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保家卫国,大爱无疆——从杨炯《从军行》赏中国古代边塞诗教学设

合集下载

语文九年级人教版《从军行》教学设计

语文九年级人教版《从军行》教学设计

《从军行》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本诗的关键词,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

2在了解诗歌中所体现出来的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的基础上,体会其昂扬蓬勃、奋发豪迈的勇于报国的精神。

3 赏析本诗的艺术手法(夸张、直抒胸臆、视听描写等)。

4初步了解边塞诗的特征及鉴赏边塞诗的方法学习重点:赏析本诗运用的表现技巧学习难点:理解本诗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概括性描写的特点教学设想:抓住关键词赏析诗句,把握诗的主旨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同学们,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描写什么生活的诗?(王昌龄,边塞诗)。

今天,我们学习杨炯的《从军行》。

二、解题《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了解作者和初唐四杰杨炯是华阴县(今陕西华阴)人。

高宗显庆六年(公元六六一年),被举为神童,送入朝廷授校书郎,才只十一岁。

永隆二年(公元六八一年),为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

他也和王勃一样,自以为有才,对人态度傲慢,武则天当政时,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

三年任满,改任盈川县令(今四川筠连县),卒于任所。

后人称他为杨盈川,他的诗文存于今者,称《杨盈川集》。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从唐高宗到武后初年,中国诗坛上出现了四颗光辉闪耀的新星------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类似的人生经历,杰出的创作才华功力近似的诗文创作,令四位新星的名字紧紧地联结在一起,被人称做“四杰”或者“四才子”,文学史上称他们为“初唐四杰”。

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代表作品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杨炯《从军行》。

卢照邻《长安古意》。

骆宾王〈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研讨课教案_19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研讨课教案_19

《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背诵这首诗歌2、想像诗歌创设的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歌中为国效力的英雄气概。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学生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塞题材的诗歌,即杨炯的<<从军行>>。

二、解题:(投影)三、作者简介:(投影)四、简介诗的背景:(投影)五.根据注释,学生自读诗歌:六.师生赏析全诗:(投影)1、全诗写了哪几个场面?2、第一联与第二联各写的什么内容?3、第三联从什么角度,描写怎样的画面?4、作者描述这几个片段运用什么手法?5、尾联运用什么手法,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七、小结并拓展阅读:A、“尚武”的社会风气,贯穿唐王朝始终,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

1、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李贺《南园》问题:诗歌最后两句表现作者什么情感2、王维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3、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

4、杜甫男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B、边塞诗介绍:1、边塞诗2、边塞诗的内容包括:(投影展示)边塞风光: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边疆将士思乡的情思:3、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八、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九、板书设计从军行杨炯来犯出征围城苦战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从军行杨炯诗歌鉴赏

从军行杨炯诗歌鉴赏

首先,从整体结构上看,这首诗精巧地组织了征战的全过程,包括辞别京城、围城攻坚、征战沙场等环节,既展示了豪情壮志,又描绘了战争场面,构思灵活,跳跃性强。

其次,从表达手法来看,杨炯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贴切的比喻。

例如“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两句,一写出发,一写到达,气势非凡,意味着将士们怀抱崇高的使命,奔赴边疆,保家卫国。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则通过环境和声音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边塞战地的严寒和艰苦,以及战士们无畏的斗志。

再次,从诗的情感色彩看,这首诗洋溢着浓厚的爱国热情和壮志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宁愿投身战场、冲锋陷阵,也不愿置身书斋、碌碌无为的豪情壮志,充满了力量和生命力。

最后,从语言艺术上看,杨炯的诗语言凝练,富有力度感。

他的诗句犹如铁骑疾驰,气势磅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他的诗也充满了音乐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总的来说,杨炯的《从军行》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边塞诗,它既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又赞美了战士的英勇,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的精神追求。

浅析杨炯《从军行》

浅析杨炯《从军行》

浅析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读完杨炯的《从军行》后,对唐代的战争历史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这首诗是“初唐四杰”杨炯的从军、出塞之作,表现知识分子立功边陲的壮志豪情,慷慨雄壮,令人感动,对盛唐边塞诗的高度繁荣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

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

许多爱国志士为国分忧踊跃从军,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突出了感情奔腾激越的特色,然而诗情却把握得颇有分寸,整体艺术画面热烈奔放而不失之“散漫”,洋溢着一种跌宕婉转、起伏有致的含蓄美感。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战争烽火传报边疆遭劫而点燃诗人心中的愤慨之火,从而点明唐军挥师出兵是正义的自卫。

长安与原庆诸州远隔千里,“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照”到长安,但是,诗歌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囊四海于胸,笼千里于咫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

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

这两句将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画面巧妙地联缀起来,既揭示了感情激荡的渊源所在,也为下文诗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义上的铺垫。

次联“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绘了唐军出发的威武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同时,也包含着此次兵发西北,负有保家卫国之重任的意味。

一个“辞”字,简洁精当地把将士慷慨激昂的出师阵容再现出来。

“铁骑”两字,不仅显示了唐军军力的强大,锐不可挡,而且隐含了必胜的自信和藐视敌人所向披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个“绕”字则形象地刻画了唐军迅猛抄袭顽敌的气势,使人顿觉雄兵有如从天而降,伏兵四起,敌人插翅也难飞越金刚铁桶。

这两句看起来,好象“景语”,但实际上却饱含感情,读后让人豪气荡然满胸。

第三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重点勾勒的是唐军将士不畏苦寒鏖战疆场的图画。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边塞诗赏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边塞诗赏析

温馨提示:结合诗歌具体词句、结合作者特点、结合 所学知识。
谢 谢 大 家!
请留下宝贵意见
归纳特征
景—— 边塞风光(奇丽、苍凉)
内容
统治者—— 穷兵黩武

艰苦生活
人 将士 友人
报国豪情(杀敌豪情) 思乡念亲 惜别感伤
壮别感奋
学考边塞诗鉴赏有哪些题型?
赏析意象 描绘画面 赏析词句 赏析写作手法 感悟情感
合作探究
从军行(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①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雪山:指祁连山。 ②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③楼兰:汉时西域诸国之一,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附近。
表现手法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借景抒情、借用典故、直抒胸臆、 对比衬托、修辞手法……
风格
豪放旷达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雄奇壮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悲壮慷慨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委婉清丽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戍守边关、渴望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 躯的豪情壮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四、厌恶连年战事,批评边将无能,反对统 治者的穷兵黩武。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 松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⑥边塞诗中常见的典故:
李广的典故: 燕然的典故: 玉门关的典故:代指边关。 楼兰的典故: 代指边境之敌。
边塞诗的思想内容
一、描绘边塞雄奇壮丽的独特景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炯《从军行》教案

杨炯《从军行》教案

杨炯《从军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歌的特点2,注意边塞诗歌中意象的运用3,学习诗歌的对比,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色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 (其一) 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这一首,描写边塞将士久戍思归的边塞诗歌。

这首小诗,笔法简洁而富蕴意,写法上很有特色。

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前三句叙事,描写环境,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创造气氛,为第四句抒情做铺垫,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显得格外警拔有力。

“烽火城西”,一下子就点明了这是在青海烽火城西的瞭望台上。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研讨课教案_18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研讨课教案_18

《从军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感知诗歌基本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品读,理解本诗的技巧,品析诗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诵读,体会诗人渴望创业立功,报效国家却苦于现实欺压的豪迈悲壮的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解读诗意、诗情,赏语言。

【教学难点】诵读,知背景,悟情怀。

【教学方法】1、诵读法。

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比较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看视频,谈感受。

……引课题:每个人的心中都藏有一个英雄梦,让我们穿越时光,回到1300多年前的唐朝,去认识一个叫杨炯的诗人,看看他的心中藏着一个什么样的梦。

(屏显:杨炯《从军行》)二、朗读,知内容,提问题。

1.读诗有三味:读、品、悟,读,首先要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语气,请学生根据以上三点互相讨论:得出自己的发现。

(1)读音:生字:阙宁(2)节奏:二一二,二三。

(3)语气语调:全诗的叙事风格浓郁,感情慷慨豪迈。

(读诗就是把自己代入到诗人的角色去再现诗歌情景。

)2.学生示范朗读,学生点评3.请同学们默读全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理清结构,读顺诗句,理解诗意。

3.全班读三、品读,理结构,赏语言。

(一)解题: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从军)小问题引导,理清结构和内容:(1)谁从军?诗人是以什么身份从军的?(2)诗人为何从军?(3)敌寇入侵,诗人有什么反应?朝廷有什么反应?(4)出征取得怎样的战果?战争的场面怎样?(5)诗人发出了怎样的心声?(二)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诗中美点”1、品词析意“照、自、绕”2、手法:夸张、对偶、绘声绘色、烘托渲染、虚实结合、直抒胸臆3、场面情景描述如:你能借助想象和结合诗句把战争的场面描述一下吗?(漫天大雪,纷纷飘下,军旗上画着青龙白虎之类的图案,黯淡模糊,看不清了;北风呼啸,战鼓雷鸣,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回荡在边地沙场之上。

从这里便可以想象得到,那兵来将挡、人仰马翻、刀光闪烁、箭簇纷飞、战马嘶鸣、杀声震天的壮烈场面。

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

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

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在大家的学习生活当中,应该都接触过古诗词鉴赏吧,那么怎么去鉴赏一首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爱国诗《从军行》原文及鉴赏 1《从军行》原文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从军行》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前两句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

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

用夸张的手法写外患严重,情势危急,生动传神的把战事紧急的军情传递给读者,并引出下文。

“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辞凤阙”,描写军队辞京出师的情景。

“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

“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这里,诗人用“牙璋”、“凤阙”两词,显得典雅、稳重,既说明出征将士怀有崇高的使命,又显示出师场面的隆重和庄严。

第四句“铁骑绕龙城”,显然唐军已经神速地到达前线,并把敌方城堡包围得水泄不通。

“铁骑”、“龙城”相对,渲染出龙争虎斗的战争气氛。

一个“绕”字,又形象地写出了唐军包围敌人的军事态势。

五六两句开始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保家卫国,大爱无疆——从杨炯《从军行》赏中国古代边塞诗教学设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保家卫国,大爱无疆——从杨炯《从军行》赏中国古代边塞诗教学设
1、诗中描写边塞的景物有哪些?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诗中描写边塞的景物有哪些?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解释诗题。
2、小组合作赏析诗文。
3、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总结意象
学生总结,老师补充介绍。
七、课堂演练,小试牛刀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每小组找出一首边塞诗赏析。
2、搜集更多的边塞诗意象。
保家卫国,大爱无疆
——从杨炯《从军行》赏中国古代边塞诗
授课人:赵慧茹
【教学目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了解边塞诗文学常识和常用意象。
2、提升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
3、体会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边塞诗文学常识和常用意象。
难点:提升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体会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四、赏析古诗,总结方法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解释诗题。
2、小组合作赏析诗文。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杨炯的《从军行》古诗文赏析

杨炯的《从军行》古诗文赏析

杨炯的《从军行》古诗文赏析《从军行》杨炯烽火照西京①,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②,铁骑绕龙城③。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④,胜作一书生。

【注释】①烽火:战火。

古代设烽火台,举火以传递信息。

②牙璋:古代指挥军队的符契,分两片,分由朝廷和前线主帅保管,相合处犬牙交错,故曰牙璋,犹虎符之类。

凤阙:泛称朝廷宫殿。

③龙城:汉代柳城,晋时前燕慕容皝曾建国于此,改称龙城,其地在今辽宁朝阳境。

不过唐诗人笔下的龙城,一般为“边塞重镇”之泛指。

④百夫长:最低级的军官。

【诗大意】因敌人侵犯边疆而升起的报警烽火照耀京师长安,将士们报国的热血沸腾,无法平静。

将军奉朝廷命令率领部队奔赴前线; 战士们跃马横戈,严阵以待,抗击进犯之敌,保卫边防重镇。

(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 大雪弥漫,使战旗上的彩画黯然失色; 旷野中呼啸着的朔风夹杂着阵阵战鼓声。

我多么渴望投笔从戎,担任一名军曹,到战斗第一线冲锋陷阵,报国杀敌;那岂不比做舞文弄墨的文人强得多么!【赏析】《从军行》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

唐代诗人往往沿用这一题目创作征战戍边题材的边塞诗。

这首五律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它虽不是写诗人亲身战斗的经历,但却概括了当时广大爱国志士报国卫土、慷慨赴敌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心情,也凝铸了诗人自己投笔从戎、到边塞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诗的首联“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以明快的语言,写出在战争突然降临的时候主人公的心态。

上句写边塞告警的信息(烽火) 传到京师长安,使用一个“照”字,显示出形势的突变和紧迫,使读者感受到战火弥漫西北边境,连长安也笼罩在一片战争气氛中。

下句写生活在战争环境下的主人公心态:热血沸腾,情绪激动,无法平静。

这种心态,既是当时广大爱国志士和出征将士精神风貌的艺术概括,也是诗人自己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和写照。

读来特别感到亲切动人。

中间两联,紧扣“从军行”题旨,具体描述出征和战斗两个场面,层次井然。

次联写出征:“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杨炯《从军行》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阅读试题及答案】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参考答案】1.诗中写了一位书生从军边塞,抵御外患的过程(意思相近即可)。

2.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3.最后两句采用的是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现了作者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当时唐王朝强盛国势下的_________的民族心态,读来令人豪情满怀。

“牙璋”“凤阙”“铁骑”“龙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 的修辞方法。

4.全诗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其中,首联采用_______ 的写法,先交代____;中间两联采用_____ 的写法,描写 ________ ;尾联采用______ 的写法,表达 ________。

全诗富有_____主义色彩。

参考答案:3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借代的修辞方法。

4实写;赴边缘由及心中所感;虚写;描写想象之境,反映军威战况;实写,表达从军赴边的强烈愿望;浪漫。

(5)本诗用“照”“辞”“绕”这些动词写出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请作简要分析。

答:三个动词描写了三幅典型的画面。

一个“照”字写出了敌军入侵之急,这激起了“书生”心中的爱国情怀。

一个“辞”字写出了“书生”辞别朝廷,告别家人,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的情景。

一个“绕”字,写出唐朝的军队把入侵的敌军紧紧地包围起来,一场激战就在眼前的情景,也表现了英雄的气概。

三个动词高度概括,生动地描写了书生从军的原因和过程,语言准确、凝炼。

(6)第三联描写战斗的情景,诗人是从什么角度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的?试作简要赏析。

答:诗人没有正面描写战斗的激烈,而是从侧面,采用景物描写和气氛烘托的艺术手法来描写一场激战。

愿以此身长报国——《从军行》(杨炯)鉴赏

愿以此身长报国——《从军行》(杨炯)鉴赏

愿以此身长报国——《从军行》(杨炯)鉴赏从军行唐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本诗首句先交代创作背景:狄戎犯边,战火已然蔓延到西京长安。

次句写诗人主观感受:“不平”,个人觉得,诗人应该是和百姓一起心怀不平。

第三句开始描写战事:面对入侵,将领辞别宫阙奔赴战场,骁勇的骑兵已经包围了敌军老巢。

大雪让旌旗凋零暗淡,朔风夹杂着战鼓的响声。

最末两句直抒胸臆:宁愿做一个低级军官,也胜过做一个书生。

全诗意境开阔宏大,用《从军行》的乐府古题描绘出壮丽的边关在战争图卷。

首句“照”字,符合“烽火”的特点,突出战事的急切。

后来盛唐诗人高适所谓“单于猎火照狼山”与之异曲同工。

“牙璋”原指兵符印信,此处代指领兵将领。

“凤阙”同样用借代,代指皇宫。

特写式地描绘出将领辞京的画面。

这一句通过对将领辞京这一幕的描绘,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意境,凸显战争的正义性。

“龙城”是汉时卫青功成名就的战场,是当时匈奴的大本营,此处代指敌军老巢,“绕”字暗含包围之意,侧面显出战事顺利。

同时,战事顺利自然离不开大唐军威,笔者认为,此处也含有诗人对唐代军力的自信和赞赏。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生动传神刻画出战场景象,战场开阔辽远,但是军旅生活艰辛,笔者认为此句化用的南朝江总“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的字句和《木兰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意境,这三句都是摹写军旅战场生活的好句,放在一起品读更加值得玩味。

末两句的高亢呼号,堪称文人的时代最强音。

“宁为百夫长”的豪情,不仅是杨炯的心声,更是唐代士子的共同情结。

生在开疆拓土的盛世,身处刚劲豪迈的尚武风气中,文人墨客也有武夫的英气和豪气。

唐代诗人们用一首首瑰丽雄奇的诗篇挥洒着自己的壮阔情怀。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黄云陇底白云飞,未得报恩不能归”“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汉之班超投笔从戎只是个人选择,而唐代诗人们效命疆场却可为潮流,这既是他们自己的豪情,也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每小组找出一首边塞诗赏析。
2、搜集更多的边塞诗意象。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根据提示填写诗句。
二、出示目标,把握重点
1、了解边塞诗文学常识和常用意象。
2、提升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
3、体会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
三、明确题材,了解常识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杨炯、李贺等。
四、赏析古诗,总结方法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解释诗题。
2、小组合作赏析诗文。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总结方法:解诗题、赏诗句、悟诗情。
五、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1、诗中描写边塞的景物有哪些?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诗中描写边塞的景物有哪些?
2、这首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布置作业
保家卫国,大爱无疆
——从杨炯《从军行》赏中国古代边塞诗
授课人:赵慧茹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文学常识和常用意象。
2、提升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
3、体会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边塞诗文学常识和常用意象。
难点:提升学生赏析古诗的能力,体会边塞诗所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1、解释诗题。
2、小组合作赏析诗文。
3、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六、拓展延伸,总结意象
学生总结,老师补充介绍。
七、课堂演练,小试牛刀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