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赤壁赋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3)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

高一语文必修2《赤壁赋》导学案
探究四:关于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谈的人生哲理和他所持的人生态度,有的人认为是积极的;有的人认为是及时行乐,是消极的,你如何认为?谈谈你的观点。
【课堂反思与总结】
【知识拓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就是对描写的对象进行直接的全面的描写。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其他人物或周围的环境烘托出描写对象的特质,侧面描写可分为人物烘托和环境烘托两种: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五、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④客有吹洞萧者
⑤渺渺兮予怀
⑥而今安在哉?
六、翻译下列句子。
学法指导:翻译句子要注意重点实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尽量不要遗漏要点。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反复诵读课文,勾画重点文言知识,能初步翻译课文。完成课前预习学案,然后对照课下注释修改完善并做好标记。
2、结合工具书,限时独立完成导学案。
3、美读成诵,理解背诵。
第一课时预习案
【自主学习·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在诗、词、赋、散文方面成就都很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奇才。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名句填空
1、举酒属客,。
2、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
3、,渺沧海之一粟。
【学习反思及总结】
自我检测,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整体感知】
本文记叙了作者与朋友月夜泛舟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应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话今的悲咽,再到他虽身处逆境而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赤壁赋 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赤壁赋 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知识目标:1 、学习本文生动形象、准确优美的语言以及写景、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方法。

2 、学习本文主要以对话形式开展议论的写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旷达胸怀和积极进取精神。

•美育目标培养学生欣赏优美语言艺术的能力。

[ 学法指导 ]•学法指要1 、有关实词、虚词的用法不必像上语法课那样细讲。

主要让学生体会情此力矩所表现的美妙意境和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旷达情怀。

2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简要交代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全文的感情基调,认识、分析主客观两种思想的差异,以及作者思想上的局限性。

•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在主客问答两个段落。

学习要点(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六年(1061)通过制科考试后,步入仕途,由于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先后出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1079),被政敌以讪谤新政罪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苏轼奉召回京,官至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又因反对司马光等人尽废新法,开罪旧党,先后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

哲宗亲政后,新党复起,又先后被贬到惠州(广东惠州市)、儋州(今海南省)。

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即位,内迁,病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耿直敢言,才华超众,豪放旷达,随缘自适,善谐谑,极富个性。

他的思想以儒家为主,但老庄哲学和释道思想在遭迫害后相当浓重。

政治上主张“渐变”和“人治”,虽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始终关心国计民生,在各地方任上政绩斐然。

苏轼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艺术家。

他的诗、文、词、书法、绘画都成就卓著,堪称名家。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重才气、重议论、善谐谑、善修辞,是北宋诗歌创作的高峰。

他的论说文立意新颖,论证精辟,纵横驰骋,波澜层出;抒情散文如行云流水,充满诗情画意,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共3篇《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1《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赤壁赋》是诗人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古代散文的典范。

它描绘了东汉末年蜀汉与曹魏之间的一场战争,极富历史典故与哲理内涵。

在高二必修三课程中,《赤壁赋》被列为必修内容,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素养有很高的要求。

本文针对《赤壁赋》的学习,设计了一份导学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文学经典。

一、阅读指导1、了解历史背景《赤壁赋》叙述的是三国时期的一场著名战役,因此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是理解文中典故和人物的关键。

建议学生在阅读前先学习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描述和比喻。

2、理解诗人的态度诗人在《赤壁赋》中涉及到了政治、战争、人性等方面的话题,并对这些话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与感悟。

在阅读中,要注意捕捉诗人所表现的态度与情感,并通过分析文中的笔墨手法,了解他的思维方式和艺术特质。

3、注意文意深刻《赤壁赋》作为古代散文的代表作之一,其文采、意境和艺术价值都是较高的。

在阅读中,除了理解文中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外,还要注意欣赏其艺术之美,感受到其中的哲理与深度,体会到古代文学的雅趣与人文精神。

二、文本分析1、诗人的表现手法在《赤壁赋》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以生动的形象和深厚的感情,描绘了过江战争中的士兵、将领、百姓、战场等,表现了自己对生活和历史的思考。

例如,他运用对比手法,把钦差大臣与战士相比,表现了社会等级的差别和不公;他运用夸张手法,把战场描绘得血雨腥风,表现出战争的残酷和可怕。

2、文化内涵的深度在《赤壁赋》中,诗人不仅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而且阐发了许多哲学和人文思考。

例如,诗人在文中提出了“志士仁人”的理念,强调人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他表达了关于官场腐败、民生苦难、战争惨烈等问题的深刻思考,呼吁应该坚定信仰、振兴国泰、协力同心等。

三、问答策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赤壁赋》的意义和价值,建议以问答方式进行教学,把学生的思考和口语表达能力得到发挥。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多次诵读,理解并熟悉课文内容,做到熟读成诵。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整体把握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通思路,把握结构。

3、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

4、精读课文,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

5、从本文汲取思想的精髓,学习作者如何面对人生困境。

【学习重难点】1、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美的语言。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1、了解与课文相关的作者生平经历,力求知人论世,较深入地把握作者的情感。

2、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知识链接】1、作者及背景: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眉山人,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自题金山画像》)。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

元丰二年(1079)四月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苏轼的一首诗。

原来在苏轼的诗文中曾流露过一些牢骚,表示过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就成了遭受弹劾的把柄。

那些奸佞的小人污蔑他“衔怨怀怒,恣行丑诋”“指斥乘舆”“包藏祸心”,把他投入大狱。

一时亲友惊散,家人震恐。

苏轼在狱中遭受诟辱折磨,有时感到难免一死,曾写两首诗与弟弟诀别,有“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

幸亏亲友营救,当时的宋神宗也不想杀他,这年年底,结案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名义被贬谪到黄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黄州,苏轼一住就是五年,在这里他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开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号“东坡居士”。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评。
*分点评述*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第二段:①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常象征: )兮天一方。”②客有吹洞箫者(句式: ),倚歌而和( )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成语的意思: )。③舞(活用: )幽壑之潜蛟,泣(活用: )孤舟之嫠妇( )。
第三段:①苏子愀然( ),正( )襟危( )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句式: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 )?③而今安在哉?(句式: )。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 )鱼虾而友( )麋鹿。
2、背景介绍:
北宋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作诗赋,讽刺王安石新法表达对新法不满,被人诬陷为诽谤朝政而下狱(“乌台诗案”)。苏辙等拼死上表相救,幸好太后曹氏爱才,不肯杀轼,神宗才对苏轼从轻处置。苏轼被囚128天之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交由本州安置,不得干预公事。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较自由的囚犯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头或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报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本文)、《后赤壁赋》。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赤壁赋教案第三课时(鲁人版必修二)

.赤壁赋教案第三课时(鲁人版必修二)

1.1 赤壁赋教案第三课时(鲁人版必修二)【教学目标】1、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印发导学案【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学习和积累第4、5段有关的文言知识:实词、虚词、通假字及特殊句式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巩固、温故知新1、背诵课文一、二、三段2、抽查字词句二、展示学习目标三、研习4、5段(一)找学生朗读课文第四、五段(二)研习4、5段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结合课下注释识记加点字的含义或用法未尝:未曾盈虚:满缺卒:最终盖:发语词,表示假设语气曾:竟然且:而且夫:发语词,这虽:即使是:这藏:宝藏适:享有,享用2、给下列加粗词注音并解释。

(1)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jí)凌乱(2)相与枕藉乎舟中藉(jiè)垫着3、选出译文有误的一项(B )A.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译文:又圆又缺地犹如那月亮,可是终究是不消不长啊。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只要不归我所有,那就丝毫也拿不到手。

C.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译文:获取它没有人制止,享用它不会倾竭。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4、“逝者如斯”一句,化用了《论语•子罕》中的句子。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教版高一必修二)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书画家。

他在诗、词、歌、赋、散文、书法、绘画、医药、禅理、哲学、饮食、服饰、金石、园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大流派的开创者之一(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苏轼);废新法的政治主张有莫大的关系。

有《东坡集》《东坡乐府》传世,谥号“文忠”。

置所,心里十分苦闷。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

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或泛舟夜游。

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ǎn、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

(“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

苏轼差点儿被杀头。

(yǎo tiǎo)之章赋诗(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会文章的韵味。

熟读全文,力争背诵。

扁舟如一片苇叶,轻浮水面,任意飘荡。

景色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

”这澄澈幽美、如梦境一般的夜景,使作者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

化而登仙。

”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

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使人如闻其声,催人泪下。

而《诗经﹒陈风﹒月出》是一首情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

但苏轼此时唱此歌,其胸怀、求。

它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执著追求的态度,和不甘沉沦的情怀。

作者遭乐”中,已包含淡淡的哀愁了,这“乐”本就属于苦中作乐,借山水而暂时排遣其内心的郁闷。

的草民,生命如蜉蝣般短暂,渺小得有如沧海一粟,梦想成仙又不可得,便不由悲从中来,借箫声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都要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

只有“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泛舟喝酒罢了,还谈什么理想,谈什么建功立业?说生短促之“悲”,这是议论说理;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奈与悲伤。

老病死,所以天地万物和人无时无刻不在变化。

地变化,“而卒莫消长也”,作为个体的人,生命虽然短促,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哀叹人生的短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

《赤壁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赋”的知识,理解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品味课文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3、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重点与难点】重点: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难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

【学法指导与使用说明】1、熟读全文,根据注释解释全文的意思。

(在书上作记号)2、借助导学案充分预习文本,了解文章的内容,勾画疑难点。

3、认真书写,独立完成,用时30分钟左右,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九层之台,起于垒土!1、赋: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有韵的文体,其形式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饰,辞藻华美,讲求声律、押韵、对比等形式,并以讽颂为其目的。

它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侧重于借景抒情,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

2、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

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

宋神宗熙宁年间。

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

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

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黄:黄庭坚;米:米芾;蔡:蔡襄)。

元丰5年写的“两赋一词”是:《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

3、写作此文的背景和原因::这篇赋写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五年(1082 )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3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3

赤壁赋(苏轼)班级姓名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教师精讲点拨疏通文意情感与态度: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的积极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2.品味如散文诗一般精练优美的语言。

体会文章的语言与意境之美。

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3.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设想1.在落实字词的基础上,运用朗读、涵咏、探究的方法赏析这篇经典赋文,解读苏轼。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第三、四段,难点也是这两段。

这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写法上颇具特色。

作者继承了早期汉赋(如枚乘《七发》、司马相如《上林赋》等)中常用的主客对话方式,但不事铺排堆砌,不用奇字险韵,而是结合着眼前的景物对比地写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观,语言流畅生动而意在劝戒,完全合乎赋的讽喻之旨,也表现了作者的个性特色。

学习这一部分,教师应作适当的讲解,最好采取读读讲讲的方式,每次讲一点,从疏通文意直到领会作者的思想境界,以利学生记诵。

3.记诵全文的主要方法是认清理路。

先要把握两个基点:一是本文阐述人生哲理全借风、月、水三者为喻;二是有一条完整的叙事线索:先写主客饮酒诵诗;再写主人“扣舷而歌”和客“倚歌而和之”,由此引出主客对话;最后写客人转悲为喜。

课时安排:3课时(一)熟读课文,找出重点字词,利用工具书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1、壬戌() 10、酾酒()2、桂棹() 11、横槊()3、余音袅袅() 12、渔樵()4、幽壑() 13、扁舟()5、嫠妇() 14、匏樽()6、愀然() 15、蜉蝣()7、山川相缪() 16、无尽藏()8、舳舻千里() 17、狼籍()9、旌旗() 18、枕藉()(二)指出下列各字的通假字1、属——2、冯——3、缪——4、狼籍——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

1.1《赤壁赋》学案(鲁人版必修2)

1.1《赤壁赋》学案(鲁人版必修2)

1.1 赤壁赋学案◎课前自主【走进作者】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识记积累】字音:属(zhǚ)窈窕( yǎo tiǎo )少( shǎo )焉酾( shī)冯( píng )倚歌而和( hâ)之袅袅( niǎo )嫠( lí)妇愀(qiǎo)然缪(liáo)舳(zhú)舻(lú ) 槊( shuî)糜( mí)扁( piān )舟渚( zhǔ)通假字:1.举酒属.客:“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御,驾。

3.山川相缪:“缪”通通“缭”,盘绕词类活用: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

2.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走。

4.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5.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使动用法,使……正。

特殊句式: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5.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课文初探】1.作者在这一段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doc

人教版语文必修二《赤壁赋》导学案一、作者连线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散文家、书画家、诗人、词人。

追谥文忠公。

苏轼的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他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名作《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

散文方面,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世称“三苏”。

诗歌方面,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方面成就极大,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二、背景探寻黄州浴火重生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任团练副使。

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

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周瑜破曹是在湖北嘉鱼东北的赤壁。

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三、文体知识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

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承《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 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

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

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

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赤壁赋 学案3

高中语文必修二鲁人版 赤壁赋 学案3

赤壁赋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的写法。

(二)、体会本文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作者背景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

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

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壁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遭受政治迫害,被贬谪到黄州已经两年了。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水中的鲜鱼,山间的竹笋,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莫大的慰藉。

这时,他曾站立在江边赤壁之上,眺望如画江山,唱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他还在七月十六日一个幽静的夜晚,驾舟畅游于赤壁之下的长江水面,写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赋》。

检查预习1.选出加粗词的意义、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 ] A.苏子愀然B.凌万顷之茫然C.何为其然也D.其声呜呜然2.选出短语结构与众不同的一项[ ] A.白露横江B.水光接天C.旌旗蔽空D.冯虚御风3.选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驾一叶之扁舟B.倚歌而和之C.自其变者而观之D.取之无尽,用之不竭4.选出下列句中“乎”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飘飘乎如遗世独立C.知不可乎骤得D.郁乎苍苍5.选出不含通假字的一句[ ] A.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C.举匏樽以相属D.相与枕藉乎舟中6.选出“之”字起取消主谓独立性作用的一项[ ] A.不知东方之既白B.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C.哀吾生之须臾D.羡长江之无穷7.选出下列句中属被动句的一项[ ] A.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C.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D.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8.选出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一项[ ] A.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B.何为其然也?C.惟兄嫂是依D.渺渺兮予怀9.选出下列作品中不同类的项[ ] A.《游褒禅山记》B.《石钟山记》C.《念奴娇·赤壁怀古》D.《赤壁赋》10.选出下列文句的译文有错的项[ ] A.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3单元 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3单元第9课《赤壁赋》导学案(3)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版《赤壁赋》【课后拓展案】一、阅读迁移《赤壁赋》作者的心情变化不仅仅表达在此文中,而是贯穿在被贬到黄州后的所有作品中。

我们来共同感受一下。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稳固训练1.以下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迪拜一座在沙漠里规划出来的城市,是够梦幻、够浮华、够美丽的了,但这座海市蜃楼却潜伏着重重危机。

B.追星之风愈演愈热,很多人别无长物却扬短避长,把当明星看成是成功的一条捷径投身其中,这种做法有失明智。

C.丽江大火折射出我国森林火灾管理的残酷现实:森林火灾隐患众多,森林防火捉襟见肘,重行政问责轻预警监测。

D.在今年的车展中,奔驰精品展台面积比以往扩大了许多,那些琳琅满目的配饰和运动产品,让所有热爱奔驰的人趋之假设鹜。

2.以下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速“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任务,将原规划的目标任务的完成时间从2016年提前到2015年。

B.为期仅四天的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为成都的餐饮、宾馆。

交通、旅游、广告、通讯、娱乐等产业获得巨大商机。

C.当日本地震影响到产品元件的供给时,全球的汽车和电子厂商才开始明白,产业链的中断会对生产造成何种影响。

D.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届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暨四川财经人物大奖颁奖典礼,被誉为四川财经界的“奥斯卡〞美称。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相比之下,规划更具体实用,具有阶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可以不断修正、调整,甚至改变。

2022-2021学年鲁人版必修2 1.1《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2022-2021学年鲁人版必修2 1.1《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赤壁赋》教学设计同学课前学习活动今年,我们学校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尝试。

为此,我们特地去乐昌二中进行了学习。

乐昌二中A、B课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若想真正实现同学的自主学习和翻转课堂,用A课来保证同学自主学习的时间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学校虽然没有明确提出A、B课的说法,但我们也会给同学留出课上自主学习的充分时间。

也因而,与其说同学的预习是课前活动,还不如说是一种自主学习的课型。

我的这堂《赤壁赋》,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堂自主学习课之后的。

下面是我给同学设计的自主学习的导学案:《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赋”的文体特征,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

2、文通字顺, 把握文中消灭的重要的实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

一、了解“赋”的文体特征,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

(一)了解赋的文体特征赋,本是汉代流行的文学体裁,它始于战国,盛行于汉,到唐宋而衰微,元明清则趋于消亡。

赋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机敏的韵文,讲究文采,多接受问答形式和铺排手法。

进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消灭了散文化的趋势,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不讲究骈偶、音律,较多地吸取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了散文式的清爽流畅的气概,这种赋叫文赋。

本篇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

(二)反复朗诵课文,体会本文的韵律美和骈散结合的特点。

二、读懂文章,把握文言学问。

(一)结合课下注释阅读全文,把课下注释中重点的词语解释写回课文之中,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划出来。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或句式,自主检测一下学问的把握状况。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 )一苇之所如.( ),凌.( )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赤壁赋》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三)《赤壁赋》导学案(第一、二课时)——湖北省监利实验高中吴立光【学法指导】1、朗读。

读准字音,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赋的节奏、情感和韵味,力求语言通畅,读准字音2、细读。

理解字词;自读诗句,运用查字典、看注释、联系诗句等方法理解疑难。

3、重音和节奏的把握。

【学习目标】1、了解关于作者生平、时代背景;2、根据学法指导,准确断句和感受重读;3、准确翻译句子,结合特殊句式和活用。

【导学过程】1. 作者及写作背景苏轼(1037-1101),北宋、。

字,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轼与父弟,合称“三苏”。

2. 文体“赋”的名称最早见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篇》,到汉代形成特定的体制。

“赋”着力于铺陈事物,较多地选用散文化的句式。

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像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3、方法点拨:重音和节奏(见背面)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学习过程】1. 注音壬戌()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冯()虚御风桂棹()倚歌而和()之愀()然舳舻()山川相缪()酾()酒横槊()渔樵()江渚()匏()樽蜉蝣()扁()舟扣舷()狼藉()枕藉()嫠()妇是造物者无尽藏()2.结合书下注释理解课文1—2节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备:审核:授
《赤壁赋》导学案答案
预习案
一、文言实词
2.成语积累
1)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2)不绝如缕:绝:断;缕:细线。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3)正襟危坐: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4)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5)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竭:尽,完。

拿不完,用不完,形容非常丰富。

6)杯盘狼藉: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

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3.通假字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 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 望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变白,动词)
(6)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训练案
(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

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形容词词尾)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语言知识应用
答案
1、C(A冯píng虚御风B舳zhú舻D枕藉jiè)
2、B(危坐:端坐)
3、A(“到,往”,BCD解释为“像”)
4、D(A“属”通“嘱”,劝人饮酒;B“冯”通“凭”,乘;C“籍”通“藉”)
5、B
6、C(①②都是名词作动词,③是名词意动用法,④是名词作状语)
7、D(A“斗牛”古义是星宿名,今义是一种游戏方式;B“白露”古义为白茫茫的
水气,今义是二十四节气之一;C“茫然”古义是旷远的样子,今义是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8、C(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9、B(应为“既写景又写人”)
10、A
11、C(没有司马光,应是曾巩)
12、D(景、情、理交融)
13、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望美人兮天一方何为其然寄蜉蝣于
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人生之须臾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乐悲乐追
求绝望放达二
14、A(B下,攻占;C渚,江中小洲;D渺,渺小得像)
15、C(①③④⑥都是助词,的;②⑦⑧主谓间取消独立性;⑤助词,无义)
16、B(都表被动)
17、C(都是宾语前置句)
18、D(流露的是不能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苦闷)
19、①这里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
②(我)知道这是不可能忽然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悲凉的秋风。

20、B
21、A(名词作状语,其余为名词作动词)
22、C(怎么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
23、C(作者的孤寂并不是因“客去”,而是因身遭贬谪的缘故,即使“客”也只是陪
衬而已)
24、D(“虚无”思想在本文中有,在《赤壁赋》中没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