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讲解人教版新课标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绝对优秀实用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绝对优秀实用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问题三: 作者如何展开批驳,论述对方的观 点绝对是一种谬论?
首先一针见血指出,
部分中国人一直以来就丧失自信力!
其次,热情赞美 中国自古到今那些中国的脊梁们一 直以来都是富有自信力的。
作业布置:下同这四类各指哪 种类型的英雄?
“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
据,要看地底下。
说出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状元宰相: 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地底下: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 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 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中国人健忘而日本人执着

现在不少人批评日本人在新年时对靖国神社进行参拜,是 对战犯的怀念,是军国主义复活的徵兆。不管日本人的动机 如何,逢年过节总有大量日本人自发地参拜神社,说明日本 人对过去那些为国家牺牲的"先烈"念念不忘的感激心情。中 国在抗日战争中也有大量为国家牺牲的先烈,但现在有多少 中国人还记得他们,更不用说参拜他们的英灵了。中国虽有 一些烈士纪念碑,但那已被中国人当作游览胜地,去那里的 目的不是为了悼念先烈,而仅仅是为了游玩看风景。日本战 后到经过激战的太平洋各岛屿,花巨资收集日本兵的遗骸回 国安葬。越战后美国和越南复交时的主要要求之一,就是要 求越南归还美军的遗骸,并派人到越南各处搜寻美兵遗骸。 而中国和越南关系正常化时,根本没有提到收还中越战争中 战死中国士兵遗骸的问题。中越战争的烈士们热了一阵很快 就被人们忘记了,朝鲜战争、抗日战争的先烈就更忘得无影 无踪了。
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中国人妄自尊大而日本人谦虚好学
中国被西方列强痛打后,仍然对"中华文明天下第一"这 一点深信不疑,把西方人侵略中国看作是"儿子打老子"来聊 以安慰。即使是改良派,也只是认为中国败于西方仅仅是由 于西方的船坚炮利,中华文明本身并不落后于西方。西方列 强打入日本后,日本人忽然醒悟道:自己认为是野蛮人的西 方人,原来是真正的文明人,而日本人自己才是地道的未开 化野蛮人,因而在日本掀起了"脱亚入欧"的运动。1945年日 本败战后,再次认真向打败自己的美国学习,进行了脱胎换 骨的民主主义改造,将军国主义的日本改造成为民主主义的 经济大国。中国至今为止也未能摆脱贫穷落后的现状,最重 要的原因莫过于中国人妄自尊大的品性。中国人总把自己的 优点放在嘴上,又总把眼光盯在别人的缺点上。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示范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示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的一篇课文,主要探讨了在近代历史背景下,中国人是否失掉了自信力。

课文通过分析中国历史、社会现状以及民族精神等方面,指出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而是在不断努力、拼搏中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

本课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民族自信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民族自信这一主题,他们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深入思考和探讨的能力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观点可能存在不同看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引导学生理性分析、深入探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近代中国历史背景,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重要概念和观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课文中所阐述的“中国人是否失掉自信力”的问题,以及作者对此的分析和结论。

2.原因:该问题涉及到近代中国历史、社会现状和民族精神等多个方面,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讨论交流、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近代中国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中国近代史,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结构和主要观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3.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原因和现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九年级课文知识点详解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凌侮。

“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的一时甚嚣尘上。

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了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生字词省(-ǐng)悟诓(kuāng)骗脊(jǐ)梁搽(chá)前仆(pū)后继文章结构第一部分: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二部分:驳斥对方的论证。

第三部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同时写出作者鲁迅的观点——从古至今都有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课后思考“中国的脊梁”指的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脚踏实地地为民族地进步而奋斗地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地“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于下层,代表着广大民众地利益。

反复强调“中国地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地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地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地真正代表。

新学期初中语文学习方法1、制定计划制定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契合的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

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成绩提高便指日可待。

2、主动预习—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二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3、做好上课准备(1)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新人教版
手段。
诓骗 kuāng 用谎话骗人。 搽 chá 涂抹。
为民请命:为人民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精品课件
7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找出敌方的论点和 论据,并讨论其逻辑关系,再找 出作者的正面论点和论据,然后 尝试用提纲的形式显示课文的主 要内容和大致结构。
主要指广大劳动人民,也指
“埋头苦干的人”
历史上那些科学家、文学家 等。
如:大禹、李时珍、蔡伦、祖冲之、司马迁……
指历史上起义反封建统治和 “拼命硬干的人” 抵御外侮的英雄人物 。
如:陈胜、吴广、岳飞、文天祥、辛弃疾、李自成、 洪秀全、关天培、邓世昌、戚继光、 ……
精品课件
18
“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
精品课件
20
7、“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 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 地底下”这一句话中“状元宰 相”“地底下”分别指什么?
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政客和 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精品课件
21
文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精品课件
5
驳论文的一般结构:
1、树靶子(摆敌论点/敌论据)
驳论点 2、打靶子(批驳 驳论据 直接反驳 )
驳论证
3、立自己观点 4、证自己观点
间接反驳
5、作结论(或重申观点、深化观点)
精品课件
6
字词积累
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慨叹 kǎi 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 xuán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
(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 前仆后继地战斗。 (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 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详细解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详细解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文详细解析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却也是事实。

(①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怀古伤今了“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品味】“两年以前”“不久”“现在”,时间的递进,表示了这种状况的长久性和一贯性。

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实则是为下文树立了批驳的靶子。

“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一句极具讽刺意味,勾勒了当局者可怜可悲的嘴脸。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②文章是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段析】文章开头就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一部分:树起批判的靶子。

【品味】“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对方的论点。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段析】根据对方的论据推出:中国人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

【品味】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刻画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③“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

”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④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品味】明知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故意这么说,可以反衬事实——“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斥责悲观论者“朽木不可雕也”,一扬一抑,尖锐泼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点梳理

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中篇小说《阿Q正传》。

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许多本杂文集,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二、故事背景九一八事变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我国国土日益沦丧,悲观失望的气氛笼罩着上层社会。

1934年8月27日,当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发表了《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鼓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这种散播悲观失望情绪、混淆黑白的论调,是极其有害的。

鲁迅就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写作本文进行针锋相对的批驳和揭露。

三、理解词义1.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

怀古,追念古代的事情(多用于有关古迹的诗题)。

伤今,对今天的人或事感到悲伤。

2.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3.玄虚:空而不切实;靠不住;不可信。

4.渺茫: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5.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6.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7.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既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8.诓骗:说谎话骗人。

9.不足为据:不能够当作证据。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②):摆出对方的论点和论据,树立起批驳的靶子。

第二部分(③—⑧):驳斥对方的论点和论据。

第三部分(⑨):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

五、问题解疑1.本文以问句做题目有哪些好处?这个问句聚焦了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兴趣;它以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十分巧妙;它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自己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询问,这样的标题内涵十分丰富。

2.“总”“只”“一味”三个副词有得很好,好在哪里?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

2024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2024年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课件新人教版

祈祷( dǎo )
省悟( xǐng )
搽粉( chá )
渺茫(miǎo)
慨叹( kǎi ) 脊梁( jǐ )
(2)词义
诓骗(kuāng )
诬蔑( miè )
为民请命: 前仆后继: 自欺欺人: 舍身求法:
请命,代人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欺骗别人。 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都二
能分
运浇
用灌
好,
“八
二分
八等
定待
律;
”二
,分
我管
们教
一,
起八
,分
静放
待手
花;
开二
。分

➢ Pure of heart, life is full of sweet and joy!
绩 ,













我们,还在路上……
小说文体
议论文—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 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立论文 议论文分类:
驳论文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听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理清思路 整体探究
文章脉络
树靶子
打靶子
摆论敌 论点
驳敌论点 驳敌论据 驳敌论证
立观点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 逻辑思维能力。
二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民族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被誉为“
批驳论据
第一段,从公开的文字看......
批驳论证 第3-5段
探究论证过程
鲁迅要批驳的论点、论据、论证分别是什么? 阅读文章1-5段请填写表格
第从一 公段 开: 的文字上看起来第:二两段年,以中前国,人我失们掉总自自信夸力着了“地大物博”, 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 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 事实。
≠ 失掉的是“他信力”
驳(驳敌论) ——直接反驳 发展着“自欺力”
自信力
(第3-5段)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立(立己论) ——间接反驳
(第6-8段)
埋头苦干的人
古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Leabharlann 的人论据舍身求法的人
脊 梁
(第9段)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结(作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
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从正面阐明作者的见 解或 主张。
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 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今天将要学习的《中国人 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驳论文。
文体知识
驳论论证方式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来看,分为立论文和驳论文
论点
论据
论证
◎直接批驳:驳论点 、 驳论据 、 驳论证
本身就是错误的 论据的真实性 、可靠性
论点论据之间必需 要有内在逻辑关系
◎间接批驳:正面立论(摆出自己的观点)
批驳方式:先破后立、边破边立、先立后破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那么依你的阅读体验,鲁迅是如何批驳的呢?和同学一起来讨论:
1、鲁迅先生要批驳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分别是什么?请填写下表。
批驳论点 批驳论据 批驳论证
第2段(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第1段(……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 第3--5段(失掉了“他信力”,发展“自欺力”)
2、 鲁迅先生是怎样批驳这个观点的呢?请你完成下表。
4、鲁迅何以要批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写于1934年9月25日,那时,离“九一八” 事变已三年有余,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在践踏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向 关内步步进逼,一些人对抗日前途持悲观论调。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 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 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国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写 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甲同学: 举例论证,形象生动地例举中国历史上各种富于自信力 的例子,驳斥对方。
乙同学: 比喻论证,化抽象为形象,喻言和正言的交错迭出,将感性比喻和 理性说理融合,令人深思,效果立现。
本义:有坚硬、竖直、人体的中轴等特点
埋头苦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拼命硬干
比喻 中国脊梁
比喻义: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 神、对历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 优秀儿女。
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先用驳对方论证过程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 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问题在于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就 是说,论证上不合逻辑。就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然后是从正面提出论点,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 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合,批驳就 全面深刻,十分有力。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精品教学课件
请与同伴交流!
小 结 与 思 考
这节课的学习你有 什么收获?
课后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明白了什 么? 还有什么疑问吗?
课后作业
1.基础型作业: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2.发展型作业:完成本课时练习。
总结点评 反思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都非常棒 。在以后的学习中,请相信你们是存在着 巨大的潜力的,发挥想象力让我们的生活 更精彩吧。
着这个字眼起伏翻腾,在“信”的对象、类属、影响上大做文章,并运用 仿拟的手法,增添了讽刺意味。
深入探究——课堂练习 文章最后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的哪些话相呼应?你对这句话 是怎样理解的?
“状元宰相”是指国民党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他们的作用只是为世道搽上 “自欺欺人的脂粉”;
树靶子
打靶子
立观点
摆敌论 论点
1-2段
驳敌论 论证
3-8段
证明自己 观点
9段
整体感知
1.阅读全文,找出对方的错误观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整体感知
2.找出作者认为对方观点错误的原因
过去:信“地”

敌 论 点
信“物” 信“国联”
他信力

但从未相信过自己


现在:热衷于求神拜佛
自欺力
整体感知
3.仔细阅读课文,找出作者是如何反驳的。
“总”表明时间长、频率高,表现出国民党夜郎自大的丑态。 “只”表明不做别的考虑,表现出国民党仰仗别人的可怜相。 “一味”表明专注于此,表现出国民党顽固不化的样子。
深入探究—— 品味语言
2.“他信力”与“自欺力”都是作者自创的词,作者是怎 样创出这两个词的?这两个词的使用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讲解人教版新课标

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讲解人教版新课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讲解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发达,人民安居乐业,非常幸福。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体会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知识汇总1、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19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共19张PPT)

间接反驳
古 拼命硬干的人 脊
论据
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今 有确信, 不自欺 前仆后继的战斗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 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小部分 中国人
以偏 概全
所有的 中国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立论文
驳论文
1.定义:
1.定义:
论辩时针对对方的观点加以批驳,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 在批驳的同时阐述己方的观点
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 2.方式:
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文章 体裁。
议①提出论点②证明论点③总结论
比较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我们有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第一题目暗含了作者反驳的论点, 为自己的反驳竖立了靶子。
第二题目传达出了对认为自己失掉 自信力的中国人的悲哀和愤怒的情感。
第三题目用反问的句式,引发了读 者或者说中国人的思考,思考有没有失 掉自信力这个论题。

2.要求:
论3.驳论文的破立结合:首先指
①要对论述的问题有正确的 出对方错误的实质,再批驳已指
看法
文出的错误论点,并在批驳的同时
②用充足有说服力的论据
或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正
③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确观点加以论证。
说理过程
立论:提出论点——用论据进行论证——得出结论
驳论:摆出错误论点、论据和论证——批驳错误论 点、论据和论证——提出自己的正确论点
驳论论证方式 直接批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五四学制)语文九年级上册

使人迷惑的欺骗手。
渺茫 :机率微小。时地远隔,模糊不清楚;烟波辽阔。 舍前身赴求后法继::前进指追面,佛求的连教真人续徒理上不不而去断惜不,。牺惜后牲牺面自牲的己自人,己就远。跟道上求去经。。形后容比奋喻勇为前了
前仆后继 :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英勇斗
争,不怕牺牲。
不足为据 :不能作为依据。
拓展延伸
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身体的中轴等特 点。这里比喻中国自古以来有着坚定信念、不屈精神、对历 史发展起到重大推动作用的优秀儿女。这样的比喻形象地揭 示出有自信力的优秀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 ,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的重大作用。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他们分别指什么 人? 他们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吗 ?请举例说明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 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 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 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背景简介
拓展延伸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 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 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 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他们你 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吗?请举例说明 3.“逆境是否有利于人的成长”请你说说自己的观点(论点+论据)
一般有两种方法:直接批驳,间接批驳; 直接批驳一般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间接批驳一般用正面立论。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12
H
小结
本文抓住敌论据不能证明 敌论点为“突破口”,以 反 驳对方的论证为武器, 一举击中其要害。反驳强 劲有力。
13
H
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4
H
15
H
7
H
5.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首先摆出对方三个论据: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
信“物”并非“自信”。
(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
信”。
(3)求神拜佛是“自欺”。
8
H
6、提问:文中“他信力”“自欺力” 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7、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
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
H
检查预习
诓骗:哄骗。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 骗手段。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
悲伤。
2
H
作者介绍
3
本文选自《且介亭 杂文》,作者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鲁迅是他1918 年为(新青年)写 稿时开始使用的笔 名。浙江绍兴人。 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和革命家。
H
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 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 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 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 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 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 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 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4
H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 论点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解)(基础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16课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讲解)(基础版)(含解析) 新人教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习要点】1.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2.“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在今天还有哪些现实意义?【背景介绍】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紧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针对这种论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

【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慨.叹:玄.虚:诓.骗:2.解释词语。

渺茫:为民请命:怀古伤今:地大物博:摧残:抹杀:诬蔑:自欺欺人:【反馈矫正】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ǎi uán uāng2.解释词语。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特产丰富。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抹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诬蔑: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课堂探讨☆要点一: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探究活动】本文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教师释疑】答题格式:首先以……开篇;以……引出……话题;提出……开门见山点明中心其次,阐述……;列举……阐明……;描写……;记叙……;最后,以……~收束全文;卒章显志,点明……;首尾呼应,强调……【讨论明确】首先作者承认了“中国人”以前所说的“地大物博”、“只相信国联”、“一味的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事实。

后又摆出了敌论点,但是通过作者的一番论证,用敌论据推导不出敌论点,只能推导出“中国人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的论点,这是本文的驳论部分;后作者摆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又举了“从古到今,有自信力的中国人”(论据部分详见7.8自然段)。

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 课件

九年级语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第一课时 课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文体知识:
• 文学体裁: 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 文章体裁: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
议论文知识: 论点:作者在文中所要阐明的观点。 论据:作者用来证明观点的依据。
(事实论据,事理论据) 论证:作者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真实性
的论述过程。是由论据推出论点 时所使用的推理方法。
这样作者用驳论证的方法驳斥对方的论点。
• 接着,作者又从正面立论,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 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的观点,通过回顾历史,关注 现实,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的观 点不能成立。
• 这样,作者运用驳论的方法,先破后立,全面深刻 地驳斥了对方的观点,巧妙有力,发人深省。
课堂巩固训练:
1.填空:
树立靶子
对方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从来就没有
直接反驳 信“地”信“物”信“国联”(他信力“)自信力”,
求神拜佛(自欺力)
何谈失去?
} 提出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 间接反驳 ---- 的中国人在。
提出论据:从古至今有满怀自信力----- 的“中国的脊梁”
得出结论: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明确作者思路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议论文从论证方式看,可分为立论 和驳论两种。
•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 己的见解或主张。
•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 判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 张,确立正确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 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①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文章第1段摆出对方论据,第2段紧接着摆出对方 论点。第3至第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 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结 论,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 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叫嚷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 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接着,作者在第6 段至第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我们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 面立论,第7、8段歌颂了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 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第9段是结论, 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解析PPT课件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解析PPT课件

2.“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 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 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 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 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 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去之而 唯恐不及。
3.“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 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4.“自欺力”“他信力”是作者的新造词, 用“自”和“他”“信”和“欺”两组 反义词衍义造成,与“自信力”对照, 表现出极其深刻的讽刺意味。
示例: 他们是科学家,如华罗庚、李四光、邓
稼先、袁隆平、陈景润······
他们是体育健儿,如邓亚萍、王楠······他 们是抗击非典的英雄们,如74岁高龄抗战在 “非典”第一线的姜素椿和那些光荣倒下的 邓练贤、叶欣、梁世奎、李晓红······他们是 做着飞天梦的数代航天人······
运用理论和事实论据,驳斥下面 的错误观点。
1.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 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 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 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 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 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 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 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法来 欺骗别人。
舍身求法: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追求佛法, 后来比喻为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 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文中指国家疆土辽阔,资源丰富。
.
3
七十八年前的9月18日,也就是1931年的 9月18日,日本炮轰中国东北军大营,袭击 沈阳城,挑起了“九一八事变”。“九·一八” 以后,日寇加紧侵略我国,国土日益沦丧。 国民党反动政府于1934年派亲日分子黄郛乞 求和平,遭到日本公使有吉明的拒绝。日军

2023-2024 部编版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2023-2024 部编版初中语文 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

(6)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
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之外的中国人民。
合作探究
主旨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人 散布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 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明确提出了中国人 的绝大部分没有失去自信力,极大鼓舞了中 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表现了作者一颗爱国的 赤心。
驳论据
谬论:金钱是万能的,因为人们常说:“有 钱能使鬼推磨。”
批驳:“有钱能使鬼推磨”虽然告诉我们金 钱的无所不能和巨大威力,甚至连鬼都能买通。 但它毕竟只是一句民间俗语,民间俗语只是人们 在生产生活中凭经验总结而出,并没有科学的依 据。用没有科学依据的东西作为论据,其证明的 观点当然也就不可信。
文体知识
驳论点
谬论:金钱是万能的,因为人们常说:“有 钱能使鬼推磨。”
批驳:的确,金钱在人们的生活中总是表现 为无所不能,似乎可以买到物质世界的大部分东 西。但是,金钱能买到知识吗?金钱能买到感情 与爱情吗?金钱能买到时间吗?金钱能买到生命 吗?……可见,“金钱是万能的”这样的观点是 片面的、武断的。
文体知识
陷的。再拿它来证明另一个观点,这样的推理
过程更不经推敲,因此,这个论断无论是论据
还是因果推理都是站不住脚的。
文体知识
反证法
通过确定与论题相矛盾的判断虚假来确定论 题的真实性。
古时候,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 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 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王戎断定 :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结果真如王戎所预 料的,李子苦涩无比。于是伙伴们便好奇地问他 :“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呢?”王戎说:“假 如李子是甜的,能吃,那么早就被路人摘完了。 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得出结论: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 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 是不足为据的,要看地底下。
标红的词该怎样理解?
“脂粉”——国民党反动派御用文人发表的欺骗性宣传。 “脊梁”“筋骨”——气节、操守、人格、品质。 “状元宰相”——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 “地底下”——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共产党领导的群 众革命力量。
kǎi ( 慨 )叹
miè 诬( 蔑 )
miǎo ( 渺 )茫
多音字
( lǒnɡ )笼罩 笼
( lónɡ )鸟笼
( pū )前仆后继 仆 ( pú )仆人
( mǒ )抹杀
( qiè )切肤之痛
抹 ( mā )抹布
切 ( qiē )切除
( mò )拐弯抹角
形似字 诓(kuānɡ)诓骗 框(kuànɡ)门框
他信力
(3)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
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信鬼神 自欺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人失掉的是他信力,正在发展自欺力
批驳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对方的观点,这是属于驳论证。(直接批驳)
细读文本,理清思路
辅读资料一:关于“公开的文字” 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 国主义的铁骑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 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 8月27日,《大公 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 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这种悲观主义论调, 鲁迅写下了这篇文章。
语言尖锐犀利,具有战斗性,带有讽刺意味。
自信力
他信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知识讲解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发达,人民安居乐业,非常幸福。

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学习目标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体会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3、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知识汇总1、解题本文是一篇驳论文。

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

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鲁迅写这篇文章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

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的“横战”。

可是,健康的恶化和精神的压力,并没有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

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

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指出中国有充满自信力的人存在着,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

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

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还包含着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

鲁迅向来擅长在标题上做足文章,这篇也是一样。

2、关于驳论文驳论文,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反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从而表明自己正确的见解和主张。

驳论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即“驳”与“立”,在驳斥对方错误观点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

“驳”是“立”的前提,批驳对方的要点在于抓住“突破口”。

寻找对方论点,论据或论证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揭示谬误,从而立论。

“立”是“驳”水到渠成的结果,也是“驳”的必然要求,它也可以在驳论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但是立论的观点一定要鲜明。

驳论文批驳对方观点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

所有批驳的方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驳倒对方的论点。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的作者,是同学们熟悉的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

他的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小说集有《呐喊》、《彷徨》等。

3、作家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且介亭杂文》是鲁迅的一部杂文集,收录了鲁迅在1934年所写的杂文二十八篇。

包括《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儒术》,《忆韦素园君》,《答曹聚仁先生信》,《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以眼还眼”》,《运命》,《拿破仑与隋那》,《关于新文字》,《阿金》等。

“且介亭”的“且介”这一名字是取“租界”两字各一半,意味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内到处是外国的租界地。

《且介亭杂文》1937年上海三闲书屋初版。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卷。

4、读准字的音玄虚渺茫诓骗慨叹诬蔑脂粉倘若抹杀5、给多音字注音并组词仆┍________()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舍┍________()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区分形似字┍梁________()┍慨________()┕粱________()┕概________()┍诓________()┍抹________()┕框________()┕沫________()7、结合文章内容解释词语【自夸】自己夸耀自己。

【自欺】自己欺骗自己。

【自信】自己相信自己。

【玄虚】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渺茫】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说谎话骗人。

【摧残】使身体、精神等蒙受严重损失。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为民请命】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

也指替老百姓说话。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

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不值得当作根据。

内容分析整体感知1、从文中找出对立的论点、论据。

对方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作者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对方论据: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作者的论据:列举古今“中国的脊梁”2、理清结构层次第一部分(1、2)摆出对方论据和对方论点。

第二部分(3—8)批驳:第一层(3—5)直接驳论证:失掉自信力的是反动统治者,并发展着“自欺力”。

第二层(6—8)间接驳斥:大力歌颂历史和现实中的“脊梁”——自信的中国人。

第三部分:(9)提出判别标准,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明是非,识大义。

具体分析1、本篇驳论的“突破口”是什么?它又是怎样批驳的?驳论性的文章,是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论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

本文开头部分树好了靶子,而且是先摆谬论论据,后摆谬论观点,这样的安排,有利于在反驳谬论时使敌论的薄弱之(批驳的突破口)更明显。

接着作者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思路归谬,剖析了对方论据的虚伪性和片面性,有力地反驳了论证。

作者的批驳层层展开。

再以强有力的事实论据: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我们中国人都有自己的“脊梁”(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有确信,不自欺,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他们有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这是中国人民的代表,从这些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相反失掉自信力的恰恰是那些卖国求荣、善于伪装的民族败类。

2、作者针对有人感慨什么的错误观点,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驳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是什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中国的“脊梁”们并没有失掉自信力。

3、文中第8段中“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什么人?“一部分人”又指的是什么人?“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中国的“脊梁”。

“一部分人”指那些认为“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人。

”4、说说作者在文中所谈的“他信力”和“自欺力”分别针对什么而言。

“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这句话中的“他信力”是针对丧失自信心后,把希望都寄托在外界的力量。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这句中的“自欺力”是针对连外界的力量都指不上了,就只好“自欺欺人”了。

5、“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一句中加点词语各指什么?“公开的文字”指国民党官方或半官方报纸及书刊上的言论。

“两年以前”指“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了东三省,“一二?八”事变日军打进了上海。

“有人慨叹”的“有人”,指国民党御用文人,如《大公报》的编辑,也包括一些认识不清的人。

6、“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

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

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

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7、“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

“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

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

”(《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8、第4段有一些加着重号文字(“一到求神拜佛……它可以令人更长久地麻醉着自己”。

),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

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

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这些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问题探究1、标点符号的妙用(1)冒号的运用:“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句尾的冒号用在总提语之后,意在让读者注意下文将分项加以说明。

(2)分号的运用:冒号的后面是一连串的句子。

中间作者使用了两个分号,“两年以前……,是事实;不久……也是事实;现在……——却也是事实。

”这样一来整个句子的两部层次就一目了然了。

不但层次分明,语调也递次加强,感情色彩愈加浓烈。

(3)破折号的运用“……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却也是事实。

”前面所举的“两件事实”后面用的都是逗号,只在第三件“事实后面用了破折号,意在表示比逗号更长的停顿。

以此表示出作者的强烈的义愤和讽剌蕴味。

这里的破折号用得十分恰当,它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写作特点分析(1)针对敌论,先驳论证,后驳论点,层层反驳。

例:本文成功地运用了驳论证和驳论点两种反驳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