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大学间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_佐藤元彦

合集下载

试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途径

试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途径

试论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解决途径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谋求中日友好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在中日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中日关系仍很敏感和脆弱。

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才能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在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争端问题、“中国威胁论”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

除此之外,中日关系还受到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因素的制约。

(一)内部因素1.历史问题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一直是中日间最敏感的话题。

中日建交以来,这一问题始终困扰着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成为中日关系难以开拓新局面的主要症结。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主要表现在日本对侵略历史的认识与态度上。

二战以后,日本从未像德国那样对自己的战争罪行进行深刻反思,反而极力否认和美化侵华战争,尤其是20世纪80年初日本政府制定了“政治总决算路线”后,历史问题更加突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对战争责任政策进行了调整、转换和再调整,总的趋势是推卸战争责任,拒绝反省和认罪;日本右翼团体和保守派结成右翼保守势力,推动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政策向右调整;而日本大多数民众由于受政府政策的影响以及右翼势力的鼓动,对日本侵华战争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反省。

于是日本社会不断出现教科书事件、参拜靖国神社、突破《和平宪法》、拒绝对战争受害者赔偿等为侵华战争历史翻案的恶性事件。

日本对历史问题的错误认识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和尊严,并且严重阻碍了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正确认识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可能真正开辟中日关系的未来。

2.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当今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日本割据台湾50年,培育了日本人斩不断的台湾情结。

许多日本人依旧怀念着强占台湾为殖民地的旧时代,对台湾的眷念之情难以释怀,对被迫归还台湾更是耿耿于怀。

“中日合作”辩论会

“中日合作”辩论会

我看中日合作
中国和日本在1972年正式建立了邦交关系。

因此,中日关系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那么,如何使中日关系维持这种健康的关系发展呢?我认为要认清这一点,必须对中日关系有一个准确的把握。

首先,我是支持中日合作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弘扬的主旋律,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各国应该和谐相处。

与日本合作,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两国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可以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我们国家强大了,就不会再被欺负。

日本做为资源匮乏的国家,日本政府需要中国补贴日本企业,可以使日本国内的民众与中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中国得到的好处是,利用日本企业抗衡欧美的贸易压力,中日市场一体化加强。

日本方面因为中国补贴日本企业获得的好处是,日本国内政治局势稳定,保证日本政府不受美国市场和美国政府的干扰。

也可以在中国的有效率的补贴政策下,获得恢复的活力。

中日逐步扩大安全对话和军事交流,是增进相互信赖、推动战略和解的有效途径。

中日宜在业已启动的军方高层往来的基础上,加强多层次、多渠道的对话交流。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0周年,又是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关键一年,日本应以此为契机,以实际行动表明在台湾问题和历史问题上恪守中日关系的基本原则,为促进日中关系的发展作出切实的努力。

中日宜共同协商建立防止和处理政治、经济等摩擦的措施与机制。

争取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彼此之间的冲突和摩擦,多一些理解和信任,使中日关系朝着最大限度的实现共同利益的方向发展。

那么,
中国和日本,两国必将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相信,在我们这一代的努力和拼搏下,我们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

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因素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谋求中日友好始终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双方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领域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但是在中日关系不断发展的同时,制约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中日关系仍很敏感和脆弱。

只有正确认识并妥善解决这些制约因素,才能进一步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一、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因素在错综复杂的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台湾问题、领土争端问题、“慰安妇”、“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成为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内部因素。

除此之外,中日关系还受到外部因素主要是美国因素的制约。

第一、历史问题“历史问题”是中日两国间最敏感的问题。

因为自明治维新以来,直到1945年,日本始终作为一个侵略者,多次发动侵华战争。

特别是八年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日建交后,日本政府虽然一方面多次承认对中国的侵略并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另一方面,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势力甚至政府成员又不时否定、美化侵略历史的活动,对中日关系形成干扰。

第二、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当今和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成为中日关系中台湾问题的开端。

从那时起,历经变化发展至今,台湾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控扩张的道路,它的对外侵略扩张理论——“大陆政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武力向亚洲大陆乃至世界扩张。

随着19世纪末日本对外的扩张,台湾以成为其急不可待的目标。

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甲午战争使中国大败,1895年的《中日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使得日本如愿以偿。

中日大学问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中日大学问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
2 0 1 2 年, 中国政 府 支持 的 E l 本 在 华 留学 生 总数 为6 7 7人 , 其 中本 科生 数 目为 1 7 7 人。
进行短期汉语培训合作 , 现代 中国学部的学生可
以到南开大学接受 l 6 周的短期汉语强化培训 。
爱知大学 与南开大学建立校 际关 系后 , 双
总第 3 3 9 期
2 0 1 4 年 第3 期
一流 大学
世 界教 育 信 息
留学生 在学 界公 认 的崭新 研究 领 域 。 北 海道 大 学设 有催 化 化学 研究 中心 ,主 要 进行 具 有 高 度创 新 性 的研 究 , 每年 举 办 关 于 交 叉偶 联 反 应 的 国际研 讨 会 ; 北海 道 大 学 具 有 日 本 唯 一 的综 合 性 斯 拉 夫 地 域 研 究 机 构 — —斯
北海道大学理事村 田直树 :
学 中心 , 以北方 生物圈领域为基础 , 进行综合 研究。从 2 0 0 7年开始 , 北海道大学每年都举行 “ 可持续发展周 ”活动 ,期 间举办研讨会 和展 览, 来 自国内外 的研究人员 、 学生齐聚一堂 , 为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新育:
中日大学应移 蹶 多元化交流
很 高 兴能 有机 会 与 大家 一起 讨论 中 日大学 间 的交 流 与合作 情况 。国家 留学基 金 管理 委员 会 负 责 中 国政府 奖学 金 的管理 工 作 , 支 持 中 国 公 民 出国 留学 、 外 国留学 生来 华 留学 。 2 0 1 3年 ,
《 世 界 教育 信 息 》 编辑部 : d i n f o @ 。 d
与合作产生了较大影响 , 使得申请去 日 本留学的
公派生人数大幅减少 ; 第二 , 中1 3 两 国的政治关

浅谈中日高校间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浅谈中日高校间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浅谈中日高校间交流与合作的模式作者:冯佳娟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8期摘要: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这一大背景、大趋势下,中日高等教育都加快推进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学目标、办学条件国际化进程,中日高校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都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在深入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内涵的基础上,总结以往的合作经验,进一步完善中日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对增强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及核心竞争力和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日高校交流与合作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的全球化、科技发展的国际化和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导致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满足探索真理和发现知识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大学”在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掌握学科前沿知识的国际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其重要的手段之一便是国内外高校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标准。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交流与合作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涵义涉及面很广,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认识。

中国学者顾明远教授主编的《教育大词典》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所作的定义是:“各国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

主要表现:(1)加强外语教学,大量增设有关国际问题的课程、专业和系科;(2)进行广泛的人员国际交流;(3)进行教育和学术的跨国合作。

”日本广岛大学教育研究所喜多村和之教授在1986年“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讨论会”上提出了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三条标准:即通用性、交流性和开放性。

欧洲国际教育协会于1998年提出,把国际化看作是一个总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高等教育更少地趋向于本国,更多地趋向于国际发展。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求高等教育要面向世界,以多种多样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把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引进来并与本国的传统高等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中日大学友好交流演讲稿

中日大学友好交流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重要意义。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自建交以来,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大学友好交流更是硕果累累。

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感悟和思考。

一、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历史与现状1. 历史渊源中日两国在古代就有友好交往的历史。

早在唐代,日本派遣了大量的遣唐使来华学习,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流。

到了近代,随着留学运动的兴起,中日两国大学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

1972年,中日建交,两国大学友好交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2. 现状目前,中日大学友好交流呈现出以下特点:(1)交流规模不断扩大。

两国高校在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人才、合作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2)交流领域日益丰富。

涵盖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

(3)交流形式多样化。

包括短期交流、长期交流、学术会议、研讨会等。

二、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意义1. 促进两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日大学友好交流为两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通过交流,双方可以了解对方的文化特点、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增进相互理解与尊重。

2.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日大学友好交流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双方高校可以借鉴对方的优秀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模式,提高自身教育水平。

3. 推动科技创新中日大学友好交流在科技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双方高校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分享科研成果,为两国科技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 造福两国人民中日大学友好交流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通过交流,两国人民可以增进友谊,深化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三、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展望1. 深化合作,拓展交流领域在新时代背景下,中日大学友好交流应进一步深化合作,拓展交流领域。

双方高校可以加强在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 创新交流形式,提升交流效果为提升中日大学友好交流的效果,双方高校应创新交流形式,如举办线上交流、联合举办学术会议、开展社会实践等。

跨文化沟通技巧解读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沟通障碍与解决方案

跨文化沟通技巧解读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沟通障碍与解决方案

跨文化沟通技巧解读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沟通障碍与解决方案在如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沟通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特别是在中日两个文化差异较大的国家之间。

本文将解读中国与日本之间的沟通障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沟通障碍跨文化沟通中,中国与日本之间存在一些经常导致沟通障碍的因素。

1. 语言障碍:中日两国的语言障碍是最显而易见的障碍之一。

虽然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圈,但两国的汉字使用方式和发音有较大差异,这给双方的交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 礼仪差异:中国和日本的礼仪习惯存在很大差异。

例如,在商务场合中,中国人更加注重人情味和亲切感,而日本人更加注重形式和礼节。

这种差异往往容易造成误解和不适应,影响双方的有效沟通。

3. 价值观差异: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造成了双方的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注重家庭观念和集体利益,而日本更注重个人责任和自我约束。

这种差异在交流中容易引发摩擦和不理解。

二、解决方案为了克服中日之间的沟通障碍,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

1. 学习与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尽管中日两国的语言存在差异,但通过学习对方的语言,可以让沟通更加顺畅。

此外,了解对方的文化习俗也有助于理解和尊重彼此,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2. 适应对方的礼仪:在进行中日之间的沟通时,要学会适应对方的礼仪习惯。

中国人在与日本人交流时可以注意尊重对方的形式和礼节,而日本人则可以为了亲切感和互动性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礼仪方式。

3. 强调共同点与合作:尽管存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但中日两国的沟通也有许多共同点。

双方可以注重强调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加强合作和交流,进一步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信任。

4.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为了有效地跨越沟通障碍,中日两国可以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沟通渠道。

可以通过定期的会谈、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进行频繁的沟通,及时解决问题,避免由于沟通不畅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

5. 培养跨文化沟通技巧:为了提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沟通效果,双方可以进行跨文化沟通技巧的培训和学习。

浅谈影响中日沟通的因素及中日关系走向

浅谈影响中日沟通的因素及中日关系走向

浅谈影响中日沟通的因素及中日关系走向摘要:有人说,中日关系史就是一部“沟通无效史”,因为其中横着太多的问题,以至于中日无法进行沟通,所以中日关系将永远不能改善。

本文就目前影响中日沟通因素进行分析,并浅谈日后中日关系走向。

关键词:中日、无效沟通、关系走向1.影响中日沟通的因素1.1历史问题:其实历史问题很简单,只要日本彻底承认侵略战争的历史事实,对以往所作所为认真反省,中方并无意在这件事情上和日本纠缠,毕竟双边的正常交往会带来巨大的利益。

但问题在于包括一些政治家在内的日本右翼,反复在这件事情上作出种种表演,或参拜,或“失言”,或修改教科书,导致这一问题被频繁加温。

中国政府多次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但为什么这些人却依然如故?道理很简单,利益使然。

他们之所以频繁动作,是为了国内政治的需要,因为国内政治总体向右转,他们跟风右转,既可以获得选民支持,又可以获得政治资金,何乐而不为?中方的抗议,无法转化成他们所需要的选票和金钱,所以就只当成耳旁一阵风而已。

对于普通的日本右翼来说,否认侵略历史,本身就是重振“日本精神”、重塑大国地位。

显然,在这种问题上,单纯的“沟通”恐怕不会有什么作用。

1.2领土问题:双方各自都声明拥有钓鱼岛的主权,中方为了双边关系的大局,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

然而日方的回应是逐渐加强对钓鱼岛的控制。

钓鱼岛问题争执了这么多年,日方非常清楚中方的立场,但还是试图把对钓鱼岛的占领变成既成事实。

在此问题上,从实践来看,“沟通”能起到的作用似乎也很有限。

而且,“沟通”需要共同的价值观作为前提,很多日本人对于历史和领土的观念,和中国有着较大的差异,“沟通”起来也并不是那么容易。

例如一本学术书籍中提到一个案例,某专家在日本生活期间颇受一个民间团体的照顾,临回中国前,董事长为其举办了一个小型送别会,专家很是感动。

在聊天中,董事长说,日本国土狭小,以后要多去中国旅行。

当专家正要表示欢迎之意的时候,董事长接着说:“但是战前日本很大,有台湾、朝鲜、满洲,战败了,都没了。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5篇范例)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5篇范例)

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5篇范例)第一篇: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中日学生文化交流会分析时间:18:00——21:00整场晚会的质量是蛮高的,效果也很不错。

1.首先是时间的安排上,晚会开始时间提前在晚6点,正式开场时间也没有拖延现象2.场地布置上,虽然舞台并没有饰品,但是大厅外过道上有宣传海报的展示,大厅后方摆放了体现日本文化的一些物品3.观众人数上,上座率还是蛮高的,大一学生占绝大多数,受下学期时间不利因素的影响小4.节目内容上,歌曲、街舞、戏曲、动漫配音、乐器演奏(日本民族乐器、二胡)、游戏互动、和服介绍、cosplay表演、社员合唱。

其中受邀到场的社团有:阿里郎社、京剧协会、动漫协会、音乐协会、黄梅之家协会、粤语爱好者协会、嘻哈文化交流协会,兄弟社团的表演是一大亮点5.与观众互动环节主要要两部分。

一是通过两个小游戏互动,一是和服介绍环节游戏一:关于日本文化的判断正误,上台人数为15人游戏二:日本娱乐游戏节目“剪刀石头布”,上台人数为10人和服介绍:由一位日语外教上台讲解,并帮助穿戴,一位日本留学生台上辅助礼仪风俗交流会与中日文化交流会对比分析相似点:1.时间跨度上都控制在两个半小时至三个小时间2.节目上都涵盖了歌舞、乐器演奏、文化介绍3.充分突出活动文化,即从民族服装、民族美食、民族歌曲入手,向大家介绍民族文化特色4.与兄弟社团联系密切,他们在晚会中的表演既丰富了节目内容,也很好的加强了社团间的联系不同处:1.主持人方面,阿里郎社安排了两男一女搭配,日语学社安排了两男两女搭配。

虽然两家社团都以双语主持为线,但日语学社主持在日语讲解上的比例占绝大部分,而阿里郎社的韩语讲解部分很少。

不过阿里郎社在主持人形象和质量上好于日语学社2.礼仪风俗交流会上受邀表演的社团有:黄梅之家协会、粤语爱好者协会(此两家为文化艺术类社团)、跆拳道协会(体育运动类社团)三家,受邀到场参加活动的社团有日语学社、青年志愿者协会。

中日关系友好的理由

中日关系友好的理由

中日关系友好的理由一、历史渊源中日两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数千年前,两国就有着交流与合作。

古代的丝绸之路使两国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文化的交流也得以蓬勃发展。

这种历史渊源为中日友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互利合作中日两国在经济、贸易、科技等领域展开了广泛的合作。

互利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还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无论是中日企业之间的合作,还是两国政府之间的交流合作,都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福祉。

三、人文交流中日两国的人文交流活动非常丰富多样。

学生交换项目、文化艺术交流、旅游观光等都为两国人民提供了更多了解彼此的机会。

这种人文交流不仅增进了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四、共同利益中日两国在许多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都有共同利益。

无论是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反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上,还是在东亚地区的稳定与繁荣上,中日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责任。

通过加强合作与对话,中日可以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

五、人民友好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感情是中日关系友好的重要基石。

无论是两国人民之间的民间交流,还是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的了解和尊重,都为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不仅有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也有助于促进地区和平与繁荣。

总结起来,中日关系友好的理由有:历史渊源、互利合作、人文交流、共同利益和人民友好。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日两国之间建立了友好、稳定的关系,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我们应该继续加强中日关系,促进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为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贡献。

中日友好交流的意义

中日友好交流的意义

中日友好交流的意义
中日友好交流的意义
中日两国是亚洲两个大国,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虽然历史上存在过一些矛盾和争端,但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日友好交流变得越来越重要。

首先,中日友好交流有助于促进两国之间的经济合作。

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

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已经达到了数千亿美元。

通过加强文化和人员交流,可以更好地了解对方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

其次,中日友好交流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历史上,中日关系曾经存在过一些矛盾和争端。

但是通过加强文化、教育、学术等领域的交流,可以让两国人民更好地了解彼此的历史、文化、价值观等方面,并逐渐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尊重。

第三,中日友好交流有助于推动亚洲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稳定与发展。

作为亚洲两个大国,中日之间的关系对整个亚洲地区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力。

通过加强双边交流,可以增进两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从而促进整个亚洲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第四,中日友好交流有助于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在文化、科技、艺术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贡献。

通过加强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两国之间在这些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总之,中日友好交流对于两国以及整个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双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亚洲地区和全球范围内的稳定与繁荣。

中日关系的外交策略与合作研究

中日关系的外交策略与合作研究

中日关系的外交策略与合作研究中日关系的外交策略与合作研究自中日两国建交以来,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在历史上,中日两国曾经历过许多波折,但是在当今世界格局下,两国的合作与交流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外交策略和合作研究两个方面来探讨中日关系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一、外交策略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中日两国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机遇。

对于中日关系而言,如何制定合适的外交策略是至关重要的。

在这方面,中日两国都需要做出一些努力。

首先,中日两国需要加强政治互信。

政治互信是两国关系发展的基础。

在这方面,中日两国应该通过高层互访和对话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其次,中日两国需要加强经贸合作。

目前,中日两国的经济联系已经非常紧密,但是在一些领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比如,在贸易平衡方面,中日两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以实现互利共赢。

最后,中日两国需要加强人文交流。

人文交流是增进两国民间友谊和理解的重要途径。

在这方面,中日两国可以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交流等方式来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二、合作研究中日两国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合作。

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中日两国之间已经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机制。

在这方面,中日两国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研究,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首先,在科技领域,中日两国可以加强科技创新合作。

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科技水平比较先进的国家,双方可以通过技术转移、联合研发等方式来推动科技创新。

其次,在文化领域,中日两国可以加强文化交流合作。

中国和日本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双方可以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文化产业合作等方式来推动文化交流。

最后,在教育领域,中日两国可以加强教育合作。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地区的重要教育大国,双方可以通过学生交流、教师交流等方式来推动教育合作。

总之,中日两国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前的世界格局下,中日两国应该加强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并通过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研究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

大学生如何正确看待和发展中日关系?我认为,如今恶化的中日关系今后能否按中日两国人民的愿望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关键在日本政府的态度和政策。

他们必须了解他们自己的过错,了解他们在人民中间右翼团体的错误,只有改正了这个,两国关系还会好,所以中国、日本很好的互相理解真正的建立起来,友好合作的关系,那将是一个亚洲的幸福,世界的幸福。

作为一名理智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在中日关系的处理上应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以和平方式正确看待和解决中日关系,理性表达爱国热情,珍惜稳定发展局面。

首先,我们大学生要善于从历史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我们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明白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

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因此,大学生在看待中日关系的问题时,既要考虑其两千年的友好又有兼顾其五十年对立全面分析两国关系做出自己理性的,正确的判断,同时在中日两千年的友好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并没有利用领先地位向日本扩张,更没有发动战争,而是信守睦邻友好的民族传统,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利。

在五十年对立历史前后,日本发展快于和强于中国,日本在发展领先后有恃无恐,野心膨胀,向外扩张,结果于己于人都有害。

其次,我们大学生要善于从大局的角度看待和处理中日关系。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当今世界的大局。

在饱受20世纪前半期的战争蹂躏和中期的冷战恐吓后的21世纪,人类最需要的就是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在此大背景下,中日关系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大局。

中日关系既是重要的双边关系,又是重要的国际关系,既影响着双方,又影响着世界,必须慎重处理。

大学生要铭记维护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是我国在21世纪的大局及国家利益,以及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是保持国内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前提。

新时代中国对日本人文外交机遇、挑战与对策

新时代中国对日本人文外交机遇、挑战与对策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2020新时代中国对日本人文外交:机遇.挑战与对策张艳霞摘要:随着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人文领域内的交流日益加强,人文外交的柔和性作用受到各国普遍重视。

中日邦交有上千年的人文交流历史作为前提基础,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交流的内容和形式创新性发展,中国对日人文外交愈加符合两国人民的现实性利益诉求。

当前,经过两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中日关系迈入新的发展时代,中国对日人文外交出现大好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思考对日人文外交的对策,事关中日两国的前途命运,推动双方关系持续改善,向好发展,对于维护地区安全、国际格局总体走向都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人文外交;机遇;挑战;对策作者简介:张艳霞,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邮政编码730000)中图分类号:D822.3.3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359(2020)01-0069-06中日两国关系是国际关系中最为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6月出席大阪G20峰会,与日本首相会谈,达成十点共识,掀起了一股中日人文交流的新高潮,为中国对日人文外交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就有十分密切的往来交往和文化交流,民间往来并没有因中日关系的起伏而中断。

历史昭示未来,只有中日关系稳定发展,双方才能达到互利共赢。

因此,在中日关系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应不断加强中日人文交流,增强中日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推动中日关系向稳定且持续向好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中国对日人文外交创造更多的延展性和现实性。

—、人文外交的概念与意义人文外交中的“人文”二字最早出现于《易经》贲卦的彖辞:“观乎天文,以察事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皿《辞源》中把它解释为“礼教文化”。

⑷《辞海》中把人文界定为“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如果单纯从字面上来简单地理解人文外交的话,就是将人文领域与外交结合在一起,以达到某种外交战略的目的。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中日关系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中日关系,这个话题嘛,真是让人又爱又恨。

说起这两国,大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美食、动漫和那些清新的樱花,可要是聊到关系的复杂性,哎,真的是一言难尽。

想想看,从历史上的纠葛,到现在的经济合作,各种问题和机遇就像是五味杂陈的麻辣火锅,让人嘴馋又辣得厉害。

先说说问题吧,毕竟不谈这些好像就不够真实。

历史遗留的问题,真是个老大难。

每次一提到二战的那些事,双方的情绪就像拉开了弓,随时准备发射。

日本有些人觉得被过度指责,而中国则认为不该让历史被遗忘。

你说,这可真是个“猫抓老鼠”的游戏。

两国之间的互信度,有时候就像那风筝,线越拉越紧,随时可能断掉。

这个时候,舆论和网络的力量又像火上浇油,一不小心就会引发一场“小地震”。

再说说经济合作。

中日的贸易关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就像一对儿默契的舞伴。

日本的技术与中国的市场结合,哎呀,简直是天造地设。

可经济关系也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

比如说,某些资源争夺或者领土问题,这可就让原本甜蜜的合作关系变得有些“尴尬”。

想想两国企业在投资上的竞争,那场面就像是小孩抢玩具,谁都不愿意退让一步。

再加上国际环境的变化,让双方的合作更像是在刀尖上跳舞,稍不留神就容易摔跤。

事情总有两面。

在我看来,中日之间还是有不少的希望的。

你看看两国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跨国交流,学习对方的语言,了解彼此的文化。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和气生财”,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人们的观念在变,网络也让信息传播更迅速,很多人都在呼吁要携手共进。

这种热情就像春天的第一缕阳光,照耀在每一个角落,温暖着双方的心。

近年来两国在环保、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加深。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大挑战,中日两国若能团结一致,携手合作,那就真的是“众人拾柴火焰高”了。

想象一下,如果双方在可再生能源、绿色科技方面共同研发,不仅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也能为全球环境贡献力量。

这样的未来,听起来是不是就特别美好?再加上文化的交流,中日之间的影视作品、音乐、美食等逐渐深入人心,真是让人忍不住想要尝试。

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成为中日民族矛盾的助推因素

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成为中日民族矛盾的助推因素

双方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和竞争成为中日民族矛盾的助推因素教育领域是中日关系中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同时也是两国之间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近代史的时期中,中日两国曾经发生过多次的冲突和战争,教育领域的合作和竞争也成为了这些冲突和战争的一个助推因素。

一、教育领域成为合作的聚焦点在孙中山先生公开倡导推翻清廷政权的民主革命时期,日本成为了中国的重要帮手。

当时,孙中山与日本教育家小泉信三等人密谋,共同制定了《建国方略》和《讨袁宣言》等名言实行。

小泉信三还给予了孙中山的三个儿子在日本的教育支持,同时还派遣了许多日本的医生和学者前往中国进行教育支援,援建了多所医院、学校等民生设施。

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日本曾向中国派遣了一批文化人,从事交流和教育活动,这一举措得到了中国抗日知识分子的肯定和赞赏。

这些人奉行了“中日文化交流”,在教育领域展开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合作活动,促进了中日两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二、教育领域成为竞争的焦点在日本侵华时期,日本实行了极端的侵略政策,一方面不断向中国输出文化,让日本文化在中国得到了更大的传播,另一方面却打压了中国文化,禁止中国人民使用中国文字和传统文化。

这种做法极大地破坏了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剧了中日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中日两国的文化竞争中,教育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竞争领域,双方争先恐后地发展教育事业,力求在教育领域取得更大的优势。

日本开展了语言教育、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的特长教育,使得日本的教育质量逐渐逼近欧美国家的水平。

而中国则在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方面加大了投入,努力提升教育水平。

三、教育领域成为中日民族矛盾的助推因素在中日两国的教育合作和竞争过程中,由于双方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和教育方式的差异性,使得民族矛盾的影响作用开始显现出来。

其中,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的历史扭曲和侵略战争的否定。

近年来,日本一些右翼势力对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当的嘲笑和侮辱,甚至一些日本教科书中的历史教育内容,也明显偏向发动侵略战争的一方,这些举动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反感。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

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差异观影响研究中日跨文化交际中的价值观差异对于交流和合作的影响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双方在沟通时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本文将从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价值观的定义与分类以及对交流和合作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日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中日两国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到双方的交流和合作。

首先从历史背景上来看,中日两国的历史沿革与政治制度存在较大差异,中日两国的文化传承也有很大不同。

中日两国的宗教信仰也有很大不同,中国以佛教、道教、儒教为主,日本则以神道教为主,这导致了双方在道德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中日两国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模式也存在很大差异,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念也有很大区别。

二、价值观的定义与分类价值观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事物本质及其相对重要性的评价和判断。

价值观的分类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这里主要从其文化内涵来进行分类。

根据霍夫斯泰德提出的文化维度理论,将价值观分为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男性-女性关系等四个维度。

具体表现在中日两国的价值观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权利,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而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和共同目标,注重人际关系和集体责任。

在中日两国之间,日本更强调群体利益和集体责任,而中国更强调个体自由和权利,这导致了双方在合作与竞争、责任与权利等方面存在差异。

2.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个体在社会组织中接受和认同不同程度的不平等分配。

在中日两国中,日本的社会组织更倾向于高权力距离,即有明确的等级制度和权威;而中国的社会组织则更趋向于低权力距离,即更平等和开放。

这导致了中日两国人民在对待权威、尊重和信任等方面存在差异。

3.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性规避是指个体或社会对于未来不确定事件的逃避或应对方式。

大学生和中日关系现代化

大学生和中日关系现代化

大学生和中日关系现代化在讲到中日关系的时候,讲到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谈到南京大屠杀,谈到日本对中国所做的种种劣行。

日本曾经对于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这一点毋庸置疑。

国人对日本长久以来积起了深深的愤恨。

日本右翼势力通过修改教科书来篡改历史,日本政府纵容右翼分子在钓鱼岛、台湾问题、东海资源等问题上伤害中国人民感情,他们的作法激起了中国民众的义愤。

我们大学生应该以何种方式去对待这个问题,以什么途径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确实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日本是我国的重要近邻,中日交往绵延两千多年,既有密切的现实利害联系,又有复杂的历史恩怨。

在长达两千年的历史中,中日两大民族友好交往,古代中华文明推动了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近代中国也从日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西方先进文明成果。

周恩来总理曾经将中日关系交往史概括为“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

对世界各国来说,最主要的问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的问题。

没有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就谈不上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日本是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两国承担着维护和平和促进发展的重要责任。

中日两国关系如何,不仅对中日两国至关重要,而且对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局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国家利益所在决定了我对日关系的基本立场和态度:一切以有利于中国的稳定与发展为出发点,以发展一个好的中日关系为出发点,对日本继续保持主动的姿态和足够的耐心。

目前,中国首要的问题是发展,而不是要泄愤。

“抵制日货”被很多人认为是最有效的反日方式,但实际上“抵制日货”根本不能给日本造成什么致命的打击,相反,它对中日关系的打击是相当大的,对中国的大国形象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抵制日货”对日本的影响只是地域性的、暂时性的、小规模的,但因此中日关系却可能出现大规模的倒退。

基于这样的认识,“抵制日货”不是理性的对日情绪,情绪的表达也决不只有这一种偏执的方式。

所谓公道自在人心,日本的所作所为,世界人民都看在眼里,中国人绝不能做那种“民族主义”的宣泄者,而要做一个审慎的思考者和务实的实干家。

中日友好往来的地理原因

中日友好往来的地理原因

中日友好往来的地理原因
近年来,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这得益于地理原因的相互作用。

以下将从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地理资源等方面进行阐述。

地理环境是中日友好往来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日两国都位于亚洲东部,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样化的气候条件。

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壮丽的山脉和众多的河流,而日本则以其美丽的海岛景观和四季分明的气候而闻名。

这样的地理环境为两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着大量的游客互相访问,增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

地理位置是中日友好往来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中国位于东亚大陆的中心,而日本则位于中国的东南方,两国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

这种地理位置的接近使得人们在商务、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更加便利。

两国之间的交通网络也十分发达,航班和轮船的频繁航线使得人们可以快速、便捷地往返于两国之间。

地理资源的丰富也促进了中日友好往来的发展。

中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农产品和制造业基础,而日本则以其先进的科技、高品质的制造业和世界闻名的汽车产业而著称。

这样的互补性使得中日两国在贸易和经济合作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机会。

双方的经济合作不仅促进了两国经济的发展,还为两国人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和经济福利。

总的来说,中日友好往来的地理原因主要表现在地理环境、地理位置和地理资源等方面。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为中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通过深化合作、增进了解,中日两国的友好往来将进一步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爱知大学校长佐藤元彦: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大学的交流与合作爱知大学是最早与中国大学签署合作协议的日本大学,自1980年与南开大学及北京语言大学签订协议以来,至今已与中国大学签署了28个协议。

爱知大学与中国大学签订的协议数目约占爱知大学总协议数目的50%。

1997年4月,爱知大学成立了“现代中国学部”,就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进行教学和研究。

爱知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和中文教育在日本享有很高的声誉。

现在约有3000名学生在爱知大学学习中文及中国文化。

从1997年开始,爱知大学与南开大学进行短期汉语培训合作,现代中国学部的学生可以到南开大学接受16周的短期汉语强化培训。

爱知大学与南开大学建立校际关系后,双方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进修的活动从未间断,同时也开展了很多科研合作。

2004年,爱知大学与南开大学在培养博士研究生方面进行了首次合作。

两校每年联合招收优秀博士生,并在对方国家学习一年,毕业后同时获得爱知大学与南开大学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截至2011年,获得爱知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生数目为21人。

爱知大学将继续实施全球化人才培养计划,同时还会加强中文教学。

与此同时,我也在思考什么是全球化人才。

我认为,全球化人才不仅要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还要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

爱知大学国际交流活动的有利因素主要有:一是重视现场教育的深化,二是营造多文化的国际环境,三是树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不利因素主要是日中双方对高等教育的想法、态度的相互理解不充分。

因此,日中两国大学应进一步加深彼此的理解与合作。

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新育:中日大学应积极开展多元化交流很高兴能有机会与大家一起讨论中日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情况。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管理工作,支持中国公民出国留学、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

2013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支持了约3.6万中国学生到全世界80多个国家学习和从事合作研究,同时支持了约3.2万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2012年,赴日公派留学人员总数为592人,其中博士生数目为285人,与前两年相比,该数目呈下降趋势,我们也会对此变化进行研究分析。

2012年,中国政府支持的日本在华留学生总数为677人,其中本科生数目为177人。

中日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学生交流存在一些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有利因素主要有:第一,中日两国一直是互为各自留学的主要目的国;第二,中日两国政府都提供了很大的支持,比如各种奖学金项目;第三,中国和日本是邻邦,文化相近;第四,中日两国教育与文化历史悠久;第五,与欧美国家相比,日本对留学生实行优越的学费减免制度。

不利因素主要有:第一,从公派留学的角度来看,2011年的日本大地震对中日大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申请去日本留学的公派生人数大幅减少;第二,中日两国的政治关系问题带来的影响;第三,中日两国教育体系存在差异,如学科分类、研究方法等,在日本的中国中日大学间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2014年第3期留学生在学习期间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人文学科的学生要获得博士学位,需付出较大努力;第四,中日两国的文化背景差异与语言障碍。

中日大学之间签署了3000多个合作协议,但是有一部分交流合作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的学生交流。

因此,中日两国的大学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比如暑期学校、本科生交流、科研实习等。

另外,中日两国大学还要鼓励学生重视语言的学习,加强教授之间的合作,带动学生间的交流。

北海道大学理事村田直树:北海道大学国际化的推进策略近几年,日中两国的大学交流较为活跃。

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相关调查,2009年,日本大学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有97个,已经远远超过了在美国、韩国等国家设立的分支机构数量。

日本大学同中国大学签订的协议数目达到了3361个。

实际上,日中两国的大学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不过我们还要把在量上的优势进一步延伸到质的提升上。

北海道大学以在130多年的历史中孕育而成的“开拓精神”“培养国际性”“全方面教育”“重视实学”作为教育与研究的理念。

在教育方面,北海道大学通过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及研究生教育,培养具有多方面素养的高度国际化的人才。

同时,学校致力于不断充实教育研究项目,推进外语教学,构建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建设世界性的教育科研基地。

在研究方面,北海道大学积极发展与区域和产业界的共同项目、合作研究基地,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强化与社会各界的合作。

北海道大学名誉教授铃木章因研发“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铃木章教授于1979年提出了有机硼化合物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对有机合成化学、催化化学、材料化学等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开拓出世界公认的崭新研究领域。

北海道大学设有催化化学研究中心,主要进行具有高度创新性的研究,每年举办关于交叉偶联反应的国际研讨会;北海道大学具有日本唯一的综合性斯拉夫地域研究机构———斯拉夫研究中心;北海道大学在实地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设有低温科学研究所,这是一个研究寒地环境的自然现象、科学理论及其应用的机构。

北海道大学设有北方生物圈领域科学中心,以北方生物圈领域为基础,进行综合研究。

从2007年开始,北海道大学每年都举行“可持续发展周”活动,期间举办研讨会和展览,来自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学生齐聚一堂,为了更美好的未来共同探讨人类所面临的课题。

北海道大学拥有世界顶尖水平的研究实力和富于创造、严谨扎实的学风。

绿色环绕,静谧美丽的校园环境,可以激发师生独创性研究的灵感。

北海道大学的教职员工和莘莘学子努力将卓越的研究成果呈现于世界,将北海道大学建设成为国际性的教育研究基地。

北海道大学于2006年在海外成立了第一个基地———北海道大学北京代表处,主要负责提供留学信息,支援共同研究与产学合作,协调各方联络等工作。

北海道大学北京代表处不仅为广大中国学生提供了留学信息的平台,也是中国与日本的产业界、学术研究机构之间合作的桥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北海道大学与中国很多大学及研究机构开展了交流活动,迄今为止,已与中国23所大学签署了学术交流协定,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有实力的大学,并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积极进行交流。

为了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学术、教育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具有国际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杰出人才的培养,北海道大学从2007年开始,每年在中国举行大学交流日活动,并且取得了显著效果,这个活动也为日中两国的大学提供了合作的平台。

2012年3月,我们在武汉大学举办了交流日活动,北海道大学的41名师生参加了交流日活动。

我认为,交流日活动将为两校人员交流合作提供有效的平台,拓展两校的合作前景。

中国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每年会选派5000多名优秀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

中国教育部下属的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期(2007-2011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选派学生的情况。

在这五年中,被选派到日本的中国研究生共有1800名,其中被选派到北海道大学的研究生达到202名,占总人数的11%。

我们希望将这些人员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卓越人才。

近年来,我们一直鼓励学生走出去,到海外学习不同的文化,开拓全球视野。

短时期的留学最终有可能成为长期留学的契机。

因此,北海道大学为学生提供了短期留学的机会,比如,学校与浙江大学签订了相关协议,2013年3月2日~ 3月24日,我们选派了11名学生参加了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开展的短期留学项目,主要学习初、中级实用汉语会话。

三周的课程有助于学生提升汉语水平和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013年,北海道大学新渡户学院成立,该学院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领导才能,每年以所有本科生为对象选拔200名优秀学生进入新渡户学院,参加一个学期以上的海外留学领导力培养的体验式研习,同时校友会对这些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北海道大学会一直遵从四个基本理念,培养具有广阔的视野、崇高的理想、丰富的专业知识、国际化的素养的人才,不断充实教育研究环境,并通过高水平的教育研究为人类的幸福以及科学、文化、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希望,更多的日本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到中国留学,从而促进两国大学的国际化发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陶智:中日大学间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我认为,中日大学间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发展加快了大学间的合作交流。

第二,中日两国政府都非常注重高等教育的合作与交流,有识之士积极推动两国文化的交流,民众也具有加强交流的愿望。

第三,中日大学在历史、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尤其在科技方面,两国大学的合作领域较为广泛。

中日两国在教育上优势互补,能形成双赢的格局。

中日大学间交流合作的不利因素有:一是两国间的结构性矛盾。

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经济利益引起的矛盾是影响两国合作的深层次原因。

二是历史问题及领土争端。

这两方面给大学的交流合作带来很大影响。

我认为,这些不利因素是暂时的。

从长远来看,两国大学交流合作应该求同存异,面向未来,加强合作,实现双赢。

复旦大学副校长尹冬梅:复旦大学积极推进中日友好合作与各位校长、专家共同围绕“中日大学交流合作的有利因素及不利因素”这个议题进行深入探讨,我认为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自大学的优势,将促进中日友好合作的工作落到实处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课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复旦大学已先后与日本47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与日本高校的交流取得了稳定的发展。

除了扩大传统的协议学校师生交流项目以外,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化,比如,九州大学、京都大学等在复旦大学开设了暑期学校课程;复旦大学与日本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这其中包括中日大学生企业实习的交换活动,以及2014年第3期部分日本企业高层的到访。

近年来,复旦大学着眼于整个亚洲,逐步拓展与两个以上学校合作的交流项目,如与日本早稻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展的亚洲双学院的项目,与日本神户大学、韩国高丽大学合作开展的亚洲校园项目。

为了促进学校国际化发展,复旦大学共设立了15个全英文授课的硕士项目,其中大部分是与国外一流大学合作的全英语联合培养双学位项目。

同时学校也为本科生开设了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全英文课程。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日两国大学的共同努力下,合作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两国青年的理解和友谊也在逐渐加深。

与日本高校进行长期稳定的交流与合作正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具体体现。

另外,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中日大学展暨中日大学论坛等为中日两国大学提供了全面交流的平台。

大学之间的合作直接推动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促进了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的合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