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语言(风格)导学案
《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经典教学教辅文档
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展开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感悟诗歌情感,初步领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3.了解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浏览并划出重点。
(1)《观沧海》创作背景:本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秋,当年的夏五月诗人率军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大获全胜。
班师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大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
东汉末年,在弹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前后削平吕布等割据权势。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一致了中国北方。
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后封魏王。
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创作背景: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
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本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
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762年病逝,享年61岁。
(1)《次北固山下》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在一年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
作者简介:王湾(生卒年不详):字为德,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史学家。
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来往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遭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特别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誉。
(1)《天净沙·秋思》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不断未能得志。
古诗文鉴赏导学案
古诗文鉴赏导学案一、啥是古诗文鉴赏?嘿,你知道古诗文鉴赏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吗?就好比你走进了一个古老的世界,那些诗人、词人就站在你面前诉说着他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你看,他多孤独啊,只能和月亮、影子一起喝酒。
这就是古诗文鉴赏的魅力,能让你感受到古人的情绪,就像你和他们是老朋友一样。
二、为啥要学古诗文鉴赏?你可能会想,学这个有啥用啊?这就大错特错喽!古诗文就像一座宝藏,里面藏着无尽的智慧。
你想想,要是你能理解古人的想法,那你就像拥有了一个超级大脑。
就像杜甫的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难道不震撼你吗?学会鉴赏古诗文,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往伟大灵魂的大门。
三、导学案的第一个宝藏:字词理解在古诗文鉴赏的导学案里,字词理解可是个关键。
这就像拼图,每个字词都是一块小拼图。
要是一块拼错了,整个画面就不对了。
就拿“停车坐爱枫林晚”里的“坐”来说吧,它可不是坐下的意思,而是“因为”。
你要是不懂这个,那对这句诗的理解可就差远了。
所以啊,一定要把字词这块基石打牢。
四、意象——古诗文中的神秘密码意象可神奇了,就像一个个神秘的密码。
你知道“柳树”在古诗文中常常代表着离别吗?就像王维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那青青的柳树,就暗示着朋友即将分离。
你要是掌握了这些意象,就像拥有了一把打开古诗文世界的钥匙,多酷啊!五、鉴赏诗歌的韵律美诗歌的韵律美就像音乐一样动听。
你听啊,“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写得简直绝了。
那种韵律,就像你在听一场美妙的音乐会。
你在鉴赏古诗文的时候,可不能忽略了这一点。
要是忽略了,就像吃饺子没蘸醋,总觉得少了点啥。
六、了解作者背景很重要你要是想真正读懂一首古诗文,就得了解作者的背景。
这就像你要了解你的朋友一样。
比如说辛弃疾,他一生都渴望收复失地,他的很多词都充满了这种壮志豪情。
《古代诗歌四首》 说课稿+导学案
展联想之翅入境登朗读之梯悟情——《古代诗歌四首》说课一、解说教材《古代诗歌四首》分别是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四首古代诗歌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诗人们或观沧海,或泛江河,或别友人,或诉秋思,所描写的景色和所抒发的情感各异,但都很精彩。
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古诗词是最凝练、精粹的,其感情的丰富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都是别的文学种类不能比拟的,不能欣赏诗的话便不能真正的理解文学。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首次接触古诗词,作为初中阶段的起始篇目,其教学意义在于:培养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感,激发审美情感、提升精神品格。
二、解说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情境。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展开联想和想象,掌握赏析古诗的方法。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激发兴趣。
三、解说重难点一是提升学生朗读优美诗文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训练了朗读能力,升人初中有必要提升训练目标,也就是将诗歌的朗读变为美读。
这项能力可分解为:识字正音,不读错;大声朗读,避免轻声细气;流畅朗读,不中断也不拖泥带水;优美朗读,表现课文中的景美、情美、言美,体会汉语的声韵节奏。
另外,还应当注意朗读的仪态,要自然大方,不可屈身躬背。
二是强化学生揣摩、品味文学语言的能力。
学生在小学阶段一直训练这项能力,初中则应当进一步强化和提升。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殿堂的瑰宝。
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具有不可估量的语文教学价值。
教学过程中要训练学生找出诗歌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体会其表达效果;养成对古典诗歌语言的语感,由阅读进而吸收,强化自己语言的表现力。
四、解说教法古诗词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
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设计21、古诗五首
导学案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词的常识,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2、学习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体会诗歌的意蕴。
3、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积累背诵诗词。
【学习难点】
欣赏体会诗歌意蕴。
【学习过程】
【探究活动一】初读课文,掌握基础
1、关于词
词是唐五代时期兴起的一种合乐而歌的新诗体。当时一般称为“曲”、“曲子”或“曲子词”,后来才称“词”,别称“乐府”,“诗余”、“长短句”。它产生于隋唐之际。中唐后,文人习作渐多,晚唐五代日趋繁荣。与近体诗最明显的区别是:有词调,多数分片,句式基本上为长短不齐的杂言。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二》中的习题。
3、小组研讨在自读理解过程的疑难字词句。
4、学生回答展示,其他学生更正补充,教师点评。
【导学三】品读课文,把握内容(20分钟)
1、过渡:我们刚刚欣赏了星空美景,接下来我们随李白去感悟长江山水的美。
2、学生自读理解,完成导学案《探究活动三》中的习题。
(3)颈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4)尾联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把握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2、有感情的反复吟咏,背诵积累。
(3)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描写黄沙岭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导学案 精选1篇
一、《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导学案1. 诗歌背景介绍《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描绘天门山美景的诗篇。
天门山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境内,是长江与汉江的分水岭,具有举世闻名的自然景观。
李白在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手法,将天门山描绘得如同仙境一般,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诗歌结构分析《望天门山》共分为五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字。
全诗以“望”字贯穿始终,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3. 诗歌内容梳理(1)第一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这两句诗描绘了太阳落山的景象,以及黄河奔腾入海的壮丽景色。
诗人通过对比太阳与山的关系,表现了时间的流转;通过黄河的形象,表达了生命的源远流长。
(2)第二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的愿望。
诗人通过“欲穷千里目”来表现自己对远方的向往,而“更上一层楼”则暗示了自己要不断努力,追求更高的境界。
(3)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乘舟经过千山万水的场景。
诗人通过猿声与轻舟的形象,表现了自己行进过程中的不屈精神和坚定信念。
(4)第四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这两句诗通过青山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人认为即使面临重重困难,也无法阻挡自己前进的步伐。
(5)第五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诗人通过桃花潭水与汪伦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对友情深厚的感情。
4. 诗歌主题思想《望天门山》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诗中运用了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境深远。
通过对天门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品格。
同时,诗人也强调了友情的重要性,使诗歌更具人文关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十一课《古诗三首》导学案古诗三首【导学目标】1. 了解并记忆《鹅》、《静夜思》、《登鹳雀楼》这三首古诗。
2. 归纳并记忆古诗中的一些古诗词和修辞手法。
3. 能正确理解和朗读古诗,理解诗人的意境和抒情。
【导学步骤】一、导入(15分钟)1. 导入孩子们对古诗的了解。
引导孩子们回答以下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古诗?古诗有哪些特点?2. 通过展示图片等方式,给孩子们呈现三首古诗《鹅》、《静夜思》、《登鹳雀楼》。
让孩子们先自由阅读,然后进行简单的感想交流。
二、理解古诗(25分钟)1. 进一步解读三首古诗的意境和抒情。
引导孩子们分析古诗中的感情、景物描写、意境等内容,帮助他们理解诗人的表达和诗歌的美。
2. 引导孩子们分析古诗中的一些古诗词和修辞手法,例如《鹅》中的“提针鸭细丝”,《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
让孩子们记忆这些古诗词和修辞手法,以便后面的朗读与写作。
三、朗读古诗(15分钟)1. 让孩子们分组朗读古诗。
每个小组选一首古诗进行朗读,然后进行小组之间的对比表演。
让孩子们感受不同古诗的语调、韵律和节奏。
2. 教师对孩子们的朗读进行点评,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美和表达方式。
四、写作练习(45分钟)1. 让孩子们分小组进行写作练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改编,并辅以绘画、配乐等方式进行表达。
可以是我们现代的生活场景,也可以是孩子们自己幻想的情境。
2. 鼓励孩子们发挥想象力,运用他们刚刚学习的古诗词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指导孩子们进行完整、连贯的写作,并在写作过程中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问题。
五、结课(10分钟)1. 请孩子们轮流参加展示。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将小组的作品进行讲解和展示。
2. 教师提问、点评,并给予鼓励和肯定。
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勇于创新。
【导学目标】1. 了解并记忆《鹅》、《静夜思》、《登鹳雀楼》这三首古诗。
2. 归纳并记忆古诗中的一些古诗词和修辞手法。
三年级古诗《山行》导学案
三年级古诗《山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山行》,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中重点字词的意思,体会诗句所描绘的深秋山林景色。
3、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1)领悟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独特感受。
(2)理解一些较难理解的字词,如“坐”“于”等。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想象法:结合诗句,展开想象,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3、注释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的含义。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景色。
今天,我们将跟随唐代诗人杜牧的脚步,一起走进深秋的山林,去欣赏那里独特的美景。
让我们来学习古诗《山行》。
(二)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节奏和语调。
3、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纠正读音。
(三)理解诗意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
(1)“远上寒山石径斜”中,“寒山”指深秋时节的山;“石径”指石头铺成的小路;“斜”在这里读“xiá”,意思是“弯曲”。
(2)“白云生处有人家”中,“生”的意思是“产生,生出”。
(3)“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的意思是“因为”。
(4)“霜叶红于二月花”中,“于”的意思是“比”。
2、理解诗句的意思。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登上深秋的山峰,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晚景,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
(四)想象画面1、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古诗,在脑海中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2、小组交流,互相描述自己想象到的画面。
古诗鉴赏导学案《唐诗三百首》篇
古诗鉴赏导学案《唐诗三百首》篇《唐诗三百首》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展现了唐代诗人的才华和情感。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特点和代表作品三个方面来进行鉴赏导学。
一、诗歌的背景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期,也是诗歌最为繁荣的时期。
诗人们在和平与繁荣的时代中,以豪放、清新、婉约等多样的风格,表达了自己对生活、对人性的感悟和体验。
二、诗歌的特点1. 绚丽多彩的意象唐诗的意象丰富多样,画面感极强。
例如杜牧的《秋夕》,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夕夜空中的月亮、桂树和山田,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2. 格律工整的结构唐诗的格律工整,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最为常见。
每首诗的字数、音节、押韵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使得诗歌的结构紧凑、和谐。
3. 感情真挚且充满哲理唐诗的情感真挚,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爱情、友情等的思考和感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时光的感叹,寓意深远。
三、代表作品鉴赏1.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和对个人追求的呼唤。
诗中“更上一层楼”的呼唤,也表达了人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2. 杜牧《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描绘了一个典型的秋夕夜景,通过对月亮、牵牛织女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和向往。
3.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草原上的生长与枯萎,折射出人生的无常和不断嬗变的世界观。
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生的独特理解。
通过鉴赏《唐诗三百首》,我们能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一步熏陶自己的情操和思想。
同时,也能够通过诗歌的美好表达,感受到诗人们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和热爱。
让我们共同领略这些经典之作,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古诗词专项复习 导学案 (带答案)
1.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鉴赏。
2.感知古诗词中的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3.理解古诗词中的思想感情。
4.品析古诗词的语言。
5.揣摩古诗词的意境,能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6.品析古诗词的写作技巧。
1.知人论“诗”,在平时阅读中多注意了解诗人的身世经历。
2.借助诗歌的意象去领悟情感。
3.注意标题后的注释内容和题干提示。
常见的情感表述:欢快、喜悦、愉悦;恬淡、闲适、豁达;孤寂、落寞、烦闷;惆怅、忧愁、伤感、苦闷、愁苦;留恋、喜爱、依依不舍;离愁别绪、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报国之志等。
答题模式: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描绘了……的景物,抒发了诗人……的情感,歌颂了……的品质,批判了……的观点。
二、赏析诗词语言(一)赏析字词1.赏析动作性词语,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两句,“辅”和“望”字用得极精辟,“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态势,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雄伟;“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
2.赏析描写性词语,要分析其对描绘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传神”“朴实”“隽永”“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等词语。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并加以赏析。
“初平”生动地描绘出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渐”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
3.赏析典故,要挖掘所用典故的本义,探寻诗人的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
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两句,对“闻笛赋”怎么理解?——“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
这里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已逝老友的怀念之情。
七年级古代诗歌导学案
七年级古代诗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分类。
2、掌握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3、能够欣赏和品味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背诵一定数量的经典古代诗歌。
二、学习重点1、理解古代诗歌中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分析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如语言、结构、韵律等。
三、学习难点1、体会古代诗歌中含蓄、隐晦的情感表达。
2、对古代诗歌中用典、象征等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手法等进行分析和欣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比较法:将不同诗人或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进行比较,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五、知识链接(一)古代诗歌的分类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
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根据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二)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1、月亮: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2、杨柳:常表达离别之情。
3、鸿雁:常寄托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4、杜鹃:常象征凄凉、哀伤。
5、梧桐:常象征凄凉悲伤。
6、菊花:常象征高洁、隐逸、脱俗。
(三)古代诗歌常见的表达手法1、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
2、描写手法:白描、细节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用典等。
六、诗歌赏析示例《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从意象上来看,诗中的“明月”是一个常见的思乡意象。
月光洒在床前,诗人恍惚中以为是地上的霜,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从表达手法上看,诗人通过动作描写“举头”“低头”,生动地表现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以简洁朴素的语言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再来看一首词,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古诗鉴赏小学语文教案
古诗鉴赏小学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鉴赏古诗,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诗人的创作背景、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等方面的内容。
2.让学生通过鉴赏感受到诗歌的艺术美感,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通过与古诗的接触,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鉴赏古诗,让学生了解古诗的语言特点、情感意象和文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难点让学生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诗歌的审美标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
三、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特点鉴赏引导学生通过感性认识,感受古诗中的音、韵、节奏、韵律等方面的特点,了解诗歌的语言特色。
2.情感鉴赏引导学生通过深入解读古诗中的情感意象,了解诗歌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价值,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创作鉴赏引导学生通过模仿古诗的语言节奏和意蕴,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热情。
四、教学方法1.讲解授课老师可以采用讲解授课的方式,通过背诵古诗、解词、同反义、辨析、排比等形式,引导学生逐渐领悟古诗中的语言特点和文学价值。
2.分组合作老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别负责背诵、理解、解说和创作古诗,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多媒体展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等方面的内容,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诗的内涵和文化价值。
五、教学评价1.学生课堂表现:包括课前预习的认真程度、课堂听讲和参与讨论的积极程度、个别表现的突出等方面的内容。
2.学生作业质量:包括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业的准确度和深度、作业的独立思考和创作程度等方面的内容。
3.学生考核成绩:既包括课堂小测验、质量评分、口头答辩等形式的测试,也包括期末考试和评分等方面的内容。
六、结语通过古诗鉴赏小学语文教案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古诗鉴赏不仅是一种文学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3.初步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常识,学习欣赏古诗。
【重点难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
2.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学习欣赏古诗。
【学习过程】一、预习案★任务一:初识古代诗歌《观沧海》绝句《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散曲《次北固山下》五律《天净沙·秋思》四言古诗★任务二:知作者、识背景①曹操(155220),字,沛(pèi)国谯(qiáo)县[今安徽亳(bó)州]人,(朝代)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②李白(701762),字,号,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李白是唐代诗坛上的一颗巨星,被誉为“”。
他是屈原之后伟大的主义诗人。
有《李太白集》传世。
③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朝代)诗人。
唐玄宗时,官任荥阳主簿、洛阳尉等。
现存诗不多,其中较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奉使登终南山》。
④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并称“元曲四大家”。
《观沧海》选选自《曹操集》(中华书局2012年版),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
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王昌龄的仕途屡经挫折,数次遭贬,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
【新课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 古诗三首》两课时导学案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12.古诗三首(第1课时)【素养目标】文化自信:阅读古诗,从中体会传统文化孕育的爱国主义情感。
语言运用: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理解诗中的词语。
思维能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示儿》。
审美创造: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示儿》。
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知识梳理】一、课文朗读我能有感情的背诵《示儿》。
二、字词识记1.我会读下面的生字,并能注音祭()熏()亥()恃()喑()擞()2.我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三、资料搜集我搜集了《示儿》的背景资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质疑问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主练习】一、比一比,再组词祭( ) 重( ) 亥()恃()察( ) 熏( ) 该()待()二、按古诗内容填空1.《示儿》的作者是______朝的__________。
“示儿”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这首诗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
2.诗人生前最遗憾的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诗人最大的愿望是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诗句回答)3.“九州”在诗中代指( )A.全国 B.九个区域 C.地域辽阔4.“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小学语文第八册:诗词鉴赏教案
小学语文第八册:诗词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教案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诗词鉴赏教案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可以通过分析诗词的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介绍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诗词鉴赏教案。
一、教学目标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诗词赏教案的主要教学目标包括: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
2.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对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3.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对诗词的感悟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诗词鉴赏教案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诗词的背景知识:通过介绍古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和蕴含的文化内涵。
2.诗词的文学特色:分析诗词的形式、语言和表现手法等文学特色,让学生了解和欣赏诗词的美感。
3.诗词的思想内涵:分析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领略和理解诗词的内在涵义。
4.诗词的创作技巧:分析诗人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诗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方法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诗词鉴赏教案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讲解法:通过讲解诗词创作的背景、文学特色和思想内涵等知识点,让学生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认识。
2.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创作手法的诗词,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诗词在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差异和特点。
3.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诗词的内涵和表达方式。
4.分析法:通过分析诗词的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等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领略诗词的美感和内在涵义。
四、教学评价小学语文第八册的诗词鉴赏教案的教学评价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考察学生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2.学生的课堂表现:通过考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八年级古诗钱塘湖春行导学案
八年级古诗钱塘湖春行导学案八年级古诗《钱塘湖春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品味诗歌生动形象的语言,学习诗歌的写作手法。
2、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和诗人的独特感受。
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三、学习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赏析法:对诗歌的语言、意象、意境等进行赏析,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3、联想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对诗歌的理解。
四、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白居易(772 年-846 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他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当时,白居易早春游湖,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描绘西湖早春风光的七言律诗。
五、学习过程(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注意“啄”(zhuó)、“没”(mò)等字的读音。
2、听录音朗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划分诗歌的节奏: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大意。
(二)精读诗歌,赏析词句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两句诗点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和西湖的水面状况。
“孤山寺北贾亭西”交代了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描绘了湖水初涨,与云相接的景象。
你能想象出这是怎样的画面吗?2、“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诗描绘了早春的生机与活力。
古诗《观沧海》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会鉴赏诗词,领会乐府诗优美语句和深邃内涵。
2、通过学习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培养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3、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
学习重点:借景抒情的抒情方式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学习难点:对“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理解
【预习交流】
2. 诗歌分类:古代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分为____和____。
曹操的《观沧海》属于古体诗中的____。
3.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时所写,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公元207年,曹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北征乌桓的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战争。
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4. 读准字音:
沧海( ) 碣石( ) 澹澹( ) ....耸峙( )( ) 萧瑟( )( ) ....。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导学案)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四年级上册一、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的导学案,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古诗三首的基本背景和意义;•掌握古诗的常见修辞手法;•培养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二、导学活动活动一:前置知识请学生们回忆一下在课堂上学过的古诗,比如《举头望明月》《咏鹅》等,让他们自己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在旁边引导和补充。
活动二:学习任务本次课程将学习三首古诗,分别是《江雪》《登鹳雀楼》《闻一多·龙湖雪》。
请学生们思考一下,这三首诗中有什么共同点?又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自主预习这三首古诗,把自己的理解写在课堂笔记本上。
活动三:合作探究•请学生们结合自己的预习笔记,两人一组,交流彼此理解的不同点和互相补充的内容。
•请几组同学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让其他孩子听取并在自己的笔记本上进行补充和修改。
活动四:个人思考请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思考以下问题:•《江雪》诗中,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是如何理解的?•《登鹳雀楼》诗描绘的是一副什么样的画卷?•《闻一多·龙湖雪》这首诗的词意是什么?它想要表达什么?活动五:展示作品请让几名学生来台展示自己对这三首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孩子可以对其进行提问和点评。
三、课堂作业1.完成课堂笔记:将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后的内容和个人思考记录在笔记本上。
2.背诵《江雪》一首。
四、学情分析本次课程着重让学生通过合作和个人思考,深入理解古诗三首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有些孩子表现出了较强的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而有些孩子容易理解错误,需要及时进行批评和指导。
在课后作业中,要求学生背诵《江雪》一首,这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古诗的意义和感受作者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之语言教学案教学目标:了解关于诗歌语言鉴赏的题型,并把握解题思路。
课前预习一、考纲阐释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浅层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高层次是赏析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是必考题。
诗歌的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有很强的感染力。
诗歌语言的鉴赏以理解为基础,通过调整、想象、联想、比较等多种方法,领悟其中的妙处。
二、古诗的语言特点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清新之风常见于山水田园诗人,如陶潜的诗的特点主要是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2.平淡或称质朴,其特别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但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伧,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它是用语上的返朴归真,是将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出,富有情味。
平淡而有思致往往体现了作家的真功夫。
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平淡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平淡首推陶渊明,能够把诗写到平淡的人不多。
如梅圣俞《东溪》“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
”于浑朴中见清秀,语言质朴、平淡。
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
如李商隐的诗。
再如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句,前一联色彩清淡,形象优美;后一联则色彩绚丽,形象生动。
4.明快其特别是直接,明朗,爽快,泼辣。
就是不绕弯子,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明快莫过于白居易。
例如他的《忆江南》。
5.含蓄有时也称蕴藉,其特别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的词。
再如《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一句,表面上是对桥边芍药发问,实际上含蓄写出金兵入侵的战火过后扬州的萧条冷落景象。
6.简洁其特点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诗中把问话----“师往何处?”、“采药于何处?”等全都省略,用答句包含问句的手法完成了全诗,全诗仅有二十字,相当简练。
7.精练要求用尽量少的语言去表达丰富的内容,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
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中“雁山横戈北,狐塞接云中”句,一“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的重要,它横亘在代州之北;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又点明飞狐塞是与云中郡连成一体的。
语言相当精练。
8.生动使用的词语将某种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如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写出了春日枝头、红花盛开的景象,花团锦簇,春意盎然,美丽热闹。
“闹”字使用得相当生动。
9.隽永语意深长,耐人咀嚼。
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0.工丽“工”是对偶工整,“丽”是有文采。
如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好像一幅彩色工笔画,清新秀丽。
11.自然指不做作,不涂饰,不堆砌。
如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句,自然中显出生机,很有意味。
附:1.常见作家语言风格: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郊寒岛瘦2. 不同类型的诗有不同的风格:宫廷诗:缠绵宛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3.“赏析字词语言”复习建议(1)重视积累,对平时练习时把古代诗歌中常见的“炼字”词类和语言风格尽可能逐个积累,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见多自然就可以识广了。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做题。
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语言风格方面的“术语”积累;例如雄浑、豪放、沉郁、清新、自然、俊朗、清幽、淡雅、冷峻、婉约、朴实、华美、洗练……课堂学习鉴赏内容: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3. 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一)赏词: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赏词类变式训练(1)找出诗中的“诗眼”。
三江小渡杨万里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2006年高考江西卷)本诗的“诗眼”是什么?(2)分析某个词在全诗中的妙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辽宁卷)东坡①苏轼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
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
②荦确:山多大石。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3)换词比较类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2006年高考福建卷)端居李商隐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端居的意思是闲居。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思念妻子之作。
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答案:(一)赏词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2) “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掸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
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
(3分)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描写,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分)(3) 这句中的“敌”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
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
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二、赏句:1、分析标题在诗中的作用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四川卷)夜归周密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注]筇:此代指竹杖。
本诗是怎样以“夜归”统摄全篇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答案(二)赏句(1)诗写景扣住“夜”字,写情扣住“归”字。
首句直接点明“夜深”,刻画出“归客”拄杖而行的疲惫之态。
随后,诗人以“冷燐”、“萤”、“月”等意象渲染夜色的凄凉,以夜深仍在田塍、泥径中孤身前行的艰难表现出归家的心切。
而最末一句以深夜犹见“补衣灯”的感人画面收束全诗,与先前的艰难和凄清形成反差,更烘托出游子深夜归家的复杂心情,意味深长。
(2)这句在词中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上启下的作用。
(1)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2)答: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
课后巩固1. 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2.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陷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对此表现得最为强烈和集中。
该句一反常人登高时希望极目远望的惯常心理,在写法上别处蹊径,通过诗人望之则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了国耻不报、国土不轨的极度悲愤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该诗前两句写作者触景生情,由眼前奔流的长江引出“万里愁”。
“愁”什么,为什么“愁”,到了第四句才交代。
而第三句正是前后连接的纽带,交代了是国家民族之仇,“最苦”二字翻出一层,写出了常人少有的一种心理,将自己的愁痛表现得无以复加,因而在全诗中最具表现力。
3. 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
把山水景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2、分析句子在诗歌结构上的作用例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年高考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答题示例: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变式训练: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问: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课后巩固案1.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杜甫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