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格障碍概述 - 李孟潮
了解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
了解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问题、人际关系困难等。
本文将介绍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诊断标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心理障碍。
一、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边缘人格障碍在国际疾病分类系统(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都有明确的分类。
根据DSM-5,边缘人格障碍被归类为个人格障碍的一种,与其他个人格障碍(如反社会人格障碍、孤独人格障碍等)有所区别。
二、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根据DSM-5,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九个方面:1. 强烈的恐惧被遗弃,不论是实际上的还是想象中的;2. 极度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交替的理想化和贬低他人,以及快速的情感波动;3. 持续的自我认同问题,包括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价值感;4. 冲动性行为,例如过度食用、滥用药物、自残等;5. 反复出现的自杀威胁或自杀行为;6. 情感不稳定,经常出现愤怒、易怒或焦虑等情绪;7. 感觉被空虚所填满,追求刺激或无聊;8. 暂时性的精神错乱,例如短暂的偏执妄想或强迫行为;9. 持续的紧张感或焦虑,常常伴随着身体症状,例如头痛或胃痛等。
三、边缘人格障碍的特点与表现边缘人格障碍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情绪不稳定:患者常常经历情绪快速波动,从极度的兴奋转为深度的沮丧,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2. 自我认同问题:患者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感常常感到困惑,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
3. 人际关系困难:患者常常表现出对他人的理想化或贬低,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导致人际关系的不稳定。
4. 自我伤害和自杀行为:患者常常有自残行为或自杀威胁,这是他们应对情绪困扰的一种方式。
5. 冲动性行为:患者常常表现出冲动行为,例如滥用药物、过度食用、不负责任的性行为等。
四、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人格障碍—李孟潮自编
6
分类DSM-IV and DSM-IV-TR Personality Disorder Clusters
DSM-IV将10种人格障碍划分为3大类群:
12
13
偏执型人格障碍(paranoid PD)
1、临床特征 2、形成原因 3、治疗
临床特征
主要特征:猜疑、偏执
表现为对他人持久的不信任,社会隔离,过分
警惕
临床发现男性居多
0.5-2.5% of the population. o Men > Women. o Higher incidence in relatives of schizophrenics. o Higher among minorities, immigrants, and the deaf.
31
形成原因
生物学
可能有与孤独症类似的生理机能缺陷
心理动力学
基本的接触需要没有获得满足
认知治疗
Treatment Options
Few seek professional help on their own Treatment focuses on development of trust Cognitive therapy to counter negativistic thinking Lack good outcome studies
20
形成原因
生物学原因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中较多
边缘性人格障碍课件
02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症状表 现
情感不稳定
情绪波动大
患者常常表现出极端的情绪变化 ,如从极度兴奋迅速转为抑郁或 愤怒。
易焦虑和紧张
患者常常感到焦虑和紧张,对未 来过度担忧,缺乏安全感。
自我形象、目的及手段的持续不稳定
自我认同模糊
患者对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常常改变,缺乏稳定的自 我认同。
生活无计划和无目的
心理动力疗法
辩证行为疗法(DBT)
教授患者应对情绪波动和自我伤害行 为的技能,提高情绪调节和应对压力 的能力。
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冲突和过去经历的 影响,促进自我理解和情感整合。
药物治疗
01
02
03
抗抑郁药
用于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 和焦虑情绪,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SRIs)。
抗精神病药
用于治疗患者的精神病性 症状和情绪不稳定,如第 二代抗精神病药(SGAs )。
04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预防与 日常护理
提高公众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
总结词
提高公众意识
详细描述
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减少误解和歧视,促进社会接纳和理解。
加强家庭教育
总结词
家庭教育指导
详细描述
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帮助家长了解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表现和应对方法,改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成员间的 理解和支持。
提供专业心理咨询和治疗资源
总结词:专业支持
详细描述: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体系,提供针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个体和 团体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等,帮助患者应对心理困扰,改善 生活质量。
建立支持系统,提供日常护理与支持
总结词
日常护理与支持
人格障碍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
人格障碍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表现边缘型人格障碍是人格障碍中的一种常见类型,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表现出情感的不稳定性。
他们可能会经历情绪起伏大、容易激怒或受伤害的情况。
例如,他们可能在一切看似平淡的日常事务中寻找冲突或过度解读他人的言行,导致情绪变化急剧,情感表达不稳定。
其次,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存在着自我认同的模糊性。
他们容易感到自己的身份和角色模糊不清,无法确定自己是谁或者自己应该如何表现。
这种模糊性可能表现为频繁地改变兴趣、价值观和目标,以及摇摆不定的自我形象。
此外,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常常有着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表现出异常依赖他人、过度关注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或者过度关心他人一段时间后突然变得冷漠和疏远。
这种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可能导致频繁的争吵、分离和困惑。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还可能存在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
由于情感的不稳定性和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而导致的困扰和痛苦,使得他们容易沉溺在自我伤害、割腕等自虐行为中,甚至出现自杀的倾向。
最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可能对自己的情感世界缺乏足够的认知和理解。
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药物滥用、酗酒或其他不健康的行为来逃避内心的困扰,以及尝试通过自我损害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总而言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主要表现为情感不稳定、自我认同模糊、人际关系不稳定、自我伤害倾向和对内心世界的缺乏认知。
这些表现影响着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对其自身和周围人造成了困扰和痛苦。
了解和认识这些表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
边缘人格障碍概述
边缘人格障碍概述引言: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复杂而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冲动行为。
本文旨在对边缘人格障碍进行概述,探讨其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心理障碍。
I. 病因边缘人格障碍的病因复杂多样,其中包括遗传、环境和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表明,家庭环境的不稳定、童年早期创伤以及遗传因素都与BPD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此外,神经递质不平衡和大脑结构异常也被认为是BPD的病因之一。
II. 症状边缘人格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问题和冲动行为。
患者常常经历情绪波动剧烈,从极度兴奋到深度绝望,常伴有自杀念头和自残行为。
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感缺乏明确的认识,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并且常常感到孤独和空虚。
此外,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在人际关系中常常表现出冲动、怀疑和敌对的行为,容易产生紧张和冲突。
III. 诊断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需要符合DSM-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诊断标准。
这些标准包括稳定的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问题和冲动行为。
此外,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
IV. 治疗方法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通常采用综合性的方法,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和边缘人格障碍专门的心理治疗(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简称DBT)是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
CBT旨在帮助患者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DBT则注重情绪调节、人际关系技巧以及冲动控制。
药物治疗通常采用抗抑郁药物、抗精神病药物和抗焦虑药物,以减轻症状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而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病因涉及遗传、环境和神经生物学因素。
边缘性人格障碍概论
Published in 2005 by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Personality Disorders:Current Research and Treatments Edited by James Reich,P25
情感失调和DSM-Ⅳ得比较
BPD诊断标准
引子
因饱受焦虑、抑郁、内疚和自卑得折磨,她们采取自我破 坏性得行为以求摆脱,让自己放纵于药物和混乱得性关系 中。有些会用切或烧得方式自残身体。因为没有成熟得自 我同一性,她们生活得目标和价值波动不定,突然冲动地改 变工作,不为所然地改变自己以前得观点。在倍感压力得 时候,会使她们暂时地处在精神病得和分离得状态。
情感失调特点
极力避免被抛弃
不安全得亲附
不稳定得人际关系
身份障碍
同一性问题(认知)
冲动
自我伤害
反复得自杀行为
自我伤害
情感不稳定
情感得稳定性
空虚感
情感体验
强烈得愤怒
情感得稳定性
短暂得偏执和分离
认知失调
描述性精神病学领域对BPD亚型得研究
Zettel(2002)通过对适应能力、轴和轴得共病情况、情感调 节以及家族史得测量区分了三种BPD得亚型: 抑郁失调型 狂怒失调型 表演冲动型
继续保持安静
案例
珍妮有时候暴怒,不问青红皂白8,她刚从医院出来,因为她在 和男朋友在去音乐会得路上,从男友得吉普车上跳了下来 (以前她也这样做过)4,内脏受了一些轻伤。她声称,当时她 和男朋友在争论一些问题,她认为自己就是对得,并想离开 她。她把男友描述万为一个“恶魔”。她显然很蔑视她得 继母,在访谈得时候多次称继母为“恶毒得巫婆”。
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和影响
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和影响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障碍,它的特征和影响对个体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以及它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一、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偏执和猜疑: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对他人的意图和动机抱有强烈的猜疑,他们往往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敌意或者恶意。
这使得他们对外界非常警觉,并且容易陷入争吵和冲突。
2. 不稳定的情绪: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情绪常常波动不定,他们可能会经历强烈的情绪起伏,如愤怒、恐惧、沮丧等。
这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中难以维持稳定的交往,常常容易陷入冲突和矛盾之中。
3. 自我认同障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认同感往往存在困惑和不稳定性。
他们可能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和身份,难以准确地描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
4.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往往难以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他们可能会轻易地对他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或者反感,并且容易陷入冲突和矛盾之中。
二、边缘人格障碍的影响边缘人格障碍不仅对患者本人有重要影响,也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 个体影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面临着较高的心理压力,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可能经历较多的冲突和矛盾,这对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同时,他们的不稳定情绪也导致他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难以保持高效和专注。
2. 社会影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和人际关系困扰可能会对社会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可能带来矛盾和冲突,并且可能对他人产生过于依赖或者反感的情绪,进而影响社会的和谐和互信。
三、对边缘人格障碍的应对针对边缘人格障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应对:1. 寻求专业帮助: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需要专业干预的精神疾病,患者可以通过寻求心理治疗和药物辅助等方式,获得有效的帮助和管理。
2. 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可以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学习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培养积极的沟通和冲突解决的能力。
边缘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
边缘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情绪不稳定、自我形象不稳定和问题关系。
本文将介绍边缘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表现。
1. 情绪不稳定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经历情绪的极度波动。
他们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从极度兴奋和快乐转变为极度愤怒和悲伤。
这种情绪不稳定往往无法预测,导致患者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2. 自我形象不稳定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看法可能出现极端的转变。
他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觉得自己是完美无缺的,自信满满,但随后又对自己失去信心,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这种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常常使患者感到混乱和困惑。
3. 急切恐惧被抛弃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担心自己会被他人抛弃或被遗弃。
他们对于亲密关系异常依赖,常常担心自己会失去他们重要的人。
这种恐惧可能导致他们对亲密关系产生极度焦虑,也常常使他们采取过度依赖或是过度亲密的行为。
4. 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往往有自我伤害和自杀的倾向。
他们可能会对自己进行割腕、撞墙等自残行为,希望通过这种行为来释放内心的痛苦和困惑。
另外,他们也常常表现出自杀的意图和行为,需要及时的支持和干预。
5. 过度反应和冲动行为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对刺激性事件过度反应,可能会出现愤怒爆发、情绪崩溃等行为。
他们往往冲动,难以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如暴力行为、饮酒过度等。
这种冲动行为可能给自身和他人带来危险。
6.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人际关系常常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会出现亲密关系的不稳定,经常发生分离和和解的周期。
同时,他们也常常出现朋友关系的困扰,很难维持稳定的友谊。
7. 异常的自我认同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我认同常常出现问题。
他们可能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自我,导致自我认同的混乱和不稳定。
总结:边缘人格障碍的症状和表现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形象不稳定、急切恐惧被抛弃、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过度反应和冲动行为、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以及异常的自我认同。
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人格障碍(边缘性综合征)1、概念:边缘性人格障碍在精神疾病诊断中是一个新的疾病类型。
今天,这种障碍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注意。
它在发达国家的认识过程也是近三十年来的事情,在中国的历史更为短暂。
这类人格障碍以愤怒、乖僻和自我毁灭性的行为以及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为临床特征。
(自我毁灭性行为包括性乱、药物和毒品依赖、性倒错、自杀和自残等行为。
)研究者们相信,这类综合征在我们当今的社会会呈上升趋势。
有些研究者甚至认为这种障碍是“我们不稳固社会的一种象征”。
在病因学方面,边缘性人格障碍被大多数学者接受的观念是生命的第一年心理发育的阻滞。
至今为止,最大量的在病因学上的理论建树和治疗方法是基于精神分析师们对这类病人的临床观察和治疗经验。
因而, 目前在国内外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界,对边缘性人格障碍的认识是遵循的心理动力学的观点。
(1)一般的认识:最早的精神病学文献报道,边缘状态是指患者行为在正常和疯狂之间。
克雷丕林(krapelin) 称这种“心理病理状态”是在病理状态和古怪人格的边缘。
弗洛伊德(Freud)将神经症区分为移情性神经症和自恋性神经症。
前者适合分析治疗,后者因缺乏对人的移情关系故不能被分析。
但后来发现一大批的处于边缘状态的病人,他们似乎也处于可被分析的边缘。
所以称这些为边缘的案例。
在精神分析的文献中可见这样的描述:边缘状态一方面是处于精神病与神经症之间,另一方面是在正常心理和心理病理之间。
Knight强调这类型病人常常过渡地显现一些神经症的症状。
这些神经症的症状表现出一种表面“不再继续恶化”的现象。
遮掩一些严重的退行和脆弱的自我功能。
比如现实计划维持客体关系,抵制原始的冲动。
最早的“边缘”概念与精神分裂症有关。
在文献中可以见到诸如:隐性精神分裂症可变的精神分裂症假性神经症性精神分裂症或前精神分裂症这样一些混乱的概念直到DSM—Ⅲ试行方案中才将其与边缘状态这个概念区分开。
在DSM—Ⅲ中将边缘性精神分裂症命名为“分裂样人格障碍”。
半结构化初始访谈略讲——李孟潮
今天的话题是“心理治疗的初始访谈”。
这是一个基础的不能再基础的技术。
同时也是一个比较考验治疗师功底的操作,照葫芦画瓢做个初始访谈也许对在座的大多数人来说不算什么难题。
但是如何深入理解初始访谈中各种信息的意义,这就还需要我们把学了三、五年的心理治疗的知识融会贯通。
今天主要讲一些初始访谈的感觉和注意事项,操作会带一些。
1、导言我想,初始访谈让人困惑大概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诸位听了太多的初始访谈的模式,而不知道究竟如何下手为好。
这的确是个棘手的问题,我一开始学心理治疗的时候,也为究竟选择哪一种模式作为初始访谈的模式头痛不已。
一直到后来,自己吃了很多亏,也查阅了很多文献,才逐渐摸索出一条比较适合我个性的初始访谈模式,也就是“半结构化的初始访谈”模式。
我认为,这种模式是比较适合初学者使用的。
后来,我向几位治疗师推荐了这种模式。
看起来效果还不错。
其实这种模式在很多临床心理学的教科书里面都有,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一本名叫《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的书,那上面说的比较全。
开始介绍这种模式前,首先要打消诸位的一个顾虑。
就是有些同行也许受到了一些“人本”或“精神分析”的模式的影响,认为在初始访谈中不应该问太多问题,更不应该下诊断,而应该一个劲儿地倾听、理解、共情,所谓促进治疗关系。
我想这种误解大概有几个来源:第一,把初始访谈和正式治疗的开始阶段混淆了起来。
初始访谈的目的就是确定三个问题的答案:1)来访者是需不需要治疗(咨询)?2)需要哪一种的治疗?3)来访者需要的治疗模式治疗师会不会做?在初始访谈的时候,我们还没有开始治疗,所以不用急着去表现“共情”。
在所有治疗的开始阶段,的确都需要有一段时间治疗师要注意倾听和理解。
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不问青红皂白一开始就什么信息都不需要。
我反复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甲减的患者以为自己是心理疾患而就诊,要是我们不注意初始访谈,一开始就“共情万岁”的话,有可能把别人“共”死的,甲减的时候水电解质的紊乱是共情治不好的。
辨证行为治疗--基本原理及治疗策略李孟潮
辨证行为治疗--基本原理及治疗策略李孟潮2002 The Behavioral Technology Transfer Group (BTTG) Slides Provided Courtesy of BTTGLinehan, Armstrong, et al., 1991辩证行为治疗——基本原理及治疗策略李孟潮辩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Behavior Therapy (DBT)The Basics课程内容1辩证行为治疗(DBT)的基本原理1.1辩证性和边缘人格障碍1.2辩证行为治疗的理论假设1.3治疗中的辩证困境2DBT治疗系统概览2.1治疗原则,策略和假设2.2治疗的行为目标2.3围绕行为构建治疗框架2.4总结3辩证治疗策略3.1平衡治疗策略3.2教授辩证行为模式3.3常用的八个辩证技术:悖论,比喻,魔鬼促进者,延伸,激活彗心,挤柠檬,允许自然改变,辩证评定4核心策略1:确认4.1确认及为何确认4.2情感确认策略4.3行为确认策略4.4认知确认策略4.5啦啦队策略5核心策略2:问题解决5.1问题解决的两阶段过程5.2行为分析策略5.3领悟(解释)策略5.4教育策略5.5解决性分析策略5.6定位策略5.7承诺策略6改变程序1:不测权变程序6.1原则6.2不测权变管理程序6.3观察-限定程序7改变程序2:技能训练,暴露,认知校正7.1技能训练程序7.2暴露程序7.3认知校正程序8风格策略:平衡沟通8.1交互沟通策略8.2不敬沟通策略9治疗结构化策略9.1订合同策略9.2会面开始策略9.3定目标策略9.4结束会面策略9.5结案策略10BPD的药物治疗,MBT治疗及DBT的疗效研究(选) 10.1药物治疗10.2MBT vs. DBT10.3DBT的疗效研究Why DBT1)BPD的循证首选.(6个RCT)2)高整合性3)两个核心成分都暗合中国文化(辩证法,禅宗正念)4)有明确的哲学基础作为认识论.教材1辩证行为治疗(DBT)的基本原理1.1辩证性和边缘人格障碍每个有关人格功能和人格障碍的理论都建立在某些基本的世界观基础上.譬如,弗洛伊德认为个体是趋乐避苦的,他进一步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不存在由环境中的偶然事件导致的行为.罗杰斯(Rogers)的咨客中心理论和治疗则假设"人本善",而且个体天生具有朝自我实现努力的趋力.过去的150年内,整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转向辩证法.(Wells,1972)在DBT中,辩证法的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辩证法是所有治疗手段的哲学基础;2)辩证法本身是DBT的治疗策略(8个辩证策略)辩证的世界观——1)The principle of interrelatedness and wholeness(普遍联系律)该原则强调了现实的系统性,认为事物是关系性的,事物之间的边界则是一个错觉,最多是暂时的.对系统中任何一个组份(component)的分析价值都很有限,除非分析中将该组份跟整体联系起来.应用于对人的行为分析,则必须将人的行为和环境联系在一起.在治疗中,最重要的系统可能就是治疗关系.DBT治疗师密切地注意治疗师和咨客是怎样互相影响的.譬如:如果每次治疗师开始论及存在的问题时,咨客的言语开始变得攻击性,治疗师可能会停止谈论那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咨客惩罚了治疗师的治疗性行为,而治疗师强化了咨客的攻击性行为.独立的,分离的个人的概念只是最近几百年出现的.关系性自我及女性的高诊断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合.2)The principle of polarity (矛盾统一律)现实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由相对的力量组成(主题及其对立面),主题及其对立面的综合(Synthesis)则导致新的相对性力量的产生.换句话说,每个人或系统内都存在在对立面,或极性:没有功能失调就没有功能和谐;没有歪曲就没有精确.在功能失调中仍然有正常功能存在.3)Thesis , antithesis, synthesis :the principle of continuous change ( 运动变化律)辩证法强调现实的基本实质是变化.两个极性之间的张力消除时,新的现实产生,而同时又有新的极性产生,如此反复,没有穷尽.人和环境之间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治疗的目标在于帮助病人更好的对待不确定和变化.譬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治疗性关系的发展,治疗师可能愿意作出一些有利于治疗的调整,解除一些设置的界限,如愿意接收咨客的电话,用自己作为一个应对的模式,这跟我们在其他的人际关系中一样,随着交往的深入,我们会放弃一些限制.在DBT中,这种自然的变化是允许的,以使治疗的环境尽量地与"现实世界"贴近.同样,治疗性关系中的变化也可以使这些限制重新增多,譬如咨客打电话频繁得超过约定或者跟其他的病人谈论治疗师自我暴露的内容等.在这种情况下,治疗师没有责任来保护咨客避免变化,而是要教会咨客如何应对这种变化.所以,DBT是一种人际的治疗,应用治疗关系中的辩证的张力,而不是非人化的逻辑来促进咨客的改变.运动变化(辩证性成长)和人本主义的个人成长论的矛盾.真理的辩证性——督导的辩证性对话治疗的辩证哲学辩证法作为...说服方式(Persuasion)世界观作为说服方式的辩证法一种逻辑方法或论证方式,通过揭示对立观点的矛盾性并克服他们而论证.BPD的特征是辩证性失败1)分裂:无法整合对立的两面,偏向于正题或者反题;2)身份认同的紊乱:无法体验到事物的连续性,无法体验到自己和他人的联系.3)孤独和空虚异化:建立起了个人和他人的绝对对立.1.2辩证行为治疗的理论假设边缘性人格障碍是情感失调障碍.而情感失调是由建立在生物性基础上的情感体验,情感表达及情感调节与某些环境相结合作用的产物.BPD 是情绪调节系统的广泛性障碍BPD患者的行为是试图调节情绪的尝试,是情绪失调的自然结果生物社会理论( Biosocial Theory)广泛的情绪失调情绪调节系统的生物性失调非确认(Invalidating)的环境生物性基础 (Biological Underpinning)有可能跟情感调节系统生理过程的严重紊乱有关.原因可能是:基因的,宫内的(如宫内感染)及创伤性的(如发生在生命早期的脑外伤).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脑的边缘结构(limbic structure)的激活阈域值比较低.这些个体对环境刺激的情感反应比非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的要快,强度更强,而情感回复到基线的时间更长.通常患者对某一个环境刺激的反应尚未平复,对另一个环境刺激的反应又起,造成恶性循环.由於注意力和依赖情感的行为(mood-dependent)对整体情感的调节至关重要,所以注意系统或大脑参与冲动控制的系统的生物性差异也很重要.非确认环境(Invalidating Environment)不顾行为的合理性,长期忽略或不承认行为."使失效"(非确认)的环境(An Invalidating Environment)生物性因素和某些社会-环境条件相结合时,边缘性人格障碍才会发生."使失效"环境中,个人体验的表达,尤其是跟情感相关的那些表达一贯地遭生活中重要的人忽略或否定;达到环境要求的困难性被低估;对问题的解决过分简单化及不现实地强调正性思维(positive thinking).使失效环境不能教会个体如何去标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激动,如何去承受紧张,不能告诉他们何时确定自己对生活事件的反应是有效的.情绪失调无法调节情绪情绪的脆弱性情绪调节的任务*降低或提高和情绪相联系的生理唤起程度**重新定向注意力***抑制心境依赖性行动****根据外在的非心境依赖性目标来组织行为DBT是用来治疗多种诊断共存,轴一,轴二共病的,长期慢性难治的患者1.3治疗中的辩证困境1)情绪的脆弱性 VS. 自我的不确认患者的辩证困境:(1)谁来负责 (患者还是环境)(2)谁是正确的治疗师的辩证困境:(1)使用改变性技术意味着问题来自患者的自我不确认;(2)使用接受性技术,患者会觉得自己的问题永远无法解决.2)主动的被动性 vs. 表面上的能干患者:(1)患者需要依赖环境来帮助自我调节;(2)患者对依赖感到羞耻,学会了抑制自己的无助感和负性情绪.治疗师:(1)仅仅看到"表面上能干"就会对患者过多要求,而看到患者的无能会错以为这是"阻抗";(2)如果没有看到患者真正存在的能力,就会陷入主动被动性模式中.1.3治疗中的辩证困境3)持续不断的危机 Vs. 被抑制的悲哀患者(1)持续的危机让他无法经历哀悼过程;(2)被抑制哀悼过程并不能长效,会带来饮酒,挥霍,滥交等行为,而且不会得到社会支持.治疗师(1)在持续的危机中要提供支持和鼓励;(2)要教患者处理哀悼过程,让患者面对创伤和丧失.情感失调不仅影响个体对情绪的体验和表达,也影响个体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多数边缘性行为是针对强烈情绪所作出的调节努力或是难以调节的情感所不可避免的后果.譬如,自杀和类自杀(parasuicidal)行为通常是减轻强烈痛苦的方法;而人际关系的不稳定则跟不能有效控制愤怒及其他强烈情绪直接相关;强烈的情绪可以促发跟情绪一致的想法,记忆,意像,歪曲对外部事件的看法,减低了在高压力下准确处理信息的能力.辩证行为治疗不认为所有的适应不良性行为都源于认知过程的歪曲.虽然歪曲的认知可能使得适应不适应性行为得以维持,辩证行为治疗的理论认为适应不良性行为是情感失调的结果.2DBT治疗系统的概览DBT的3,6,93整个治疗过程分为五个阶段:1)治疗前的定位和承诺期2)获得基本技能期3)减少创伤后应激期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提高自尊5)获得持续愉悦的能力6标准的DBT治疗模式中参加包括6个治疗模块:1)心理社会技能训练;2)门诊个别心理治疗;3)电话咨询;4)支持性团体治疗5)治疗师的案例讨论会和治疗师的个人治疗;6)其他附属治疗:如药物治疗,案例管理等等.现在的DBT逐渐把心理社会技能训练和支持性团体治疗合二为一.9九大类策略1)辩证治疗策略:8个.2)核心策略1:确认策略.3)核心策略2:问题解决策略4)改变程序1:权变管理和观察限定;5)改变程序2:技能培训,暴露,认知调整6)风格策略:平衡沟通7)案例管理策略:社团互动上述七个策略被称为基本治疗策略,还有两个附属的针对特殊问题的策略.8)结构化策略:主要是如何保证治疗各个阶段平稳过渡的.9)特殊治疗策略:针对治疗中各种特殊问题进行治疗的方法.ChangeCoreProblemSolvingAcceptanceValidationTeamConsultationReciprocalEnvironmentalInterventionConsultation-to-the-PatientCase ManagementCommunicationDIALECTICALIrreverent2.1治疗原则,策略和假设2.1.1治疗中的关键步骤1)搭建平台,引起患者的注意,包括——(1)双方同意治疗目标和治疗的基本原则,如果患者不同意则不能接受DBT;(2)建立稳固的治疗关系.包括真诚接受和关爱等.一旦建立稳固治疗关系后,治疗师要告诉患者规则有所改变,告知患者如果患者的没有明显改善的话治疗就必须终止,因为继续进行无效的心理治疗是违反伦理道德的.2.1.1治疗中的关键步骤2)保持辩证两个辩证性:(1)改变和接受的平衡;(2)控制和自由的平衡.2.1.1治疗中的关键步骤3)应用核心策略:确认和问题解决确认策略和问题解决策略构成DBT的翘翘板平衡核心策略DialecticsVALIDATIONPROBLEMSOLVING2.1.1治疗中的关键步骤确认策略(Validation)两类确认:(1)发现行为反应中的优点和正确之处;(2)治疗师观察并相信患者具有内在的能力,可以离开悲惨的生活建立起有价值的生活.2.1.1治疗中的关键步骤问题解决策略包括:(1)行为分析策略(2)领悟(解释)策略(3)教育策略(4)解决分析策略(5)定向策略(6)承诺策略2.1.1治疗中的关键步骤4)平衡人际沟通风格Irreverent 不敬的沟通Reciprocal 相应的沟通5)合并向患者咨询策略及环境的干预6)治疗治疗师2.1.2治疗模块1)门诊个别心理治疗每周一次,治疗开始和危机期间可以每周两次.时间:50-60分钟,或90-110分钟2)技能培训每周2-2个半小时6-8人一组(最少2人)持续一年,4大模块2.1.2治疗模块3)支持性团体治疗开始时患者必须参加个别治疗才能参加集体治疗,到治疗后期患者可以只参加集体治疗.4)电话策略让患者学会求助和技能泛化.住院患者较少用,一般用于门诊患者.5)治疗师的案例讨论会(督导)每周一次,所有治疗团队成员都参加.6)附属治疗药物治疗,职业咨询,白天住院,戒断治疗等等.2.1.3有关BPD和治疗的假设1)患者们正在尽最大的努力;2)患者们希望改善;3)患者们需要做的更好,更努力的尝试,被激发出更多的改变动机;4)也许并不是所有生活中的问题都是患者造成的,但是他们不得不去自己解决这些问题.2.1.3有关BPD和治疗的假设5)经常自杀的,边缘者的生活是无法忍受的,但是他们正在过这样的生活;6)在所有相关的情境中,患者必须学习新的行为;7)患者无法让治疗失败.治疗失败(如脱落)是疗法和治疗师的失败8)治疗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师需要支持.2.1.4治疗师的特质及技能改变取向接受取向慈善的要求养育不动摇的中心性关爱的灵活性2.1.5患者和治疗师的合约头几次会面形成,最好是书面形式.合约中患者部分——1)一年的治疗.开始是一年,但是时间的限制可以更新.2)单方面终止的情况.连续4次不参加治疗(无论是技能培训还是个别会面),患者就被"逐出"DBT系统,直到合同期结束才可以回来.而是否能够继续回来作治疗需要协商.即便母亲的爱也不是无条件的.3)定时参加各个治疗模块的活动4)减少自杀是治疗的基本目标.要说明如果患者不能接受这作为基本目标,则不能进行DBT.5)干扰治疗的行为的合同6)所有患者在治疗的第一年必须参加技能培训7)研究和治疗付费合约中治疗师1)每一种合理的努力2)治疗伦理3)个人联系4)尊重患者的权利5)保密性6)督导2.1.6案例咨询(督导)合约1)辩证性督导组成员同意辩证法的哲学观.2)向患者咨询3)督导组的一致性4)观察限制性5)现象性同理6)易犯错误性2.2治疗的行为目标2.2.1总目标:增加辩证行为模式辩证思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之间的中道.认知疗法中的歪曲思维都是非辩证思维辩证行为模式:平衡的生活风格(中道)2.2.2初级行为目标1减少自杀行为:自杀性危机行为准自杀行为自杀意念和言语自杀相关的期望和信念自杀相关的情绪DBT的看法:所有自杀行为都是一种适应不良的解决问题方式, 2.2.2初级行为目标2减少(患者和治疗师的)干扰治疗的行为主要是"阻抗"和"反移情付诸行动"的行为3减少干扰生活质量的行为包括——物质滥用高风险或无保护的性交极度的经济困难违法犯罪行为严重的人际行为失调职业-学业相关的行为疾病相关的行为失调精神卫生相关的行为失调(治疗不依从等)精神卫生相关的失调模式(轴一诊断等)2.2.2初级行为目标4提高行为技能核心正念技能悲痛忍耐技能情绪调节技能人际关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2.2.2初级行为目标5减少创伤后应激相关行为接受创伤的事实减少自我责备,自我不确认减少否认和侵入性应激反应综合"虐待的双极"2.2.2初级行为目标6提高自尊2.2.3次级行为目标1)提高情绪的调节能力,减少情绪的反应性;2)提高自我确认,减少自我不确认3)增加现实性决断;减少诱发危机的行为;4)提高情绪体验;减少被抑制的悲哀;5)增加主动性问题解决;减少主动-被动行为6)增加准确沟通情绪和感受的能力,减少心境依赖性行为2.3围绕行为构建治疗框架DBT的精神是治疗目标和目标的优先级别,必须是清晰明确的.目标和优先级在每个治疗模块中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模块的治疗师必须明确自己负责的目标是什么.2.3.1共同主题:辩证行为1)辩证行为是所有模块的共同目标;2)辩证行为很少作为外在的直接讨论的目标;3)辩证行为形成其他所有行为目标的一部分,所有它不在优先级列表上.2.3.2初级目标优先等级表治疗前目标:治疗定向就目标达成一致第一阶段目标1减少自杀行为2减少干扰治疗的行为3减少影响生活质量的行为4提高行为技能(核心正念技能,人际关系有效性技能,情绪调节技能,悲痛忍耐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第二阶段目标5减少创伤后应激反应第三阶段目标6提高自尊7达到个人目标初级目标等级表2.3.3门诊个别心理治疗目标优先等级表自杀行为1自杀危机行为2准自杀行为3侵入性自杀冲动,图像或沟通4自杀意念,期望,情绪反应干扰治疗行为1患者或治疗师的可能摧毁治疗的干扰性行为2患者或治疗师即刻干扰治疗的行为3患者或治疗师的和自杀行为相关的,但功能上可干扰治疗的行为4治疗外患者的类似于问题行为的干扰治疗的行为.5治疗缺少进展干扰生活质量的行为1造成当下危机的行为2容易改变的行为3功能上和较高等级目标及患者个人生活目标相关的行为提高行为技能1当前在技能培训模块中教授的技能2和较高等级目标功能相关的技能3未学习到的技能门诊个别心理治疗目标优先等级表2.3.3个别治疗目标和日记卡2.3.4技能培训目标等级1停止可能摧毁治疗的行为2获得,强化,泛化技能A核心正念技能B人际有效性技能C情绪调节D悲痛忍耐3减少治疗干预性行为技能培训目标等级表2.3.5支持小组目标等级表1减少干扰治疗的行为2强化人际技能3增加对积极生活质量有利的行为,减少对积极生活质量有干扰的行为.A情绪反应性B自我不确认C造成危机的行为D被抑制的悲伤E主动-被动行为F心境依赖性行为支持小组目标等级表2.3.6电话咨询目标等级给个别心理治疗师打电话1.减少自杀危机行为2.提高行为技能的泛化3.减少冲突,异化,与治疗师的距离感给技能培训师或者其他治疗师打电话1.减少有可能摧毁治疗的行为电话咨询目标等级表2.4总结把辩证的世界观转移到治疗中为生物社会病理学提供基础1. 发展和停滞之间的互动2. 系统性障碍辩证性地组织治疗1. 平衡接受和改变寻找"所遗漏的是什么"3. 强调速度,运动, 流动辩证性地组织治疗目标1. 情绪调节2. 人际有效性3. 正念4. 悲痛忍耐建构治疗的环境和模块标准DBT是门诊治疗建构治疗的目标DBT根据障碍的程度来建构治疗目标建构治疗的初级目标DBT根据患者障碍严重程度来安排目标等级根据障碍的程度来安排治疗目标辩证性综合水平 1: 严重行为失控行为控制水平 2:安静的绝望情绪体验水平3: 生活中的问题日常的快乐和不快水平 4: 不圆满愉悦和自由的能力标准DBT是…….灵活的全面的原则驱动的标准DBT模块门诊患者个别心理治疗门诊患者小组技能培训电话咨询治疗师的案例讨论会非控制性的辅助治疗药物治疗精神科急诊住院治疗全面治疗的五个功能1. 增加能力2. 提高动机因素3. 确保能泛化到自然环境中4. 增加治疗师有效治疗的能力和水平5. 建构环境DBT 的最终目标是...值得活的生活3辩证治疗策略3.1平衡治疗策略治疗师在接受策略和改变策略之间平衡转换在养育患者和要求患者改变以做到自助之间平衡转换平衡稳定性和灵活性平衡聚焦于患者的能力和聚焦于患者的缺陷治疗师保持治疗的速度让患者能够有轻度的失衡治疗师保持清醒,对患者的运动作出反应治疗师采取"全心全意"的立场3.2教授(示范)辩证行为模式治疗师寻找还有什么是没有包括在自己和患者的视野中的;治疗师对改变作出发展性描述;治疗师质疑问题的界限条件的持续性和不可变通性治疗师对陈述进行综合,包括了连续体的两个极端.治疗师强调确定身份的相互关系.治疗师促进中道.3.3常用的八个辩证技术悖论,比喻,魔鬼促进者,延伸,激活彗心,挤柠檬,允许自然改变,辩证评定1)进入悖论(Entering the Paradox): 强调病人自身行为中,治疗过程中以及现实中似非而是的矛盾,不用逻辑性或理智性的解释以试图帮助病人摆脱他们的挣扎.在患者要求治疗师就"你好还是我好"此类问题作出判断时,治疗师拒绝就是进行逻辑辩论,"你好我也好"禅宗公案悖论技术2) 比喻(Metaphor):应用比喻,类比,轶事,故事和神话寓言来开启新思维,新感觉和新行为的可能性例:忍耐痛苦就像秋天的草原任凭落叶落在自己身上而不抵抗.治疗关系就像学习游泳的运动员和作着船在旁边训练的教练的关系一样.3) 魔鬼的提倡者技术(Devil's Advocate Technique): 治疗师提出一个极端的立场和境况,问病人是否相信,扮演魔鬼提倡者角色(反主题antithesis)来拮抗病人对反主题的辩驳(主题thesis)以达到综合(synthesis)类似于Ellis的辩论法.4)延伸(Extending): 比病人自己更认真地对待病人"如果你不给我多安排一次治疗时间,我就自杀"合气道技术,类似"四两拨千斤".5)激发"慧心(Wise Mind)": 敦促病人整合自己的情感和理性,接近直觉和自发的反应.首先,治疗师要帮助患者确定自己可以进入彗心,彗心人人都有,就像心脏一样.其次,当患者体验到彗心时,要及时指出.第三,通过呼吸正念来体验彗心.彗心就在呼吸的底部.6) 柠檬中榨出的柠檬汁 (Lemonade Out of Lemons): 化不利为有利.看到问题中蕴含的机会.没有问题就永远没有锻炼技术的机会.7)允许自然变化(Allowing Natural Change):允许治疗关系中的自然变化和不稳定存在.8)辩证评估(Dialectical Assessment):不断地寻找在个人对现在的行为和事件解释中遗漏了什么全面地评估,而不仅仅使生物学或者心理学评估生物-社会-心理,还有什么遗漏了技术还是态度4核心策略1:确认4.1确认及为何确认确认——治疗师让患者觉得他们的行为反应在他当前的生活情景中是可以理解的.治疗师主动接受患者并让患者感受到这种接受.确认的三个步骤:1)主动观察:第三只耳倾听2)反射回应.把观察到的患者的情绪感受行为反射,和患者不断讨论,反复问,"是这样吗".3)直接确认.确认患者的反应是可以理解的.为何确认1)平衡改变策略2)教会患者自我确认4.2情感确认策略情绪确认策略清单——治疗师提供情绪表达的机会;治疗师同理并接受患者的情绪——治疗师对患者的情绪表达以非判断和同情的态度倾听——治疗师尝试调节情绪表达或者重新聚焦于讨论的话题的同时作出可提供结构的声明,然而这些声明会让人觉得治疗师对患者的情绪痛苦或者困难的同情情绪确认策略清单——治疗师帮助患者观察并标记情绪;治疗师帮助患者减缓,回溯,注意情绪反应的组成成分——治疗师引导患者注意他自己的情绪体验的现象——治疗师帮助患者描述并标记和情感有关的躯体感受.——治疗师帮助患者描述并标记和情感有关的思维,假设以及对情景的解释——治疗师帮助患者描述并标记和情感有关的欲望和愿望——治疗师帮助患者描述并标记和情感有关的行为倾向和。
边缘人格障碍概述
边缘人格障碍概述2.1.1临床表现和诊断边缘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
边缘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实体开始进入精神科诊断,是1948年的DSM-I,当时的名称叫做“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motionally Unstable personality disorder),在1968年的DSM-II中取消,因为它与当时的另外一个诊断,循环型人格障碍有很大重叠。
1980年DSM-III出台,一直到现在的DSM-IV-TR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一直保留,取代了循环型人格障碍。
边缘人格障碍的这个疾患从发现到确定为临床诊断名有一段很长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1801年的Pinel的观察,他发现有些精神病患者仍然保持着理性。
1837年,Prichard提出其实人们认为的很多“无理由的疯癫”的人其实是有精神疾患,只不过这种精神疾患主要以情绪、习惯、气质的不同体现出来。
他们观察到的很多患者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边缘人格障碍者。
1890年,美国人Rosse第一次使用“边缘”这个词来形容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一组患者。
1907年,Kraepelin描述了边缘状态,并认为这种情况和体质性的病态人格性低劣有关。
1909-1919年,Pelman和Clark也分别讨论了边缘心理状态,边缘性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关系。
1921年,Kraepelin提出,边缘类型是一个广阔的但无一定标志的领域,这一状态介于疯癫和正常人的各种离奇表现之间。
1928年,Reich 强调,性格障碍,尤其是有冲动性格的人,都是边缘患者。
1930年,Partridge 研究了“体质性病态人格低劣”中的社会病态人格(sociopathic personality )并提出排除这个诊断。
边缘型人格障碍名词解释
边缘型人格障碍名词解释嘿,你知道啥是边缘型人格障碍吗?这可不是一般的名词哦!边缘型人格障碍啊,就好像是情绪的过山车,一会儿冲到顶峰,一会儿又跌入谷底。
比如说,就像天气,前一秒还是大晴天,后一秒可能就狂风暴雨啦!有这样一个人,我们暂且叫他小李吧。
小李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典型例子。
他平时看起来和大家没什么两样,开开心心地聊天、工作。
但有时候,一件小小的事情就能让他的情绪瞬间爆炸!就像一颗炸弹,“嘭”地一下就炸开了。
有一次,大家只是在讨论一个方案,别人提出了不同意见,他立马就发火了,大声叫嚷,完全控制不住自己,这多吓人呀!这就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一种表现。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的情感是极其不稳定的呀!今天可能还对你热情似火,明天就可能冷若冰霜。
这不就像那六月的天,孩子的脸嘛!他们很难维持一段稳定的关系,无论是友情还是爱情。
想象一下,你和一个这样的人谈恋爱,今天还甜甜蜜蜜的,明天就不理你了,你受得了吗?肯定很苦恼吧!而且啊,他们对自己的认知也是很模糊的。
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想要什么。
这就好比在大雾中走路,迷迷糊糊的,找不到方向。
他们可能会一会儿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一会儿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这得多纠结呀!哎呀,边缘型人格障碍真的挺复杂的呢!它就像是生活中的一个小怪兽,时不时地出来捣乱一下。
但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就远离那些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呀,我们得试着去理解他们,帮助他们。
毕竟,谁都可能遇到困难,都需要别人的关心和支持嘛!我觉得我们应该多一些耐心和包容,让他们感受到爱和温暖,也许这样能让他们慢慢好起来呢!这就是我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理解啦!。
边缘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表现
边缘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表现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着患者的情绪、人际关系和自我认知。
本文将介绍边缘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表现,以增进对该疾病的理解和认识。
1. 心理与情绪症状- 强烈的情绪波动: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在情绪上极不稳定,常常经历强烈的愤怒、焦虑、抑郁等情绪的快速转变。
- 自我认知困难:患者对自己的身份和价值感常常缺乏稳定性,感觉自己没有明确的个人特点或目标。
- 恶劣行为的频繁发生:自我伤害、自杀行为以及暴力行为在边缘人格障碍患者中较为常见。
2. 人际关系症状- 容易产生依赖与拒绝恐惧: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对他人表现出极度的依赖需求,但同时又害怕被拒绝、被遗弃。
- 快速的情感透明化:他们可能在与人交往时经历终极感情与亲密感情之间的快速切换,导致不稳定的人际关系。
-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经历合并与分裂的思维模式,使得他们对他人的看法不断变化,并容易产生冲突。
3. 行为症状- 自残行为:由于患者无法忍受自身的情绪困扰,他们可能采取自残行为(例如切割自己的皮肤)来减轻痛苦。
- 食物和药物滥用:为了缓解情绪困扰,一些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可能会滥用食物或药物,例如过度进食或滥用药物来寻求短暂的安慰。
- 冲动性行为: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可能会经常参与冲动性行为,例如不顾后果地进行性行为、赌博或过度购物。
4. 思维和感知症状- 偏执和幻觉:患者可能经历暂时的偏执妄想,甚至出现幻觉,导致与现实脱节。
- 不稳定的自我形象: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对自己的形象产生不稳定的认知,可能发生身体形象扭曲的现象。
总结:边缘人格障碍的常见症状和表现包括:强烈的情绪波动、自我认知困难、恶劣行为的频繁发生、人际关系症状如依赖与拒绝恐惧、快速的情感透明化、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行为症状如自残、食物和药物滥用、冲动性行为,以及思维和感知症状如偏执和幻觉、不稳定的自我形象等。
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特点
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特点介绍: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点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问题、人际关系困难等。
本文将探讨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与特点,旨在增进对该病症的理解。
一、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边缘人格障碍的分类可以基于不同的标准,其中最常用的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分类系统。
根据DSM-5,边缘人格障碍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情感过度型:这种类型的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焦虑或抑郁情绪。
他们对于他人的评价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情感反应不稳定。
2. 自我认同问题型:这种类型的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存在自我认同模糊的问题。
他们常常感到自己不真实或失去了自我,缺乏稳定的自我形象,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3. 自杀倾向型:这种类型的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有自杀行为或自杀意念。
他们对于生命的价值感和死亡的态度存在极端的矛盾,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
4. 空虚感型:这种类型的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感到内心空虚,缺乏目标和意义。
他们可能会通过寻求刺激或滥用药物来填补这种空虚感。
二、边缘人格障碍的特点除了不同的分类类型,边缘人格障碍还有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该病症:1. 情绪不稳定: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情绪波动较大,常常从一个极端的情绪转变到另一个极端,如愤怒、焦虑、抑郁等。
这种情绪不稳定可能导致他们的行为和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2. 自我认同问题: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对自己的身份和自我价值感缺乏明确的认知。
他们可能会感到自己不真实或失去了自我,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
3. 人际关系困难:边缘人格障碍患者与他人的关系常常紧张不稳定。
他们可能会出现过度依赖他人或过度疏远他人的行为,对于他人的评价也容易受到情绪的左右。
4. 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有自杀行为或自杀意念,对于生命的价值感和死亡的态度存在矛盾。
《边缘型人格障碍:针对情绪失调的接纳承诺疗法》笔记
《边缘型人格障碍:针对情绪失调的接纳承诺疗法》阅读札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 边缘型人格障碍概述 (3)2. 情绪失调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 (4)二、接纳承诺疗法及其在边缘型人格障碍中的应用 (5)1. 接纳承诺疗法的基本理念 (7)2. 接纳承诺疗法的核心组成部分 (8)3. 接纳承诺疗法在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中的具体应用 (9)三、情绪调节策略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0)1. 情绪调节的重要性 (12)2.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调节策略 (13)3. 接纳承诺疗法对情绪调节策略的引导与训练 (14)四、自我认同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15)1. 自我认同的定义与重要性 (16)2.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自我认同的困扰 (18)3. 接纳承诺疗法对自我认同的重建与巩固 (19)五、社会功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治疗 (20)1. 社会功能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关系 (21)2.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损害 (22)3. 接纳承诺疗法对提升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社会功能的作用 (24)六、结论与展望 (25)1. 本阅读札记的主要观点总结 (26)2. 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治疗的未来展望 (27)一、内容概要《边缘型人格障碍:针对情绪失调的接纳承诺疗法》本文主要围绕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这一主题展开,详细介绍了接纳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简称ACT)在应对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情绪失调方面的应用与实践。
该书首先概述了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临床表现,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形象模糊、强烈的恐惧和焦虑感等。
详细介绍了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原则,包括接纳自我、活在当下、承诺行动等方面。
通过理论铺垫,书籍为读者展现了如何通过接纳承诺疗法去理解和处理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问题。
边缘人格障碍理解恐惧和不稳定情绪
边缘人格障碍理解恐惧和不稳定情绪边缘人格障碍(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恐惧和困扰。
本文将探讨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以及对这种疾病的理解。
一、边缘人格障碍的特征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其特征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恐惧和不安:边缘人格障碍的患者常常感到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这种恐惧往往无法具体解释,也无法轻易缓解。
这给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困扰。
2. 不稳定的情绪:边缘人格障碍的患者情绪波动幅度大,常常从极度兴奋转变为极度抑郁。
这种情绪的不稳定性使得患者难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
3. 自我认同问题: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对自我价值的认同存在问题,他们常常对自己的身份和目标感到迷茫和困惑。
这使得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感到尴尬和孤独。
4.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边缘人格障碍的患者通常难以建立稳定、健康的人际关系。
他们可能对他人过度依赖或过度关注,并经常陷入争吵和冲突中。
二、理解边缘人格障碍的恐惧和不稳定情绪对于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恐惧和不稳定情绪,我们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
以下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与患者建立联系的方法:1. 倾听和尊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需要有人倾听他们的痛苦和担忧,而不是简单地给予建议或批评。
通过倾听和尊重他们的感受,我们可以建立信任和理解。
2. 接纳情绪波动: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情绪波动是他们疾病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学会接纳和理解这种波动,并尽可能提供支持和安全的环境。
3. 提供稳定性和可靠性: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缺乏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感觉,因此我们可以尽量提供稳定和可靠的支持。
这包括保持承诺、提供持久的支持以及帮助建立积极的生活规律。
4. 寻求专业治疗:边缘人格障碍需要专业的治疗和支持。
作为朋友、家人或同事,我们可以鼓励患者寻求专业帮助,并在他们的治疗过程中提供支持和理解。
结论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其特征主要体现在恐惧和不稳定情绪上。
理解患者的困境,提供支持和尊重,对于他们的康复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认知
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认知引言: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患者常常面临着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认知困难。
本文将探讨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在情感认知方面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可能的治疗方法。
一、自我认知的困扰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对自己的身份感和自我价值产生质疑。
他们可能经历情感的极度波动,从自我厌恶到自我陶醉,常常缺乏稳定的自我认同。
这种情感认知困扰会导致他们对自己产生深刻的不满和不安全感,甚至可能导致自残和自杀行为。
二、情感过度反应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对情绪刺激的反应常常异常强烈。
他们可能因为一点小事而陷入极度的情绪波动,从愤怒到悲伤再到焦虑,情绪的变化快速而剧烈。
这种情感过度反应使得他们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挫折和冲突时显得异常困难,容易与他人产生冲突和摩擦。
三、对他人认知的扭曲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在对待他人时常常存在认知扭曲。
他们可能过度依赖他人的评价和关注,对他人的反应过度敏感,并且容易将他人的行为解读为对自己的攻击或背叛。
这种认知扭曲使得他们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容易感到孤立和不信任,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认知困难。
四、治疗方法1. 个体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简称CBT)和边缘人格障碍特定的治疗方法(如边缘人格障碍的心理教育)可以帮助患者理解和改变他们的情感认知方式,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能力。
2. 药物治疗: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情绪症状,但药物治疗通常需要与心理治疗相结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3. 支持和理解: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面临着社会的误解和歧视,因此,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理解非常重要。
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更稳定的情感认知和人际关系。
结论: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认知存在困扰,这给他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带来了许多挑战。
青少年患者的边界人格障碍特点
青少年患者的边界人格障碍特点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不稳定以及冲动行为等特征。
在青少年患者中,边缘人格障碍的特点尤为突出。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青少年患者的边缘人格障碍特点,以期加深对该疾病的理解。
一、情绪不稳定青少年患者的边缘人格障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是情绪的极度不稳定。
他们常常经历情绪的剧烈波动,从极度的兴奋和愉悦转变为沮丧、愤怒甚至绝望。
这种情绪不稳定性使得他们难以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挑战,容易陷入情绪崩溃的状态。
二、自我认同困惑青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而边缘人格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往往对自我认同感到困惑。
他们常常无法准确描述自己的特点和价值观,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缺乏稳定的自我概念。
这种认同困惑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安和不自信。
三、人际关系不稳定边缘人格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常常面临人际关系的困扰。
他们容易产生强烈的依恋需求,但又害怕被拒绝和背叛。
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他们在与他人建立和维护关系时表现出不稳定性,经常出现亲密关系的急速交替、恶化和修复。
四、冲动行为青少年患者的边缘人格障碍常常伴随着冲动行为的表现。
他们倾向于冲动地从事危险的活动,例如滥用药物、过度饮酒、自残等。
这种冲动行为不仅给他们自己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对他人造成困扰和伤害。
五、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边缘人格障碍的青少年患者往往伴随着自我伤害和自杀倾向。
他们常常通过自残行为来缓解内心的痛苦和情绪的紧张。
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应对机制,也是一种表达内心困扰的方式。
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出现自杀的倾向,需要及时的干预和支持。
六、治疗挑战青少年患者的边缘人格障碍治疗相对复杂。
由于他们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治疗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身心发展需求。
认知行为疗法、边缘人格障碍专门的治疗方案以及家庭支持都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度好文】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方法李孟潮
【深度好文】精神分裂症的心理治疗方法李孟潮精神分裂、荣格、大壮之礼文 | 李孟潮(本文节选自洗心岛出版社出版《心理分析》2016年第一期,原文部分曾经发表于《光明日报》。
)作者简介:李孟潮,资深心理咨询师,心理分析博士,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心理分析专业两年课程导师。
“精神病人”,做为一种幻想客体,一向能深深地吸引艺术家,为其创作的主角。
早在当代文学兴起之时,我们就在卡夫卡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看到诸多精神病人的形象,后来电影替代了文学,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显学,一个个精神病人更是层出不穷地闪现于银屏之上。
电影中的精神病人,一向有两极倾向。
一级是“坏病人”,另一极是“好病人”。
以希区柯克的作品为例,《精神病人》代表着“坏精神病人”一极,那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恶魔。
而《爱德华大夫》中那英俊小生,则为“好精神病人”一极,代表着所有人内心隐藏着的痛苦和非理性。
希区柯克的影片,也侧面反应了美国精神病学的“精神动力学年代”,当时精神分析一统天下。
美国精神科医生们不顾弗洛伊德的反对,把精神分析几乎运用到了任何可运用和不可运用之地。
《爱德华大夫》(1945),美国好莱坞早期黑白影片、悬疑片,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学为主题的影片之一,由希区柯克执导,英格丽·褒曼和格利高里·派克主演。
精神分析大盛于美国之后,迎来了大落。
随着药物治疗和社区精神卫生运动的兴起,逐渐地,美国精神医学转向了生物精神病学模式。
电影《美丽心灵》,让数学家纳什成为了当代最有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同时也从侧面反应了美国精神病学这种生物医学模式的变化——精神病人不再被关在精神病院中,如《飞越疯人院》那样被囚禁。
而精神科医生也主要是使用药物治疗病人,而不是心理治疗,如《爱德华大夫》中那样的动不动分析别人无意识的精神科医生成了濒危物种。
精神科医生们越来越喜欢开药而不喜欢做心理治疗,最主要的原因,实际上是和钱有关。
开药赚钱多快好省,相形之下,心理治疗性价比太低,故而,美国精神科医生大踏步地退出了心理治疗,让临床心理学家和社会工作者来接替这一块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缘人格障碍概述- 李孟潮2.1.1临床表现和诊断边缘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
边缘人格障碍的典型特征有学者描述便是“稳定的不稳定”,往往表现为治疗上的不依从,治疗难度很大。
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实体开始进入精神科诊断,是1948年的DSM-I,当时的名称叫做“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Emotionally Unstable personality disorder),在1968年的DSM-II中取消,因为它与当时的另外一个诊断,循环型人格障碍有很大重叠。
1980年DSM-III出台,一直到现在的DSM-IV-TR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一直保留,取代了循环型人格障碍。
边缘人格障碍的这个疾患从发现到确定为临床诊断名有一段很长的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1801年的Pinel的观察,他发现有些精神病患者仍然保持着理性。
1837年,Prichard 提出其实人们认为的很多“无理由的疯癫”的人其实是有精神疾患,只不过这种精神疾患主要以情绪、习惯、气质的不同体现出来。
他们观察到的很多患者其实就是今天所说的边缘人格障碍者。
1890年,美国人Rosse第一次使用“边缘”这个词来形容介于神经症和精神病之间的一组患者。
1907年,Kraepelin描述了边缘状态,并认为这种情况和体质性的病态人格性低劣有关。
1909-1919年,Pelman和Clark也分别讨论了边缘心理状态,边缘性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关系。
1921年,Kraepelin提出,边缘类型是一个广阔的但无一定标志的领域,这一状态介于疯癫和正常人的各种离奇表现之间。
1928年,Reich 强调,性格障碍,尤其是有冲动性格的人,都是边缘患者。
1930年,Partridge 研究了“体质性病态人格低劣”中的社会病态人格(sociopathic personality )并提出排除这个诊断。
同年,美国人Oberndorf注意到美国很多精神病学家在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研究治疗边缘精神病的患者,而这种倾向其实是和当时的国际主流不一样的。
1938-1957年,精神分析家Stern研究治疗了很多“边缘”患者,并且开始初步描述、总结了边缘人格的症状。
1942年,精神分析师Deutsch 描述了“好像”人格(as-if personality ),其实便是今日所言的边缘人格。
1949年,Hoch and Polatin 用“假性神经症性精神分裂症”来描述一组患者,后Schmideberg 把他们命名为“边缘”者。
1954年,Knight结合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的理论来描述、分析、治疗边缘患者。
1955年,Glover也提出,性格障碍是一种边缘状态。
这个时期,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已经走在全世界研究边缘患者的前沿,而且他们主要是接受精神分析的观点来研究这些案例。
从50年代末一直到70年代中期,对边缘状态的研究开始大规模展开,积累了很多的案例。
精神分析师Kernberg总结了精神分析界的研究结果,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 (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术语,并且理清了其诊断要点。
Gunderson等人把精神分析界的这些描述性案例经验工作进一步整理,变成了可操作的定义。
DSM-III的诊断标准基本上就是按照他们的工作框架来进行的。
[17,18]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至今,是边缘人格障碍的研究迅猛发展的时期。
有关边缘人格障碍的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学、治疗学等各方面的研究层出不穷,成为国际精神病学界的主流研究课题之一,和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研究齐头并进。
边缘人格障碍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症状。
第一,紊乱自我身份认同(Self-identity)。
缺乏自我目标和自我价值感,低自尊,对诸如“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要到哪里去?”这样的问题缺乏思考和答案。
这种自我身份认同的紊乱往往开始与青春期,而边缘人格障碍患者显然出现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滞后,长期停留在混乱的阶段,其自我意象不连续一致且互相矛盾。
这反映为他们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
第二,不稳定的、快速变化的心境。
患者往往有强烈的焦虑情绪,很容易愤怒、悲哀、羞耻感、惊慌、恐惧和兴奋感和全能感之间摇摆不定。
往往会被长期的、慢性的、弥漫的空虚感和孤独感包围。
心境状态有快速多变的特点。
特别在遭遇到应激性事件时,患者极易出现短暂发作性的紧张焦虑、易激惹、惊恐、绝望和愤怒。
但是其情绪往往缺乏抑郁症所特有的持久悲哀、内疚感和感染力,也没有生物学特征性症状如早醒、体重减轻等。
第三,显著的分离焦虑。
他们被形容成“手拿脐带走进生活,时刻在找地方接上去”。
非常害怕孤独和被人抛弃。
对抛弃、分离异常敏感,千方百计地避免分离情景,如乞求甚至自杀威胁。
对孤独非常害怕,缺乏自我安慰能力,往往需要通过各种刺激性行为和物质如饮酒,滥交、吸毒等来排遣空虚孤独感。
第四,冲突的亲密关系。
他们在亲密关系中会在两个极端间摆动。
一方面非常依赖对方,一方面又总是和亲近的人争吵。
一会觉得对方天下第一,一会又把对方说的一钱不值。
反复的关系破裂,人际关系中冲突不断。
和他们相处的人经常会感觉很累,但是又无法抽身而出。
第五,冲动性(impulsivity)。
常见的冲动行为有酗酒、大肆挥霍、赌博、偷窃、药物滥用、贪食、淫乱等。
50% ~70% 的患者有过冲动性的自毁、自杀行为,8 ~10%的患者自杀成功。
是一种高自杀率的疾病。
突发性的暴怒、毁物、斗殴、骂人也是常见的冲动行为。
第六,应激性的精神病性症状。
在应激情况下,容易出现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牵连观念,如短暂的或情景性的、似乎有现实基础的错觉或幻觉等,一般来说这些症状比较轻微,历时短暂,精神压力解除后能很快缓解,抗精神病药物也有效。
针对边缘人格障碍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诊断标准是DSM-IV(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
这个诊断标准首先是起源于1967年时,在精神分析师Stern 和Knight 的工作基础上, Kernberg 提出了边缘人格结构(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BPO) 的概念。
边缘人格结构包括了多种的严重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的共有特点是:1)身份认同弥散(identity diffusion); 2) 原始防御机制,如分裂、理想化、否认、投射、付诸行动和投射认同;3)现实检验能力一般来说是好的,但是很难承受变动和失败。
在这个基础上,1975年,Gunderson & Singer 回顾了以往有关边缘人格的临床观察的研究,并提出了几个描述性的标准,包括情绪烦躁,冲动行为,人际关系不佳,精神病样的认知,社会不适应。
并发展了一个半结构性的研究工具DIB(the 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Borderlines )。
1978年,Gunderson & Kolb等利用DIB对33例边缘人格患者进行统计研究,确定了7条诊断标准。
1979年,Spitzer, Kernberg, Grinker等人又进一步进行了大样本的研究,确定了BPD的八条诊断标准,供1980年的DSM-III使用。
到了1994年,对DSM-III的诊断标准进行了300多项研究,终于确定了现在的边缘人格障碍BPD的九条诊断标准。
(见表3)[19]表3.DSM-IV-TR边缘性人格障碍诊断的症状标准一种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同时有明显冲动性的行为模式,开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中,至少有下述5 项:1.疯狂地努力以避免真正或想象中的被抛弃(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2.一种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征为在理想化和贬低这两个极端之间变化。
3.身份(认同)的紊乱:自我形象或自我意识出现明显的、持续的不稳定.(注:不包括正常的青春期时的不确定性)4.至少在两个对自己有潜在损害的方面有冲动性(例如:花钱、性、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
(不包括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伤行为)5.反复的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自杀威胁,或者是自伤行为。
6.明显的心境反应引起情感不稳定(例如:严重的发作性的烦躁不安、易激惹,或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且很少超过几天)。
7.长期的空虚感8.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或难以控制愤怒(如:频繁地发脾气,不断地生气,反复地打架)9.短暂的、与应激相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由于研究和确诊边缘人格障碍的诊断工具有很多,除了上述的DIB外,还有DIPDIV(Diagnostic Interview for DSM-IV Personality Disorders ),IPDE(the International Personality Disorder Examination),SIDP-IV (the 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DSM-IV Personality), PDI-IV(the Personality Disorder Interview – IV), SCID-II(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IV Axis II Personality Disorders)等。
其中临床研究运用最广泛的自然是SCID-II和DIB-R,这两个工具度已经有中文译本。
而且前者作了信、效度检验。
2.1.2患病率边缘人格障碍的患病率美国的流行病学调查是1-2%,也有高达8%的调查。
在精神科中占门诊病人的10%,在住院病人中占20-25%;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患病比例为1:3,约70%为女性,30%为男性。
诊断人格障碍者中,其构成比是3O ~60%。
[20]约有10%的患者会自杀死亡,这个比例是一般人群的50倍。
对社区人群的调查发现,BPD在9-19岁的人群中患病率高达11%,在11-21岁的人群中也有7.8% ,也是女孩多于男孩。
[21,22]而挪威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边缘人格障碍在成人中的患病率的是0.7%。
[23] 边缘人格障碍的共病率是极其突出的。
有关其共病率以及其他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请参见本文其他章节。
2.1.3病因和病理有关边缘人格障碍的病因和病理,一直是众说纷纭,研究结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遗传一直都有学者假设边缘人格障碍和遗传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有关其遗传的研究却是非常罕见。
有9项研究都发现,边缘人格障碍的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中,也有很高的此病的患病率,但是遗憾的是,其中只有两项是经得起统计学的推敲的。
[24,25]Torgerson(1984.2000)等的做了一些有关边缘人格障碍的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研究,早期的小样本研究的发现是环境对边缘人格形成的作用大于遗传,但是2000年的大样本的研究却得出了另外的结果,遗传效应值接近0 .70,而一般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