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复习重点

传统文化复习重点

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第一单元重点1. 《三字经》和《百家姓》是我国传统蒙学教材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标志性的读本。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讲的是哪一篇典故?《孟母三迁》3.《三字经》中,头悬梁,锥刺股。

这句是讲晋朝的孙敬,晚上读书时怕自己打瞌睡,就把头发吊在屋梁上;战国的苏秦,读书困倦时,就用锥子及自己的大腿来提神。

4. 《凿壁偷光》是讲汉代的匡衡小时候特别喜欢读书,但是家里穷读不起,于是把墙缝挖大了些,借着透过来的灯光读书的故事。

5.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出自孟郊的《劝学》6.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7. 苏洵说:“不能为了求取功名而学习。

”并把自己一年多所写的文章全部烧掉。

从此闭门用功读书,终于有所成就。

以上是典故《苏洵发愤》8. 《百家姓》相传是北宋初年浙江钱塘的一位教书先生写的。

全篇有408个单姓,30 个复姓组成。

共有438 个姓氏。

9.《百家姓》以赵打头,是因为《百家姓》的作者是宋朝人,宋朝的皇帝姓赵10.《百家姓》中,仇读qiú音,华读huà音,朴读piáo音。

11.请写出三个复姓:欧阳、诸葛、司马传统文化第二单元重点1.我国的“四大民间”是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2.七夕节这个节日是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3.农历七月初七,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称为“乞巧节”,它来源于一个美丽的动人传说。

4.相传秦始皇时期,修筑长城,孟姜女的丈夫范杞梁身在其中,一年没有回来,孟姜女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哭倒了长城。

5.梁山伯与祝英台最后化为一对美丽的彩蝶,他们的故事表达了古人对婚姻自由的美好愿望,被称为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6.古代兄弟姐妹的长幼顺序是:孟(伯)、仲、伯、叔、季。

7.孟姜女的姓氏是“孟”,“孟姜女”实际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女儿”。

8.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的民间传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并且,这个传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年级传统文化(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山东友谊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年级传统文化(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山东友谊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修身
背一背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三字经》
读一读
苟 不 学,曷 为 人. 蚕 吐 丝,蜂 酿 蜜, 人 不 学,不 如 物.
读一读
【出处】 宋·王应麟《三字经》
读一读 【古语今说】
狗在夜里会看守家门,鸡在早 上会报晓,人如果不能学习,又 怎么称得上人呢。蚕能吐丝,蜜 蜂能酿蜜,人不懂得学以致用, 就不如动物。
想一想 【明道喻理】
牛角挂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年级)
第一单元 好学 2 苟不学 曷为人
学习新课Βιβλιοθήκη 第2课 苟不学 曷为人学习目标
1.熟读经典,知道来到学校就要认真学习,成为有用的人 2.学习“牛角挂书”的故事,理解“苟不学 曷为人”。 3.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勤学苦练。
劝学
第2课 苟不学 曷为人
犬 守 夜,鸡 司 晨,
听故事并想一想李密是如何勤奋学习的?
李密一边赶路,一边在牛背上读书。
广闻博识
三百千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余力学文
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
---《三字经》
边担柴边读书的朱 买臣和把书挂在牛 角上的李密,虽然 身体很劳累,仍然 在艰苦的环境中坚 持读书。
修身
背一背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 仁者爱人(课件)--山东友谊出版社

五年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 仁者爱人(课件)--山东友谊出版社

《礼记·哀公问》
—— 能安居乐业,就难免不怨 天尤人。怨天尤人,就不 能成就自身。”
学以致用
第1课 仁者爱人
1、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位阿姨抱着小宝宝没有座位; 2、在放学路上,看到一位老奶奶不小心摔倒了; 3、某地发生灾情,那里的小朋友急切地需要救助。 同学们怎样做才会体现自己的仁爱之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年级)
第一单元 仁爱 1 仁者爱人
学习新课
第1课 仁者爱人
学习目标
1. 通过精读课文,知道孔子、孟子关于仁爱的观点。 2. 通过对“问人不问马”故事的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仁者爱人的 主要精神。 3. 在学习、生活中领悟仁爱的重要意义,培养仁爱的优秀美德。
经典诵读
第1课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 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 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经典诵读
第1课 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 人。”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 “爱人。”
——《论语.颜渊》
尊敬他。上“仁者”?
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君子怀有仁爱之 心,能把对自己 对亲人的爱推广到天下人身上, 所以天下人都爱戴他,尊敬他。
晓事明理
第1课 仁者爱人
问人不问马
阅读故事并回答:孔子的仁爱之心是如何体现的?
孔子首先关心的是人的安危,而不是财产的损失,这正是仁 爱之心的体现。
经典诵读
第1课 仁者爱人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 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 不同于普通人,就是因为

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2023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③阶层:士阶层活跃,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④文化:由于学在民间,出现了一批知识相对丰富的知识分子。 ⑤民族关系:华夏族与四夷的界限被打破,民族交融加强。
(2)内容:__儒__家___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成 为后世思想文化的源头。
(3)影响: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__奠__基___时期。
【特别提示】“百家争鸣”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1)“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 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发展起来 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历 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影响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 说,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 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特别提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具体内容 (1)畏民:即敬畏民众。“君失道则民叛之,故可畏。” (2)重民: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民惟邦 本,本固邦宁。” (3)得民:即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知民: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国将兴,听于民。” (5)爱民:要爱护民众。“仁者爱人。” (6)富民:要让民众生活富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3)消极影响 ①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 的进步。 ②其所宣扬的封建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 的精神枷锁。 ③“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④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 由,等等。 ⑤实质是用儒家伦理道德为封建专制统治辩护。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演变:春秋:创立;战国:蔚然成大宗;秦朝:遭打击;汉朝(汉武帝)正统地位;魏晋-隋唐:三教合一,面临挑战宋明:改造后理学成为官方思想;明清:批判中发展。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历史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奴隶社会——>封建社会①经济上:井田制瓦解②政治上:周王室衰微③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④学术上:私人讲学出现,“学在民间”2、主要流派①、道家:老子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哲学: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主张世界万物都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③、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儒家:孔子主张仁(核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恶。

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㈠、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1、形成背景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三大问题)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3、思想主张:A.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为加强君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C.为巩固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应运而生(春秋):孔子→蔚然大宗(战国):孟子、荀子→遭到打击(秦)→逐渐复苏(西汉初)→独尊、正统思想(汉武帝):董仲舒→严峻挑战(魏晋南北朝)→三教合归儒(隋唐)→程朱理学(宋):程颢、程颐、朱熹→心学(明中):王阳明→新发展(明清)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战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思想核心是仁,即“爱人”、“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是有教无类。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

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亦覆舟”思想。

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孔子和孟子分别分称为至圣和亚圣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西汉前期,“举贤良”对策的皇帝是汉武帝。

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董仲舒他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3、汉代儒学如何成为正统思想?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文学儒者参政;教育: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第三课宋明理学客观唯心主义1、北宋儒家代表:程颢、程颐,主张:“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核心);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仁是与万物俱生的。

2、南宋儒家代表: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理气论(理和气浑然一体,不可分离)、心性论(性无不善,情也应当从善)。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传统文化》1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传统文化》1

鸟 [唐]白居易 谁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 子在巢中望母归。
谁说这群小鸟儿的生命微不足道?宇宙万 物都有血有肉的皮,是一样的生命,没有孰轻 孰重的道理。
我劝你们不要打枝头上的鸟儿,幼鸟还在 巢中等待母亲的归来,弄不好一石数命啊!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翱翔,桃 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渔翁头 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 中不愿回家。
与花鸟有关的诗句
•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杜甫《望岳》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王令《送春》 •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李华《春行即兴》 •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白居易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与鸟有关的成语
鸟语花香:鸟叫得好听,花开得喷香。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笼中之鸟:比喻受困而不自由的人,也比喻易于擒拿的敌人。 卵覆鸟飞:鸟飞走了,卵也打破了。比喻两头空,一无所得。 惊弓之鸟: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
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 倦鸟知还: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
也比喻从旅居之地返回故乡。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花鸟 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人墨客 在花鸟之中融入了自身的情感, 通过仔细的观察,铸成了不朽的 名篇佳作。
让我们用心去观察花鸟, 一起享受花鸟之情吧。
与花有关的成语
含苞欲放:指花骨朵将开而未开,形容花苞还在叶片里,很快就 要开放出来,常用来形容少女。
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伸为各色各样。 眼花缭乱: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争奇斗艳:互相争斗,以新奇艳丽来取悦于他人。 百花争妍:妍:美、艳。形容繁华盛开,生气勃勃的景象。 百花生日:旧指阴历二月十二日,即花朝。

人教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传统文化》ppt

人教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传统文化》ppt
春花秋月何时了》 •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 刘方平《春怨》 •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 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崔护《题都城南庄

从节气中寻找春天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 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 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 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 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事为本。 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 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的气味是什么呢?
看图片:你有什么想说的?
人教版部编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的足迹!
诵读,谈感受:
•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东省陵》)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春天的象征意义 1.对新生的萌芽来说,春天象征着新生命的开始。
春天的象征意义 2.对野花来说,春天象征着生机勃勃。
春天的象征意义 3.对森林来说,春天象征着复苏和希望。
春天的象征意义
春天还有什么象征意义?
4.对学生来说,春天就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开端, 新的计划,新的目标。
从诗句中寻找春天(课文回顾)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Word教参)-【新课程学案】新教材2022-202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Word教参)-【新课程学案】新教材2022-202

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前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化遗产的总称,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国家基本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高中历史必修3的一大重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

它是综合的、内向的、非线性的文化体系,由伦理道德观、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构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全人类和谐相处、伦理道德、人文精神等方面,被称为“有为文化”。

例如在伦理道德观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展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张“仁爱为本”的人道主义,提倡“仁义礼智信”的伦理道德体系。

这种思想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人的尊严和人性的光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特征,其主要特点包括:实用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应用中具有极高的实用性。

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五常”道德文化,强调的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几项品质和能力,包括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品质和能力既要求个人的修身养性,又要求个人能够积极地参与社会建设和公益事业。

敬神尚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敬重神灵,尊崇先贤,强调忠诚、敬意和行为的准则。

例如,孔子提倡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都是对人类关系的提出了典范。

这样的思想体系强调诚实、善良、正义等道德价值,呼吁人们要积极行善、做好事,在道德、行为方面要求自己高标准。

古往今来的传承性和现代的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传承性和包容性,积极吸收了历史文化的精华,同时也与现代文明深度交流融合。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新技术、现代化的影响,在尊重传承的同时,也要尊重新事物的创新和发展。

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它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集大成者,成为了新时代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石。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高中历史第一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摘编自孟维《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的继承与发展》
[问题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仁” 的发展的表现及其目的。(培育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连续性 有连续性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它蕴含着 丰富的 ___道__德__伦__理___,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 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 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 _治__国__理__政___和道 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用之”的思想
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 _____天__命_____的绝对权威 影
响 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
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内容
人物
具体主张
孔子、墨子、 孟子等均有以 天下为己任的 思想
孟子 张载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问题1]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高峰。根据材料一并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该时期的标志性文明成果。(培育唯物史观、时空 观念的核心素养)
【答案】物质文明:铁犁牛耕的出现。政治文明:君主专制中央集 权制度的萌芽。精神文明:“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私学出现,《诗 经》、楚辞等文学成果。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 影响
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文化高度繁荣 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特别提醒】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6)明清时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折。 ①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 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 __经__世__致__用__。 ②文字狱: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 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3 目录

高中历史必修3 目录

第六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6.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三民主义的提出 三民主义的实践 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4. 音乐与影视艺术 19世纪的音乐流派与杰作 20世纪音乐的发展变化 影视艺术的产生和发展
17. 毛泽东思想 革命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5.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人是万物的尺度 美德即知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6.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7. 启蒙运动 理性时代的到来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 启蒙运动的扩展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孔子和早期儒学 道家和法家
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正统
3. 宋明理学 三教合一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4.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李贽的离经叛道 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14.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变法思想
22. 文学的繁荣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5.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新青年的诞生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23. 美术的辉煌 从新古典主义美术到浪漫主义美术 现实主义美术和印象画派 现代主义美术
18.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伟大的转折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19.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教案: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依赖于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传统文化就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冲击。

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民族文化的发展、社会和谐的稳定有着巨大的影响。

因此,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学重点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

本文就此展开论述。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与重要性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当地人民所共知、所信奉、所崇尚、所遵从的一种文化体系。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的宝库。

传统文化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等方面,还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方面。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发展意义重大。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1、家庭传承家庭是最基本最直接的文化传承源头,家庭传承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传承,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的道德信仰、风俗习惯、社会人际交往规范等方面的传承。

家庭传承要从小事做起,例如在餐桌上讲述祖先事迹、给小孩子讲述民间传说、陪伴孩子参加传统节日等,使孩子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中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社会传承社会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社会传承主要涉及到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节庆等方面。

学校是青少年文化传承和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要通过教育课程设置,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民俗等,并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3、网络传承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传承成为了传统文化传承重要的途径之一。

网络传承主要是通过一些传统文化网站、社交媒体、微信群等,推广传统文化知识,让年轻一代更容易地了解、接受、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三、传统文化的发展1、文化产品开发传统文化这一庞大的文化宝库,无论是在文学、电视剧、电影等文娱领域,还是在旅游、艺术、手工艺术品等领域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因此,开发和推广传统文化产品,能够有力地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第一单元第一课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第一课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编号:C001一、测试要求: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二、知识梳理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和儒家学派的、、、墨家学派的;法家学派的等。

2、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基础。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仁就是;实现仁要做到“,”。

孔子强调统治者要。

他还主张“”。

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他们是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两位重要人物。

A、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著名的;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

B、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和“”,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荀子提出“”,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三、巩固练习单项选择题1、孔子的思想主张有①“克已复礼”②“以德治民”③“仁者爱人”④“有教无类”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②2、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A、“仁”B、“义”C、“礼”D、“信”3、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在当时社会具有很大的进步性,主要是因为A.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C.稳定社会秩序 D.根本上提高了百姓的素质4、孔子思想中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是①“仁者爱人”②贵贱有“序”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克已复礼”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5、孔子年青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并向老子请教治国之道。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老子会对他说什么呢A.兼爱非攻,尚力节用 B.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C.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D.经世致用,工商皆本6、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不包括:A、孟子B、墨子C、韩非子D、老子7、某欧洲文化旅游团在一所中学图书馆参观时问学生:“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 swell.”这一思想最早见于中国古代的哪位思想家的著作?A、KongQiuB、ZhuangZiC、MengZiD、XunZi8、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他们的思想中截然相反的是A.人性善恶 B.是否实行仁政 C.是否主张“礼” D.是否追求气节9、下列观点,与孟子的主张不符的是A.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B.清心寡欲,顺其自然C.人无有不善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0、下列关于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地位的评价正确的是A.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 B.法家备受统治者推崇C.墨家思想占主导地位 D.道家最受欢迎判断题1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传统文化第一单元

传统文化第一单元

1【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2.【原文】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及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

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出处】《大学·传》第五章译文:因此,《大学》在篇章的开头就教导人们接触天下万事万物,都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探究,以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

经过长期用功,一旦豁然贯通,万事万物的表象和内涵都会被认识得清清楚楚,而自己内心全部的认知能力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再也没有遮蔽、闭塞。

这就叫做万事万物被认识、研究了,这就叫知识的积累达到至高境界了。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财富可以修饰房屋,使房屋华丽;道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思想高尚。

心胸宽广开朗,身体自然安适舒坦,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大学》[译]: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5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梳理

5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梳理

5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梳理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第一课:中华文明本课通过介绍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伟大与灿烂。

教师先通过简单生动的图片、地图等教具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原地区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然后再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以及三皇五帝、夏商周的基本情况。

最后,通过学生的课外阅读、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懂得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先辈们的智慧与劳动才是中华文明的真正源泉。

第二课:尧舜禹的故事——仁爱之道本课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图片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了尧、舜、禹三位伟大的古代帝王。

他们自律宽容、忠诚正直、仁爱和善,一生都在忧国忧民,传承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他们的故事,既启迪了学生争做一个像尧舜禹一样德高力通的好人,更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课:二十四孝之三辅传奇通过介绍二十四孝中的“三辅传奇”,教学生知道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勉和孝顺精神,激励学生向榜样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价值观,做孝顺的孩子,做富有爱心的人。

第四课:国粹之花——京剧通过对京剧艺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发源流变,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同时,通过课文阅读和课外学习,引导学生欣赏中国戏曲的独特魅力,让学生了解中国戏曲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五课:中华书法之美本课通过对中国书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起源与发展,并通过欣赏篆、隶、楷、草四种字体,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知识和技法,领会书法的艺术魅力,并激发对书法的学习和创造的兴趣。

第六课:绝代风华——江南水乡通过课文的学习,了解中国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了解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可以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域特点,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第七课:赤子之心——国人之美通过课文的学习,并结合家乡风土人情,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从而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和亲切感,懂得立足家乡,立足自己。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ptx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pptx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7.和而不同思想 (1)表现 ①西周太史伯说:“___和__实_生__物____,同则不继。” ②孔子、孟子提出了“___和__为__贵_____”“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 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2)意义:“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 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随堂检测·强化落实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读史思辨·视野拓展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走Fra bibliotek教材知识点一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 (1)多元:黄河流域、_长__江__流_域__、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 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 核 心 : 中 原 华 夏 族 率 先 成 为 核 心 , 并 向 四 周 辐 射 , 推 动 着 _多__元__一_体__中华文化的形成。
3.秦汉时期 (1)秦朝 ①背景: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②表现:推崇___法__家___学说。 (2)汉朝:汉武帝尊崇__儒__术____,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 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 (1)发展原因:随着__佛__教____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 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玄学盛行。
知识点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1)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__丰__富_多__彩___,
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___博__采__众_长____,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___绵__延_不__绝__,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四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

四年级传统文化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1.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汉.王充《论衡.别通》【古语今说】:品德不高尚,就难以做到胸怀远大;知识浅薄,就难有远见卓识。

【明道喻理】:《胯下之辱》:主人公:韩信韩信正是因为有过人的才能和宽宏的气量,所以才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

【拓展诵读】: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古语今说】:荣华富贵不能扰乱自己的心志,贫困卑贱不能改变自己的意志,权势武力不能让自己屈服变节。

【明道喻理】:《赵奢不畏强权》主人公:赵奢【拓展诵读】: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意思:富有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不能用正确的方法获得它,君子是不会接受。

贫穷卑贱,是人人都厌恶的。

如果不能从正确途径摆脱它,君子是不会逃避的。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古语今说】:一个人不能看淡名利,就无法明确志向;不能心平气静,就无法实现远大理想。

【明道喻理】:《庄子钓于濮水》主人公:庄子庄子不被高官厚禄所束缚,表现出他对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

【拓展诵读】: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4.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古语今说】:如果开始有细小的偏差,就会越来越偏离既定目标,最终酿成大错。

【明道喻理】:《一字之差》【拓展诵读】: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旅獒》堆九仞高的山,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

比喻做事情只差最后一点没能完成。

5.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古语今说】: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准确画出方形和圆形。

这句话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规矩,否则无法成功。

【明道喻理】:《岳云牢记军规练本领》主人公:岳云【拓展诵读】: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6.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传统文化第一单元

传统文化第一单元
以几幅没有礼貌的小朋友的图片进行导入,让孩子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孩子看起来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二、研读课文
让孩子们阅读课文《裴秀学礼》,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各抒己见
让孩子将故事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的榜样,询问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总结升华
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以一段儿歌《礼貌歌》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让孩子将故事中的主人公作为自己的榜样,询问孩子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总结升华
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以一段歌曲《站如松,坐如钟》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单元
第一单元
课题
容有度言有章
课型
讲授课
课时
1课时




1、知识技能:
了解容、言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课题。
教学难点:体会步从容、立端正的重要性。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教学
方法
教师教授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预设教学过程
生成补充
一、趣味导入
以几幅坐没坐姿站没站姿小朋友的图片进行导入,让孩子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孩子看起来好不好,为什么不好。
二、研读课文
让孩子们阅读课文《戴晞被免》,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各抒己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会容有度、言有章的重要性。
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容有度言有章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体会容有度言有章的重要性。
教学
准备
ppt课件
教学
方法
教师教授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单元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单元课堂笔记

《探究语文世界,理解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单元课堂笔记》一、序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单元,主题为“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国家、民族和历史,同时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深度和广度的方式,全面评估这一主题,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在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单元中,我们从课本中学习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知识,比如古诗词、成语故事、传统礼仪等。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和影响,但其内涵和精髓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通过传承和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传统和文化,并且对我们的人格修养和思想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深入探讨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在六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一单元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比如《孔子家规》、《论语》、《三字经》等。

这些经典作品承载着古代先贤的智慧和思想,通过深入阅读和理解,我们可以受益良多。

还有传统节日、传统习俗等内容,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通过对传统文化内涵与精髓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悟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真理,为自己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四、总结与回顾传统文化的学习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深入了解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通过学习古诗词、成语故事等,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也明白了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与意义,这对于我们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影响。

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我们应该继续努力,不断深入学习和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在我们心中永远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我深感其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与传承,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真谛和精髓。

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将努力学习传统文化,通过阅读经典、参与传统活动等方式,继续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让传统文化在我心中扎下深深的根,并尽己所能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教版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传统文化》1

人教版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单元《传统文化》1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小洲,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 旷野无边无际远天比树还低沉,江水清清明月来和人相亲相近。
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今属浙江)西部的一段江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 晚风仿佛传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 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人教版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 走近中华传统文化
诵读,谈感受: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望岳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翱翔,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 渔翁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愿回家。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九曲黄河从遥远的地方蜿蜒奔腾而来,一路裹挟着万里的黄沙。 既然你从天边而来,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 我扶摇直上,汇集到银河中去,一同到牛郎和织女的家里做客吧。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唐诗-本单元教材分析共分五首唐诗,《南园十三首》、《无题》、《问刘十九》、《塞上听吹笛》、《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五首宋词,《生查子》(去年元夜时)、《望江南》超然台作《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扬州慢》(淮左名都),两首元曲,《寿阳曲》渔村夕照、《南仙吕傍妆台》无题教学目标(!)理解掌握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诗中的含义。

(3)理解诗人由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以及感受到作者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唐诗。

课时安排:5 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讨论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措施1、记忆古诗,体会诗中的精神。

2、学习后通过背诵体会诗中的美。

南园十三首其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诗中的含义。

2、过程和方法: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体会借景抒情的诗的特点重点与难点理解并背诵古诗,了解借景抒情的诗的特点。

教学准备:国学启蒙、课件、唐诗三百首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提出在唐朝,有一位诗人,人称“诗鬼”,大家知道他是谁吗?一、猜一猜,“诗鬼”是谁?二、多媒体展示李贺的资料三、多媒体播放《南园十三首(其一)》,学生感受气氛四、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

五、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六、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借景抒情的诗七、背诵古诗。

作业练习搜集借景抒情的诗或是有关李贺的其他古诗。

理解诗人由诗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以及感受到作者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无题教学目标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熟练地背诵古诗,体会到诗中那种执着追求、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记忆古诗,体会诗中的精神。

教学准备:李商隐的资料,无题的曲子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问题提出同学们喜欢听歌么?下面给同学们播放一首歌曲。

一、多媒体播放无题歌曲二、学生读一遍古诗三、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分组理解古诗四、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五、古诗朗读比赛六、学生背诵古诗问刘十九教学目标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 字乐天, 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原籍山西太原, 祖上迁下陕西渭南. 晚年官太子少傅, 谥号“文”, 世称白傅, 白文公.二.指导朗读三.指导鉴赏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小诗,《问刘十九》,这是一首不但自己喝酒,而且还要邀请朋友一起来共享的诗,读完之后,我们会对这位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性格情趣有更全面的了解。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刘十九是嵩阳处士。

全诗只有短短四句二十个字,却营造出一种非常令人向往的舒适环境和温馨气氛,这种环境和气氛也许比美酒更加能吸引朋友的到来。

绿蚁,酒面上浮起的绿色泡沫。

醅,未经过滤的酒。

"绿蚁新醅酒",是新酿成后刚刚滤去酒渣的酒,酒面上泛起一层细小的绿色泡沫,显得格外清冽。

"红泥小火炉",一只小小的土炉子,在一旁映出通红的火光。

晶莹清澈的美酒,在火红的炉光的映照下,浮动着细微的酒泡,暖烘烘的空气中散发出阵阵令人垂涎欲滴的酒香,气氛是那样的温馨,环境是如此的宜人,真是酒未醉人人已醉了。

备下美酒,点起火炉,当然是为了开怀畅饮,不过,这番精心的布置又与当时的天气和时间密切相关,这就是第三句诗中告诉我们的"晚来天欲雪",忙完了一天该忙的事,傍晚时分,眼见得一场暮雪就要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在这将下未下之际,能够和朋友小聚一番,背靠温暖的火炉,畅饮醇香的美酒,共度这良辰美景,岂不是难得的赏心乐事?所以,在诗的最后,白居易向朋友发出了直接的邀请,"能饮一杯无?"不多喝,就几杯,怎么样,来吧,不要辜负这天造地设的节候,不要冷落这诚心相邀的至情。

真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不过,就在读者也在为刘十九高兴,由衷地羡慕他能有白居易这样一位细致周到的朋友热情相邀的时候,诗歌已经结束了。

所以我们无从知道他们是如何度过这一个令人向往的夜晚,但是我们也完全可以为自己、为朋友营造出一种相同的气氛,来它一个"酒逢知己千杯少"的相聚呀。

也许我们手头端不出亲自酿造的绿酒,家中也没有现成的生火的泥炉,一时半会儿,或许也碰不上"晚来天欲雪"的傍晚,但是我们不同样都具有这首小诗中,那最吸引刘十九的,也最令我们向往的白居易那份对朋友的质朴而真诚的感情吗?只要有了这份真感情,那么总会找出机会来和朋友同尝美酒,共度良宵的,而这种小酌,比起《轻肥》诗中的"军中宴"来真不知要高雅出多少倍呀。

也许那天晚上,白居易与刘十九不是只喝了一、两杯,而是不醉不散,尽欢方休。

可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绿蚁新醅酒"虽然早就被他俩喝得一滴都不剩了,可是这首小诗却不知醉了古今多少性情中人,千载之下,每一读过,仍然可以品味出其中那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醇香呀。

塞上听吹笛教学目的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记忆古诗,体会诗中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1、导入: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高适(701—765) ,汉族。

盛唐诗人。

字达夫、仲武,沧州(今河北省景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

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4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

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

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

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

在此前后,曾在宋中居住,与李白、杜甫结交。

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

天宝八载(749),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应举中第,授封丘尉。

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

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

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

世称“高常侍”。

《旧唐书·高适传》说:“有唐已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3、学生读古诗4、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分组理解古诗5、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6、古诗朗读比赛7、学生背诵古诗作业练习找借景抒情的诗,小组交流,举行诗歌朗诵比赛。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教学目的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记忆古诗,体会诗中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鉴赏、背诵、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教学过程:1、导入:由李白、杜甫的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说出唐朝有“小李杜”之称的是李商隐和杜牧,从而导入本课。

2、作家、作品简介:岑参(cénshēn)(715—770),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父亲也两任州刺史。

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以后曾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十载回长安。

十三载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至德二载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

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

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

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天宝后期,唐帝国内政已极腐败,但在安西边塞,兵力依然相当强大。

岑参天宝十三载写的《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一诗就曾经描写了当时唐军的声威:“胡地苜蓿美,轮台征马肥。

大夫讨匈奴,前月西出师。

甲兵未得战,降虏来如归。

橐驼何连连,穹帐亦累累。

阴山烽火灭,剑水羽书稀。

”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安史之乱发生。

岑参的边塞诗就是在这个形势下产生的。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是写封常清的一次西征。

诗人极力渲染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自然环境,和来势逼人的匈奴骑兵,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

“将军金甲”三句更写出军情的紧急,军纪的严明,用偶然听到的“戈相拨”的声音来写大军夜行,尤其富有极强的暗示力量,对照着前面敌人来势汹汹的描写,唐军这样不动声色,更显得猛悍精锐。

“马毛带雪”三句写塞上严寒,也显出唐军勇敢无畏的精神。

诗里虽然没有写战斗,但是上面这些描写烘托却已饱满有力地显出胜利的必然之势。

因此结尾三句预祝胜利的话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篇诗所用的三句一转韵的急促的节奏,和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也配合得很好3、学生读古诗4、学生借助文中的注释,分组理解古诗5、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6、古诗朗读比赛7、学生背诵古诗作业练习找借景抒情的诗,小组交流,举行诗歌朗诵比赛。

《宋词》生查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词的艺术构思和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