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土地改革历史人教八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9年至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较为片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生活,理解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意义。

同时,学生应学会从历史事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变革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以典型土地改革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源。

2.历史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材料。

3.学生分组名单、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的变革。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土地改革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材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土地改革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具体措施及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教师出示《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表格,学生读表格,思考回答问题:从中你能看出什么问题?
引出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教师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指导学生对其内容有进一步的了解,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指导学生再次阅读P12——13课文,回答动脑筋:
土地改革,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
师:农民长期遭受地主剥削的根源是什么?农民什么时候彻底翻了身?
这就是我们共同学习的新课:土地改革。
师生共同认知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2——13内容,了解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以疑问作为开端,创设情境,渐
入新课,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目标意识、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后解答基础知识问题。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历史问题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力。
历史
时刻
教师播放《土地改革》录像,学生观看录像。
让学生体验农民的喜悦心情,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新中国成立后的什么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看出政府采取该措施基本目的是什么?
(3)该措施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1.C 2.A 3.A 4.A 5.C
(1)土地改革。
(2)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3)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教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

那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第一篇章: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起来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的历史事件。

通过对土地改革的回顾,让学生了解我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以及这一变革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需要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此外,学生对于农村社会的变革及其影响的认识有限,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我国农村社会变革的认识,珍惜来之不易的社会主义制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教材,掌握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农村景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需要进行土地改革?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课标解读】本课课标要求:(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针对课标(1)知道这一层面,通过设计的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让学生自主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颁布的机构,主要内容。

再结合视频、史料、图片等对重点知识探究学习。

针对课标(2)理解这一层面,呈现一组史料,让学生通过读史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并给予一定时间进行记忆。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建立政权难,巩固政权更难。

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等运动,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学情分析】二年一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好,上课回答问题比较积极。

我们是农村的学校,学生虽然都是农村的孩子,对土地并不陌生,但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很少用他们干农活,所以他们对土地并不十分了解,对土地改革时期的历史更是非常陌生,对“封建土地制度”等概念也难以理解,在学习本课时,他们可能会感觉非常乏味,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在教学中,我适当的应用影像资料、图片、口述史学等手段给学生直观的视觉及听觉冲击,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得出结论。

同时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2.通过材料分析解放前封建土地制度的弊端,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3.通过观看土地改革视频、图片、史料分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实施;4.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这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

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到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教材内容详细,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实施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

但土地改革这一主题相对较为具体,学生可能对其背景和过程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探究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封建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享学习成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视频、图片等资料。

3.课堂讨论分组安排。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回顾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过程。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成果,加深对土地改革过程的理解。

教师点评,总结土地改革的过程。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的意义,学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土地改革对我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新人教版
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
雇农是最穷的,穷到一无所有,没有房子没有地,甚至没有积蓄,只能给别人打工,被别人雇佣。富农是以雇工为主,自己参加劳动。富农与地主有分别,富农自己劳动,地主自己不劳动。
中农比贫农稍微富裕一点点,介于贫农和富农之间,一般占有土地,拥有一部分牲畜和劳动工具,生活来源靠自己劳动。一般不剥削他人,也不出卖劳动力受人剥削。如果有轻微剥削(剥削收入占全部收入的25%以下)就成为富裕中农(又称上中农)。
给善良一些的地主种地;
去城市打工;
依靠共产党团结起来分得地主的土地;
等等回答。
老师指出,由于想要自己通过劳动积累买到土地在当时变得十分艰难,很多农民不仅仅背负沉重地主,还要缴纳国家的各种苛捐杂税,所以很多农民破产,变成流民,或者进入城市打工,生活状况并不比以前好多少。因此,农民没有上升的空间,生产的积极性非常低,农村经济也难以发展,农业难以发展,其他行业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农民想去城市当工人或者手工业者的机会也不多,中国变得更加贫穷落后。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中共领导农民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看到了希望,也使农民逐渐明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支持共产党、依靠共产党,组织起来,壮大自己的力量,打土豪分田地。
2、难点突破: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学法指导】
1、观看视频、阅读图片,从中提取历史信息;
2、分析材料,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探讨问题,各抒己见,挖掘智慧。
步骤
教学过程设计
动态笔记
导入Biblioteka 这里有一张照片,旁边写了抗美援朝,中间贴着的却不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名单,而是与抗美援朝同时进行的一件事情——土地改革。为什么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会同时进行呢?两者之间有何联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土地改革。

初二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初二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初二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土地改革,了解土地问题的历史背景。

2.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成果和影响。

4.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方法3.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4.土地改革的成果和影响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方法2.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互动式教学法3.案例分析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教学过程1.利用图片和故事,引入土地改革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授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和原因,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社会背景和原因。

3.讲授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方法,给学生展示土地改革如何进行。

4.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让学生意识到土地改革对于国家和人民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2.土地改革的成果和影响教学过程1.利用案例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作用和意义。

2.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成果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意义。

3.让学生思考如何在今天继承并发扬土地改革的精神,发挥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六、教学评估1.课堂笔记评估,评估学生的听课和思考能力。

2.口头问答评估,了解学生对于土地改革的认知和理解程度。

3.案例分析评估,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课标精解】1、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2、课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土改的依据,使我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

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理论性较强,对初二学生而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很抽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他们只懂看到的现象而不懂理论,对城市学生而言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数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完成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土地改革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解读】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重点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获得土地,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不可能巩固新成立的国家。

处理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历史剧《分马》让学生了解这次土改的内容,通过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土改分批进行,并在学习中理解土改取得的成效。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难点解读: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处理方法:通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所有权改变,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巩固政权的影响等方面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优质课教学设计_3

人教新课标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优质课教学设计_3

教学课题课标1.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的时间和内容。

2.分析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本课以土地改革为主线,分析了土地改革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土地改革巩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

教学目标1.学生能知道《中华人民共合作土地改革法》实施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2.展示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成功推行的原因。

3.结合社会现实问题,深入理解土地改革。

教学重点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结合社会现实,深入理解土地改革。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讲述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新课导入:播放《伟大的土地改革》视频,提问:旧社会,中国广大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一、土地改革的原因1.阅读《土地改革前农村耕地占有表》。

2.《1952年蒋顺英房产证》展示阅读表格,提取信息。

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提取关键信息的水平引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时间、内容、执行方式。

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水平。

三、土地改革的结果1.展示材料,思考土地改革的结果。

2.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阅读史料,思考问题。

结合历史上围绕土地改革的内容,分析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行土地改革的原因。

学生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水平。

各抒己见:如果你是人大代表,针对如何解决现阶段土地改革问题提出建议。

学生自由发言。

联系社会实际生活,思考回答问题。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3课土地改革》是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1950年至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改革的原因、土地改革的过程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及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土地改革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学生可能对其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把握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

2.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土地改革实例,分析土地改革的过程和意义。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事件。

然后提问:“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并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土地改革的原因,如封建土地制度的剥削压迫、农民阶级的反抗等。

然后呈现土地改革的过程,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农民分得土地等。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03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目标1.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过程;理解土地改革顺利完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调查、搜集与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归纳中国历史上有关土地问题的史实,培养纵向联系历史知识的认识和能力,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3.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理解基本国情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依据,认识到了解我国基本国情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的开展;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

设问: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什么土地政策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一)土地改革的背景【教师活动】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东北、华北等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时,占全国人口一多半的新解放区尚未完成土地改革。

出示材料和“农村阶级成分的划分标准”表格,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理解:地主人均占有耕地为贫雇农的二三十倍,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

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地改革的经过【教师活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这部法律是土地改革的法律依据。

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一章第一条,说明土地占有形式由地主所有变为农民所有。

提问: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学生活动】知道土地改革的开始。

思考后,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封建土地制度还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就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让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同时,这也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第二章内容及教材第14页《相关史事》,讲述1950年冬起,新解放区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 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达标检测:A组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

主要是因为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2A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4、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这次土地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④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5、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B.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改革开放新时期6、对土地改革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是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巩固了人民政权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7、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C.“包产到户”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8、同学们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了以下两张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学习主题是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组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这就是我们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穷困及落后的根源……这种情况如果不加改变,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就不能巩固,农村生产力就不能解放,新中国的工业化就没有实现的可能,人民就不能得到革命胜利的基本果实,而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按照《 A》的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土地改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土地改革》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土地改革》没有崇高信仰的人就如同一潭死水,永远荡不起壮阔的波澜。

下面是本文库为您推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理解改革的意义。

2、指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重难点1、本课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地改革,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你听过《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这首歌吗歌中唱道:"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烂衣裳,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皮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

"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内容当时是一种怎样的情况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

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学完这一课,你就会明白这些问题了。

【学习探索】1.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3《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3《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土地改革》
一、教学目标
目标1:认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目标2:掌握土地改革的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目标3:通过回顾知识、动手建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归纳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教师调用以下套卷,学生分组抢答完成本课基础知识填空:随堂训练——自学检测—《土地改革》。

自主学习,及时检测,夯实基础。

(三)合作探究
1.阅读课本第13页的大字部分,谈谈解放后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2.你知道贫雇中农是怎么划分的吗?
3.土地改革的经过、特点,土地改革的方式,土地改革为什么要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给农民?为什么把土地分给农民,也分给地主?
4.土地改革的结果如何?取得了什么成果?意义?
(四)课堂小结
请结合课件
(五)当堂达标
请调用互动学习卡,使用
随堂训练——当堂达标
互动学习,及时测评,高效课堂。

(六)学后反思
学后反思我学到的知识我学到的方法我还要努力的。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土地改革》本课时编写:蚌埠高新教育集团实验中学沈宝莉老师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与第2课《抗美援朝》同为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抗美援朝是从外部巩固政权,而土地改革则是从人民内部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过程;2.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材料的分析,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收集与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出示歌词。

从歌曲中感受到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受到谁的欺压?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思考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出示图片:《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全国土地改革前耕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教师讲解:1949年10月1日诞生的新中国,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

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人均收入。

刚刚诞生的新中国为什么如此贫困,温饱问题亟待解决呢?学生思考后回答:中国近代历尽了多年的战乱,经济受到破坏。

教师提问:通过统计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具体情况如何?这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阅读图表、结合教材回答:(1)掌握在地主和富农手中。

(2)具体情况:新中国建立之初,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和富农手中。

中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3)原因:这种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是两千多年的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结果,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总结土地改革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直接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革命,获得土地。

教师明确土改的对象: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仅限于大陆。

(在解放战争期间,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经进行过土改。

)2.土地改革的开展◆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小组讨论,总结土改的过程(时间、标志、具体做法、实施过程、结果)◆学生阅读教材,总结:(1)时间:1950-1952年底。

(2)标志: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具体做法: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4)实施过程:从1950年冬起,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

(5)土改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教师讲解:在土改中分给地主一份土地是为了让地主自己耕种,使地主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同时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中农是为了使中农放心,他们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也有利于稳定城市中的民族资产阶级,孤立地主阶级,减少改革中的阻力,从而有利于发展生产。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归纳、小组合作的能力。

出示土改相关图片,介绍农民除得到土地外,还可以得到房屋、劳动工具、牲畜等,播放土改相关视频。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视频直观了解土改相关情况,学生更易理解。

出示材料: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毛泽东《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教师讲解:这次土地改革,就是要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

《土地改革法》即成了指导土改的基本法律依据。

)为什么要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1(◆教师设疑:【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了解土改的根源。

◆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明确:新中国成立前,地主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

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处于无地少地状态。

这种封建土地制度是农民遭受剥削的根源,它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从而摧毁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起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表格对比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不同点相同点土地占有产品分地主阶级与农民关封建土地所有农民土地所有【设计意图】对比两种土地制度的不同,了解土改使农民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为土改意义的得出做铺垫。

同时有助于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

(2)材料分析土改的目的?◆学生思考后回答:“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教师明确:如果再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土改的根本目的是从内部巩固人民政权。

3.少数民族地区土改的开展建国之初,全国约有3500万人口的少数民族地区,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根据不同情况,用更长时间,采取适合少数民族特点和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来完成民主改革的任务。

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要比其他新解放区晚一些,1953-1958年底以前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介绍西藏民主改革的情况:(1)时间:1959-1961年。

(2)中心任务: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3)结果: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百万农奴翻身当家做主。

教师小结:土地改革后,土地虽然由地主阶级手中转移到了农民阶级手中,但仍然属于土地私有制。

所以这时的中国还不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没有建立起来。

(二)土地改革的意义.出示材料:材料一: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

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材料二: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材料三:土地改革后,农民是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添置耕牛和农具。

1950年冬湖南省就动工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沟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万亩。

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小组讨论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生讨论后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深刻分析、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师小结土改意义:(1)政治方面: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2)经济方面: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本课总结新中国建立之初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实现了孙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

放眼中国,如何在民生问题中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是老百姓既关心又期盼的大事,同时也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逐步达成的一个共识。

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殷殷的人文关怀。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中央新的农村工作方向指导下,农民的梦想一定会飞扬得更高、更远。

教学反思本节课从土地改革的原因、开展、内容、结果和意义等方面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解放初的土地改革有一个初步的大致的了解。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的原因,然后由学生总结土改开展的过程,在基本了解土改情况后,通过分析材料,由学生自己得出土改的目的。

本课教学过程中采用对比的方法,如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对比分析。

通过把属性类似的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对比,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把握,也有利于抓住历史事件的特征,较好地突破了重难点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