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数、估实物,口头数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数、估实物,口头数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口头数数物品数量,掌握数字在口头上的应用。
2.能够通过感官感知,大致估计物品数量。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数、估实物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数、估实物的方法和应用。
2.教学难点: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白板、黑板、粉笔等教学用具。
2.数量合适的小物品。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让学生自己取出一定数量的物品放在桌子上。
2.要求学生口头数数这些物品的数量,然后再用手指指每一个物品数一遍。
2.正文(35分钟)1.向学生介绍估算未知数量的方法,通过不同的感官判断数量的多少。
2.老师拿出一个透明袋子,里面装着一种物品,让学生通过观察袋子外部、摸摸袋子、听听袋子里面的声音等方式,估计袋子里面有几个物品。
3.让每个学生数出一定数量的物品,让另一个同学通过观察、比较,估算出物品的数量。
4.进行小组活动,让小组竞赛估算一定数量的物品的数量,比较不同小组的答案,让学生反思估算方法的准确性。
5.给出一个口算问题:“小明有5元钱,他要买苹果5个,每个苹果1元,请问够不够?”让学生通过口算计算,判断是否够买。
3.复习(5分钟)1.要求学生口头回答将物品数量数两遍后得到的两个数是否相同,为什么?4.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适量的口算题目。
五、教学总结1.本节课重点在于教会学生口头数数物品数量,通过不同的感官估算物品的数量。
2.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可以通过相互估算,讨论感悟,提高自己的正确性。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 第五单元 四边形的认识
第五单元四边形的认识第1课时长方形的特征教学内容:教材第41、42页教学目标:1、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彤的对边相等、4个都是直角。
2、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用具:每人准备一张规则的长方形纸。
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这些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你周围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指出教室中的黑板、门、课桌、深本等物体的面是长方形。
)师:同学找得很正确,我们这么熟悉长方形,那你们知道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今天我们就来探索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板书:长方形的特征二、自主探索,掌握新知1.师: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数一数它有几条边个几个角。
(学生取出长方形纸后,数边和角的个数,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使学生了解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
)2.师:我们知道了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那它的边和角有什么特点呢?(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观察、思考和交流,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学生可能想到以下几方面:(1)长方形有2条长边,2条短边。
(2)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可能相等,两条短边也可能相等。
(3)长方形的4个角可能都是直角。
3.师: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长方形是不是对边相等呢?4个角是否都是直角?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一下。
(小组合作进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想出的方法。
)学生想出的方法可能有:(1)用直尺测对边的长度验证对边相等。
(2〉用对折的方法验证对边相等。
(3)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和长方形的四个角比-比验证4个角都是直角。
(学生想出的方法只要合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方法,通过你们的验证,得出什么么结论?(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个角都是直角。
2024年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
2024年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电子教案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备课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运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认识100以内的数2.加法和减法3.表内乘法和除法4.角的初步认识5.数据的收集和整理6.量的计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100以内的数的读写、加减法、乘除法运算,认识角、数据的收集和整理,量的计量。
2.教学难点:100以内数的读写、乘除法运算、角的分类和性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100以内的数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找出其中的数,引导学生关注100以内的数。
2.教学内容认识100以内的数,包括数的读写、大小比较、相邻数等。
利用教具(如计数棒、小圆点等)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
3.活动设计分组游戏:学生两人一组,轮流抽取数字卡片,读出卡片上的数,并比较大小。
个人展示:学生自主选择一个数,用小圆点表示出来,并介绍这个数的特征。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加法和减法1.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100以内的数。
2.教学内容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
利用实际问题引入加法和减法的应用。
3.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加法和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角色扮演:学生扮演小贩和顾客,模拟购物场景,运用加法和减法进行计算。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三课时:表内乘法和除法1.导入复习加法和减法。
2.教学内容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运算方法。
乘法和除法的应用。
3.活动设计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乘法和除法的运算规律。
游戏活动:设计乘法和除法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运算方法。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课时:角的初步认识1.导入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角,引导学生关注角的形状和特征。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专业精彩9篇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专业精彩9篇冀教版二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篇一教师启发谈话: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同数量关系的几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这节课在同学们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一下复习。
(一)想一想,议一议。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都学习了哪些不同数量关系的应用题。
请同位同学互相议一议、说一说。
(可给5分钟时间)。
在同学们说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题。
如:“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又买来45袋,食堂现在有多少袋面粉?”(二)分析解答,变换条件和问题。
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大部分学生能做出正确解答。
答:现在还有69袋面粉。
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改变题目的条件和问题,变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数量关系的应用题,并能做出相应列式解答。
学生由于有讨论的基础,又在教师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因此很多同学能做出正确变换。
变换1.食堂有40袋面粉,第一星期吃了16袋,第二星期吃了17袋,还剩多少袋?答:还剩7袋。
变换2.食堂有40袋面粉,吃了16袋,剩下的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面粉?答:平均每天吃3袋面粉。
变换3.食堂原有面粉30袋,又买来16袋计划8天吃完,平均每天吃多少袋?列式:40+16=56(袋)56÷8=7(袋)。
答:平均每天吃7袋。
变换4.食堂原有面粉40袋,又买来16袋,如果每天吃7袋,可以够吃几天?列式:40+16=56(袋)56÷7=8(天)。
答:可以吃8天。
答:还剩4千克。
……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越编兴趣越高,他们所学的应用题得到全面的复习。
(三)分析、比较、判断。
题目进行变换时,教师可有目的地将变换的每一道题有计划地写在表格里,以便于学生观察、思考、比较。
题目变化后,教师可逐个提出如下问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回答。
1.每道题目的条件和问题是什么?2.请学习较好的学生从每个应用题的条件或问题入手或出发,试着分析解题思路。
3.每道题在解答时,先算哪一步?为什么?4.这几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什么不同?(共同特点:都是三个已知条件,一个问题;都是先算中间问题,再算最后要求的问题。
连减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连减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连减和带小括号混合运算的含义;2.能够通过口算进行简单的混合运算;3.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连减和带小括号混合运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够通过口算进行复杂的混合运算。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知识通过“当我们有很多口香糖时,怎么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口香糖?”的问题引出连减和带小括号混合运算的概念。
2.讲解知识点1.连减的概念:减数为多个数时,可以将他们相继减去,如 9 - 2 - 3 = 4。
2.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须先计算小括号中的式子,再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
3. 练习案例一计算 4 + 3×(6 - 2) - 5解:先计算小括号中的式子,得到 4 + 3×4 - 5 = 7 + 12 - 5 = 14。
案例二计算 8 - 4 - 3 + 5解:将 8 - 4 和 3 + 5 分开计算,得到 4 和 8。
再进行减法,得到 4 - 8 = -4。
4. 拓展思考练习口算题:4 + 2 × 3 - 5,5 - 6 + 3 - 2,(6 - 2) × 3 - (1 + 2),(5 - 3) × 6 ÷ 2。
5.总结和作业布置总结前面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作业,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引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连减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概念。
在练习环节,我选择了简单的案例进行演示,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和体验,培养他们对运算步骤的记忆和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口算中遇到的困难。
在拓展思考环节,我则选择了一些相对较短的口算题,以便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在作业布置中,我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练习作业,以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
几百几十的数加减整十数(进位、退位)-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几百几十的数加减整十数(进位、退位)-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进位”和“退位”的概念,能够应用进位、退位原则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2.掌握几百几十的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进位、退位的应用;2.几百几十的数加、减整十数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应提前准备好黑板、粉笔、橡皮、教具等;2.学生需要自带铅笔、橡皮、数学书及练习本等。
四、教学内容和过程1. 导入教师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进位和退位的概念,例如:假如一件物品原价是99元,现在降价10元,那么它的现价为多少?学生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是否需要进位或退位?应该怎么计算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2. 概念讲解介绍进位和退位的概念,以及进位和退位的原则,例如:当个位数加1后大于等于10时,要向十位进位。
当个位数减1后小于0时,要向十位退位。
3. 加减法练习加法练习1.从百位开始,口算3 2 5 + 4 0 =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算个位,发现个位相加等于5,小于10,不需要进位。
然后再算十位,发现十位相加等于2,仍然小于10,最后再算百位,发现百位相加等于3,也没有进位,因此得到的结果为365。
2.通过口算练习,让学生熟悉加减整十数的方法,例如:口算280 + 20 =学生可以先将280拆成200+80,然后将20拆成10+10,再将80和10相加得到90,最后将200和90相加得到290,因此得到的结果为290。
减法练习1.给定一个数,求比这个数小10的数,例如:如果给定的数是245,学生需要计算245-10=235。
2.给定一个数量,比如说235, 当你从中取出5个,剩余的数量是多少?引导学生利用退位的原则,先将5退位到十位,再从十位相应减去5,最后得到的结果为230。
4. 拓展练习1.给定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进位、退位原则计算,例如:购物时,如果一件衣服打7折后价格是367元,原价是多少?学生可以先将367乘以10除以7得到原价的100倍是5219.7元,再将其除以100得到原价是521.97元。
线段的初步认识-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线段的初步认识-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学生能够用线段表示出物体的大小和位置3.学生能够通过绘制线段进行数学运算和推理二、教学重难点1.线段的表示方法:用两个端点表示一条线段2.线段的比较:比较线段的长度大小3.线段的运算:线段的加减法三、教学过程1. 拓展认知教师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些实物,例如铅笔、书、纸等,让学生估算其中任意两个物品的大小差距,并进行比较。
引导学生发现估算比较的不便,因此需要一个更准确的表示大小的方法。
2. 引入线段的概念当学生认识到直接用物体大小进行比较是不便和不准确的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种更准确的表示大小的方法。
引出线段的概念:线段是由两个端点构成的有限线段。
3. 线段的表示教师通过板书或PPT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如何用两个端点表示一条线段。
鼓励学生进行互动,提出问题和疑惑,例如:端点是否可以移动?线段是否可以变形?等等。
4. 线段的比较教师通过教材提供的例题,向学生展示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让学生自己尝试比较,发现规律和方法,并与同学进行讨论和分享。
5. 线段的运算教师通过例题和练习,向学生介绍线段的加减法运算方法,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线段的加减法可以应用在哪些场景中?可以解决哪些问题?6. 应用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物体的大小和位置,让学生进行线段的表示和比较。
例如,黑板上画出一张地图,让学生用线段表示出地图上两个城市的距离,并比较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大小。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后练习、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是否达到了以下阶段目标: 1. 学生能够用线段表示出物体的大小和位置 2. 学生能够通过绘制线段进行数学运算和推理 3. 学生能够认识线段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五、教学反思教师在本节课中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线段的基本知识。
然而,对于知识点的学生差异以及课后自主学习的指导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数、估实物,口头数数-冀教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数、估实物,口头数数-冀教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口头估算实物数量。
2.能够结合图形理解实物数量。
3.能够通过估算抓住数量的大致范围。
4.能够学会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二、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计算器、图形卡片、实物。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引出今天的话题:口头数数实物的数量。
2. 导学
•以物品数量估算为例,结合课件解释口头数数和图形估算的概念。
•介绍不同数量的图形卡片,并让学生试着使用图形卡片估算实物数量。
3. 操作实物进行数量估算
•让学生手持实物进行数量估算,并与同学交流讨论,自己还有哪些估算方法。
•引导学生总结,整理估量真实物品数量的方法。
4. 数量的大致范围估算
•以金丝雀、鸽子、蚯蚓的数量为例,带领学生尝试通过观察形状、体积估算数量的大致范围。
5. 加减法的初步认识
•教授加法公式,并进行简单示例操作。
•教授减法公式,并进行简单示例操作。
•让学生自行尝试加减法操作,鼓励同学们互相交流。
四、课后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题目,巩固本次课学习的内容。
五、作业布置
1.用自己的形式,将本次课所学的加减法知识汇总、总结,并进行巩固练习。
2.让学生到家中继续进行口头数数估算和数量估算的练习。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交互性较强,学生积极参与,能够独立思考和总结。
但在教学材料使用上,学生可能还需要更为直观的图示辅助理解。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1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熟练掌握所学表内乘、除法的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
教学难点:加强乘除认知结构的系统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练习法。
注重多样练习的设计。
在练习中巩固新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旧知巩固,引入新知1、谈话:我们学过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6题。
谈话:同学们都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了吗?出示情境图,试一试,算一算,你能得几个玩具?学生计算,教师巡视。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1、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4题。
(1)谈话:6÷6等于几?5÷5等于几?学生计算,交流结果。
提问:观察第1列,并想一想,这些除法算式有什么特点。
有什么发现?促使学生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2)观察第2列。
2÷1 3÷1 6÷1让学生体会一个数除以1,结果还是这个数。
你能写出几道像这样的算式吗?2、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7题。
提问:计算时你用的是哪句口诀?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8题。
(1)出示题卡,请学生列乘、除法算式,并说明计算方法。
(2)谈话:刚才我们在计算时用乘法口诀求商,一个乘法口诀可以求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但也有特别的,有的只能列出一道乘法算式和一道除法算式,这是什么原因呢?明确:两个乘数一样的时候。
你还能找出哪些只能算一个乘法算式和一个除法算式的口诀吗?学生汇报:二二得四、三三得九等。
三、巩固迁移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练习四”的第9题。
出示第9题的表格,你从表格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学生看清表格,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 101-150 的数轴表示- 数字 101-200 的连线练习2. 教学目标:- 掌握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方法- 理解数轴的概念,并能够使用数轴表示数字 101-150- 进行数字 101-200 的连线练习,提高数字的记忆能力和连线技巧3.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数字 101-200 的卡片或投影片- 数轴的图片或投影片- 连线练习的工作纸4. 教学过程:a. 导入新知(5分钟)- 教师出示数字 101-200 的卡片或投影片,让学生观察并重复读出这些数字。
-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的规律,比较数字的大小。
b. 学习数轴表示(10分钟)- 教师出示数轴的图片或投影片,向学生介绍数轴的概念和用途。
- 教师提问:数字 101 在数轴上的位置是什么?数字 150在数轴上的位置呢?- 学生回答并理解数字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c. 数字连线练习(15分钟)- 教师发放连线练习的工作纸,上面有未连接起来的数字101-200。
- 学生按照数字的顺序,用铅笔连接相邻的数字。
-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d. 练习小结(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整个练习过程,强调数字的顺序排列和数轴的使用。
- 与学生一起检查练习的结果,鼓励他们完成得好的学生。
5.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掌握数字 101-200 的顺序排列方法,并能够使用数轴表示数字101-150。
通过连线练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字记忆能力和连线技巧。
如果学生在连线练习中出现困难,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例如:让学生数出一组数字的个数,再连接下一组数字。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连线的方式。
用算盘表示数(1课时)-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用算盘表示数(1课时)-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使用算盘表示数。
2.能够在算盘上展示出指定的数。
教学重难点1.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2.熟练表达 0-99 的数。
教学准备1.老师准备好算盘、小黑板、粉笔等教具。
2.学生准备好铅笔、橡皮等日常用品。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老师在黑板上写出 30,要求学生算出比 30 更大的数并写在小黑板上。
2.学生完成后老师调用一些学生进行讲解,说出他们的答案和思路。
讲解(20分钟)1.老师向学生展示算盘,介绍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包括珠子、杆子、与杆子垂直的框架等等。
2.老师演示如何用算盘表示数字,采用认识珠子的个位和十位数字。
比如:用算盘表示 24,将两个珠子放在第二个杆子上,再将四个珠子放在第四个杆子上。
3.通过板书或投影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用算盘表示数字的例子,并让学生尝试亲自使用算盘完成部分练习题。
练习(25分钟)1.让学生使用算盘表示指定的数字,如 18、27、33、45 等等。
2.进行小组讨论,互相检查,老师巡视。
3.老师发现错误的同学指导相应的改正。
总结(10分钟)1.老师让学生用算盘展示课堂上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并在黑板上标出相应的数字。
2.学生回答问题:“你最喜欢计算数字吗?用算盘计算方便吗?”等等。
3.联系日常生活,让学生思考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
课堂小结在这一课时中,学生可以学会如何用算盘表示数字,了解算盘的结构和使用方法。
在练习中,学生也可以加强对0-99数字的熟悉程度,并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认识。
课后作业1.复习今天的课程。
2.继续练习使用算盘表示数字。
3.回顾数学预习,了解和拓展相关课程知识。
退位减法-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退位减法-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教学目标•能够熟练掌握数学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熟记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熟练运用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其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给学生出几道简单的数学题,让学生自己计算,并且在课堂上公布答案,看看有没有学生算对。
2. 退位减法的概念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退位减法的概念,以及其计算方法。
在这里,教师可以使用白板来进行演示,并告诉学生退位减法的计算法则是:当减法中减数的某一位小于被减数的对应位时,要向高位借1。
3. 计算实例接着,老师可以举一个实际的计算例子,让学生自己进行退位减法的计算,并在白板上展示如何计算,通过实际的计算运用让学生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4. 锻炼能力在这一步,老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计算,并且通过一些类似应用题的练习来锻炼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5. 课堂互动在课堂的最后一部分,可以进行课堂互动。
老师可以把几个练习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分别进行讲解。
这个时候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鼓励和夸奖,也可以指出学生答案中的不足之处,并且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课后作业•完成课堂作业。
•总结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课堂教学,学生们对退位减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也知道了如何使用退位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但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可以改进的问题,比如课堂互动环节,学生们应该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的机会应该再增加一些,特别是那些自己做的非常好的学生。
教师也可以再深入地讲解一下退位减法的通用方法,并和学生们共同讨论如何运用这个方法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总之,本次课堂教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不断地改进并且提高教学水平。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两位数相加、相减的方法。
2.能够正确完成两位数加减数的计算。
3.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来提高自身的计算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
2.工具:黑板、粉笔,教师课件。
3.学生:准备好笔、纸、教材和教具。
三、教学内容及方法1.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通过认识十位和个位,掌握两位数相加、相减的方法,从而提高我们的计算能力。
2.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示范-讲解-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注重过程的引导和结果的检验,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将两张卡片放在黑板上,一张写着“56”,另一张写着“23”,请同学们将这两张卡片相加。
2.讲解:引导学生发现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即先计算个位数相加,再计算十位数相加。
3.练习: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完成以下计算题:(1)24+36=___ (2) 67+23=___(2)54-35=___ (4) 76-23=___4.检查:让学生将自己的计算结果上黑板,与教师的答案进行核对。
5.巩固:让同学们完成课本42-43页上的练习题。
6.完成: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两位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五、教学反思1.虽然学生们在之前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有过两位数的认识和简单的计算,但在今天掌握两位数的加减法上还是有些困难,需要重复练习。
2.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让学生尝试自己完成计算,引导他们思考和找出问题。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和教师的引导,掌握了两位数的加减方法,提高了计算能力。
但还需要重复练习加深记忆。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第4课时 米的认识
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时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
(主要是直尺或米尺)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数,从而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观念,并通过数自己探索出1米=100厘米。
联系生活实际,第三次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身边的数学为窗口,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新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
新版冀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第一单元教学计划本单元教材分析(内容、体系及前后联系)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
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上,认识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和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第1课时,在学生动手拼、摆图形的过程中,探索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第2课时,教材设计了两个学生熟悉的事情,学习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本单元教学目标、要求1、通过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
2、结合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3、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4、积极参加操作、拼摆、交流活动,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
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重点、难点、关键提高教学效果的措施发现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问题。
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会表达自己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让学生充分拼摆、交流、观察。
为学生提供充分拼摆、交流、观察等活动的机会。
单元教学安排共3课时排列问题………………1课时排列组合…………………1课时机动……………………1课时课时计划月日星期本学期第节教学内容排列问题课型新授1.经历拼摆,交流,观察等探索稍复杂图形的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目标包括2.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知识与能力、过考,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良好的心里体验,发现和欣赏图形排列的美妙。
重点能发现图形排列中的简单规律,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初步难点学会表达自己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关键课件及教具准课时安排1课时图片若干张方格图备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自主学习,探索新知:1.摆一摆:(1)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准备好的○,□,△图片各三张在桌子上有规律的摆成一排。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讲练结合、实物演示【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难点】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讲练结合、师生互动【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一、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回忆、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通过观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尝试探究1、认识分米。
2、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综合与实践-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综合与实践-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四则运算中的减法;
2.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3.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把计算结果说清楚。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减法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2.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1.竖式计算方法的掌握;
2.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1)复习
1.复习加法概念和计算方法;
2.对应练习题目:P57-1、P58-3。
(2)新知
请同学们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减法?它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2.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是什么?
2. 提高学生兴趣
请同学们做以下活动:
1.童话故事阅读:《小生气了》(P59-1);
2.自由讨论: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需要减法计算的例子?
3.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请同学们进行以下自主学习:
1.课本:P59-2、3、4、5;
2.课后习题:P60-6~8、P61-9。
4. 辅导与检查
请听课后老师的辅导,并完成以下检查:
1.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默写;
2.与默写的计算方法对比,进行自查;
3.完成练习题:P63-17~21。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初步掌握了减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两位数减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同时通过阅读和讨论,同学们对减法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辅导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了同学们在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教学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年级数学下册(冀教版)备课教案(主备人:蒙阳丽)集体备课共案再备设计(个案)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课本1-4页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建立估测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1、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能用到数学知识,比如有这样的问题:我们想知道这支笔有多长?操场的跑道一圈有多长?拿笔时手离笔尖的距离有多长?……
2、像这样的问题你能说吗?试试
3、我们说了这么多问题,都和什么有关呢?对,都和长度有关,实际在生活中我们遇到的树有多高?水有多深?房间有多宽?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在说一个物体的长度呢。
4、你们想知道它们究竟有多长吗?该怎么解决呢?用什么量呢?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出示课本铅笔盒蜡笔
出示蓝灵鼠的问题,学生动手操作。
课题引入我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那你们知道书有多长吗?
汇报结果
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
提示学生可以选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测量一下
学生汇报
师出示问题:为什么大家测量的结果不同呢?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
要准确表示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同一的长度单位测量。
2、认识尺子:
你们都有吗?拿出来仔细观察,你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
课件展示尺子刻度、数字、0刻度、cm
师:厘米是一个表示长度的单位,是国际上统一的长度单位之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认识厘米)
3、认识1厘米的长度:
在国际上我们就规定从0到1之间这么长的距离为1厘米,仔细看这个长度,记住它!
在你自己的尺子中找一找从哪到哪也是1厘米?
你能用一句话概括的说从哪到哪就是一厘米?
看来你们已经发现了尺子中的秘密了。
用你的手在尺子上比划出一厘米的长,看一看,举起手来,这是多长?
闭上眼睛,用心体会一下,把这个长度记在脑子里!
用手摸一摸,比一比,量一量,在身边或自己的身上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大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差不多)
大家用大约这个词用的很好,当我们量出的长度不补充练习: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宽、高
是非常准确的时候,多一点,少一点的我们都要说大约是多少。
4、认识几厘米
①在我们的尺子上,大家能很快的找到了1厘米,那么除了1厘米,你还能找到几厘米?你是怎么知道的。
反馈:你找的是几厘米,谁愿意到前面来指着说一说。
别的同学找出的2厘米在哪呢?-------不管是从1—2还是从3—5,这些都是2厘米长。
②我来说几个,请你看一看这是几厘米:0—3、0—5、0—6,这么快,你们是一厘米1厘米数出来的吗?那用什么好方法?
③这就是尺子上标有数字的目的,0刻度是起跑线,从0开始,跑到几就是几厘米。
(真是一个好方法)
三、展示点拨
如果给你一个物品,你能准确的量出它的长度吗?试一试。
学生测量自己的橡皮有多长
师巡视
有多长,你是怎么量的?(投影演示)
反馈:你们看她量的好吗?好在哪?你们量的这么准,这么快,是因为你们找到了一个好的测量起点。
小结:看来,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我们首先都要找到一个便于我们测量的起点。
看来你们已经能运用尺子准确的测量出线段的长度了,学生测量一支铅笔的长度。
汇报结果,并展示自己是怎么测量的。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完成课本4页“练一练”的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五、总结提升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1厘米1cm
第二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5---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物体的长度,初步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基本特征,构建线段的模型。
2、通过实践操作,学会眼红刻度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会画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观察、想象、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线段的基本特征并会画出整厘米的线段。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复习和厘米有关的内容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测量彩色纸条的长
测量一段毛线的长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测量毛线的长度时,要先把毛线拉直)
学生主要说出事怎样测量的。
2、认识线段
师讲解:毛线被拉直后,可以看做一条线段。
出示线段
学生感知,自己描述线段是什么样的。
三、展示点拨
学生完成课本5页“练一练”的内容。
展示学生作品
画线段
用直尺画一定长度的线段。
同桌同学合作完成。
展示学生作品。
四、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完成课本6页“练一练”的内容。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结果。
五、总结提升
鼓励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米尺实物)师:这是把米尺,请你仔细观察,你观察到的米尺是什么样的?(学生个别回答)学生可能的回答:米尺是直直的长长的,两面有有线和数(都有些什么数啊?)。
2、师:米尺上的线我们叫刻度线,米尺的两面都有线和数,其中一面的数是从0到100的,从0刻度线到100刻度线的距离就是1米。
(板书:1米)
3、介绍米:师:米是国际长度单位,它的单位符号是“m”。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并书空。
认识米尺及其它测量工具。
学生合作,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度。
三、展示点拨
1、前后桌同学合作量同学身高1米的地方
师:现在你们想知道自己身上哪儿到地面是1米高吗?
(生:想)
师:那得听好要求了,每个小组测量1个同学的身高。
既然只量一个人的身高,你们四人小组就要做好分工合作。
比如说4个人中第一个人站直被量,第二个人用米尺量,第三个人检查量的方法对不对,第四个人贴标签(教师边说边做动作)。
而且量完一个小朋友的身高后,四个人就马上坐端正告诉老师你们已经完成合作了,听明白了吗?
请一个小组作示范。
(示范时主要引导做好以下几点:组长分工明确,量的方法,量好后四人仔细打量1米的高度)
反馈(请上3、4个高矮不同的同学,另请一名学生我认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应通过测量重点讲解,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形象的感知。
第四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9--10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选择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
3.在实际测量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图、彩带、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厘米和米。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厘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测量课桌的长度
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