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压力感受器反射
压力感受性反射生理意义知多少?
压力感受性反射生理意义知多少?第一篇:压力感受性反射生理意义知多少?贵州中公教育压力感受性反射生理意义知多少?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回降,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降压反射。
首先,感受器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力感受器。
动脉压力感受器并不是直接感受血压的变化,而是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程度就增大,压力感受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在一定范围内,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
其次,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卖神经。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进入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内,然后进入延髓,到达孤束核。
兔的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自成一束,与迷走神经伴行,称为主动脉神经。
同时,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增多,通过中枢机制,使心迷走紧张加强,心交感紧张和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其效应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故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使迷走紧张减弱,交感紧张加强,于是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回升。
第二篇:二十八、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人体在久蹲直立后,有时会出现头昏眼花,血压下降,此现象称为体位性直立性低血压。
但在正常人可经过反射性调节使心输出量增加,外周阻力血管和容量血管的收缩等相应改变,使血压回升。
其生理意义在于使机体内环境维持稳态以及使循环功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心率减慢,外周阻力降低,血压回降,这一反射称为降压反射。
(一)动脉压力感受器的主要特征动脉压力感受器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
《人体解剖学》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
《人体解剖学》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颈动脉窦颈动脉窦(英文:internal carotid sinus),颈总动脉末端和颈内动脉起始处的膨大部分,位于平甲状软骨上缘处。
其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末梢膨大,在电镜下呈若干层的椭圆形结构,一般称为压力感受器,与血压调节功能有关。
中文名颈动脉窦外文名internal carotid sinus位于平甲状软骨上缘处又名压力感受器感受器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管壁的机械牵张。
如动脉血压升高,动脉管壁被扩张至一定程度时,感觉神经末梢兴奋而发放神经冲动。
在一定范围内(动脉血压60~18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0.133千帕),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的扩张程度成正比,即动脉血压愈高,动脉管壁被扩张的程度也愈高,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频率也愈高,所以从感受器的性质,它是血管壁牵张感受器。
压力感受器对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比非搏动性的压力变化更敏感,此特点与正常机体内动脉血压的搏动性特点是相适应的。
在主动脉弓、胸部升主动脉及颈总动脉等的管壁中都有压力感受器,在颈动脉窦管壁内的称为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sinus-baroreceptor)血压增高时兴奋,可反射式引起心跳减慢,末梢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颈动脉窦位置确切位置颈动脉窦,其体表位置位于颈部外侧的中部,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的水平,在颈动脉搏动最明显的地方。
具体确定方法为:让病人取仰卧位,头略向后转,先找到颈动脉,它位于下颔角下方,胸锁乳突肌的内侧与喉部甲状软骨外侧之间。
摸到搏动的颈动脉后,然后把手指移到甲状软骨上缘部位,此处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的分叉处,即为颈动脉窦的位置。
参考资料[1] 颈动脉窦综合征.。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P物质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P物质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P物质”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P物质
一种含有11个氨基酸的脑-肠肽激素。
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内,心血管系统亦有广泛分布。
它由神经细胞和胃肠内分泌细胞产生并分泌,几乎所有肠道P物质都在神经元中,只有少部分在肠道粘膜的嗜铬细胞内。
P物质在生理活动中起神经递质和调节作用。
对心血管调节及循环系统有显着的作用。
具有扩张血管和暂时性低血压作用。
作用机理目前较多认为是通过压力感受器反射,作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和直接作用于血管壁P物质受体而发挥作用。
P物质亦参与对疼痛、消化、呼吸等功能的调节。
P物质是刺激肽族中的一员,用去氧核糖核酸重组技术研究P物质前体,发现P物质来自前速激肽原A基因。
近年来已经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建立了P物质受体的克隆及其表达体系,并推算出被克隆成的P物质受体是407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多肽。
临床资料显示:血浆P物质含量不足可能是高血压发病的一种原因。
P物质可直接引起冠状动脉的大小血管平滑肌舒张,使冠脉血流量增加。
有关心血管疾病与P物质关系的临床研究甚少,有报道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期间和高血压时,血浆P物质水平可有变化。
生理作业
名词解释1.Barorecepter reflex(baroreflex)压力感受性反射。
当动脉血压突然升高时,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血管舒张,血压下降,这一反射称为压力感受性反射。
2.pre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管径较小,对血流的阻力大,且它们在毛细血管之前,因而被称为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
管壁含有丰富的平滑肌,平滑肌自身有紧张性收缩,称为肌源性基础紧张,这对维持一定的外周阻力,形成动脉血压有重要作用。
丰富的交感神经末梢和各种血管调节因子均可以调节平滑肌的舒缩,从而对器官组织的灌流量进行调节。
3.renin-angiotensin-systerm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是由肾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分泌后经肾静脉进入血液循环,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
血管紧张素Ⅰ在血浆和组织中,特别是在肺循环血管内皮表面,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
后者在血浆和组织中氨基肽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Ⅲ可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和肾上腺皮质等细胞的血管紧张素受体。
4.vasopressin血管升压素(VP)。
又称抗利尿激素,是由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由下丘脑视上核和视旁核合成,经下丘脑-垂体束运抵神经垂体储存,需要时释放入血,随血液循环到肾脏,增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管腔膜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
5.central venous pressure中心静脉压。
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内的血压。
正常值为4—12cmH2O,反应心脏射血能力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关系。
在临床治疗休克等情况下,对控制补液量、补液速度和观察心脏射血功能是否健全等反面有重要参考价值。
6.blood-brain barrier血脑屏障。
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的屏障。
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血管周足组成。
压力感受器
压力感受器反射?
压力感受器反射起自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壁上的压力感受器。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由于血管被动扩张,刺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发放神经冲动,并经传入神经传入中枢,一方面反射性使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心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心肌收缩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另一方面使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减少而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结果均导致动脉血压下降。
反之,当动脉血压下降时,引起心迷走神经传出冲动减少,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外周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回升。
特点:压力感受器反射的发动快;
压力感受器反射易发生适应;
压力感受器反射有限度,它的调节有效范围是60~180mmHg之间。
生理意义: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在临床上,可根据它的调节机制,采用按压颈动脉窦来刺激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性的兴奋迷走神经,以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
速。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负性频率作用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负性频率作用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负性频率作用”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负性频率作用
指窦性频率减慢。
系某些药物产生的药理效应,具有负性频率作用的药物有①强心甙,主要表现在治疗心功能不全而心搏频率增快的病人中,治疗剂量时其心率减慢是继发效应,即由于心肌收缩力加强使心搏出量增加,导致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反射性增强,结果迷走神经活性增强而减慢心率。
强心甙的这一作用既可使衰竭的心脏得到充分休息,又可使冠状动脉得以较多的血流灌注,还可使静脉回流增加而提高心输出量,故对心功能的改善有利,但大剂量则可直接抑制窦房结,房室结及希氏束等而呈现窦性心动过缓及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应引起警惕;②抗心律失常药,多数此类药物具有负性频率作用。
这主要是它们能改变电生理特性而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及减慢房室传导。
故用此类药物治疗心律失常时,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应密切观察,如心率<50次/min,应予停药,以免发生严重后果;③其它药物,如新斯的明等拟胆碱药及苯肾上腺素等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它们引起心率减慢的机理不同,前者系激动心脏M-受体而产生心率减慢,而后者,可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反射性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故亦可减慢心
率。
用此作用可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策略:激活压力感受性反射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新策略:激活压力感受性反射张丽丽;刘爱军;陈磊;宋洪涛【摘要】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升高,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arterial baroreflex, ABR)功能受损与许多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衰等)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美国CVRx公司研发的Barostim neoTM仪器可以实现慢性刺激颈动脉窦处的压力感受器,激活压力反射,从而降低血压和心率,用于治疗顽固性高血压、心衰、终末期肾损伤等疾病.其治疗疾病的主要机制是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增强迷走神经的活动,进而改善压力感受性反射敏感性(baroreflex sensitivity, BRS) 和心率变异性,恢复关键脏器的结构和功能.%The incident number and death toll of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crease continuously in China.The impairment of arterial baroreflex (ABR)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cardio-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such as hypertension and chronic heart failure).Barostim neoTM (by American CRVx.Inc) can reduce blood pressure and heart rate by electrically stimulating carotid sinus baroreceptors and activating baroreflex.Therefore, it can be used to treat resistant hypertension, heart failure and end-stage renal disease, etc.The mechanism of baroreflex activation therapy (BAT) includes inhibiting sympathetic nervous system and rennin-angiotensin system, and increasing the activity of vagus nerve.Thus it improves baroreflex sensitivit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d restores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key organs.【期刊名称】《药学实践杂志》【年(卷),期】2017(035)004【总页数】5页(P294-297,345)【关键词】压力感受性反射激活疗法;心脑血管疾病;机制【作者】张丽丽;刘爱军;陈磊;宋洪涛【作者单位】福州总医院药学科,福建福州 350025;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福州总医院药学科,福建福州 350025;福州总医院药学科,福建福州 3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持续增加。
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脑血管疾病
基础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 脂等。
心脑血管疾病危害
生命危险
心脑血管疾病可能导致猝死或长期残疾,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
家庭和社会负担
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需要家庭和社会的长期支持和照 顾。
04
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脑血 管疾病的影响
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血管调节
压力感受性反射通过调节心脏和血管的活动,维持心血管系统的稳定。在压力状 态下,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以 减少心输出量并维持动脉血压的稳定。
治疗作用
对于已经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帮助患者控制 病情、改善症状。同时,通过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
05
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方法和 技巧
呼吸调节法
深呼吸
通过深呼吸来放松身体, 减缓心跳,缓解紧张情绪 。
腹式呼吸
采用腹式呼吸,使呼吸更 深、更慢、更自然,有助 于舒缓压力。
预防心血管疾病
长期处于压力状态可能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 险。而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可以减轻这种风险,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调节压力感受性反射对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脑血管调节
压力感受性反射通过调节脑血管的活 动,维持脑部血流的稳定。在压力状 态下,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脑部血 管收缩,以减少脑部血流并维持动脉 血压的稳定。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传入 神经为窦神经和主动脉
神经。
反射中枢
位于延髓的心血管中枢 。
传出神经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传出 神经为用
维持动脉血压稳定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增强,通过降低心输 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使动脉血压回降,维持动脉血压相 对稳定。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什么?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生理反应机制,它通过监测血液循环中的压力变化,并调节心血管系统以维持机体内恒定的动脉压力水平。
这个反射机制在维持体内动脉血压稳定和供应组织器官充足氧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动脉压力的稳定性: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可以通过调节心脏的收缩力、心搏出量和外周血管的阻力来维持正常的动脉血压水平。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感受器(压力感受器)位于动脉壁的某些位置会被牵拉,激活感受器传入延髓的压力信号,然后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处理调节机体的心血管系统以减低动脉压力。
相反,当动脉血压下降时,感受器发送的信号触发体内机制来迅速增加血压。
这种反射机制可以保持动脉压力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内,防止因血压的剧烈波动引起的心血管系统的损伤。
2. 组织器官的灌注: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可以确保各个组织器官能够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以维持其正常的代谢需求。
当血压下降时,感受器会感知到这种变化并启动机制来增加心搏出量和收缩率,增加外周血管的阻力,以提供足够的血液到达各个组织器官。
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来调整血液供应,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保证了机体器官的正常运转。
3. 水盐平衡的调节: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对维持机体的水盐平衡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感受器激活的情况下,中枢神经系统能够通过分泌激素,如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来影响肾脏的水钠操纵和再吸收,从而调节体液容量,进而影响血液容积和压力。
通过这种方式,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可以对机体的水盐平衡进行调节,以适应不同的生理状态。
总之,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重要的生理反应机制,它通过调节心血管系统以维持动脉压力的稳定性、保持组织器官的充足血液供应和调节体内水盐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生理意义。
对于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正常运转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是在我们复杂而精妙的身体机能中,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要理解它的生理意义,我们得先搞清楚这一反射机制是如何运作的。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主要依赖于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也就是压力感受器。
当动脉血压发生变化时,比如说升高了,这些压力感受器就会受到刺激。
它们就像是身体里的“哨兵”,时刻监测着血压的动态。
那这种反射到底有什么生理意义呢?首先,它能够快速调节血压,使其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想象一下,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或者情绪突然激动时,血压会迅速上升。
这时候,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就会被激活,通过一系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让血压降下来,避免过高的血压对血管和器官造成损伤。
这种反射对于心脑血管系统的正常运作也是必不可少的。
稳定的血压能够保证心脏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同时也能确保大脑等重要器官得到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
如果血压波动过大,心脏就得不断地调整工作强度,时间长了,就容易导致心脏疲劳甚至出现病变。
而大脑对血压的变化更是敏感,不稳定的血压可能会影响大脑的功能,甚至引发头晕、昏厥等症状。
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还能帮助我们在体位改变时保持血压的稳定。
比如说,当我们从躺着突然站起来,身体下部的血液会因为重力作用而暂时淤积,导致回心血量减少。
这时候,如果没有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血压会急剧下降,可能会让人眼前发黑甚至晕倒。
但正是由于这个反射的存在,它会促使血管收缩,加快心跳,增加心输出量,从而迅速调整血压,让我们能够平稳地完成体位的转换。
此外,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在肾脏的功能调节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可以通过影响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来调节水和电解质的平衡。
当血压升高时,反射会使得肾血流量增加,促进尿液的生成和排出,从而降低血容量和血压;反之,当血压降低时,肾血流量减少,尿液生成减少,有助于维持血压。
总的来说,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就像是身体内部的一个“智能调节器”,时刻监控着动脉血压的变化,并通过精细的调节机制,使血压保持在一个适合身体各器官正常工作的范围内。
压力感受器名词解释
压力感受器名词解释
压力感受器是人体中一种生理器官,主要功能是感知和传递机体
所受到的外界压力刺激。
它能够将外界物体对机体的压力刺激转化为
神经信号,并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
压力感受器分布广泛,包括皮肤、血管壁、肌腱、关节等部位。
在皮肤中最常见的压力感受器是梳状感受器,位于皮肤表层。
当外界
物体施加压力到皮肤上时,梳状感受器会被压变形,刺激其内部的感
受神经末梢。
这些神经末梢会产生电信号,通过感觉神经传递至大脑,被解读为触觉信息。
除了触觉,压力感受器还参与了其他感觉的传递。
比如,在深层
肌肉和关节中,压力感受器通过感受肌肉的紧张程度和关节的运动范
围来反馈肌肉和关节的位置、姿势等信息,从而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
此外,压力感受器也与情绪和压力反应有关。
当人体遭遇压力时,压力感受器会被激活,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从而帮助机体应对压力。
总之,压力感受器在人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参与了触觉的感知,还为身体运动提供反馈,同时与情绪和压力反应密切相关。
压力感受性反射2
•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5/12202 1/5/122 021/5/1 2May -2112-M ay -21
•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5/122 021/5/1 22021/5/12We dnesday , May 12, 2021
2. 分离双侧降压神经并切断,由于颈交感 干内有时也含有降压神经纤维,故切断 双侧颈交感干。
3. 分离并切断右侧窦神经。 4. 隔离左侧颈动脉窦
4. 隔离左侧颈动脉窦:
游离左侧颈总动脉,近心端 结扎颈总动脉,向远心端插入聚 乙烯管(PE-50)作为灌流的流入 道,插管通过T形管分别与蠕动 泵和压力传感器相连,通过压力 传感器监测和记录窦内压。
control; f P<0.01, vs saline.
•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5/1 22021/5/12May 12, 2021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 1/5/122 021/5/1 22021/5/12202 1/5/12
2021/5/7
11
大鼠颈动脉窦压力感受性反射 的测定方法
1. 麻醉、仰卧位固定、气管插管、暴露双 侧颈动脉窦区。
当ISP超过180 mmHg时,窦神经传 入冲动接近最大值,此时升高窦内压不 会进一步引起传入冲动增多。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实际上是牵张 感受器(stretch receptor),因为在动物实 验中,如将一个大小合适的石膏管型套 在颈动脉窦区,使颈动脉窦壁不会由于 ISP升高而产生明显变形,此时ISP的升 高不再引起窦神经传入冲动明显增多。
压力感受性反射
19
(三)血管升压素
下丘脑视上核
和室旁核
下丘脑垂体束
垂体 后叶
循环血量↓ 体液渗透压↑
VP释放
20
抗利尿效应 缩血管效应
20
(四)心房钠尿肽
❖ 血管舒张→外周阻力下降 ❖ 每搏输出量减小、心率减慢→心输出量下降 ❖ 肾排水排钠增加 ❖ 肾素释放抑制→醛固酮释放减少 ❖ 血管升压素释放抑制
21
13
13
(4)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生理意义:
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
14
14
二、体液调节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1. 肾素的分泌
循环血量↓ 血压↓
肾血流灌注↓ 致密斑感受器↑(Na+↓)
交感神经兴奋 体液机制(PG、NE、Adr)
近球15细胞
肾素分泌↑
15
2. 血管紧张素的转换和醛固酮的作用
肾素
21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T1~5
(1)心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节
心脏神经丛
2 去甲肾上腺素 心脏β1肾上腺素能受体
2
两侧心交感神经分布的差异
3
3
作用
正性变时作用 自律性细胞If↑
正性变传导作用 慢反应细胞0期Ca2+内流↑
正性变力作用
4
Ca2+释放和回收↑ ;糖原分解↑; 收缩同步↑
4
(2)心迷走神经
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迷走神经 心内神经节
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 5
心脏M胆碱能受体结合
5
作用
负性变时作用 窦房结细胞K+外流↑(IK-Ach) 窦房结细胞If抑制—自律性下降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主动脉压力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主动脉压力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主动脉压力”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主动脉压力
把导管置于主动脉(升主动脉)腔内所测得的压力,称主动脉压力。
在左心室流出道无梗阻的情况下,升主动脉压与左心室收缩压几乎相等。
主动脉压力的概念不同于动脉血压。
由于脉搏波从主动脉传递时逐渐放大,因此,肱动脉收缩压实际上比升主动脉要高出几个收缩压。
然而袖带法测量的肱动脉收缩压低于导管直接测量的肱动脉收缩压,结果,两种误差可互相抵销。
袖带测量的肱动脉收缩压与升主动脉收缩压无明显差别。
临床上可将肱动脉测定的压力代表主动脉压力,以衡量其临床意义。
主动脉压力由心室收缩射血、循环血量、动脉管壁的顺应性和周围血管阻力等要素构成。
心室收缩时,心室内压突然升高,房室瓣关闭,推开半月瓣开放,把血射向主动脉,这时的主动脉压力最高,收缩压在12.0~18.7kPa之间,舒张压在8.0~12.0kPa之间。
主动脉压力推动血流克服阻力,流向大小动脉及毛细血管,最后流回至右心房。
主动脉压力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动力,也是决定冠状动脉灌注压的关键因素。
主动脉收缩压增高见于高血压病、主动脉硬化、循环动力过高等情况;主动脉舒张压增高主要见于高血压病。
主动脉收缩压降低见于休克、主动脉口狭窄等;舒张压降低见于休克、主动脉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等。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心功能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心功能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心功能”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心功能
通常所说的心功能系指心脏的泵血机能。
心脏即心泵,它是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通过其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可将静脉回心的血液射入动脉,维持一定的心输出量和动脉血压,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血液循环。
按心脏部位的不同,心功能可分为左心功能与右心功能;按心动周期的不同时相,又分为心脏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
这些功能主要受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肌收缩协调性,以及心率等因素的影响。
反映心功能的指标有许多项目,总起来可分2大类,即心脏压力的测定,如中心静脉压、心内压力及肺毛细血管楔嵌压等;心脏排血能力的测定,如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及动脉血压等。
这些指标可通过有创伤性心功能检查,主要采用心导管,以及无创性心功能检查,包括心音图、心机械图、心阻抗图、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造影等方法来获得。
心功能是保证机体生命活动的最主要生理机能之一。
故正确评价心功能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而且
在临床实践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化学感受器反射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化学感受器反射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化学感受器反射”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化学感受器反射
由于刺激颈、胸部大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所引发的反射。
主要有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chemoceptor reflex of carotid bodies)与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chemoceptor reflex of aortae bodies),以前者最为重要。
这些化学感受器极易在血液或脑脊液某些化学成分,如PO2、PCO2及pH等的改变而激活。
因此当动脉血压因某些原因下降时,流经化学感受器所在部位的动脉血减少,化学感受器便因PO2降低、PCO2增高及pH下降而激活,使其发放传入冲动的频率增加,通过由它们的传入神经纤维(窦神经、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传至延髓内的有关神经元,主要兴奋呼吸中枢,引起肺通气增加,同时也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影响心血管机能。
后者可出现反射性心率增快、总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其它反射性效应还有骨骼肌血管收缩,皮肤血管阻力不变或降低,冠状动脉扩张,以及肺血管阻力增加等。
化学感受器反射与压力感受器反射不同,前者在正常血压时不会激活,只有在血压下降到10.
6kPa(80mmHg)或以下时才发挥作用,故此种反射的功能在于防止血压出现较大的下降。
压力感受器作用选择题
压力感受器作用选择题
压力感受器作用选择题(1)神经系统在高度紧张时的反应动作
电位图为(),此时人体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当精神紧张减轻后动作
电位又恢复到原来水平。
脑干网状结构是()。
正确答案: A、 D。
正确答案: B、 C。
题目解析:由于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处于焦虑或者恐惧情绪中会引起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和皮质醇含量升高,这两种激素都能够抑制机体免疫功能,使得身体对病毒细菌等外界刺激产生更强烈的抵抗性,所以说“压力”可以影响我们的健康。
但并不意味着只要有了压力就必然导致疾病发生,因为每个人承受压力的程度也各不相同,如果你长期被工作学习压得喘不过气来,那么你患心脏病的几率将比常人高出很多倍;而若是整天无忧无虑地生活,则罹患癌症的风险较低。
所以,保持良好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正确答案: D、 E。
题目解析:人类从猿进化成现代人,其实就是把本该属于猴子的东西拿走,换上了人的头颅,即脑组织。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脑组织里面没有什么特殊的物质,但科学家还是认定它与某些内分泌腺密切联系,尤其是下丘脑。
下丘脑是调节内分泌腺活动的枢纽,它控制垂体前叶促性腺激素的释放,再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调节卵巢排卵及黄体形成,继之又通过垂体门脉系统间接调节甲状腺、肾上腺、胰岛等内分泌腺的活动。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压力感受器反射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压力感受器反射”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压力感受器反射
为动脉壁上的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而引发的反射。
主要有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反射(pressorreceptor reflex of carotial sinus)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pressorreceptor reflex of aortae arcus),以前者最为重要。
其反射过程是: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受牵张而兴奋,使其发放传入性冲动明显增多,通过窦神经与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内的弧束核,一方面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引起交感紧张性发放减少,另方面促进迷走神经中枢兴奋使其活性增强,再由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的传出纤维传至效应器,从而出现心血管机能的反射性效应,即全身血管扩张,总外周阻力降低,心率变慢,心缩力减弱及心输出量减低,进而导致血压下降;相反地,当血压下降时,压力感受器反射减弱,则出现上述相反的结果,即血压升高。
总的说来,压力感受器反射发生迅速而准确,同时经常不断地将血压调整到原基础水平,这对维持血压的相对恒定有重要的生理意义。
此外,由于压力感受器反射既能使血压下降,也能使血压回升,故又称缓冲反射(buffer reflex),支配压力感受器的神经称为缓冲神经(buffer nerve)。
这一缓冲作用在防止血压波动、体位变化引起脑缺血
亦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