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活动:
活动一:导入新课:鲁迅《自嘲》一诗
活动二:回顾知识点:小说是什么?(定义)
师生互动,回答: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出示幻灯片)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出示幻灯片)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活动三:回忆:情节包含几个阶段呢?
学生回答:一般包含(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
思考:本文是不是按照这个顺序安排的情节结构呢?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明确:本文是按照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来安排的,是倒叙手法。

活动四:倒叙的手法的作用?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活动五:祥林嫂就是在家家户户祝福声中死去的。

她死了,没有人为她难过,没有人为
她吊丧?这个女人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福》中,看看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方法?(幻灯片)
明确: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等。

活动六:本课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提问:分别找出祥林嫂三次来到鲁镇的不同的肖像描写,对比中分析其生命状态的变化。

活动七:祥林嫂的语言描写
如自述阿毛之死思考:鲁迅一向惜墨如金,在“自述阿毛之死”时却用墨如泼,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明确:祥林嫂反复讲述令人心酸的往事,是因为她爱子心切,受害太深,她要倾诉,要发泄心中的痛苦,但是,她所受到的是社会的冷遇。

如问“我”有关“魂灵”的事
活动八:课堂小结:归纳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明确:祥林嫂——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但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懦弱。

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牺牲品。

一生屡遭打击,虽也有反抗,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

教学素材(教案及作业等)
作业:
以“祥林嫂小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改倒叙为顺序;②改为第三人称叙述;③不能任意增删情节。

(可把文中间接叙述改为直接描写)
教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鲁迅《自嘲》一诗: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二)回顾知识点:
1.小说是什么?(定义)
师生互动,回答: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出示幻灯片)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出示幻灯片)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情节包含几个阶段呢?
学生回答:一般包含(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
思考1:本文是不是按照这个顺序安排的情节结构呢?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明确:本文是按照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来安排的,是倒叙手法。

思考2:倒叙的手法的作用?
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三)教授新课:
祥林嫂就是在家家户户祝福声中死去的。

她死了,没有人为她难过,没有人为她吊丧?这个女人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福》中,看看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方法?(幻灯片)
明确: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等。

提问:分别找出祥林嫂三次来到鲁镇的不同的肖像描写,对比中分析其生命状态的变化。

1、肖像描写
(1)初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需要明确几点:
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手脚都壮大"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

C、"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D 、"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

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
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总体明确:祥林嫂那时候忠厚老实,年轻,生命力和生命状态还是比较正常。

(2)再到鲁镇:
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第一次进行对比:
1. 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
2. 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总体明确: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

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3)最后来到鲁镇:
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

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总体明确:守命不成(赎身行乞)、人生尽头、垂死之相。

细心的同学发现前两次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都有衣着方面的描写,但第三次为什么省略了呢?(长期的乞丐生活,肯定是衣衫褴褛,辨不出样式和颜色了)
但是三次都写了祥林嫂的眼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是的,鲁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可是花了大功夫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

(请同学找出,然后分析)
眼睛析心理
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
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受打击,内心痛苦将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
不让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绝望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
问魂灵有无:忽然发光一丝希望
2、祥林嫂的语言描写
如自述阿毛之死思考:鲁迅一向惜墨如金,在“自述阿毛之死”时却用墨如泼,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明确:祥林嫂反复讲述令人心酸的往事,是因为她爱子心切,受害太深,她要倾诉,要发泄心中的痛苦,但是,她所受到的是社会的冷遇。

如问“我”有关“魂灵”的事
3、第三次来到鲁镇的动作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思考:对比以上两个句子,哪个更好?
明确1:将“空的”单独进行强调,说明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并没有乞讨到什么东西,突出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哀。

“下端开了裂”将全部的重量压在了竹竿上,已经没有力气了。

明确2:变式句描写的功能,让强调的部分得以强化和渲染,给写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归纳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明确:祥林嫂——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但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懦弱。

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牺牲品。

一生屡遭打击,虽也有反抗,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