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战后日本的民族化改革

合集下载

从贱民到部落民,看日本这类人的历史变迁,挣扎中前进

从贱民到部落民,看日本这类人的历史变迁,挣扎中前进

从贱民到部落民,看日本这类人的历史变迁,挣扎中前进日本从江户时代、明治维新一路走来,又经过二战洗礼,如今发展得风生水起,一跃而为现代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国内生产总值去年仅次于美中,备受世界瞩目。

按理,这样一个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都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的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极为平等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因为正是每一位日本国民的辛勤付出,将自己的才智无私地奉献给了国家,才创造了今天灿烂的文明,结成了累累硕果,让世界刮目相看。

事实上,日本也自称是极为民主的国度,而民主的最大亮点,就是国民能够平等地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设,接受优质教育,共享发展成果,继续把国家发展得又快又好。

然而,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文明开化'的国家,至今还存在荒唐可笑的歧视现象,被歧视者在幕府时代被称为'贱民',将其归为'化外社群',明治维新开启后,为体现民主精神,政府美其名曰'部落民',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虽然刺眼的'贱称'被部落民取代,但'部落'依然带有歧视性色彩,因为部落一词来自于人类早期氏族社会,而氏族社会显然尚处于蒙昧时期,与现代文明无交集可言。

要说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现象也就罢了,毕竟美国是移民国家,白人至上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那么日本并非移民国度,除了'虾夷人'、'琉球人'被其强行臣服,其他人种大多是日本原住民,为什么还会存在成见、偏见乃至歧视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日本部落民,了解一下他们的'前世今生'。

幕府时期之'贱民'为加强统治,巩固政权,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家光继任后,实行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军、大名、天皇乃至中上级武士居于高位,下级武士乃至农民、工匠、商人均地位低下。

除此而外,诸如娼妓、僧侣、虾夷人及外籍人士一律归为'边缘人','有待确认'。

日本行政体制改革分析

日本行政体制改革分析

日本行政体制改革分析日本的行政改革,据说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德川慕府。

1868年明治维新后,每逢国家财政状况不佳时,往往要进行所谓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已经先后进行过几十次行政改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从二次大战后到五十年代末是日本行政改革和的第一个时期。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为适应新宪法的制定和实施政治体制民主化的需要,日本政府撤销了陆军省、海军省、东亚省、军需省、情报局、神祗院等战时行政机构和内务省,设置了经济安定本部、劳动省,把宫内省改组为宫内厅,把司法省和内阁法制局改组为法务厅,设置了建设省、人事院。

1949年6月,为了重点加强行政职能并精简机构,日本政府将总理厅升格为总理府,经济安定本部升格为府省级,地方财政委员会与原总理厅官房自治课合并为地方自治厅;法务厅改为法务府;在大藏省内设立国税厅;商工省与贸易厅合并为通商产业省等。

各府省厅的内部部局的数量平均压缩了30%.(二)从六十年代初到八十年代初是日本行政改革的第二时期。

改革的重点转向促进行政运行现代化。

为了从根本上改革行政体制,日本政府于1962年成立临时行政调查会,经过两年多的调查,于1964年9月提出在日本行政体制改革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关于行政改革的意见》。

这个《意见》的基本方针,不再像过去那样以削减机构和编制为行政改革的主要目的,而是从行政体制改革的角度提出下列目标:一是加强行政机构的综合、调整职能;二是在行政工作中彻底实行民主;三是防止并控制行政机构过分庞大,消除行政事务过分集中于中央的偏向;四是促进行政工作运行的合理化、高效化;五是对行政工作所提出新要求采取对策;六是振作公务员的精神。

由于这些意见得到了国民的广泛支持,日本政府设置了以行政管理厅长官为领导、事务当局为成员的行政改革本部以推动这些意见的落实。

1965年8月又成立以行政管理厅长官为委员长、民间人士为委员的行政监理委员会,全力促进临时行政调查会意见的落实。

日本明治维新从封建社会到现代

日本明治维新从封建社会到现代

日本明治维新从封建社会到现代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和改革。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终结了封建社会,使日本迈向现代化。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日本明治维新的转变。

一、政治变革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废除藩朝体制,实施国家统一统治。

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标志着明治维新的开始。

政权逐渐从封建的幕府权力转移到中央政府,明治政府迅速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建立宪法政体、设立政府机构等。

此外,明治维新还实施了地租改正、户籍制度改革等,从根本上改变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

二、经济变革经济变革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方面。

明治政府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

明治维新后不久,明治政府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政策,如发展工矿业、建设铁路、修筑港口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方面,明治维新引入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教育制度改革、农村改革、婚姻制度改革等。

明治政府充分重视教育,推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鼓励人民接受现代知识。

农村改革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力。

婚姻制度改革则主要是为了减轻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总结起来,日本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政治上废除了封建社会的幕府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经济上大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上通过教育、农村、婚姻等方面的改革,改变了封建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

这些变革使日本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逐渐走向现代化。

明治维新不仅给日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东亚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注入了新动力。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战后的日本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

在二战结束后,日本不仅经历了重建和现代化,还出现了妇女解放运动,使得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下面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角度来分析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政治层面在二战后的日本,1946年实行的《新宪法》追求平等和民主原则,其中第14条把所有的国民作为平等的个体来对待,取消了旧宪法中关于妇女不能继承王位的规定,这使得女性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此外,女性也在政治领域得到了一定的代表性,其中最为显著的是由高村光太郎所提出的“女性参政权”。

在此之后,女性获得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女性在政府和公共机构中的比例也在逐步增加,使得女性的声音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经济层面战后的日本,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也为女性提升社会地位带来了机会和反映。

由于男性在战争中的伤亡和日本经济的急剧发展,女性不得不离开家庭,走向工作岗位。

其实,在战争中就已经出现了妇女工作的现象。

随着时代的变化,女性逐渐适应了更加积极的经济生活,开始了勇敢的拼搏。

女性的劳动密集型工作,特别是在轻工业和服务行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也增加了她们的参与度。

虽然日本的工资差距在男女之间仍然很大,但是现在,女性有了更多的工作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机会,这促使了她们在经济上更加独立和自立。

文化层面随着社会和经济变化,日本社会的文化也在变化。

在20世纪50年代,女性意识开始显现,女性不再满足于家务和育儿,而是开始追求自我实现。

随着文化娱乐的发展,电影、电视和音乐逐渐向女性开放,这使得女性在文化领域中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升。

同时,女性也逐渐开始关注家庭责任和婚姻生活,她们注重婚姻平等和殊荣的取得,这或许是与男性相比,女性更为重视家庭生活的体现。

综上所述,二战后的日本,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并且逐渐地向更为平等和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这也反映了一个社会的进步和演变,是历史的进程和时代的必然。

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与现代化

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与现代化

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与现代化在19世纪末,日本国内开始逐渐意识到其落后的现状,尤其是在与西方列强接触、交互的过程中,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自身的弱点和不足。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一时代的需要,开展对日本社会、经济、政治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成为了当时日本社会和政治界的重要议题。

这一时期被称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开始面向现代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一、社会改革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制度呈现出一些传统的面貌,如封建制、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等。

而经济、农业等各个领域的进步,也为这些特色造成了一些限制,影响了社会的进步。

因此,为了实现日本社会的更好发展,明治政府在刚刚成立之初,就着手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

主要措施如下:1、废除旧有传统制度,封建制开始消失。

明治政府最开始的改革计划,是废除了日本的诸侯领制度,从而将全国统一管理起来。

同时也废除了各种制度障碍,让“天皇制度”成为了兼有政治领导力和宗教色彩的新制度,取代了原有的“诸侯制度”和“武家制度”。

2、推广普及教育为了推广普及教育,明治政府大力发展了教育事业,使教育得到了改善和普及。

比如在学费方面进行了普及,派遣学者到国外进修学习,引进新知识和技术。

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日本在不断进步。

3、废除农村土地制度在社会改革方面,日本还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通过进行土地的重新配置和土地的商业化,日本社会得到了空前的巨大发展,从而完善了在该国内部农业专业和商业专业的发展原则等。

二、经济改革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经济和商业也得到了开放式的改善和升级。

因而,日本经济在推动工业化、商业化、现代化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开放和推动贸易明治维新之初,日本政府派遣了官员到各国留学,以便更好地学习到西方的知识和技术。

同时,通过派遣外交官,日本成功推动了与各国的贸易,并达成了多份有利于日本的贸易条约。

经过这些措施,日本的政治和经济都意识到了与外部联通的必要和重要性。

2、支持工业化逐渐开始实现工业化的日本,也得到了明治政府的大力支持。

日本昭和时代帝国主义的崩溃与民主的兴起

日本昭和时代帝国主义的崩溃与民主的兴起

日本昭和时代帝国主义的崩溃与民主的兴起日本昭和时代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帝国主义的崩溃以及民主的兴起。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探讨这一过程。

一、政治变革在日本昭和时代初期,日本实行了极端的军国主义政策,加强了军队的力量,对外发动侵略战争,占领了大部分亚洲地区。

然而,在二战后,日本遭到盟军的打击,国家陷入了无法想象的深度危机。

昭和天皇在广播中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的帝国主义时代走到了尽头。

战后,日本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1947年,《日本国宪法》颁布实施,确立了民主制度。

这一宪法赋予了日本公民很多权利,如言论自由、选举权等。

此外,世界上第一个天皇退位制度也在这一时期实行,使得天皇的权力大大减弱。

二、经济重建战后的日本面临严重的经济困境,但通过长期的努力和有效的政策,日本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崛起。

1945年后,日本放弃了军备产业,将资源转向了民生和经济建设。

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同时,经济领域的积极与开放的外交政策也为日本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

到20世纪9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三、社会变革昭和时代的社会变革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农村向城市的转移。

在二战后,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工作机会。

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第二是教育制度的改革。

日本在昭和时代实行了普及的九年义务教育,确保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教育。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广泛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第三是社会意识的转变。

日本在二战后深刻反省了其侵略行为所带来的痛苦,民众对战争持反战态度。

此外,女性地位的提高也是昭和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

新宪法确保了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并普及了居家女性就业。

综上所述,日本昭和时代帝国主义的崩溃与民主的兴起,为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在战后通过政治改革、经济重建和社会变革,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成为世界上的重要国家之一。

二战后的日本文化形态

二战后的日本文化形态

二战后的日本文化形态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迎来了终结。

那个时代的日本,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文化方面,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都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风貌。

然而,本文将在历史的视角下,探讨二战后的日本文化形态。

一、战前的日本文化在二战前的日本,文化产业虽未如今日般备受瞩目,但许多方面都蕴含了浓郁的日本特色。

它是受到日本传统文化、东西方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影响的产物。

首先,日本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

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艺术形式和细节都非常讲究,例如日本岩手县的盛岡市,其极富代表性的杂技艺术海月(英语名称“Ika-tako”)就展示了这种传统文化的风格。

其他如浴衣、茶道、武道等都是代表性的日本传统文化。

其次,日本受到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冲击。

外来文化对日本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元素。

例如日本流行的快餐之一 - 拉面,它就是在中国长期流传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二、战后的日本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日本文化,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

在这个时期,日本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而西方文化则开始蓬勃发展。

在电影、音乐、时尚等领域,日本的现代文化呈现出了许多充满活力的特点。

首先,日本现代电影业开始迅速发展。

1950年代,日本电影开始在国内外获得认可,像是黑泽明(Kurosawa Akira)的电影作品就不仅在日本国内取得了极高的口碑,更受到了全球的关注。

其次,日本现代音乐产业也逐渐产生。

2秒到十年的音乐家们逐渐崛起,像是YMO(Yellow Magic Orchestra)与宇多田光身为70年代、90年代代表音乐人物,他们不仅代表了日本的流行音乐,更为整个亚洲乃至全球的音乐产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最后,日本现代时尚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支柱。

从日本时装品牌Comme des Garcons的创立到零售业的竞争,日本时装业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与现代化

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与现代化

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与现代化日本明治维新是指从1868年开始,日本废除幕府,由封建社会转向现代化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讨论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变革与现代化。

一、政治变革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封建主义的幕府,开始建立现代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新政府设置了君主内阁制度,明治天皇成为名义上的日本国家元首。

此外,新政府还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颁布了《五箇条御誓文》,宣布实行宪政体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开始推行民主政治。

这些政治变革的实施,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变革明治维新也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对国际贸易几乎没有任何交流。

而明治维新后,新政府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并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发展,加强对外贸易。

此外,日本还大规模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了现代化的工业生产。

这些经济变革的实施,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

三、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封建社会时期,日本社会是严重等级分明的,人们的地位和权力受到限制。

而明治维新后,新政府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平等主义。

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社会阶层的壁垒逐渐消失。

此外,新政府还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普及了教育,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觉醒程度。

这些社会变革的实施,使日本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进步。

四、文化变革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文化主要是以封建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为主导。

而明治维新后,新政府积极吸收和接纳西方文化,试图打破传统的束缚。

他们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文化变革不仅表现在艺术、文学等方面,还包括对生活方式和社交习俗的改变。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府优先发展重工业,以满足基础 设施建设和军事需求。
02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产业升级与工业化
总结词
这一时期,日本成功实现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为经济增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详细描述
日本在战后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逐渐向重化工业和机械制造业转型。政府对新兴产业给予税收和 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这些措施促进了产业升级和工业化,使得日本成为世界 上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05
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 挑战(2010-至今)
低迷的经济增长与人口老龄化
经济增长缓慢
自2010年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年均增 长率仅为1.5%。这种低迷的增长主要受到国内和国际 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内方面,人口老龄化、劳动力 市场僵化、生产率增长缓慢等问题持续制约经济发展 。国际方面,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事件也对日 本经济造成了负面影响。
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
2023-10-31
contents
目录
• 战后经济恢复期(1945-1955) • 经济高速增长期(1955-1973) • 经济调整与泡沫破裂(1973-1990)
contents
目录
• 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发展(1990-2010 )
• 当前日本经济发展趋势及挑战(2010-至 今)
二战后,美国对日本实施 军事占领,并推动了一系 列民主化改革。
非军事化改革
撤消军队,实行和平宪法 ,禁止军事武装力量。
政治民主化改革
建立议会民主制度,实施 普选,允许自由政治活动 。
经济恢复与产业重建
经济恢复
随着美军的援助和国内重建的 需要,日本经济逐渐恢复。

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发生的一次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革命,标志着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这次维新中,社会和政治两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于后世的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变革在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基本上是封建等级制度。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世袭的武士阶层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其他阶层则维持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极为有限。

在明治维新中,这种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宪法制度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结构。

政府开始采取许多措施来加强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进程,通过鼓励商业和农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生产能力。

这些变革产生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新文化,这种文化追求实践主义、自由和平等,至今仍是日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政治变革在政治领域,明治维新对日本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重新推行了中央集权,废除了传统的乡村体系,把行政责任转移到更具有组织性和合理性的中央政府之中。

为了加强对农村的控制,日本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将大量农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得社会出现了新的财产阶层。

同时,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也开始进行日本近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改革。

为了缩小与西方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设立研究机构、推行教育改革、建立铁路和运输网络、进行扩张性战争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加速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实力。

最后,明治维新后,日本还改变了国家的对外政策。

在塞班岛议定书中,日本与西方列强解决了领土争议和开放问题,缓和了与欧美列强之间的矛盾。

随着明治维新的成果逐渐显现,日本终于在1914年进入了工业化国家行列,并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支重要参与国。

总之,日本明治维新的发生,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实力,使得日本成为一个经济和文化上日益强大的国家。

而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许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日本二战战败与战后重建美国占领与民主化改革

日本二战战败与战后重建美国占领与民主化改革

日本二战战败与战后重建美国占领与民主化改革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日本在投降前夕遭受了美国的大规模轰炸,丧失了战争的能力。

日本二战战败后,美国作为最主要的占领势力开始接管日本,并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

本文将探讨日本战败后的重建情况以及美国对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革。

日本在二战后的处境非常艰难。

战败使得日本面临了许多问题,如经济崩溃、政治混乱和社会不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确保日本不再构成任何威胁,美国决定对日本占领和重建。

这一想法源于美国对德国的行动,美国希望通过对日本的占领来确保其民主转型的成功。

占领日本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日本社会的变革,建立一个稳定的民主国家。

根据这一目标,美国决定在日本进行广泛的民主化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修改日本宪法。

1946年,美国指导下的日本宪法制定会议在制定新宪法过程中采纳了美国民主价值观,使日本成为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

新宪法确认了个人自由、民主权利和基本人权的重要性,为日本建立了一个真正的民主政体。

此外,美国还鼓励日本建立民主政党,取消了战前威权主义政治制度下的许多限制。

新的选举法确保了全体成年人的选举权,并确保了政治权力的广泛参与。

这种推动真正的民主参与的措施鼓励了日本成为一个全民参与的政治体系,同时也增加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在经济方面,美国对日本进行了积极的援助和重建。

日本经济在战争中遭受重大破坏,资源和产能极度匮乏。

为了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实力,美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1949年,美国还签署了《日本经济援助协定》,承诺为日本提供长期经济援助。

这项援助协定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农业和基础设施的复兴,并帮助日本在二战后的重建中取得了迅猛的经济增长。

美国的占领和民主化改革不仅促进了日本的政治和经济重建,也对日本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美国设立的信息教育机构的帮助下,日本开始接触到国际社会的潮流和思想。

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开始在日本社会传播,这导致了日本社会在战后发生了许多改变,如男女平等的推动、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和教育和媒体的自由。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变革,该事件发生在1868年,标志着日本改变传统的封闭状态,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在这一时期内,日本从一个被视为世界上最落后国家之一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现代和有影响力的国家。

本文将探讨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探讨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影响。

政治变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十分落后。

这场变革消除了日本封闭的状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包括思想、科技和政治制度。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政府转向了中央集权的制度,这种制度消除了日本的分封制,使得整个国家的政治权利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此外,等级制度也被废除,以前的种族和社会等级被视为平等的个体,人民拥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政府改变了以前的严格等级制度,从而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领导阶层主要由武士和大名组成,他们的权力是基于单纯的领土控制和等级制度的。

然而,这种制度并没有为日本带来繁荣和发展。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引进了西方的议会制度,成立了日本的新政府,建立了现代的行政机构和法律体系。

新政府为人民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让国民知道他们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并确保了民主国家的基本原则,例如选举、表达自己的意愿等。

文化变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文化和艺术也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艺术属于存在于社会等级制度中的一部分。

这些压抑了日本的艺术和文化创新。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日本开始自由地接触外部世界,他们逐渐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艺术。

因此,他们开始逐渐走向一个更开放、更自由、更具创造性的文化环境。

在这一时期内,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日本的传统绘画、建筑都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此外,明治维新也给了日本人民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部世界的技术和科学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了西方的现代工业、医学和政治等,日本人民逐渐了解到对现代化的需求和意义,因此开始接受时代的变化,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浅析日本民族性

浅析日本民族性

浅析日本民族性第一篇:浅析日本民族性浅析日本民族性——以《菊与刀》为例直到今天,一提起“日本”这个词,大多数中国人的感受不是百感交集就是恨得咬牙切齿,始终难以从日本侵华的阴霾中走出。

电影电视从来没断过抗日主题,历史课本也永远写着“勿忘国耻”四个大字,作为一个正宗的90后,我既没有亲身经历过战争,也很难领会爷爷辈们声嘶力竭的控诉。

我有的更多的是疑问:“为什么这样一个弹丸之国能够跻身资本主义列强;资源匮乏,却曾一度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小国寡民,却敢叫嚣美国;以中国为导师,却把中国拍倒在沙滩上。

”我们总说日本这指日本那,可是我们又真正有多了解它。

我们扬言只要每一个中国人吐一口唾沫就能淹死它,我们也老是抗议日本政府参拜靖国神社,甚至集结起来抵制日货,可是我们对它仍旧一无所知。

我们能看到很多日本学者、文人等对中国历史、社会做的种种探讨。

更有意思的是对于中国的纪录片,日本人、西方人拍得比我们深刻、细致、详尽得多。

好多我们不在意甚至摈弃的的元素却被他们完好地保留和继承下来,特别在考古界,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堪称世界典范。

放眼中国各界,却少有研究日本的人才和著作,即使有,也多以大国的姿态俯视日本,除了骂还是骂,实在不堪入目。

美国作家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却能够以相对客观和冷静的态度,引用丰富的事例、访谈以及日本本国的相关著作,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民族性,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日本的大门,使我感悟颇多。

下面我就文中提到的几点谈谈自己的想法:一、精神优于物质、环境。

灵魂是可以训练的,人可以通过特殊的修行可使精神变成至高无上、压倒一切的东西。

一方面,作为一个资源极度缺乏的国家,物质的匮乏使人们转向对精神的探索,在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靠强大精神、强大内心来战胜肉体对物质的诉求。

而实践证明,强大的精神支柱往往能够支撑人战胜现实现在的困难和危难,创造生的奇迹。

正如当年中国红军十万里长征一样,因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中国共产党以小米加步枪的绝对弱势战胜了国民党的飞机大炮,来了个奇迹般的逆转,最终赢得中国的江山。

历史背景分析:二战后的日本社会

历史背景分析:二战后的日本社会

历史背景分析:二战后的日本社会1. 引言二战结束后,日本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

作为战败国,日本迫切需要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形象并适应新的国际秩序。

这篇文档将探讨二战后的日本社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2. 出现了哪些主要问题?2.1 战后经济重建在二战期间,日本几乎所有主要城市都遭到了破坏。

作为重建工作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日本政府需要解决失业、供应短缺和食物不足等问题,以推动经济快速恢复。

2.2 军事占领与宪法改革根据波茨坦公告,盟军占领了日本,并推动了一系列改革。

其中最重要的是修改宪法,在其第9条中明确规定了放弃战争的权利。

这对于一个长期奉行军事扩张和侵略政策的国家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变革。

2.3 战争罪犯审判与历史认知战后日本还面临着处理战争罪行的问题,特别是在审判和国际法庭上对战争罪犯的追究。

这引发了日本社会内部关于历史解释和认知的辩论。

3. 日本如何应对这些挑战?3.1 经济重建与民生保障为了推动经济复苏,战后的日本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包括金融支持、重建基础设施、鼓励外国投资等。

此外,通过有效的土地改革和劳动力重组,日本成功地解决了失业问题,并增加了深层次的社会保护机制。

3.2 宪法改革与和平主义修改宪法成为一个重要目标,以确保日本永远摒弃军事扩张。

新宪法在禁止过多武力使用方面制定了明确规定,并设立了自卫队作为国家防卫的唯一军事机构。

这有助于推动日本向一个以和平与合作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转变。

3.3 历史犯罪审判与和解日本社会对于过去的战争罪行承担了一定的责任,包括对侵略战争的反思与道歉。

同时,国际法庭也处理了一些重要的战争罪犯审判案件。

这有助于促进日本社会对历史的认知和和解,并为建立正面的国际形象奠定基础。

4. 结论二战后的日本社会面临巨大挑战,但通过勇敢地面对问题和采取适当措施,日本成功实现了经济重建、宪法改革和历史认知等方面的转型。

这使得日本成为一个以和平、合作与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1868年,日本从过去的封建制度中走出,实行了一场名为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

这场变革,极大地改变了日本的历史和未来走向。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的文化和政治变革进行探讨,以了解其对日本的影响和启示。

一、文化变革1. 普及教育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实行普及教育。

明治政府颁布了《教育令》,规定了学制、教科、教学方法等。

教师和学生的待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这种普及教育的政策,促进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文字改革明治政府还进行了文字改革,将汉字简化成日本国语。

这种改革让百姓们更容易学习和理解文字,带来了语言的统一和方便。

同时,这种改革也为日本的现代文化奠定了基础。

3. 科学技术引进明治政府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并引进了西方的科技。

这些技术包括民生方面的,如电报、电话、铁路等,以及工业技术的,如机械制造、矿业开发等。

这些技术的引进,使日本的工商业和民生水平得以大幅提高。

二、政治变革1. 颁布宪法明治政府于1889年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通过此宪法的颁布,明治政府识别到现代政治制度的必要性,并加以实践。

这个宪法为日本政治体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地方制度改革明治政府进行了地方制度的改革,决定将大苑政策改为郡县制。

这个改革提高了地方政府的效率和民生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地方政治的发展。

3. 徵兵制度明治政府征兵制度的实行,使日本能够以更强大的力量参与国际事务。

这种征兵制度的建立,为日本威慑对手和维护自身和平环境提供了更强大的能力。

总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其文化和政治的变革,给日本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虽然这些变革是困难的,但是这种进步以及日本的现代化,证明了人类拥有足够的力量去趋向正确和稳定的方向。

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社会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社会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社会变革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改变了世界上许多人对于日本的看法。

从此,日本开始了它的现代化之路,而这其中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尤为引人注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探讨日本明治维新的文化和社会变革,并尝试解释它们为何对日本历史产生了深远和持久的影响。

1. 强化中央政权明治维新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掀起了一场强化中央政权的革命。

在整个幕末时期,日本处于由圣武天皇和幕府官僚控制的政治体系中。

然而,在明治维新的初年,明治政府决定削弱大名和幕府的权力,建立一个更集中统一的中央政权。

这个过程中,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废除藩阀体制,分封制度,和德川幕府;清除江户幕府的实权;取消战前的制度,并将实行现代化的最新设施设备传入国内。

这些改革措施成功地提高了明治政府的权威,改变了日本政治和社会结构的面貌。

2. 强制推广日语教育在幕末时期,德川幕府意识到日本需要了解西方的科学和技术。

于是他们雇佣了来自荷兰的传教士向日本人教授荷兰文。

然而,荷兰文对于西方的科学和技术并不足够,所以明治政府开始大力推广日语教育。

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使日本人能够更好的学习西方的知识。

而最终结果是,日语成为了日本的国家语言。

明治政府积极修正和标准化日语,以便更好地传达知识和文明。

3. 改革教育体制在明治政府统治下,日本开始了一项全面的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将教育置于国家战略之中,让教育成为了国民的基础。

明治政府推广了公共教育,建立了大量的学校,并为教师们提供了全面的培训。

教育改革以西式教育为主。

学生们学习日语,算术、科学、历史、地理和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这使得日本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西方的文化和科学知识,为日本的现代化提供了支撑。

4. 改革农村经济在明治时期,日本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业。

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重中之重。

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明治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政府支持农民进行土地的私有化和集约化耕作,同时还积极推动土地征收和农业改良。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的社会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的社会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的社会变革日本明治维新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日本的现代化和社会变革。

在此期间,日本经历了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大改革,为日本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国家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来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所带来的变革。

首先,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之前,日本是一个封闭的社会,由封建主义的幕府统治。

但是,明治维新后,将幕府推翻,实行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这使得日本政治体制更加稳定和有效,并为日本未来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化进程。

通过发展工业,建设铁路和港口,日本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

此外,日本还进行了农村改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这种经济改革的努力奠定了日本成为一个实力强大的现代国家的基础。

明治维新对日本教育体制也有重要的影响。

在此前,日本的教育体制主要以神道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军事训练。

然而,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体制,并建立了现代学校系统。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人才的培养,为日本的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

此外,明治维新还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之前,日本的文化主要以传统的和尚艺术为主,受到了中国的很大影响。

但是,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引进西方的文化和艺术形式。

这使得日本的文化变得多元化和开放,为日本成为世界文化大国打下了基础。

然而,明治维新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例如,工业化的加速导致了劳动力和资源的过度利用,产生了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

同时,日本政府对海外扩张采取了侵略政策,引发了一系列战争。

这些问题不仅对日本国内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对日本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综上所述,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带来了重大的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

政治、经济、教育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受到了明治维新的影响,并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日本明治维新与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与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与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868年幕府倒台后,由明治天皇领导的一系列变革,以推动日本进入近代化。

在明治维新和近代化进程中,社会变革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从社会结构、教育、妇女地位、劳动力等方面分析明治维新和近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革。

一、社会结构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幕府时代,日本社会基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农民、商人、手工业者被归为低等、非常贱微的人,世袭士族是统治者的阶层,享有所有权力。

而在明治维新后,士族不再拥有特殊权利,劳动力也逐渐获得了社会地位的提高。

特别是对农民来说,他们得到了更广泛的自由,并有了更好的教育和健康状况。

而与此同时,日本也成为了现代化社会的“资本主义模式”的代表,这种模式使一般人都变得生活更加富裕,也为日本的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前提。

二、教育教育是明治维新和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治维新后,日本推广了公共教育,普及了初等教育。

1890年颁布的《教育令》规定了五年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开设,这将教育机会扩展到了一般人身上。

此外,由日本传教士引进的基督教教育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

教育的普及推动了社会变革,使整个社会向前推进。

三、妇女地位明治维新和近代化进程对日本妇女地位的提高也起了积极作用。

之前,日本社会对妇女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妇女被认为是私人财产,无法享有和控制他们自己的财产和权利。

但是明治维新后,一些女性团体开始提倡女性教育和参政权,并逐渐获得了许多关于婚姻、婚前财产以及移民等方面的法律保护。

四、工业化进程和劳动力明治维新和近代化进程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工业化和劳动力。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不甚发达;然而,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开始实行工业化政策,以帮助日本更快地进入现代化。

随着企业的兴起,工业劳动力大量增加,这使得原本贫困的人们也能有温饱之所。

但是一些批评者指出,工业化带来的外部性、环境问题等也导致社会不稳定。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综述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综述

二战后日本的教育改革综述日本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尤其是一小撮军国主义分子所挑起的侵略战争,使日本45%的国民财富毁于战火,死伤546万人左右,许多大城市几乎化为灰烬,经济陷入了瘫痪的境地。

但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于此,“二战”后的日本国民思想也陷于极度混乱之中,用“武士道精神”建立起来的精神支柱解体了。

“被烧光的不仅仅是城市,人民的心也被烧光了。

”[1]109日本本土主要是由美国军队占领的。

美国以及盟国按照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方针,敦促并迫使日本进行了战后的民主改革。

占领时期与第二次教育改革。

[2]1战后日本为什么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创造出如此惊人的经济奇迹?究其原因是日本教育的普及和发达,是日本长期高度重视教育的结果。

正如原日本文部大臣荒木万寿夫所说的那样:“明治至今,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为世界所注视,造成此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与发达。

”[3]1战后日本教育改革的主导思想和内容,的确值得我们研究和深思。

一、占领时期与第二次教育改革1、美军占领期间法制框架的移植1945的10月与12月,盟军总司令部在强令铲除法西斯军国主义势力的同时,连续发布整肃教育部门的一系列指令。

10月10日发布《关于日本教育制度的政策》的备忘录,“禁止普及军国主义的和极端的国家主义思想,废除军事教育学校和军事训练”。

1946年公布的日本新宪法中,教育被确认为国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义务教育实行免费的原则。

根据新宪法的基本精神,日本在美国派出教育使节团的主持与配合下,制定了《教育基本法》,作为进行教育改革的依据。

此后, 又相继推出《学校教育法》、《社会教育法》、《教育委员会法》、《文部省设置法》、《私立学校法》等一系列教育法规, 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教育行政诸方面作了规定, 从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法规。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全面提高国民文化素质改革后的日本以六、三、三、四( 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学四年)单轨学校教学体制取代双轨教学体制,并且明确把教育重点放在九年制义务教育上,要求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保证适龄儿童接受小学六年, 初中三年的义务教育,对那些因为经济困难不能上学者给予资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战后日本的经济民主化改革法政学院 09历史4班黄嘉敏 2009084431摘要:战后日本的经济民主化改革,是战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根本目的是在经济领域发展民主势力、铲除滋生军国主义的社会基础。

由于冷战开始后美国对日政策的调整,既定的改革目标并未如期实现。

尽管如此,经济民主化改革的社会进步意义依然是值得肯定的,因为改革在制度层面上不但破坏了战前日本经济的基础,而且为战后经济体制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关键词:战后日本经济民主化改革在进行了长达15年的对外侵略战争之后,1945年8月15日,走向穷途末路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和亚洲邻国带来了深重灾难,日本也有185万人被夺去了生命,负伤者和去向不明者达到了68万人,战乱使日本丧失了1/4的财富。

生产活动大幅度衰退,战后初期仅为战前水平的1/10,此后逐渐恢复1/3左右。

【1】2总的来说,日本战败投降时,战争经济已经破产,经济完全陷入了悲惨的境地,其所面临的困境有:粮食供应严重短缺、工农业生产极度萎缩、物价暴涨、大批人员失业等等。

但是,日本似乎是一只不死之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就掀起了一场民主化改革高潮,一扫残存在日本资本主义肌体中的封建主义、军国主义因素,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体,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在战后最初的十年里,在美占领军的主导下,日本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民主化改革。

这次被称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第二次大改革,使日本完成了从战时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

特别是经济民主化改革,不仅迅速恢复了战后日本的经济面貌,还为此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那么,日本的经济民主化改革包括哪些内容呢?其带来的影响又有哪些?本篇,我们将浅谈一下战后日本的经济民主化改革的相关问题。

战后初期日本经济发展状况日本作为一个东亚的岛国,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贫乏和自然灾害相对较多的国家。

日本法西斯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也同样给日本民族带来了空前的不幸。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几乎丧失殆尽,战后经济陷于崩溃的边缘,人均年收入只有2O美元。

战后初期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

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和能源奇缺,生产几乎陷人停顿,经济形势异常严峻。

与1934-1936年度相比,1946年度国民经济和生产能力下降情况是:实际GNP为62%,人均实际GNP为55%,人均实际消费为57%,制造业实际工资为30%(1947年度),工矿业生产为31%,农业生产为79%。

由于战败,日本的对外贸易几乎完全中断,与战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为7%,进口下降为14%。

在国内生产大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不足,生活资料也不得不实行了配给制。

1946年每人每天平均只供应大米254克,小麦40克,红薯131克,土豆35克,豆酱19克,酱油20克,水果19克,鸡蛋1克。

由于配给物资远远满足不了国民日常生活需要,黑市就应运而生,地下工厂也很活跃。

与此同时,在物资匮乏、供应不足、黑市猖獗的情况下,通货膨胀越演越烈,一发而不可收拾。

【2】1如此看来,1945年日本虽然结束了战争,迎来了和平,但却面临着一片废墟、满目疮痍的荒凉不堪的景象。

经济的崩溃导致社会的动荡和混乱,战争失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的心中,日本人们昏昏沉沉茫茫然不知所措,政府也茫然不知所措,一切都等待美国占领军的指令。

然而,不久以后,在这满目疮痍的一片废墟之上,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及“冷战”背景下世界经济高涨、国际贸易激增、国际金融稳定、国际油价低迷等有利环境和条件,根据日本自身的国情,掀起了工业化高潮,创造了经济奇迹。

经过l0年(1946~19551)的恢复与发展,到20世纪5O年代中期,日本已完全摆脱了失败的阴影,扭转了濒于崩溃的危险局面,各经济部门的产值都全面恢复并超过了二战前和战后的最高水平。

【3】日本的战后改革是在美国主导下进行的。

日本战败以后,美国发布了两个文件,阐明了占领和改造日本的目标与政策。

关于经济方面的规定比较详细,其中规定“日本军事力量现存的经济基础必须予以摧毁并不允许重新复活”,要“消除那些主要用来准备战争的指定的工业或生产部门”,要日本“让渡”那些“不是和平经济或为供应占领军所必需的产品的现有资本装备及设施”,作为对盟国的赔偿。

该文件非常严厉地指出:日本所面临的经济上的“苦难境地”“是日本自身行为的直接结果”,盟国不负担“恢复日本所蒙受损害的责任”,“日本在着手重建物质生产的同时”,必须“彻底改革其经济活动及经济制度”。

这样,在二战结束后不久,日本就针对当时的经济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掀起了一场经济的民主化改革浪潮。

解散财阀以封建血缘家族为中心形成的日本财阀,是江户时代至明治时代的产物,是特权商人与明治政权相结合而形成的封建色彩极浓厚的垄断资本集团,也是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对外进行经济侵略的先锋。

日本投降后,作为日本经济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一项措施,盟军总司令部指令“解散财阀”。

解散财阀的目的既是为了禁止垄断,也是为了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经济基础,使日本非军事化,永远没有力量与美国抗衡。

解散财阀的内容有两个:第一是狭义上解体。

日本金融资本公司与其他国家显著不同,其本社不从事具体事业,仅拥有属下企业群的股份,以股东形式存在。

首脑部叫“财阀”,由少数排他性的金融家组成(财即货币,阀是阀门的意思)。

解散财阀即解散本社,而且禁止其家族人员担任企业的董事。

第二是“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即解散垄断的大企业。

GHQ(即盟军最高司令官总司令部)开始时计划解散325家,随着时间推移大幅度减少,出去按地区分割了90%电力公司,仅有11家分成二个或三个企业。

由于对苏联和中国关系的需要及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等原因,在世界形势急剧变化情况下,美国认为必须把日本大企业作为自己的盟军。

所以,有人将GHQ 解散财阀科安上“保存财阀科”的绰号。

【4】12总的来说,解散财阀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成立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指定三井、三菱等83家为控股公司,指名“十大财阀”的56人为财阀家族,勒令他们交出面值达75.7亿多日元的 1.6亿余张股票。

1945年11月2日,GHQ发出指令,冻结了三井、三菱、住友、安田等15大财阀的资产。

这样,财阀家族失去了股票和资本,他们的总公司解体,总公司和子公司间的控股主从关系随之瓦解,财阀家族退出财界;第二阶段是防止日本垄断资本复活。

美国占领当局指令日本政府于1947年4月发布《关于禁止私人垄断和保证公平交易的法律》(简称《禁止垄断法》),1947年,解散了三井物产公司和三菱商事公司。

同年12月18日又发布《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简称《集排法》),《禁止垄断法》对持有股票、兼任要职、合并企业、引进外资和国外新技术等都作了种种限制,以防止垄断财团复活。

解散财阀具有明显的反封建、反垄断性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战前高度集中的资本垄断形态,在铲除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的基础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因美国对日本占领政策的目标由打击日本改变为扶持和利用日本,解散财阀的政策因此并未贯彻到底。

在缔结旧金山媾和条约前后,伴随美国占领政策的调整和《禁止垄断法》的修改,各财阀陆续恢复了原有的商号,三井物产和三菱商事等被解散的公司也重新联合起来了。

【2】3尽管如此,“解散财阀”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仍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例如,该政策实施后,具有实际管理能力的中上层管理人员登上财界的领导岗位,引起了所谓的“经营者革命”,【5】310建立了资本和经营相对分离的新体制,对改善经营管理起了较好作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变革。

农地改革农地改革,即改革农村土地所有制,是战后日本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的重大举措。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尽管实行了地税改革,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寄生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村中盛行半封建的租佃制度,以地主和佃农的“家格”(即门第)为中心的身份制度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

因此,战前的农村及土地制度被称作“封建家族制度的温床”。

【6】165寄生地主制在战后已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对土地的投资积极性不高;第二,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第三,农民购买力低,特别是战后粮食危机,使农村土地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同时,寄生地主制也是军国主义产生的根基,尤其是战后日本农民反对地主夺佃的斗争,有可能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趋势。

美国当局非常害伯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共产主义势力对日本农村的渗透。

在这种情况下,为彻底改变这种不适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土地所有制,促进农村民主化,且美国占领当局为了根除军国主义的祸根,在1946年至1950年7月,日本政府实行了“农地改革”。

战后日本农地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它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45年秋至1947年3月)为准备期。

期间围绕土地改革方案,两股代表不同利益的政治势力开展了激烈的斗争。

1945年10月13日,日本政府主动提出《第一次农地改革纲要》,准备抢在美国指令之前,实行农地改革。

该“纲要”在众议院保守势力反对下,经过修改,于同年10月18日由国会通过,即所谓的《农地调整法修改案》。

【7】74由于该修改案很不彻底,得不到美军司令部的认可。

于是,日本的农地改革问题就交由美、英、苏、中四国代表组成的对日理事会处理。

1946年6月17日,经过近两个月的讨论,理事会通过盟总向日本政府提出了“对第二次农地改革的劝告”。

同年7月26日,日本政府在与盟总几经交涉后,接受“劝告”制定了《关于彻底实行农地制度改革的措施纲要》,接着,又于当年10月21日公布了《创建自耕农特别措施法案》和《农地调整修正法案》,拉开了“第二次农地改革”的序幕。

【5】312法案的主要内容为:第一,以两年为期,由国家征购不在村地主的全部土地,在村地主1町步(每户平均、北海道为4町步)以上的土地及3町步(北海道为12町步)以上的自耕地;第二,征购的土地将由国家全部转卖给无地和少地的佃农和佃自耕农;第三,残存出租地的地租改为货币地租,水田不得超过产量的25%,旱地不得超过产量的15%;第四,严禁夺佃,土地耕作权的转移,须经知事批准;第五,成立由农林大臣、佃农、地主及全国性农业团体和公众代表组成的全国农地委员会,监督土地转让计划的实施。

至此,农地改革的法制和组织准备已基本就绪。

第二阶段(1947年3月至1950年7月)为具体实施阶段。

在此期间,日本政府按照第二次农地改革法,分16批征购了地主的土地。

截至1950年7月,共征购不在村地主的土地62.98万町步,在村地主土地79.14万町步,寺院、教会和神社的土地7.08万町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