
19
世纪后期起,
图
5
图7
流域内人口激增,开发利用程度加大(图8),致使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
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到20世纪30年代初,该流域人均年收只及美国平均水平的45%.1933年形如,在田纳西河管理局的统一协调和严格管理下,实施了以治理田纳西河为核心的流域综合整治和开发(图9),取得了全流域水电、火电、核电并网供电,合理利用土地,治理污染,改善水质,发展旅游业等一系列效益。
到20世纪80年代,该流域人均年收入已达到全美国的平均水平。
(3)分析图8,说明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10分)
(4)依据资料和图9信息,指出对田纳西河治理采取了哪些措施,并说明其效益(10分)
2008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四川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参考答案
第Ⅰ卷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A
C
D
A
B
D
C
A
C
D
C
图9
第Ⅱ卷
36.(1)(绝大部分为)高山地区(山地),北高南低,地表高差悬殊(山高坡陡)。
(4分)
(2)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量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
成因:夏(雨)报,西南报风从印度洋带来丰沛的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科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10分)
(3)(山高谷深,)河流多,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经济落后,)经济投入不足,技术力量缺乏。
(12分)
(4)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
人为原因: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经济落后,),传统农牧业发展对生活能源需求,(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很大)。
(10分)
39.(3)扩大种植面积、开矿乱开滥采,用木材炼钢导致森林砍伐、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重);高强度地利用耕地导致土地退化,大量排放含SO2的废气,不仅污染大气,还会形成酸雨污染土壤和水体,影响生物生长。
(10分)
(4)修筑了(多座)水坝、(多处)船闸和港口。
取得了防洪、改善通航条件、提高运输能力的效益。
实现了全河的统一管理和梯级开发。
(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