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合集下载

贝聿铭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分析

贝聿铭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分析

玻璃金字塔不论是从高度还是体量,都要成 为广场中心,而不是重心。
玻璃金字塔通体透明(使遮挡降到最低,既是卢浮宫广场 的中心,又有明确的指向性)
玻璃金字塔的功能流线分析
玻璃金字塔是新卢浮宫美术馆的大门,人们可藉电扶梯从广场到 达拿破仑厅,拿破仑厅可视为一个“迷你美术馆”,因为其设计暨管理 方式完全与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分离,是一个可以独立营运的空间,人们 不必购票就可以享受这阳光饱满的大空间,拿破仑厅有两层,人们通常 都是先抵达大厅,其中不锈钢的螺旋形楼梯,令人不禁想到贝氏所有美 术馆中具雕塑性格的楼梯,不过这次他没有再用混凝土,而是选用更 “科技性”的建材。看似十分单纯的不锈钢楼梯,其实大不简单,没有 支柱,全以楼梯本身的螺旋形特性来支撑,而且楼梯高度达29英尺,高 度的考验相当惊人。同时为了美观,不锈钢板的厚度即不能过厚,不过 虽然有这些困难限制,贝氏依然很成功地创造了一座优雅的楼梯,达到 贝氏一贯的空间焦点效果,在螺旋梯的中央有一个圆座,许多人不明究 里,甚至误认为是一个没有人的询问服务台,事实上那是服务残障人士 的动力电梯,当使用时,电梯厢才会浮现,上下变动的电梯厢就像一件 “现代化的雕塑”,时隐时现,上上下下,更增添了大厅的空间的趣味。
玻璃金字塔的设计思路
1.通体照明的结构符号 2.想象不到有任何固体的扩建部分能够和已经被岁月长河磨损的暗 淡无光的旧皇宫浑然一体 3.只有用一个东西来适应和突出卢浮宫而不是改变和突显本身 4.用现代技术和历史建筑完美结合
凯旋门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卢 浮 宫 玻 璃 金 字 塔 的 模 型
金字塔是那种在尽可能小的体积内包容尽可能大的面积的几何 图形,因此它矗立在那里绝对不会显得突兀。贝聿铭认为再也没有 其它扩建实体能够优雅地与这座被时光褪去光芒的宫殿融合在一起。 一座透明的金字塔可以照映出卢浮宫蜜褐色的石块,如同向这座建筑 崇高的地位致敬。金字塔是在最小的面积里表现最大的建筑面积的 几何图形,所以不会太抢眼。

我眼中的建筑大师——试论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我眼中的建筑大师——试论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我眼中的建筑大师———试论贝聿铭的建筑思想姜爱兵,刘 翔(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贝聿铭是世界著名的美藉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获得过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建筑奖。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为世界建筑史留下许多经典杰作。

文中通过其成长历程、主要作品及言论来探讨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力求可以深层次地理解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 贝聿铭; 建筑观; 社会艺术; 统观全局; 空间与形式 【中图分类号】 T U-86 【文献标识码】 A 笔者就读大学一年级时就已经听说了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

在一次资料室翻阅参考时,我被一幢形如蓝宝石般的高楼深深吸引住了,这就是贝聿铭代表作之一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

从此开始留意贝聿铭先生的各种作品,渐渐对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

希望能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主要作品及言论来探讨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

贝聿铭,美籍华人,1917年出生,祖籍苏州;1935年到美国攻读建筑专业;1958年成立贝氏建筑事务所;1983年获得普利兹建筑奖(建筑界最高荣誉)。

他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和他的建筑一样令人心动且难以捉摸。

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中,他使建筑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1 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所谓社会艺术,是指建筑与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的区别。

绘画和雕塑等强调作者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而建筑师在重视其个性与内涵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的环境,从为多数人使用的大型公共空间到个人使用的小天地。

建筑师会受到来自社会、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制约,这些制约要比艺术家遇到的问题多得多。

这些建筑哲学观念在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便开始体现。

1948年在一位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时,二次大战刚刚结束,纽约最具吸引力的建设项目是一些廉价房屋的利用开发。

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贝聿铭及他的作品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

“我与所有从事创作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

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

”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

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

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

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

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

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

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

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贝聿铭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毕业设计思想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职业生涯,也对整个建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贝聿铭毕业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以及它对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的核心概念是“人文主义”。

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在他的设计中,人们的舒适和幸福感被视为最重要的因素,而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和功能。

在贝聿铭的设计中,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以创造一个和谐的空间。

他强调建筑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而不是简单地占据空间。

他的设计中经常使用自然材料和自然光线,以增强人们与自然的连接。

此外,贝聿铭强调建筑应该具有时间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具有持久性和耐久性。

他的设计中经常使用坚固的材料和经典的设计元素,以确保建筑在经历岁月的洗礼后依然具有美感和功能。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还强调建筑的文化和历史价值。

他认为建筑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他的设计中经常融入当地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元素,以营造独特的空间氛围。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对建筑设计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建筑设计应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情感体验。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更是一个能够满足人们需求的场所。

其次,它强调建筑应该与环境相融合,尊重自然,与自然共生。

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至关重要。

此外,它提醒我们建筑应该具有持久性和耐久性,能够经受时间的考验。

最后,它强调建筑应该反映当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

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

他的作品如中国国家大剧院、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等都体现了他的设计理念。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更是一种艺术品,一种能够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作品。

在当今的建筑界,贝聿铭的毕业设计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人文主义、环境融合、持久性和文化传承等方面。

建筑初步论文,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

建筑初步论文,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

建筑初步论文,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建筑设计概论课程论文)班级:姓名:学号:二○一三年十二月目录一、引言.........................................................................................二、贝聿铭生平及简介.................................................................三、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四、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五、结论......................................................................................... 参考文献.........................................................................................一、引言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一位华人重修了法国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卢浮宫当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64 岁的贝聿铭到巴黎参加卢浮宫重建时,整个巴黎大吃一惊。

贝聿铭儿子贝执中回忆:“法国人目瞪口呆、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

”二、贝聿铭生平及简介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

贝聿铭

贝聿铭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 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 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 利尔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 塞州 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 州 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 印第安纳州 哥伦布 1969年 - 1975年 John Hancock Center, 伊利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 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 康乃尔大学,纽约 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 纽约州罗彻斯特: 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 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贝聿铭用一条对 角线把梯形分成 两个三角形。西 北部面积较大, 是等腰三角形, 底边朝西馆,以 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 面为平行四边形 的四棱柱体。东 南部是直角三角 形,为研究中心 和行政管理机构 用房。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 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 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 馆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 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 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色彩明快宁静,蜿蜒舒展的造 型给人以很强的层次感,简洁 古朴的风格宛如不事雕琢的青 春少女,以本色的、纯粹的美 撩拨着人的心弦。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带着文明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建筑作品,给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产。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思想风貌等方面对贝聿铭这位建筑大师进行阐述。

贝聿铭是1920年4月26日出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是中国最早的博士之一,母亲则是一位热爱艺术的女性。

在贝聿铭成长的环境中,充满了书香气息和美的熏陶。

1935年,贝聿铭随家人移居美国,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在那里,他接受了严谨的工程训练,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在贝聿铭的建筑实践生涯中,代表作品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作为卢浮宫的主入口,玻璃金字塔自1989年以来成为了巴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成为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巧妙的结构设计,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杰作。

贝聿铭还创作了许多其他著名的建筑作品,如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图书馆、美国的约翰·F·肯尼迪图书馆等。

在贝聿铭的建筑理念中,体现出了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他认为建筑应当融入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体现出人的情感和审美。

他的建筑作品往往兼具现代性和人文性,注重空间的运用和建筑的形式美。

他的作品凸显了建筑艺术与人性关怀的完美结合,成为了现代建筑中的瑰宝。

贝聿铭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项,其中最重要的当属1983年获得的美国国家建筑奖。

他还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并成为了建筑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辉煌成就和对建筑艺术的贡献,为世人所赞颂和传颂,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恒的名字。

尽管贝聿铭在建筑界享有盛誉,但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创作玻璃金字塔时,曾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质疑。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大师,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观而闻名于世。

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以及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贝聿铭认为,建筑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更是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体现。

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例如,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将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几何线条完美结合,既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成为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佳作。

贝聿铭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他认为这是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

他的作品往往汲取传统建筑的精华,结合现代科技与材料,呈现出现代与传统交融的特色。

例如,他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将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与现代简约设计相结合,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现代设计的时尚感。

贝聿铭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源于功能的需求,而不是单纯的装饰或象征。

他的作品往往以实用为主导,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

例如,他设计的广州中银大厦,以几何线条和玻璃幕墙为特点,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轻盈与通透,又保证了内部空间的实用与舒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对未来的
思考。

他的建筑理念将继续影响和启迪着后世,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建筑大师贝聿铭

建筑大师贝聿铭

1
of
6
五、苏州博物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 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 建造。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 翰· 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 性建筑物--约翰· 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 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 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 动地 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 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 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 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 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 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一九七九年 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 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 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2.5 美秀美术馆
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 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幽 静中,只有瀑布声与之相伴„„
2.6苏州博物馆
成为拙政园、忠王府建筑风格的 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
1
of
6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 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十次以上。他在美国设计的近五十项 大型建筑中就有二十四项获奖。贝聿铭第一次获奖是在一九 五九年。是年他设计的美国丹佛市迈尔哈商场获得美国建筑 学会的荣誉奖。同年,他为丹佛市一座新型建筑物的设计又 获该学会的功勋奖。
天窗架下悬挂着抽象艺术家A.考尔德的红色翼状装饰物
1 of 6
它建在一座山头上,如果从远处眺望 的话,露在地面部分屋顶与群峰的曲 线相接,好像群山律动中的一波。
它隐蔽在万绿丛中,和自然之间 保持应有的和谐
1
of
6
采用钢结构玻璃顶,用淡黄色木 制材料做成遮光格子
天窗错综复杂的多面多角度的组合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

贝聿铭建筑设计风格贝聿铭(Ieoh Ming Pei)(1917-)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

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

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

……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

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

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

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中极力追求光线、透明、形状。

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

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

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

在贝聿铭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混凝土,如纽约富兰克林国家银行,镇心广场住宅区,夏威夷东西文化中心。

到了中期,历练累积了多年的经验,贝聿铭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质,作品趋向于柯比意式的雕塑感,其中当以全国大气研究中心,达拉斯市政厅,等皆属此方面的经典之作。

贝聿铭摆脱密斯风格当属甘乃迪纪念图书馆为滥觞,几何性的平面取代规规矩矩的方盒子,蜕变出雕塑性的造型。

后来有机会贝聿铭身为齐氏威奈公司专属建筑师,从事大尺度的都市建设案,贝聿铭从这些开发案获得对土地使用的宝贵经验,使得他的建筑设计不单考虑建筑物本身,更关切环境提陹到都市设计的层面,着重创造社区意识与社区空间,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当属费城社会岭住宅社区一案,而他们所接受的案子以办公大楼与集合住宅为主,贝聿铭后来取得齐氏集团的协议于1955年将建筑部门改组为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开始独立执业,事务所共从事过114件设计案,其中66件是贝聿铭负责。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原名贝显廉,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出生于中国广东佛山,后随家人迁至香港,后又移居美国。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融合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为世人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注重“人本主义”,他认为建筑设计应该以人的需求为中心,并通过建筑来创造有利于人类生活和发展的环境。

他倡导使用自然材料和形式简洁的设计语言,力求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空间、光线和材料的独特理解和处理,给人以宽广、舒适和和谐的感受。

贝聿铭设计的作品遍布全球,涵盖了不同类型的建筑,包括博物馆、剧院、体育场馆、商业综合体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中轴线上,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中国国家大剧院由三个巨大的曲面钢结构组成,整体呈现出流线型的外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一致。

建筑内部则有一个巨大的音乐厅和一个歌剧院,提供了良好的音响效果和观赏体验。

贝聿铭的建筑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他被誉为“现代建筑宗师”,也是孜孜不倦地为人类环境提供更美好空间的弘扬者。

他的设计充满了对人类生活与自然环境的思考和关爱,从而使得他的作品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贝聿铭的辞世令全球建筑界感到十分惋惜。

2019年5月16日,贝聿铭因年迈离世,享年102岁,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建筑大师。

他留下了众多的建筑继承人,他们将继续贝聿铭的使命,通过建筑设计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纵使贝聿铭已经离去,他的建筑作品将永远熠熠生辉,成为世人学习和崇敬的楷模。

贝聿铭建筑方案手稿

贝聿铭建筑方案手稿

贝聿铭建筑方案手稿贝聿铭是享誉世界的建筑大师,他的建筑方案手稿不仅是他创造工作的记录,也是他智慧和创造力的体现。

以下将以1000字介绍贝聿铭的建筑方案手稿。

贝聿铭的建筑方案手稿是他长期以来独有的创作方式。

他认为手稿是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展示建筑师的思想和灵感。

贝聿铭在实施建筑项目之前,经常会在手稿上勾勒出自己的构思和设计方案。

他的手稿非常精确,每一笔都描绘出他想要表达的细节和形式。

贝聿铭的手稿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他擅长运用线条和轮廓勾勒出建筑的基本形状,并用不同的阴影和线条粗细描绘出建筑物的体量和细节。

这些手稿给人一种精巧而又神秘的感觉,让人想要一探究竟。

贝聿铭通过手稿将建筑的想法和实践结合在一起,让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他的设计意图。

贝聿铭的手稿凸显了他对建筑的热情和对细节的追求。

无论是为了表达建筑的整体感觉还是为了展示细节和材料的处理方式,他都会用手稿来准确地展示出来。

他的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细致的装饰图案和精确的构造细节,这些细节展示了贝聿铭对建筑细节的重视和独到的设计思维。

贝聿铭的手稿也揭示了他的思考过程和创造力。

通过观察他的手稿,我们可以看到建筑想法的逐步演变和不断改进的过程。

贝聿铭善于用手稿来表达他的创造性思维,经常会在手稿上进行不同的尝试和实验,以找到一个最佳的设计方案。

这些手稿成为了他思考过程的见证,也展示了他的设计理念。

贝聿铭的手稿不仅仅是他个人的创作方式,也是他作为一个建筑师的身份和声誉的象征。

他的手稿已经成为珍贵的艺术品,并且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展览中展示。

人们通过观看他的手稿可以更好地理解贝聿铭的设计理念和他的建筑作品。

总之,贝聿铭的建筑方案手稿是其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思考过程的记录。

他的手稿展示了他对建筑设计的热情和细节的追求,也凸显了他的创造力和设计思维。

贝聿铭的手稿是他作为一个建筑师的重要成就,也是他的艺术遗产的一部分。

通过观察他的手稿,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他的设计理念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贝聿铭的成就及其对当今建筑业的影响自然是不必言说的,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

但是这样一个顶级建筑大师却从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所以对他的解读往往要依赖于他浩瀚而精致的作品,而对于建筑的解读又偏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以至于我们对这位大师的看法和观点莫衷一是。

这对于我们来讲多少有点遗憾和失落,不过我们也并非无法捕捉这位大师内心深处对建筑的看法和观点。

在贝聿铭的一生当中,他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料,如果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慢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一、关于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历来建筑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心致志研究理论著书立说的,另一类是埋头苦干承担实际设计任务的。

但是两类建筑师的工作都很重要,不可偏废”。

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到帕拉第奥的《四卷关于建筑的书》,从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到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些建筑理论著作不仅记录了建筑发展的过程,探讨了建筑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建筑本质的研究和认识。

就像古希腊刻在石头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一样,建筑也需要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自身的内涵。

人作为主体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反省可以从肤浅、幼稚的自我认识逐渐走向深入,而对于建筑而言,我们只有通过建筑师这个特殊的主体对建筑坚持不懈的思考和反思才会使我们对建筑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建筑的本质。

所以,从古至今,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都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难的工作,它需要建筑师付出巨大的心血和经历痛苦的求索过程。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建筑理论的研究却必须依赖于被打上时代烙印的建筑。

如果没有这些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的幻想。

而现实情况恰恰是大部分建筑师都在从事实际建筑的建造,从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划到单体建筑的设计施工,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改变了我们的城市印象,也改变了我们对建筑的看法。

贝聿铭对我的启示

贝聿铭对我的启示

贝聿铭对我的启示
1. 追求卓越是成功的关键,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注重与环境和历史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 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品质,只有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才能够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4. 温和、谦虚、有爱心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只有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信任和尊重。

总之,贝聿铭是一位卓越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展示了现代主义建筑的魅力,同时也融入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

他注重与环境和历史的和谐共存,使得他的作品不仅能够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从他身上可以得到追求卓越、注重与环境和历史的和谐共存、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等启示。

贝聿铭作文

贝聿铭作文

贝聿铭作文贝聿铭,20世纪上半叶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他的作品融合了中西方传统文化,在建筑艺术、城市规划及教育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他的作品有前无古人的创意,在中国及世界的建筑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贝聿铭曾说:“建筑是一种综合的表达,它不仅仅是建筑师的杰作,而是由未知的因素加上作品的创作,把空间的构思和艺术的传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于是新的作品得以完成”。

贝聿铭的作品追求完美主义,他注重每个作品的整体方案和细节设计。

他把每个作品中所涉及的抽象概念和复杂技术理念融为整体,完全贴合其设计理念,使得每一个作品都表现出完美的审美效果。

在空间布局和室内装饰上,贝聿铭也遵循着中国园林中的标准和礼仪,将自然环境和室内配置有机连接,使整个空间更完美和谐。

在建筑中,传统、新技术、艺术思想融合在一起,贝聿铭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他的建筑作品兼容科技与古典,他把传统和现代构思定义为一种融汇,而不是互相抵抗。

他认为科技和现代文明可以与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更加完美的互补关系。

贝聿铭作品所体现出的精神,在当今建筑文化中仍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贝聿铭的设计理念挑战了传统,又兼容科技,他寻求完美,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理念结合起来,使他的作品能够在各个时期流传下去,令其影响力在几十年里一直有持续的保持。

贝聿铭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轰动,而且被世人铭记。

他用现代技术技巧和创新思维,将传统与现代融合。

他的作品既延续了历史的文化内涵,又充满了现代技术的精神,取得了完美的结合。

贝聿铭的作品,也使我们看到了建筑艺术的魅力,他将空间、结构、装饰、室内设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独特的艺术气息。

无论是贝聿铭的作品还是他的设计思想,都深深地影响着现代建筑文化,他所创作的作品以及他的设计理念,将永远地被记住,并影响许多建筑大师,开拓建筑艺术的道路。

他的建筑让我们看到一种新的建筑思维:和谐、精致、细腻,它将确保设计未来的建筑作品更具有智慧、力量和可持续性。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 M. Pei)是一位享誉世界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的建筑作品跨越半个世纪,涵盖了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和香港的海港城。

他的设计风格是简洁、大胆、富有几何感的现代主义风格,充满想象力和创意。

贝聿铭1920年出生于中国广州,1935年随父母前往美国。

1940年,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建筑,1942年因二战被征入伍服役,并参与了美国底特律的军火厂设计。

在战争结束后,贝聿铭回到麻省理工学院继续学习,并开始他的建筑生涯。

在他长达七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贝聿铭设计了众多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包括约翰肯尼迪总统图书馆、卡尔顿酒店、珍珠塔、华尔街的四季酒店和罗马帕劳宫等。

他的设计理念是“创造有意义的空间”,他的设计始终坚持某种意义和目的,以人为本,同时兼顾美学和实用性,以达到健康、舒适、宜居的环境。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是通过对场地、功能、材料和空间的综合分析,找出最恰当的设计解决方案。

他善于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独特的形式语言,利用光线、色彩和纹理来增强空间的氛围和感觉。

他的设计注重人类情感和视觉体验,不断探索和挑战极限,实现梦想和追求卓越。

贝聿铭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刻苦努力和独特才华,他的建筑作品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各地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他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其中包括美国建筑师学会荣誉金奖、皇家建筑师学会金奖、普利兹克建筑奖等。

不幸的是,贝聿铭于2019年去世,享年102岁。

他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发展和精髓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对全世界的建筑师和设计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建筑作品将长期存在,并继续激励和启发未来的建筑师和设计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贝聿铭及他的作品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

“我与所有从事创作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

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

”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

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

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

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

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

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

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

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北京香山饭店是贝氏个人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再次探索,借鉴古典园林与江南民居,“自然”仍是此作品的重要元素,一若早年的硕士毕业设计。

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

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

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贝氏自称香山饭店不单是幢旅馆而已,而是借此探索中国建筑的新路,指引方向,希望后继有人,能持续不懈地既往开来。

中国一味求外的心态下,这个作品此时此刻可能不被重视,贝氏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建筑师能回头,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吸取发掘,树立中国风格的建筑。

苏州博物馆,是我唯一亲身体验过的贝聿铭作品,同样透露着浓浓的中国风。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

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

这种以中轴线为中心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

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

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

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迪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奈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

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建筑设计应该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这正是贝氏作品个性的写照。

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有趣味,更加优秀。

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贝氏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仔细索骥贝氏的作品,不难发现早期作品中的元素经过千锤百炼,再三运用的例子,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内螺旋楼梯与伊弗森美术馆楼梯仿佛。

东厢艺廊连接空间的“桥”,早期出现于姜森美术馆,尔后新加坡莱弗市城又加以运用。

康州嘉特罗斯玛丽学校科学中心平面与肯尼迪纪念图书馆此案类似。

此精益求精,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其建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其作品历久弥新的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史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

贝聿铭的事务所贝氏于1990年正式退休,事务所由当年共创天下的拍档与中生代负责。

回顾了其事务所成长的历程,先后有多位设计师陆续加盟,到1955年初度改组,柯柏与贾连德成为与贝氏同等地位的合伙人。

贝氏、柯柏与博瑞德皆以几何形的设计见长,按柯柏的说法,他们三人对建筑的爱好与专长是有差异的,贝氏以体积见称,他自己偏好立面的表现,博瑞德擅长以构建表达。

博瑞德称贝氏以几何形来营造多变的造型,以非对称的形式相互作用,柯柏是个极限主义者,他自身注重于意向的塑造。

贝氏认为他的伙伴太过谦虚,事实并未如他们所言,在建筑风格与表现方面,他们都以追求完美为目标,而贝氏事务所的最终成就则全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彼此实在不分轩轾。

曾有人问柯柏,以他的才能,怎愿在贝氏名下工作如此久,为何不自立门户?柯柏表示贝氏的事务所人才济济,有最佳的技术资源,在美国没有任何建筑师事务所堪与匹敌,凭这些条件使事务所能揽到好的业务,使他有机会做好的设计,若单打独斗自行闯荡,根本不可能实践他的理想,他特别强调团队的重要与经验的累积。

若从这两个观点来审视台湾建筑师事务所,不难明白我们的缺憾所在,更能明白我们难以有优秀建筑作品之缘由。

1968年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荣获美国建筑学会年度杰出事务所奖,以一个创业才十二年的事务所,受到同行们如此的尊重,实在难得。

1989年,贝氏事务所做了巨大的改变,提升了较年轻的一代为合伙人。

更重要的是,事务所的名称不再单以贝聿铭独人挂帅,改名简称PCF。

有人称此是美国建筑史上的大事,因为此举继承了美国“建筑师团队”事务所的精神。

贝氏希望事务所的声望与特性能够籍由改组而维持不坠,不会受他的退休有所影响,事实诚如贝氏所期望,PCF依然有许多业务,依然荣获许多奖项,在美国的建筑界排行榜也始终名列前茅。

贝氏个人的真知灼见、外交风范与促销本事,固然是其事务所成功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其杰出的人力资源。

多数员工在同一事务所历练经年,所获得的经验与专业知识能够积聚交流,共同营建事务所的风格,这正是建筑师事务所成功的要素。

PCF的员工,除了一般的建筑从业员外,按年资与能力分为四级。

在组织方面,除建筑部门外,另设有财务行政、工程财务、人事管理、图书档案与公共关系等。

为加强同仁间的情感与沟通交流,曾一度不定期地发行内部刊物。

设计中的人员分工在美国,社会分工很细,每方面的工作都会有专门的人员从事,基本没有中国这种建筑师身兼多职的情况。

建筑师事务所只负责把握大的方向,以及总体协调工作,至于结构与设备都交由专门的事务所去解决。

设备工程师的分工远比中国的复杂,建筑师甚至可以向专门的灯光工程师咨询各种灯光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的电气工程师远远办不到的。

就连表达建筑师意图的设计说明,在美国也交由专门从事设计说明业务的公司去完成。

在网络高度发展的今天,这样做丝毫不会妨碍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图纸通过互联网相互传输,就如同在同一单位工作一样。

这种细致的社会分工,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分别开业的方式与国内是大不相同。

它使建筑师、结构工程师、设备工程师之间有了双向选择的机会,从而在众多的结构、设备工程师事务所中产生了竞争。

优秀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使高难度的结构、设备问题的解决成为了可能,从而为建筑师实现其大胆的构想铺平了道路,为高水平的设计创造了条件。

模数的应用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中,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数制,并用它贯彻设计的始终,从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大大方便了施工。

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贝氏建筑师事务所中,有一半以上的职员对电脑十分精通,这就使真正意义上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成为了可能。

从他们的图纸中,可以体会到电脑所起的关键性作用。

还必须提到的,就是网络的使用。

建筑师全面的业务在中银大厦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承担的是“设总”的角色,他们的业务非常全面。

美国建筑师学会将建筑设计过程分成八个主要阶段,建筑师的正常业务包括方案设计、设计发展或详细设计、施工文件、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管理等五个阶段。

在施工图阶段,建筑师对所有的细节都要进行深入的推敲、比较。

在施工过程中对选材极其严格,要实地考察生产厂家的设备、能力,以确保设计意图的完美实现,不轻易被工期、材料等因素所左右。

对于许多应交由厂家去完成的地方,贝氏也都做了深入的考虑。

比如电梯,为了体现建筑师的意图,贝氏为此绘制了许多详图。

建筑师对待结构也一样,他们常常把应该在结构图中表达的东西画到建筑图中,以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并确保它们的一致。

建筑师对结构工程师的积极配合,换来的是结构对建筑更好的配合。

正是这一系列的努力,才能够确保建筑师意图的完美实现。

建筑与结构在贝氏的设计中,结构技术的含量一贯极高。

以中银大厦为例,无论是面阔54米的入口,十一层的空中接待大厅,还是锥形逐渐向上收分的银行营业大厅,都是借助结构的非凡表现来达到撼人的艺术效果。

贝氏在设计时,常常是在方案构思阶段,就把与他合作的结构工程师找来,与他们讨论构思的可能性。

结构工程师从它的方案中寻求灵感,新型的结构体系往往在这一阶段产生;同时,他也为建筑师提供结构上的可能性,挖掘结构上的潜力。

所以,贝氏的设计总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结构、表现结构。

总结贝聿铭成功的因素从小对建筑的憧憬在学生时代遇到了他的伯乐,受到了他的鼓励,开始埋首图书馆在史威工程公司的工作经验,奠定他个人在混凝土材料之表现佳绩确立了自己的作品风格: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对一些元素的反复使用和推敲,是其成为建筑中的亮点和标志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注重团队合作我的启示一个成功设计师的背后,总有一条贯穿于他设计作品的主线。

就像贝聿铭,他希望保存中国传统建筑的技艺与风格,并融合现代建筑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