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 (2)

延展讨论: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的 生活经历思考:祥林嫂如 果生活在今天,她的命运 会是怎样的?
课后作业:
观看1956年版影片 《祝福》,影片中有许多 处情节设置与小说不符, 请选择其中的两处谈谈你 的看法,并写成一篇不少 于300字的文章。
鲁迅
教学目标:
赏析典型环境中 的典型人物,把握小 说主旨。
赏析典型环境
祝福
男人祭拜 女人只能劳作
男尊女卑 等级森严 封建守旧
品析典型人物形象
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 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 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 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 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 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临死之前:“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 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 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 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 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初到鲁镇: 扎着白头绳 寡妇
逃 再嫁——非人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再到鲁镇: 眼角上带些泪痕
再次成为寡妇 投
又死了儿子
子亡——无路
临死之前: 间或一轮 沦为乞丐
生不如常人 捐
死不得安宁
课堂小结,提炼主旨
我们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 这样一次又一次地与命运抗争, 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做一个符合 封建礼教要求的普通女人。但 是她那卑微的生命、无助的灵 魂最终还是被封建礼教一点一 点地、无情地吞噬殆尽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 (11)

祥林嫂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 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 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
祥林嫂之死
政权
祥 林 夫权 嫂
族权 神权
祥林嫂之死
政权 祥
族权
封建礼教 林 嫂
封建迷信
夫权
神权
人性:自私、冷漠、麻木
“我翻开历史一看,这历史没有年代,歪 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 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 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
’!”
—
人世惨事,不惨在狼吃阿 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三、 “祥林嫂”死了吗?
(从祝福看鲁镇社会)
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 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 自然也如此。
三、 “祥林嫂”死了吗?
(从祝福看鲁镇社会)
万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剥夺了祥林嫂的春天。 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
祝福
祥林嫂之死
一、你眼中的祥林嫂
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 安分守己、顽强的劳动妇女, 但在旧社会她却不但不能掌握 自己的命运,反而成为一个被 践踏、被迫害、被愚弄、被鄙 视的人物,以至被旧社会所吞 噬。
二、争鸣:谁该对祥林嫂的死负责
鲁四老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四婶
婆婆、大伯子、小叔子
鲁镇的人(男人、女人)
柳妈
“我”
的,更是社会性的。
四、典型意义:如何解救“祥林嫂”?
打破这吃人的宴席 摧毁旧制度,否定旧文化。
主题揭示
祥林嫂的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 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鲜明写照,作者 正是通过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对 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 刻揭露和有力抨击的,指出反封建的 必要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 (13)

玲
,的同
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 她只为活着,宁愿为奴
被践踏、被迫害、 被摧残、被吞噬。
她死前曾有疑惑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 …我的 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作 业:
课本P24页 研讨与练习 第二大题,第三大题
“红对勾”练习手册 P107页 3——8题 P108页 第 15 题 P109页 7——10题
“祥林嫂,你放着罢” “你放着罢,祥林嫂”
鲁四老爷
讲理学的老监生 “事理通达心气平和” 《康熙字典》 《近思录集注》 《四书衬》
鲁四老爷:冷酷压迫 鲁四婶:轻视利用 鲁镇民众:冷漠无情 “我”:逃避责任
———
是人情一,她样是的祥使一人林她样和嫂
增把冷是
加她酷非
痛往的死
苦死人不
。地,可
里自的
丁
赶私,
祝 福
鲁 迅
学习目标:
通过细节描写的分析来把握 人物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 社会根源。
没有“春天”的祥林嫂
以 乐 景 衬 哀 情
造成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 灵魂的有无
“也许有吧” “然而也未必” “说不清”
袖手旁观
柳妈,鲁镇的人们
阿毛的事 一女嫁二夫 捐门槛
推波助澜
四婶
帮 凶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学设计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人物形象再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品味文字背后的内涵,感悟语言的魅力。
学情分析:已经上完两节课。
第一节课,通读课文,顺序理清祥林嫂的人生经历。
第二课时,借鉴网络资源教学设计,研讨“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账单”五个问题。
学生初步分析祥林嫂形象及其生活环境。
作业:①试析凤、宝、黛、祥林嫂眼睛的描写。
②祥林嫂是谁害死的?学生对“祥林嫂是谁害死的”认知情况较为笼统,“是当时的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受其他人的冷暴力”、“再婚就要被世人鄙视,让人看不起”等。
重点难点:理解祥林嫂之死的个人和社会原因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导入我们已经理清了《祝福》的故事情节,初步分析了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进一步探究祥林嫂之死的价值。
活动2【活动】交流、讨论课前作业关于祥林嫂是谁害死的?1.关于守妇道的问题,课堂辩论: 封建思想造成了祥林嫂的死。
一不守妇道,二不让祭祀。
“嫁”与“卖”的讨论。
柳妈说的“一头撞死”。
第一次的逃到鲁镇和卖给贺老六的反抗与幸福。
结论:不能简单地予以定论。
2.鲁迅: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活动3【讲授】探究几个细节一句话: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集体无意识)1.关于东西方社会的妇女名字问题的讨论,理解过去女子的社会地位再到鲁镇后,“仍然”叫她祥林嫂,“习惯”——集体无意识。
西方女子名,如:杰奎琳•肯尼迪•欧纳希思。
结论:名字显示了妇女的从属地位,东西方何其相似!2. 祥林嫂的死和柳妈有关孙绍振:当观念成为周围大多数人奉为神圣不可侵犯,就具有能具有杀人的力量。
许寿裳: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孙绍振:她反复讲述阿毛被狼吃掉的自我谴责。
她的期待是很卑微的,哪怕是一点同情,只要有人愿意听一下她的悲痛,她的精神焦虑就减轻了。
她反复陈说,引来的却是上上下下,普遍的冷漠和以她的痛苦取乐。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3篇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3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尝试在作文中运用。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分析、理解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1.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
2.体会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和理解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方法:提问法、自主探究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课时:四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整体感知,把握小说情节。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写作背景简介:《祝福》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
后收入作者的第二个小说集《彷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二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
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的最大受害者。
鲁迅选择妇女题材,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
鲁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揭示与批判,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故事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
鲁迅这一时期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 (3)

是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写 作方法进行评论与分析,从而深入理解文 章内容。
具体来讲,评点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 圈圈点点,心有所感,笔墨追录,三言两 语,生动传神。可以评点字词,也可评点 句段,可以评点人物,也可以评点情节、 环境等等 。
未老而衰朽,未死而如尸,形惨惨而 心无恸。若心中有哀,脸上有悲,那是恋 生使然;脸上无悲,心如枯泉,则对生已 了无留恋。此时祥林嫂内心,没有哀,只 有死!鲁迅把沉重的悲愤紧紧含住,用刻 刀冷冷地一刀一刀刻出祥林嫂临死的肖像 就是要刺痛读者的灵魂,逼出读者的愤 慨与 思考!
作业布置
阅读《灯下漫笔》并进行评点。
《祝福》
鲁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会运用评点阅读方法了解祥林嫂的坎 坷经历和悲惨遭遇。 2.过程与方法 学习鲁迅写人时用语及其节俭而又内蕴深厚 的高超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 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
评点文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段, 理解其表达的内涵。
问题 :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哪 些字、词、句凸显出了祥林嫂的坎坷 经历和悲惨遭遇?请找出来并进行评 点分析 。
评点典例
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 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 发,即今已经全白,会不像四十上下的人; 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 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 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 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 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 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祝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将学习的是高一必修三中的第十三单元《祝福》。
该课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位勇敢坚韧、顽强不屈的女孩——爱丽丝。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到外表虚幻、内心坚强的女孩爱丽丝的故事,感受到女性的坚韧与意志力,同时学会了如何敬重、理解和欣赏不同的人生。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祝福》的背景及作者Thomas Hardy2.理解小说中爱丽丝和史蒂芬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3.学习小说中使用的叙述技巧和写作手法能力目标:1.学会对小说进行分析、解读和评价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及分析能力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敏感度和欣赏能力情感目标:1.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人生、人性2.懂得尊重与理解不同的人生选择3.培养学生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与担当精神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小说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主要角色的心理变化2.掌握小说的写作手法和叙述技巧难点:1.理解小说中爱丽丝和史蒂芬的性格特征和人生态度2.如何通过小说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认识人生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授课、小组讨论、个人答题、情境教学等。
其中,情境教学为本次课的亮点。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角色扮演,领悟爱丽丝的感受和人生选择,进而思考自己的人生。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介绍小说的背景,培养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阅读指导:分组阅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内心变化。
3.情境教学:以爱丽丝和史蒂芬的角色扮演为例,引导学生感受其情感、人生选择和梦想。
4.讨论答疑:就阅读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和答疑,引导学生理解小说的含义和书写情感。
5.个人答题:针对小说中的重要语段进行阅读,培养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把握能力与鉴赏能力。
6.课堂总结:通过总结呈现学生所学知识点,提醒学生回归主题。
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方式,提醒学生认识自我、探究恐惧与勇气,引导学生深入地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人生的多样性。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

《灯下漫笔》
《狂人日记》
祝福
鲁迅
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 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鲁迅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 着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的裂竹竿:她分明纯乎 是一个乞丐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 拄着一只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 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
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
加痛苦。
——丁玲
人世间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 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
今日作业:
1、经典具有永久的可开掘力。《祝福》中的艺 术焦点很多,请同学们“放出眼光”、“运用脑 髓”课后自己确立专题去阅读,去发现,自主研 究并写出阅读体悟。 2 、根据《祝福》的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知识目标: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教学活动:活动一:导入新课:鲁迅《自嘲》一诗活动二:回顾知识点:小说是什么?(定义)师生互动,回答: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出示幻灯片)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出示幻灯片)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活动三:回忆:情节包含几个阶段呢?学生回答:一般包含(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思考:本文是不是按照这个顺序安排的情节结构呢?这样安排有何好处?明确:本文是按照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来安排的,是倒叙手法。
活动四:倒叙的手法的作用?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活动五:祥林嫂就是在家家户户祝福声中死去的。
她死了,没有人为她难过,没有人为她吊丧?这个女人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福》中,看看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方法?(幻灯片)明确: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等。
活动六:本课时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提问:分别找出祥林嫂三次来到鲁镇的不同的肖像描写,对比中分析其生命状态的变化。
活动七: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如自述阿毛之死思考:鲁迅一向惜墨如金,在“自述阿毛之死”时却用墨如泼,这样安排有何作用?明确:祥林嫂反复讲述令人心酸的往事,是因为她爱子心切,受害太深,她要倾诉,要发泄心中的痛苦,但是,她所受到的是社会的冷遇。
如问“我”有关“魂灵”的事活动八:课堂小结:归纳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明确:祥林嫂——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但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懦弱。
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牺牲品。
一生屡遭打击,虽也有反抗,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
教学素材(教案及作业等)作业:以“祥林嫂小传”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改倒叙为顺序;②改为第三人称叙述;③不能任意增删情节。
(可把文中间接叙述改为直接描写)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难点: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鲁迅《自嘲》一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二)回顾知识点:1.小说是什么?(定义)师生互动,回答: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的一种文学体裁。
(出示幻灯片)小说是作者对社会生活进行艺术概括,通过叙述人的语言来描绘生活事件,塑造人物形象,展开作品主题,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从而艺术的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出示幻灯片)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情节包含几个阶段呢?学生回答:一般包含(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尾(尾声)思考1:本文是不是按照这个顺序安排的情节结构呢?这样安排有何好处?明确:本文是按照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来安排的,是倒叙手法。
思考2:倒叙的手法的作用?一是为了表现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把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部分提到前面,加以突出;二是为了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三是为了表现效果的需要,使文章曲折有致,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三)教授新课:祥林嫂就是在家家户户祝福声中死去的。
她死了,没有人为她难过,没有人为她吊丧?这个女人她到底经历了什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福》中,看看文中为我们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方法?(幻灯片)明确:鲁四老爷、四婶、柳妈、“我”等。
提问:分别找出祥林嫂三次来到鲁镇的不同的肖像描写,对比中分析其生命状态的变化。
1、肖像描写(1)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
"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需要明确几点:A、提问:"脸色青黄"这个告诉我们什么?明确:生活条件不好,遭遇丈夫去世,打击比较重。
B、"手脚都壮大"体现了劳动妇女的典型特征。
C、"顺着眼"是顺从的样子,二十六七岁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是年轻女性,很活泼、开朗、率性,但是祥林嫂二十六七岁的时候却是顺着眼,这应当是长期受到一些无形的规则规矩的限制所致。
D 、"两颊还是红的"以及来了之后,在劳动中"有了笑影,白胖了"。
第一次来鲁镇,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了一次丈夫去世的人生打击以后,祥林嫂有了人生的希望,我们应该对此感到欣慰。
总体明确:祥林嫂那时候忠厚老实,年轻,生命力和生命状态还是比较正常。
(2)再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与第一次进行对比:1. 第一次来鲁镇,脸颊是红的,这一次"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
生命的活力已经没有了2. 第二次来到鲁镇,"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生命中已经多了许多悲哀。
总体明确:被迫改嫁,丧父失子,精神备受打击,内心极度悲伤又诉说不出。
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
(3)最后来到鲁镇: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A、"脸上瘦削不堪"表示祥林嫂流浪了四五年,生活没有着落,人瘦削不堪是自然的。
B、"黄中带黑"强化了这几年所受的苦。
原来是"青黄",现在是"黄中带黑",已经失去了正常的肤色。
C、"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可以看到,第二次来鲁镇的时候的神色是悲哀的,现在已经看不出任何喜怒哀乐,没有任何表情,没有任何神态上的变化。
D、"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说明祥林嫂站在那里像一个木雕,只有眼珠动一动,才知道原来是个活人。
总体明确:守命不成(赎身行乞)、人生尽头、垂死之相。
细心的同学发现前两次对祥林嫂外貌的描写都有衣着方面的描写,但第三次为什么省略了呢?(长期的乞丐生活,肯定是衣衫褴褛,辨不出样式和颜色了)但是三次都写了祥林嫂的眼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是的,鲁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刻画,可是花了大功夫的。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鲁迅先生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
(请同学找出,然后分析)眼睛析心理初到鲁镇:顺着眼安分再到鲁镇:顺着眼,眼角带着泪痕受打击,内心痛苦将阿毛故事:直着眼精神有些麻木捐门槛:分外有神又有希望不让祝福:失神,窈陷再受打击绝望行乞:眼珠间或一轮麻木问魂灵有无:忽然发光一丝希望2、祥林嫂的语言描写如自述阿毛之死思考:鲁迅一向惜墨如金,在“自述阿毛之死”时却用墨如泼,这样安排有何作用?明确:祥林嫂反复讲述令人心酸的往事,是因为她爱子心切,受害太深,她要倾诉,要发泄心中的痛苦,但是,她所受到的是社会的冷遇。
如问“我”有关“魂灵”的事3、第三次来到鲁镇的动作描写。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思考:对比以上两个句子,哪个更好?明确1:将“空的”单独进行强调,说明在祝福的时候祥林嫂并没有乞讨到什么东西,突出人情的冷漠,祥林嫂的悲哀。
“下端开了裂”将全部的重量压在了竹竿上,已经没有力气了。
明确2:变式句描写的功能,让强调的部分得以强化和渲染,给写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四)课堂小结:归纳小说中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明确:祥林嫂——勤劳、善良、坚强的劳动妇女,但又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愚昧懦弱。
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牺牲品。
一生屡遭打击,虽也有反抗,但不明白应当反抗什么,怎样反抗,因而反抗显得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