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的类型及作用

合集下载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1)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1)

第三节血管生理Part 2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掌握内容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受体和效应。

心交感紧张与心迷走紧张的概念。

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的递质、受体和效应(外周阻力、静脉回流、血流分配、组织液生成)。

交感缩血管神经紧张性。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感觉器、反射过程、反射效应及生理意义。

为什么平卧时突然站起来所出现的头晕仅为一过性。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感受器、相关刺激、心血管效应及意义。

熟悉内容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作用机制。

容量感受性反射对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的影响及机制。

了解内容延髓基本心血管中枢的作用。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重调定。

【A型题】1. 关于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正确的是A. 节前纤维释放乙酰胆碱,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B. 具有紧张性,紧张性升高时增加自律细胞的自律性C. 对心房肌和心室肌均有较高的支配密度D. 安静时心迷走神经活动占优势E. 迷走神经兴奋可增加传导性和心肌收缩能力3. 关于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和作用,错误的是A. 正性的变力、变时和变传导作用B. 通过心肌细胞膜的M受体,使胞质中Ca2+浓度升高C. 具有紧张性活动D. 心交感神经与心迷走神经之间存在交互抑制E. 阻断心交感神经活动引起心率减慢4. 关于交感缩血管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A. 只有某些特殊部位的血管才受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B. 兴奋时通常引起血管舒张C. 节后纤维释放肾上腺素D. 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变化时,对心和脑的血流量影响很大E. 在α受体为主的血管,交感缩血管神经兴奋时引起血管收缩5. 心交感神经兴奋引起正性变力作用的机制是A. 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的M受体结合B. 释放肾上腺素,与心肌的β受体结合C.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的α受体结合D. 增加心肌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使K+外流增多E. 激活蛋白激酶A,使胞质中Ca2+浓度升高6. 下列关于心迷走神经的描述,正确的是A. 切断实验动物的心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减慢B. 电刺激实验动物的心迷走神经,引起心率加快C. 具有紧张性活动D. 心迷走神经由传出神经纤维组成,不含传入神经纤维E. 在心室肌引起的变力效应比心房肌大7. 最主要的心血管中枢位于A. 脊髓B. 延髓C. 中脑D. 下丘脑E. 大脑8. 压力感受器传入纤维的接替站是A. 孤束核B. 延髓头端腹外侧区C. 延髓尾端腹外侧区D. 室旁核E. 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9. 下列哪种情况可引起颈动脉窦的传入神经冲动增加A. 循环血量降低B. PO2降低C. PCO2升高D. [H+]升高E. 平均动脉压升高10. 正常人的血压在哪个范围内变化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最敏感A. 10~30mmHgB. 50~70mmHgC. 90~110mmHgD. 130~150mmHgE. 170~190mmHg11.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增加时,引起的变化是A. 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降低B. 心交感神经的紧张性增加C. 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降低D. 血容量增加,细胞外液量增加E. 心率加快,血压升高12. 在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中,心房内血容量增加引起A. 迷走神经传入冲动减少B. 心率、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增加C. 血管升压素和醛固酮水平升高D. 血压降低,循环血量和细胞外液量减少E. 交感神经紧张性升高,迷走神经紧张性降低13.降压反射的生理意义是( )A.降低arterial blood pressureB.升高arterial blood pressureC.减弱心血管活动D.加强心血管活动E.维持arterial blood pressure相对恒定14. 下列哪种情况发生以后,心交感神经活动明显加强( )A.arterial blood pressure升高时B.肌肉运动时C.血容量增加时D.情绪激动时E.由平卧变为直立时15. 动物实验中,短暂夹闭一侧颈总动脉时A. 夹闭侧窦神经传入活动增加B. 平均动脉压升高C. 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D. 心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升高E. 心交感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的紧张性降低16. 请推测高血压患者的压力感受性反射状况A.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增强B.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定点下移C. 血压变化对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活动无影响D. 快速的血压变化仍能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缓冲血压波动E. 血压的快速波动很大,不能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来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B型题】A. 肾上腺素B. 去甲肾上腺素C. 乙酰胆碱D. 多巴胺E. 神经肽17.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18.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19. 交感舒血管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A. 普萘洛尔B. 阿托品C. 酚妥拉明D. 肾上腺素E. 乙酰胆碱20.能阻断心迷走神经作用的是21.能阻断心交感神经作用的是22.能阻断交感缩血管神经作用的是【X型题】24. 下列对血管的神经支配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体内绝大多数血管都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支配B. 体内大多数血管只受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单一支配C. 同一器官中,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对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支配密度最高D. 真毛细血管不受神经纤维支配25. 关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 压力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是动脉血压对管壁的机械牵张刺激B. 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C. 对快速的血压变化有明显调节作用,而对缓慢而持续的血压变化不敏感D. 主要生理意义是保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26. 关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的描述,正确的是A. 主要调节呼吸,PCO2降低时引起呼吸加深加快B. 生理状态下,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不明显C. 在窒息、酸中毒等情况下,可反射性兴奋交感缩血管中枢,使血压升高D. 使心脑等重要器官在危急情况下优先获得血液供应。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实验报告人体在不同的生理状况下,各器官组织的代谢水平不同,对血流量的需要也不同。

机体的神经和体液机制可对心脏和各部分血管的活动进行调节,从而适应各器官组织在不同情况下对血流量的需要,协调地进行各器官之间的血流分配。

一、神经调节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接受自主神经支配。

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其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后者能激活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型胆碱能受体。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

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织心脏神经丛,支配心脏各个部分,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在动物实验中看到,两侧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支配有所差别。

支配窦房结的交感纤维主要来自右侧心交感神经,支配房室交界的交感主要来自左侧心交感神经。

在功能上,右侧心交感神经兴奋时以引起心率加快的效应为主,而左侧心交感神经兴奋则以加强心肌收缩能力的效应为主。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

这些效应分别称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刺激心交感神经可使心缩期缩短,收缩期室内压上升的速率加大;室内压峰值增高,心舒早期室内压下降的速率加大。

这些变化还有利于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都能作用于心肌细胞膜的β肾上腺素能受体,从而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cAMP的浓度升高,继而激活蛋白激酶和细胞内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使心肌膜上的钙通道激活,故在心肌动作电位平台期Ca2+的内流增加,细胞内肌浆网释放的Ca2+也增加,其最终效应是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每搏作功增加。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实验报告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实验报告目的和原理心脏受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加强传导加速人而增加心输出量。

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为心迷走神经,兴奋时使心跳变慢心房收缩国减弱房室传导减慢从而使心输出量减少。

中枢通过反射活动调节心血管活动改变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来调节动脉血压。

心血管活动尚受体液因素的调节。

其中主要是肾上腺素和甲肾上腺素。

它们对心血管的作用既有共性又有不同。

肾上腺素对а及β受体均有激活作用使心跳加快兴奋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

它对血管的作用取决于两种受体那一种占优势。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激活а受体对β受体的作用很小因而其主要作用是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动脉血压升高其强心作用运较肾上腺素epinephrine心弱。

注入体内则由于血压升高而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减慢。

本实验是通过动脉管炎血压的变化来反映心血管活动的变化。

目的在于间接地观察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了和学习哺乳类动物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的直接测量方法。

实验对象:兔。

实验器材和药品二道生理记录仪与血压换能器或记纹鼓与水银检压计、动脉插管、双凹夹、铁支柱、三通管、电刺激器、保护电级、兔手术台、哺乳类动物手术器械、注射器1毫升、2毫升、30毫升、有色丝线、纱布、棉花、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含0。

5%肝素的生理盐水或5%枸橼酸钠溶液、1:10000去甲肾上腺素溶液。

实验步骤和观察项目一、仪器装置可根据实验室条件任选其一。

一二道生理记录仪一血压换能器装置将二道生理记录仪与电源接通将血压换能器固定于铁支柱上换能器的位置应大致与心脏在同一水平。

然后将换能器连至记录仪的前置放大器输入插孔。

换能器另一端有两个伸向外端的小管将一个三通管与其中一个小管相连三通管连接动脉插管。

另一个小管上连一段橡皮管。

将一装满含0。

5%肝素的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与该橡皮管相连将此液体注入换能器内直到换能器及动脉插管内空气排尽为止。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五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心脏和血管活动是与整个机体代谢的需要相适应的。

如在劳动和运动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随之加强,以增加对活动器官的血液供应。

当劳动停止时,心脏血管活动也逐渐恢复至安静水平。

心脏血管的这种适应性远非自身活动所能完成,而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

一、神经调节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完成的。

下面分别讨论: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以及一些主要的心血管反射。

(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1. 心脏的神经支配支配心脏的传出神经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心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迷走神经。

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段1,5节侧角(1)内,其轴突在椎旁交感神经中上行,在星状神经节内换元后,其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室肌。

心交感神经兴奋时,其节后纤维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肾上腺素能β受体相结合,可使心率加快,兴奋经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1心房肌心室肌收缩力加强,结果导致心输出量增加。

这些作用分别为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其它儿茶酚胺β受体激动剂)是通过下列机制改变心脏的活动。

2+1)增加慢通道的通透性,促进Ca内流。

在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下,窦房结细胞动作电2+2+位的4期Ca内流加速,故4期去极化速度加快,心率增快。

由于其动作电位0期内Ca内流加快,其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均增加,故慢反应细胞、房室交界区的兴奋传导速度加2+快。

同时,在心房肌和心室肌动作电位2期(平台期)时Ca内流也增多。

此外,去甲肾上2+腺素还能使肌浆网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增多,故心肌收缩力加强。

+2)使快反应自律细胞4期以Na为主的内流加快,故自律性加快。

因此,在去甲肾上腺素浓度较高的情况下,浦肯野细胞自律性明显升高,可形成心室快速异位节律。

+3)使复极化K外流增快,从而使复极过程加速、复极相缩短,不应期相应缩短。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一、实验讨论1. 血压的二级波是由于呼吸运动引起的血压波动。

心搏为一级波,呼吸波为二级波。

吸气时先是下降,继则上升;呼气时先是上升,继则下降,频率与呼吸频率一致。

2. 刺激迷走神经使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增多,它与心肌细胞上的M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同时使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减弱从而减少心输出量,最终导致血压下降。

刺激迷走神经后,家兔的血压、心率恢复较快,说明迷走效应持续时间不长。

3. 家兔减压神经是传入神经,刺激减压神经使传入神经冲动增加,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活动减弱,心迷走中枢活动加强从而使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阻力血管舒张,外周阻力减少。

总的结果是降压反射加强,血压下降。

刺激减压神经后,心率并不是预料中的无明显变化,变化明显,但不如刺激迷走神经显著。

验证了刺激交感神经引起了迷走中枢的活动。

4. 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其轴突末梢释放的递质为乙酰胆碱,后者能激活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型胆碱能受体从而兴奋节后神经元。

心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释放的递质为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起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和正性变力作用;导致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加快;而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能力加强则使血压上升且变化幅度增大。

刺激交感神经后,心率只是短暂加快,而血压变化持续时间相对长,说明交感神经的调节作用可能是更加偏重于以调节血压为目的。

5. 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血管平滑肌上的α受体结合,使家兔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引起动脉血压的升高。

虽然去甲肾上腺素也能激活心肌细胞上的β1受体而增强心肌兴奋活动,但由于血压升高刺激压力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

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和心率都保持了长时间的变化,说明可能去甲肾上腺素对血压和心率的调节能力持续性好。

6. 乙酰胆碱作用于心脏的M受体,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房室传导减慢甚至阻滞,心输出量明显减少,从而使血压下降。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课件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PPT课件

以心室收缩增强为主
➢ 右侧:窦房结
以心率加快为主
精选课件PPT
5
效应:
正性变力作用——心肌收缩力增强
正性变时作用——心率加快
正性变传导作用——传导性增加
精选课件PPT
6
2.心迷走神经:延髓发出节前纤维→心内N节换N元后再发出节后纤维→支配心脏。
递质:Ach(乙酰胆碱) 受体:M受体
➢ 支配 右侧:窦房结 左侧:房室交界
18
突然站立
血压
颈动脉窦 主动脉弓
压力感受器
心迷走紧张
心率 心缩力
心交感紧张 精交选课感件PPT缩血管紧张
血管收缩
消除
血压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19
精选课件PPT
20
2.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
➢ 外周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感受动脉血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
浓度的变化
➢ 传入神经 窦神经和迷走神经
动脉收缩 静脉收缩
外周阻力 静脉回流
血压
“自我输血”
➢ 皮肤内脏动脉收缩﹥心脑血管收缩——全身血流重新分配,移缓救济
➢ 微动脉收缩﹥微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压
精选课件PPT
组织液重吸收 “自我输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Ach, M受体,骨骼肌血管——使骨骼肌血流量增加
(2)副交感舒血管神经纤维 Ach,M受体,脑、唾液腺、胃肠道、外生殖器——调节局部器官的血流量
作用以保证脑心供血供氧。
精选课件PPT
23
精选课件PPT
24
二、体液调节
(一)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全身体液性调节) ❖二者既能作用心脏,也能作用血管。
1.肾上腺素(Adr):

生理学第四章第3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第四章第3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⑴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引起心交感紧 张、交感缩血管紧张 ⑵ 舒血管区: 延髓尾端腹外侧部→抑制缩血管区的活动
⑶ 传入N接替站: 孤束核
⑷ 心抑制区: 延髓背核、疑核→引起心迷走紧张
2、延髓以上:脑干、大脑、小脑、
下丘脑等
(三)心血管反射
1、压力感受性反射(减压反射)
动 高位中枢 脉 压 力 窦N(舌咽N) 延 髓 感 主动脉N 孤束核 受 器
(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
1、心肌代谢水平(主) : 代谢↑→ PO2↓→血流量↑ 代谢产物:腺苷、H+、CO2、乳酸等→冠脉舒张
2、神经调节 ⑴ 心迷走N兴奋→先舒张,后收缩 ⑵ 心交感N →先收缩,后舒张 3、体液调节 ⑴ AD、NE、甲状腺激素↑→代谢↑→冠脉 血流↑ ⑶ ADH↑、AngⅡ↑→冠脉血流↓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N支配
1、心脏的神经支配
(1)心交感N及其作用
Ach
NA
(NA+β1-R)→心脏各部分
作用: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阻断剂:普萘洛尔
◎左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房室交界、心房心室肌 ◎右侧交感神经主要支配窦房结
作用: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 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 体结合,使心肌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 增高对K+的通透性降低,促进Ca2+内流, 使心率加快、房室交界的传导速度加快、 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收缩力量加强,分别 称为正性变时、正性变传导、正性变力 作用。
血管
α-R β2-R
骨骼肌肝 肾上腺素能N末梢 脏血管
β1-R
α-R 加强/整体? 绝大多数血管收缩
效应
心脏
加强 骨骼肌肝脏血管舒张

心血管调节

心血管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延髓,包括心交感中枢, 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在延髓,包括心交感中枢,心迷走中枢 延髓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中枢。 和交感缩血管中枢。 他们分别发出心交感神经、 他们分别发出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和交感缩血管神经支配 着心脏和血管,通过中枢的反射活动完成的调节功能。 着心脏和血管,通过中枢的反射活动完成的调节功能。
循环系统与人体各系统协调 配合,还需要下丘脑 下丘脑和 配合,还需要下丘脑和大脑边缘 等更高级心血管中枢的参与, 叶等更高级心血管中枢的参与, 与整体活动相适应, 与整体活动相适应,实现完整统 一。
12
(二)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的双重支配, 心脏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的双重支配,全身 交感神经 的的双重支配 大多数血管的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 仅有小部分 血管的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 小部分器 大多数血管的平滑肌受交感神经支配,仅有小部分器 官的血管受交感或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 交感或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 官的血管受交感或副交感舒血管神经支配。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正常情况下,延髓心血管中枢的神 正常情况下,延髓心血管中枢的神 经元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 经元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兴奋,并 通过各自的传出神经发放一定频率 的冲动,即具有紧致性, 的冲动,即具有紧致性,从而控制 心血管活动,使心率、 心血管活动,使心率、血压维持在 正常范围。 正常范围。 心交感中枢和心迷走中枢的紧致性活动是相互拮抗的 的紧致性活动是相互拮抗 心交感中枢和心迷走中枢的紧致性活动是相互拮抗的 拮抗作用:两种物质的相互制约,有辖制对方的意思。 拮抗作用:两种物质的相互制约,有辖制对方的意思。 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物质协同地起作用, 协同作用:两种或多种物质协同地起作用,其效果 比每种物质单独起作用的效果之和大得多的现象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5)血管活性肠肽神经元
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释放ach时也释放 汗腺的交感神经和颌下腺的副交感神经释放ach时也释放VIP,引 时也释放VIP,引 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血流增加。 起舒血管效应,使局部血流增加。
(二)心 血 管 中 枢
特 点 脊 T、L、S段 ①活动受上级中枢控制 髓 灰质侧角 ②能完成原始不精确的心血管反应 缩血管中枢 ①是最基本的心血管中枢 始终有紧张性, 头端腹外侧) 延 (头端腹外侧) ②始终有紧张性,且>交感紧张性 心交感中枢 ③相互间有突触联系 传入神经接替站: (尾端腹外侧) ④传入神经接替站:孤束核 髓 心迷走中枢 ⑤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 呼吸可改变其紧张性:
一.神 经 调 节
一 ) 心 血 管 的 神 经 支 配 ( ( ( (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Cardiac Sympathetic Nerve and Its Effects 分布特点及规律 节前神经元: T1~T5脊髓外侧柱 递质──Ach 脊髓外侧柱, 节前神经元: T1~T5脊髓外侧柱,递质──Ach 节后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递质──NE 节后神经元: 交感神经节,递质──NE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心房肌和心 室肌。 室肌。 左右侧交感神经的支配差异: 左右侧交感神经的支配差异: 窦房结: 窦房结:右侧交感神经 房室交界: 房室交界:左侧交感神经 功能:心率加快 功能: 功能:心肌收缩加强 功能: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Cardiac Vagal Nerve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and Its Effects
分布及特点
节前神经元 :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节 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即迷走神经,递质──ACh 前神经纤 维 即迷走神经,递质──ACh 节后神经元 : 位于心壁内,递质──Ach 位于心壁内,递质──Ach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 节后纤维分布:窦房结、房室交界、心房肌、 房室束及其分支 左右侧迷走神经的支配差异 右侧:窦房结 右侧: 左侧:房室交界 左侧: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及药物对动脉血压的影响一、实验目的: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搜集整理。

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学资料、行业资料、范文模板、应用文书、考试学习和社会经济等word文档1、观察正常血压曲线及迷走神经、减压神经对血压的调节;2、观察药物对血压的影响。

二、实验对象:家兔三、实验方法:1、取兔→称重→麻醉(20%乌拉坦,5ml/kg,耳缘静脉注射)→背位交叉固定→剪毛;2、手术:颈部正中切口:①分离气管→备棉线一根→插管;②分离右侧减压神经、迷走神经和颈总动脉,穿单线备用;③分离左侧颈总动脉,穿双线备用。

3、肝素化:1%肝素,1ml/kg,留置头皮针(保护耳缘静脉);4、三通管排气→打开放大器→打开电脑→MedLab系统→生理→血压调节→零点设置→颈总动脉插管→“三步结扎法”固定→采样;5、观察各项指标。

四、实验结果:观察项目血压变化曲线正常夹闭右颈总动脉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药物及递质影响:0.01%去甲肾上腺素(0.1ml/kg)0.01%肾上腺素(0.1ml/kg)酚妥拉明(0.1ml/kg)0.01%肾上腺素(0.1ml/kg)0.01%去甲肾上腺素(0.1ml/kg)乙酰胆碱(0.1ml/kg)阿托品(0.2ml/kg)乙酰胆碱(0.1ml/kg)五、实验讨论:血压的生理调节过程:失血、血压↓→主动脉弓、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刺激↓→窦神经传入冲动↓→中枢,通过迷走神经→心交感中枢兴奋、心迷走中枢抑制、交感缩血管紧张兴奋→心收缩力↑、HR↑、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压↑。

1、夹闭颈总动脉→颈动脉窦血压↓→窦神经传入冲动↓→血压↑;2、刺激减压神经中枢端,减压神经是血压调节反射的传入神经,该神经受刺激后使传入冲动↑→血压↓;3、刺激迷走神经外周端→该神经兴奋→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兴奋心脏上的M-R→心收缩力↓,HR↓,心输出量↓→血压↓;4、去甲肾上腺素是α-R激动剂,兴奋α-R→皮肤、粘膜及内脏血管收缩→血压↑;另外,去甲肾上腺素有较弱的激动β1-R的作用,可以激动心脏的β-R,对血压升高也有一定的作用;15、肾上腺素是α、β-R激动剂:血压先高后低(1)兴奋α-R→皮肤、粘膜、内脏血管收缩→血压↑;(2)兴奋β1-R→心收缩力↑、HR↑、心输出量↑→血压↑;(3)兴奋β2-R→骨骼肌血管扩张→血压↓。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收缩及舒张对右心室的影响不及对左心室明显
精选ppt课件
51
精选ppt课件
• 传入神经 — 窦神经(加入舌咽神经) 迷走神经
• 中枢 — 延髓孤束核 • 传出神经 — 躯体运动神经等 • 效应器 — 呼吸肌、气道肌
精选ppt课件
28
血液中O2分压↓ CO2分压↑ [H+]↑
颈动脉体 主动脉体
化学感受器
主动脉N 窦N(舌咽N)
延髓孤束核 呼吸神经元 心血管活动神经元
呼吸 加深 加快
(一)代谢性自身调节机制
组织代谢产物如CO2、H+、腺苷、ATP、 K+可使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
(二) 肌源性自身调节机制
器官的灌注压↑→微动脉肌源性活动加强
→器官血流阻力↑ → 血流量相对稳定
精选ppt课件
45
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精选ppt课件
46
肾——体液控制系统:
体内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量增多→血压升高→肾排水、 Na+增多→血压恢复
心交感中枢 心迷走中枢 下丘脑视上核、 紧张性↓ 紧张性↑ 视旁核(-)
交感缩血管神经(-) 心交感神经(-) 心迷走神经(+) 血管升压素↓
阻力血管舒张 容量血管舒张 心脏活动↓ 外周阻力↓ 静脉回流量↓→ 心输出量↓
血管舒张 外周阻力↓
精选ppt课件
24
血压 ↓
精选ppt课件
25
压力感受器反射重调定
精选ppt课件
34
(2)作用于室周核 渴觉 饮水 (3)抑制压力感受性反射:抑制心率减慢
(4) 增加醛固酮分泌并直接促进肾小管对 Na+和水的重吸收
精选ppt课件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
刺激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可以引起不同 的交感神经功能和心血管活动的不同变化, 同时常伴有明显的行为活动的形式,如刺激 叩带回可导致“ playing dead reaction”.
小脑
蚓部和顶核是小脑参与心血管活动的 主要部位;
在心输出量的外周调配方面具有一定的 作用。
调节心血管活动的中枢部位分布
脑干是心血管活动控制最基本也是最 关键的中枢神经部位。
脑干
心血管中枢(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 经元集中的部位)在脑干的定位是心血管生理 学一个历史悠久而令人困惑的课题,经历了一 个半世纪的努力,目前认为头端延髓腹外侧区
(rostral ventrolateral medulla, RVLM)是心血
管活动中枢调节整合的基本中枢。在维持心血 管活动的紧张性活动和介导各种心血管反射中 具有关键的作用。
研究方法
早期: 横断; 电刺激; 损毁; 近期:电生理;立体定位;微量注射;组
织化学;荧光组化;免疫组化;放 射自显影。
延髓心血管中枢
•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区,C1区; • 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区,A1区; • 传入神经中继站;孤束核; • 心抑制区: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心迷走神经
起源——延髓的疑核和背核; 支配部位:窦房结、房室交界、房室束、
心房肌; 效应——负性变力和变时作用——心率减
慢;血压升高; 机理——释放神经递质Ach与M型受体结
合,提高 K+通道开放概率。
负性变时作用
• 复极时, K+通道开放 K+外流 最大 复极化电位绝对值 膜超极化兴奋性 窦房结自律性 心率 ;
小结
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是一个上起大脑、下达脊髓 的完整统一系统完成,头端延髓腹外侧区(缩血管区) 内心血管神经元是心血管系统紧张性活动和完成各种心 血管反射最基本的神经结构。但是,完整清醒动物的环 境条件千变万化,需要对此作出不同的适应性反应,依 靠简单的心血管反射活动是难以应付自如的。机体在从 事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时,心血管反应决不会孤立地 出现,只是常作为服务于整体反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当认识到,延髓内存在不少最后公路性质的神经元群, 它们在完成整合的心血管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交感神经的作用机制
延髓 闩部
BP无明显改变 基本中枢
40mmHg
延髓横切实验
延髓心血管基本中枢
组成 部位 作用
特点
缩血 管区
延髓头端 腹外侧部
心交感中枢 交感缩血管Leabharlann 中枢心交感紧张 交感缩血管紧张
舒血 管区
延髓尾端 腹外侧部
抑制缩血管区
传入神经 孤束核 接受压力感受器传入 接替站
心抑 迷走背核 心迷走中枢 心迷走紧张
心迷走中枢 紧张性↑
心迷走神经(+)
阻力血管舒张 容量血管舒张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静脉回流量↓
血压 ↓
(3)生理意义
1)负反馈调节(减压反射)使AP保持相对稳定
2)经常起作用(减压神经放电) 3)当AP 在100mmHg左右变动时,压力感受性反射
效能最大
4)对AP进行快速调节 (心输出量、外周阻力、 血量突然变化),减少AP波动
收缩压
+++
+++
血压 舒张压
+,0,-
++
平均动脉压 +
++
生理意义
强心药
升压药
(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近球细胞 肾素(蛋白水解酶)
血管紧张素 原(肝)
NEP AngⅢ
AngⅠ(10肽)
ACE(肺)
AngⅡ (8肽)
NEP AngⅣ ACE 氨基酸
血管紧张素II的作用
促进微动脉微静脉收缩 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 中枢交感缩血管紧张性
一、神经调节
1、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 右:窦房结 左:房室交界、心 室肌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2017/4/14
二、体液调节

(一)全身性体液调节 1.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血液中的肾上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只要来自于肾上腺髓 质,对心脏和血管的作用相似,但又有差 异。
2017/4/14

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较强,主要使心率 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排血量增多; 对血管的作用是使皮肤和腹腔脏器的血管 收缩,而使骨骼肌和冠状血管舒张,故升 高血压的作用较弱。临床常用作强心药使 用。
2017/4/14

去甲肾上腺素强心作用较弱,可使体内大 多数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动脉血压 升高。临床常用作“升压药”使用。两者 作用不同的原因是去甲肾上腺素以兴奋α受 体为主,肾上腺素以兴奋β受体为主。
2017/4/14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当肾血流量不足或 血钠降低时,可刺激肾近球细胞释放肾素 。肾素是一种酶,能使血浆中的血管紧张 素原转换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在转 换酶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II和血管紧张 素III。
2017/4/14
2017/4/14

(二)局部性体液调节 组织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化学物 质,能引起局部微动脉舒张,这些物质称 为局部舒血管物质。
2017/4/14


1.组织代谢产物 2.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3.前列腺素 4.组胺
2017/4/14

三、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2017/4/14
2017/4/14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心迷走神经属于副交感神经,其节前纤维 起自延髓心迷走中枢,换元后的节后纤维 分布于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区、房 室束及其分支。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 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 ,产生抑制效应,引起心率减慢,房室传 导速度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血量 减少,血压降低。

第十二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十二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第十二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第一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心肌和血管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主要是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其中压力感受性反射在血压的快速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是保持血压相对稳定的主要心血管反射。

一、心脏和血管受自主神经支配(一)心脏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支配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心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段,其轴突末梢释放Ach,作用于节后神经元(星状神经节、颈交感神经节)膜上的N1型胆碱能受体。

节后神经元的突触组成心上、中、下神经和心脏神经丛,支配心脏各个部分。

▲右侧心交感神经以支配窦房结为主,兴奋时引起心率加快。

▲左侧交感神经以支配房室交界和心室肌为主,兴奋时主要引起心室收缩能力增强。

★心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NE,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β1受体,通过G蛋白-腺苷酸环化酶-cAMP途径→cAMP升高→激活PKA→细胞内功能蛋白去磷酸化→心肌细胞离子流变化→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的机制(前述)。

▲正性变传导作用可使心肌各部分肌纤维的收缩更趋于同步化,有利于加强心肌的收缩;NE还能降低肌钙蛋白对Ca2+的亲和力,促使Ca2+与肌钙蛋白分离,并能促使JSR 对Ca2+的回收和心肌细胞膜的钠钙交换,加速心肌舒张时胞质中Ca2+的清除,加速心肌舒张过程。

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心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行走于迷走神经干中,其神经元胞体位于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

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一起组成心脏神经丛,其轴突末梢释放Ach,作用于心内神经节内的节后神经元膜上的N1胆碱能受体,节后纤维支配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其分支。

▲右侧迷走神经对窦房结的支配占优势,兴奋时主要引起心率减慢。

▲左侧迷走神经对房室交界的支配占优势,兴奋时降低房室传导速度为主。

★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Ach,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通过G 蛋白抑制腺苷酸环化酶→cAMP降低→降低PKA活性→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理状态如变换姿势、运动、睡眠时,或当机体内、外环境发⽣变化时,可引起各种⼼⾎管反射,使⼼输出量和各器官的⾎管收缩状况发⽣相应的改变,动脉⾎压也可发⽣变动。

⼼⾎管反射⼀般都能很快完成,其⽣理意义在于使循环功能能适应于当时机体所处的状态或环境的变化。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感觉反射当动脉⾎压升⾼时,可引起压⼒感受性反射,其反射效应是使⼼率减慢,外周⾎管阻⼒降低,⾎压回降。

因此这⼀反射曾被称为降压反射。

(1)动脉压⼒感觉器:压⼒感受性反射的感受装置是位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管外膜下的感觉神经末梢,称为动脉压⼒感受器(图4-25)。

动脉压⼒感觉器并不是直接感觉⾎压的变化,⽽是感觉⾎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当动脉⾎压升⾼时,动脉管壁被牵张的的程度就升⾼,压⼒感觉器发放的神经冲动也就增多。

在⼀定范围内,压⼒感觉器的传⼊冲动频率与动脉管壁扩张程度成正⽐。

由图4-26可见,在⼀个⼼动周期内,随着动脉⾎压的波动,窦神经的传⼊冲动频率也发⽣相应的变化。

图4-25颈动脉窦区与主动脉⼸区的压⼒感受器与化学感受器(2)传⼊神经和中枢联系:颈动脉窦压⼒感受器的传⼊神经纤维组成颈动脉窦神经。

窦神经加⼊⾆咽神经,进⼊延髓,和孤束核的神经元发⽣突触联系。

主动脉⼸压⼒感受器的传⼊神经纤维⾏⾛于迷⾛神经⼲内,然后进⼊延髓,到达孤束核。

兔的主动脉⼸压⼒感受器传⼊纤维⾃成⼀束,与迷⾛神经伴⾏,称为主动脉神经。

图4-26单根窦神经压⼒感受器传⼊纤维在不同动脉压时的放电图中最上⽅为主动脉⾎压波,左侧的数字为主动脉平均压(mmHg,1mmHg=0.133kPa)压⼒感受器的传⼊神经冲动到达孤束核后,可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使延髓端腹外侧部C1区的⾎管运动神经元抑制从⽽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孤束核神经元还与延髓内其它神经核团以及脑⼲其它部位如脑桥、下丘脑等的⼀些神经核团发⽣联系,其效应也是使交感神经紧张性活动减弱。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思维导图-高清简单脑图模板-知犀思维导图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
神经支配
心脏
交感
正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去甲肾上腺素NE兴奋心脏
迷走
副交感行走于迷走神经丛中
Ach M型受体
负性变时变力变传导
血管
交感缩血管
a受体,收缩
b受体,舒张
舒血管(部分)
交感骨髂肌,Ach
副交感Ach
中枢
延髓
延髓以上
反射
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窦主动脉弓
负反馈调节
感受血管壁的被动扩张
动脉压力感受器感受血管壁的机械牵张程度
心肺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缺氧,Pco2,H+
体液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已知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之一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血管升压素即抗利尿激素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舒血管NO前列环素
缩血管内皮素 内皮缩血管因子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舒血管
心房钠尿肽
降血压
利钠利尿调节循环血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调节、化学感受性调节。

【解析】与心血管活动调节有关的感受器主要有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

(1)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是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有对牵张刺激敏感的压力感受器。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窦神经,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神经为降压神经,并分别加入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进入延髓。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增强,沿窦神经和降压神经传入延髓的冲动增多,使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强而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减弱,经心迷走神经传至心的冲动增多,经心交感神经传至心的冲动减少,故而心率变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由交感缩血管神经传至血管的冲动减少,故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

因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使动脉血压回降至正常水平,故这一反射又称为降压反射。

相反,如果动脉血压降低,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沿相应传入神经传入冲动减少,使心血管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而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减弱,则引起心输出量增多,外周阻力增大而使血压回升。

故压力感受器反射的重要生理意义在于保持动脉的相对稳定。

压力感受器对血压的急骤变化最为敏感,而且对血压突然降低比对血压突然升高更敏感。

如果病人发生急性大失血,由于血压突然降低,压力感受器所受牵张刺激减弱,可反射性地引起血压暂时回升。

(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分别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和主动脉弓区域,是能感受血液中某些化学成分变化的化学感受器。

其传入纤维分别行走于窦神经和迷走神经内。

化学感受器反射对呼吸具有经常性调节作用,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在平时不明显,只有当机体处于缺氧、窒息、大失血引起动脉血压过低以及酸中毒等异常情况下才发挥作用。

发生上述情况时,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沿传入纤维将冲动传至延髓,一方面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多,另一方面,使缩血管中枢紧张性增强,经交感缩血管神经传出冲动增多,引起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此时,大多数器官,如骨骼肌、腹腔内脏、肾等的血流量因血流阻力增大而减少,但心、脑器官的血管却略有舒张或无收缩反应,从而使血液重新分配,保证了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

所以,化学感受器反射是一种应急反应。

此外,存在于心房、心室壁内膜下和肺动脉分叉处的血管壁内的感受器以及身体其他感受器,当接受相应刺激后,冲动沿传入神经传至心血管中枢,亦可引起心血管活动的改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