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2

合集下载

让班级成为学生心中的家---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让班级成为学生心中的家---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二、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 对班级产生归属感。
1、建立平等的谈话方式
2、树立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开展丰 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1)每学月一次作品展览 (2)每周一节课的班级课外书籍阅读活动 (3)主题班会活动
3、鼓励为主,抓住锲机,及时表扬
•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超越自我,战胜
自我,就是最大的进步 。 • 先比自己,后比别人。
三、构建和睦的生生关系。
1、班级管理,之处,请多指教,谢谢!
让班级成为学生心中的家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游仙慈济实验学校 邹艳
一、建立和谐的校生关系
1、加大对学校的宣传,赢 取学生的认知、信任,热爱。
( 1) 宣 传 学 校
(2)教师相互宣传 (3)请所教优秀学生进入教室
2、带领本班学生积极参与校级、年 级组的集体活动。
春游老龙山

中小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

中小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
研 究 实践 ■
中小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
口 姬海宁 陈海 德
分,良好 的班级 归属 感有利于学生正确行 为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 ,也有利于教师时 围,创设和谐 的同伴关 系是培 育和增 强班级归属感的有效途径。 [ 关键词 ]中小学生;班级 归属感 ; 培养途径
生 感觉 到 自己是 班 级 或学 校 中重 要 的一 员 、被 他 人 接 受 、 宽 泛 不 利 于 具 体 培 养 措 施 的 提 出 , 因此 。为 了从 更 微 观
环境 。这 一点在 两个个案 辅导 中都有 明显 的体现 。
1 “ 育契 约 ” 的辅 导 涉 及 的关 系较 广 ,较 难 控 制操 .教
中小 学 生 学 校 归 属 感 的 培 养 已然 成 为 学 校 管 理 中极
马 斯 洛在 他 著 名 的 “ 要 层 次 理 论 ” 中提 到 ,人都 有 为 重 要 的 环 节 。但 是 学 校 归 属 感 尚 属 一 个 很 大 的 命 题 , 需 归 属 和 爱 的需 要 ,希 望 能 与其 他 人 建 立 感 情 的 联 系 或 关 譬 如 徐 坤 ( 0 ) 为 ,中 学 生 学 校 归 属感 包 括 教 师 言行 、 2 8认 0
中小 学 生 犯 罪 现 象 已经 引 起 全 社 会 越 来 越 多 的 关 注 , 被 他 人 认 为 有 价 值 及 与 他 人 成 为 一 个 整 体 的 一 种 情 感 ”
这 固 然有 社 会 不 良风 气 盛 行 、 中小 学 生 心 理 发 育 不 完 善 ( 克 冰 , 琴美 , 0 6 o西 方 国 家很 早 就 认 识 到 学 校 归 包 徐 2 0 等 原 因 ,但 更 多 的是 折 射 出 中小 学 校 教 育 管 理 方 面 的 缺 属 感 对 中 小 学 生 的重 要 性 。 国外 的 一 些 研 究 表 明有 较 高 陷 。一 些 调 查 研 究 表 明 , 中小 学 生 犯 罪 主 体 是 学 生 中 的 学校归属感 的 中小学 生对学业更加 重视 ,有更高 的出勤 “ 双差 生 ” 或混 文 凭 的学 生 ,他们 常 常 逃 课 、打架 ,不 愿 率 和 更强 烈 的学 习动 机 (odnw 19) G oeo ,9 3,而 较 低 的学 校归 参 加 集 体 活 动 ,漠 视 班 集 体 的 荣 誉 ,甚 至 有 意 对 抗 学 校 属 感 会 让 他 们更 多 地 加 入 学 校 中 的 帮 派 乃 至 参 与 到 违 法 规 章 制 度 。我 们 认 为 ,这 些 不 良行 为 的 出现 与 中小 学 生 事 件 中(uunt19) B rre, 4。 t9 归 属感 培 养 途 径 的欠 缺有 关 。

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方法

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方法

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方法学生班级归属感的提升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拥有较高归属感的学生班级,就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这个集体中被肯定和认同,从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

下面我将从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设计、师生互动等方面,提出一些方法来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

首先,学生班级文化建设是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重要一环。

班级文化与班级的凝聚力和凝聚力息息相关。

班级文化建设要立足于班级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有利于班级内部稳定和和谐的发展。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建设班级文化:1.激发班级的价值观:班主任可以与学生们一起制定班级守则,并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这些规范的合理性。

班主任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协作精神、友爱精神等,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主动维护和参与班级的秩序。

2.建设班级标志:班级标志是班级的象征,可以是一个班级口号、一个标志性的图案或者是一个有代表性的动作等。

这样能够让学生们产生归属感,使得他们愿意代表着这个班级。

3.丰富的班级文化活动:开展一些丰富多样的班级文化活动,包括庆祝日、班级聚餐、歌咏比赛、班级电影观影等等。

这些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亲密感,也可以增加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其次,班级活动的设计也是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重要手段。

班级活动是增进班级凝聚力和友谊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

以下是一些可以考虑的班级活动设计:1.主题活动:可以设计一些主题活动,根据不同的节日或者学生的兴趣爱好,如读书分享会、手工制作比赛、班级晚会等等。

这样有利于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交流和合作,提升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

3.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区服务或者公益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够提升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最后,师生互动也是提升学生班级归属感的重要环节。

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以下是几个加强师生互动的方法:1.关怀与支持:班主任可以定期进行个别谈话,了解学生的困惑和问题,给予他们必要的关怀和支持。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育途径探讨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育途径探讨

中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育途径探讨时间:2008-3-11来源:本站文:徐坤英浏览:1451次文字大小:大中小打印本页:打印人们总是希望自己能成为某一社会群体中的一员,被其他成员接纳与认可,获得他人的支持与认同。

马斯洛在其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就提到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而且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

学生在学校中也不例外。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在学校中有归属感的需求,而且这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有重要的影响。

Burumett(1994)的调查发现,当学生对学校没有一种归属感时,他们会更多地卷入到一些校外的不良事件上面。

国内包克冰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学生的自我概念有正向的相关。

我们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学生对自己所就读学校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愿意承担作为学校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及乐于参与学校活动。

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知识及各方面的技能。

因此,培养他们对各自学校形成强烈的归属感对其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归属感作用的发生机制“归属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是介于外界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的一个中间变量,我们要探求人的行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关系,往往需要借助这一变量。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归属感是个体的最基本属性,当具有一定目标的群体接纳个体成为其中的一员时,在心理契约上必然要求个体服从或认同群体的总体特性,认同群体的总体目标并将之当成自己社会活动的主要目标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为之而努力,甚至于在特定的环境下做出一定的牺牲;而当个体被群体接纳后,同样也期望群体将自己当成其中的一分子,并在群体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期待自己的思想理念、行为能被整个群体所感知,同时能在群体中产生相应的作用。

这就产生了群体对个体的归属感与个体对群体归属感的互动。

学校是学生上课、学习的地方,教师则是学生与知识间的一座桥。

因此学生与学校、教师的互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能否相长。

Goodenow(1993)的研究证实,有较高学校归属感的人对学业更加重视,且有更强烈的成功欲望,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学习,有更高的出勤率和更强烈的学习动机。

中小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

中小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

中小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中小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中小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中小学生犯罪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固然有社会不良风气盛行、中小学生心理发育不完善等原因,但更多的是折射出中小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缺陷。

一些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犯罪主体是学生中的“双差生”或混文凭的学生,他们常常逃课、打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漠视班集体的荣誉,甚至有意对抗学校规章制度。

我们认为,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与中小学生归属感培养途径的欠缺有关。

马斯洛在他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希望能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支持和认可,这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基础需要。

学生也不例外,需要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

所谓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包克冰,徐琴美,2006)。

西方国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归属感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有较高学校归属感的中小学生对学业更加重视,有更高的出勤率和更强烈的学习动机(Goodenow.1993),而较低的学校归属感会让他们更多地加入学校中的帮派乃至参与到违法事件中(Bururnett.1994)。

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已然成为学校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但是学校归属感尚属一个很大的命题,譬如徐坤(2008)认为,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包括教师言行、学校环境和校园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包克冰和徐琴美(2006)的调查也表明,自我概念、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班级环境和学校类型对学校归属感有重要影响。

概念的宽泛不利于具体培养措施的提出,因此,为了从更微观的层面提出更有效的培养途径,一些学者对学校归属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班级归属感,即学生对所在班级在思想上、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程度。

鞠艳( 2009)认为班级归属感的强弱影响学校归属感,同时,良好的班级归属感有利于学生正确行为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

爱的温暖 心的归属——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爱的温暖   心的归属——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爱的温暖心的归属——谈谈如何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绵阳二中唐华美国政治学家、教育家古德诺先生认为:“学校归属感是在学校环境中形成的,学生感觉自己是受欢迎、有价值、被尊重的学校共同体中的成员。

学校的学习氛围,校规校纪,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是否有效,教师的教学方式等对形成良好的归属感都有影响。

”班级是学校最小的集体单位又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因此,要培养学生对学校有归属感。

首先要使学生对班级有归属感。

爱是学生与学校的情感纽带,只要学生学会了爱老师、爱同学、爱班集体;只要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爱、同学的爱,班集体的爱,学生自然而然就会爱上学校。

把学校作为心的归属、爱的家园。

一个有爱的地方就会找到心的归属。

的确,我在带班的过程中,特别注重培养孩子对班级的归属感。

我的一些尝试与思考,现在汇报如下,与大家交流,希望我们能产生共鸣,共同努力,使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更温暖,让孩子们在学校里能更健康成长。

一、归属学校文化引领学生入校,首先感触到的是学校环境,学校文化及学校氛围是否让他感到和谐,温馨和有吸引力,所以我认为良好的育人环境,会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学生是学习文化的主体,学校是学生成才的摇篮,学生要真正爱上学校这片热土,感受环境的和谐与温馨,感受文化魅力,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是首要的,老师的个人魅力和先进的文化引领会给学生以充实感和巨大吸引力。

我在带班的过程中,初一以《弟子规》为主题,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

初二以《论语》为主题,《论语》从为学,做人,交友三方面感悟人性的真谛。

我将《论语》和<<孟子>>中的经典名句挑选成册作为班本教材。

初三以《巨人传》为主题引导孩子们立志励志从而放飞他们的梦想。

下面我主要讲讲我是怎么运用《弟子规》来经营我的班级的。

(一)诵学《弟子规》浸润知与行《弟子规》全文1080个字,113件事,360句话,列举出了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求学应有的礼仪和规范。

学校班级归属感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学校班级归属感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学校班级归属感建设的目标和措施
目标
- 增强学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 建立积极的研究和交流氛围
- 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 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社交技能
措施
1. 班级活动的组织:定期组织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如迎新晚会、班级运动会、班级联谊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和共同体验,从而增强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

2. 班级文化的建设:通过制定班级守则、班训等规范行为,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班级凝聚力。

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班级文化活动,如创作班级歌曲、设计班旗等,彰显班级特色。

3. 班级合作项目:开展班级合作项目,如集体社区服务、班级志愿者活动等,让学生通过团队合作和共同努力实现目标,增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和班级凝聚力。

4. 班级沟通平台的建立:建立班级专属的线上平台,如班级微信群、班级论坛等,方便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情感表达。

同时,
班级导师也可以定期组织班会、座谈会等形式,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

5. 学生认同感的提升:鼓励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和班级事务,通过学生会、班长等岗位的设立,让学生负责并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决策,增强他们对班级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通过以上目标和措施的实施,我们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培养积极正向的班级氛围,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进而推动班级的整体发展和进步。

怎么让学生有归属感

怎么让学生有归属感

怎么让学生有归属感
让学生有归属感是班级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以下是一些建议,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增强学生归属感
的基础。

班主任应该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信任和亲密的关系。

2.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班级氛围是影响学生归属感的重要因
素。

班主任应该营造温馨、和谐、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关爱。

3.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可以增强
学生的归属感。

班主任可以组织一些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

4.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是增强学生归
属感的重要途径。

班主任可以通过讲解、讨论、比赛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为班级的荣誉而努力。

5.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班
主任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尊重学生的选择,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

6.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是增强学生归属感
的重要手段。

班主任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和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关心和支持。

总之,增强学生的归属感需要班主任和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温馨的班级氛围、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促进班级的和谐发展。

小学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小学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小学教师如何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应该非常关注学生的归属感,因为这是学生在校园中融入集体、建立自信、追求成功的重要基础。

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中,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方法。

1. 重视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具有各自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根据学生的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

例如,对于对某一科目有特别兴趣的学生,可以鼓励他们参加相关的竞赛或活动;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额外的辅导和帮助。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和关注,学生会感受到自己在班级和学校中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归属感。

2. 建立积极的班级氛围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氛围对于学生的归属感至关重要。

作为教师,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促进班级氛围的建设:- 鼓励合作: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助和团队合作,组织小组活动和项目,鼓励学生共同完成任务。

- 丰富课堂活动: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和经验,增强他们的参与感。

- 倾听和尊重:重视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他们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才能,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被尊重和关注。

- 多元文化教育:鼓励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创设一个包容和开放的班级环境。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可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班级氛围,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和参与度。

3. 重视家校合作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建立起与家长的良好合作关系,对于增强学生的归属感非常关键。

作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家长积极合作:- 定期家长会:定期举行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成绩和行为表现,增强家校沟通与合作。

- 家访活动: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教育计划。

- 家校互动平台:建立家校互动平台,方便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信息分享,增强合作意识。

通过积极的家校合作,我们可以形成一种项目思维,将学生的成长视为家庭和学校共同关心的事,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小学生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小学生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小学生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小学生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培养这些品质,孩子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也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合作。

在本文中,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创造温暖的班级氛围一个温暖友好的班级环境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归属感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创造这样的氛围: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教师可以更多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与他们进行积极的互动和交流。

2. 鼓励学生之间的友善互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互相帮助的活动,鼓励学生之间的友善互助。

例如,学生可以合作完成困难的问题,或者互相分享学习资源和技巧。

3. 设立班级活动和座位安排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如迎新会、生日会等,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凝聚力。

此外,合理的座位安排也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二、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是现代社会中重要的工作能力之一。

通过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可以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度。

以下是培养小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建议:1. 开展合作项目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参与一些合作项目,如小组报告、科学实验等。

在这些项目中,学生们需要互相协作、分工合作并共同完成任务。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并发展相应的合作技巧。

2. 开设合作游戏在课堂中适时引入一些合作游戏,如拼图游戏、团队竞赛等。

这些游戏不仅可以增加学生们的趣味性,还能够锻炼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通过分组完成一些小组任务,培养学生们的责任心和承诺意识。

教师可以设立小组长、记录员等职位,让学生们分工合作,并为完成任务负责。

三、家校合作促进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小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应该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共同培养孩子们的归属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小学生如何培养对学校的归属感

小学生如何培养对学校的归属感

小学生如何培养对学校的归属感引言:归属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于小学生而言,学校是他们成长的地方,培养他们的知识、能力和品德。

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校中积极投入学习和活动,还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小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一、营造温馨的学校环境小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首先来自于学校的环境。

学校应该营造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让小学生感到宾至如归。

比如,学校可以布置花草树木,增加绿化面积,使学校更加美丽;学校可以设置休闲区域,供小学生放松身心;学校可以设置艺术展示区,展示小学生的作品和成果。

这些措施能够让小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和呵护,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

二、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班级是小学生在学校中最直接的集体,班级氛围对于培养小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注重班级管理,建立和谐的班级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定期班会、班级活动等方式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让每个小学生都能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和凝聚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小学生参与班级事务,让他们参与决策和管理,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和归属感。

三、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学习是小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任务,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学校的归属感。

学校可以建立丰富的图书馆,提供各类图书、杂志和报纸,让小学生有更多的阅读选择。

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如音乐、美术、体育等,让小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和发展。

这样,小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增强对学校的归属感。

四、加强家校合作家庭是小学生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家校合作对于培养小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积极与家长沟通,定期举办家长会、家校联谊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

同时,学校还应该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活动和决策,让家长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

如何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如何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

如何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在学校教育中,班级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班级是学生在校园中主要的社交圈,加强班级归属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班级中,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呢?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班级活动的组织班级活动是增强班级归属感的重要方式,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组织。

首先,活动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兼顾多元化的需求,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其次,要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和性格特点,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让大家参与其中的机会相对均等,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最后,要注重活动的实践性和趣味性,通过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体验、互动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得到知识和快乐,从而认识到班级的作用和自身的重要性。

二、心理辅导与交流班级归属感的提高还需要注重学生心理的正面引导。

班级辅导员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帮助和指导。

在交流方面,班主任可以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开展心理沙龙、座谈会等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得到成长和提高,增强班级归属感。

三、树立正面价值观树立正面价值观对于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稍微引导学生,通过讲述班级中表现出的优秀品质,如团结、友爱、助人等等,来激发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

同时,要引导学生反思一些消极行为背后的道德与社会成本,例如欺负、排挤等,从生活中发现并品味生活中的美好,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和理解班级的存在意义,从而提高班级归属感。

综上所述,提高学生的班级归属感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

通过组织多样化、有趣的班级活动,加强心理辅导和交流,树立正面价值观,可以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并不断推动班级的发展。

仅有班级归属感的学生,才能在班级中收获自信、团结和友情。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对学校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学校教育也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情感品质。

在这归属感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学校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学校应该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学校度过了大部分的时间,学校的环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体验。

一个温馨、和谐的学校环境,能够给学生一种家的感觉,激发学生的情感需求,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应该通过改善教学设施、完善管理制度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应该注重师生关系的建设。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老师既是学生的知识传授者,又是学生的引路人。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老师的教育情感,引导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注重情感沟通,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

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的师生关系,可以促进学生的情感融合,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应该加强学生自治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治能力是指学生在教育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包括思维能力、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等多个方面。

学校应该通过设置学生自治的机会和平台,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等,让学生在参与中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深化对学校的情感认同。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

学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成长的引导者。

学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校园文化节、主题班会、社团建设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融入感受团队合作、情感交流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学校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的培养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过程。

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共同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温床,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深深的归属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让班级成为学生无限眷恋的精神家园——谈学生班级归属感的培养

让班级成为学生无限眷恋的精神家园——谈学生班级归属感的培养

让班级成为学生无限眷恋的精神家园——谈学生班级归属感的培养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班主任,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来此交流,同时又诚惶诚恐,因为在座的既有比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老班主任,又有掌握着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年轻而又富有朝气的新教师,我的发言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平时的点滴做法。

不当之处还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我的发言题目是《让班级成为学生无限眷恋的精神家园,谈学生班级归属感的培养》。

在我担任班主任,从事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我发现现在学生学习缺乏兴趣,课堂不专注、早恋等问题,诚然与社会家庭有一定的关系,未必不与他们责任感缺乏有关,而责任感缺乏的原因之一则源于他们对所属班级缺少归属感,那么什么是归属感呢?简单地说,就是认同感,学生对自己就读的班级,包括班级的硬件环境以及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人文环境的一种心理上的认同和归属。

班级归属感强的学生,他们在班级人际关系良好,与老师和同学相处和谐融洽,能够获得积极地情感支持和情感体验,对班级和学校形成一种积极的依恋,愿意且高兴成为班级和学校的一员。

将自己的言行和班级联系起来,热爱集体荣誉,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同时,解决并预防很多问题的产生,为此,我做了如下尝试:一、一切源于爱,用爱为学生生命质量保驾护航——奠基班级归属感培养的情感基础,有留念就有归属感。

常言道“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抓住了学生的心,工作起来就能真正得“心”应手。

用爱唤醒归属感——把爱渗透到学生的衣食住行,让他们体验到班级家的温馨,老师父母般的关怀,通过建立班级日报,开辟天气预报专栏,提醒学生增减衣服,搭建饮食文化平台,杜绝垃圾食品,注意饮食搭配,吃出记忆力的提升,吃出健康的身体,吃出生命的质量。

寝室文化建设既有梦想更有励志,让梦想陪伴每一天,让励志常伴左右,培养学生做最强大的自己。

行在于安全感,借助互联网,安全警钟常鸣,《英国运动医学杂志》网站刊登的研究结果称,有规律的锻炼,能提高青少年的在校成绩。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一、培养班级归属感班级是学生在学校中最直接的集体,是学生们一起度过大部分时间的地方,因此,在班级教育中,如何让学生感受到归属感至关重要。

首先,每个班级都应该建立起“班级文化”,让学生在一个共同的文化氛围中相互沟通、交流,形成共识,形成一种班级共同的价值观念。

其次,班级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班级管理制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够遵守班级规则,保持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同时也需要重视学生的价值观引导,通过班会、班委会和家长会等形式,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和接受教育的意义。

最后,在班级教育中还需要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爱好和才能,班级应该提供机会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建立自信心,增强自己在班级中的地位。

二、培养校园文化的归属感学校是学生们接受教育的场所,因此,学校的文化氛围也非常重要。

学校的校训、校歌、校徽等象征性符号,都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

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这些符号的情感认同和归属感。

除此之外,学校也应该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活动,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让学生们感受到自己在校园中的地位和作用。

学校应该建立健全的学生组织,让学生参与组织管理学校事务,增强学生们的参与感和自信心。

学校教育中还需要注重家庭教育的补充和协同。

家庭是学生最亲近的环境,家校共育可以促进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交流和沟通,增强学生对家庭和学校的归属感。

家庭教育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很好的补充。

学校应该注重对家长的教育和引导,让家长们成为学校的重要参与者和学生的重要支持者,也可以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教育的目标和方法,从而家庭与学校相互支持和协调。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中归属感的培养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

但是这些培养方法可以让学校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爱心高尚情操的地方,让学生在学校中更加融洽,并且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归属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重要影响,还能够促进学校的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

现实中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学生之间的关系紧张、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不畅等等。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归属感,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学校教育应该重视建立良好的班级关系。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中最基本的社会单位,学生在班级中度过大部分的时间,因此班级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为了建立良好的班级关系,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班级活动、组织班级合作项目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级集体,增强班级凝聚力。

学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友情,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理解和支持,形成一个和谐团结的班集体。

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家庭的关注与支持。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环境,学校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家庭走访活动、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了解学生家庭的情况,及时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帮助和支持,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

在学校教育中,还可以加强学生家庭教育,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良性互动。

只有家庭和学校通力合作,才能共同培养出对学校有归属感的学生成才。

学校还应该重视学校文化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学习环境。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和特色,它不仅反映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核心价值观,还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学校可以通过塑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设立一些校园精神标识和传统节日活动等方式,让学生逐渐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自发地融入学校文化,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学校还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课程是学生在学校中主要获取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因此课程设置对于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至关重要。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归属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需求,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个拥有强烈归属感的学生群体,将更加融洽和谐,更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表现。

在学校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学校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设归属感。

学校作为学生的第二个家,学校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比如学生社团、艺术节、体育赛事等,以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学校还可以加强内外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通过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深化师生情感的交流,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自己的特长和需求。

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和辅导指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尊重,从而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加强班级管理,营造温馨的班级气氛,促进学生的归属感。

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一个和谐、团结的班级是培养学生归属感的关键。

班级管理应注重班级的凝聚力和活力,建立良好的班级规章制度,促进班级内部的互动与合作。

教师还应该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供情感支持和关怀,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融入班级集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教育还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和责任感培养。

学生参与学校的各项决策和管理,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提高归属感。

学校可以设立学生代表,建立学生会等组织机构,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和活动策划,让他们的声音被重视和听取。

通过学生的参与,使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提升归属感。

学校应与家庭积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支撑点,在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方面,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共同关注学生的发展。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在归属感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群体、组织或
社区的归属和认同感。

对于学生来说,学校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场所,是他们学习、交流和
建立社交关系的地方,学校教育中的归属感培养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教育应该为
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温暖和友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感到自在和舒适。

学校教育还应该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
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教育可以通过强调学校的价值观、使命和目标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应该明
确传达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关爱他人、勤奋努力等,使学生在这样的价值
观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学校还应该向学生传达学校的使命和目标,让他们明白自己所在
的学校有着明确的方向和目标,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学校教育还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学校活动和组织来培养他们的归属感。

学校应该提
供各种各样的活动和组织,例如学生会、社团、篮球队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其中。

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志愿者活动,参与社区服务,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对学校和社区的
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教育还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
导者和榜样,他们应该以身作则,与学生建立亲密、信任的关系。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成
长和发展,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信任感。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外,也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

而在学生的成长中,归属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归属感是指一个人对于特定社会群体或环境的归属和认同感,它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内心感受、行为意愿和自尊心。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一个拥有归属感的学生,会更加自信、积极,也更容易融入集体,与老师和同学和睦相处。

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归属感,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到归属和认同。

学校应该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积极给予帮助和鼓励。

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避免挖苦和讽刺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尊重。

而学生也应该尊重老师,遵守纪律,相互团结友爱,学会尊重他人,这样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应该注重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

团队合作可以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团队活动和班级建设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学校还应该鼓励学生互帮互助,共同进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归属感。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可以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

学校可以通过提供优质的教学设施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到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学校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生活关怀,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学生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关怀。

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一个拥有自信和自尊的学生,会更容易形成归属感。

学校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和比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

学校教育中归属感培养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归属感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关注。

归属感是指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指个人对自身身份特征所属群体的感受。

在学校教育中,归属感是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归属感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因素。

个体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感到归属感,就能更好地融入集体,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如果缺乏归属感,学生可能会变得孤立、冷漠和消极,甚至出现辍学等负面情况。

因此,学校应该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归属感。

首先,教师应该亲近学生。

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引领者之一,如果教师能够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学校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就能够增强学生的归属感。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是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集体之一,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可以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归属感。

还有,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个人的个体生命与集体相辅相成,归属感不应只是“我是谁”的问题,而应该是自我意识与社会意识相融合的问题。

学生应该意识到自己在家庭和集体中的作用与责任,下注心力在参加集体活动、组织活动、义务服务等方面。

通过多方面的参与,学生逐渐融入集体,形成认同感,增强了归属感。

最后,学校应该加强家校合作,与家长密切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家庭是学生在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群体之一,学校应该与家长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学生感到自己不仅在家庭中有归属感,而且在学校中也有归属感。

综上所述,学校教育中归属感的培养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够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更加融洽,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学生班级归属感培养途径探析中小学生犯罪现象已经引起全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这固然有社会不良风气盛行、中小学生心理发育不完善等原因,但更多的是折射出中小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的缺陷。

一些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犯罪主体是学生中的“双差生”或混文凭的学生,他们常常逃课、打架,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漠视班集体的荣誉,甚至有意对抗学校规章制度。

我们认为,这些不良行为的出现与中小学生归属感培养途径的欠缺有关。

马斯洛在他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到,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希望能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支持和认可,这是个体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基础需要。

学生也不例外,需要建立对学校的归属感。

所谓学校归属感是指“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包克冰徐琴美,2006 )。

西方国家很早就认识到学校归属感对中小学生的重要性。

国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有较高学校归属感的中小学生对学业更加重视,有更高的出勤率和更强烈的学习动机(Coodenow 1993),而较低的学校归属感会让他们更多地加入学校中的帮派乃至参与到违法事件中(Bururnett,1994)。

中小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培养已然成为学校管理中极为重要的环节但是学校归属感尚属一个很大的命题,譬如徐坤(2008)认为,中学生学校归属感包括教师言行学校环境和校园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包克冰和徐琴美(2006)的调查也表明,自我概念、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班级环境和学校类型对学校归属感有重要影响。

概念的宽泛不利于具体培养措施的提出,因此,为了从更微观的层面提出更有效的培养途径,一些学者对学校归属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提出了班级归属感,即学生对所在班级在思想上、情感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程度。

鞠艳(2009 )认为班级归属感的强弱影响学校归属感,同时,良好的班级归属感有利于学生正确行为的塑造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也有利于教师对班级和学生的管理。

本文拟从教师言行班级氛围和同伴关系三个具体方面探讨对中小学生班级归属感的培养。

一教师言行:平等对待学生,创造公平的教学环境对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意味着权威和榜样,因此教师的言行对师生关系学生学校归属感的形成都有很大影响。

在班级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教师偏见的存在,那些功课好、聪明、尊敬师长、家庭背景好的学生会更多地受到教师青睐,教师会对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关心,成功容易得到表扬,失败也较少受到批评,这种现象的存在损害了班级的士气。

虽然笔者认为教师偏见是客观现象,在班级教学中不可避免,但是中小学生往往敏感而充满自尊,稍许的不公平会让他们产生极大的挫败感,导致对班集体的疏离,乃至厌学、逃学,从而不利于学校归属感的建立。

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言行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受到重视。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同等的沟通次数师生之间的真诚沟通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越多越好。

有时候教师的一次简短的谈话、一封短信就很可能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很多学生很重视与老师的谈话机会,并将之认为是老师对自己重视的一种表征。

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尽量使与每个学生的谈话次数一致。

班级学生的情况错综复杂,有的学生可以主动找老师沟通;有的学生虽然渴望和老师交流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还有一些学生,他们不喜欢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也有一些学生不喜欢班主任,更谈不上去沟通此时班主任应做到心中有数,区别对待,主动地把想沟通又不敢的学生叫出来,通过信件等书面形式和不爱面谈的学生交流,还要有耐心地约见那些不喜欢自己的学生。

总之要做到全面沟通,同等沟通。

2、对每个学生都抱有适当的期待期待是指教师对学生所设置的目标,可以是学业上的,也可以是生活方面的。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种渠道的信息对学生作出判断,对表现好的学生有期待,对差的学生也要有期待。

只有这样才会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被关注,才会有努力的动机。

班主任可以在私下交流中向学生透露自己对他的期待,这样可以保护差生的尊严,也可以预防学生因没有达到目标遭到同学嘲讽。

期待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而实事求是地制定,不能盲目加压,否则不仅不会让学生感受到关注,反而会产生逆反心理。

恰当的期待是指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在短期内达到的目标,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对成功的体验,更有勇气挑战自己。

3、对特殊学生要特殊关注教师在教学中客观公正地对待学生,并不一定意味着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完全一致,对那些需要多些帮助的学生,教师要在表面维持公正的情况下,多花点心思在他们身上。

譬如班级中有这样一些“边缘人”,他们可能因为自高自大、性格孤僻、脾气暴躁或者刚转学等原因导致被其他同学讨厌,遭到集体的排斥其实他们的内心十分孤独,渴望得到帮助。

教师就要多留意这些学生,在他们遭到班级排斥的时候能及时予以帮助。

还有一些特殊的学生,譬如残疾人,这种学生本来内心就很脆弱,假如不能更多地给予关照,他们就可能失去继续学下去的勇气。

二、班级氛围:提倡民主精神,打造自我管理型班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青少年的心理成熟期越来越早,他们渴望展示,渴望得到肯定。

学生学校归属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占有重要位置并被认为有价值因此假如给每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那么不仅会对学生的自我发展有好处,而且会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其学校归属感。

1、班委组建民主化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事情琐碎而杂乱,如果没有班委的配合,很难做好班级管理工作。

班级组织的建立以及班干部的选用过程,是体现班级的民主氛围的重要途径。

一套好的班委不仅是可以准确执行班主任的工作安排,而且要获得全班同学的支持。

班主任不直接任命班委成员,而由学生竞选,全班同学投票决出一场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举不仅让候选人受到全班同学的检验,而且也让班级每位同学体验到主人翁的责任意识,提高参与热情需要注意的是班级的竞选工作要在大家熟识之后,这样的竞选才能有可信度。

2、班级岗位多元化除常规的班级管理的岗位之外,可以根据班级实际需要和学生特点增设新的岗位,如图书管理员、卫生督察员、器材管理员、黑板报编辑等。

由于人人都是班级管理的参与者,对自己的工作有份荣誉感,而且各司其责,也就较有责任感还可以让全班非班委学生轮流担任监督官,随时监督班委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这样每个学生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班级工作会得到顺利的推动,每个人在班级中的作用也得到体现。

同时,由于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班级管理和服务的舞台上得到锻炼和发展,班集体也就成为学生能力提升的“训练场”,各展才艺、各呈异彩的舞台。

3、班级岗位轮换制学生在一个班级岗位上做久了,最初的挑战性和新鲜感就会消失,自然产生枯燥感,单一的岗位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定期进行岗位轮换,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活动内容,也会减少学生的枯燥感,使学生的积极性增强。

岗位轮换还能使学生在不同的管理岗位上得到多方面的锻炼,从而获得多方面的管理体验和管理能力当然,岗位的轮换也不需要很频繁地进行,否则会由于管理人员的交接导致班级的混乱,也会让学生时刻处于兴奋状态中无法安心读书建议一学期轮换一次,轮换时也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要太机械。

三、同伴关系:组织班级活动,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交流、沟通始终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学生平时在班级的主要工作是学习,因此,其所谓的社交也仅限于座位周边的几个同学。

假如一个学生和座位周边的一些同学没有处理好关系,导致友谊破裂,那他会不会因为不认识其他同学而被彻底地孤立起来?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试想一个在班级没有朋友的学生,怎么可能会对学校有强烈的归属感呢?一个学生得罪了座位周边的几个同学,并不一定是因为他不好相处,或许只是因为没发现适合的朋友。

班级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社交圈,提高找到朋友的机会,不仅如此,多组织班级活动还可以活跃班级氛围,促进班级的团结,让学生更喜欢这个集体。

1、打造共同记忆学生朝夕相处,肯定发生了很多难忘的事情,一件件事情的累积就变成了班级共同的记忆每个人都是这个记忆中的一部分,虽然充满了酸甜苦辣,但这是成长的见证。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动手,以班级年鉴的形式,留下这些美丽记忆的影子。

班级年鉴由教师或学生选出4~6人来进行总策划,每月汇总编辑一次。

要求所有的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将个人每月总结交到策划组。

策划组经过汇总讨论后,将哪些事件、哪些班会、哪些新的课程等内容添加到班级年鉴中去。

为了丰富班级年鉴,一些活动可以附上照片。

除了记载这些事件以外,班级年鉴还可以收录学生们的文学作品、个人爱好、生活照和通讯录,他们的亲笔签名和一年的总结,以及老师写给同学们的信件。

班级年鉴是班级所有学生的作品,它在同学们的共同呵护下逐渐积累,变成值得纪念的财富,同学们也在这个积累的过程中达到了相互了解找到志趣相投者的目的。

2、特别日子纪念会为了增强学生们的班级归属感,可以把某些天定为班级的特别日子。

在这些特别的日子里,全班学生步调一致,共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如,为某个同学庆祝生日。

庆祝生日每个学期举办一次,由学生共同挑选出那些生日符合要求者。

活动当天,由学生担任节目主持人,每个学生都要献上自己的文艺节目作为生日礼物,同时还可以穿插一些趣味游戏、小比赛等来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生日是每个学生特别关注的日子,通过班级的形式庆祝学生的生日,可以让过生日的学生得到同学们的祝福,让大家一起分享生日的喜悦。

可以增进班级学生之间的感情,提高班级归属感。

3、室外活动室外活动最具有趣味性,形式也最丰富多样,譬如:野炊、春游、社会实践等。

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因素比较多,所以实施起来也很困难。

由于机会很难得,所以班主任在决定进行室外活动后,要进行缜密安排,在平安开心的基础上达到活动目的。

首先要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如果某学生有事,要尽可能延期等候。

其次,活动的全部安排要交由学生自己讨论,他们参与了活动的策划,就会更有积极性和遵从性。

还要保证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作用能得到体现,不要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参与与否无关紧要。

最后是注意加强活动中的交流,这才是最主要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