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 第4课 雨霖铃教案 精品00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雨霖铃》教案
学情分析内容
教学主题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在人教版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雨霖铃》作为婉约派词的代表,不管在教材中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掌握其表现手法、风格和意境有助于举一反三, 深入了解婉约派词,也有利于对比学习后面要学习的豪放派词, 进而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手法等等……
学情分析工具
问卷星希沃白板5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4课《雨霖铃》
学校名称
教师姓名
教学课题
《雨霖铃》
学情分析目的
1.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要求。通过学情分析,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思 维和进度,根据学生的群体和个体差异决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进度,为学 生的主动学习提供服务。 2.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必由之路。通过学情分析,才能更有效地使教学活动围 绕学生展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学习 需要、切合学生的学习水平。3.优化教学设计的必要前提。通过学情分析,让教师“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可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和 方法,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培养,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各项能力的最 终目标。
教学对象
贵港市港南中学高一2005班全体学生
教学重点
诵读全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掌握诗词鉴赏方法,体会词人情感。学习难点理解本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安排在课前、课中与课后实时进行
学情分析,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灵活调整,本节课主要使用以下
三种方法:
1.前测法(课前):为了解全班同学课前预习情况以及已有的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雨霖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雨霖铃》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雨霖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名句。

[教学难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雨霖铃》大家喜欢唱歌吗?刚才这首歌大家会唱吗?它是某某已故著名歌星邓丽君演唱的,根据柳永的词《雨霖铃》谱成的歌曲。

古人写词本就是配乐歌唱的。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柳永的《望海潮》,柳永在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画卷,非常形象生动,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北宋。

然而,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的作品是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雨霖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二、介绍词牌《雨霖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三、知人论世: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反复诵读,体会情感:1.找出这首词的词眼:“伤离别〞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在诗人的笔下却化作了美丽的诗篇。

学生自由回答:曾经学过的或是知道的抒写离别的名句教师补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3.小结: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应是哀婉、悲伤、凄清4.请2~3位学生朗读这首词。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2单元第4课《雨霖铃》教学设计及意图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2单元第4课《雨霖铃》教学设计及意图

柳永词两首之《雨霖铃》教学设计及意图高陵县第三中学王花【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婉约派的艺术风格;2、了解作者柳永及其生平;3、具体体会这首词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1、感受、体味这首词是怎样做到情景交融的。

2、对词中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鉴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古人深沉的离别之情;从而热爱生活、珍惜现在。

2、认清词作情调过于伤感低沉的负面影响。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点拨启发,引导讨论,朗读背诵,检查落实。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导入:佛说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古人讲:“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可见,人生自古伤别离,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遥远的宋代,和词人柳永一起来感受这份传承千百年的离别之情,今天我们来学习离别诗词里的名作《雨霖铃》。

1、提及柳永,大家也许不像对苏轼那样熟悉,但他的两句名句早已广为传诵。

(提问、启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多么炽热如火的爱的情愫!那么,通过课下的积累,你对柳永的了解有多少呢?明确:(1)名字:柳永、柳三变、柳七、柳屯田。

(2)特点:精通音律,擅长词曲,创制慢词,贴近市民,“变一代词风”。

(3)影响:“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设计意图】从名句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明确作者、及背景。

2、初步感受①、听示范朗读,注意节奏,同时发挥想象,看在你的想象中,能否看到“词中之画”?②、大家一起读,读出情感。

③、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感受到的情景描绘成画面。

初步感受,先入为主,发挥诗词的形象性特点,创设氛围。

总结:大家描绘的都很美,我们一起为离别排列一个层次:别前----别时----别后【设计意图】初步理清情感层次,便于近一步的分析。

3、深入探究情感刚才我们通过读想象了词中三幅优美画面,下面我们重点来品味这首词的情感,并试着弄清楚作者是如何表达的?①、找出主旨句?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②、文中哪些句子体现离别之情?明确:帐饮无绪相看泪眼无语凝噎(难分难舍)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惨不成欢)③、作者怎样表达这种离愁别绪的?明确:寒蝉长亭骤雨兰舟(实景)烟波暮霭杨柳晓风残月(虚景)渲染离别之情【设计意图】从诗歌意象入手,近一步感受诗歌营造的意境,进而由景入情,分析作者的情感,让学生基本的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起到指导阅读的作用。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高二-第4课《雨霖铃》教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四-高二-第4课《雨霖铃》教案
1、让学生明确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使课堂学习更具目标性、针对性。
2、听读结束后,让学生找出差距,更利于把握诗的感情基调。
三、鉴赏意象,把握情感
教师提问:1、此文描写的是作者与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作者通过哪些典型景物来表现这种情感的?
2、写离愁别绪的景物很多,作者为何要选择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这样的选择和描写有何作用?
人教必修四第4课《雨霖铃》教案
授课教师:王春霞 学校:滦县二中
学 科
语 文
教 材 名 称
高中语文必修4
课 题
雨 霖 铃
年 级
高 一




诗词赏析是学生学习的难点,诗歌教学该以何种方式才能发挥最大的课堂实效性,是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思考的内容。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把词的内容、把握和体验情感作为重点,以诵读、品味为手段,力图通过意境的创设和师生共同感悟达到预设情感体验目标,同时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明确意象、意境与情感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1、知识目标:
(1)采用诵读法,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鉴赏意象,分析景与情的关系。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目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师提问:1、本文有写景,有抒情,景与情的关系是怎样的?
2、词人想抒发的是面对离别的伤感之情,诗中从“念”字往下都是设想出来的,这又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清朝末年,有一位著名学者,名叫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其中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几句话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那么这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谁知道这两个名句出自哪位词人的笔下?——这两句也是出自一位宋代著名词人的笔下,这位词人名叫柳永。

二、题解及作者: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

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

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

他的作品流传很广。

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他的词集是《乐章集》。

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

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

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

三、朗读:1、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雨霖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雨霖铃》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4-2《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组谢倩格老师编一、教材内容分析《雨霖铃》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是柳永词两首的第二首。

宋代是词发展的鼎盛时期,文坛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大家,也出现了婉约词和豪放词两种风格。

本单元学习宋词,择取篇目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要求学生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同时感知词人形象,运用联想和想象以领略词境。

同时,宋词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因而又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以体会其声律之美,加深对词作的感受和理解。

《雨霖铃》是柳永因仕途不顺,决定离开都城汴京时所作,描写其与一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离愁别绪及设想别后清冷孤寂的情景。

词作以“伤离别”为主线,以时间为序,借意象以烘托惜别之情,渲染凄清意境。

学习时引导学生在反复吟咏中感受词的声律之美的同时还要进一步解读意象,把握和分析词作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深入体味词人的情感和凄清的词境。

本课的课时安排为一课时,教辅手段为板书和多媒体。

二、学情分析高二的学生在此前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已经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阅读,较好地把握诗词大意和情感基调。

且学生已学习过柳永的《望海潮》,对词人及其词风有一定的了解,故在《雨霖铃》的学习中对柳永其人只做简单回顾,不多赘述。

另外,学生对于诗词中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以及融入词人情感的意象的理解尚还不够成熟,因而仍需要教师在品读讲解中加以引导,使学生同词人之间产生更为深刻的共鸣,从而更好地把握词作情感,体味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凄清哀婉的词境。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词牌“雨霖铃”及写作背景,以读带析,在诵读中品味词人同红颜知己别离时的依依不舍的情感以及词作凄清哀婉的意境。

②解读意象,把握典型意象的象征意义,分析词作情景交融和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提高诗歌的阅读赏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读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词作的声律之美的同时加强对词作情感的理解,从而进一步领略词作凄清哀婉的意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教案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营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诗中有两句写动作的诗,最能表现诗人的离别之苦,是哪两句?情人离别的方式,作者在这里用“执手”,而不用“吻别”“拥别”“话别”或是“挥手告别”甚至是“挥着手绢”等方式,为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表现了不想分别但不得不分别的无奈、痛苦的心情。这是古人常用的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 “兰舟催发”,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少了点含蕴缠绵,但却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可见留恋之情浓。
4.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惆怅、凄苦、悲凉。
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漫漫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那浩渺的烟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那沉沉的暮霭,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忧伤相似;那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别后的孤寂和前途的渺茫。这些景物描写不是简单的写离情别意,而是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这些想象实际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的那样,“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柳三变这首牢骚歌被广为传唱,竟传到了皇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三变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景中见情,因情设景的艺术特色2、体会诗词的意境美,尝试诗词创作教学重点与难点:1、景与情关系的处理2、意境美的把握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1、由音乐(<<阳关三叠>>)引出有关别离的话题,略说离别种种,导入课文。

2、听配乐朗诵<<雨霖铃>>,引导学生进入诗境。

初步感受本词的魅力。

3、设问:柳永通过哪些手段抒写离情别意的?从文中找出典型语句。

明确: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

(略)4、重点讨论分析借景抒情中景物选择安排的妙处,寒蝉长亭晚都门\兰舟千里烟波(上阕),杨柳岸晓风残月(下阕),实现目标5、介绍柳永其人。

6、再听配乐朗诵,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词。

7、附以李清照词一首,柳永词一首,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婉约词的特点,把握词的意境美。

8、尝试诗词创作,原则为求意到即可,力争句工。

9、结语。

附:八声甘州柳永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出处,正恁凝愁。

点绛唇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注:详细内容见多媒体课件。

雨霖铃高中语文教案2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 (1).4 雨霖铃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2 (1).4 雨霖铃 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媒体创设情景,培养学生初步赏析词的意境、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的能力。

以诵读为辅助,以诗词鉴赏为纽带,带动词句的理解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本文作者柳永是北宋婉约派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词具备了雅俗并举的风格,他的最享盛誉的羁旅行役词——《雨霖铃》更是做到了雅不避俗、俗不伤雅、雅俗兼容、和谐共适。

词中通过对惜别场面和别后情景的描写,抒发深沉的离情别绪;通过秋景的衬托,写出男女恋人分别时的万千愁绪。

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把握词中意象,品味词中优美的意境,体会融情入景、虚实相生、雅俗兼容的写作技巧,进而培养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文学审美品位。

按“听美文—读美词—品美意—赏美韵”的步骤进行,力求获得语感、美感、情感的熏陶,积累与运用兼容。

二、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学生唱李煜词《虞美人》(以唱代背检查上节课内容),带出热烈的课堂气氛。

解读作者,明确目标(均用投影展示):(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柳永的资料,教师略加补充。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一步:美美地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读。

(1)第一次听:进行语感熏陶,注意节奏。

(2)第二次听:感受词的意境,注意情感的运用。

第二步:美美地读——语感训练。

(1)第一次读:再播放Flash课件,学生小声仿读。

(2)第二次读:教师范读一小节,作节奏指导,学生自主朗读训练。

(3)第三次读:抽检学生朗读情况,来个小比赛,看谁朗读得最好。

(先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上片和下片,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第三步:美美地品——把握意象,品味意境,掌握技巧。

1.老师作诗词鉴赏技法指导(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语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词句、有象征意义的词、用典等。

(3)写作技巧:把握写作技巧。

2.小组讨论(1)找意象,说作用。

《雨霖铃》 精品教学设计

《雨霖铃》 精品教学设计

《雨霖铃》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编选的是宋词。

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基础上掌握鉴赏词的方法。

而《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把离情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因此,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借助意象分析意境。

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提问点拨、合作探究等方法来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凄美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借助意象分析意境,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教学难点:领会全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四、教法与学法教法: 1.情境导入法 2.诵读讨论法 3.提问点拨法 4.合作探究法学法:1.熟读成诵; 2.抓意象,品意境,悟诗情五、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雨霖铃》古筝乐曲演奏。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这首词写的男女的离别之情,我们的学生因为生活阅历尚浅,感情还不够丰富,不易走入词人营造的意境中,而音乐可以跨越时代和年龄,引起共鸣。

(二)知人论世将导学案中预习的内容制作成填空题,利用白板的拉幕书写功能,请同学到黑板前来完成。

这一环节主要是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体悟词中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1.播放配乐朗读。

同时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

问:你感受到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2.诵读点评。

注意语调、节奏。

3.学生放声朗读,自行品味。

要求读准字音,熟悉内容,把握感情,熟读成诵。

4.指名诵读,感受本词的情感氛围。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教案: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Word版含答案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的1 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二、整体感知。

1 范读《雨霖铃》。

(让学生感受词的感情基调)师:能感受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吗?生:能。

哀婉、悲伤、凄清。

(板书)2 指导诵读。

我们讲过诗词诵读要把握的几个要点,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出节奏,宋词不比唐诗那样整齐划一,每句是不同的。

再注意韵脚的读法,要短促而清晰;带领学生试读一遍,划分节奏。

最重要的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现在就试读一遍,自己体会体会。

学生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

3 疏通词句:(注释中有的不在讲解之列。

)寒蝉:初乍寒时的蝉,偶尚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则噤。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

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行行重行行”)。

应是:即便是。

三、鉴赏学生自读,思考:从时间角度看,这首词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明确:别前、别时、别后。

(板书)师:这首词的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

(板书)鉴赏时注意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生:写景。

明确:对。

写别时景。

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和事件。

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

师:地点呢?(长亭)时间呢?(晚上)季节(季)提到季会有怎样的感觉?(萧瑟)时当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寒蝉凄切)》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寒蝉凄切)》优质课教案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第二单元《4柳永词两首雨霖铃(寒蝉凄切)》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柳永和“雨霖铃”词牌的基本知识;
(2)了解《雨霖铃》的感情基调和主旨;
(3)了解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2.能力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于诗歌鉴赏仍然停留在理解字词的层面,需要通过课堂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入诗词内部,了解作者蕴藏其中的
感情。

3重点难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雨霖铃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这是燕国的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唱而去所唱。

这是描写君与臣的离别,也有描写生死离别的,比如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会不经意地发现生命在不断的演绎着悲欢与离合,还有一个个凄婉缠绵动人的故事。

今天,我们轻轻扣开我国古典诗词的门扉,一起来体会一个宋代失落才子与他恋人之间的缠绵悱恻的离别愁绪。

2【讲授】雨霖铃
词牌。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教案.doc

陕西省蓝田县焦岱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第4课雨霖铃教案.doc

雨霖铃——柳永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意象的赏析,品味词情,了解本词的写作技巧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学会以读带悟及透过意象来品读诗词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柳永的离愁别绪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意彖的赏析,品味词情,了解本词的写作技巧教学方法:诵读体.悟法、合作探究法、引导启发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对联:狂风大作雨淋淋乌云漫卷天尽沙生找玄机一一天尽沙,谐咅天净沙;雨淋淋,谐音雨霖铃。

通过曲牌名,导出词牌名,从而引出词牌,导入课题二、整体感知1、生自由朗读。

2、生试读。

(个体读)3、生点评,并试读。

(个体读,找班里在朗诵方面有特长的学生)4、师点评,并作简单朗诵指导5、生齐读,感诗情师: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它的内容与什么有关?试用词中的原话回答。

明确:“离别”师・:词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下的这首词?试用词中原话冋答。

明确:“伤”师:所以我们说这首词的主旨句应为?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师:是啊,佛家有言,人生有“七苦” 一一生、老、病、夕匕、怨憎恨、爱别离、求不得。

其中最苦的当属“爱别离”,所以,古人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別而己矣”,柳永的这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就是对这种心情的经典概括。

(生齐读本句,再次体悟离别之情)师:除此诗句外,还有哪些句子也直接抒发了词人的离•别Z绪?明确:“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师:这两句中写出了怎样的离愁别绪?.(找生读,并谈体悟)明确:“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一一难分难舍之情“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一眩断有谁听的孤寂三、抓意象、品情感、析技巧1、师: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这种离别之愁的呢?明确:诗歌传情用“意象”。

此诗中用于表达自己情感的意象主要有:寒蝉、长亭、骤雨、兰舟、烟波、暮霭、杨柳、晓风和残月。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4《雨霖铃》 精品教案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4《雨霖铃》 精品教案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的: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介绍宋词的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

请看一则对话故事(幻灯2):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的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的不同特点(婉约词读多写离情别绪,情感缠绵;豪放词充满豪情壮志,意境雄浑)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板书)二、关于柳永(幻灯3)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

大约在少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

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

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

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惜别之作。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4《雨霖铃》 精品教案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4《雨霖铃》 精品教案

《雨霖铃》教案教学目地: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地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地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像,体会作者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介绍宋词地时候说过,宋词可以分为2个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地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地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请看一则对话故事<幻灯2):传说苏轼曾问一个善于唱歌地幕士:“我词何如柳七(柳永>?”这个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由此大家可知这两个流派地不同特点<婉约词读多写离情别绪,情感缠绵;豪放词充满豪情壮志,意境雄浑)能让苏轼与之一争高下地“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哪首词?<生:《雨霖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雨霖铃》 <板书)二、关于柳永<幻灯3)柳永,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他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地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即开封)、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地生活.大约在少年时地“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地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润州(江苏镇江县>.死时家无余财,群伎和金葬之于南门.他精通音律,变旧声为新声,在唐五代小令地基础上创制了大量适合于歌唱地慢词,这首词调名《雨霖铃》,就是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地,词调极尽哀怨.”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地特点,写委婉凄侧地离情.<此词当为词人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地惜别之作.)三、整体感知:这首词写地是什么?欣赏这首flash歌曲,根据画面内容,想想这词是写什么地.——作者与他心爱地人依依惜别地痛苦心情.1.写作背景<幻灯4)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地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地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2.所以,这首词地地感情基调是——哀婉、悲伤、凄清地.同学们在朗读地时候就要读出这种情感了.3.听一次朗诵4.自由朗读——指明学生朗读——学生齐读.四、疏通词句,串讲文意:五、鉴赏<一)我们刚才说过,这首词写地是作者与他心爱地人依依惜别地痛苦心情.词又分为上片和下片.思考:上片和下片各写了什么?哪一个是实写,哪一个是虚写?幻灯5: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京城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地人依依惜别地痛苦心情.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地情景<实写).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地别后地孤寂凄清地情景<虚写).<二)幻灯6 师:这首词地重要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相济.词中哪些是景语,哪些是情语?哪些是情景和说?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1.上片(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①师: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生:写景.明确:对.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间<晚上)、地点<长亭)和天气(大雨后>.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地典型环境.②提到秋季会有怎样地感觉?<萧瑟)时当秋季,景已萧瑟;且值天晚,暮色阴沉,而骤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凄切: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加之当中“对长亭晚”一句,句法结构是一、二、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地感觉.③起首句已给全诗定下了基调:“凄切”.(2>“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①师:这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地心情,委婉曲折,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②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家催促出发,此时此刻,离别地痛苦达到顶点.③“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地矛盾冲突何其尖锐.(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师:这句写情态.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目前.大家看这幅画面,幻灯7,发挥自己地想象,说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一种怎么样地情景.——两手紧紧拉在一起,两眼被酸楚地泪水模糊,便纵有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吐,只好无言以对,泪眼相看.这两句用白描地手法,把彼此地眷恋之情、又无可奈何之心写地非常深刻.(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①请同学们想象这几句所勾勒地是怎么样地画面?幻灯8——作者站在江边,放目远眺,面前所见:有千里地烟波,表明烟波地浩淼,去程地遥远;有沉沉地暮霭,表明暮霭地浓厚,天地地苍茫;还有楚天地辽远无边.——作者用如此广阔辽远地空间,以及如此浓密深重地雾霭,是否是衬托词人前途地广阔无量?<不是,表现地是离情之深之痛和自己前途地渺茫.)——这样地画面给人怎样地感觉?<压抑、苦闷)诗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将越走越远,离心爱地人越来越远,心越来越苦,愁思也越来越深.“念去去”几句便是他地内心独白,“念”字用得特别好,表明是设想别后地道路遥远.这几句写景,又写情.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地情景<实写).2.下片:下片主要是写想象中地别后地孤寂凄清地情景<虚写).同学们自己鉴赏下片,说出你喜欢下片中地哪一句,为什么?幻灯9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伤别离”点明这首词地主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更何况我正在这冷落凄凉地秋季,多么难以忍受!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柳永把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地诗中,又扩大了这种感受,以“更那堪”衬托自己地离情比古人更深.——“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地凄清氛围.比起首三句地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后来竟成为苏轼相与争胜地对象.那么它究竟好在什么地方?————词中有画,景中含情.①词中有什么画? (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地晨风吹拂萧萧地柳树,—弯残月高挂在杨柳地梢头.)②景中含什么情? (画面是出现在词人“酒醒”之后,他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词人此时,昨天晚上“执手相看泪眼”地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而现在却是前路是前路茫茫,离所爱之人越来越远,可以想见他地心情.幻灯10>③感受画面色调. (a古人有折柳送行地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 b清秋地晓风是凉地,恰合别后心境地凄凉.c残月清冷地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幻灯11>④结合全诗旨趣.这首词地主旨句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两句烘染本意,将词人地立意渲染为—幅深秋羁旅图.“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地想象和遐思.这两句诗暗含旨趣,画面生动.⑤整个画面地基调如何? (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地气氛.>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与“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同样是写景,写离愁,这两副画面有什么不同?——前者仿佛是泼墨山水,一片苍茫,有千里地烟波,有沉沉地暮霭,还有楚天地辽远无边.后者就好象是工笔小画,无比清丽,有柳、风、月,点出离别地冷落、凄清.(3>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①“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因为上面是用景语,此处则改用情语.这一去经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地日子、美好地景物,也形同虚设.即使有前般情意,又能跟谁诉说!②这首词以问句做结,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更留有无穷意味.3.小结:幻灯13(1>我们再回头看整首词,情语在写情,景语也并非只写景,每句中都包含无限情思.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诵读时注意体会词融情入景地特点.(2>再就是虚实相济.哪些实写?别时情景.哪些虚写?别后想象.(3>再想想词中地几副画,给人地感觉都是:哀婉、无奈、凄清.这是这首词地特点,也是婉约词共同地特点.★再一次欣赏歌曲flash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雨霖铃》教案(高一必修四)

《雨霖铃》教案(高一必修四)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体会柳词缠绵婉约的风格。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过程与方法:3、指导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这首词长于铺叙的特点以及融情入景、借景写情的特色。

4、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理解诗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感情。

2、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难点:1、鉴赏本诗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2、对“今朝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的赏析。

教学步骤:一、导入: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说:“诗人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大凡一首好的诗或词,都是诗中有画,具有自己独特的意境、风格。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词作《雨霖铃》就是一幅优美的画。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雨霖铃》的世界,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用耳朵去听,用心去感受这首词吧!二、一进感觉:初步感受。

(一)听录音(二)全班齐读(三)初步感受:刚才我们第一次共同走进这首词,听了录音,自己也读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你们觉得这首词美吗?——学生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这首词很美,它是一种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是谁创作了这样一首凄美的词?——柳永柳永:(约987--约1053年),北宋词人婉约词派创始人。

原名三变,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他少年时代到汴京应试,屡试不中,后流连于秦楼楚馆,常为歌伎填词作曲,和她们生活在一起,放荡不羁。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47岁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四)明确基调:通过我对柳永生平以及这首词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同学们对这首词的第一感觉,我们朗读这首词,应该如何正确把握呢?换句话说,这首词的基调应该是?请几位同学谈一谈,读一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设计
西安航空六一八中学柳志耘教学目标:1、朗读并理解词境词情。

2、学习简单词律。

3、感受词的魅力,引导学生走进古典文学。

教学重点:1、朗读诵读。

2、品味意境和情感。

3、填词作品展示。

教学难点:1、品读词作。

2、景色与情感的融合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诵读:(引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1、学生齐读。

2、引入词律,依据平仄、断句、押韵训练朗读。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 初歇。

---丨丨--丨丨丨-丨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 催发。

--丨丨-丨-丨丨---丨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丨丨--丨丨丨-丨-丨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丨丨--丨丨--丨丨--丨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丨丨-丨丨-丨丨--丨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丨丨---丨--丨丨-丨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丨丨丨-丨--丨丨--丨
3、分组朗读。

(二)赏析探究:(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在朗读思考的基础上赏析词中美丽的景色和真挚的情感,体会词的艺术手法。


1、词中写的是什么事情?抒发的是什么情感?
2、找出写景的词句,想一想句子中情和景是如何结合的。

3、找出表现人物形象行为和抒情的词句,思考表达的情感。

4、在朗读中体会词的美丽的景色和真挚情感。

景色美:凄美、清幽、寂寥、哀婉真感情:依恋、离情、思念、悲伤
5、艺术手法: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渲染。

(三)对比阅读:(借助教师填词习作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词中情景融合的手法。


1、与《雨霖铃》填词习作对比。

雨霖铃(柳志耘)
2006年父亲和姐姐相继病逝,十年生死相隔,作词以怀。

清明时节,踏归途尽,思亲心切。

丝雨绿帐叠峦,潇潇处,绕膝提携。

两处坟茔遥对,望柳絮纷歇。

举泪眼,天际怆然,鸿雁飘零千山暮。

十年浩渺阴阳隔,恸悲哀,催得肝肠裂。

凄戚跪伏黄沙,纸钱灰,归尽三界。

父姊魂邻,想来瑶池不避千结。

世态斗转沧桑,聚散恩情牵。

(四)学生习作:(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会词中情景结合的奥妙。


1、范例如梦令(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一丨一一一丨一丨丨一一丨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丨丨丨一一丨丨丨一一丨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丨一丨一丨丨一一丨
2、展示并点评学生填词习作。

(五)结束语:
尝试填词,感受自然;
尝试填词,感受生命;
尝试填词,感受文化;
漫步古典诗词乐园里,
领略美丽,触碰真情。

期待去亲近去喜欢去热爱。

(六)作业:继续交流填词作品,修改完善。

发至老师QQ邮箱1249686038
(七)板书设计
景色美
渲染
伤离别———————————————情景交融虚实结合
情感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