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思想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贝聿铭的设计方法及启示
Leoh Ming Pei 's Way of Design and the Inspiration
——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吴典洋Wu Dian Yang
摘要该文介绍了一代建筑大师贝聿铭的生平和设计作品,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阐述了他的设计方法、设计理念和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和思考。
关键词贝聿铭设计方法原则苏州博物馆启示
贝聿铭是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
较少有的一直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任
何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他直接受第一代现代建
筑大师的影响,他在哈佛大学期间的老师是格罗皮
乌斯和马谢·布鲁尔,而他本人于阿尔托、密斯、
菲利普·约翰逊、柯布西耶都是朋友,与几乎所有
现代建筑的第一代的大师有密切的私人关系,而他
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使他对于西方建筑的精髓和图1(贝聿铭)
问题更加敏锐,他不局限在主义之中,而能够在现代主义建筑中达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高度,在当代建筑师中是极为难能可贵的,因此,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贝聿铭是最典型的第二代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自己也毫不犹豫地肯定自己的这个地位。1978年他在访问北京清华大学时,曾经说:“如果格罗皮乌斯和密斯是第一代现代主义大师,那他就是第二代的代表”。他从来坚持现代主义的道路,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原则中进行完善、提高,而不趋于时尚的潮流。比如从来不参加后现代主义的热闹,也从不对解构主义感兴趣,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反复推敲,不断提高,因此,在西方和国际建筑界具有很崇高的地位,被认为是一个最具有自己原则,而又能够发展现代主义的大师。菲利普·约翰逊1992年在一次与美国公共电视网(PBS)的访谈中称贝聿铭是当今最伟大的建筑大师,是代表了西方建筑界的流行看法的。
贝聿铭
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 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 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 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 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 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 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 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 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 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 诗入画,妙不可言。新馆与拙政园相互借景、相互辉映, 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许多人反映, 它将成为一代名园拙政园的现代化延续。许多人反映, 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 看新馆设计,越看越有味道,会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效 果。
设计理念 概述 纵观贝聿铭的作品,他为产业革命以来的现代都市增添了光辉, 可以说与时代步伐一致。到了1988年,贝聿铭决定不再接受大规 模的建筑工程,而是改为慎重地选择小规模的建筑,他所设计的 建筑高度也越来越低。也就是说越来越接近于地干线,我认为这 是向自然的回归。美秀美术馆更明显地显示了晚年的贝聿铭对东 方意境,特别是故乡那遥远的风景——中国山水理想风景画的握 憬。日本的评论界讲得好,这件作品标志着贝聿铭在漫长的建筑 生涯中一个新的里程。 美秀美术馆最初的构思,来自中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散文 《桃花源记》,在日本,它也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典名著。所以 美术馆的策划人小山美秀子一见这四个汉字,便立即高兴地接受 了贝聿铭的构思。一位出身于中国而立业在美国的建筑家,在有 大的日本,建造一座典型中国风景的美术馆,这是多么丰富而错 综的情结。
我眼中的建筑大师——试论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我眼中的建筑大师
———试论贝聿铭的建筑思想
姜爱兵,刘 翔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摘 要】 贝聿铭是世界著名的美藉华人建筑设计大师,获得过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建筑奖。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为世界建筑史留下许多经典杰作。文中通过其成长历程、主要作品及言论来探讨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力求可以深层次地理解贝聿铭先生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 贝聿铭; 建筑观; 社会艺术; 统观全局; 空间与形式
【中图分类号】 T U-86 【文献标识码】 A
笔者就读大学一年级时就已经听说了大名鼎鼎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在一次资料室翻阅参考时,我被一幢形如蓝宝石般的高楼深深吸引住了,这就是贝聿铭代表作之一的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从此开始留意贝聿铭先生的各种作品,渐渐对贝聿铭先生的建筑设计有了更深层次地了解。希望能通过对贝聿铭先生的主要作品及言论来探讨这位建筑大师的建筑思想。
贝聿铭,美籍华人,1917年出生,祖籍苏州;1935年到美国攻读建筑专业;1958年成立贝氏建筑事务所;1983年获得普利兹建筑奖(建筑界最高荣誉)。
他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建筑师之一,他和他的建筑一样令人心动且难以捉摸。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中,他使建筑充满了人性的光芒。
1 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的形式。”所谓社会艺术,是指建筑与绘画、雕塑等门类艺术的区别。绘画和雕塑等强调作者个性在作品中的体现,而建筑师在重视其个性与内涵的同时更主要的是为人们创造生活工作的环境,从为多数人使用的大型公共空间到个人使用的小天地。建筑师会受到来自社会、技术、资金等各方面的制约,这些制约要比艺术家遇到的问题多得多。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浅议贝聿铭的建筑风格特点
摘要:通过对贝聿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解析,从而总结其建筑的风格和特点,并进行阐述。最后对其中国特色建筑的理解加以分析。
关键词:贝聿铭、建筑风格、中国特色建筑
一、生平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在中国广东出生,1935年去美留学,1955年创办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1985年获得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和国家文学艺术学院联合膺研究院院士的称号。曾获里根总统授予的美国“国家艺术奖”、密特朗总统授予的“光荣勋章”、布什总统颁发的“全美十佳公民奖”,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二、代表性建筑
贝聿铭的作品以公共建筑为主,表现出浓郁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并以其对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等材料完美的运用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有中国香山饭店、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三、建筑风格
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①
1、强烈的几何构图
在贝氏建筑中,最为让人耳熟能详的建筑诸如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都具有强烈的集合特征,例如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和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的两个三角形构图。这体现出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大师思维的严谨性。
在构思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平面的过程中,他尊重所有现有的条件,首先沿着宾州大道画了一条平行线,顺着西馆的建筑线在南侧定下另一条线。因为西厅呈对称性,为了呼应此古典主义的基本美学,同时延续西馆的中轴特性,乃将原轴线向东延伸,轴线与北侧边线相交,如此决定了建筑物的基本轮廓为一个顺应环境的梯形。然后为了使主入口对称,将梯成对称等腰梯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并采用玻璃幕墙将两者相连接,削弱了直角三角形对等腰三角形对称性的破坏。从功能上讲,等腰三角形作为艺廊属于对外开放的空间,而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中心作为对内的空间,从而动静区分,内外分明。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的隐喻西馆,而手法风格各异,两者妙在似与不似、像与不像之间。
浅谈贝聿铭的设计思想
浅谈贝聿铭建筑创作思想
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最近喜闻大师收官力作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落成,便忍不住找来资料瞻仰了一番,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
回顾过往,贝老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诸多作品,他的每件作品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堪称件件精品。然而这样一位成功的实践型建筑师却从来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建筑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矗立在那的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这为我们对他的解读增添了不少难度。
本文他的一些话语结合其部分建筑作品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将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贝聿铭一生的作品,他在设计中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善于将水和光引入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来,通过水的映照和光线的投射,使建筑主体与周围空间环境产生丰富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令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让光线来做设计”更是贝氏的名言。
其常用的形式就是内庭,通过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合与建筑。在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作品中都有体现,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
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初探
贝聿铭,被誉为“建筑教父”的古典主义建筑大师,对建筑
设计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对世界建筑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其漫长而辉煌的职业生涯中,贝聿铭坚信一个建筑必须要与其所处的地域文化紧密相连,才能真正地融入当地的环境与文化。他的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正如同注入了建筑细胞的一颗颗基因,始终为他的作品注入独特而恒久的建筑灵魂。
众所周知,建筑设计来源于生活,其所处环境是建筑设计的灵魂。贝聿铭在其设计作品中始终倡导关注环境,注重地域文化。他常以“我的建筑不是在工厂生产的,而是在文化中孕
育的”之语为自己所做的设计做最好的注解。所以,贝聿铭在
设计建筑时,第一个要考虑的是其所处的环境与地域文化,尊重当地的自然地形、环境与传统文化,贴近人民和社会,考虑人类的安全与幸福,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的同时兼顾环境的需求。这一思想使他的设计不仅具有文化内涵,也具有环境绿色度高的特点。
贝聿铭最著名的地域性建筑设计作品之一是法国卢浮宫斯图门楼,他在设计中完美地融合了地域文化和环境条件,结合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风格,将城堡式的建筑风格与博物馆的功能相融合,使卢浮宫斯图门楼成为了经典和时代的造型。此外,他还为美国华盛顿设计了国家音乐厅和国家美术馆,都运用了地域性建筑设计思想,让华盛顿市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充满了文化和艺术气息。
同时,贝聿铭认为一个建筑不仅应该关注当地的环境文化,还应该对其历史文化进行了解和挖掘。在设计帝国大厦时,他深入日本当地文化,精细的将传统日本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完美接合,成为了传承了日本文化的标志性建筑。这种地域性建筑设计形式更加注重建筑的文化价值,将建筑设计与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不同于现代西方化建筑的建筑形态。
贝聿铭
贝聿铭用一条对 角线把梯形分成 两个三角形。西 北部面积较大, 是等腰三角形, 底边朝西馆,以 这部分作展览馆。 三个角上突起断 面为平行四边形 的四棱柱体。东 南部是直角三角 形,为研究中心 和行政管理机构 用房。
东馆的设计在许多地方若明若暗地隐喻西馆,而手法 风格各异,旨趣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东馆内外所用的 大理石的色彩、产地以至墙面分格和分缝宽度都与西 馆相同。但东馆的天桥、平台等钢筋混凝土水平构件 用枞木作模板,表面精细,不贴大理石。混凝土的颜色 同墙面上贴的大理石颜色接近,而纹理质感不同。
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北部历史保护街区, 与拙政园和太平天国忠王府毗邻,设计占地面积 15,000平方米。设计完工后的博物馆将收藏这个有 着2500年历史的苏州城的宝物,建筑不仅弥补了 古物无收藏之地之苦,同时也成为苏州著名的传 统而不失现代感的建筑。博物馆包括一个占地 7000平方米的展览馆,一个容纳200个座位的礼堂, 一个古物商店,行政办公室以及文献资料图书馆 和研究中心,另外还有一个空间用作储藏,以及 一些中国园林。
北京香山饭店位于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 坐拥自然美景,四时景色各异。依傍皇家古迹, 人文积淀厚重;此地水清气新,为休闲旅游佳境。 饭店周边路网交通发达,五环路擦肩而过,由市 中心驾车顷刻而至。饭店建筑独具特色,一九八 四年曾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整座饭店凭借山 势,高低错落,蜿蜒曲折,院落相见,内有十八 景观,山石、湖水、花草、树木与白墙灰瓦式的 主体建筑相映成趣,饭店大厅面积八百余米,阳 光透过玻璃屋顶泻洒在绿树茵茵的大厅内明媚而 舒适。
论贝聿铭设计思想中的融合与共生
借 景 ,交相 辉 映 ,形 成 了苏 州私 家 园林 的一 种现 代化 的延伸 和 发 展 。去 年和 很 多 同事 一起 去 参观 苏州 博物 馆 时 ,大家 都 反 映,越 看 越有 味道 ,这座 现代 的建 筑和 周 围 的园林 环境 处 理融 合 的如 此 贝聿铭 认 为 中国 的艺术 来 自于对 自然界 的敏 锐 观察 和提 炼 ,
大 众 文 艺
・ 美 术 与设 计 ・
论贝聿铭设计思想中的融合与共生
付海 菊 ( o k阳师 范 学院 河南 南阳 4 7 3 0 0 0 )
摘要 :贝聿铭 的设计 思想 中受 中国传统 文化 的影 响非常 深远 。
计 是 为人服 务 的 ,因此 ,在 他 的建筑 思 维 中 , “ 人 ” 的作用 是最
陶渊 明 的 《 桃 花源 记 》 ,这一 思想 与 负责 建设 美秀 图 书馆 的 负责
计 思想,体会 大师对中国传 统文化 “ 意”和 “ 神 ”的传递 ,分 享大师 自然 保 护 区建 设 , 因此8 0 % 的部分 都 埋 藏在 地 下 。 贝聿 铭在 这 样 关键词 :贝聿铭 ;传统文化 ;设计思想 ;传承共生
与传 承 。
紧 密相接 ,一边 又是 苏州 古 城北 部 的历 史保 护 区 ,另外 一边 还于
设计 作 为一 种文 化 ,显现 了一定 的文 化 思想 内涵 。由于 贝聿 天平 天 国 的忠王 府邻 近 ,为 了实 现这 种建 筑 造型 和其 所 处 的特殊 铭 出生 于 中国传 统 的名 门望族 ,受 中 国传 统 文化 思想 的影 响 非常 地理 环境 周 围 能融合 在一 起 ,他 将屋 顶 的设 计从 博物 馆邻 近 的 中 深远 ,本 文试 图从兼 容 并蓄 的 中庸精 神 、 以人 为 本 的道家 思想 、 国传 统 园林 的飞 檐翘 角用 现 代科 技进 行 了重 新 的诠释 ,巧妙 的变 天人 合 一 的老 子思 想 、经世 致用 的 实践 精神 去演 绎 贝聿 铭 的建筑 成 了一 种现 代 设计 的几 何效 果 。光线 层 次变 化丰 富 ,让 人如 在 画 设计 思想 ,将这 种 思想 融汇 到现 代 的建筑 中设计 作 品 中,使 设计 中游 ,美不 可 言 。苏州 博物 馆和 周 围 的园林 自然 和人 文 景观 相 互 作 品富有 情感 性 、象征性 、表整 形等特 征 。
贝聿铭建筑方案
贝聿铭建筑方案
贝聿铭是著名的中国建筑师,同时也是国际上备受认可的建筑大师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建筑方案而闻名于世。贝聿铭的建筑方案凭借其卓越的创造力和技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极具魅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建筑景观。
首先,贝聿铭的建筑方案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他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和环保材料来建造建筑物,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并为人们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生活空间。他设计的建筑都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补充,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生态系统。
其次,贝聿铭的建筑方案注重人文关怀和社会意识。他的设计思路始终围绕着人们的需求和舒适度展开,他考虑的不仅仅是建筑的外观和功能,还注重建筑对于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他致力于打造人性化的建筑空间,让人们感到舒适和愉悦。此外,他还十分关注社会公益事业,通过建筑方案来改善社区环境,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和空间。
此外,贝聿铭的建筑方案具备创新和现代性。他通过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抽象的形式创造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筑作品。他经常运用曲线和流线型设计,打破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创造出富有动感和美感的建筑造型。他的建筑作品通常具有鲜明的现代感和科技感,融合了艺术和科技的元素,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建筑体验。
最后,贝聿铭的建筑方案展示了他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保护的
重视。他的设计中常常融入当地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当地文化遗产。他善于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作品,不仅展现了当代建筑的美学价值,也保留了历史的痕迹。
从香山饭店探讨贝聿铭的设计思想
、
民族
、
地 方 特 色 的 建筑
,
是 标 准 的 老式 大 屋 顶
的
。
、
四 合院
、
苏州 园林
。
我
每 设 计一 个 新 的 建 筑
他 都 要身
, 。
认 为它 具 有 中西 两 方 面 的优 点
,
这 是 值得 欢 迎
体 力行 地 亲 手 进 行 大 量 深 入 细 致 的 调 查 研 究
同 时虚 心 学 习 和 掌 握 许 多 他所 不 熟 悉 的 东 西 让 新 设 计 的 建筑 物 归 到 这个 根 上
。
归 根 ” 是 贝幸 铭 总 的 设 计 思 想
,
后 面 四点
民 居 上 有许
。
是 由 此 派 生 出来 的 思想
。
它 们 具 体 体 现 归根 的 设 计
。
多很 好 的 东西
活 的 根 应 当到 民 间 采取
,
民居
下面分 别 作 些分析
“
用的 材 料 很 简 单 还 要 现 代化
西
、
白墙
。
、
灰 砖很普 通
,
的 四 合 院 或歇 山 顶 作 法
(8 2 年1 0 月1 5 日 ) 他 对 中 国 记 者们 说
不能每有
。
造 法 式 或 清营 造 则 例 办 事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
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探析
摘 要:贝聿铭作为世界著名的华人建筑师,也是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作为一个对自然十分敏感的建筑师,在设计中极其注重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阐述贝聿铭的地域性建筑的设计理论、方法与特征。
关键词:贝聿铭;地域性;光线;几何造型;传统建筑
1.引言
贝聿铭先生说过:“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
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1]可见如何针对不同的建筑地点、周围的地域环境等做出合理的建
筑设计,一直是贝聿铭注重考虑的问题之一。
单纯地从建筑的角度上讲,建筑和建筑之间需要形成一种张力和联系,从环境和地域来讲,建筑和所属地区的特征更需要形成一种“场"的概念,从而达到城市的整体面貌和格局的协调性。本文选取贝聿铭作品中的苏州博物馆,北京香山饭店和巴黎卢浮宫金字塔为例,来探析贝聿铭是如何针对地域性的特征进行合适的建筑设计的。
2 以贝聿铭著名的建筑作品分析
2.1贝聿铭简述
贝聿铭(Ieoh Ming Pei ,1917年4月26日--见图一)
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1918年其父亲出任中国银行
香港分行总经理,他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入读圣保罗书
院。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住在有名的苏州园林
狮子林当中.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
大学附属中学,后来赴宾州大学攻读,因为认为自己没有
画图的天赋而转读麻省理工学院,贝氏埋首于图书馆,努力
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柯布西耶的作品是他最醉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
贝聿铭,一位享有盛誉的建筑大师,以其独特的建筑文化观而闻名于世。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以及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
贝聿铭认为,建筑不仅是人类文明的载体,更是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体现。他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这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例如,他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将传统园林建筑与现代几何线条完美结合,既展现了苏州园林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成为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的佳作。
贝聿铭注重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他认为这是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他的作品往往汲取传统建筑的精华,结合现代科技与材料,呈现出现代与传统交融的特色。例如,他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将传统四合院建筑风格与现代简约设计相结合,既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又体现了现代设计的时尚感。
贝聿铭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统一。他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源于功能的需求,而不是单纯的装饰或象征。他的作品往往以实用为主导,注重建筑的功能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例如,他设计的广州中银大厦,以几何线条和玻璃幕墙为特点,既体现了现代建筑的轻盈与通透,又保证了内部空间的实用与舒适。
贝聿铭的建筑文化观体现了他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对未来的
思考。他的建筑理念将继续影响和启迪着后世,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居住环境。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摘要】
贝聿铭是一位著名的建筑大师,他在建筑界的成就和影响深远。他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提出了独特的设计理念。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建筑的独特见解,赢得了世界的赞誉。贝聿铭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信心,他的思想也被传承下去。他的重要性在于引领了建筑界的发展方向,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他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在于他的思想和理念对建筑界的影响。贝聿铭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创新的思维,成为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对建筑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贝聿铭、建筑传统、未来、成就、影响、设计理念、作品展示、未来展望、思想传承、重要性、启示、影响力
1. 引言
1.1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一个建筑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作品被称为是“建筑界的奥斯卡”。贝聿铭以其独特的设计风格和对建筑传统的尊重而闻名于世。他的作品融合了东方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设计理念,反映出他对建筑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贝聿铭不仅仅是一个建筑师,更是一个思想家和艺术家。他的设计理念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空间的利用和光线的运用,使建筑物显得更加通透和自然。他的作品展示了他对建筑美学的独特见解和对艺术的无限热爱。
贝聿铭对未来充满信心,他相信建筑可以改变世界,可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设计和思想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和启示。
贝聿铭,一个跨越时代的建筑大师,他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他的作品中体现,更是在他的思想和精神传承中体现。他的影响力将会持续影响着建筑界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
2. 正文
贝聿铭经典作品赏析
立面柱顶端有白色菱形石饰
中银大厦第七 十层的七重厅
贝聿铭作品
• 1: 1956年 - 1963年 东海大 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 2: 1961年 - 1967年 国家大 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 3: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 加拿大蒙特利尔 • 4: 1968年 - 1974年 基督教 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 波士 顿
4 巴黎卢浮宫门前的 透明金字塔1989年 透明金字塔 年
大师一生都在忙碌的创 作,把这份科学与艺术 相结合的美带入人们的 生活。建筑与自然相融 合的空间理念,主导着 贝聿铭一生的作品,这 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 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 使自然融于建筑。人们 行径在他设计的建筑中, 自然的阳光透过窗棂交 织的光影仿佛能让周围 的线条流动起来。
从“对摇滚乐可是一 无所知”,到亲身去 学习和体验什么是 Rock—roll,然后再 作出设计的计划,从 人性的角度出发,充 分映照了他“以人为 本”的设计理念。
主体建筑物与玻璃帷幕 构成底边为4.2英亩的 直角三角。空间的变化 有利于地平下空间的隐 藏以及提供高调控交流 场所。 简单的几何造型在流畅 的整体中实现不同的功 能。 “摇滚乐就是能量。”在 听过许多演唱会之后, 贝聿铭为摇滚乐下了如 此的批注,他说,他设 计这座摇滚乐博物馆建 筑物,就是为了显示这 种音乐的能量。
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贝聿铭作品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苏州博物馆新馆为例
林虹
(沈阳市园林科学研究院,辽宁沈阳110001)
摘要:贝聿铭,华裔美籍建筑大师,1983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其建筑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并将其通过唯美的建筑语言展现于世界。本文通过分析其经典作品———苏州博物馆新馆,寻找出贝聿铭其精神世界中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关键词: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一、引言
50年代末60年代初,贝聿铭继承了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基本建筑设计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他掌握了在建筑设计中运用抽象的几何形体的设计技巧,巧妙的运用混凝土、玻璃、钢和石头等建筑材料。其作为华裔建筑师,他主张运用恰当的建筑语汇和途径来表达中国建筑的传统本质,在50多年间建成了一批带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巨大的建筑作品。
二、贝聿铭的成长历程
只有了解了贝聿铭的人生经历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理解贝聿铭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原动力。贝聿铭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其家族为苏州的名门望族,父亲贝祖贻是中国银行的创始人之一曾经在国民政府中担任中央银行总裁一职,其童年是在苏州的著名园林“狮子林”中度过的,由此可以看出贝聿铭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青年时代贝聿铭分别就读于上海青年会中学和上海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1935年至193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弗大学系统的学习了建筑设计,并且以获得美国建筑协会奖项的优异成绩毕业,这对其日后进入建筑界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1942年爆发了二次世界大战,贝聿铭在美国空军服役直到战争结束,退役后进入哈弗大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1948年进入实际建筑领域,担任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研究部主任12年;1960年自立门户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设计的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1979年被美国建筑界定为“贝聿铭”年,由此奠定了贝律铭现代建筑大师的地位。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建筑传统与未来的人
贝聿铭(Ieoh Ming Pei),以英文名字闻名于世,是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他执着于探索建筑的传统与未来,通过他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他对建筑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执着。
贝聿铭于1917年4月26日出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富有的家庭里。在进行高中教育之前,他家搬到了香港。在那里,他获得了一流的教育,也因此培养了他对艺术和建筑的浓厚兴趣。1935年,他前往美国进入麻省理工学院(MIT)学习建筑学,并于1940年毕业。他随后又赴哈佛大学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沃尔特·格罗皮乌斯。毕业后的贝聿铭前往纽约市工作,并在一家建筑公司担任建筑师。他的职业生涯在此开始,而他的身影也从此投入到建筑事业中。
贝聿铭的作品以其独特的现代主义风格而闻名。他致力于将西方现代建筑理念与东方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伟大的建筑作品。他花费大量时间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建筑,深受其影响。他的建筑作品的结构简洁、线条流畅、造型优美,充分展示了他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臻至完美的追求。
贝聿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是卢浮宫的现代化馆建筑。他在1983年赢得了卢浮宫新翼设计的国际竞赛,并成为这一项目的总设计师。这座建筑非常成功地将现代建筑风格与卢浮宫这一古老的建筑相融合,成为了卢浮宫新的象征性建筑。
贝聿铭的另一座代表作是迪拜的哈利法塔。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之一,向世人展示了现代建筑技术的壮丽,而贝聿铭也因此成为了这一杰出建筑的总设计师。哈利法塔的建筑风格充满了现代感,而在它的设计中也融入了许多传统的阿拉伯建筑元素,充分体现了贝聿铭对建筑传统与未来的结合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大师是如何成就的
贝聿铭及他的作品
他是建筑大师,却曾经面临无数的批判与质疑。“我与所有从事创作工作的人一样,要求严格,但必须要认准什么是最重要的,然后坚持下去,绝不放弃。我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理论建筑师,我没有那么多的理论,我认为人们不应以那样的眼光来看我的建筑,只要你重视你自己,你就会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风格会通过你的作品显现出来。”北京香山饭店、卢浮宫金字塔、达拉斯音乐厅,贝聿铭一生中完成了100多项杰出的设计,赢得了50多的重要奖项,是当之无愧的华裔建筑设计第一人。
自1959创业起到1967年之间,他共计获得九次美国建筑师学会的设计奖,几乎每有工程竣工,就受到建筑职业界的注目,就获得荣耀。他个人所获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国建筑学院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与1983年第五届普利兹建筑奖。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的最高荣誉。但对贝氏而言,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对他最具意义,该奖表彰非美裔的美籍杰出人士,贝氏表示他住在美国近乎四十年,直到获得自由奖章才令他真正感到被美国人接受,不再是个外人,这枚奖章的价值凌驾他曾获得的任何奖项。
受西式教育,在美国执业,居住在纽约,我们可以想象贝氏受美国影响甚巨,但贝氏认为中国是他的根,惟有根深蒂固才能枝叶茂盛,他不自认为是个全盘“美化”的人。他与中国建筑的关系,始于台湾省台中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其表现主义的造型,是贝氏所有作品中的特例,也是贝氏设计的唯一教堂。东海大学的校董会——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是他在中国就读学校的统一主管机构,基于感恩的心情,贝氏承接此案。路思义教堂面材采用带有凸点的黄色面砖,脱胎于台湾省传统建筑,以荷人据台时以钉穿瓦的营建方式作为取法之对象,加上传统的中国色彩,贝氏成功地结合了现代与传统。
在这个所有的建筑师都在向西方看齐的时代,贝聿铭想通过他的设计提醒人们:中国的传统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他希望为新一代的中国建筑师发展一套自己的建筑语言——亭
台、屏风、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人擅长的空间处理方式,在贝聿铭看来,与西方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强有力。
北京香山饭店是贝氏个人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再次探索,借鉴古典园林与江南民居,“自然”仍是此作品的重要元素,一若早年的硕士毕业设计。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
贝氏自称香山饭店不单是幢旅馆而已,而是借此探索中国建筑的新路,指引方向,希望后继有人,能持续不懈地既往开来。中国一味求外的心态下,这个作品此时此刻可能不被重视,贝氏希望有朝一日,中国的建筑师能回头,在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中吸取发掘,树立中国风格的建筑。
苏州博物馆,是我唯一亲身体验过的贝聿铭作品,同样透露着浓浓的中国风。
在整体布局上,新馆巧妙地借助水面,与紧邻的拙政园、忠王府融会贯通,成为其建筑风格的延伸。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块,中
央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部为博物馆主展区;东部为次展区及行政办公区。这种以中轴线为中心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新馆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既浑然一体,相互借景、相互辉映,符合历史建筑环境要求,又有其本身的独立性,以中轴线及园林、庭园空间将两者结合起来,无论空间布局和城市肌理都恰到好处。
新馆正门对面的步行街南侧,为河畔小广场。小广场两侧按“修旧如旧”原则修复的一组沿街古建筑,古色古香,成为集书画、工艺、茶楼、小吃等于一体的公众服务配套区。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
如全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迪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奈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帷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建筑设计应该简洁利落、合理、有秩序性,这正是贝氏作品个性的写照。
贝氏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氏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花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多样性,更有趣味,更加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贝氏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仔细索骥贝氏的作品,不难发现早期作品中的元素经过千锤百炼,再三运用的例子,如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内螺旋楼梯与伊弗森美术馆楼梯仿佛。东厢艺廊连接空间的“桥”,早期出现于姜森美术馆,尔后新加坡莱弗市城又加以运用。康州嘉特罗斯玛丽学校科学中心平面与肯尼迪纪念图书馆此案类似。此精益求精,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的不断研究,是其建
筑水准提升的原因,是其作品历久弥新的精髓所在,这正是促使贝聿铭在建筑史上名垂不朽,其作品屹立长存的主因。
贝聿铭的事务所
贝氏于1990年正式退休,事务所由当年共创天下的拍档与中生代负责。回顾了其事务所成长的历程,先后有多位设计师陆续加盟,到1955年初度改组,柯柏与贾连德成为与贝氏同等地位的合伙人。
贝氏、柯柏与博瑞德皆以几何形的设计见长,按柯柏的说法,他们三人对建筑的爱好与专长是有差异的,贝氏以体积见称,他自己偏好立面的表现,博瑞德擅长以构建表达。博瑞德称贝氏以几何形来营造多变的造型,以非对称的形式相互作用,柯柏是个极限主义者,他自身注重于意向的塑造。贝氏认为他的伙伴太过谦虚,事实并未如他们所言,在建筑风格与表现方面,他们都以追求完美为目标,而贝氏事务所的最终成就则全是大家努力的成果,彼此实在不分轩轾。曾有人问柯柏,以他的才能,怎愿在贝氏名下工作如此久,为何不自立门户?柯柏表示贝氏的事务所人才济济,有最佳的技术资源,在美国没有任何建筑师事务所堪与匹敌,凭这些条件使事务所能揽到好的业务,使他有机会做好的设计,若单打独斗自行闯荡,根本不可能实践他的理想,他特别强调团队的重要与经验的累积。若从这两个观点来审视台湾建筑师事务所,不难明白我们的缺憾所在,更能明白我们难以有优秀建筑作品之缘由。
1968年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荣获美国建筑学会年度杰出事务所奖,以一个创业才十二年的事务所,受到同行们如此的尊重,实在难得。
1989年,贝氏事务所做了巨大的改变,提升了较年轻的一代为合伙人。更重要的是,事务所的名称不再单以贝聿铭独人挂帅,改名简称PCF。有人称此是美国建筑史上的大事,因为此举继承了美国“建筑师团队”事务所的精神。贝氏希望事务所的声望与特性能够籍由改组而维持不坠,不会受他的退休有所影响,事实诚如贝氏所期望,PCF依然有许多业务,依然荣获许多奖项,在美国的建筑界排行榜也始终名列前茅。
贝氏个人的真知灼见、外交风范与促销本事,固然是其事务所成功的因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其杰出的人力资源。多数员工在同一事务所历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