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4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人教部审版高中语文必修4《哈姆雷特》优质课教案_4

人教部审版高中语文必修4《哈姆雷特》优质课教案_4

哈姆雷特教学简案
【教学目的】
1.了解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背景及主要作品。

2.能概括节选部分情节要点。

3.分析人物形象。

【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哈姆莱特是“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留给世界戏剧人物长廊中最为经典也争论最多的形象,不是有句俗语叫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今天我们就随着莎士比亚的如椽巨笔去探索哈姆莱特灵魂深处的魔力。

二、了解背景及作品
1.背景知识(ppt展示)
2. 提问:什么叫“人文主义”?
(ppt展示,并通过经典台词印证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思想)
三、合作学习:概括剧情和节选部分情节要点
1.全剧剧情概括。

(勾画教材p25页注释)
2.小组合作:梳理概括课文节选部分情节要点(ppt展示)
四、问题探究:哈姆雷特是个怎样的人?
1. 忧郁、延宕的性格——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

2.一个人的奋斗——哈姆雷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五、课后作业:
有人认为《哈姆雷特》不是一出悲剧,因为其结局是正义得到了捍卫,邪恶得到了惩戒。

你怎么看?。

[哈姆莱特高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哈姆莱特必修4文字

[哈姆莱特高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哈姆莱特必修4文字

[哈姆莱特高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 哈姆莱特必修4文字《哈姆雷特(Hamlet)》是由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创作于1599年至1602年间的一部悲剧作品。

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哈姆莱特高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一起来看看吧。

哈姆莱特高中教案人教版必修四教学要求1、体会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读懂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重点重点: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难点: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哈姆莱特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活着,还是去死,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雷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哈姆雷特(板书)二、作家作品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本琼斯称他是“时代的灵魂”。

莎翁对自己作品的评价:“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他出生了,默默无闻。

他去世了,举世闻名。

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

1564年4月26日,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福镇的一位富裕的市民家庭。

他少年时代曾在当地的一所主要教授拉丁文的“文学学校”学习,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较丰富的知识,但因他的父亲破产,未能毕业就走上独自谋生之路。

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还干过其他各种职业,这使他增长了许多社会阅历。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岁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

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

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章节:必修四课时:2课时备课人:马季二次备课人:附赠材料教师教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让学生看到自己情绪失控,让学生轻易就突破了自己的底线。

下面简单举几个例子,可以直观地说明教师在课堂上犯类似错误时会有怎样的表现因生气而在讲话时提高嗓门讲话时咬牙切齿。

脸憋得通红。

●双手环抱胸前,目视天花板,或许还在不耐烦地跺脚。

●摆出吹胡子瞪眼的表情·朝学生大喊:“够了!去办公室等我!”类似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相信你对这些行为一定并不陌生也许某些行为在各自的同事中就能见到。

但你也许会问,这有什么大不了呢?学生偶尔会招人生气,会挑战教师的耐心,当然有时难免会突破教师的底线一这就是问题所在!教师的底线绝对不可以让学生摸透。

课程在上课之前,请先问问自己下面几个问题你曾因为学生而生气吗?你是否曾因为“中了学生的计”而感到不爽?你是否曾经让学生看出来他们的举动已经让你愤怒到失去理智?(每个人可能都会有至少一两次类似的经历。

)当学生发觉已经探到了你的底线,他会做什么?请围绕下面几个主题仔细思考一下自己的教学。

作为教师,经常出现的重大错误就是让学生知道他们能够影响教师的情绪。

教师如果表现出不满,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得逞了。

他们会认为自己成功地控制了教师的情绪。

●可以让学生看出你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而感到失望,但要分清,对他们的行为感到失望和让自己的情绪受他们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另外,为学生的行为负责是完全正当的,并且要坚持从专业的角度对学生的所做所为尽到自己的责任,但不能任由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不受控制接下来,请仔细想想,你在自己的课堂上应该如何以冷静专业的态度来应对学生的不当行为,如何避免感情用事。

简单举几个例子示例:课堂上有学生不断弄出声响。

教师已经多次提醒该学生,可是他依然我行我素。

面对这种情形,应该如何应对?示例:某堂课上,学生正在独立完成各自的练习,有一个学生却在座位上无所事事,此时应如何应对?示例:个别学生在课堂上嬉笑,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注意,这严重影响了课堂秩序,此时应如何应对?示例:有一个学生满面愁容地走进教室,看得出他在外面被别的学生欺负了,作为发现这个迹象的教师,应该如何应对?示例:课堂上有学生和教师顶嘴,并且措辞十分不当。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必修四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必修四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必修四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雷特》。

该剧是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的斗争,展现了人性的善恶较量和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涵盖第一幕和第二幕的前半部分,包括哈姆雷特的悲剧性命运、他与母亲格特鲁德和王后的新丈夫克劳狄斯的矛盾冲突,以及他与朋友霍拉旭的深厚情谊。

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雷特》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其悲剧意义。

2. 欣赏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体会其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哈姆雷特》的基本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分析其悲剧意义。

难点:欣赏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体会其对人性的深刻揭示。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材《哈姆雷特》。

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一段关于哈姆雷特的视频片段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哈姆雷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情节梳理(10分钟)让学生快速浏览教材,概括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三、人物分析(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分析其性格特点和在剧中扮演的角色。

讨论结束后,各组进行汇报。

四、语言欣赏(10分钟)选取教材中的经典片段,让学生朗读并体会莎士比亚的语言特色,如诗意、哲理和幽默等。

五、悲剧意义探讨(10分钟)让学生思考哈姆雷特的悲剧意义,讨论其社会背景和个人命运对其悲剧的影响。

六、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哈姆雷特悲剧性命运与克劳狄斯的矛盾冲突与霍拉旭的深厚情谊作业设计:1. 阅读《哈姆雷特》剩余部分,了解哈姆雷特复仇的过程。

2. 分析哈姆雷特母亲格特鲁德的性格特点,并结合具体情节阐述其悲剧性命运。

3. 选取一段莎士比亚的语言,进行赏析,体会其语言特色。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和悲剧意义方面存在一定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加注重对角色的剖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内心的矛盾和冲突。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四第一单元《哈姆莱特》教案2

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四第一单元《哈姆莱特》教案2

《哈姆莱特》教案[英]威廉·莎士比亚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归纳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性格。

讨论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悲剧《哈姆莱特》被认为是:人文主义的颂歌;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人类有史以来杰出的经典戏剧;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1986年法国《读书》杂志推荐的理想藏书……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莎学研究的最大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节选的《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的内容。

二、走近作者——简介莎士比亚(参见《优化探究》第17页)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必修4《哈姆莱特》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体味莎土比亚诗化的语言,欣赏其节奏的跌宕性和音韵的和谐性,以及体味用形象生动的词语表达的强烈的激情。

学法指导学习本文应从了解情节入手,了解悲剧发生的过程,进一步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和对两个家庭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课文的主旨。

阅读汉姆莱特的台词,理清他心情变化的过程,从而把握人物的思想与性格。

结合人物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人物的语言,是人物的心灵写照。

那种对人物语言简单的、平面的描写,只能使人物个性流于程式化,人物形象粗放、苍白。

人的内心世界是复杂的,人的个性也是各具特色的。

因此,成功的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描写,就应当是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是动态的而不应一味是静态的,是丰富多彩的而不是简单划一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就非常值得仔细品味。

以罗密欧为例,他的语言,时而命令、恐吓,时而平和亲切,时而悲伤暴躁,时而不顾一切,语言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心情的变化。

人物性格的多重体现,表现在语言的变化上。

联系我国的一些经典著作,也有类似的情况。

古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金圣叹就曾指出文学作品中间人物性格有两种对立因素的对照。

他以《水浒》为例。

指出李逵这一形象,既“鲁莽”,又“奸猾”,既“粗野”,又不乏“精细”。

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优秀教学设计
余华从一开始就刻意凸现了自己从马尔克斯、福克纳和卡夫卡那学来的怪诞,但因为缺乏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不被评论家和读者认同。但是余华在为《兄弟》辩白的时候还找到了马尔克斯,他曾不止一次地类比,社会新闻给予他源源不断的灵感,他相信这种荒诞性给予了中国作家令人嫉妒的创作题材,就像南美洲大陆的混乱曾经给予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刺激一样,一个把自己家的祖坟修建得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河北农民,与《百年孤独》里长尾巴情节难道没有相似之处吗?
《哈姆莱特》第一幕主要是表现哈姆莱特的父亲、丹麦老王的鬼魂来告诉王子哈姆莱特他的死因:哈姆莱特的叔父谋害了他,然后和哈姆莱特的母亲结婚。
这就是哈姆莱特身上的双重悲哀: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就此揭示了悲剧的前因。
第二幕中哈姆莱特开始变得郁郁寡欢并装疯,他与叔父克劳狄斯互相试探,哈姆莱特准备证实鬼魂的话后再实施复仇计划。
18岁时他和一个比自己大8负的农场主女儿结了婚,几年后就做了三个孩子的父亲。22岁时他离开家乡独自来到伦敦。最初是给到剧院看戏的绅士们照料马匹,后来他当了演员,演一些小配角。1588年前后开始写作,先是改编前人的剧目,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当时的剧坛为牛津、剑桥背景的“大学才子”们所把持,一个成名的剧作家曾以轻蔑的语气写文章嘲笑莎士比亚这样一个“粗俗的平民”、“暴发户式的乌鸦”竟敢同“高尚的天才”一比高低!
在浙江大学举行的一场讲座上,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坦承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他早期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我的中篇小说《球状闪电》《金发婴儿》都有模仿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评委会介绍他时曾说,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和主题,并能在文本中找到支持性证据;2.熟悉剧本中角色关系和人物性格,并理解人物行为的动机;3.掌握剧本中的修辞手法,并能理解文本的象征意义;4.能够独立分析文本,写出对于角色和主题的个人见解。

二、教学重点1.剧本中角色关系与性格的理解;2.文本结构与象征意义的分析。

三、教学准备1.优秀课件:《哈姆莱特》电子课件;2.教学资料:《哈姆莱特》原文本,相关解析资料,相关电影资料;3.教学辅助工具:PPT、白板、作业本、笔。

四、教学流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课件介绍—电影版的《哈姆莱特》;2.《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讲解;3.学生阅读课文(第一幕)。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哈姆莱特》第一幕情节的记忆;2.强化对角色关系的理解,特别是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和波洛尼厄斯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1.教师边讲述情节,边介绍电影版的《哈姆莱特》,激发学生的兴趣;2.角色分析——学生听课后针对事件进行角色分析;3.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有意识地关注人物形象的描写。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哈姆莱特》第一幕情节,对于哈姆莱特、克劳狄斯王和波洛尼厄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学生讲述《哈姆莱特》第一幕的情节;2.课件介绍—剧本中的容易混淆名词;3.课程设计中的重点——所见即所得。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于人物行为的分析;2.强化对文本结构和象征意义的分析。

教学方法1.学生参加小组讨论,学生互相分享对于文本分析的方法和对文本细节的理解;2.教师讲解父辈与子辈之间的相关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事件的复杂性和角色的复杂关系;3.让学生观看哈姆莱特决定装疯的场景,让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教学效果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文本中人物的复杂性,掌握分析文本的方法,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课件介绍—文本中的修辞手法;2.指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文字表达;3.课程设计中的重点——学习技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哈姆莱特》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理解并掌握这部戏剧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重要台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演技巧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哈姆莱特》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痛苦、挣扎和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哈姆莱特》的关键情节、人物关系和重要台词,理解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内心世界。

2.教学难点:理解哈姆莱特复仇行动的动机和思想变化过程,理解这部戏剧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哈姆莱特》的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介绍莎士比亚的生平和《哈姆莱特》的基本内容。

2.背景介绍:介绍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背景和《哈姆莱特》的写作背景,为后续教学打下基础。

3.剧情梳理: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讲解等方式,梳理《哈姆莱特》的剧情,初步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4.人物分析:深入分析哈姆莱特、奥菲利娅、克劳狄乌斯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和思想变化过程。

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人物。

5.台词解读:重点解读哈姆莱特的重要台词,如“生存还是毁灭”、“我真是罪该万死”等,分析其含义、特点和表演技巧。

6.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所学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哈姆莱特》所表现的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课堂讲解、角色扮演、讨论探究等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等辅助工具,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3.课堂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哈姆莱特》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哈姆莱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哈姆莱特》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3.哈姆莱特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缺乏成为一个英雄的魄力,却在一个他既不能负担又不能放弃的重担下被毁灭了。

每一个责任对他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

要求他做的都是不可能的事,这些事的本身并不是不可能的,对于他却是不可能的事。

他辗转反侧并折磨自己;他进退踟蹰着;总是触景生情,回忆过去的一些事情;最后做了一切,但他在思想中失去了他的目标,他的内心仍旧不能恢复平静。

■关于莎士比亚莎士比亚(W. 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剧作家、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英:Hamlet)、《奥赛罗》(英:Othello)、《李尔王》(英:King Lear)、《麦克白》(英:Mac Beth)。

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皆大欢喜》(《As you like it》)。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查理二世》。

正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还写过154首十四行诗,二首长诗。

本·琼森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虽然莎士比亚只用英文写作,但他却是世界著名作家。

他的大部分作品都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其剧作也在许多国家上演。

1616年4月23日病逝,出生日期与逝世日期恰好相同。

莎士比亚和意大利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和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同一年出生。

被人们尊称为“莎翁”。

■关于悲剧悲剧是戏剧的主要体裁之一。

它渊源于古希腊,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

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他们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

亚里士多德把它定义为: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用的是语言,具有各种精心雕琢的装饰,各就其位用在剧的各个部分;模仿的样式是戏剧表演,不是一昧描述;通过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这两种情感得到净化。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

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初步了解哈姆莱特这一悲剧形象,使学生对“悲剧”这一戏剧的主要体裁有一定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剧中人物关系及矛盾冲突,通过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更全面的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哈姆雷特的悲剧了解悲剧的一般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悲剧的本质特征,认识封建宫廷的罪恶,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个性化人物语言,悲剧实质2、难点:《哈姆莱特》悲剧命运分析。

【教学课时及层次安排】: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人物关系图→ 人物性格→ 个性化语言→ 复仇意义第二课时:作者简介和创作背景→哈姆雷特的悲剧→悲剧的一般内容,特征和类型→总结全文【教学过程】:如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通过预习自己画出人物关系图,明白主要矛盾冲突,复述故事情节。

过程和方法:复述故事情节之后,用简单词语概括主要矛盾冲突双方的性格特点,并在文中找出依据,以此感受戏剧语言魅力,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人文主义内涵,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个性化人物语言。

2.难点: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鲁迅先生有一句话:“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我们同学们所知道的悲剧有哪些呢?对的,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两个中国悲剧,今天再让我们看看外国悲剧是怎样的。

已经让大家带着任务预习了《哈姆莱特》,现在请三位同学到黑板上画出人物关系图。

二,梳理情节,品味语言,感知人物性格(25分钟)补充人物关系图:因为课文是节选所以学生画的关系图不太全面,老师可以对人物关系加以补充,以此把哈姆雷特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凸显主要矛盾冲突所在。

概括节选的故事情节。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主要是两个情节:一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二是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高中语文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必修4

高中语文 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必修4

哈姆莱特·教案[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庖丁巧解牛4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推荐学习]高中语文 庖丁巧解牛4哈姆莱特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k12]最新K12 疱丁巧解牛文题解读《哈姆莱特》也译作《王子复仇记》,是莎士比亚最主要的悲剧作品之一。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极为流行,但已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公认其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

《哈姆莱特》是一部感悟人生的巨著,有人说是迄今为止最透彻的人生写照。

走近作者莎士比亚(1564~1616),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

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

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破产,中途辍学。

21岁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

他的剧本流传下来的有三十多种,创作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李尔王》、《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喜剧)、《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喜剧),是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背景纵览赏读这篇戏剧要注意作品反映事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

哈姆莱特的故事,最早见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萨克索所著的《丹麦史》,讲述的是发生在8世纪末丹麦的历史故事。

16世纪末英国作家把它改编成戏剧,以复仇为主题,极为流行,但已失传,莎士比亚的作品一般公认其是根据那部失传的悲剧改编的,但莎士比亚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把这个中世纪的复仇故事写成为一个具有新时代特点和深刻意义的社会悲剧。

尽管剧情发生在中世纪的丹麦,但剧中所写的矛盾冲突和社会环境处处使人联想到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英国现实,即伊丽莎白末年。

此时正是英国封建关系瓦解、资本主义关系兴起的交替时代。

一方面,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并日益暴露出它的腐朽性和反动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也加紧了对农民的掠夺。

作品充分体现了时代的社会本质,揭示了当时的阶级矛盾。

字词梳理1.字音脚镣.(liào)冥冥.(mínɡ)枭.雄(xiāo)藩.属(fān)国玺.(xǐ)嗣.位(sì)戕.害(qiānɡ)蟊.贼(máo)昭.告(zhāo)捐除宿.怨(sù)万恶不赦.(shè)繁文缛.节(rù)阿谀..献媚(ē yú)2.多音字3.字形。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教案1人教版必修4(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教案1人教版必修4(精品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莎士比亚的生平与创作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莎士比亚1564年4月23日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

父亲约翰出身自耕农,做过皮革生意,曾被选为镇长。

莎士比亚约七岁时被送到当地“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历史、哲学、修辞等课程,后因家道中落而中途辍学。

在大约二十岁的时候,他离家前往伦敦谋职,先在剧院当杂役,替顾客看马,后来做过演员和提词人。

莎士比亚开始从事写作时多半是改编旧剧或与人合作。

1590年他创作了历史剧《亨利六世》(中、下篇)后,开始引起伦敦戏剧界的注意。

1590年又在好友菲尔德帮助下出版了长诗《维纳斯与阿多尼斯》。

曾在伊丽莎白女王的宫廷内演出过。

1596年他利用与一些新贵族的关系为父亲申请到了象征乡绅地位的“家徽”。

1599年,他成了当时伦敦最豪华的公共剧院——环球剧场的股东之一。

大约在1610年,莎士比亚返回家乡,继续为剧团写作。

1616年4月23日去世。

莎士比亚一生共创作了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

他的戏剧创作活动持续了23年(1590年至1613年),根据其思想和艺术发展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1590年至1600年为历史剧和喜剧时期;1601年至1607年为悲剧时期;1608年至1612年为“浪漫剧”时期。

《哈姆莱特》就是其悲剧时期的代表作,创作于1601年。

《哈姆莱特》剧情介绍哈姆莱特的形象最早出现于12世纪末丹麦历史学家撒克索·格拉马提库斯所著《丹麦史》的第三和第四卷中。

书中记载了丹麦王子阿姆利特替父报仇,杀死篡夺王位的叔父的故事。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贝尔福雷斯特在其所著《悲惨故事集》的第五卷(1570年)中亦复述了这一故事。

此后,在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上演以前,曾有一个关于哈姆莱特的剧本在伦敦上演过,但现已失传,一般称其为《哈姆莱特原本》。

据学者推测,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根据这部失传的悲剧改编而来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哈姆莱特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莎士比亚的相关知识。

2.分析戏剧冲突,并从中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鉴赏戏剧语言,掌握戏剧语言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1.观赏感受,通过影视与剧本领略戏剧艺术的魅力。

2.分析揣摩,懂得分析戏剧冲突及人物形象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品味欣赏哈姆莱特身上蕴涵的人性魅力及剧本的悲剧力量,初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作品中流露的人文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戏剧的悲剧根源。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观看《哈姆莱特》的剧本与电影。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师昨天的电影好看吗?生(齐声)好看。

师哈姆莱特是“戏剧之王”莎士比亚留给世界戏剧人物长廊中最为经典也争论最多的形象,不是有句俗语叫做……生(齐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师是啊,每一个读者对哈姆莱特都有他自己的理解,这说明了这个人物形象魅力十足,宛若天上的星星,璀璨夺目,至今许多文学家、哲学家还在津津乐道地评论阐释这个人物,今天我们就随着莎士比亚的如椽巨笔去探索哈姆莱特灵魂深处的魔力,当然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作者及背景才能真正深入地理解这个人物,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1564年生于英国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他从小就对戏剧产生了强烈的爱好。

20岁后他来到伦敦,先在剧院当勤杂工、马夫,后在剧团做演员、导演、编剧,晚年回到故乡,1616年逝世。

莎士比亚勤奋好学,他接触了古代文化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这些都为他的戏剧创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他一生共写了38个剧本、两首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

他的主要成就是戏剧创作,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也译为《麦克白》),《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

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

生老师,什么叫“人文主义”呀?师很有质疑精神嘛!学问,学问就是要学而问之,值得表扬。

所谓“人文主义”就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最初形式,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

哈姆莱特身上就具有很强的人文精神,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哈姆莱特生活的社会背景吧。

剧中的哈姆莱特是丹麦古代的王子,反映的却是英国当时的社会状况。

莎士比亚故意以超越时代的误差将哈姆莱特搬到伊丽莎白统治末年的英国现实中来。

此时的英国,社会矛盾激化,宫廷生活挥霍浪费,社会动乱不堪,王室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莎士比亚借哈姆莱特之口,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他的人文主义思想。

哈姆莱特有很多经典台词就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与当时的社会背景,请大家回想一下电影,找一些例子来说明。

生我记得哈姆莱特在剧中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物品!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行动多么像天使!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他肯定人的现实生活,渴望纯洁的友情和真挚的爱情,体现了人文主义者对人、对社会所寄托的理想,他聪明热情、敏感善思、能文能武,是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把世界看成是“美好的花园”,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

生令我最有感触的一句是“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时哈姆莱特在经受一系列残酷现实的打击下,曾经的快乐已随风飘逝,他很不幸地看到了现实歌舞升平掩盖下的丑恶。

“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经过一番深沉的思考,把个人问题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发现“时代一切都脱节了”,甚至断言“丹麦是一座监狱”,这实际上是作者借这已是忧郁王子的哈姆莱特的口揭示了当时英国混乱的社会现实。

师评点非常精彩,所以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时代的反映。

我们已经欣赏过电影,有的同学甚至还阅读过全剧,现在我们先来把握整剧的情节,这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同学们可以简要概括一下情节。

生全剧的情节如下:悲剧主人公哈姆莱特是一位丹麦王子,他本来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念书,回国时他父王已经暴死,母后乔特鲁德已经改嫁给他的叔父——新王克劳狄斯。

国内谣言纷纭,哈姆莱特对父亲的暴死与母亲的匆促改嫁也感到非常悲愤,又看出到处都是恶事败行,因此一直郁郁不乐。

正在这时,他父亲的鬼魂在他面前显现,详细告诉他克劳狄斯谋杀自己的罪行,并命他为自己复仇。

哈姆莱特把这一复仇的任务理解为反对一般罪恶斗争的任务,这就使他心烦意乱,犹豫不决。

他开始装疯,但他的装疯引起了叔父的怀疑,克劳狄斯派了许多人——哈姆莱特的老同学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甚至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莉娅——来试探哈姆莱特,想由此猜出王子的心事。

在敌人重重包围之下,哈姆莱特又利用一个戏班子进宫堡演出的机会,把《贡札果谋杀案》稍加改编,以此试探国王。

演出尚未终场,克劳狄斯便仓皇离去,这样就进一步证实了他的罪行。

在克劳狄斯的指使下,乔特鲁德召儿子到她房中谈话,哈姆莱特发现有人在帷幕后面偷听,便误以为那人就是克劳狄斯,拔剑把他刺死。

不料隐藏在那里的不是他叔父,而是他情人奥菲莉娅的父亲、宫内大臣波洛涅斯。

奥菲莉娅因此而发疯,终于惨死。

克劳狄斯知道自己的罪恶已被哈姆莱特识破,就设法打发王子出使英国,并写密信给英王,要他把哈姆莱特处死。

幸而在半途哈姆莱特脱险逃回,克劳狄斯的阴谋未能得逞。

于是克劳狄斯又设下毒计,让哈姆莱特和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比剑,准备了真剑、毒剑和毒酒,一定要结果哈姆莱特的生命。

在比剑过程中,母后乔特鲁德误饮了毒酒,毒发身死。

雷欧提斯用毒剑刺伤了哈姆莱特,但哈姆莱特后来也以夺过来的毒剑刺伤了雷欧提斯。

在临死以前,雷欧提斯揭发了克劳狄斯的罪恶阴谋,哈姆莱特便用毒剑、毒酒把克劳狄斯也杀死了。

师条理很清楚,美中不足的是不够简练。

前面同学曾经说过哈姆莱特曾是一位快乐的王子,但后来却变成了“忧郁王子”,其中他到底遭遇了哪些打击呢?生被他视为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的突然暴死对他打击很大。

生我认为对他打击更大的是那曾被他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母亲却在他父王尸骨未寒之时突然下嫁叔父克劳狄斯,这个打击是致命的。

生随着叔父克劳狄斯谋害父王的真相逐步浮出水面后,哈姆莱特原来对世界的看法完全被颠覆了,世界在他眼中已由“美好的花园”堕落为一座令人窒息的“大监狱”,而丹麦还只是其中一座牢房。

他以前视为美的化身的女性则沦落为“脆弱”的代名词。

师分析得很深刻,应该说,一系列打击虽然销毁了王子的快乐,却也令他真正洞察了这个世界的真相,真正开始严肃地思考人生与生命的真实内涵。

我们的王子成熟了,他表面疯了,却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重任。

同学们想想看,我们的王子面临着什么样的重任?生当然是要报杀父夺母之仇了。

师对,《哈姆莱特》原来就曾被称为《王子复仇记》,仅仅是复仇吗?师他的敌人仅仅是杀父仇人克劳狄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争辩激烈)生我认为是,因为全剧都是围绕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焦点展开的,而这个冲突就是一个复仇与反复仇的斗争过程。

生我不同意,如果这样说的话就减弱了《哈姆莱特》的思想水平,如果同学们记性不差的话就应该清楚记得,哈姆莱特说过这样的话:“我决心担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这样为父报仇实际上成了改造社会的一个具体行动。

父亲的被谋杀,母亲的改嫁,深深地刺激了哈姆莱特,使他意识到这个金黄色的火球点缀着的庄严的屋宇,“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因此,他要面对的仇人实际上是以克劳狄斯为代表的人类欲望产生的丑恶势力。

师真是一针见血,面对这样的对手,哈姆莱特采取行动了吗?生为了证实谋杀者的罪行,哈姆莱特安排了一场“戏中戏”,剧情与其父被谋杀的情形十分相似。

这使克劳狄斯惊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并起了除去哈姆莱特的恶毒之心。

生装疯,当哈姆莱特证实了谋杀事件的真实性之后,为了迷惑克劳狄斯就利用了恋人奥菲莉娅的纯真和对他的爱慕而装疯。

生戳穿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并把他的两个走狗送入地狱。

师从同学们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似乎做了许多,但他的复仇计划总好像不怎么顺利,他的复仇行动到底遇到了什么障碍?(学生议论纷纷,意见分歧很大,时间2~3分钟)师同学们讨论很积极很投入,还是那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文学阅读允许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但要能言之有据,自圆其说,下面就请同学们畅所欲言。

生他母亲的阻挠,不让他杀自己的老公。

生不对,他母亲应该还不知道事情真相,但她确实被克劳狄斯利用了,这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

我认为,最大的障碍应该在于他面前的罪恶势力实在太大,已经超过了他的能力了,歌德不是说过吗,“一个伟大的事业承担在一个不适宜胜任的人身上”。

生他讲得很有道理,但我觉得,具体一点说,他的对手克劳狄斯太老奸巨猾了,与之相比一向以真善美为毕生追求的哈姆莱特就相形见绌了,换而言之,他斗不过克劳狄斯。

生他们还没说到点子上。

师如此自信。

生我认为哈姆莱特复仇最大的障碍不是克劳狄斯或其他什么人,也不是所谓的罪恶势力,而是他自己。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正是哈姆莱特那犹豫不决、瞻前顾后的性格阻碍着他的复仇事业。

他想的多而做的少,“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本来通过“戏中戏”已印证了克劳狄斯的罪恶,可以采取行动了,可是他却还在精神危机中挣扎,在思虑中焦虑。

师很有见地哦。

所以很多文学研究者都认为忧郁、延宕是哈姆莱特的两大性格特征,其中延宕指的就是犹豫、拖延。

所以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正是这样的性格使他错过了一次复仇的绝佳机会,那是什么情况?生有一次克劳狄斯正在对上帝忏悔自己的罪过,哈姆莱特完全可以趁其不备一剑刺死他的仇人,但哈姆莱特却犹犹豫豫,说什么不愿让他的仇人在忏悔中升入天堂,白白地放过了一次天赐良机,真是迂腐至极,看到这里时我真恨不得扇他两个耳光。

课堂小结师这位同学很可爱,(学生笑)是性情中人。

哈姆莱特就是这样一位让读者又爱又恨的复杂人物,也正是如此,他身上闪耀的艺术魅力至今令无数读者陶醉其中,那他的复仇事业到底成功还是失败了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课可再探讨。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微笑)同学们,19世纪俄国的批评家林斯基称莎士比亚为“戏剧诗人之王”,而《哈姆莱莱》则是莎士比亚“灿烂王冠上面的一颗最光辉的金刚钻”。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这位忧郁王子,今天我们将更近距离地去触摸这颗耀眼的钻石。

请大家阅读课文,简要概括节选部分的情节要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